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规范化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规范化管理范文第1篇

1当前财会规范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业务学习不深入,实际操作不认真。部分学习流于形式,有关操作规程中明确规定的问题仍然把握不准,以至在操作的时候造成差错。

1.2思想认识不到位,达标创优标准低。有的行对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认识不到位,思想没有压力,工作缺乏动力,不能按照“严、细、实”的要求操作业务,缺乏敬业爱岗,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1.3有些人员在规章制度执行中不能一如既往、认真坚持,不能按业务操作流程办理每一笔业务,存在事后补办的现象,存有检查前突击整改的情况,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2改进和加强财会规范化管理的思路

2.1健全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质量考核监督机制。合理分解目标,将任务量化并落实到人,使各尽其职,人尽其才;理顺工作关系,体现既分工又协作的工作程序和整体意识,克服各自为政的现象;落实质量考核责任制,树立正气,克服老好人的思想,建立包括出勤、学习、交接、工作质量和服务态度在内的各项考核制度。在工作实践中把规章制度、工作标准与每个人的工作效果统一起来,把贡献与报酬结合起来,严格落实各项制度与操作程序,以促进财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2.2加强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日常监督职能,明确坐班主任的职责和工作权限,重点理清一线员工的思想动态,抓好组织纪律,岗位练兵工作,协助主管领导处理好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做好业务协调和重要业务的审核工作,主要应把握好微机操作、进出人凭证、人员业务交接、出库人库等“四个关口”,认真填写日志。强化坐班主任事前、事中检查监督,按月(季)开展自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上级联社定期不定期地对下级联社进行检查辅导,帮助排疑解难,促进不断整改。四是在具体工作中,采取对照财会工作规范化标准逐条自查的方法,找出不足,尽快纠正。通过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制度、办法的贯彻执行,杜绝违规操作和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2.3加强学习,掌握规范化标准。因此,实现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熟练掌握规范化标准。财会人员要把学习规范化标准与学习规章制度结合起来,弄通标准与规章制度的内在联系,加强对问题的理解;把学习规范化标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找出差距,明确今后努力方向;把学习规范化标准与个人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克服惰性和旧习,建立严格按标准、规范化运作的工作程序。

2.4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多内容的业务培训活动。要围绕着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加大业务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力度,加快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全面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对现有从事会计出纳人员情况进行一次普查,弄清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类别和业务水平,然后制定分层次的培训规划。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要求在培训内容、培训进度和培训时间上应有所区别。培训工作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干什么、学什么、懂什么、专什么,学以致用,立竿见影,以此尽快地适应本职岗位工作。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全面的业务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展互查观摩学习活动,及时交流总结经验。要有组织、有目的的召集基层负责人和会计出纳业务骨干,围绕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主体进行互查,通过观摩学习,总结交流工作经验,讨论加强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具体问题和工作难点、疑点,统一工作方法,达到相互帮助共同促进的目的。

2.5组织考核评比。由上级抽调县联社的会计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组织开展考评验收工作并实行奖励与处罚,通过此项工作,既考评了被查单位的工作,交流了经验,又培养壮大了考评队伍,使参加的人员进一步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从实践到理论上明白财会规范化管理的目的与要求,为促进财会工作上台阶、上等级打下基础。

2.6关心基层行会计出纳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基层信用社的会计出纳人员处在工作第一线,工作任务繁忙,责任重大。因此,各级联社领导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办实事结合起来,作为基层行实现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单位领导要经常与财会人员开展谈心活动,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认真听取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成长进步,解决他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充分调动广大会计出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财会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以质量管理深化财会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财会规范化管理水平。

规范化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型水库; 规范化管理; 问题

中图分类号: TV6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我国地域辽阔,水库众多,水库在工程建设、生产生活、防涝抗洪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水库的管理对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做好水库的规范化管理很是关键。但是,现今的水库管理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1、小型水库规范化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安全管理责任制尚未全面到位

