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个案分析

学生个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生个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生个案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个案研究

新课改提倡因材施教。要实施因材施教,就必须研究每一个学生,掌握每一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遗传学和生物学证明,任何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个性是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天的遗传因素已经使人各不相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更是复杂多样,因此对个体的研究成为因材施教的基础,称之为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最初用于医学方面,而后陆续地被心理学、社会学及工商管理学等领域相继沿用,至今在教育界的应用也相当广泛。

一、个案研究法的适用范围及意义

它适用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的研究,如对个别学习成绩极差的学生、偏科的学生、厌学的学生等的研究;还适用于对那些不能预测、控制或由于道德原因不能人为重复进行的事例研究,如极度调皮捣蛋的学生、打架斗殴的学生。

个案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教学意义。教师只有在对个案进行全面研究和了解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对个案的观察和辅导,教师还可以不断总结一些积极的教育措施,从而得出有益启示,所以具有教育意义。

二、个案研究的常用方法

个案研究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对象、内容的不同,采用追踪法、临床法、追因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其中在中学中较为常用的为后三种。

1.临床法

临床法常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故又称临床谈话法。方式有多种,可是口头谈话、问卷谈话等。高中学习负担重,压力大,一些不堪重负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特别是对性格内向但又十分要强的学生来说可能产生的影响会更大。作为教师,我们此刻应该做的就是倾听、开导,要以平等的方式与其参与谈话,不能居高临下。

2.追因法

追因法先见结果,根据结果去追究其发生的原因。如学习成绩突然急剧下滑或是短期内有大幅度提升,这些现象我们都可采用追因法探究其原因,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学习。

3.产品分析法

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法,主要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如日记、作文、书信、自传、绘画、工艺作品等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等。

三、个案研究法的不足

1.个案研究结论的局限性

个案研究具体到个人,每个人又各具特点,代表性很低。要想成为广泛适用的结论还需要将多种个案研究的结果综合归纳,才能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才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

2.个案研究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所以我们可通过研究对象的以往经验来推断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但不可以肯定问题就是某种经验引起的。

个案研究法不是独立的研究方法,为了收集到更多的个案资料,从多角度把握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就必须结合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教育测量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多种手段进行研究,使研究结果更准确,更有利于被教育者更好地发展。

学生个案分析范文第2篇

一、理清并熟悉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班主任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了解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才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品质、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才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情况、社会生活环境等。在了解学生个人的基础上,加上研究班集体的发展情况、干部状况、传统作风、主要特点和倾向,就能了解和驾驭一个班集体。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学生集体既是班主任培养教育的对象,又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因此,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应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正确的集体舆论,坚强的领导核心,严密的组织纪律,以及团结友爱、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良好风气。建立一个健全和坚强的班集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做认真细致的工作:1.要帮助学生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目标要适合本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上的具体情况。2.要培养班干部和积极分子。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班干部和积极分子,是组成坚强学生集体的核心,也是班集体形成的又一标志。班主任应当在充分了解全班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在各项活动中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选拔那些各方面发展较好、关心集体、在同学当中有一定威信、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3.要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这就是在班级中占优势、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主任要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各种活动来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要搞好对思想倾向和思想苗头的引导工作,活动要切合实际。4.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要面向集体,又不能忽视个别教育。要注重学生个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尤其是对影响班集体较大的学生,应找准原因,对症下药,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他们进步。5.同任课教师、家长和社会密切配合,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以便使教育影响一致。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及课外阅读都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并通过家庭访问、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家长会等方式,经常同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要树立任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6.全面、明确、具体地评定学生操行,以肯定优点,指出缺点,鼓舞学生不断前进。7.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教育学生。要他们懂得事要怎么做,人要怎么为,要把对学生关心爱护的春雨潜移默化地洒在他们身上,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教育,正如孟子所说:“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即做好学期计划和阶段执行计划,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二、班主任工作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己,因时而异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归纳整理起来有以下几点:1.调查法。就是了解情况、认识对象,解决问题的方法。调查要注意具体方法的多样性,如普遍调查、典型调查。调查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讲究调查的艺术和技巧。要找准调查的切入点,态度平易,语气亲切,气氛和谐。2.观察法。这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状态下对学生进行考察的一种工作方法,就是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掌握学生的情况。观察法要坚持客观性和全面性原则。客观性是为了保证观察获得材料的真实性,全面是为了保证观察获得材料的完整性。只有真实、可信、完整、系统的材料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面貌。3.谈话法。掌握和学生谈话的艺术,是班主任的一项基本功。综合许多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和我自己多年的实践,和学生谈话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情、实在、对症、适时,以及灵活地选择表达方式。有情是要用感情去打动人,吸引人。对症是说谈话要有针对性。适时是说谈话的时机。选择表达方式即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谈话,任何时候都禁止使用不文明的语言和讽刺性语言。4.个案分析法。实际就是典型调查。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做后进生工作,对各类后进生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后进生的成因,研究其变化的过程,从中找到促进其转化的一般规律。当然,个案分析要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一般说来个案分析是“同种求同”,即从同类对象中,寻求共同的规律。只有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解剖,才能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发现事物内在的本质。同时还要“点面结合”,处理好从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点”和“面”结合得好,调查研究的结果才真实可靠。如果条件允许,调查的面尽量广一些,掌握多种情况,就会避免班主任用典型指导工作时可能出现的失误。

