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列宁的故事

列宁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列宁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列宁的故事范文第1篇

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发现”等造句。

2.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清楚的。

3.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难点

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课前准备

课件和生字卡片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识字,会写“附近、谈、派、引、列、蜂”。

2、初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

3、品读课文1、2自然段。

课时重难点:

识字写字。

一、谈话激疑、引入课题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教师相机板题。(小学生大多喜欢小动物,从对蜜蜂的了解引入课文,激发学生读文热情,交待了文章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

4、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5、游戏巩固识字: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

6、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抓住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突出识字教学,引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识字的个性经验,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能力。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

教师适时启发思考: 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

抓住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因、果入手,适时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列宁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答案,激发学生研读故事经过的热情。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四、写字指导、练习提高

1、出示“我会写”中“附近、谈、派、引、列、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 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重点指导本节课中出现的生字,教学中应该在识字的环节加强识记字的交流。指导写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板书设计

30、蜜蜂引路

附近、谈、派、引、列、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识字,正确朗读全文。

2、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清楚的。

3、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时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全文。

难点:用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系说话

懂得留心生活,遇事要思考的道理,并能指导自己生活与学习。

一、复习回顾

1、读写词语,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读写。同桌互相检查评议。

2、指读课文。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展示交流、拨升点华

1、提出问题,引导读书: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

2、合作学习:结合插图,想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想办法弄清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启发学生可以用语言叙述过程、画路线图、表演等方法。

3、汇报交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师相机引导。

如:学生用画画加辅助语言的形式,画出“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等景物,然后按课文内容进行叙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边说边指,理解课文。

学生用语言叙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先……然后……最后……”等,把话说清楚。

4、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鼓励学生有创意的理解、表达,在读书和汇报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想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体现整合的思想。

三、合作探究、品味感悟

1、启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强调抓住课文的相关内容,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

通过交流,挖掘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在理解与分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突出文章的中心。同时强调抓住内容进行说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写字指导、练习提高

1、出示“我会写”中的“讶、敲”,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视,注意重点笔画的指导。如:“敲”字应左宽右窄。注意右边“攴”不能写成“支”。

3、同桌互相练习评议。

板书设计

30、蜜蜂引路

列宁住处、花丛、园子、小房

列宁的故事范文第2篇

人人都喜欢优点,优点总能让人们爱你如珍宝,仿佛就像是天与地之分,拥有一个其他人所不可及的优点,从此连走在路上也能大摇大摆,一幅官腔,官样。

虎和猫,皆属于猫科动物,人们却更喜欢猫,因为从未有人将虎捧在手中。虎虽是猛兽,却一点也不被人轻怜重惜,而猫却不同,身上有百般优点惹人喜爱:它们乖巧可爱,性格古怪,老舍就这么说过;它们爱屋及乌,并不就地方便;它们千伶百俐,是捕鼠的好能手。如此百般优点清单,有谁不喜欢它呢?

优点是让人喜欢的基本条件,而缺点便是让人讨厌的基本条件。说缺点,一个人十有八九便是。人非圣贤,谁没有缺点呢?缺点不是万恶之源吗?断乎不是。纵使缺点有一丢丢的不足之意,也并非一个真正的万恶之源。

着名人士列宁,小时去姑妈家做客时,不慎将花瓶打碎,当姑妈闻听声音冲入房间时,列宁还正难以为情。姑妈问,是谁打碎了她的花瓶?列宁一下愣住了,片刻,列宁也与其他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不是我!”然而,他的母亲早已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列宁打破的,因为列宁特别调皮,在家中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但是列宁向来都是主动承认错误,从未撒过谎。母亲一直守住口,没有给列宁讲起这件事,只是给儿子讲诚信美德的故事。有一天,列宁忽然哭了起来,母亲配合地问其故,于是母亲安慰说:“你给姑妈写信道歉,她就会原谅你的。”列宁听罢,提笔就写,在母亲的帮助下,他给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列宁再也没有说过谎话,正因为如此,长大之后的他才获得了人民的支持。

缺点在每个人眼中固然是人生的障碍,但是因为有了障碍才能让人生走的更成功,因为有了困难才能让生命更加炫彩。所以,当人已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知错就改,这缺点的力量能化成足足的动力,将你推向前方,那时,这不再会是缺点,而是人生的奇妙的转折点。

