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当下的力量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发散思维;辩论会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52-02
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展现形形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体现他们的心潮涨落,可以传承一个民族的悠久文化。作文作为文学长河中的一个支流,对于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灵,提高学生文字书写水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做人、做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长期“作文与学生创新素质”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以下四项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激情,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爱模仿而少创新的现象,用知名教授李政道教授的观点:“中国的学生考试的分数往往比外国学生高许多,而踏入社会后的发明创造却比外国学生少得多,主要是中国学生太注重接受,而创新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培养的缘故。”来引导学生重视在写作中创新,在思想上敢为天下先。面对《大河报》一个以五个质地、形状各异的碗为道具,自命题的题目,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把五只碗想象成五所一流的大学供一个踌躇满志的高考生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想象成五个风景秀丽、地域不同的城市让一个爱好旅游的人选择自己的目的地;想象成五个跨越千年的历史年代:唐朝的贞观之治、北宋的社会清明,明朝的烟花江南,清朝的康乾盛世、当下的锦绣中华;想象成一个百岁老人的五个二十年:少年时的意气风发、青年时的壮志满怀、成年时的稳重练达、老年时的达观开朗、暮年时的与世无争。通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大胆对作文题目的物象进行想象,赋予它出人意料的内涵,在作文中起到引人瞩目的效果。由于坚持不懈的鼓励学生创新,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二、拓展延伸作文内涵,营造更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
在《聊斋志异・狼三则》教学中,课后要求学生将课文改写成白话文的习题。我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巧妙构思,进行改写。许多学生将狼的凶狠演绎的更加生动逼真,“血盆大口一张,露出利剑一样的牙齿,血红的舌头一卷,似乎要把屠户一口吞下,嘴巴里不住的流着哈喇子,眼睛里流露出狡诈的眼神,直直的盯着屠户的肉担子,屠户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狼与生俱来的嗜血成性、凶狠、残暴、贪婪的特点通过学生具体形象地描绘跃然纸上,形象传神。
三、积极开展班级辩论会,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价值
辩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是一项最能调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活动,让学生在瞬间迸发出想象思辨的火花。笔者把这样一则课外阅读材料给学生传阅:拳坛名将阿里,上世纪70年代,身体状态都大不如从前,甚至被医生判了运动生涯的死刑。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顽强毅力的支撑下他重返拳台,在与猛将弗雷泽进行第三局较量(前两次一胜一负),进行到第14回合时,精疲力竭的阿里处在崩溃的边缘,甚至一片羽毛也能让他倒下。顽强的他保持着誓不低头的气势,弗雷泽以为他仍存体力,内心很恐惧,选择了放弃,退出比赛。当裁判举起阿里的手宣布他获胜时,阿里当即眼前一黑,跪倒在地,弗雷泽终生抱憾。针对材料中阿里和弗雷泽的不同表现,让学生以“坚持与放弃”为观点进行辩论,正反双方唇枪舌战,各不相让,精彩纷呈。再者从当下的生活现象中选择辩论的话题:广东东莞小阅阅事件。小女孩先后被两辆车压过,18个路人先后经过,却无一人伸出援手,进行救治或报警,最后是一名捡破烂的阿婆将孩子扶起。这起事件显示出人心的冷漠。我让学生以“人性的善与恶”为题进行辩论,从而认识到我们的社会甚已经开始从陌生走向冷漠,挽救社会伦理,已经迫在眉睫。通过这些智慧碰撞的辩论活动,既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又让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在辩论中体会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四、选取开放性材料,让学生在作文中畅所欲言
听说读写学语文,其实,“写”才是一种被大家常忽视的却更有力量的训练活动。殊不知将微写作分化为微散文,微诗歌,微评论等训练方式,能收获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 微新闻 微散文 微诗歌 微评论
【分类号】G633.3
一,微作文思考
微写作即短时间内写作微小的作文,一三百字,身材虽小,智慧却大,更贵在精炼,尤其训练遣词造句和思维深入。
这里的“微作文”与许多公开课结束时都让学生自写练笔有些区别,我要求至少需要达到以下要求:1)有积极,普遍的审美价值观2)有比较成熟的语言能力3)不光要有华丽的辞藻,漂亮的句式更要有思维的深度。
微作文在高考的改革中应算是大势所趋,并且,微作文写得好的人,大作文一定不差。
二.微作文训练探究
(一 ) 改换要求,变概括为微新闻
教学形式可化陈旧为新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将概括环节改为让学生学写微新闻,即省略主体,短时间内自写标题和导语,稍作指导,《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妙谏生花
威王从善如流
(大齐通讯社x 年 x月x 日电 记者敖萍报道)国事顾问邹忌由己及人,从家到国,向威王现身说法“除弊纳谏“之重要,大王从善如流,下令重奖直言敢谏者。
有趣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参与性,训练了概括能力。
(二)创新作业,化繁复为微散文
将课后词语改成“连词成文”,写成一段或几段微散文。
教师要进行引导,不是随意用,不是滥用,好的散文不仅要有漂亮的语言形式还要有闪光的思想内涵,因此将“训“定为:1)将课后词语根据思想或精神内在联系分类分组2)参照课文是个好方法3)满足学生认可期待,鼓励连续创作,因此我班出现了许多作业连载。
当连词能基本顺畅后提出升格训练指导目标: 1)想象而不直白2)具体而不概括3)借景传情而不为景写景。
例如《变色龙》课后词语“魁梧,筛子,戳穿,伶俐”连词成文:秋日午后,阳光如此和煦。门外,那棵魁梧的皂荚树像筛子般把阳光斜斜筛下,浓浓秋意戳穿了前些天无精打采的时光。会突然发现:秋原来也可以如此,伶俐退去那些伤感的阴影,犹如淡妆的佳人,依旧惊艳。(初2013.6赵圆媛)
有意象有哲理再配上合适的语句,平时就可以既进行散文写作训练又完成了必不可少的词语作业。
(三)探究教材,改课文为微诗歌
“诗歌除外“,诗歌就真的消失在了语文教学领域?若能训练学生不为考试而阅读,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有了语文素养的一桶水难道还怕拿出应对语文考试的一碗水?
