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应试教育

中国应试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国应试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应试教育范文第1篇

黄冈中学“神话”的破灭固然证明教育的进步,但以此认定应试教育的终结却未免过于乐观。事实上,以17年没出过湖北省高考状元,来认定黄冈中学的没落,本身就是应试教育思维。

湖北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高升学率、高获奖率给这座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的城市带来了无尽的荣耀,该校老校区甚至一度成为热门旅游景点。但随着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政策的相继出台,黄冈中学的优势渐失,已经17年没出过湖北省高考状元,升学率也回归到与人口比持平的水平。

昔日的黄冈中学不仅是湖北省高考状元的集中地,而且也是全国各地高中学校竞相学习的对象。然而,十年河东转河西,曾经的光彩已经不复存在,这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失落。“神话”的破灭到底是教育的滑坡,还是形势的变革,其中缘由很值得玩味。

从某种程度上讲,黄冈中学“神话”的`破灭,并非坏事。既然是“神话”,必然有其内在的因素,而这实质上也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结果。集中优势教育资源、优秀教师、优质生源实施优质的教育,如此,又如何不造就高考的“神话”。只不过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优质的教育资源愈来愈丰富,而优质的生源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黄冈中学也不可能继续实施其原有的“掐尖”行为。“神话”不再,才是教育的理性回归。

黄冈中学“神话”的破灭固然证明教育的进步,但是以黄冈中学高考“神话”的破灭,认定应试教育的终结却未免过于乐观。事实上,以17年没出过湖北省高考状元,来认定黄冈中学的没落,本身就是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思维。这也是以高考成绩评价教育水平的体现。这种应试教育评价机制,眼光紧盯的就是所谓的“高考状元”,而无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应试教育范文第2篇

物极必反,凡是违背人生快乐年华的教育都是误人子弟。孩子们丧失了人的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这样的教育无疑让学生的眼镜越带越厚,没有了明亮的思维,会考出人生的真谛吗?

网友男女有别:

应试教育早就被现实击败了――高分低能、缺少创造性等就是它祸害的。所以,有些人一看到美国在学这个,就认为有其合理性了。动动脑筋,不要因为人家有一些要参考你的东西,你就觉得自己是个宝了。

网友今天的事昨天做:

应试教育与数百年前的科举制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学生汲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只是书本,而实践、体能、方法等被相应剥弱。纵观课堂上的应试教育都是不成功的教育,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弊端,为什么还有人死缠着不放呢?

网友卖萌专家:

应试教育固然有千万般好,但其致命的缺陷在于理念、动机、目标和教育方法上的欠缺,注重死读书,不注重其他素质的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不足造成了学生综合素质的降低,虽然有厚积,却不能薄发。试问,这样的教育有何意义?

网友日月不同天:

求求你,别在鼓吹应试教育了!更别提高压下的应试教育了,你还觉得它害人浅吗?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自己的后代,别再鼓吹了!

网友大河奔腾向西: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所学,但不是一切为了考试,我们的教育是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是成绩的提高;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只让学生学会前人的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网友@&$的对话:

应试教育下的升学率让一些所谓的超级学校“毁”人不倦,如同流水线般的传授知识已经将教育的主体工具化了,还是教育吗?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会有其独立之思想与独立之人格吗?考试有其重要性,是检测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但绝不是我们学校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网友我是土豪不是地主:

现行的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摧残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只是循规蹈矩地培养一模一样的应试工具,中国现在的教育就像电脑一样输入一样的程序,智能的。有个性和创造天才的孩子往往不能按照程序完成任务,这样,必然会抹杀孩子的特长和个性。中国需要更多的是有一专一技的创造者,而不是一模一样的雷同者。

网友NBA球星:

看看现在的中学生和大学生,有几个还没有成为眼镜一族?什么原因?还不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可以这么说,眼镜一族,多是应试惹的祸。

网友林肯公园的秋叶:

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有人居然还在为应试教育叫好,真不知是何道理?噢,是美国人在借鉴啊?同志,醒醒吧,现在不是外国月亮比中国月亮圆的时候了。咱不敢说你是崇洋,至少敢说你不自信。

[链接一]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

[链接二]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链接三]