我们经常会看到,当发生洪涝灾害时,安全管理体制往往很难及时到位,相关的部署工作显得繁乱,影响了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得损失加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很多的工作人员忽视了非汛期间的安全管理责任制,日常工作不到位,不规范,一旦事情发生后显得手忙脚乱。现在很多小型水库的安全责任制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签订责任书;还有的水库管理人员没有忧患意识,觉得现在发生灾害的可能性较小或是认为在发生灾害时本部门可以很好地进行处理,因此对于安全管理体制不重视。

1.2信息化建设管理缺位

在进行对水位的检测、水量的控制、水工建筑物安全检测及环境对水库的影响等方面测量时,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很多小型水库可能由于资金的不足、管理人员的不重视等原因,使得信息化管理缺位严重,以数字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储存处理、数据模拟和网络支持为主要内容的“数字水库”仍处于空白阶段,水库安全监测监控信息化基础平台亟待构筑。

1.3日常运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大多数的水库都建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水库地势较为险要,管理技术相对滞后,管理人员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检测仪器也相对落后,使得在对水库进行日常的运行管理时,管理较为粗放、不规范,检测也不能够达到标准,导致安全鉴定工作不能正常的开展,运行状态不能明确。

1.4运行管理水平不高

水库调度行计划及方案、水库调度运用规程、调度值班制度、调度运用技术档案整理归档制度、 年度总结报告备案、水库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不健全,大坝安全鉴定和注册登记制度未按有关规定和要求坚持执行。

2、如何完善小型水库的规范化管理

2.1构建运行管理的法规制度体系

一方面,各个地区的水库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对各大水库定期进行质量检测及设施排查,一旦发现水库的管理不到位或者是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处分,必要时合理的实施降等与报废处理,为水库,特别是小型水库的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各大水务主管部门要严格把关水库管理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针对不同的水库,合理制定相应的运行制度,如调度规程、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值班人员岗位职责、工程巡查检查、维修养护、安全蓄水等。通过制定这些方案,努力使小型水库的运行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前进。同时,对于水库运行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要经由相关的专业人士核查之后,由相关部门质量认定合格才能够得到通过,在这其中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派出质量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的审核,找出问题所在,尽快采取措施解决。

2.2 构建现代水库管理信息平台

构建现代水库的管理信息平台,不但可以节约经费的支出,而且还能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水库运行的效率,所以加快水库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对水库实行规范化管理具有很大意义。在水库的日常运行方面,通过信息化管理,制定相关的计策,在计算机上进行情景模拟,初步判断是否能够将这计划应用到实际的管理中,以此可以减少管理的风险,从另一方面讲,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在水库的日常监测方面,通过信息化的管理,能够对水库调度、水质监测、建筑物的安全监测等方面实现精确的控制,对水库的平稳运行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预测信息方面,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可以很好的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水库蓄水量做好预报,以便提前做好防洪准备,解决因为准备工作不充分而造成较大不必要的损失。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使得现代信息化管理平稳运行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小型水库要注重对专管机构和人员的建设,全部配备基本的观测、监测设施及技术人员,保障水库安全运用。

2.3构建“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对水库进行管理时,要明确各级的分工,各尽所职,才能够很好的实现规范化管理。根据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需建立以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同级政府责任人、主管部门责任人和水管理单位责任人,逐级明确责任主体,细化职责任务,并由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委托防汛部门)与有关水库管理单位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小型水库更应该如此,对责任分工要更加重视,避免出现因管理项目较少而忽视任务分工,各单位工作杂乱、马虎,不够精准,影响工作的进程及工作的质量。当然,定期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安全责任意识也很关键,只有从心底对安全管理重视,才能在行动中很好的执行安全管理责任制。同时,施行管理的实名制,让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接受社会的监督,也是一个很好的督促方式。