如何做到“训”地有效?需要依凭课文,取材课文,教师定好目标,带领学生寻找课文朴素语言背后丰富的潜台词。
《背影》旧文新教,确定了大多数学生都与父母有或多或少的矛盾这个学情,引导关注“文中能体现父爱的仅仅是背影吗?”,不难发现父亲为是否去送我的犹豫踌躇,不难发现对茶坊的千叮咛万嘱咐,不难发现那前后矛盾的书信等,于是有了这首小诗,成绩很差的一位同学,进步之大,不禁让我一定要引用。
父爱是什么? (初2015.5 张祺雅)
多次往返,再三相劝
你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爱是什么?
父爱是踌躇。
茶房,脚夫,紫毛大衣
走了几步,回头再说
父爱是什么?
父爱是叮嘱。
身体平安,大去不远?
情不自已,欲言又止
父爱是什么?
父爱是惦记。
只要引导抓住主题与细节,改文为诗并不难,后来还将小诗细节拓展为《我读懂了父亲的踌躇》《理解叮咛》《纠结中的惦记》等一系列大作文练。
(四)点拨联系,善整合为微应用
《小石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教后,文豪们类似的人生经历,让我探寻他们内在的联系,各异的表达方式相异的或相似的人生选择不正是很好的作文素材吗?教学引导活动设计为:1)分析各位经历了贬谪的留下了千古美文的大家,用一个对比或对仗的句子概写评价其人,例如:
柳宗元: 散步心还怨唐宗,赏景意仍悲自身(初2015.6陈昭欣)
刘禹锡:浅水不浅藏巨龙,陋室不陋居君子(初2015.6彭B东)
刘禹锡:身居陋室,心慕君子(初2015.5 陈月)
苏轼:去国怀乡失锦途,旷胸闲情享当下(初2015.5 唐濡翰)
欧阳修:醉翁谪官潇洒自在,太守游宴与民同乐(初2015.6 谭雪梅)
欧阳修:灵龙困于浅潭,醉翁乐乎万民(初2015.5 骆鹏)
范仲淹: 身处巴陵一方地,胸怀忧乐万民心(初2015.6叶淇文)
范仲淹:宠辱忘乎己身,忧乐系于天下(初2015.6 罗祥龙)
2)升格训练:用好第一步里的微评论,借2012中考作文题《走过那一个拐角》作结尾训练:
所以,人生在世,何处没有拐角?不要像柳宗元般“散步心还怨唐宗,赏景意仍悲自身”,应像刘禹锡“身居陋室,心慕君子”,还要像苏轼一样哪怕“去国怀乡失锦途,”也要“旷胸闲情享当下”,或者欧阳修一般“醉翁谪官潇洒自在,太守游宴与民同乐“更应如范仲淹般”宠辱忘乎己身,忧乐系于天下“。走过它,体验它,享受它,超越它。在拐角的另一边,自有柳暗花明!
(初2015.6 王若时)
在“写 ”中,学习目标明确了;在“写”中,学习过程简化了;在“写”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文字表层的锋芒和内在的深情;在“写”中,语言的美丽被凸现出来了,在“写”中,文章的精神内涵被高度概括。语感和情感的孕育都有了肥沃的土壤,还怕上面开不出孩子们智慧的花朵吗?当教师挖掘出了文本独到的教学资源,并选择一种恰到好处的训练方式,能不获得一个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教学效果吗?