新加坡、印度、英国和中国香港也都很注重课外补习。《纽约时报》报道,由于香港人对帮助孩子应对考试的“私立补习班”的追捧,在香港一些知名的补习老师待遇就像“天王巨星”。这些补习天王甚至拥有其自己的音乐录影带、Facebook粉丝网页以及文件袋和便利贴这类衍生产品。而根据香港媒体的报道,一些家教年收入可达1000多万港币,约合130万美元。

应试教育是一九七八年恢复高考制度时的产物,在当时的背景下自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实践证明,应试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应试教育到了必须彻底改革的时候了。

中国应试教育范文第3篇

一 前言

近日,教育部及部分省市密集出台了高考改革的新方案,再次引发公众对我国教育体制的热议与反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发展后劲与前途,高校更是肩负着国家人才的培养重担。令人担忧的是,应试教育本身已然造成中国创新技能型人才紧缺、初级理论人才过剩的不良人力格局。应试教育也为中国培养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哑巴英语”人才。如今,虽然新时代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然而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四六级以及学业考试等应试教育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仍然高悬。而应试教育将会无情地吞噬新型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利好。故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亟须有所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们则应积极配合,开展相关的教研思考,为中国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外语教育改革建言献策。

二 现状

大学英语教改已有数年,网络媒体时代的确也带来了更大的教改空间与机遇,但应试教育已对我国的英语教育教学发展形成了桎梏,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学英语教改成效仍不容乐观的局面。年轻人进入大学后陷入英语四六级及学业考试等应试教育之藩篱。很多大学英语师生虽然已开始接触和适应网络多媒体的先进学习平台与教学模式、获得了网络多媒体带来的学习便利,但却远未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网络新媒介的优势。在四六级等考试的指挥棒下、在应试教育传统思维的惯性下,学生们的短视功利心严重。他们在大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学习实践上表现得较为浮躁,缺乏足够的耐心与悟性去徜徉于认知体会、思辨内省、开拓创新之内涵式的学习过程。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十余载,毕业前虽然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但其英语听说交际能力却近乎“哑巴英语”的水准,读写译等英语能力亦差强人意,这是我国英语教育费时低效的典型写照。

三 对策

五千年传统沿革积淀下来的思维定式,扭转不易;要改变僵化守旧的体制、建立科学崭新的教育机制,那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阻力重重的系统工程。但应试教育腐蚀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特长的发挥,使人从小养成思维定式的习惯,这对如今愈发强调科技自主创新的中国来说,将会是一块隐形且巨大的绊脚石。爱因斯坦认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故改革势在必行。首先政府及教育部门官员们须变通思维方式、开阔胸襟、从谏如流、海纳百川。教授学者等有识之士应积极建言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组建教改智囊团暨教改执委会。正本清源,从根本的教育办学理念转变上着手,寻求变革对策,采取有效措施,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科学民主文明的优质生态教育理念与机制。在破除旧体制探索新路子的过程中,要有迎接困难的勇气与接受挑战的决心。应上下联动,在全社会蔚然形成一种“去应试教育”的教育舆论与氛围,形成改革合力与良性循环。可借鉴国外先进有益的教育培养理念,立足本国国情,逐步摸索出一条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科学规范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之路,使我们的青年学子不仅夯实文化基础知识,同时也具备顺应国际化、科技化发展趋势的科学创新思维习惯与人格素养。在如今瞬息万变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时代,我们更须遵循外语的交际性本质及习得规律,不断探索符合网络新媒体教学环境特质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育考试评价机制,努力将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直至有朝一日杜绝应试教育。当宏观教育育人理念发生质的转变、微观课程培养机制及时改革跟进之时,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之舟定能更好地借力于网络新教学媒介的强劲东风,优雅徜徉于世界科教迅猛发展的浩瀚洋流,为我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的生命力。

中国应试教育范文第4篇

同学们都渴望通过更多的测试.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于是,老师们的"顺"着大家的"意"来实行"学习计划":"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每科一练(练习册)"变成了"每科三练"。当然,我认为这是好事,人总是要随遇而安的嘛,是不?可不少同学认为自己的"死期"到了,个个怨天尤人。

我们中国的教育方式是独特的--即应试教育。如今虽有不少教育学者认为应推广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是极其普遍的。应试教育有一大弊点,就是只考察了单方面的知识,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全面的能力,致使了现在的某一些行业的人才短缺。如今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家长.老师把分数当成了评比的标准。忘了是今年还是去年,某地一高中女同学,再高考放榜的前一天,因承受不住心理压力而自杀了,可到放榜后,女孩的成绩比一高校的录取分数线足足高出二十几分。如此一个花样年华的少女,却葬送在这场人生的转折点--高考上面,可怜.可悲.可叹.这就是应试教育产生的恶果啊!

