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党的十提出的“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本文从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改革发展
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提出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理念的集合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党的十从价值理念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抽象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价值观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理论逻辑魅力,也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掌握。
(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多发,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加紧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为指导,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足功夫,以确保意识形态安全。价值观领域的博弈是激烈的、长期的、复杂的。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的客观要求。
(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在全党全社会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
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十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共识”产生“合力”,获得共识的基本路径就是能够将伟大实践、创新理论内化为人们内心的“价值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虽然只是四个词,却兼容并包。对“富强”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既有当代的价值,更有传统的价值。“民主”、“文明”,同样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谐”则综合了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方面,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体现了对于这个“价值”的追求。同时,“民主”、“文明”、“和谐”这些理念体现了思想认识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而“平等”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那种平等,是构成法律基石意义上的平等,是需要法治来保证的平等,这个意义上的平等当然是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正”和“法治”体现了对当今社会诉求的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主体,既包括政党和国家,也包括广大人民群众,但最主要的主体应是个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于所从事职业的尊重代表着一种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爱自己的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未来。
三、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在宣传教育上下功夫促内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在认知认同。要研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先进性特质,有效引领整合社会思潮。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和教育方式,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三个倡导”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干部培训和群众普及教育规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在实践养成上下功夫促优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行动。各级各部门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行动上,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和表率作用,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公民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制度的约束力,以此带动广大群众自觉实践。
收稿日期:2014-02-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研究》(13YJC710031)、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流意识形态权威研究》(xjj2013-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 恒,男,哲学博士,扬州大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
自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理论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取得了较多颇具价值的研究成果。综观这些研究成果,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凝练有一个历史过程。在已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党的十报告对之进行了凝练,并概述为“三个倡导”。对于这样的表述,学者们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解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首先就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定性”。对此,多数学者以“社会主义”、“”为关键词进行了揭示,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如刘书林教授认为,在核心价值观的定性问题上,毫无疑问,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方面,它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为了推进社会进步,完善和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和人民大众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最突出的基本观念[2]16。张耀灿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内在本质和发展方向,反映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对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发展起维系推动作用的高度概括的最基本的价值范畴道德标准[3]。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的属性和地位,是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规范。还有一些学者通过探讨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深化了这一认识,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但更多的是体现在统一的方面。如戴木才研究员指出,它们在关系上虽各有侧重,相互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致和统一的有机整体: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两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4]7。党的十报告在积聚社会广泛共识的基础上提出“三个倡导”,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较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得更为凝练。
(二)“三个倡导”的层次属性及彼此间的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三个倡导”的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次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龚群教授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们之间是内在融贯的统一体,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运行,哪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都不可或缺[5]。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但对于“三个倡导”的三个层次的划分,也有学者给出了不同的意见,如韩震教授直言不太同意这样的三个层次划分。他指出,国家层次和社会层次之间很难区分开,而且文明、和谐这两个更象是社会的而不是国家的。又如,富强也是,实际上它更多讲的是社会性的内容[6]。虞崇胜教授亦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将核心价值观人为地区分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既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一般规律,也割裂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要素的关联性。必须明确,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不同要素具有内在关联性,不能分割开来进行理解[7]。对此,刘书林教授建议,“三个倡导”应该进行这样的层次划分可能会更准确一些:第一层次属于“社会发展”层次,第二层次属于“公民权利”层次,第三层次属干“伦理规范”层次[2]21。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三个倡导”也可以从多种角度和层次来说明。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规定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学术界并没有过多的分歧。