2.4做好水库的管理养护

水库在建成后,要定期的对其进行养护,巩固防洪设备,以免出现堤坝泄漏严重甚至塌方事件。在进行水库的养护工作中,要有标准的进行观测,尽量做到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次、固定时间,以提高观测的准确性,同时对观测出来的数据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正常范围值做对比,确保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及时的进行修正。当然,配备专业的施工人员在这时显得很是必要,对于观测出的水库设施中的问题,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修复,由于这些施工人员对所工作的水库较为了解,相应的工作质量也就提高,这对水库的规范化管理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5加强管护考核

一个管理体系的正常、平稳运行离不开制定有效地监督机制,水库的规范化管理也不例外。实行水库规范化管理中,强化管理的目标性,对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地考核,并制定奖惩制度,对于那些管理较好的人员在月末评定优秀工作人员时进行一定的物质及口头奖励,对于那些不称职的员工,在年终的奖金评定中进行适当的批评,必要时采用优胜劣汰的方案,加大工作人员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各个领导之间的竞争,以此提高领导的领导能力及员工的工作能力。当然,可以成立考核小组,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采用不同的方式考核,对屡次考核不通过的人员给以一定的惩罚,并督促其尽快达到相关规定的要求,以此确保管护工作进行的成功,管理的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

3、结语

虽然水库建设在我国的发展较好,服务面比较广,但是在水库的管理方面上还存在这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今小型水库的规范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希望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充分重视水库的规范化管理,尽快完善管理过程,为我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仲颐,周景星,王洪瑾.土力学[M].第 1 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规范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规范化;管理;动物监督检疫

随着近年来,动物疫情频繁发生,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经济损失,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而动物监督检疫在动物食品安全和动物疫情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对动物监督检疫的管理,实现规范化管理,对减少动物疫情,提高动物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1动物监督检疫工作中的不足

1.1管理工作需要完善,现实中还有死角

动物检疫和监督机构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及方案,特别是宣传力度加大,法律法规要深入人心,一旦发现动物疫情,预警方案要快速得力,不给犯罪份子任何可乘之机。动检监督工作人员要提高素质,加强定期培训工作,把隐患清除在萌芽状态,不留死角,覆盖全面、辐射完整、使国家对动物检疫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渗透到方方面面,给犯罪份子造成强压态势。

1.2动物监督检疫机构中的软硬件设施不全

受行政机构改革的影响,动物监督检疫机构也面临着软硬件建设问题,不论是在检疫设备和条件,还是在检疫人才上都面临着挑战。动物监督检疫工作环境比较差,工作强度比较大,待遇比较低,很难招聘到人才,从而使得动物监督检疫的工作很难开展,在职人员大多学历不高,年龄也比较大,没有高素质的新人补充进来,动物检疫工作水平一直得不到提升。同时,动物检疫工作的设备比较落后,也成为动物监督检疫工作管理水平低下的原因。

2提升动物监督检疫规范化的措施

2.1提升动物监督检疫工作效率

动作效率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是要加强动物检疫监督的宣传工作,通过各种社会媒体向大众强调进行动物检疫的重要性,让动物检疫理念深入人心,让养殖户能够自觉进行动物监督检疫申报,提高检疫管理的申报率。其次是要加强对动物检疫监督的管理力度,定期对动物产品交易、经营和加工的地点进行检查,对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应该进行有力打击,适当加大对动物检疫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减少漏检或是逃检行为的发生。再者,为了能够顺利实施动物检疫工作,检疫机构应该根据当地的动物养殖情况和动物产品交易地区来进行分类管理,按照一定的区域进行划片,从而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将检疫工作的重点放到动物产品交易密集的区域,增加动物检疫监督的人员和设备,保证动物检疫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动物检疫机构当中的管理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相应的检疫工作管理制度,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在对动物产品实施规范检疫基础上,要坚决禁止不符合检疫结果的动物产品在市场上流通销售,影响动物食品安全,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