当然,要中国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这个过渡时间是可以漫长的,但也可是短暂的。

其实可以用更好的方法来实行应试教育的。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当然不是仅仅唤起个人好胜心那样容易,但业因为如此,所以才更有价值。

事实上,无论什么教育也好,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多肥沃的土地也会有干瘪的稻谷。什么教育都会有利与弊,只要掌握好正确的方式去教导学生,瘦马也会便骏马的。

中国应试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试教育 存在弊端 应对措施

教育是推进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完善的教育体系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系列人才,同时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活力,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国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然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仍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却不知主动地去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傀儡,丧失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对此我们分析了应试教育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以实现教育合理化。

一、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当前,大多数学生都有形或无形的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在身心受到严重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外界的巨大的压力。一些学校采取的“强化训练、题海战术”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以至于他们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来抵制这种教育。应试教育敦促着学生们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好的效果。它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关系不协调,相互攀比分数,也阻碍了他们个性的发展。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大部分学生只注重分数,彻底的成为了书本的俘虏。应试教育还阻碍了他们能力的提高。它培养了高分低能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培养高分高技能的人才。

二、应试教育导致老师理念的改变

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原有的教师理念已被歪曲。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高升学率和他们私人的名利,从而改变了原本“教书育人”的理念。他们没有真正地做到提升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而是通过采取重复练习和死机硬背的教学方法来教导学生,无疑地给学生们灌输了这种错误的思想。

三、应试教育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应试教育的广泛实行,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些学校采取的封闭式管理使得学生与社会完全脱轨,而青年学生的叛逆心理使得他们想尽一切方法与社会接触。于是逃课、夜不归宿等现象在校园里普遍存在。这就给学校管理造成了困扰。这种教育使得学生过分地注重学习,就连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都不愿意参加。他们认为参加各项活动就是在浪费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从而使得学校的各种活动在学生中很难开展起来。

四、应试教育限制教学体系的发展

应试教育是一种狭隘的教育模式。它把应付考试作为唯一的目标,只注重灌输书本知识,而很少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缩小了他们的想象空间,阻碍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都已经习惯了这种传统的教育体系。这也对教育改革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限制了教学体系的进步。

五、应试教育违背人的发展规律

一百年前,法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提出“进化论”观点。这就说明自然界万物更包括我们人类都应顺着社会向前发展,而如今推行的应试教育却把学生们推进了死胡同。学生不再向着自由化、个性化。人性化发展,而是被束缚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这与我们国家一再强调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培养社会的创新型人才的理念相违背。

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首先,我们要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一方面,将“教书育人”的理念真正地灌输到老师的心中。让他们接受另一种宽松自由的教学观念。这样,他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逐步将这种思想输入学生的脑海中,从而让学生不再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还他们一个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另一方面,要改变家长们原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让他们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而是要注重孩子们的身心发展。

2、改革考试制度

现如今的高考已成为社会的焦点。人们对这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议论纷纷。显然,大多数人认为这种只凭一份试卷决定命运的考试模式对许多考生不公平。我们应该改革这种考试制度。不再以高考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而是将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成绩都考虑在内。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以综合测评作为他们的最终成绩。

3、借鉴外国先进的教学理念

说起我们中国的教育,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那种呆板、机械式的教学画面。而当他们谈起外国的教育时,脑海中浮现的却是轻松自由、生动有趣的画面。中西的教育理念确实存在着极大的反差。虽然中外环境是影响这一现象的因素,但中外教育理念的这种极大反差也应引起国人的反思。不得不承认,国外的教育理念有我们借鉴的地方。对于这种理念,我们要根据国情“取其精华”

中国应试教育范文第6篇

作者杨晓轩

我回想了一会,这题材老师和我们说过,一步与一生主要套路就是写某某因为走了某一步就决定了一生,而且是决定了一个辉煌的人生,想到了这里我不禁笑了,走一步等同决定一生,我认为这个言论可以说是比较愚蠢的,比较荒唐的,我不禁摇了摇头,连我下意识的告诉我,一步怎么可能决定我的一生呢?