二、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学者们分别从相对宏观视域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以及微观视域凝练成“三个倡导”的内在理由和根据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多数学者认为,现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外因素,也有国内因素。如吴潜涛教授指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课题,是抵制资本主义价值观渗透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8]。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就迫切需要提炼出适应时代要求、引领时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周文彰教授认为,我国人口众多,需要核心价值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多元价值差异共存,需要核心价值来规范、引领和主导;价值缺失和偏离,需要核心价值来培育、强化和纠偏[9]16。既有理性因素,又有价值因素。如郭建宁教授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精神纽带。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10]15。袁久红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既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新的价值标杆,更为“中国精神”的当代转化性再创造、为中华民族“精神自我”的当代锻造指明了方向[11]。也有学者看到了现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意义,认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如韩震教授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联系在一起的,它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12]。
(二)凝练成“三个倡导”的内在理由和根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围绕“三个倡导”所蕴含的价值所在展开。如王永贵教授指出,“三个倡导”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导向;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核,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新路程[13]。二是围绕“三个倡导”所表达出的整体意义展开。如戴木才研究员指出,“三个倡导”集中表达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认识,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立了精神内核,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4]6。韩振峰教授对此作了延伸,他认为,“三个倡导”的提出是对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14]。三是围绕“三个倡导”的字义价值展开。如李中元研究员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揭示了民族复兴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公民道德行为的准则,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15]。四是围绕“三个倡导”所满足的条件展开。如周文彰教授认为,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表述要符合三个条件:应当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所有公民和一切组织,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针对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这些概念应当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不能有高有低;在对外交往中能够准确地翻译成外文而没有歧义。党的十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这三个条件,具备这三个特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精雕细琢后提出的[9]16。它考虑了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视角,广泛吸收了关于核心价值观研究的不同意见,最大可能地包容了关于核心价值观表述的不同观点[16]49。
理论界的上述研究揭示了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其意义的多维阐释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横向和纵向研究。
三、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路径,学者们主要从怎样培育和怎样践行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形成了很多具有新颖性、可操作性的对策。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推进[10]15。具体而言,形成了以下五种富有特色的“途径说”:一是“工程说”。如季正聚研究员指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原则,即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原则、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原则、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原则;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体而言,党的执政理念起着关键作用;在路径设计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有上下良性互动的一套科学有效的社会机制[17]。二是“着力点说”。如沈壮海教授指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着力:理论研究的深度开掘,深化对“三个倡导”的研究;主体力量的全面动员,凝聚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制度建设的融入贯穿,以制度的刚性确保社会实效;方式方法的创新建构,以有效的传播取得大众共识[18]。三是“精神说”。如温静、王树荫教授认为,弘扬民族精神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19]。四是“文化发展说”。如韩震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伴随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和澄清其取向[16]49。五是“基本要素说”。如顾钰民教授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个基本要素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核心价值观。只有不断深化对这两个基本要素的认识,才能形成共识[20]。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落到实处。这要求理论工作者要基于方法论原则,以改革创新精神,着力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化路径。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探讨的过程,经受实践检验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必须防止浮躁情绪,防止为了急于搞出一个价值观的“奇迹”而慌不择路,防止空谈误国[2]21。如何践行?理论界主要形成以下观点:一是“活动说”。如周文彰教授指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通过:学习教育,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分别要求,根据不同人群、不同组织提出落实的重点要求;扬善惩恶,凡是违背核心价值的,社会应当及时作出反应[9]18。二是“制度说”。如杨信礼教授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制度建设。他提出,要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学习、教育制度,更要创新完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制度的中介和实践的途径现实化[21]。三是“主体说”。如杨业华教授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领导干部。他认为,只要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能够以身作则,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广大人民群众就会信任我们,就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也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2]。四是“认同说”。如郭建新教授认为,应充分重视大众认同机制。对认同主体、认同客体、认同环境、认同路径等方面的认识和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前提条件[23]。五是“合力说”。如李中元研究员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合力,这在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把它变成执政党自觉的价值追求,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也离不开社会成员的自省、自觉和自律[24]。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晓晖指出的那样,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不可能是朝夕之功[25],需要全社会各种力量的参与。
四、几点思考与展望
党的十以来,理论界围绕上述三个问题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为我们全景式观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益参考,但在一些问题的研究上,仍有需要拓展的空间和研究的必要。
(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内容。这主要是要展开以下几组关系的研究: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作为近代以来的两个主要学术话语,学界已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也形成了较多的理论成果。但是对于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这两个更为微观且实践性更强的学术话语,特别是它们之间关系的探讨,却相对较少。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中国精神的关系。近期,中国梦和中国精神成为国内热议、国外关注的焦点话题。“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有关中国梦和中国精神两者关系的话题也颇为引人瞩目,但对于这两个话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的研究却显得相对不足。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也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深化的。只有展开这几组关系的研究,才能从学理上探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国精神”有没有先后的顺序的问题,是否在践行路径与认同路径上存有差异的问题。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个湖北” 新生代员工
