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女娲补天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从课题处猜想促多元体验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猜想,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在交流互动中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猜想一下,从《乌鸦喝水》的课题你能想象到什么?这篇课文可能讲些什么?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乌鸦口渴了真难受,怎样才能喝着水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猜想自读课文,知道课文中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接着,让学生讨论:在乌鸦喝水这么多的方法中,假如你就是文中的那只聪明的乌鸦,在当时十分口渴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一种呢?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就能很快体验到教材中乌鸦喝水所采用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二、从标点处猜想促释疑解疑
教材中有些标点符号用的很“别扭”,而这种“另类”的标点符号往往因其特殊的用法传达着文本中人物的一种特殊情感。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的“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三个词语后面不用顿号,也不用逗号,而是用上了三个句号。这表示了什么呢?细细一想,就不难体会到这里用句号表示等的时间很长,从而突出“我”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三个句号与后边的“还”字连起来,会让读者会产生无限遐想。这个“特殊”的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因此,教师在教学要抓住这三个句号引导学生猜想,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1.第一次猜想:填一填,走进错误。课件出示句子:“七点( )七点一刻( )七点半( )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让学生自己猜一猜、填一填。当很多同学都填上顿号或逗号并读得快速以表示“我”内心的焦急时,课件再出示文本中的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猜错了。2.第二次猜想:比一比,走出错误。“课文里为什么用句号呢?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让学生在发现“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与“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这两个句子表示“‘我’等的时间更短”。而课文中的句子“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则表示“‘我’等的时间特别长”,可是“父亲还没有回来”,体现“我”内心的焦急程度比用顿号、逗号的句子要深得多……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另类”的标点符号,让学生在猜中思考,在读中质疑与探究,既让学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奇妙,从小小的标点符号中深刻地领悟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从语句处猜想促情感体验
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往往起着统领全文、升华情感的作用,教学中紧扣关键语句让学生进行猜想,就可以找准文章的切入点,让学生体验人物的情感,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理解“雪中送炭”一词时,可以先让学生望文生义,猜猜“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的“雪”指什么,“炭”又指什么,谁给谁“雪中送炭”,然后让学生查查词典验证自己的猜想。因此让学生既知道“雪中送炭”这个词语的字面意义与文中的内涵,也明白了“雪中送炭”的比喻意义,再现了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的感人场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中在阅读“救伤员、失孙子”一段时,要抓住“救出”“失去”“唯一”这三个词语,引导学生先猜猜“救出”的是谁,“失去”的是谁,“唯一”的亲人又是谁,再现出大娘救出伤员再来救孙子时,房子已经被炸平了,她失去唯一亲人时的情景,使一位可亲可敬的朝鲜大娘形象跃然纸上,让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深深地感染学生,让猜想大放异彩。
四、从空白处猜想促文本丰盈
想象丰富是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之一。教学中通过猜想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课文深邃的内涵,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文本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一课时,可以抓住文本空白处“几天几夜”“五天五夜”让学生想象女娲是怎样找到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的?女娲在找石和炼石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哪些困难甚至危险?让学生通过阅读透过文字进行合情合理的猜想,以充实文本内容,超越文本,使女娲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从结尾处猜想促读写结合