学生个案分析范文第3篇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到老师和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教育的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2.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老师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或者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孩子的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实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过度依赖问题

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视为“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最先想到是父母,在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依赖感。但随着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小学生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有的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也要家长给他们穿衣、吃饭等。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营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培养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的形式开展,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2)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会接触许多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做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记录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2.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1)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教师应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①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②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无论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收益。③学会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不用过于担心内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学生个案分析范文第4篇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学生个案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激励理论;异常学生;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53-02

我国从1999年迈开高校扩招的脚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教育部1991年高校招生人数为61.99万, 2000年高校招生人数破200万, 2011年招生总规模为675万人,高考全国平均录取率突破70%。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增多,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2006年8月统计资料,目前在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为33.2%。贫困生因家庭、生活等问题易引起自卑、焦虑、孤僻、嫉妒、偏激等心理问题,从而导致行为异常。为此,本文以笔者所管理班级的某学生个案,探究其心理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利用激励理论管理学生,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目标,顺利完成学业。

一、激励理论概述

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主要指激发人的动机,通过高水平的努力来实现组织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对发挥人的潜能来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重要作用,若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运用激励机制,抓住教育契机激发大学生的成功欲望,增强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必将加快学生成长和成才步伐.促进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1、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个体在不同时期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优势,由于大学生个人在经历、智力、体力成长的环境、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相互差异性,个人的主导需要也不尽相同。

2、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鲁姆(v.H.Vroom)在马斯洛和赫兹伯格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他认为人的工作动机由以下几种因素决定:(1)期望:即人关于结果的预期亦即人做好工作的信念;(2)“功利性”或“工具性”即人关于工作成绩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的预期或信念;(3)效价:即每种后果对于个体的价值。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奖励并不是最重要的。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取决于奖励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们对获得奖励的可能性的判断。如果他们觉得获得奖励的可能性很小,那么无论奖励多么有吸引力,也难以调动起他的们的工作积极性。可见,期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积极的期望能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反方向发展[2]。

3、目标设置理论

美国心理学教授爱德温?洛克(Edwin A. Locke)和休斯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目标能引导活动指向与目标有关的行为,使人们根据难度的大小来调整努力的程度,并影响行为的持久性。于是,在一系列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他于1967年最先提出“目标设定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 ),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这种使需要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目标激励的效果受目标本身的性质和周围变量的影响。

二、个案介绍

浙江XX学院,位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杭州市,经管院某班学生X,男,出生于1986年6月,生源甘肃农村,入学前已工作3年,高复1年,比同班同学大4-5岁。入学第一学期即发生系列反常行为:

(1)第一周新生教育时表现即反常,因身体不适为由不参加军训,经医学检查发现无明显疾病。

(2)因学校规定大一新生参加晚自修,X对其极为反感,多次找班主任及院领导要求取消该制度,绝对不参加晚自修。

(3)因所在专业对英语要求严格,自己英语不好,找教研室主任要求所在专业增加高等数学课的课时。

(4)当同学在上课时讨论问题或听课时偶有讲话时会突然站起来,对同学吼叫,“不要吵了”,然后不与老师打招呼就离开课堂,让同学和老师目瞪口呆。

(5)以专业学不好为由,多次找招生办申请转到会计专业。

(6)同寝室反映该同学晚上经常睡不着觉,长呼短叹,影响别的同学休息。

(7)晚上轮流给班里每一个女生打电话,直到晚上10点多,谈话话题是他的生活学习情况,平均每个电话30分钟左右,搞得班里女生害怕。

班主任向学生家长、同乡了解情况后,得知该学生家庭条件艰苦,父亲因交通事故腿脚不便不能从事农活,全靠母亲种地为生,小他4岁弟弟因为家里没钱而高中辍学,家庭月收入不到1000元,到旱季月收入不到800。X学生从小性格就比较犟,志向远大但成绩一直不太理想,高中毕业当年理想大学没考上,参加工作3年收入又不高。现在上了大学,但同班同学年纪太小,自己年纪这么大还要晚自修受约束,英语基础也不好,学习太累。