在当今人人观念都是认为只要走好应试教育这关,就能走出辉煌灿烂的人生,好象没走过去应试教育的人,就是自己连房都买不起,自己孩子饭都吃不起,自己老母生病都看不起等,沦落为社会的最低层,成为社会的蛀虫,脱累整个社会。我要告诉他们的是走过应试教育的一样是这个下场,就象现在我考上大学和没考上大学结果都是一个样的,这不是错不错一步的问题,是整个社会调控不合理的结果,就算现在考的就只是高考模拟,但我也知道明年结果一样。

可有许多人还是很迷信通过应试教育就可以“升天”的观念,我想了想现在的考试真是可悲,人们对于过高考这关,还是红着眼向道德发起冲击,让社会道德迅速败坏,大家都不择手段了,教育机构也按耐不住了,彻底向卑鄙靠拢,什么《高考全程过关录》《高考10年大纲透彻分析》等孕育而生了,每年向各位考生源源输送知识,我很郁闷为什么现在一个作家只能卖几万本,而普通的应付应试考试的书籍却能高出人家几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中国真不愧为“文化大国。”同时有的比这些更上一层楼,直接买试题、买通考官、工具作弊等,为社会创造GDP的项目,我不由得感叹到这些迷信应试教育的人为了过关真是至极呐!中国本来就落后的的教育制度又被为了想踏过这一步的人,彻底整容了,而且现在容光焕发,充满活力。这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啊!

老师可能你会骂我,课本上都是写咱们的教育制度是最先进的,连近代英国的考试都是仿照,咱们隋唐的科举制,而且历史书上在封建末落时,被打醒的中国人都称为“先进的中国人”,能说咱不先进吗?

中国应试教育范文第7篇

在素质教育出台的那一天,它就有了一个对手??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就这样作为它的靶子而存在,是素质教育推广时的对立面,是一个需要否定的目标。但应试教育历久弥深的影响一直扎根在被它熏陶出来的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包括那些“深受其害”的教师们,因而也在一次又一次地陈波泛起,为应试教育唱响一次又一次的赞歌或鸣冤。最终,教育家、理论家们便总结出一个两全其美的逻辑理论:应试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这样,兼容并蓄以后,两者也就不存在什么矛盾了,而事实上两者的冲突却始终未曾中断过。

首先,从目标上来说,应试教育是冲着那一道道考试关而去的,其中有不少应试的技巧手段,也有不少有针对性的内容,往往资深的教师有屡试不爽的“秘方”,能闭着眼睛历数各个考试要点、难点,而学生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如能掌握要领,必定会成功在望。相反的,素质教育讲求的是人的全面素质,甚至包括人的社交能力、人的情感态度、精神意志品质等等,原是想要在西方已有的现代文明中找寻到他们成功的道路,这种教育方式现在就被我国冠之以素质教育的头衔了。因为国外现代科技、文明的高度发展与他们的基础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我们就羡慕就搬了现成的经验、方法来用。各地先后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改革,比如现代化教育学校的评比验收,目的是促进各个学校尽快配备相应的电子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以此来武装我们的教育;又如各种名目繁多的改革方案,有改校园的,有改教室的,有改课堂的,有改教法的,不一而足,为的是与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相区别,既显得新颖有趣,又觉得前卫先进,似乎能体现教育的现代化。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将人变成精??各方面的精英、精怪。这与应试教育的将人变成泥??可以随意雕刻的东西,是有明显区别的。所谓素质不是指一般的能耐,而是有一定水平档次的才能,所以前者要的是各方面都能有所长的佼佼者,而后者只为培养通过各类考试的埋头苦读者,它更体现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木讷般的专注精神,在这些纯文化的熏陶下产生的人可以再经二次加工成为他们想要的各种人才。

