首页 > 文章中心 > 八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八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教版;语文教学;作文写作

语文写作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也是能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的重要保证。根据当前的教材出发,寻求一种更加适合学生现状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因此要想相应地提高教学质量,就要针对当前语文教材来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并且激发出学生的写作热情,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

一、弥补教材缺陷

(一)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初中的语文教材选用的都是人教版教材,该教材的作文教学板块涉及较为广泛,主要是为了锻炼初中生的性格设计的,并且有助于展现学生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作适当的延伸,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面向更深刻的话题来丰富其写作内容,着实提高写作技巧。

然而人教版语文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需要写作的话题和方向,对于学生的写作却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没能提供实用的教学案例。也就是教材只做到了授之以鱼,却没有授人以渔。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会在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结束后再重新选择新的话题进行指导。当然这样做的缺陷就是将老师的个人喜好也参杂在教学中,并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方法

当前的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写作指导方面都有优势也有所欠缺,应该综合二者的优势来拟定教学方案,使得教学方案在选题、写作方向或者是指导等方面都能满足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并且和所学的文章和课程做到紧密联系,对作文教学板块的设计进行优化。教师可以提高对学生作文写作的训练频率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要做到精选题材,让学生学会对作文的整体去布局、润色等。同时要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更加浓烈。

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一)提升自我能力

想要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是必然要求。针对这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要增强自身的学习意识,比如可以多参加学术研讨会,多同其他的教师进行交流,从交流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技巧;增加自身的阅读量,因为语文不仅仅局限于本门课程,应该尽量扩大自身的视野,只有这样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和批改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为学生做出更出色的指导;多研究一些出色的教师的教学方案,观看一些较为出色的写作教学视频,将其和自身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并付诸实践,自身要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要积极地向他人请教一些教学经验,相互之间多交流心得,努力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二)探索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

在教学中一定要找到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而不能将别人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放在自己的课程上,每个老师都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特长,并且结合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教学,在这里就要因材施教、分类施教。有几种可行的方案可供参考,比如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质的课外书目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书时要做一些读书笔记,可以相互传阅,增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时不能仅仅从一个角度,要从多方面进行评价等。

三、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事实就是这样,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在这方面就有很大的优势,其设计的课程内容大都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出适当的引导工作,比如可以用一些贴近生活的实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平时多留心生活中的点滴,积累素材,在创作的时候方能将这些素材更好地运用于生活之上。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演讲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提高学生表达技巧的方式,除此之外还能有效地增加师生之间深厚的友谊。可以组织学生上台演讲,这不仅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口才技巧,还能提前为写作做好铺垫工作,有效地活跃课堂的氛围,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将写作融入生活

e极引导学生将写作融于生活,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在充分地感受自然之后,将观察到的一些细节融入到写作之中,做到“生活之中皆是素材”。

(三)让写作高于生活

要引导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感情,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互融合,用高于生活的艺术去创作文章,使写出的作文更加出彩。除了以上方式老师还可以采用很多方法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要结合实际教学将学生的激情充分激发出来。

四、结束语

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要充分根据教材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在注重技巧教学的情况下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学,创造出更加和谐的写作氛围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版与第三版差异分析[J].宁志鹏.教学与管理.2008(22)

[2]开放 创新 综合――人教版新教材的主要特点[J].程材.中国编辑.2003(02)