中图分类号:C914 文献标识码:A
为全面落实“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科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湖北将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从而为解决湖北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文化积淀,更好更快实现“五个湖北”战略目标。我们认为:
第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有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党的十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会议强调,建设富强湖北,重在“三化”协调;建设创新湖北,就是必须把思想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作为动力之本、发展之源;建设法治湖北,主要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设文明湖北,重在构筑跨越式发展“精神高地”;建设幸福湖北,重在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综上,“十八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我们科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扎实和全面的理论基础,建设“五个湖北”战略目标为我们明确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纲领。
第二,个体的社会人角色价值观现状,反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价值观是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最终都要以倡导社会大众构建的核心价值观为支点和载体,因此,探析社会大众的价值观现状是战略实施的前提。
出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新生代工作者,已逐渐成为职场主力军,也是未来20年社会的核心群体,所以,全面了解新生代员工的价值观现状有其时代意义,也能较为具体地反映社会大众价值观现状。有调查得出,新生代员工价值观特征包括:功利导向价值观、内在偏好价值观、人际和谐价值观、创新导向价值观、长期发展价值观。
可见,新生代员工看重发展和利益,追求平等和舒适环境,具有变革创新理念。这也折射出当代社会现状,物质条件的富足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我们对待物质和生活的精神状态。从城市到乡镇,有些社会群体不再提倡勤劳节俭,漠视见义勇为,推崇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面对这样的困境和难题,社会大众都应有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健康发展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要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推动者。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提升经济整体实力,深化民生共享发展。富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湖北应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提升经济整体实力。同时,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收入分配水平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满足社会大众对个人利益和长期发展的价值诉求。
第二,建立科学创新机制,打造良好创新环境。从五个方面落实机制创新:一是着力推进武汉城市圈的综合性制度创新;二是推进所有制改革,突破发展民营经济;三是以要素配置市场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四是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五是全面创新施政方式和工作方式,实施工作任务的项目化和工作推进的工程化。
第三,构建有序法治生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营造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有序法治生态,主要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领导方式趋于科学合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推动工作、促进发展成为地方各级党委依法执政的基本手段,形成知法、守法、敬法、畏法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四,倡导友善价值导向,弘扬高尚文化氛围。倡导友善的价值观导向,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信善良等等高尚的文化情操,应该根植于全社会的精神区位中。政府舆论应着力宣传和弘扬发生在社会大众的优秀典型事迹,批判和摒弃社会中出现的违背道德良知的负面事件,树立清晰和明确的是非价值观,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维护社会幸福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五,强化落实绩效考评,塑造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将组织力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内容和项目、指标设定和参数设计等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测评体系,推动形成工作指导有力度、落实有参照、考核有标准的局面。
总之,我们将以贯彻落实党的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的起点,以加快推进“五个湖北”建设为发展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开创湖北各项工作新局面,为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
过去我们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之后又提出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战略决策,我们应正确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几点特征:首先是核心要素更为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含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项内容,它属于整体性、全面性的框架,而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三个倡导”,从另一方面为我们阐释了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也更明确地揭示了现阶段我国基本的价值观念;其次是更强调凝练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各个不同的层面确立了国家、社会以及公民各自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基本准则,它可以说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浓缩精炼,有助于在全社会中广泛传播;最后是进一步强调实践导向,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三个倡导”具有非常清晰的指向,其各个层面都有自身的价值导向,实践性与规范性较为突出,有利于全国人民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遵循和践行。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
1.充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可以说是全党全社会人民群众的共同责任,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的核心工程。我们应当真正意识到其重要性,将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当成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战略来抓,将其当成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维护国家和平稳定发展、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任务来做。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活动真正纳入到马克思理论的研究工程中来,将其纳入到国家重点科学研究项目中来,积极组织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实践分析,进一步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应积极广泛进行调查分析,深入了解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内心价值期盼,全方位探讨现阶段我国社会中的价值共识与矛盾分歧,进而明确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守的基本原则,制定出科学的实践规划,把长远目标和具体路径联系起来,脚踏实地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2.挖掘中国化理论的价值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党和国家将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联系起来,积极促进理论成果创新,提出了诸多新的思想论调。这些可以说都是从基本理论中所提炼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果,其中包括了很多价值观念与方针原则,从各个层次和多元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其中大部分都已经被全国人民群众所认同与接受。在今天,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快对中国化理论的研究,将其中蕴含的具有时代精神和实践特色的核心价值理念挖掘出来,让其能够真正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熟发展的源动力,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葆青春与活力,彰显出时代特征。
3.充分发挥全国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党的十报告从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认识。