还记得,1999年的3月,她来新秀班报到的第一天。我们在校园相遇,她看见我,脱口而出“汪潮”,吓了我一跳。还从来没有学生敢直呼我姓名,不禁另眼相看。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清秀的女孩,扑闪着一双灵动的眼睛,朝我吐吐舌头,不好意思地改口:“不好意思,教授,看见您太激动了,居然……”话没说完已满面通红。呵,真是个莽撞的“小女孩”!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她在接下来两个多月的培训中,一点儿也不糊涂。每次上课,她都提前来到教室,翻阅书籍、查找资料。课堂上,她始终专注地倾听,满满的笔记本上工整地记录着我讲课的内容以及她听课后的反思,圈、点、评、注,各种记号,各处重点的标注,详尽而细致。我们有一个培训项目是课堂实践,她主动请缨上公开课《棉花姑娘》,令我印象深刻。那堂课,我看到了她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她的语言生动传神,板书形象直观,仿佛有一股魔力,吸引着学生的求知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也不用说。听课老师们都纷纷称赞:“人美,语言美,课也很美。”当时,我曾预言,这个小姑娘一定会成为下一届的省教坛新秀。果真如我所料,年仅24岁的她,真拿下了这个荣誉。在这个人才辈出的小语圈她迅速成长,成为当时最为年轻的省教坛新秀。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个美丽动人、富有灵性的人。
再见她时,已是2012年。期间虽少有联系,但我一直关注温州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年轻一辈的成长。得知周璐这十几年来一直扎根教学一线,踏踏实实工作、本本分分教书,勤勉治学,积极奋进,怀揣理想,初心不改。2003年,她从广场路小学调到温州市实验小学,在那所充满活力、实力与魅力的梦想乐园,如鱼儿得水般淋漓酣畅地实践着她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新课程一道走向成熟与稳健。她立足“读写结合”的大语文教学观,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以差异教学为基点,建构生本课堂。同时,从教材出发,创生课程资源,以绘本、儿童诗以及各种童话、寓言故事为载体,实施“1+X”主题阅读教学,进行开放而活泼的母语学习。这期间,她上了两堂颇有影响力的公开课。一节是《女娲补天》,被收入《全国小学语文优秀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一节是《玩出了名堂》,参与了“江浙沪语文教学”研讨会交流。两节课的设计独特新颖,情境创设多元直观,课程资源的选择创生恰到好处,很好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体现了她“亲切优美、充满情趣”的教学特色。
2012年3月,首届浙派名师研修班开班了。再见她,多了一份笃定与成熟,岁月镌刻了一副愈发沉静的面容,不同的经历铸就了她成熟的教育理念。“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出让自己崇拜的学生”是她追寻的教育志向。这时期,她深受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思想的影响,研究主题指向“如何实施‘以情导学’的教学,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作为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我一直强调学员要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并能围绕专题持续深入钻研,做到学、做、思合一,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这点,周璐做到了。在两年培训期间,她多次与我探讨她的研究专题,提出她的困惑,记录下她的反思、经验与智慧感悟,对语文的学理思考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两年培训期间,她撰写了十几篇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她在浙派名师“个人教学专场”上执教的两堂课《风娃娃》和《赵州桥》,我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给出了不少改进意见,诸如文本解读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童话教学的价值取向以及语文课必须以发展语言、培养思维为核心等观点。没想到,她认真听取,并靠自己的悟性重新改进了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最后发表在《小学语文》和《小学教学设计》杂志上。她是一位勤勉敬业、虚心好学的人。
陈大伟
(2013年)11月1日,参加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陪同李烈理事长、济南天桥区教育局张萍局长走马观花地看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个会场的教学交流,完整地观察过王文辉老师上过一节《树的故事》(课文附后)。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转场的时候中,张萍局长问我能不能上一节《树的故事》。多年观课议课使自己的脸皮变厚了,现在我鼓励中小学勇于上公开课的说法是"上成功了有成就感,上失败了有贡献感;不要把成败看得太重,好好享受过程",我这样说,也这样实践。对于张局长的邀请,我说:"没有问题啊,我11月14日就来上一节。"
确定为11月14日是很早就有的计划。今年1月,我们在贵阳市云岩区启动了"理想课堂建设"的项目,上一期处于启动阶段我去得多一些,这学期我自己一直有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压力(本周一,完成了其中的一项任务,把《教师职业道德》的书稿交给高等教育出版社了),加上很多朋友邀请到各地交流,没有更多的时间到贵阳。但其中一个计划是要陪一部分榜样教师和进修学校的教研员外出学习考察,预留的时间是11月14日、15日。
参观什么学校呢?山东教育报刊社的陶继新老师很热心,说到时候他帮助联系,但陶老师也说如果人数较多,就要教育局同意才行。碰巧,我受邀参加小教专委会的年会,见到干练、热情的张萍局长,在她听过我的报告以后,我说云岩区的老师希望前来学习,她爽快地答应接待,我就可以少麻烦陶老师一回了。