三、解决方案

1、分析动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X同学在整个成长的过程中因家庭生活贫困,得不到社会和学校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五种需要相对都得不到满足。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鲁姆期望理论,X同学期望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关注,以某些成本较低的异常行为表现出来,以满足其自我需求。这是一种消极的期望行为奖励的恶性循环,而且负面的行为习惯一旦在青年时期养成,会对个体的人生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学生个案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校;学生管理;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都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增强使得关注学生特性、满足学生需求、关爱学生全面成长成为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引入专业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共性决定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学生管理是学生管理路径创新的必然选择。

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为顺应高校教育新形势发展,各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列创新,观念上更加注重学生诉求,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均有很大提升。但由于探索时间不长、思路局限、方法创新困难的原因,现今高校学生管理还面临不少问题,亟须方法创新。

(一)重管理轻服务部分高校在学生管理上一直延续原有的理念,将学生管理细化为各种硬性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评价过分依赖量化考核,导致学生管理工作为追求“成绩”而将过度的精力放在日常繁杂的事务中,从而使得学生管理变革要求“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迟迟得不到很好地落实,学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大多停留在狭窄的领域。学生管理重管理轻服务、缺少人文关怀,会降低学生参与校园生活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学校荣誉感的培养,偏离学生管理的目的。

(二)管理方法缺乏创新时代的进步带动高校教育的发展,学生管理也出现了新问题、新形势,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顺应新形势的变化、立足当前学校教育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满足当下学生管理的需要。不少高校由于沿用陈旧的管理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导致学生与学校间关系不融洽,各类学生管理问题不断出现,学生管理效率和质量引发质疑。

(三)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度不足时代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高校注重学生全方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好质量人才。但不少高校仍旧将学生看成客观的主体,一味强调管理输出,各类规章制度更加强化了学生的同一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成绩考量学生的现状仍在许多高校持续,过分强调学生的整体化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特的成长发展需求。这不利于培养满足社会各类需求的学生,使得学生在就业中面临压力。

(四)管理团队缺乏专业性在以往的学生管理中,许多人都认为人生阅历越丰富越能带好学生,并轻松处理各类学生问题,这使得学管队伍中存在许多老教师,同时,高校教育改革辅导员专职聘任,又有许多应届毕业生加入学生管理团队,两种情况都使得专业性极强的学生管理工作由并不对口的人员负责,降低工作质量。老少成员不同的工作方法、习惯,也使得学生管理中存在混乱的状况。学生管理中配备、培养专业对口的专职工作人员应该成为各大高校工作的重点内容。

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专业与学生管理在工作理念、工作重点内容及工作目标上高度契合,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

(一)“以人为本”与“以生为本”相契合社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强调尊重、接纳、案主自决的原则,一切工作以服务对象为出发点,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面临的问题,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高校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坚持教育为了学生,积极回应学生需求。两者工作观念一致,均注重工作对象的主体性。

(二)“潜能激发”与“全面发展”相契合社会工作始终坚信每个服务对象都是独特的,是具有无限潜能的,坚持以发展的视角看待服务对象,在服务过程中注重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增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助人自助”,目的在于促进服务对象的发展。高校教育贵在通过多种教育内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学生管理方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因此,社会工作与学生管理的工作目标及其相似,以工作对象的实际发展成果为考量。

(三)“自我决定”与“自我管理”相契合社会工作在工作方法上强调服务对象自决,不能以管理者的角色开展服务工作,而是以引导者的身份讲清各种选择的不同结果,最终由服务对象自行选择服务内容或方法。现代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强调学校的服务功能,鼓励学生事务的自我管理、自我决定,而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学生管理为学生提供的应该是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工作方法的一致性也决定了社会工作融入学生管理的可能性。

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学生管理的路径

社会工作专业广泛的适用性为其融入学生管理提供了可能,学校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为社会工作融入学生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及方法选择,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能够弥补传统学生管理方面的不足,两者结合必能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变革。