三,结语
高考语文题型结构的变化指引我们去寻找更碎片化又更有效的教学训练方法,多种形式的微写作能极大地丰富教师的细节指导,目的性,指向性,规范性更强,我也会尝试微应用,微小说,微影评,微剧本,微演讲等,在微写作对教学的促进领域继续探究下去。
参考书目:
1.《语文教学通讯》(A、B刊)徐永平主编 语文报社 2013年第1至2014年09期
2.《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于漪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3月第1版
3.《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上一期里,王代福老师为我们总结、分析了2016年全国中考语文作文试题的趋势和常见的题型,同时预测了2017年中考作文的题型与主题的发展趋势,为大家有的放矢地备战中考,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上一期里,提出了“十大热点主题”,上一期刊登的是“青春成长”、“哲理思考”、“道德修养”这三个热点主题,这一期将继续“热点”的讨论:
热点之四:砥砺前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一生都应该不断前行。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与梦想渐行渐近,才会早日达成自己的愿望。2016年各地中考作文命题中,也不乏“砥砺前行”类的主题。如:山东莱芜题“坚持的力量”,引导考生学会坚持,努力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朝着目标坚定地前行,力争把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湖北十堰题“追赶”,启示考生在人生的旅途中,保持最美的“追赶”的状态,在你追我赶中得到快乐,靠近成功和幸福;江苏宿迁题“迎着风”启示考生行走在人生的征途上,要勇于迎风而行,即使劲风打痛了你的双眸,痛苦在心的海洋中翻滚起伏,也要怀揣自信和执着,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一路无畏地前行;甘肃兰州题“相信你一定来临”,引导考生坚定自己的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付出努力、挥洒汗水,力争实现自己心中期盼的美好梦想。
热点之五:感知生活
每个人都处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不例外。作文是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观察并感悟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考量学生感悟生活的水平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依据。2016年的各地中考作文命题中,有不少涉猎到“感知生活”的主题。如:湖南郴州题“美在身边”,引导考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一切美好的东西发扬光大;浙江温州题“邻里关系”,引导考生关注当下的现实生活,看到互联网时代邻居关系的变化,倡导邻里之间的关爱;湖南娄底题“___________创建活动刍议”,引导考生审视和思考身边的现实生活(包括学校或社会)中,政府行为或集体活动对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品质所带来的影响,并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湖北随州题“家有_________”,命题直指家庭生活;山西省题“因为_______,我爱上读书;湖南邵阳题“阅读让我___________(快乐、聪明、高雅……)”等,命题指向精神生活,要求考生叙写自己的读书经历,阐发读书提升智慧、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体悟;上海卷题“没想到,真没想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重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透过这个题目,学生可以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习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启迪。
热点之六:合作交流
中学时代,正是学生的自我意识最强的时候,他们善于以“我”为中心,张扬自我个性,表现自我风格。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完成从个体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学会合作、交流、倾诉,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平时在学习方式上也强调学生合作学习,作为考生要充分认识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指向合作交流和倾诉,应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理念。“你”、“他”等代词作为交流合作、倾诉和关注的对象,大量出现在2016年的作文命题中。如:湖北孝感题“陪你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德州题“陪伴”,山东临沂题“他(她、它)让我感到___________”、“我们一起来”(二选一),山东济南题“共度好时光”,江苏南通题“分享,为成长添一抹亮色”等,着眼于“我”与“你”或“他(她)”的情感交流,体现了忧乐与共的主题;安徽省卷题“你是我最___________(选填‘贴心’、‘感激’、‘牵挂’、‘欣赏’)的人”,引导考生关注“我”与他人的联系,从与人的关系上看,促使学生反思别人对自己的影响,告诉学生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以取得进步。
热点之七:情感体验
人与人之间相处自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情感,喜欢、厌恶、依恋、怀想、感叹、赞美等。作为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情感培养也是人生的重要一课。因此,“情感体验”便成为了中考作文常考不衰的主题。如:重庆B卷题“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引导考生怀揣一颗感恩之心,抒写帮自己拨开迷雾、找到人生方向的引路人的感激之情;山东济宁题“感动”、山东滨州题“温暖的旅程”等,体现了在平凡生活中感受人间温暖的命题意图;四川达州题“那一股暖流”、湖南永州题“_________温暖了我的岁月”等,引导考生积极地感知生活冷暖,体悟人间真情;四川泸州题“你用___________温暖了我”、四川眉山题“___________拨动了我的心弦”等,引导考生倾心交流、触摸内心,在自由天地里敞开善感的心扉;山东日照题“感谢你给了我更多”、四川巴中题“感谢有你相伴”等,引导考生在代际关系里读懂至爱亲情,在青春岁月里珍藏师恩友情。
热点之八:学习实践
学习实践,是中学生的主要生活。实践能力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新课标的有机构成部分。2016年各地中考作文命题对考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很重视。如:江苏泰州题“学着这样做”,题目限定了所写内容应该是自己的实践活动或生活学习状态;江苏淮安题“经历是一种收获”,强调了学习实践生活的重要性;湖南永州题“特别的经历”、湖南娄底题“新力量”(二选一)等,旨在引导考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实践能力;广东省卷题“我真想________”、湖北咸宁题“比”、河北省卷以“不可怕”为话题作文等,旨在引导考生大胆地投身于火热的社会实践活动或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中,奋力前行,走向人生的辉煌;浙江丽水的材料作文题“别打扰我想事情”,旨在批评现实生活中那些只会一味的空想,而不去付诸行动和实践的人,从而引起考生的自我警戒。
热点之九:自然景物