优点也并非绝对完美,相信大家也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兔的速度绝对能比龟快,这是兔的优点,同时也是兔的缺点,因为优点才有了骄傲这种罪恶的诞生,因为有了骄傲才会落后。关羽镇守荆州那事,也不正是如此吗?关羽武力高强,正是他的优点,就是因为他的优点,在大兵出征之时,掉以轻心,导致失守,惨遭杀身之祸,一代武圣,就这样吴军被镇压了吗?夷陵之战的刘备。由于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得荆州和益州,而和他对垒的陆逊在他眼中还只是个黄毛小子,所以他便有了轻敌之心。最后结果可想而知。

正如综上所述,优点固然美好,却也能成为罪恶的开端,就如缺点一般,也能残害你的人生。

列宁的故事范文第3篇

《安娜·卡列宁娜》

毫无疑问,能沉迷于俄国文学,且能忍受那些如同火车般冗长名字和那弥漫着工业色彩的坚硬冷峻和沉闷苦难氛围的,都是文字的虔诚信徒。而我们知晓,在文字信徒的眼中,没有任何光影的诠释能够替代阅读。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就了解,为什么所有改编自文学巨作的影视作品都陷入了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境地之中。显然,面对如同《安娜·卡列宁娜》这样社会百科式的巨著,妄图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表达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编剧也好,导演也罢,他们可以做的仅只是从这个大部头的小说里运用极简主义的精髓,提炼出灵魂来。而这样做显然会导致原著迷们的不满,你知道的,他们会觉得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描写都有着不可缺失的意义。在乔-怀特的《安娜·卡列宁娜》里,他把原著开篇中那个著名的句子当作了影片的灵魂,提炼了两个家庭的故事作为缩影。抛开原著不提,单从电影来说,我们大郅有几个评判标准:画面,故事,演员。若是从这个角度评论,我想我们应该对乔·怀特致以敬意,不同于以往十余个版本拘谨严肃的改编与沉闷的无过无失中规中矩的演绎,乔,怀特在他的《安娜·卡列宁娜》里,突破了用平庸的手法来叙述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这个名著翻拍的最大死穴,带给我们的惊喜无疑是巨大的。

人生如戏

任何门艺术都要涉及到形式与内容的问题,而就这部乔·怀特的《安娜·卡列宁娜》来说,它的出彩就依赖于其在形式上的“创新”,或着也可以说是一种“实验”。乔·怀特用鬼才般的舞台演绎形式带来了华丽的戏剧风格,他用大量的舞台剧式场景的转换来递进叙事,通过舞台调度造成一种间离效果。整部电影充满着舞台剧的形式感,同时又具备着默剧的浓墨重彩和木偶剧的构架。色调浓丽华彩,仿若个个场景与人物皆是从凝固的油画中走出一般,把古典印象主义演绎得十足。而每当我们沉浸于剧情之中时,舞台式的场景转换又把我们从中剥离开来,但如若我们是在看一场戏,这舞台般的设计仿若又在暗示着,戏中的他们的悲欢离合,挣扎与痛苦,繁华与骄傲,笑与泪,也不过是在演出一场盛大的戏而已。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致也就是这般了。

影片一开场就是一个舞台剧院,剧中场景的切换都是通过这个舞台来演绎的,安娜和沃伦斯基共舞,沃伦斯基从马上跌下、还有几处火车站的场景都在舞台剧院中表现。影片从头到尾只有很少的室外戏,大部分室内戏都能让观众明显看出是在舞台上表演,试图带给观众一种新颖而复古的审美情趣。明显的是,乔·怀特很擅长用长镜头,以舞台剧的方式在有限空间内通过布景和灯光实现时空转换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个镜头“追随”着一个场景中主要角色,而这个场景通过移动以及演员换装迅速地发生着变化,很快我们会发现,刚刚的角色已经处在另一个场景之中了。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一些段落中的节奏处理上很到位。尤其是沃伦斯基赛马那场戏,伴随着重音突出的音效,安娜摇扇子的声音越来越急促,观众的心跳也随之加速,之后的坠马更是快速而有力,最后紧张的安娜看到心爱的沃伦斯基坠马瞬间后情不自禁的一声高喊,使得观众们一直以来的紧张和压抑的情绪突然得以释放,这样的节奏无疑是准确的控制住了观众们的“呼吸”,使得故事显得抓人感十足。

