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考户籍政策

高考户籍政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考户籍政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考户籍政策范文第1篇

我国自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有35年,高考成为考取大学的唯一途径,所谓“一考定终身”。 而我国的教育制度与户籍制度仅仅挂钩,学生只能在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着重发展沿海地区和城市,区域差异逐步扩大并不断加剧,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不断涌向发达地区,由此产生了大量流动人口。据统计,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达到2.36亿,随着他们在城市的扎根落地,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以北京、上海为例,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8-2009学年度,30073名非北京市户籍小学毕业生中,最多只有24685名学生在北京继续读初中;12599名非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中,最多只有5484名在北京继续读普通高中。而在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已有4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他们很快就面临中考问题,如果中高考问题不解决,这些孩子将有很大部分回原籍所在地求学,产生新的留守儿童问题。另外,由于各大高校实行自主招生,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各地的高考招录比率相差悬殊。以北京大学为例,2012年总共招收3441名学生,其中北京人就达到700人,而北京的总人口才1260万人。因为这个原因,有条件的人开始高考移民。

2013年我国有二十多个省份实施异地高考,目前10个省份官方披露数据显示,约有4500名考生参加“异地高考”,其中重庆、湖南和浙江等少数省份达到千人左右,江苏、安徽、湖北等多数省份为二三百人。这一数字与912万的高考人数相比,仅占千分之五的比重。在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地,参加异地高考的考生报名并不踊跃。作为高考大户的河南,今年有75.8万人参加高考,实际报名的异地户籍考生只有49人,仅占招生总数的0.6%。湖北全省共有43.8万人,符合异地户籍高考的考生约有2000人,其中219人报名参加高考。而在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异地高考报名人数甚至不足10人。江苏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异地户籍考生不足总数的0.1%。浙江作为劳务输入大省,同时也是随迁子女输入大省,符合在浙江异地高考条件的异地户籍考生,大概有一万一千人,但真正在浙江就地报名参加高考的只有984人。

二、各地的异地高考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2013年,我国有二十多个省份陆续推出并实施异地高考政策,但政策并不是在每个地区都具有典型意义,这部分内容主要分析有异地高考需求的省市和地区的政策方案,以此探讨这些省市的异地高考政策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人口聚集区:以北京为例

北京的异地高考具体实施方案大致是以下几点:

(1)符合条件的外地户籍学生2013年开始可以参加中职考试录取,2014年开始可以参加高职考试录取。

(2)大学本科部分的录取则尚未公布放开的时间表。

(3)必须具有以下“五证”才有参加异地高考的资格:北京市居住证明、父母在京稳定住所证明、合法稳定职业证明、父母在京缴纳社保并已满相关年限证明、子女在京就读学籍证明。

从北京异地高考的政策方案来看,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公民而言,这有点形同虚设。首先最受关注的大学本科录取部分,放开的时间表仍是个未知数,这相当于外籍生依然不可以在北京参加高考,民众关注的层面并没有出台真正的政策。其次,条件比较严格。我国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强,真正能满足第三点的所有要求并不简单。以“子女在京就读学籍证明”为例,流动人口可能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其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在北京就学就已经相当困难,由此将形成一个悖论,政策是没有效果的。

(二)流动人口较少地区,以中部省市为例

至于异地高考能否全面突破,从各省市颁布的具体实施方案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山东、湖南和湖北等中部省市,异地高考政策相对宽松,异地高考政策可实际实施。但是这些地区参加人口众多,考生数量庞大,录取率相对偏低,竞争压力大;另外这些地区高考题目难,相对流动人口原籍地,顺利通过高考的难度可能更大。因此,这些地区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实施方案对流动人口没有吸引力。

(三)流动人口极少地区,以西部省市为例

宁夏、青海等地出台了较宽松的具体实施方案,而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高考难度不大,录取率相对较高,这可能造成对权力所有者的寻租行为,加剧高考移民。例如,一个湖南考生移民至青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他考上大学的可能性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公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异地高考政策在争议多年后,在中央政府的压力下,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但从政策自身的有效、可行性以及实际享受政策的人口来看,异地高考政策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它没有真正解决异地高考问题。

三、异地高考举步维艰的原因探析

(一)从理论层面分析

资源具有稀缺性,并且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在消费方面存在外部性,这必然存在对其的争夺。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消费的竞争性,个人对某物品的消费可能会减少其它人对该物品的消费(质量和数量)。高考之所以竞争激烈,是因为高等教育招生数量有限,不能保证所有人都能消费,所以才会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其次消费具有排斥性,即只有那些按价付款的人才能享受该物品。类推于高考,考生只有高考分数达到一定值才有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因此,作为准公共物品的高等教育牵涉各方利益,做到兼顾并不容易。

(二)从实际情况层面分析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存在诸多障碍。首先,我国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教育资源分布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影响异地高考提上政策议程的原因,同时也是阻碍异地高考政策实施的因素。为避免“公地的悲剧”发生,政府并不敢完全放开异地高考。其次,我国现有的二元户籍制度严重影响了异地高考政策的顺利实施。户籍制度与教育联系紧密,我国普通高考以及高效招生仍然使用户籍标准。各地出台的政策方案也大多对户籍提出了限制,而对于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而言,获得当地的户籍并不容易。

(三)从各利益主体层面分析

异地高考之所以提上议程,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地方保护主义,有违公平;加之流动人口庞大,客观存在异地高考的需求。但是各利益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这部分内容将分析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对异地高考政策的影响。