2.2加强动物检疫监督机构当中的软硬件建设

为了保证动物监督检疫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从人员配置上加强管理,打造专业化的工作队伍,适当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吸引高素质的年轻人员加入,为动物监督检疫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不断增强动物监督检疫工作的专业性。同时还要加强对人才配伍的培养,定期对人员进行业务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丰富检疫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加强检疫监督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时,还要适当增加工作经费,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引进先进设备来支持动物监督检疫工作的进行,先进设备和仪器能够不断提高动物检疫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从而能够尽早发现相应的安全隐患,为动物产品质量提供保证,增强动物检疫机构对动物疫情的控制能力,维持社会稳定。针对当前动物监督检疫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监督检疫管理的重视,对其存在的检疫申报和监督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实施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动物监督检疫的工作效率,加强动物检疫站当中的软硬件建设,从而不断提升动物监督检疫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为养殖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西热力•库尔班.如何提高公路动物监督检查效率和效益[J].兽医导刊,2016,(12):48-48.

[2]毛振宇.公路动物监督执法检查工作开展情况及对策建议[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4):17-18.

[3]申涛,等.动物监督检疫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J].新疆畜牧业,2008,(5):57-57.

规范化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渔船;检验;规范化;管理

一、渔船检验的基本内容介绍

进行渔船检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条例》的硬性规定,有充足的历史依据和法律支撑。它指的是渔船检验机构通过专业检查、鉴定,对渔船是否适合出航做出判断,并出具检验结果报告的过程。 渔船检验主要是验船师对船的构造、机电设备、受压容器、载重线、防火设备、救生设备、无线电信号设备、防污染设备、起货设备、起重设备以及船身完整性、稳固性和抗沉性的检验,通过检验对渔船的技术安全性能做出分析,从而判断渔船是否具备出航条件。因此,渔船检验是一项专业性较高的系统工作,必须引起各方高度重视,验船机构应当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把握好验船师资格认定、机构认可等重点环节和关键点,才能使渔船检验的管理水平切实得到提升。

二、提高渔船检验质量的对策分析

一是加强渔船检验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渔船检验机构是承担渔船检验职责的重要部门,只有自身达标,才能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这就要求渔船检验机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科学设置内部机构,不断完善内外务管理,注重对渔船检验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使他们真正胜任渔船检验工作,提高渔船检验工作效率和检验效果,有效控制和杜绝因检验失误造成的渔船事故。

二是不断完善验船师资格考评机制。渔船检验机构从业的验船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从事验船工作。这就要求具备完善的验船师职业资格考评机制,以良好的机制约束验船师的行为,使那些认真刻苦钻研业务,理论知识丰富,并通过实践锻炼具有一定经验、对待船舶检验认真负责的专业人员通过考评获得相应资质,从事渔船检验业务,从而为提升渔船检验质量、保证渔船安全出航打下坚实基础。验船师一般具有较强的流动性,验船机构要认真分析人员变化的特点,做好验船师人才备份,防止因人员流动造成业务断档。验船机构要注重验船师队伍建设,只有验船师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才能使渔船质量安全检验得到有效保障,才能响应国家渔业安全生产相关规定,才能适应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是严格进行验船机构的资格认定。相关主管部门要对验船机构从事船舶检验的技术、设备、管理水平及检验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执行法规标准、承担授权职责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认定,证明该机构具有检验和发证职能。渔船检验机构作为渔船检验的主体,只有达到从事验船业务标准,才能开展验船业务,才能使渔船检验工作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四是加强验船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由于各地验船机构单位性质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不同地区渔船检验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地区渔船检验技术装备仍比较简陋,难以达到日益严格的渔船检验相关要求。这就要求各地要重视当地渔船检验机构资格认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渔船检验机构配备符合相关要求的基础设施,使渔船检验所使用的各种技术装备满足要求,使检验手段更加直接、便捷、高效,检测结果更加客观,准确性更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渔船检验效率,确保渔船检验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为渔船在海上安全作业作保障,从而有效防止水域污染和因发生渔船海损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总之,渔船检验是一项复杂、系统、专业性较高的工作,严格落实渔船检验政策既是贯彻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上级要求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渔业经济安全、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渔船检验机构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承担的重大责任,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渔船检验效率和检验质量,为渔船安全出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规范化管理范文第5篇