故事里的故事

你靠什么谋生,我不感兴趣。我想知道你渴望什么,你是不是敢追求你心中的渴望。你几岁,我不感兴趣。我想知道你是不是愿意冒险,看起来像傻瓜样去冒险。为了爱,为了你的梦想,为了生命的奇遇。什么星球跟你的月亮平行,我不感兴趣。我想知道你是不是触摸到了你忧伤的核心,你是不是因为生命的背叛而敞开了心胸,或是变得枯萎,因为怕更多的伤害。

这是某位印第安长老的话,却似乎说出了安娜的灵魂。影片的开始并没有详细的介绍安娜的婚姻生活有多么不容易或是存在对丈夫不满的原因。这显然是一个严重的缺失。但凡是曾经阅读过原著的人,都知道安娜的婚姻有多么的糟糕,充满着一种令人绝望的窒息感——又有谁愿意嫁给“道德的虚伪”,并且与其终老呢?直到安娜的哥哥与法国家庭女教师恋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他在见到安娜的一瞬间,就被这位美丽、高贵、大方的贵妇所吸引。当然,这一次邂逅,让安娜沉寂的内心蹦出了激情的火花,从一切为了儿子的母亲到摒弃世俗异样的眼光而大胆追求自己爱情的战士。然而,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在火车站发生了一件悲剧的事情,一个铁路检察工人不幸被失灵的火车碾死。这在凸显出社会层次对差的同时,也为安娜最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个伏笔。

在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相处中,他们俩毫不避讳的参加各种上流社会的舞会,完全陶醉于他们相互的思慕中。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安娜虽有顾忌到儿子和丈夫的立场,但是心中的那种向往与渴望被唤醒之后便难以抵挡,她心中的那股热情俨然超越了一切。在渥伦斯基的那场赛马失意中,安娜对渥伦斯基的感情达到一个。在他从马上摔下来的那一刻,安娜失态的紧张与喊叫,足以证明安娜,为了爱与世俗相对,像傻瓜样进入了下阶段的冒险。

然而,我们得到的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有时命运的残酷正是在于:代价并不一定能换取一个结果。安娜抛弃了自己的家庭,渥伦斯基毁灭了自己的事业,这样的一对经历艰辛才在一起恋人最终还是未能在一起终老。安娜在渥伦斯基善意的欺骗中感受到了孤独与绝望;在世俗的眼光中领略屈辱与痛苦。突变的一切让安娜触摸到了忧伤与侮辱,生命的背叛让充满激情的安娜没有正视这一切的不幸而是萎靡下去,最终萌生了了结生命的念头。

安娜的悲剧不是由爱情制造的。卡列宁与沃伦斯基无论如何都处于同一个社会阶层,无论怎样的改变,都必然会葬送安娜。他们生活的环境是城市中的上流社会,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不仅是卡列宁与沃伦斯星,还有各种形形的人。正是这些人的存在,他们形成的社会舆论让安娜喘不过气来。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托尔斯泰着力刻画的爱情真实存在的地方,那就是乡村。在《安娜·卡列宁娜》里,托尔斯泰不仅仅书写了一个悲剧的旧时代的爱情故事,而且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他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乔·怀特的电影版也将这个爱情展示了出来,那就是在安娜之外的另外一条线索,就是凯蒂与庄园主列文的爱情。那是一种乡村的爱情,真实而炙热,原始而真诚。而安娜及他所处的背景,则是俄罗斯的旧秩序。在这个秩序下,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个真诚的正人君子,恪守着社会秩序,隐忍而谦和,努力地守持着他所在阶级的荣耀与禁锢。沃伦斯基则本当是旧秩序的另一种形式的摧毁者,他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并且还追到了手,但在此之后,他的固步自封和不知所以,让他的爱情无处可去,并且最终导致了安娜的自杀,可谓是一手葬送。在这个故事里,乔·怀特其实相对于小说,已经做了很大的变动,主要是对于卡列宁与沃伦斯基的改动上,卡列宁不再那么的令人感到龌龊,而沃伦斯基也没有那么的轻浮。从而减少了人物的单向性。