人们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会发现许多美景,从赏心悦目的美景中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进而陶冶人们的心灵。2016年各地中考作文命题也特别关注考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描写、感受和情怀,因而出现了许多有关自然景物的作文试题。如:山东东营题“雨,________”,引导考生向雨诉说心中的故事,表达对雨带来的期待与赞美之情;四川达州题“桥”(二选一),既可以写现实生活中与“桥”有关的故事,又可以写喻义性的桥;四川宜宾题“又见_______”(二选一)、四川广安题“错过”(二选一)、浙江湖州题“欣赏”等,这些题既可以写自然美景,譬如 “又见家乡春光好”、“错过那片风景”、“欣赏那片美景”,又可以写难忘的、错过的、欣赏的人和事;江苏盐城题“有那样一抹色彩”,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有那样一抹色彩,点缀着我的生活;有那样一抹色彩,绚丽了我的人生;有那样一抹色彩,照亮了历史的轨迹;有那样一抹色彩,打开了我的心扉;有那右荒ㄉ彩,凝固了记忆的美好……
是凡命题作文,无论“题”以何种方式显现,包括单一概念、关系短语、笼统说法,还有那种需要补充完整的半命题等等,“题意”总是客观存在并左右着作文应该或只能写什么的大方向,基于此,作文的表达只要符合大方向也就是符合题意了,而符合题意也就算是立意正确了。但这种将合意等同于立意的评价标准,却不能简单地套用在对材料作文立意的评价之上,因为材料作文的“意”,具有明显的双向互动的特点及其高下评判的专门要求。简言之,就是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有着极为显明的主与客关系。客,指的是命题材料之中原有的或蕴含或显明的意思、意义,这种客观存现的“意”,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只是规定写作的范围或对象的概念性话题及简单的关系型标题。写材料作文,即使没有偏离地附和或者演绎命题材料的含意,尽管也可认定为基本符合题意,但却不能称之为有所立意,当然也就无从论定见地的高下。命题材料所包含的“意”与写作者所表达的“意”,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存在与建构不应混为一谈,符合题意与建立己意也不能划等号。据此推断,既然立意之“立”,指的是写作者的主观表达,即主客之主,那么,只有针对材料之意所表达出来的或蕴含或显明的见解、见地,方可称之为有其所立之意。
同样强调审题立意,话题作文和标题作文,只要所写的人事、物况或所表达的看法、道理契合话题或标题的所指或能指即为符合题意的作文;材料作文则必须根据命题材料之意来表达自我之见,而后者的见解、见地又只能源于前者的意思、意义。一种以符合题目之意为总体要求,一种以符合材料之意为基础起点,虽然都有关于立意之“立”的评判,但一个被视作是作文的升格,一个却是作文的起码具备,这就是写材料作文与其它类型命题作文在“意与立”方面的最大区别。
认知决定行动。对写材料作文如何立意以及如何界定立意高下的认识,决定了当下材料作文普遍存在着一种很固化的做法,即:由命题材料推出或直接从中撷取出某种说法或者某个概念、意思,而后再通过堆砌素材(包括实例和引用)完成作文。这样的作文,“意”是命题材料内在的或外显的,“例”是搬来的、套用的,唯独缺少了写作者的思量与思考,这实际上还是标题作文甚至话题作文的思路。试以下列命题材料为例:
材料一:数学家高斯18岁时,晚上照例做导师每天多给他布置的几道难题。有一道题写在小纸条上,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找不到解答方法。但越是困难,他越想攻克,一直持续到天亮,终于解开了这道题。第二天,导师接过他的作业一看,惊呆了,激动地说:“你知道吗?这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牛顿没有解出,我也正在研究它,昨天不小心把它夹在给你的作业里,你竟然……”很多年后,高斯回忆起这件事时,说:“如果导师告诉我那是一道两千年没有解开的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就把它解答出来。”
材料二:①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非洲谚语 ②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席慕容
材料一是一则叙述性材料,人物及事件的关系、过程里蕴含有“迎难而上”、“无知无畏”、“重点培养”、“身先士卒”、“名师高徒”、“有心栽花和无意插柳”等多层含意,无论从哪一方面去写,都是符合题意的。而所谓立意,就不能简单地从材料中取“一瓢水”去浇灌别的花,即由材料的某一方面归结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说法或道理,而后就自说自话地描述或论述相关的意思。譬如写迎难而上,如果只是谈迎难而上如何如何重要和必要,写迎难而上如何如何有价值有意义,不管怎样旁征博引,至多只能算是符合材料内在的含意。按材料作文的评价标准,只能算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只有透视材料,在探寻或前瞻方面打通材料的关节点,摆出与材料吻合的见解,推出以材料为据的道理,才能算是有立意,以至立意正确、立意深刻。同样是写迎难而上,可以指出高斯的迎难而上不仅靠一种主观心态,也少不了客观的助推;高斯迎难而上的成功又是以其长时间的磨砺为前提的(晚上照例做导师每天多给他布置的几道难题),不是简单地拼体力耗时间等等。很明显,迎难而上的意思或意义确实存现于材料的人事之中,关键在于如何藉此立意。前一种写法,将材料中所蕴含的迎难而上变格成了“公共话语”,只有普遍性的说道,不见个性化的解读,尽管挑明了材料的含意却未能显现自我的见地,立意之立尚不到位;后一种写法,也从迎难而上入手,但所关注的是材料之中如此的迎难而上有什么可以言说的东西,进而深入材料来分析这一种迎难而上的前前后后方方面面,显得有道理有依据,堪称立意到位。
材料二是两则结论性的断语,该怎么不该怎么,会怎样不能怎样,都给人一种毋容置辩的冲击力。写这一类材料作文,最容易“认同材料的论断,列举手头的事况”,导致全文的主旨(意)和素材(例)都是现成的,唯独少了自我适时的见地(立意)。不管是把两则材料综合起来思考,还是立足一则,兼顾另一则思考,都不应将两则材料简单地对立起来看待、理解,或者就其中的一些说法应和式地演绎成文。面对这种说法及意思跃然纸上的命题材料,作文的立意能否更进一层才是关键。譬如非洲谚语,读出其中所包含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的价值影响”之意并不难,但行文必须阐明“成功来自集体的团结协作”、“众人智慧胜于个体力量”的道理所在。席慕容的话,强调个体走自己的路的重要和必要,立意也必须言明其“为什么重要”、“必要在哪些方面”。
材料作文的立意,不进则退。进,即在明确并把准命题材料含意的基础之上,结合其内在的联系和外有的关系,再进一步,将自己的思考、思索、思辨渗入其间,构建起指向材料的意念。退,就是把材料内在的含意归结成一个概念或说法,要么直接将命题材料外显的说法照搬过来,既当作文的文题又是行文的话题,择其一点铺陈一片,无形中把材料作文退回到了话题作文。像2016江K语文高考的作文题,命题材料是“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面对这样的命题材料,相当多的考生以“个性、创新”为作文的主题、主旨,信马由缰地例举古今人事、引述中外名言,把小事拔高,用大话唬人,不仅缺少针对材料内涵的分析思考,甚至完全偏离了材料有关说话问题的题旨。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探析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写作能力的高低能很好地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学习素养,体现一个人的语言素质。作文作为语文课程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纵然在长期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也曾取得的比较优异的成绩,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出于对学生的学习负责的原则,我们也必须要将作文教学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邹衍明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初探》中曾说:“语文教学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 作文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 作文教学必然要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 语文教师在教给学生综合知识的同时, 还要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作文作为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那么,面临新课改的教学情境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怎样更好地采取措施,助力学生在语文写作能力上有所提升呢?接下来,笔者将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以及自身对新课标的相关研究体验,对此进行相关的分析。