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顶岗实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近几年,职业院校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顶岗实习的实现形式仍然存在着问题,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亟待我们进行系统的分析,查找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提升顶岗实习成效。

二、顶岗实习的现状调查

通过对区域内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及实习企业的调研走访、问卷分析后发现,顶岗实习过程中主要问题集中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不够、岗位内容与课程内容脱节、管理制度不完善、考核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顶岗实习质量,造成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综合技能差、发展后劲缺乏、岗位迁移能力差,无法满足企业岗位需求。

三、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

搭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把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完善校企合作各项制度,明确合作项目和合作内容,加强与企业的多方位交流和协作,促进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校企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创建稳定的规范性校外实习基地,在企业建立“厂中校”、“教师工作站”、“学生工作站”,使每个专业都有稳固的对口顶岗实习岗位,确保顶岗实习全覆盖。启动“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让学生学到贴近企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实施“冠名班、订单班及现代学徒制”等合作项目,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共同探讨制定实习计划,校企师资互兼互聘,交流任职,对顶岗实习学生协同共管,实现顶岗实习的全方位、规范化管理,提高顶岗实习的实效性和持续性。

(二)顶岗实习课程化设计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结合产业发展状况和区域优势,根据专业所面向行业企业的特点及用工需求,灵活变动教学进程,按照学生认知及能力进阶规律,校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协商开发设置实习项目,将顶岗实习作为体验性顶岗实习、技能提升性顶岗实习、预就业综合顶岗实习纳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教学的整体设计。其中,体验性顶岗实习作为识岗阶段,安排在“厂中校”内以集中顶岗形式完成,时间在第一学年的暑假,实习时间为15天,主要培养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进行工作岗位认知,感受专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提升专业兴趣。技能提升性顶岗实习作为学岗阶段,安排在“校中厂”或“厂中校”内以集中顶岗形式完成,时间依据企业需求和教学计划灵活安排在第3-5学期,实习时间一般为2-3个月,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完成相关项目课程学习和实践,提高专业技能水平。预就业综合顶岗实习作为熟岗、顶岗阶段,主要安排在合作企业以集中顶岗为主,分散顶岗实习为辅的形式完成,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此阶段学习主要分为A、B两个级别。B级为基础级,学生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指导下,参加生产全过程,完成毕业设计,对实践能力进行系统训练,并积累实际工作经验。A级为提高级,学生根据企业实际岗位的具体要求,参与企业产品的工程应用及研发训练,达到企业实际岗位工作标准,以此提升自身综合职业素质。

(三)“台站结合”管理运行系统

搭建学生顶岗实习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管理与监控,实施跟进式管理,强化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与组织实施,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的全方位、规范化的管理与监控。建立管理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层顶岗实习管理组织,负责学生宏观调控、检查监督及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等工作。各系部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实习方案、实习计划,签订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三方《顶岗实习协议书》,下达《顶岗实习任务书》、《顶岗实习校外实习手册》等教学资料和文件,明确实习工作任务及岗位职责。“校企双主体”共同完成学生的监督管理、考核评价,实习结束后,出具成绩评定表,由系部报送教务处。实习方案、计划、工作任务书、实习周记等相关信息,同时填入学生顶岗实习网络平台中,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实习信息,实施跟进式管理,确定顶岗实习质量。