其次,我觉得两者的实施过程是有很大冲突的。譬如纪律,素质教育定当重视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特长爱好,要保护和尊重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并加以引导,使其在那些方面得到长足进展,因而对纪律而言,可以相对地较宽松些,不作过严的要求,学生哪怕将脚拿到桌子上来也未尝不可,不是经常有教授之类的谈到国外学校的学习之轻松愉快与自由时常将此拿来作比较吗?还说外国的教师上课时常喜欢坐在学生的课桌上讲课,学生听的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无拘无束,教师讲得高兴时也会将脚拿到桌子上来。而传统教育或称应试教育的情况下,这类作法是绝不允许的,在他看来是不符伦理和常纲的,学生没了规矩,自然也不会好好听课,而且往往是越来越难把握和管教,学生的举动会越来越出格,甚而自由到不可收拾。他要求是学生的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全体必须要能熔于一炉,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为解决题目而努力。其它过程也是如此大相径庭。

其三,两者对学科的知识要求不一样。素质教育往往不作过分强调,学生能考好自然好,但倘若考不好,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他有好的素质也可以被大家认可甚至推崇的。而应试教育则不一样,如若考不好,那此人必定是死蟹一只,毫无办法了。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就是读好书、考好试。

不过,素质教育似乎正在囊括应试教育的种种做法,将它收于囊下。并指出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其定义和含义也在作不断地调整,以适应现时教育思想的各种变化。最后,造成一种概念就是凡是好的都是可以归入素质教育的,凡是有弊病的都应归入传统教育、应试教育或其它教育的不足之中。

在这里,更让教师们徘徊不定的是不断变化的教育衡量手段,一会儿说是以学生的素质来测试,比如语文中要考口试、书写、朗读等,但其量化的手段又是通过应试来进行的,结果呢?说是进行素质考试了,形式上取消了笔试了,但事实上又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比减负前更累、学习任务更重。何况,很多学校只是名义上取消考试,实际上都仍就在进行各类考试的,而且各种测试一个不落,而且说说不比赛、不排名次,但事实上谁都知道谁好谁差的。对学生而言,是在应试教育的这座大山上,又压上了素质教育这座大山。

那么,难道是老师们想不开,让学生反复去搞这些知识加素质吗?不是的。看看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哪个毕业班的小学生不说学习压力大的?哪个中学生不说学习苦的?就在我们这个小荷作文网上的同学,在与我交流或向我诉说的内容中,往往都有对考试的恐惧与忧虑、对学习的厌恶与担心。什么原因呢?是一层一层的压力造成的,最后,这层层的压力全部都加在了我们的学生身上,他们背负着不能言状的痛苦。这些苦,我们的老师们也都明白,但还是不得不加上去,看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与我的交流中的感受,无不反映出老师们的强压式学习,有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就告诉我他们天天有考试、天天要做试卷了,语文数学占去了所有的课。这样的教学方式比应试教育更应试教育,因为它多了一个素质教育,本来不用考试的素质,现在都要考了,更多了许多的名目繁多的测试内容,让学生忙得焦头烂额。而我觉得有些学校单抓语数成绩已算是很轻松的了,相比各门学科都要抓,各种“素质”都要出成绩的学校来说,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比如说语文除了笔试知识外要考各类素质项目,数学也有应用、基础、计算等能力测试,还有英语的口试、笔试,音乐的理论、器乐、视唱,体育的达标、体能、理论,美术的知识、绘画、工艺,常识的知识、实践,还有各类选修课的测试,乡土课程的测试等等。各个老师都接受了相应的任务要求,然后每个任课老师在这些压力下再将要求转嫁给学生,学生再将所有这些一一击破,自然痛苦了。初中里的学生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了,往往在网上写作文较多的同学进入初中以后都没时间再写了,甚至连上网看作文的时间都没有,而且老师、家长也往往都禁止他们再上网看作文,要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现在我们的教育是“知也要知,不知也要知,此之为知也。”教师在不可适从的时候,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什么就搞什么,上面喜欢什么、人们需要什么就抓什么,在来来回回、东东西西的徘徊中生存。学生呢,我想说必要的苦是要有的,学习而不知苦,长大也不知如何去面对种种生活的苦了,然而他们中也有很多被好心的人们“爱”得有些受不了了。