(一)系统视角的运用打开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格局1、注重系统分析,找寻学生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社会工作的系统观反对将服务对象看做互不相连的独立个体,而是与周围他人存在于同一系统当中,而学生问题的产生也并不只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的,要综合看待问题,从相关系统,例如微观系统中的家庭、学校、朋辈等方面进行综合探究,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对症下药,促进问题的彻底解决。中观系统、宏观系统的互动能够为学生问题解决,以及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盘活系统资源,寻求学生自身成长的支持力量学生成长具有无限潜能,资源的有效链接、使用则会提升学生发展的速度。社会工作系统观点重视学生所在各系统的现有资源,强调发挥资源链接者的功能,最大限度整理、盘活学生所在系统当中的优势资源,相互融合,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合力。例如家校、学社共建,各要素发挥自身优势,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相对专业的教育,相较于学校独立教育而言,联合共育的教育模式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个案工作融入谈心谈话,聚焦学生个性化发展1、聚焦个体,化解学生问题个案工作的“一对一”是进行不良行为纠正的有效方法。个案工作聚焦学生的单一问题,对其进行专业化的有效评估,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调整具体的介入方式,在谈话中发掘学生的矛盾点,引导学生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共情、同理心等谈话技巧,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纠正不良思想或不良行为,以免错误加剧引发更严重的问题。个案管理聚焦学生自身整体发展,运用专业手段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个人成长方案,并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关注学生问题解决,更关注学生的动态成长,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2、自信培养,激发学生潜能良好的访谈环境的营造、舒适的关系的打造能够吸引学生接受个案服务,以服务对象为主的视角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增强问题处理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个案工作针对学生特性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指导,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从而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3、倾听心声,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个案工作坚持保密原则,更易被学生信任。个案访谈中,学生能够毫无包袱地表达自己,工作者能够成为学生成长烦恼的倾诉者,倾听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成长道路上的小烦恼,同时,通过沟通向学生传达正确表达自己的途径,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预防因负面情绪积压导致的暴力性行为的出现。

(三)小组工作融入学生群体发展,关注综合素质提升每位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角色冲突易引发各种问题,小组工作以同质性强的群体为对象,帮助面临相同问题的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更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小组内角色扮演能够使学生尝试不同的角色,在学习、生活中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素质。学生通过小组内角色扮演或适应拓展到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帮助学生增强社会适应性。同时,小组工作能够引导学生在小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点,学习小组其他成员的长处,相互融合,使之助力自身成长。小组互动能够放大学生的优点,弱化学生的缺点,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四)社区工作融入实践、就业教育,促进学生学社转化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现代高校教育在传授学生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的实践教育和就业教育上。社区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能够实现学生本身、学校、社区/社会的有效互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间的相互转化,以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以实践成果巩固、扩充理论,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养成利用专业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习惯;实习就业教育作为学习、工作间的过渡,能够调试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帮助学生查找自身的不足,并及时弥补,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及抗压能力,使之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就业状态,已实现顺利就业。四、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困境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高校学生管理能够融合两者优势,扩大学生管理的内涵与外延,提升高校育人实效,具有未来发展潜力,值得各高校探索、运用。但是,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也必须认识到现实的一些客观条件阻碍了两者融合的速度和效果。

学生个案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创新发展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必须接受的一项教育内容,针对未来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以及个人适应社会整体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其进行有效接轨,最大程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用,为高校学生健康成长、排除不利成长因素提供有利的保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责任感、有抗压能力的合格人才,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研究方法和案例对象基本情况概述

研究方法和实际案例的选择是进行教育调查总结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对于个案的实际踏访和面对面的座谈,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个体内心想法,了解和熟悉接受调查对象对于所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看法和观点,而借助询问、对质、澄清等方法,可以有效发现和挖掘调查对象的内在真实想法,切实达到真实、客观的调查效果。

本文中所接触的调查对象是在校大三学生,所学专业为工商管理,家里是农村家庭,政治面貌为共青团员,学习成绩为中上等。

二、个案调查过程及教育工作陈述分析

(一)个案调查过程中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相关开展形式

1、个案访谈实际情况分析

访谈对象在接受调查过程中,实际谈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开展的形式,主要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目前在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是传统方式的教学,由专业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传授,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属于一种流于形式的教学;二是传授内容不具有吸引力,在实际传授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表达的内容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适用性,所传授的知识脱离于学生实际所需,不能在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学习与交流模式,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与该同学的实际走访交谈也反映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普遍现实情况,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普遍对思想政治教学不够认可,甚至是有抵触情绪,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也必须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认真审视不同时期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结合实际安排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2、社会学角度下的思考分析