(四)构建合理的顶岗实习评价体系

构建合理的顶岗实习评价体系直接关系到学生顶岗实习质量。我们的考核评价体系分学生评价体系和学生评教体系两部分,各占整体评价的50%,由“校企双主体”双向评价完成。学生评价体系中,企业评价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过程考核评价,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岗位任务完成情况、职业技能、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和综合评价。学校评价主要由校内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习顶岗巡查情况、学生提交的顶岗实习周记、实习报告以及毕业论文和答辩对其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最后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学生的综合考核评价,确定评定成绩,对考核成绩优异者进行总结表彰,优先向企业推荐工作。学生评教体系中,主要由学生对学校、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指导方法、业务技能、指导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便教师能够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自己在学生顶岗实习指导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优化改进指导方法,提升自身业务技能。

四、结术语

规范化管理范文第6篇

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维养经费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加之泵站“重建轻管”现象普遍存在,安徽省泵站工程运行安全和效益发挥都不够理想。为扭转这一局面,安徽省水利厅根据2019年6月水利部办公厅印发的《大中型灌排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结合实际研究方略,拉开了全省泵站工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工作序幕。

一、全省泵站发展概况

长江、淮河自西向东横穿安徽全境,将安徽分成三大片,即淮北、江淮、江南。安徽省降雨量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不同季节降雨量分布差别明显,这种地理条件决定了泵站发展需因地制宜,多种类型并存。根据2020年10月统计,安徽省装机容量50kW(或流量1m3/s)以上(含)为灌溉、排涝服务的固定泵站7293座,总装机容量197.4万kW,流量1.97万m3/s。其中大型泵站(单座泵站)27座、总装机容量19.7万kW,中型泵站(单座泵站)427座、总装机容量69.6万kW,小型泵站6839座、总装机容量108.1万kW;省水利厅管理的泵站9座,总装机容量5.6万kW;各市、县(市、区)水利部门管理的泵站1366座,总装机容量103.3万kW;各市、县(市、区)乡镇村管理的泵站5646座,总装机容量81.0万kW;其他部门管理的泵站272座,总装机容量7.5万kW。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泵站技术改造工作,省财政每年拨专款用于补助全省泵站技术改造,各地(市)财政也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或出台筹资办法,为加速泵站技术改造提供了可靠经济基础。目前安徽省已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泵站工程管理考核体系,出台了《安徽省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及其考核标准》,对积极申报的泵站工程开展达标考核工作。2004年以来全省共有49座泵站获得省级管理单位称号,初步实现了泵站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二、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与标准问题泵站工程行业涉及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法律法规,虽根据工程部位、设备分类制定了一些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但仍然缺乏不少参考标准。如缺乏安徽省水利工程标识标牌设置标准,由于没有对各类标识标牌进行统一规范要求,导致各地泵站标识标牌形式多样、种类不全。泵站行业涉及的标准多为单一技术标准或工作规范,没有系统的技术管理规范涵盖泵站工程规章制度、操作运行、日常管护、信息化建设等各个环节,因此无法支撑泵站工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全过程。2.确权划界问题安徽省很多泵站工程兴建于20世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泵站工程作为社会公益事业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建设,没有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划定批准文件,导致现阶段泵站工程管理、保护范围不清,确权困难。如淮南市禹王泵站因没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导致土地所有证无法办理,确权受到阻碍;或因没有明确的征地手续、土地权证,管理和保护范围内出现不少侵占现象,如2019年破罡湖东站未明确保护范围,马路横穿破罡湖东站管理范围,来往车辆与群众严重影响泵站运行安全。3.“两费”资金落实问题安徽省水管体制改革距今已16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管单位编制落实与人员经费、维修养护经费“两费”问题,但由于改革不彻底,部分泵站人员仍未定编,“两费”资金缺口较大,即使是国有泵站,人员经费与维修养护经费仍存在不同程度短缺,严重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如蚌埠市三县国有泵站人员没有正式入编;安庆市部分国有排涝泵站仍依靠水费弥补资金缺口;宿州市县区泵站人员工资实行差额补助,生活无法完全保障。除了国有泵站,很多乡镇级泵站管理人员由附近村民兼职,人员少、待遇差及专业程度不高,“两费”基本无法落实。4.泵站技术力量问题安徽省泵站普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人才队伍严重短缺现象。基层泵站人才普遍老年化,40岁以上职工人数占比高达87%,30周岁以下青年职工占比偏低,不足6%。基层泵站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学专科、高中及以下层次占比63%,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30%。基层泵站工勤人员所占比例最大,占泵站职工总数的67%,专业技术人员占比21%,高级技术人员相对缺乏。如今,新建和更新改造的泵站工程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急需高学历、高素质、专业技能强的人员进行管理,但受编制、待遇等条件限制,高素质技能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人员数量和专业技能已无法满足管理需求。5.自动化信息化水平问题如今虽有不少泵站采取“互联网+泵站”管理模式,但省内很多泵站管理方式依旧采用人工操作,与当今工程管理条件与水平不匹配。如安庆市中型泵站、亳州市多数泵站设备老旧,没有配备自动化监控设施,不具备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其原因一是与经济水平有关,二是与现有管理人才匮乏有关,没有懂信息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管理。