在托尔斯泰生活的时期,民粹主义大行其道,他们认为社会的上层阶级是社会的寄生虫,过着表面华丽而内在肮脏的生活。只有乡村里淳朴的人,才过着最为朴实最为真实的生活,那里有着人类原始的东西。凯蒂也正是从都市出走,进入了乡村,才得到了属于她的真爱,并且幸福地生活着。凯蒂与安娜之间的对比,正是托尔斯泰作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趋向,也是托尔斯泰本人最终的生活选择。从这一点来看,似乎归隐田园野趣,是不分国界的知识分子们的终极梦想。久居都市的知识分子,处于对自身生活的不满,加之对乡村生活的不全面的理解,从而萌发了浓厚的民粹主义。托尔斯泰即是典型之一,在他人生的最后,甚至不顾年岁已高,还是勇敢地与家庭割裂,怀着激情亲自走向了原野,并且死在了那里。

安娜的悲剧,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过在安娜自己,却是无辜的。安娜的无辜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她所要的爱情,她所要的生活,她所要的,那样如同个真正的人一样真正的活着的方式,在那个时代既负担不起、也理解不来。而卡列宁和渥伦斯基的行为,则是受了时代与人性的局限。说来全都使人唏嘘。因此这个悲剧简直像一个自然式的、不可避免的过程——就像一朵花,发芽,绽放,凋零。

列宁的故事范文第4篇

诚信是什么 浙江省兰溪市 兰溪市云山小学五(3)班 胡若云 什么是诚信?大家都知道列宁小时候打碎花瓶的故事吧。一天,列宁到姑姑家去玩,一不小心打破了桌上的花瓶,当姑姑问起来的时候,他的兄弟姐妹们都忙着推卸责任,都说不是自己打破的。列宁犹豫了一会儿,最终承认了错误。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诚信故事。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它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之中。比如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不撒谎,与朋友聚会都守时守约。一个懂得诚信的人,在生活中,在事业上,往往能够比较成功。毕竟对一个从小就学会撒慌骗人的小孩,难到你能期望这样的人也能成为一位流芳百世的大思想家么?

诚信,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一个人,如果做到了“诚信”二字,就一定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人与人交往应该遵守的原则。 记得有一次,我与好朋友约定星期天早上九点钟在商场门口见面,把一 本书借给她。谁知那天早上下起了倾盘大雨,眼看约定的时间快到了,我打电话给她,可与她联系不上,怎么办呢?这时妈妈对我说,你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办到,不能失信于别人。我只好冒雨前往。虽然那天我淋湿了衣服,但我遵守了诺言,也获得了友情。

诚信是诚恳,诚信是守信,诚信是一句承诺,诚信是许诺后的行动。有了诚信,我们的生活就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笑容,多了一份友善。因为诚信,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指导教师:范淑红

[推荐给朋友] [显示打印]

列宁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中国曾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俗语,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对每个人都应说到做到,不出尔反尔,说话不算话。诚实守信,说出的话都努力的去做到,是中外两界一直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叫曾子的人,它深受孔子的教育,不但学问高深,而且为人诚实,不对任何人撒谎,就连孩子也不例外。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乖乖等我,我回来就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真。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真要杀猪给他吃啊?我原是哄他的!”可曾子却认真的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他们有影响,我们说了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后来,曾子真的为儿子杀猪炖肉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身边的孩子,我们不好,他们自然也会不好,我们好,他们自然就也会好了。为了我们的伙伴,同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要以身作则,在他们面前做好好榜样。

有一次,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他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账单上多写点零件,我会公司报销后,会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可是,顾客又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我一定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种事我无论如何都不会干的。”这时,顾客气急败坏的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道别处谈这种生意去。突然,顾客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满怀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说:“其实,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我今后一定会常来的。”诚实有信誉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诚信就是一种闪光的品格。

列宁八岁时,有一天,在姑妈家玩耍时,不小心打破了姑妈的花瓶,姑妈会到家看见了,便把孩子聚集到一起,问:“是谁打碎了花瓶呀?”小列宁出于害怕,就与其他孩子一起数:“不是我!”后来,列宁的母亲知道了是他干的,却不对他说,只是每天给他讲关于诚信美德的故事,有一天,母亲讲到一半时,忽然,小列宁哭了起来,他惭愧的告诉妈妈:“妈妈,对不起,我欺骗了姑妈,那花瓶就是我打碎的。”母亲耐心的安慰着列宁,她帮助他写了一封道歉信给姑妈,特地向姑妈道歉。后来,姑妈原谅了列宁,还夸列宁是个勇敢的孩子呢。可见,讲诚信,不仅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还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

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面对各种诱惑,对此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获,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但促进了别人对你的信任和你讲诚信的好习惯,这时多少金钱都买不到的呀!