中国应试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价值互补

20世纪末,中国大地兴起“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潮。由于素质教育的理念极大程度地切近和满足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并且在理论上有效地弥补了现实教育即“应试教育”的不足,以至于它的出现当即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一片叫好。一时间,大家对“应试教育”口诛笔伐,素质教育大行其道,颇有取而代之之势。但是,经过了近10年实践的检验和理性的思考,笔者不禁要问: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它想要做什么?它能够做什么?“应试教育”是否真的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它的前景如何?的确,需要思考。笔者在此试图用冷峻的思考、中庸的态度和理性的结论来回答上述问题。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素质――基本的含义,应该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些具有本原意义的组成部分。素者,元素、要素也;质者,质地、本质也。一个是有待于组装的零部件,一个是这些零部件抑或零部件实施组装之后器物的成色及其好坏,而素与质又共同组成一个特定社会人的最内在、最起码的,即具有“底线”性质的定在。素质,从词源意义上讲,强调的是人先天的自然属性,但既然人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体,以致在实际上自然的属性被摆在了一个人所共知、不说自明的,甚至是带有公理性的位置上,它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和前提条件。失去了它,或者它在某种程度上不健全的话,就会使另外一个方面受到严重的影响。一般来说,因为教育能够起到显著塑造功用的体现往往又集中在后天的社会属性上,所以,素质的社会属性从而显得更加令人瞩目。有鉴于此,所谓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就是围绕着受教育者素质的优化与提高而实施的一系列灌输、传授、影响和塑造的活动。而受教育者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特定素质实实在在的改善,则是整个相关活动的落脚点和关键之所在。根据上述情况,如果把素质教育定位于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以便使之进入社会时从事任何一种工作都具备的公共性、基础性能力培养的话,这是可能、也是可行的,理应受到肯定。人的发展,从基础教育这个阶段性的任务结束之后,就会向不同的方向发散,但不管其朝向何如,毕竟它应有一个现实的基础、应有一个坚实的点,这个点就是“公共教育”、“基础教育”抑或叫素质教育的聚焦之处。无论把这个焦点规定为“德、智、体”三个元素,还是把它分解成“德、智、体、美、劳”五元素,从理论上讲,人们对此都有一个潜在的认识,即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社会的最基本的条件――素质。对于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就是我们基础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面对这样的任务,新的教育思潮――素质教育――没有满足于上述的解释与分析,而是将有关理论作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升华,在高扬于旗帜上的纲领性宣言里明确地告诉世人:“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包括“三大要义”,即“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素质教育还从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对自己要做的事情作了阐说,其整个思路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办事、教会健体、教会审美、教会创造;学生则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要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统一起来;把包含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在内的适应公民素质发展需要的课程教材体系建立起来;把课内外、校内外沟通起来;把理论与实际、动脑与动手、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把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把有利于全面发展素质的教育评价制度确立起来;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最终实现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的。”

一个美好的理想,一幅迷人的图画!

素质教育就是这样带着它的宗旨、要义和预期目标等一揽子方案,满怀着涤荡教育领域里一切污泥浊水的气概来到了现实中间。

二、应试教育的现实性

素质教育,作为试图否定“应试教育”而出现的教育思潮,它所声明和包含的优越性是否足够将“应试教育”淘汰出局呢?这些我们没有必要匆忙地下什么结论,最好是先将其对手――应试教育――进行细致的考察之后,才能作出最后的取舍。

其实,所谓的应试教育,严格地说并不是一种教育理论或思潮,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目的较为明确的操作方法。它来源于“试”,服务于“试”,其自身也随之在不断地“试”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了一幅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画卷。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它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异化”现象,其副作用在某个既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还表现得相当严重。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课程难度过大、强调共性、忽视个性、考试的次数过多、考题古怪等等。总之,与素质教育的理想是相差太远,甚至在某些具体的问题上还表现得有些残酷。学生从上幼儿园起,所面临的就是激烈的竞争,远不如素质教育所标榜的那样,在一派轻松愉快、温情脉脉、莺歌燕舞的氛围中就能达到每一个人都“全面发展”的目的。