2012年以来,河北省委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省组织开展的“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以“善”为切入点,强化“善”的引导,激发“善”的力量,满足“善”的诉求,传承“善”的因子,用人们内心深处的“善”来激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追求,引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凝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共识,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河北的落地生根。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三个层面,本质上讲都是一种“善”,都是对“善”的追求。“善行河北”从公民道德建设人手,紧紧抓住并着力解决人们普遍关注的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互助、诚信、敬业、孝敬为重点,倡导善、弘扬善、践行善,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找准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有助于在全社会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任何一种价值观的形成,既要靠教育,更要靠实践。“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意在善、重在行”,在推动价值观由理论形态转化为实践形态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广发动,形成了全民参与道德建设的大合唱;树典型,推出了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先进典型;造声势,形成了弘扬善举的大氛围;重关怀,形成了恩将德报的大环境;抓机制,保证了道德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燕赵大地形成了善意浓浓、善心涌动、善行如潮、善曲高奏、善果累累的生动局面,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进一步坚定了把“善行河北”活动不断引向深入的信心和决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途径 研究综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发展梳理
党的十之前,国内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如何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长时间研究。党的十提出以“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界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问题进行了研究: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研究,以及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比较研究;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是关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途径;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主要包括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和常态化研究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研究综述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研究
对于二者的关系,学者们赞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能促进践行。如李斌雄、张小秋(2007)认为,要尊重价值认同的规律,注重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注重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冯霞(2009)认为,针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差异性,努力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刘峥(2012)提出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过程包括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五个环节。
有学者以大学生主体的心理特点为研究的突破点,强调大学生在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能动性。陆树程、李瑾(2009)提出当代大学生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充分认识和掌握心理认同的过程、机制及其运行态势,将为当代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认识的参照和实践路径。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则与载体研究
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原则,矫宇(2005)提出了“五结合”原则,即突出主导价值观与尊重差异相结合;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理性接受教育与情感认同教育相结合;优化教育环境与整合教育资源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
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学者们大多赞同以学校作为主阵地。例如魏琳、朱文华(2009)认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并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覃世艳、邵春波(2009)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题教学中,能突破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创新
唐秋平、卢尚月(2015)认为,新媒体的“碎片化”增加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困惑,他们提出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年大琦(2014)提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共享性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渗透性有效地强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王双群、潘学良(2014)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中提出要利用新媒体无时间限制的优点来延伸教育的持续性,运用新媒体开展隐性化教育。
在新媒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创新的研究中,学者关注新媒体的发展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表现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在接收这些信息时个体心理特点变化的实证研究比较少,大多数学者都是通过综合研究提出概括的观点,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总体而言,相关研究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原则和载体,新媒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的创新,探讨较多,且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实证研究有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的相关心理特点的研究成果不多,观点也比较零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人们提供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作为宣传载体,个体如何解读信息对他们是否能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达到知行统一是重要的。分析在信息微传播时期大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更契合个体需求,更具有针对性,从而增强实效性。
(四)关于大学生认知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相关的研究主要为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机制研究。在价值观形成的研究中,大多学者都认同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是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观因素和心理条件。
林德发(2003)认为,当今大学生认知的矛盾与思维的定势性会引起他们人生价值观的变化。例如有些大学生很容易被一些貌似新颖的西方思潮所吸引和打动,接受其中的某些观点,还会轻率地对前辈的传统做出否定性的评价,从而促使其人生价值观发生变化。刘波(2010)提出价值观念的内化是以青年学生心理机能为基础,在外在价值观念的刺激影响下,个体将外在价值观念转变为自身观念和意识自觉的过程。
综上所述,价值观形成与个体心理特征是紧密相关的,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我们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在价值观形成与个体心理特征的分析中,研究者更多的是采用概括分析,缺少相关的实证分析。
在新媒体对个体价值观影响的研究中,信息的新特点以及信息如何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形成成为研究的重点。程新英(2004)提出作为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息能对接受者产生多大的影响,能否内化为接受者内在的信念取决于信息的内在生命力,表现为信息与接受者内在认知结构和观念的契合程度。周莉(2010)提出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本身具有的价值倾向影响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价值理解可以深切地感知、把握外来价值信息,是个体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契合的基础。夏万林(2004)分析信息网络化使人的认知活动、短时记忆强化,分析问题的能力弱化,思维呈现平面化和浅显化的特点。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过程中,信息载体是第一平台。根据信息传播所呈现的微传播特点,我们应该进一步实证分析在微传播下大学生如何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证分析微传播下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更能契合个体价值观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徐柏才,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2):57-60.