列宁的故事范文第6篇

每当作文课上,总有许多同学摇头叹息,觉得没有材料可写,无法下笔。以至于要交作文本时匆匆忙忙写上空洞的几笔,应付了事。

其实,材料无处不在,只是没有发现和积累而已。

一、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是最好的范本。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我们的教材单元都是按照积累和写作类型来编写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专题训练。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分别安排了《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文章。这个单元向我们展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凸显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同时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深切体会到了课文中蕴含的许多哲理:《烛之武退秦师》告诉我们“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荆轲刺秦王》告诉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鸿门宴》告诉我们“小不忍则乱大谋”等等。

二、广泛积累警句

名言警句,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内容广泛,主题鲜明。

1.表现爱国主义精神。

如: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秋瑾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血”,“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等

2.表现人生哲理。

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司马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3.表现品质意志。

司马迁《屈原列传》“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杜甫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4.描绘自然景物。

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等

三、阅读名人故事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故事涉及到许多写作主题,可以恰当使用,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

1.关于学习。

列宁小时候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列宁小时候就是这样学习的。

2.关于刻苦。

铁杵磨成针”

――李白刻苦学习故事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3.关于发奋。

悬梁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四、善于观察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只是你没有去在意而已。就像罗丹说的那样:“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都可以作文我们写作的材料:

“汶川大地震”反映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宝贵精神,反映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接力,反映出坚持就是胜利等许多精神。

“抢盐风潮”说明了部分人的愚昧无知,反映出部分人的盲从心理,折射出部分人的自私心理,也表现出面对灾难来临时人们的恐惧心理。

“小悦悦”事件折射出平凡人们人性的光辉,折射出当今社会部分人的冷酷,也表现出人们面对良心拷问时的困惑。

其实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

写教师,完全可以写写他的日常生活,写写他与上级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写写他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写写他个人的喜怒哀乐,写写以往教学失败的教训。写同学,完全可以写写下课后的打打闹闹写写某次上课时的调皮捣乱,写写做完作业后的无比轻松,写写好朋友之间的窃窃私语,写写某次课余时的恶作剧。写自己,何必一定要写如何如何认真刻苦学习,如何如何“改邪归正”?生活琐事都可入文,另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可见到处都有写作的素材,它存在于你的前前后后,随时随刻准备着为你服务,但是,这取决于你的思想解放,取决于你的发现,取决于你的归纳整理。你只要不断发现,不断地积累,你自然有材料可写,你的写作水平自然就会不断提高,写的文章自然就有吸引力。

列宁的故事范文第7篇

而今天,第7次拿起这本经久不衰的《诚实的列宁》故事书,对“诚实”这一抽象名词的感悟更深了一层。《诚实的列宁》这本书是讲:列宁八岁时,在姑妈家不小心撞碎了一只漂亮的花瓶,当时只有妈妈知道是他干的。事后,妈妈跟他说,做错事情,主动承认过错,那才是个好孩子,于是,列宁写了一封信给姑妈承认了过错,姑妈看后,赞扬他是个好孩子。

放下这本书,我再一次感叹道:多么诚实的孩子啊,若当事人是我,也许就没这勇气去承认错误,而不断用一个又一个谎言去掩盖这个可笑的大话了吧。可是在社会中,在世界上,又有多少个人能诚实守信,表里如一呢?多少家长为了令孩子听话,不断地哄哄骗骗,不断地许下诺言,又一次又一次的令孩子失望。到头来却用为孩子好为理由掩饰自己对孩子的欺骗。

其实不仅仅是一些家长,小到老百姓,大到国家总统哪一个能问心无愧的说自己没有说过谎?就拿我自己来说吧。

列宁的故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对话;四部曲;创造;跌宕

对话,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屡见不鲜,但由于篇幅和倾向的原因,选入课文的经典作品总要做大量的删减,删去的往往正是需要学习的丰富而让人感慨的对话场景,这就让作文教学无法立足教材,在关键的文字表现力上产生范围教育的缺失、不得不说,轻作文而重阅读,知其意而不得其法,这是一种文字教育的遗憾和无奈。

但这种模式也有可以转化的一面,可以通过学生的补充性描写加以完善。可通过使用三种对话方式,运用各种词汇语言,创造氛围情境来布局文字。

比如,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灰雀》为例,当列宁发现一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的时候,当男孩忐忑不安担心自己私自捉走灰雀会被发现的时候,一段对话产生了。

课文原文:

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这种模式明显是问答模式,但由于原文是第三人称,删节变化过大,所以变成了平铺直叙讲故事,无起伏不跌宕,很难吸引读者注意。我的建议是,不要迷信权威,不要因为人教版教材是正统教材而不敢质疑和修改,教材只是工具,善于运用它,适当改变它,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知道,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事物,任何完美只是人为公认的尺度罢了。我认为,修改课文对话可以像交响乐一般,用四部曲来形容。

曲一:首改,对话交替

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没……我没看见。”男孩说。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列宁说,“天气严寒,它怕冷!”