八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听课到此,我猛然悟到:这是我们的语文课吗?这是我们心中的真正的语文课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觉得它不是语文课,它反而演变成了一堂政治课,一堂生动形象且富有情感体验的政治课。如果真要说是语文课,那只能算是一节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何故?我觉得这是由于这位老师缺少学科意识。那么这种意识的缺陷又是什么造成的呢?我认为这是由于没有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位老师的错误在于过分夸大语文人文性的特点,牺牲了我们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基于此,我们很多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应拓展更大的教学空间,从更广、更宽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却不知,这样就把语文的人文性无端拔高。过犹不及的后果,就是将我们的语文课变成了纯粹的说教课、思想品德课。不错,我们的语文教师们虽然尽力在教学中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但更多的却是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充分体现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甚至夸大德育的功能。因为人文性的东西有时不像工具性的东西那样科学与严谨,故操作起来比较随意与自由,不必过分担心一些科学与知识性上的错误。所以,教师们在课堂上演绎了一幕幕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的画面,然而弱化语文工具性的伤病已在其中,语文课的“语文”味淡了许多。我担心,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根底是否打得扎实,会不会如水中之浮萍,随风飘荡,是不是像空中之楼阁,随时都有倾塌之可能。

那么我们的语文老师该如何强化我们的语文学科意识呢?

第一,回归语文课程

笔者认为,我们只有明确新课程的特点,辨清语文的课程性质,方能让我们的语文课改之路切实有效。我们要明确,语文课要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在一起。我们首先要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就是工具,是人的生活最重要的工具,是人们外在的物质生活和内在的精神生活、情感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其次,我们要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我们要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朱自清先生说过,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钱钟书先生也指出,母语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黄厚江老师也提过,民族的语言,是民族之魂的衣胞。我们力求语文课要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把语文课堂变成语文学习的天堂。最后,我们要重视“两性”的统一。黄厚江老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的人文性应该在语文的工具价值实践过程之中得到体现。我们既不追求单纯的语文工具价值,也不排除语文学科应该承担一定的人文责任。而在《大山与小溪的对话》教学案例中,这位教师的课堂就出现了人文性过于拔高、工具性没有充分拓展的现象。

第二,回归语文特质

探索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是最本质的语文活动,一切活动都应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而不能违背。黄厚江老师在他的《语文的原点》一书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堂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是像语文课。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

1.回归朗读。我们应当归还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分给文本朗读的时间,让琅琅的读书声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回归于课堂。现在我们的教师为了后面所谓的“出彩”部分,压缩朗读时间,匆匆收场,草草收兵,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试想,学生在对文本不明了的基础上,我们的讲解是多么的苍白而又无力,学生对文本思维的缺失是不言而喻的。在朗读这一环节中,我们教者也应该明白,朗读的主导是我们教师,朗读的主体是我们的学生,我们教师只不过是朗读的主导,而朗读的结果和效率,就是学生与文本感情上的共鸣。朗读的回归,是语文学科意识的重要体现。

2.回归文本。教师要加强对文本的解读,不作过分拓展,适当地减轻人文性的分量,让学生的思维回归文本。我们力求不做开课时冗长的“导入”,甚至课已上了十多分钟还没有切入正题;我们力求不做画蛇添足式的迁移,避免使迁移之内容与文本若即若离,甚至毫无关联。我们要让我们的语文回归,要深深地扎根于文本,使文本的解读和人文的升华不再出现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尴尬。江苏省中学语文优质课教学观摩活动共有七堂优质课,让我们体悟的东西颇多。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老师进行了父爱的延伸,但教者能及时收尾,很好地把握住了“度”,没有走上“政治”之路;又如南京一位老的《明天不封阳台》,教者没有过多地纠缠在“保护自然”这样的主题上,而是点到为止,很好地分清了“主次”,没有走上“地理”之路;同时,《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都市精灵》两堂课,虽然都用到了音乐,但他们都把握得很到位,没有过分的张扬,没有过多的铺张,而是把它作为开头的导入和结尾的收束,很好地把学生领进情感体验。他们用理性的思维,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把人文内涵融化在了语文里了,他们没有走上“音乐”之路。

3.回归训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语文》中明确指出:“要强调学生自主的、多样的、充分的语文实践,把听、说、读、写、思的权利还给学生。”将语文中工具性的内容重新定位,回归课堂,多进行语言训练、语法训练。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有语言意识,多多体会语文用语的妙处,让我们的语言训练在语文的天堂里自由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