马海燕副局长负责和我联系,知道我要一起过来,马局长希望我趁此机会对天桥区教学骨干做一次培训。和我商量,他们做出了这样的安排:14日上午,我上《树的故事》,并就教材研究和教学内容设计做讲座,对象是区内各小学的骨干;14日下午,观察汇文实验学校的语文课和语文教研活动,并进行相应指导;15日上午,观察汇文实验学校两节课和集体备课活动;15日下午,以"如何有效组织教研"对区内的教研骨干做讲座。整个过程,云岩区的老师全程参与。我考虑到需要安排一次和云岩区的榜样教师的交流,计划了在15日下午的活动以后再和他们进行一次讨论。
张局长点的课是《树的故事》,马局长给了汇文实验学校展宏伟校长的电话,我和展校长沟通,知道是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学过这个内容,我依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实际进行教学准备。
张局长、马局长、房晓鸣副局长都来观察课了。我基于同学们学过的实际,组织了两个学习活动:
一是"发现和研究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具体要求和活动包括:(1)仔细读课文,想一想"我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 在相应的位置简要标注自己的问题。(2)选一个你认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研读课文,找一找答案?并写出答案要点。(3)和同学们分享你研究的问题,并请同学们参与讨论。
二是改编故事:男孩学了《树的故事》以后,穿越回了自己的童年,开始了一段和苹果树不一样的生活,请以《树和男孩》为题改编故事。有这样的提醒:(1)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写,也可以完整地改编;(2)注意使用描写语言、动作、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重点在第一个学习活动上,第二个学习活动可以视为一个活动补丁(如果前面教学时间耽搁太多,这个活动可以留在课后让有兴趣的自己完成;如果第一个活动十分顺利,就可以在课堂上写一写,组织交流),这是预留教学活动的弹性。
对于组织同学们想一想"我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我也做了两手准备。如果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实现教学的目的,那就讨论同学们的问题,如果同学们还不习惯自己提出问题,我预备了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定为‘树的故事’,而不是‘树和男孩’的故事" 这可以引起的讨论是"作者希望读者主要关注什么".第二个问题是"课文中的为什么始终是‘男孩’" 这可以讨论如果不知道体谅他人,不关注他人情感和需要,不承担责任和义务,这样的人年龄再大也只是"男孩",而不是"男人"、"男子汉".第三个问题是"课文最后一句‘你可能觉得男孩对树太无情,然而我们谁又不是那般对待我们的父母呢?’这是什么意思" 这不仅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反问句,而且可以体会作者期望引起读者的反思意识,从而有所改变,学会从"男孩"到"男子汉",当然也从"女孩"到"女儿",这是促进成长,同时为过渡到第二个学习活动做出铺垫。
实际的教学是我用了七分钟组织同学们完成第一个活动的第一个要求,同学们的问题价值并不太大,这时我抛出了自己的问题。后来的学习活动,同学们研究和思考的是我出示的问题。在围绕这三个问题的学习交流中,我注意引导他们抓住听众、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进展比较顺利,同学们由开始的紧张变得舒展。
上课结束,我先就教学的缘由、设想做了说明,然后就这一堂课对话。王文辉老师、天桥区的三位小学语文教研员,先后肯定表达意见,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和我交流。接下来是我的讲座,一个小时左右。主要就"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材与教学内容"、"课文与教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及其他们的实践意义用案例进行了诠释。
张萍局长曾经是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后来当小学校长、副局长、局长,是教育的行家。曾经优秀的语文教师,站在行外看语文教学,这使她对后面的发言有了两个视角的比较。她对课的肯定使我有没有李烈老师、以及她的期望的感觉。马局长说张局长读懂了我的课,我也佩服马局长的眼光。下午他们开了初中教学质量表彰会,展校长说在会上张局长几次用这堂课作为案例和校长们交流,表达了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肯定。
下午观察了"女娲补天"的阅读课和"小小推销员"的口语交际课。然后观摩语文教研活动,利用两节课的平台进行"基于教学问题的跟进式研修"和"基于课例的跟进式研修"定位很好。我就两者的区别、如何更有实效交流了自己的意见。
15日上午先观察一节初中语文课"背影",然后是一节生物课,接着观摩了集体备课活动。观摩集体备课就我来说还是第一次,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感谢汇文实验学校的安排。天桥区中学教研室的阚主任让我发言,我就如何利用过去的教学经验、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集体备课、如何有结构地集体备课、如何用更复杂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教材、如何引进他人经验变集体备课为集体学习与研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15日下午我的讲座主要围绕"人因思而变"展开。交流结束,和云岩区的朋友座谈,我对他们阅读和使用《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提出了要求,并要求他们改变谈话的话语结构,即用研究的话语结构表达自己遇到的问题、曾有的思考、行动的效果和反思。交流和讨论十分热烈。汇文实验学校的吴昕副校长对老师的参与私下表示了称赞。云岩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陈校长认为话语结构的改变对老师们的帮助很大。我自己的体会,最近的交流我越来越重视话语结构的修整,重视规范实践者的话语和行动结构,这几次都有了明显的效果。这也算自己的进步。
本期"理想课堂建设"一个活动落幕!