首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案,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整合出更贴合人才培养需求的作文教学方式。在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使用的教学方式是在黑板上以板书的形式写出作文题目或者是习作要求,然后让学生们根据相关要求进行作文习作,最终再根据学生们的写作情况做一个有针对性地点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没有帮助。面对着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在作文的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并有效地提升个人的习作能力,作为教师而言,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与时俱进而又贴合实际的教学策略。
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我们先要做到的是对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反思,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及时为学生的作文学习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当然,在教学中,存在“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办法,不断地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旁听优秀教师的课程,不断地在课余时间加紧练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是教师对自己工作负责的体现,也是教师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长期地努力和教学总结,一定会使得我们的作文教学有质的飞跃。
其次,构建和谐而活跃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地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学生作文写作素材及其写作思路的养成提供有力的讨论环境。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在当下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有效互动,为学生写作思路的形成提供有效地引导。当然,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必然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努力”,比如说,我们应当给学生搭建一个活跃而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活跃而自由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放下心中的芥蒂和紧张感,自如地与教师和同学之间展开教学互动,将自己一些主观性的想法与大家一同分享和探究,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当然,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活跃性格的养成,及其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举措。
第三,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集中的范文学习和阅读活动,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在写作技巧尚未成熟之前,积极地鼓励学生养成自觉积累和模仿写作的习惯,以便于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写作能力,我们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学习和优秀范文的学习。比如说,在让学生进行具体的作文写作之前,我们可以把相关的优秀文章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和学习,找出其中优美的句子和值得借鉴的写作素材。然后,在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很多书法大师都是经过艰苦的临摹,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融合自己的特点,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书法风格。作文教学也是一样,学生必须有一个“临摹”作文的过程,才会更加容易走进写作的门槛,进而激发写作文的兴趣。除了必要的范文学习之外,仿写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仿写比较优秀的范文和文章,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指导,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提升。当然,仿写不是抄袭,教师一定要注重把握“度”,在练习仿写阶段,可以多背诵一些名篇佳句,为以后作文写作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
最后,体验生活,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和写作灵感,使得学生在养成热爱生活的情感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写作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作文素材及其写作感悟的获得与我们的生活经验休戚相关,教师要带领学生更多地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大环境,让其在自身的体验中形成独立的感悟,并尝试着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落实到笔端,形成文字语言表达出来。
比如说,当我们让学生写作“美丽的大自然”这个题材的作文时,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周边的风景区,让学生们自由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和魅力,有了这样的体验之后,再进行具体的写作尝试,可以促使学生作文写作水准得以提升,促使其真实情感得以表露。
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能够帮助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提升的办法还有很多,笔者以上所提及的仅是冰山一角,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够提供更多的教学策略一同分享,也真诚地期待笔者所提及的教学方式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让我们共同携手前进,努力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当我静静地坐着,等待着她的到来,我在想接下来的谈话里,我们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命题作文离我们有点遥远
莫小邪:中学时期,我喜欢绘画和体育。当时大概常写错别字,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并不怎么喜欢写东西,要写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回头想,那时在学校写的小说也好,诗歌也好,无论哪种文体都很稚嫩,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命题作文就更是“抄袭之作”了,那个时候,这样的“抄袭”似乎是公开的秘密。直到现在,我都忘不了,中考摸底考试前,老师让一些写作能力差的同学背“范文”,而且规定只有背熟了才能回家,就是为了让他们在考试中能把“范文”默写出来混个及格。
解小邪:中学时期,我喜欢音乐和写作,但我写的东西永远都是藏在一个硬皮本子里,不给别人看的。因为当时老师要求写的东西都很死板,而且要按照课本上要求的套路来写。如果写《我的爸爸》,你就会发现同学们的爸爸都曾经送过雨伞;如果写《一件小事》,你就会发现所有同学都曾经捡过钱包。有时候我觉得是不是因为我们看的都是一样的作文书才会造成这样的雷同呢?但即使这样,我也总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上交作文,而且这样的文章也经常被当成“范文”在班上朗读。其实这挺搞笑的。