但是,事实终归是事实,它是严峻的,无法容纳任何的虚幻与想象。学校既不是“桃花源”、也不是“象牙塔”,它不在“天国”而在人间,它是现实社会中一个实实在在、鲜活生动的组成部分。社会实存的一切都会程度不同地辐射和影响到教育领域,社会运行的所有规律也都会在学校这个社会的“微缩景观”里得到实在的体现。

可以这样说,人类生存的空间、生活的资源只要不是无限地宽广和富足,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只要不是完全没有优劣和差别,那么,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竞争就不会停止。

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一定的群体势必会在各个方面充实、壮大和完善自己,在人员方面也会按某种特定的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组成部分”。在选择的过程中,考试可以说是一种简便易行、清晰明了的选择方式(当然,这里所说的考试指的是广义的考试,不仅包括书面的、口头的,而且还包括使用其他方式实施的各种选择)。既然考试已被公认为是人才选择的方式中最简单、明了、公正、准确的模式,那么,考试的盛行和被人推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种检验,作为衡量某种“成品”的客观标尺,作为攀上人生某个高度并能得到公认的有效证明,容不得人们对它不予以高度重视。正是由于有了这般的重视,才决定了它得以赢得“指挥棒”和“调节器”的桂冠。现实中,人们主观上重视往往具体地物化并落实为客观上的目的性、针对性十分明确的准备和训练的过程中。而这种为应付特定考试所作的准备和训练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当前在理论上大加鞭笞、指责,然而在实践中又理直气壮、我行我素的应试教育。

要考试就希望顺利过关。要顺利过关就需用考什么学什么。要学好考试的内容就须得排除任何干扰。要排除干扰就得把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放在一边!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傻瓜才会去下大力气钻研和捣鼓那些与自身的需要不相吻合的玩意儿。“用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收益”――这是人类社会自觉遵循的最经济的生存和处世的原则。时下,尽管大家讨论的“应试教育”这个概念的涵义所涉及的还远没有如此普遍的层次,它不过仅仅是素质教育相对应、与基础教育相对应,说白了甚至只是以通过高等学校的入学考试为标志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它的存在是一定社会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落实。但是,从一般和普遍的意义上理解客观存在着的那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对于实事求是地抑制和调适当今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的习惯于蜂拥而上、不顾后果的做法,总算是树起了一道理论的栅栏和思考的规范。

三、形上之素质教育与形下之应试教育可价值互补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句揭示事物现象与本质之间辩证关系的至理名言,为我们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相互关系指明了一条现实的途径。在人类生产与生产关系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教育适应着不同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 ,教育及其发展的阶段与模式并非是人类选择上的任意,它是社会及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反映。无论素质教育的思潮还是应试教育的做法的出现与存在,都有它自身存在的条件和存在的可能性,它们是特定本质的外化和体现,它们都是所处时代的产物,它们都是合乎理性的存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抑或向其它什么教育模式的转化,本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揠苗助长的做法,是没有真正地理解应试教育在一定历史阶段、即理想社会到来之前是不可能被取代的道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人类在某个具体领域里的一种理想,这种理想存在和涵盖于更大范围的人类社会的理想之中,不存在脱离整个大环境而单独实现其自身的可能性,小理想要服从大理想、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一位经典作家必须首先解放全人类,然后才能解放自己的教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在应试教育的存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毛病,我们完全可以顺应客观的社会规律去修补和匡正,而不应该试图消灭和取缔。应试教育的弊端,当年“废科举”时人们已经认识得非常充分;应试教育的不足,亦可谓“前人之述备矣”;然而,令国人所没想到的是,我们的科举废了,西方却把它拿去发展成了保障社会政治稳定的“文官制度”的基础;“”中,考试被取消了,别人却在这难得的时光里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事业,把我们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取消考试及其相关的教育活动,仅用空洞和想当然的所谓“德才标准”选拔人才的做法,其弊端、其流毒更甚于应试教育不足的千倍、万倍而不止。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我们极力地反对、否定和取消考试以及围绕着考试而展开的一系列训练、培训等应试教育活动,我们的事业就会徘徊,就会落后,就会倒退!这一点已经成了我们全民族交过巨额学费后的体验与共识,以至于谁也不敢公开地反对考试,反对的只是围绕着考试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但是,因为这种教育活动是符合规律的、必然的、不可抗拒的,所以尽管反对的声势似乎浩浩荡荡,可实际上则无异于隔靴搔痒。