写于2013年11月16日星期六
PS:今年曾经听上海青浦教师进修校关景双老师讲座,他在分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时说,一定要有"异乡"的经历才能长大,要有"异客"的体验和适应才有创新。我赞同这样的理解,从这种意义上,这一故事上成对男孩的批评和责备的确存在片面。
2016年8月6日星期六
树的故事
作者:瑞乔·M·约翰(美国)
翻译:江江
很久以前,有一棵很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儿玩。他有时爬到树上吃苹果,有时躲在树阴里打个盹儿……
时光流逝,小男孩渐渐长大。
一天小男孩来到树旁,一脸忧伤。树说:"和我一起玩吧!"
男孩回答:"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想要玩具,我想有钱来买玩具。"
树说:"对不起,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拿去卖。"
男孩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
一天,男孩回来了,树喜出望外,说:"和我一起玩吧!"
"我没有时间玩。我要做工养家,我们要盖房子住。你能帮我吗?"
"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去盖房子。"
男孩把树枝砍了个精光。
树再次寂寞和难过。
一个盛夏,男孩又回来了,树雀跃万分。男孩说:"我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悠闲一下。你能给我一条船吗?"
"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你可以开开心心地想划多远就多远。"
男孩锯下树干,造了一条船。
终于,多年以后,男孩又回来了。"真抱歉,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无法给你了……我唯一留下的只有枯老的根了。"树流着泪说。
"我现在只要有个地方歇一下就好了。经过了这些年,我太累了。"男孩说,"老树根是歇脚的最好的地方了。"
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得热泪盈眶……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
高中教材众多整本书节选文本的收录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节选文本既是检验学生整本书阅读效果的试金石,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助推器,两者之间水融,相辅相成。
一、教学现状
节选文本作为整本书的一部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风格还是语言,主题还是叙述都是一脉相承,与整本书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割裂的关联。朱绍禹在《中学语文教材观》中说:节选文除具备全文的教育价值外,它能使学生通过阅读节选文章,了解和掌握整部作品的知识,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它还能够培养阅读长篇作品的兴趣,把课文阅读延伸到课外,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整部作品的能力。
节选文本它既以独立的教学意义存在于教材中,又承载着文化与文明传播的使命,这就确定了节选文本教学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也给教学者提供了处理节选文本的一些方向,既要从整本书出发,又要着眼节选文本。
但反观当下,节选文本教学的处理几乎都承袭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论”,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有些老师是以文读文、深挖细节来处理文本,n堂专注于对情节、人物、环境三大要素进行条分缕析,精雕细琢,对整本书的介入只是采用了简单的文学常识介绍,了解《红楼梦》大体的故事情节而已;有些老师则以节选文本作为引子,进行了《红楼梦》专题讲座,指引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自主阅读,重视了阅读而荒废了节选文本的教学任务;少数老师能把整本书的相关内容与节选文本关联起来进行解读,但也仅限于把“《红楼梦》的开头四回是全书的序幕,为后面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作了铺垫,教师简要介绍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学生阅读变成了教师咀嚼喂养。长期以来,我们的节选文本教学不是采用了精选精读方式,就是采用自主阅读汇报方式,节选文本教学与整本书之间就如两张皮,各为其主。钱理群教授曾沉痛哀叹“我们已经习惯于二元对立,非此即彼”。 孙绍振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的作品解读“在方法上,习惯于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与现实的统一中团团转,缺乏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层次的自觉,这在根本上是背离分析的初衷”。①徐默凡老师在《多读就能学好语文吗?》一文中就极力反对“以自由阅读之名而心安理得地放弃语文课的责任,放弃语文教师的工作,放弃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的研究,以致语文课沦为中学教学可有可无的附庸”。②
那么我们如何处理节选文本阅读教学与整本书阅读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打破知识碎片化、思维僵硬平面化、体悟肤浅表层化”的阅读教学目标?