(很明显两个“小邪”都曾经对我们的课堂作文不怎么“感冒”,只是谁会想到,多年以后,她们都茁壮成长为“80后”作家。)
出乎意料走上文学路
莫小邪:印象中第一次发表文章是15岁。时隔多年,那篇文章的名生。
解小邪:和莫小邪不同。我在20岁出版第一本小说之前,曾给很多杂志投过稿,但都不了了之。之所以坚持写下来,是觉得已经开始做这个事情,做到一半放弃了,太过可惜。后来觉得自己在这个方面是有天分的,就把自己的小说打包邮寄给出版社。三个月后,北京一家出版社来电话说要出版我的小说,当时我觉得欣喜若狂,就这样走上了文学之路。
(我们可能到达同样的终点,但中间走过的道路千差万别。对于两个“小邪”来说,无论曾经平坦,或者崎岖,走上文学之路多少都有点偶然。其实,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太急功近利,尤其起步的时候,努力了就好。)
作家是一个严肃的称呼
莫小邪:我一直认为“作家”是一个严肃的称呼,虽然这几年被“无厘头文化”搞得不怎么严肃,但“作家”这个称谓本身是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的。目前我以写作为生,依然青涩,但我觉得真正成熟的作家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价值立场,尽管这个立场会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一生中会出现几个不同的创作阶段,每个阶段都可能产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所以,我认为写作是一件比较个人化的事,和个人的体验密切相关。作家通过作品展现自己独特的心理历程,那种真实性,会让作品显得很有力量感,让读者感受到美和善,以及人类灵魂的坚强和脆弱。所以,我认为作家有责任去揭示社会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的丑和恶。当然,个人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和体验都是有缺陷的,但起码要去关注生活、参与生活。
解小邪:我同意莫小邪的观点。去年,我曾写过一个长篇,揭示当下教育制度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压力、社会对在校学生的影响等。但一位出版社的编辑看了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别总写阳春白雪,可以尝试着按照韩国小说的模式,写一些俊男美女的爱情故事嘛,这样的书可好卖了!”我很郁闷,我觉得我们现在有时过分追求商业利润了。我虽然不能说自己是什么了不起的“作家”,但我只要拿着笔写作,就觉得手中的笔分量很重,我要对我的文字负责。
(很多人不满“80后”作品中充斥的早恋、斗殴、吸毒,很多人质疑“80后”作家群体丧失了起码的社会责任感,但我们必须承认大部分“80后”依然在执著地、负责任地进行着文学创作,就像小邪她们那样。)
端正态度,甘于寂寞,多出好小说
莫小邪:我有两年没怎么认真写新的小说了,之前也只出版过一本曾经引起较好反响的小说,叫作《后海烟民》。那本书里写的是老北京胡同里居住着的一些人的生活状态,其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参加过“越战”的中年男人。其实,除了写小说、诗歌之外,我最喜欢写的是文学评论。要写评论就要阅读很多著作和文献,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文学评论者不一定写小说,这是兴趣所致。这段时间,评论了很多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我认为小说作品是否优秀不在于形式和内容,而是达到了与读者的一种情感的共鸣。对于写作者来说,只有性格中存在“投机”才能在各种情势中找出最好的机会点。有的人眼光精准,能够从一堆乱石中找到蕴藏的钻石。我希望看到包含对人类爱情、生命的终极意义进行探寻的作品。那些抛弃当下泛滥的“圈子写作”、无信仰的“私人化写作”的作者是难能可贵的。同样,对于一个文学评论者来说,敢于说出真实的个人见解是对评论领域的坚守和探索。
需要重申的是,我始终觉得文学是严肃的,创作者的态度一定要端正。现在我不想写以前写“顺手”的文字,因为我觉得总是走自己走熟了的老路不利于在文学创作水平上得到提高。可是有时候我也琢磨着变化太多是不是会失去自己的个性。所以说,我也有非常矛盾的时候。不过,今后我会争取多写点小说。
解小邪:和莫小邪不同的是,文学创作对于我而言已经成为了“第二职业”。工作以后,小说写得少了,报社工作不外乎是些“本报讯”什么的,真怕以后写小说都逃不了“本报讯”的味儿。但有幸的是,因为工作,认识了很多形形的人物,为以后的小说积累了不少的
素材。
我比较喜欢写小说,这与莫小邪不同。我写的时候内心感觉平静,可以慢慢“磨”,最终磨出一本好小说。
(好作品需要日积月累,这样的积累可能很漫长,但是在岁月的磨砺中,好的作品就能呼之欲出,如同破茧而出的蝶儿一般踮着脚尖跳舞……)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作 教学 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2-0085-02
作者简介:许平伟(1981―),女,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小学一级教师,浙江杭州市学正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教学论。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习作能力能够具象地体现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有效的习作指导能使学生的观察
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得到综合训练。反观当下的教学实践,有两种状况:一种是课堂上的集体习作,常规操作为:教师命题,泛泛指导,学生习作,之后批改,最后是讲评,这种教学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但学生总体上还是通过老师的讲解被动接受,训练结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另一种是把作文指导让位给课外练笔,课外写作练习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学生写作中的表达技巧或者文章的构造模式,但这种习作练习中学生就像被赶着推磨一样,走了一圈又一圈,到头来还是在原地踏步。两种倾向皆因无“生”气而导致教学过程无“朝气”,儿童作文无“灵气”。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教师采取可行性策略,给予学生有效的作文教学指导,让他们的习作有“规”可循,有“径”可走。
一、生本命题,贴近儿童的心灵世界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若缺乏以兴趣爱好为核心的写作心理,写作过程中学生很难拥有创新与联想的能力。再则,学生作文往往在不自由、不自然、不自觉的条件下进行,作文命题的触发性就是要使这种不自然的事近于自然,化被动为主动。[1]恰当的命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热情、欲望,便于教师对其加以训练,提高其写作水平。所以作文的命题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要应儿童心灵之所需,面向儿童的生活,满足学生精神、情感、思想发展的需求。
比如让低年级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玩具进行描写,并写一写他们与玩具之间的动人故事,教师可提供的参考题目有《我的宝贝玩具》《可爱的洋娃娃》等。针对中年级学生的作文题目有《第一次洗书包》《那一次,我真的生气了》《第一次洗碗》《我与同学的一次争吵》等,启发学生写写自己的亲身经历。高年级作文题目《大嘴美食家》,让学生围绕“吃”写一种自己最喜欢的美食,写写自己有关吃的经历,“尽兴地海吃”“吃不到的遗憾”“尴尬的吃”等。这样的作文题目立足于学生普遍却又个性化的生活体验,能唤起学生的联想与思考,学生习作自然能够具体而鲜活。
二、情感诱导,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激情就是促使学生进行写作的酵母。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思维训练、情感诱导和语言文字创作三个组成部分。良好的情绪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当学生心中的感想像潮水一样奔涌,当孩子们的喜悦像泉水似的涌溢,当某一件事感动或震撼着他的时候,他的思维就会活跃兴奋起来,随之他就会调动自己相关的生活储藏,他要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他要追求最好的表现形式,他要寻求最生动、最贴切的语言,这就是创造的过程。