规范化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药代表;职业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24 -02

一、 医药代表概述

(一) 医药代表定义

医药代表(Medical Representative)起源于20世纪初瑞士汽巴(CIBA)公司。当时的医生对新的药品了解很少,需要医药公司派专业人员指导医生使用,称之医药代表(Medical Representative)[1]。国外的制药企业按照《“国际制药企业协会联盟”医药代表》的定义为:医药代表(Medical Representative)是隶属医药品生产或经营公司,以正确使用和普及医药品为目的,代表公司同医疗人员接触,提供有关医药品的质量、有效性、安全性等信息服务并负责信息收集、传递等工作的业务人员[1][2]。

(二)医药代表的职能

在国外,医药代表在医药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临床医生的新药知识73%来源于医药代表的讲解[1]。医药代表要对药品使用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处理,把医生用药的临床状况,如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等反映给药厂,然后组织一些学术会议,让医药专家对药品进行审评,并提出建议。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90%以上是通过医药代表收集来的[1]。因此,医药代表是医生正确使用药物的医药顾问,是医生的医药助手。

二、国外医药代表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一)美国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制药企业有近30家。1966年,美国就设置了医药代表资格制度。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相关机构已经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制药企业和医药代表的营销行为 。例如美国医药协会(AMA)[1]制定的指南就规定所有的礼品都应该对患者有帮助,并且价值不能太高。如果要送给医生,那么只允许赠送小价值的个人礼物。当医生参加会议时,医药公司不能支付他们的旅行,住宿以及其他的个人费用。当礼物和处方有联系时,医生要拒绝接受。

(二)欧洲

德国早在1978年就开始实施医药代表资格认证制度,迄今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备和成熟的法规和制度。法国1993年设立医药代表认证体系,并且法国的卫生产品经济委员会(CEPS)和法国制药企业联盟(LEEM),于2004年12月22日在政府的支持下又出台了新的医药代表来规范医药代表的拜访。该从医药代表的使命,提供信息的质量要求,医药代表的道德规范和医药代表的行为控制等几个方面对医药代表的工作进行了规范。具体的要求包括拜访时不能分发样品,提供的资料要注明日期,医药代表要进行足够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来确保提供信息的质量,禁止向医生提供任何礼品等。医药代表上岗前必须持有特定学校的毕业证书,并且在每年两次的产品和相关知识检查中,不合格的员工将被停职。在英国,英国制药工业协会(ABPI)举办的医药代表测试已经实行多年。英国目前有8000名医药代表,在从业的前两年就被要求通过此项测试[1]。

(三)亚洲

日本政府1997年建立统一的医药代表资格证书评定体系并且通过药事法来规定医药代表的在职教育制度,课程内容包括介绍性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2个部分,不接受教育的医药代表将受到一定的处罚。