二、处理节选文本教学与整本书阅读矛盾的设想
李卫东老师就整本书阅读提出“虽然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主要发生在课外,但整本书阅读已经不是惯常意义上的“课外阅读”,需要教学的支持,需要打破课内、课外的壁垒,贯穿课内、课外的阅读时空,需要整体的课程谋划”。应是“冲破语文教学狭小格局的深阅读、深度学习,需要精读、泛读的灵活转换,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深度整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对接融通。”③
(一)教学指导下的整本书阅读规划
语文教学要有整体课程谋划,对必修教材进行整体梳理,分计划、分阶段、分步骤进行整本书阅读。依然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大体估计学生阅读的时间,我们设计了整本书阅读计划。
1.根据教学目标确立精读与略读的章回
节选文本教学要拓宽教学意义,加深教学深度,就要化单为整,从整本书阅读出发,形成教学思考:节选文本它在整本书中的地位是什么?整本书与节选文本直接关联的章节又写了什么,为什么而写,怎样写?它与整本书反映的主旨有着怎样的关系,能否从文本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语言运用上找到其内在联系等问题?这其实涉及到了教学目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是讲述林贾姻缘的开篇,也是《红楼梦》主题贯穿的珠子,节选借助林黛玉的俊眼展现了封建大家庭贾府特殊的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人事,教学目标基本确定为“理清人事关系、明确环境因素”等。根据这个教学目标再指导整本书阅读,我们就可以确定精读与粗读章回,如小说前五回既是小说的序幕,也是小说的纲。“女娲补天”“木石前盟”,揭晓了林黛玉、贾宝玉的今世前缘,因果轮回;冷子兴演说、葫芦僧判案、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等情节,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贾府的主要人物,描写了贾府的环境,更有利学生理解 “俊眼看贾府”的人和环境。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都在前五回交代出来了,这部分的精读对节选文本人物、环境的理解也就有了充分的依据。
从教学目标出发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既让学生明确整本书阅读的重点,也帮助他们对节选文本有个通观的思考认识,长期锻炼,学生整本书阅读就有了方向,节选文本的理解也更贴近作者创作的本源,如此方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2.根据阅读法指导整本书阅读的整合
托马斯・福斯特在《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中说,许多小说在开篇就告诉读者十八件事情:文体、强调、情绪、措辞、视角、叙述在场、叙述态度、嘲讽、节奏等。教师根据节选文本的需要可以有意指导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整本书阅读。指导《林黛玉进贾府》的阅读时,我就安排“女性”叙事角度④进行整本书阅读,即涉及到《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部分进行阅读整理,其他部分略读。金陵十二钗“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口声”,都是作者浓墨重笔,着力塑造的人物,如王熙凤,在前八十回中就占了五十二回,学生可反复精读这些章回,就能整合出王熙凤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窥视贾府大厦倾倒的原因。通过对女性人物的整体阅读,可以梳理出荣国府“裙钗齐家”的大画面:荣国府是由贾太君和王夫人姑侄掌权,贾母是荣国府最高决策者;王夫人虽退居二线,但地位依然显赫;王熙凤总揽全府事务实际大权;探春的精明能干等等。
3.根据阅读原点与远点指导整本书阅读
阅读原点即学生对节选文本了解的最近状况,阅读远点是学生希望通过整本书的阅读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和指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整理(特别是问题整理),编排出精读与粗读部分。叶圣陶说“无论阅读何种书籍,都应该提出一些问题或者题目”。如学生在阅读节选文本时发现节选文本只是由林黛玉这个外甥女的眼睛看贾府,脂砚斋评点节选文本“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那么换一个人,不同的眼睛看到的贾府会是一样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确立了整本书阅读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国府”、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将它们和文本进行比较,看看从不同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生活风貌、人情世故有何不同,从而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渲染贾府的环境。