比如让三年级学生写《我最想做的事情》。教师用较短的时间给孩子们看看同题绘本,在画面冲击下教师小结:“现实是一座盐巴山,苦涩的,现实是日夜劳作,艰辛的。现实是家徒四壁,贫困的。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小男孩却坚持要做一件事情――阅读。阅读成了照亮他未来生活的一盏明灯,指引着他在贫苦岁月里能乐观坚强地活着,为了梦想而继续努力。”学生看着画面,听着老师的深情讲述,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梦想的力量,进而会反观自己的心灵深处,思考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让四年级学生写《无声世界里的别样精彩》。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看一段《千手观音》舞蹈视频,然后和学生聊聊舞蹈中站在最前面的演员――聋哑人邰丽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张海迪、霍金、桑兰……不管是《千手观音》中演员那恬静的笑容,手指间勾勒出的诗画般的语言,还是对海伦・凯勒故事的回忆,对孩子的心灵世界都是一种情感上的触动,当学生进入“情动辞发”的状态,习作就可能变得更加主动,写的文字也会更加真切灵动了。
让六年级孩子写《我的成长故事》。教师利用课件先呈现一组配有文字和音乐的图片,呈现一个孩子婴儿时的胖嘟嘟的可爱表情,然后是幼儿园时从滑梯上滑下来的动作特写,然后是初入小学时的好奇、期待,成为少先队员的郑重其事,还有海边的嬉戏,还有军训时的认真,让学生感悟到时间飞逝、一路成长的历程。接着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一张最喜欢的照片,让他们和自己的同伴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在教师的精心铺垫下,成长过程中的故事会像串串珍珠在记忆的沙滩上闪耀起来。童年的美好、幸福回忆会让他们笔下生情,进而写出生动细腻的文章来。
三、情境模拟,让学生体验创作的“现在进行时”
一般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对所要写的事未必都有真切感受,即使有强烈感受,也已是“过去进行时”,而适当地进行情境的模拟,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创作过程,让学生体验“现在进行时”,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有预设地将作文情境、作文创作的过程进行夸张、放大、切割、分析,在体验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能够帮助他们调集贮存于他们大脑中的所有语汇,更为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来自实践的真实感受。
比如让低年级学生写《泡泡飞起来》。教师先让孩子们看看各种各样的泡泡,然后发给孩子们吹泡泡的工具,让孩子们现场吹一吹,观察自己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观察其他同学是怎么吹的。吹完之后,聊一聊看着泡泡会产生什么样的幻想。
比如让中年级学生写《上课吃东西》,可以让学生现场吃一次盐津枣。吃之前让他们描述一下外形,吃第一粒之后让他们说一说你尝到的味道,多吃几粒时让他们观察一下周围同学吃的场面,再请一名学生上前一下吃很多粒,其他同学观察一下他(她)的表情变化……
比如让高年级学生写《比手劲》。在作文之前,先请两个学生现场比一比手劲,其他学生观察“比手劲”的过程,比赛前观察参赛选手的表情,比赛开始后观察选手各自的动作。再让他们猜猜“比手劲”的学生的心理活动,说说自己观看时的心情。
作文教学是开启儿童语言世界和心灵世界的一扇窗。传播、整理、储存信息只是一种手段,把知识信息转化为听、说、读、写作能力,凭借这些能力创造出再生信息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2]而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需要理性地思考、组织教学,要用科学的训练设计去激发其习作热情,帮助学生打开情感的闸门,唤醒他们的文字表达潜能,进而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切实提高。让孩子们笔下的文字燃烧着思想的火花,让习作的心情像风儿吹过一样轻盈。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语言;中学生作文;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自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从北京向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起,因特网在中国内地开始运行。1994年4月,我国正式加入互联网。从此,互联网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可谓蒸蒸日上。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CI)的统计报告指出,2007年我国互联网用户为1.72亿,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2008年,中国网民的数量就达到了2.53个亿,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催生了一系列附加产品的诞生,例如互联网通讯、互联网办公、互联网学习……其中,以互联网为生存载体的网络语言正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我们传统的交流方式,令人猝不及防。“BT”代表变态,“稀饭”代替了喜欢,“886”代表拜拜啦,“顶”代表支持……大多数网民都希望“语不惊人死不休”。年龄大多在16―18岁的高中生作为网民大军的主要力量,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因此在语文学习方面深受这些新潮的网络语言的影响。“你out了”、“有木有”、“酱紫”、“偶”、“菜鸟”等网络词语开始频频出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作中。
一、网络语言在中学生作文中的使用现状及影响分析
为了使得本文的数据真实可靠,实地调研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对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的吴仲良中学的实地调研和统计,在高中学生的周记或作文中,平均有29%的学生会偶尔使用到网络语言,51%的学生几乎不会使用网络语言,20%的学生会经常使用网络语言。
(一)个人视野直接影响学生们对网络语言的了解程度
在调研中,从高一到高三,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视野的开阔,学生们对“偶”、“恐龙”、“潜水”、“土豪”等流行的网络词汇的意义了解得越来越深刻和全面。据统计调研,学生们主要通过网络、电视以及与同学交流等方式,普遍对网络语言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二)个体认知影响学生们对网络语言的使用程度
从高一到高三,大多数同学都会在周记和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但是,部分同学由于担心在考试中会因网络语言而扣分,因此就减少或自觉杜绝使用网络语言。即使使用,也会使用没有错别字或语法错误的网络词汇。尤其是高三学生,由于高考或老师的严格要求,大多数人在作文中都不使用网络语言。
(三)教师态度决定着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率
据统计,约占68%的老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使用网络语言的习惯,但是总的来说他们还是对学生们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比较排斥,尤其是拥有错别字、语法错误、低俗字眼的网络词汇。拥有15年教龄的高级语文教师唐有名说:“根据2007年的考试大纲规定,学生在考试作文中用生造的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因此,在平时的周记或作文训练中我就明令禁止他们使用网络语言,即使是表意正确、符合情境的网络语言也不行。”
(四)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吸引着学生的使用意愿
网络语言表达贴切、形象,书写简洁、方便,时尚、有个性,能缓解压力、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等特点对学生们有强大的吸引力,这大大提升了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率。此外,在学生群体中,如果大多数人都使用网络语言,不用的话有可能就会当作是“异类”,会受到同学们的排斥和嘲笑,被认为是“OUT”了。