三、国内医药代表的发展过程

(一)医药代表的出现

国内医药代表的出现是伴随着外资制药公司的出现而出现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比利时的杨森制药公司和美国的强生制药公司联合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合资制药企业西安杨森。公司为了把新药介绍给医生而设立了医药代表这一职位。医药代表这一新兴职业正式出现在我国。

(二)健康发展期

九十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制药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医药代表的人数迅速增加。国外企业在招聘代表时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方式,并且对其进行完善的培训,因此代表的专业素质很高,大都是由医生,药剂师和医学院校的老师组成。那时候的医药代表非常受医生的欢迎。这一时期,医药代表推动了很多特效药和新药在临床上的使用,为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灰暗期

从1996年起,国内的一些制药公司也开始转变经营思路,仿效国外公司招聘医药代表进行学术推广。由于我国制药公司比较多,因此医药代表的数量积聚增加,个人素质良莠不齐,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有些公司和个人为了达成目标,开始向有些医生给回扣,行业风气日益败坏,医药代表的职能也渐渐发生了转变。

(四) 整顿期

2000年开始,国家开始对医药市场进行整顿,先后出台了药品管理、医保政策、政府采购等相关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对规范医药代表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后,中国外商投资制药企业协会药品研制与开发委员会(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ased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 of China,简称RDPAC)[2]38家会员公司,借鉴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医药代表认证项目情况,自2006年开始在中国推行医药代表行业规范,进行医药代表资格认证项目,推动规范行业行为。2007年起全面推行代表资格认证项目[2]。这一项目的推行,使得外资制药公司的医药代表的行为更加规范,但是由于国内公司不是RDPAC的会员,因此,他们的代表不参加MRC。整个医药市场由于国外制药公司自我监管的加强,医药代表的一些不良行为得到了控制。

四、国内医药代表的问题

规范化管理范文第8篇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112例手术患者,以60例给予整体护理联合规范化管理的护理方案的患者作观察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5~64岁,平均年龄(38.41±19.26)岁;以52例给予常规护理方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39.52±19.6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观察组

给予整体护理联合规范化管理的护理方案。①建立规范章程。主要包括绩效考核、病人核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和输血查对制度等。对于考核优良的护理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则应对其进行再培训。手术病人的核对制度是指术前详细了解清楚病人的姓名、房号、床号、手术名称等。术中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一次性的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应严格检查核对,使用之后应先毁形,再消毒。手术过程中给患者输血应执行“十对”制度,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②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护理工作人员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③还应加强模拟操作,提高护理技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实自己。④提高护理人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由于手术室护理的工作量大、病人较多且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白班/夜班交替,因此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⑤应以病人为中心,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精神状况,提供最人性化的护理。如在术前访视时,可同时了解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多关心患者,以利于后期交流;在术中护理时,应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圆满完成手术护理;术后随访时,应耐心提醒患者须注意的事项,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并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2.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前、术后的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室术前空气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术后空气菌落数仅为(70.25±28.10)cfu/m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40±80.50)cfu/m3,而此过程中,观察组护理后手术成功率为100.00%,对照组为92.3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发生感染的例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

2.2两组患者术前护理前后SAS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护理前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显著下降,仅为(35.60±4.8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75±5.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出院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

出院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1.67%,较对照组的69.23%有明显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代护理技术得到了提升,但作为特殊的护理单元--手术室护理,仍有较大的挑战。手术室护理工作不仅要为主刀医生提供优质的手术配合,使整个手术工作顺利完成,还要为患者提供周到的人文关怀。因此,手术室护理质量就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治疗效果,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但目前,由于手术室护理工作存在任务量重、压力大、时间不确定等问题,使常规护理不能完全胜任。而通过实施整体护理和规范化管理,一方面可以明确护理定位,强化护理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本研究通过分析112例手术患者,其中以60例给予整体护理联合规范化管理的护理方案的患者作观察组,52例给予常规护理方案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手术成功率为100.00%,而对照组为92.31%;且观察组术后发生感染的例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说明实施整体护理和规范化管理的护理方案可以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