(二)整本书阅读基础上的节选文本教学
节选文本教学的出彩,源于整本书阅读与之关照,因而把握两者之间的运用原则非常重要。“文本是世界,是人,是思想、情感和经验的文字化、符号化-----所以,文本解读可以说是还原,是回溯。文本解读的最高境界是对文本的击穿,是对束缚的破除,是对秩序的抗争,是对有限的解放。”⑤因而,我们不能因远处的渺茫而忘了文本所来的路径。
1.互映原则
节选文本内容是单一的,为了更全面的把握,我们需要从整本书中搜寻相关能互相印证的材料辅助理解。如节选文本中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已经很丰富,但不全面,我们就可借助下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圆形人物”。
(1)冷子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2)周瑞家:(她)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
(3)贾琏的小厮兴: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4)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5)《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2.补白原则
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反思好的小说和剧本,故事仅是迹象;凭着那迹象,作者发挥他的人生经验或社会批判,那才是精魂――凭着故事的情节,逐一追求作者要说而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才会与作者的精神相同,才是阅读书籍的正当方法。”没有明白说出来即文本中留白处,需要我们进行补白。如教学中,学生循着黛玉的眼睛看到了“贾府建筑的恢宏,设施的华丽,布局的精巧,但为何到贾政房中却有一抹不协调的色彩――半旧?而且运用多处?”,据此,引入下列材料:
材料一:针对“半旧”,脂砚斋曾批注:“三字有神。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亦非家常之用度也。可笑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则曰商彝周鼎、绣幕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样字眼。”(甲戍侧评)
材料二:《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有对贾政这样的介绍:“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还有更多的间接介绍:“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溺扶危,大有祖风”。
材料三: 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曾祖,原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祖,乙卯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
通过这段材料的补白,学生说这“半旧”真是中肯,运用恰到好处:世袭才符合贾家这“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身份和地位,“半旧”才能显示贾家的显荣之久,也通^半旧看到了人物的性格形象,同样“半旧”也暗示着贾府由盛转衰的命运。
3.思想性原则
连中国曾说:“语文课最关键的是将‘人’的意义和价值呼唤凸显出来。”《林黛玉进贾府》一节刻画了众多女性形象,展示了封建时代中国女性的魅力,对男子的描写略有涉及,但正是那略写一笔,却意味无穷。如写贾赦“一进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一句,表面看似写出贾府的奢华,联系整本书,我们就可发现作者的意图,就是对“丑陋俚俗男子世界的揭示,对男尊女卑社会的评判”。⑥作为荣国府嫡子长孙、父死继承世禄世爵、袭封“一等将军”的贾赦,本该为国效力、兴复家业,却极端好色,成天饮酒作乐、巧取豪夺、不顾廉耻,“姬妾成群”就是最好的证据。由此人展开引入整本书中关于男子角色,我们读到了贾赦好色,贾政迂腐无能,贾珍、贾琏、贾蓉骄奢逸,薛蟠豪横粗俗、草菅人命,贾雨村忘恩负义等等,占据封建家庭统治地位的男人可谓劣迹斑斑,难怪柳湘莲说“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整本书阅读扩张了节选文本教学的密度和高度,节选文本教学进一步实现了整本书阅读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关键之处还是要让两者融为一体,相为映证。
参考文献
①陈日亮:《如是我读》,上海:华东司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期。
②徐默凡:《多读就能学好语文吗?》,《语文学习》,2015年版第10期。
③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语文建设》,2016年版第9期。
④李帆:《论〈红楼梦〉的女性视角》,《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版第9期。
⑤汪政:《文本解析关系处理论纲》,《高中语文教与学》,2015年版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