[2]佘常德.人的价值观念与内心和谐[J].理论界,2007(09).
[3]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4):6-9.
[4]陆树程,李瑾.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1):92-95.
[5]刘波.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一般过程与内在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2):107-110.
[6]唐秋平,卢尚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4).
[7]程新英.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接受机制[J].伦理学研究,2004(02):76-79.
[8]夏万林.信息网络技术对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与“两课”教学教育手段创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01):116-122.
[9]郭强.新媒体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探析――以理工科大学生为视角[J].学理论,2013(11):281-283.
[10]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2006(24):3-6.
在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不能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应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对他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培训相结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大众化不是对所有群体都一样的简单化、通俗化,当代青年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能够有效把握社会的本质,只有不断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管的把握,才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二)创造有利于当代青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环境
当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人们的学习与生活已经与网络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建立培养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专题的宣传教育网站,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互动讨论区或者论坛,帮助他们及时解答各种价值困惑;其次,在网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课堂,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进行专题讲,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最后,可以开设网络社区,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者有关价值观的问题进行讨论,充分调动起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
(三)增强当代青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自觉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导向性,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青年的精神引领作用,能够增强社会主义凝聚力,正确认识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性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并且可以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要为他们提供更多服务社会与了解社会的机会,改变主流的价值观。当代青年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缺少历史的积淀就会造成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识的偏差。因此,要积极引导当代青年多学习历史,不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为,同时把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青年的基本要求和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四)积极创建有利于当代青年的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
当代青年处于社会大发展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受到周围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因此,积极创建有利于当代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第一,强调文化建设中要包含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文化教育除了给学生带来精神和心灵上的影响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文化建设中,在文化熏陶中加强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二,定期举办符合社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知识讲座、学术研究、报告会、演讲征文等等,借助多样性的文化活动教育和感染他们;第三,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事件进行广泛传播,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氛围。
(五)结语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企改革;基本要求;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019-02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包含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36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必须有先进的思想引领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企业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承载者和实践者,其改革发展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
一、充分认清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推进国企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1.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企增强历史担当、发挥经济主导作用的内在要求。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由于国有企业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整个社会经济主体的价值取向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时期,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经营活动、历史担当、社会贡献、自主创新等等都发挥着排头兵和生力军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全面概括的对国家、社会、公民的遵循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为国有企业正确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思想指引。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国有企业规范经营决策、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发展重任的内在需要。
2.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化国企责任意识、推进机制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新时期的国企改革更加深化、更加贴近市场。在基本经济制度层面,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体制形态上,发展混和所有制经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在管理方式上,国资监管系统从管企业向管资产转变。国有企业改革没有成功经验照抄,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特别在产权多元化改革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困难,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对抗。国有企业的改革如何保持正确的方向,保持与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一致,保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实现国家层面与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价值观的统一。
3.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正能量、推进企业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柱。人民群众是推进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广大员工的道德品行修养、精神境界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整个企业的主流文化。一个充满正能量、发展持续上升的企业,必然离不开健康、向上、积极、主动的主流文化和正确价值观。反之一个员工群体怨声载道、戾气十足、矛盾重重的企业,必然走不长远。
国有企业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员工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自觉提高道德品行修养和精神境界,培养爱国、爱企、敬业意识,让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才能经历得住改革发展大风大浪,保持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二、牢牢把握国企改革发展进程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1.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内在统一,“它通过塑造国家形象、彰显制度精神来获得人们的认同,并用以引导、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根本的、强有力的价值导向和理想信念,从而影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1]
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在推进企业发展和国有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正确的发展战略目标为企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样,有了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企业就能更好地凝聚人心,团结一致为实现新跨越、新梦想而共同奋斗。因此,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注重长期发展与短期效益相结合,突出主业与辅业相促进,物质与精神文明两手抓,才能使国有企业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