至此,读者如果认为笔者是素质教育的反对者,那就错了。

从上述素质教育所展示的宗旨、要义和思路看,我们不但没有理由去反对它,而且还要根据教育事业的客观实际,不断地去补充它、完善它、发展它。目前,素质教育虽然还仅仅是一种理念、一个方向、一次探索,尽管它叙述和展示得还不够充分、特别是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去实现,但是这个“乌托邦”(“乌托邦”本来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字眼,指的是对未来和谐社会的一种理想。这里用的就是本原的含义,并非指什么“空想”的意思)毕竟为人类教育的理想目标描绘出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现实的镜子,来参照、弥补和纠正其漏洞和不足。从长远和抽象的角度看,素质教育的理想永远是一种昭示和引导,能够使现实的教育活动不至于失去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从具体和现实的角度看,素质教育的内涵起码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在新形势下的又一种新的说法,有利于我们通过新的角度来理解、把握法定教育方针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表述中,素质的含义、全面的思想、实现的途径以及最终目标等等,都通过清晰、简洁的语言得到了强化。从法律权威性的角度理解,完全可以说素质教育的全部思想就是《教育法》精神在社会现实中的自然生发和理论延伸。比较《教育法》的规定与素质教育的理念,大家不难看出一个简练、一个细致,一个经典、一个生动,相互之间可谓是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有趣的是,如果顺着这个逻辑思路继续探索,我们还可以惊奇地发现:曾几何时,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被炒得轰轰烈烈、沸沸扬扬的所谓“论争”,其实只不过是一场“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的喜剧而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说明了它的存在是以思想性、观念性的形式来把握世界的,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是关于教育现象及其规律“道”的思考。所谓教育思想,就是对教育问题的一般认识,核心总是表现在培养人的问题上。如:为什么培养人,即培养人的方向、性质和出发点;培养什么人,即培养人的目标、规格和标准;如何培养人,即培养人要实行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内容、原则、途径、形式和方法等等。素质教育不但就是这样的一种思想,而且还是层次较高的带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颇具高屋建瓴的哲学味道。而应试教育恰恰相反,它不仅没系统的理论,甚至就连公开打得出来的旗号都没有。虽不排除从事实际教育工作者的同志在日常应试教育的实践中不乏闪光思想的可能性,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它拔高到形而上的层次。这是因为应试教育本来就不是与素质教育旗鼓相当的理念,它只是一种具体、实在的、能够操和的方法和手段。与教育思想务虚的能力相对比,它务实的性质则属于形而下“器”的范畴。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就运用这个具体的手段和方法,把国家的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在课堂的每一节四十五分钟之中的。所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本是分属于不同层次的社会存在,它们的本质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外化为关于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它们之间根本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它们虚实结合的共存为我们时代在教育领域里构筑了一道现实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风景线。

综上所述,教育界热点问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论争,经过考察,我们不难看出具有一定的虚拟性。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事业的理想设计,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理论形态,它的存在能够对现实的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引导和昭示作用。作为教育的目标、规范和准则,它必须实事求是地明确自身的定位,避免那种摆出一副救世主无所不能的样子这也想管、那也想干,但事实上什么也管不好、什么也干不了,甚至还将自身陷入到什么都不是的虚幻境地的状况。应试教育作为具体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只要我们不再对它存有偏见,不再把现实教育中的所有问题都一股脑儿地推到它这个“替罪羊”身上,应试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与其它的方法和手段结合在一起,完全有能力把素质教育的理想一步步地逐渐变为客观现实。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各自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理论的、逻辑的和现实的基础,两者之间应是理论与实践、规范与行为的相互补充、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应试教育以及现实教育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失范的现象,肯定需要规范,但只有在理想的引导下锲而不舍地对现实进行改良和弥补,教育事业才会在周而复始的“失范――规范――再失范――再规范”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吴紫彦.现代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2]郭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书[Z].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

[3]黄白蓝.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

[4]陈白玉.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

[5]扎古尔•摩西.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

[6]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