在社会学角度下,按照接受调查的学生情况为实际的研究方向,必然有其充分的可行性,这也是基于学生实际的自主反映能力和情况分析,充分尊重调查对象的自觉性和内在个性发展的需求下的思考观念,在不断实行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不断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延上具有很深刻的借鉴的意义,从学生自己的思想体系出发,实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考虑到学生意见和实际需求,可以达到真正的实际效果。

此外,在社会学范畴内,采用专业的工作方法重要一点是要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互动,在互动过程中能够实现教育工作目标达成以及接受教育群体的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提升,从为国家未来的现代化服务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性是对社会输送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立足于这一基本理念,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就会与学生的未来走向有效结合,对于学生个体以及国家未来发展而言,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意义。

(二)所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相关教育机制的调查

1、个案访谈分析

根据实际调查显示,在目前高校中,大学生由于面临的生活与学习困扰与压力较多,存在较多的心理压力和生存压力,在接触相关的调查者提及学校生活状态是否导致心理健康程度受到影响时,得到较为普遍的回答为“在学校期间无论是是生活还是学习中的压力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情况”,而在回答是否能接受正常的心理疏导时,学校中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开展不够、不能及时得到专业人士的心理疏导成为大多数高校学生的共识。

2、整体性健康状况调查及高校心理调节机制分析

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群体中新问题层出不穷,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治疗以及特殊心理需求方面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心理调适专业人员,都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不仅仅如此,由此而带来的整体教学机构组织设置仍然不完善,相应的心理预警机制仍然是“真空状态”,无法与高压状态下的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有效匹配。

3、社会介入程度分析

在内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社会资源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状态的改善,这其中的社会力量主要包括专业的团队、社区工作者参与,将个人、整体以及社会的因素和资源实现整合和优化利用,促进这一教育工作的不断完善、更加专业,不断向更加明晰化的方向建立和发展。

(1)要运用合理的个案工作方法进行介入,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以集中灌输为主,忽略教育对象之间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只会做更多的无用功,徒劳无益,为有效提高教育成效,可以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横向联系,通过组成教育工作小组,借助成员之间的充分互动与经验分享实现教化与改变目的,再次要将社会化教育方式充分引入到实际教学中,不断丰富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资料库,为学生提供更多新鲜、感兴趣的教育素材。

(2)专业化教学队伍建设与社会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有机结合。一方面要不断在内部进行有效的培训改造,让内部人员与社会工作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信息交流,互相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最大程度保证资源共享,推动优质化教学工作的进行,甚至是可以借助学生力量不断充实教育力量,让学生接受一种“从这里来,到这里去”的思想教育方式;另一方面要不断从校外吸收成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加入到学校中来,优化教育教学队伍,改良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打造专业化教学群体的形成。

三、结论

结合具体案例调查走访,可以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情况进行较为全面了解,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整体教学情况保持基本满意的状态,但还需要解决教育工作方式单一、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等诸多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优化与改良,创建形式多样、主动灵活、适应性强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且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思想宗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效用,势必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放眼未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片面向全面扩充、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相互结合、由关注形式向关注使用转变、由社会需求向个人需求发展”的转变,将会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焕发全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朱平,孔读云,姚本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问题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56-57.

[2]王海伟,李绍伟.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看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J].文教资料,2007,(7):45-47.

学生个案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关爱 心理健康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来讲,健康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换句话说,要通过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来。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向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的要求,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背景,成为木桶理论中最短的一块板,尤其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据研究留守儿童的相关专家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政府、社会来共同承担,而不是独靠农民自己来扛。关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前途未来。切实关注和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孩子问题,既关系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力行路小学2年级3班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

2、通过研究实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实践,切实减轻2年级3班家长的负担,构建和谐的班级教育环境。

4、通过实验,抚平留守学生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完善我校的德育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如下问题:

①.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②.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③.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2、个案研究

(1)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总结,为学校其他班级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五、研究的对象:力行路小学2年级3班留守学生

六、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个别谈话法经念总结法

七、研究周期与阶段划分:

周期为一年(2009.9-2010.9),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因调查分析阶段。(2009.9-2009.10)这一阶段主要是了解班上的留守学生人数和留守原因。根据个别谈话法分析他们的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9.11-2010.6)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7-2010.9)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形成案例,论文等。

八、研究成果:

形成了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师对留守学生个别谈话法,心理辅导法对别的班级的留守学生也比较适用。

九、课题研究成效:

1.促进了教师的研究走向专业化,构建了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挽救一些心灵受到伤害、扭曲的留守学生,促进了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

3.拯救了几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