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伏羲、女娲和彩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圣经》中说人是上帝造的,中国却传说是女娲抟土造了人。实际上,女娲可以称作我国第一位雕塑家,她代表了1万年前甘肃制陶的先进水平。
中国人在童年时都喜欢两种游戏:玩泥巴和过家家。这种喜好要考究起来,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8000年前,那时候,古人类正在脱离茹毛饮血、群婚群居的旧石器时代,向萌发文明之光的新石器时代过渡,主要标志就是夫妻制和陶器的出现。
居于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和女娲就是这种文明的创建者。关于伏羲的传说在中国源远流长,先秦典籍及后世古籍中屡见不鲜。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根据神话情节和古音相转,认定伏羲即“匏瓠”,也就是葫芦之意,寓意先民的葫芦崇拜习俗和人类出自葫芦的传说。甘肃民俗学家曹昌光先生经过多年考证,认为“匏瓠”是葫芦籽,葫芦籽出自葫芦,就解决了伏羲的来源问题:伏羲的母亲应该属于崇拜葫芦图腾的部落。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一次外出,在雷泽中看到一个特大脚印,就用足迹丈量,结果感应受孕,怀胎12年后,生下了伏羲。因为古人以十二为一纪,所以,后人把他的出生地称为“成纪”,就是现在的甘肃秦安县。在夫妻制度确立前,当然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传说中伏羲的父亲只是一个脚印,而他的母亲则有名有姓。
女娲号称娲皇,也叫女希,是一位充满传奇神秘色彩的始母形象。她出生于成纪,是伏羲的妹妹。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讲葫芦河时,特别提到了古老的女娲祠。关于伏羲和女娲建立夫妻制度,有个传说:在远古时代,发生了一次大洪水,人类被消灭。伏羲和女娲商量着繁衍人类。女娲向上天进行了三次占卜。第一次,伏羲和女娲在南北山上各点一堆火,如果升在空中的烟绞合在一起,就可以结婚。火着起来后,烟便绞在了一起。第二次,兄妹俩在南北两山往河谷地带滚石磨盘,如果两块磨盘贴合了。就表示可以结婚,磨盘也贴合了;第三次,妹妹在前面跑,如果被哥哥追到,就结婚。于是兄妹俩绕树跑了起来。伏羲追了许久,猛地一转身,妹妹撞进哥哥怀里,再也挣不脱。他们就结婚了,女娲总觉得害羞,举行婚礼时要求盖上红头巾,入洞房后才由伏羲揭开,这个风俗一直传承到解放前。
天水民间传说伏羲与女娲成婚的地点在今天水市北道区中滩乡西20里处的玉钟峡内;另有一种传说,玉钟峡在今秦安县城北7里处,因系伏羲结亲显世,故称显亲峡,秦安县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500多年时间里,都以显亲作为地名。秦安陇城镇有女娲庙,附近有女娲村,天水市秦城区的凤凰山麓有元代建的女娲庙。
伏羲和女娲规范了嫁娶礼仪,还教人们耕种庄稼、结网捕鱼、针灸治病、制作琴瑟等。除了繁衍后代,女娲的功劳还有两件: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女娲自己就可以生养孩子,为什么还要抟土造人?实际上,女娲抟土造的不是真人,而是人像,这说明她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塑家;同时,她还炼石补天,表明她的魄力和手艺都令人敬佩,是什么使古代人类对她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
首先是彩陶。仅仅几十年前,一些偏远山村的农家还用彩陶充当盐罐。其次是羌笛,它由生活在甘肃的羌族人发明,最早记载在《周礼》中。唐朝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咏唱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奇特的是,甘肃民间至今仍然有这种古老乐器,叫“”、“响响”,也许,这是羌笛的乳名吧。彩陶、羌笛连接远古,延伸到现代。甘肃处处都渗透着这种古老的文化气息,在传说中的1万年前,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就点燃了文明的篝火,留下了伏羲庙、八卦台、女娲祠等文化遗址,吸引着海内外的华人来寻根问祖。周人先祖、秦始皇先祖都是从甘肃高原上崛起,从而走向东方,文化遗址和不断出土的文物使那段历史脉络越来越清楚。
甘肃被称为“彩陶之乡”,仅秦安大地湾遗址,迄今已发掘出4147件陶器,而且发现了35座用于制陶的窑址,规模之大,令人称奇。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8000多年前后的大地湾先民采用了一种绝对先进的“内模敷泥”制陶方法,如果说这是女娲研制发明的,当时的人还不把她奉若神明?而在她的大力倡导下,先民制陶的热情高涨,技艺不断改进,所以,产量大增,不但满足了当时人们的需要,还可以收藏。仅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出土的三足钵等彩陶就有200多件,这些陶器类型简单,还没什么明确的图案,烧制温度不高,色彩也不均匀,显示出当时制陶方法原始,也表明当时彩陶发明的时间并不长。当到距今约6000年的大地湾二期时,彩陶制作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一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形状象征母腹,融造型、雕塑、彩绘艺术于一体,人头上五官俱全,表情生动,让人不由得想起女娲,展现的似乎是女娲正在思考着如何让泛滥的黄河平静下来,那个表情中国人最熟悉,是忧患。
5000年前,制陶中心转移到洮河流域,产生了将中国的彩陶艺术推向巅峰的马家窑文化。这时,制陶工匠相对独立,成为专业化的手工业者,他们经验丰富,审美古朴,将盆、钵、碗、瓶、罐、壶等器物打磨光滑,用毛笔蘸上明亮的黑彩,绘出草叶、旋涡、波浪、圆点、网格、平行等纹饰,反映了原始农业和渔猎生活的状态。有些制陶人尝试着脱离“匠气”进一步升华,用几何写意表达形象,例如,陶器上的四大圆圈纹,从正面看是左右对称的两个图案,从上面俯视又是均等的四个连续图案,符合对称和等分审美法则,同时又是四大旋涡的抽象表现,这应该算是最早的抽象画吧!而不同形状的蛙纹、神人纹、葫芦纹、蝌蚪纹、草叶纹等图案则反映了原始先民朴素的文化心理。还有些陶器上,刻写着奇形怪状的符号,如“十”、“米”等,作为最早的记事符号,后来却成了原始文字的祖先。
以前,人们推想先民的生活,仅仅是狩猎、耕种和一些风俗仪式,事实上,这些仅仅是他们丰富多彩生活中的一部分。2004年,甘肃临洮发现了一批距今约2000~3000年的陶制娱乐用具陶铃、陶牌等,种类多样,其中包括一个直径8厘米的空心陶铃,显然是小孩的玩具;还有五条长10~13厘米不等的陶牌,上面刻有一些圆点和线条构成的符号,用来区别陶牌大小,看着这些古朴的玩具,原始先民热烈欢快的娱乐场面是不是已经映现在你的脑海里了?他们的嬉闹声是不是在耳边萦绕着?
中国人有很强的寻根意识,特别是漂流在海外的华人,这种表现更为明显。回到祖国,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往往是拜谒故园、祭祀宗祖,之后,又追寻更远的祖先,找来找去,找到黄河文明,再逆流而上,就必然找到甘肃。毫不夸张地说,要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就必须深入到陇原大地。甘肃省是中华民族的诞生地,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也许只有到了那里,中国人才真正会找到回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