网络语言的异军突起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它是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对中学生的作文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网络语言简单灵活、快捷高效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作文的写作效率;网络语言诙谐幽默、生动逼真,这使得作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作文生动有趣;网络语言求新求异、不断创新的特点使得学生的作文充满朝气和活力。但是,网络语言随意性大、缺少规范使得作文课堂秩序混乱,学生作文纰漏百出;网络语言自身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直接影响学生们的作文质量以及对母语的认知能力。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认知能力还不成熟,缺乏生活历练,分不清美丑。用“霉女”来代替“美女”,“鸭梨山大”来代替“压力山大”或“亚历山大”,BT来代替“变态”,这些错别字、有歧义的字眼、低俗字眼严重扰乱汉语秩序,一旦运用在作文中,就对传统的中国汉语结构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策略
在本次调查中,约占58%的老师明确表示反对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33%的老师认为规范的、符合情境的网络语言可以使用。的确,流行的未必就是经典,新奇并不代表创造。网络语言在中学生作文中的使用加大了汉语语法秩序的规范;挑战严肃认真的教学氛围;严重影响学生对作文,甚至对各学科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的引导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疏导并不代表“一棍子打死”。
(一)以语法为依托,强化作文基础
教育部于2001年、2003年先后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然而,随着汉语、文学分科的取消,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岌岌可危。近几年来,很多人认为,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的划分在语文学习中, 最让学生头疼,从而大大削弱了学生对语文这门科目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大多数教师坚持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原则,对于语法知识的教学,或者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者干脆让学生自己看,教师则成了旁观者。但是,一个没有语法修辞知识的母语教学,其科学性必然大打折扣,对于中学生学好母语,提高语文成绩和文学素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最明显的影响就体现在中学生的作文上。语法素养决定学生的母语基础,这对于中学生提高作文水平大有裨益。只有以基础为保障,学生才懂得在作文中尽量避免使用网络语言,至少可以分辨哪些网络语言可以使用、哪些不能使用。
(二)以活动为手段,促成课堂回归
资阳市乐至县吴仲良中学的实地调研和课堂实录显示,大多数老师都坚持着传统的“定主题―讲要求―学生写―教师评”的模式。老师的任务主要是安排作文,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撰写作文。教师评改完毕就标志着一次作文练习的结束,个别老师会朗读优秀篇目。因此,学生的作文平均成绩始终保持在40分左右。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作文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花费时间,效率还是最低的。命令禁止不仅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毫无用处,反而会激起他们内心的反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我认为,改革作文教学模式很有必要。例如,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鼓励全班同学轮流上讲台展示作文课堂的教学。除此以外,开展“我谈网络语言在作文中的使用”的辩论赛也是大有裨益的。
以活动为手段,促成课堂回归。这一措施的实施,就把有语病、有错别字的网络语言放在了全班同学的“放大镜”之下,同学们通过共同学习,就能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明确网络语言的利弊,对规范作文课堂、提高写作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以交流为保障,塑造健全人格
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一直都是老师们的责任所在。作为陪伴青少年成长的人民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传道”,尤其是在道德滑坡、世风日下的当今社会。
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明白“道”的深刻内涵,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作为语文教师,作文板块的教学正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环节。俗话说“文如其人”,教师不仅可以透过学生作文,了解学生的性格,更能把握他们的思想状态,洞察他们的心理活动。教师的评语更是与学生的直接对话。此外,通过定期与学生面对面、平等的交流也是一种可取的方式。
开展活动也好,教育引导也罢,一切形式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一宗旨而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学情、校情的方式,避免学生使用粗陋、错误的网络语言,引导学生规范写作,在提高作文成绩的同时,促成作文课堂的有序回归。
通过实际调研和访谈,笔者得知,许多网络语言不符合语法规范,它们仅仅是某个时间段的一种网络交流或口口相传的词汇,没有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和规范语言的严格鉴定,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中学生作文中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由于现在他们经常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语言,久而久之便带进了作文中。高中时期,同学们应学习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要随意跟风。因此,我们要讲究网络文明、尊重传统文化,尽量避免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即使偶尔使用,也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08).
[2]郑玉峰.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J].语文教育,2007(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杏保, 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
[5]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前言).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7]周建民,熊一民.最新网络交际用语词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秦训刚, 晏渝生.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9]仲伟丽,申小龙.革命来了[N].E时代周报,2005.
[10]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J].语文建设,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