这是我教学本课请学生做的第一次改动,大家改动几乎一样,但改动之后文字明显有了变化,因为三种对话方式的交替应用,文字生动起来了,有了停顿和呼应,但调换文字顺序不能丰富文章内容,不能感觉说话人的表情和正在做的事,读者“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印象仍然不深。

曲二:再改,增加动形

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微笑着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没……我没看见。”男孩搓了搓衣角,颤声说。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列宁又看了男孩一眼,意味深长地说,“天气严寒,它怕冷!”

第二次改动在一名女同学笔下更进一步,适时在说话人说话前加上动作词和形容词,“微笑”代表列宁的礼貌,“搓衣角”和“颤声”代表男孩的紧张,“看”和“意味深长”则写出了列宁的态度,这些词让静态的画面动起来,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内心和正在发生的行为,已经初具小说般场景对话的雏形。

曲三:续改,创造环境

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微笑着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高大的白桦树上,两只粉红胸脯的灰雀直愣愣地站着。

“没……我没看见。”男孩搓了搓衣角,颤声说。

风好像又大了一点,树枝上仅有的一片叶子慢吞吞地飘落下来。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列宁又看了男孩一眼,意味深长地说,“天气严寒,它怕冷!”

第三次改动是创造,但创造也需要基础,也就是对话的人物。我截取的这一段正是另外一名同学创造的,他用“直愣愣”的灰雀给全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创造了一种茫然无措、直指内心的氛围,用“风”的转变和叶子的缓慢再现了对男孩没说真话的不满,也照应了列宁说到的严寒。

曲四:终改,尽力拓展

列宁四处张望,看见一个小男孩站在树下,就微笑着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高大的白桦树上,两只粉红胸脯的灰雀直愣愣地站着。

“没……我没看见。”男孩有点脸红,他低下头,搓了搓衣角,颤声说。

风好像又大了一点,树枝上仅有的一片枯黄的叶子慢吞吞地飘落下来,晃过两只灰雀,盘旋过列宁的头顶,落在了男孩脚下的泥泞里。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列宁又看了男孩一眼,意味深长地说,“天气严寒,它怕冷!”

第四次修改是最后的修正,要多在词句上下工夫,把能够增加的、能让文章更生动的字句都用上,班上的同学在我的启发下多多少少都添加了一些内容,这位同学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四处张望”“脸红”“枯黄”和“晃过两只灰雀,盘旋过列宁的头顶,落在了男孩脚下的泥泞里”这些词句,都可以说是个人阅读后积累和素养的体现。这最终的修改,会让作文更趋于完美,跃然纸上。

在四次修改过程中,我对教学班的全体情况作了记录。我观察到,第一次修改只需要稍加点拨,全班都可以做到;第二次则基本能做到但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加了形容词但没有动词,让文字有味道但动态不足,有的添了动词却丢了形容词,让画面动作流畅却少了深意;第三次做到的同学则只是一小部分,因为创造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基础。第四次的添加环节却基本完成了,只是多少好次的程度差别而已,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的单元写作和小练笔中,如果没有特别要求,学生并不情愿将三种对话方式都用上,或是抱着偷懒的心理,在文字上缺斤短两;或是只改动一次,三种对话都出现就草草收场。学生在对话描写上的这些问题,十分令人深思,其根本原因要归结为课文没有做出更好的示范,节选和删改后,再精彩的篇目也不能作为写作的标杆。当然,作文不只是由对话构成,各种技巧技法,议论描写都是深层次的理论,但我相信,只要严格按照四部曲的模式来指导和要求学生,他们就会逐渐在描写人物(或其他)对话中形成这种追求极致的文字风格,不会再镜中取月,空有言谈,真正树立起有血有肉、生动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达到我们修改课文对话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