1. 从整个国家的视角来看,完全放开异地高考可能影响稳定。大量人口会涌进资源丰富的发达地区,造成“公地的悲剧”,最终将与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希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流动人口为该区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理应享受公共产品。但是地方政府从本区域出发,具有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为了使本区域居民的利益最大化,不可避免的会损害流动人口的利益。从各地出台的政策实施方案中也可以得出,凡是严重威胁本区域居民利益的,限制条件都十分严格。

2. 从流动人口聚集地本地居民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主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显然会影响他们现有的利益。流动人口与他们共享区域有

3. 从流动人口的角度来看,他们为区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应该享受自己劳动的成果。另外,为了家庭的稳定和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是积极支持异地高考政策的。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可以让他们的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同时也能加强自身对子女的教育,减少异地居住给子女可能造成的伤害。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各利益主体都有自己强烈的利益诉求,怎样平衡他们的利益并在不影响社会有序有效运行的情况下提出切实可行的异地高考政策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考户籍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公平复合理论;异地高考;户籍制度;利益博弈

一、社会公平复合理论的提出及内涵

20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失业率攀升、物价飞涨、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危机,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整个西方世界里充满着动荡。而传统的公共行政,无力回应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1968年,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一批年轻的公共行政学者,高举社会公平的大旗,在美国雪城大学召开会议,彻底反思传统的公共行政,强调把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公共行政追求的目标,改变传统公共行政效率至上的观点。这次会议标志着新公共行政理论的诞生,社会公平也成了行政学者们的新追求和新选择。在弗雷德里克森看来,社会公平复合理论包含着以下类型的公平及其应用:单纯的个人公平、分部化的公平、集团公平、公平的领域、机会的公平、公平的价值。单纯的个人公平是指个人层次上的公平关系,是最本质的公平;分部化的公平也是个人层次上的公平,其概念就是主张同类人同等对待,实质就是在不平等面前的人人平等;集团公平则要求具有相似性质的人之间的公平;机会的公平指人人有相同的可能性参与分配。上述所有的公平都应该处在一个公平领域中,所有人都应该有相同的机会享受平等的分配。

二、当前我国异地高考现象及根源

1.异地高考现象。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和人才选拔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高考制度本身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近些年来,异地高考成为全社会讨论最热烈的词汇之一。异地高考,就是广大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简称。目前全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45亿人,随迁子女有2000多万人,相当一部分人在迁入地接受完义务教育后,由于没有当地户籍而不能就地参加高考。

2.异地高考问题的根源。(1)行政干预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一直有着较深的计划经济制度的痕迹,无论是高校的区域分布、专业开设,还是高校的行政管理制度,都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设置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行政干预高校发展的模式日益显示出弊端,最明显就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受传统的行政干预过多,导致诸多地区教育资源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就依靠行政手段而拥有较丰富的高等教育,本身生源也少,录取分数线又低,这些地区被称为“高考洼地”,例如北京和上海。而其他地区,人口较多,高等教育资源缺乏,由于“僧多粥少”而导致分数线居高不下,这些地区则被称为“高考高地”,例如安徽、河南等地。(2)高考招生制度的不合理。我国仍旧采用传统的分省制定各高校招生计划的办法。不合理的方面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不合理的招生指标。第二是高低不平的分数线。(3)户籍限制。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区域间人员流动频繁。由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于是“孔雀东南飞”成了我国区域间流动所呈现的基本特征。由于户籍制度的藩篱所在,广大农民工子女虽然从小就跟着父母来到城市,并接受义务教育,但是却因为没有当地户口而失去了就地高考的机会。

三、现阶段各省异地高考方案的探索及困难——恢复公平之路

1.各省异地高考方案的探索。2012年的最后一天,各地陆续出台了异地高考政策。从目前公布的各省市的方案来看,各地一般都有类似的准入门槛,如对考生学籍、在该地就读时间、父母合法稳定工作、社保证明等条件有所限制,但是由于各地现实情况不一,所以具体的限制条件差别又比较大。例如,黑龙江的异地考生只需要满足本省学籍、高中连读三年、有稳定住所三个条件就可以报考。而最受关注的北上广的异地高考政策被指为过于苛刻。上海的异地高考政策比较严格,只有持有上海居住证A证的来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上海参加中考并完成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才可在上海报考。广州则是主打“积分入户”。

2.北上广异地高考政策实施的困难。(1)难点一:本地学生利益与外地学生利益的博弈。在异地高考的推行过程中,本地人口担心一旦异地高考政策放开,外地人员会挤占自身的高考资源。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一语道破天机:“在制定政策时,既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也不影响到北京当地考生的权益。”很多北京人认为放开异地高考政策是对本地人的不公平。首先,北京市对于教育的投入在全国遥遥领先;其次,北京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很好,所以才会享受到高考相对“宽进”的好处;最后,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是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户籍拨款的,导致了人口输出地的教育经费并没有转入到人口输入地,所以一下子完全放开异地高考政策,短期内可能会使人口输出地与人口输入地、“高考洼地”与“高考高地”之间出现一种零和博弈的现象,即利益非此即彼的增减。(2)难点二:如何鉴定外地户籍考生就地高考的资格。所谓的异地高考条件“三大准入”,无疑为各地抵触或者变相抵触异地高考政策提供了最好的借口。比如很多省份要求异地考生的家长必须有固定工作、固定住所和固定收入。何为固定工作?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工作频繁更换,收入时高时低,如何能达到标准?何为固定住所?对于经常随着工作变动而改变居住地点的流动人口来说,如何才能固定?(3)难点三:城市承载力。北上广作为全国范围内的大都市,其交通、住房、医疗等系统早已不堪重负,因此很多人担心一旦放开异地高考政策,将会引发大规模的人口输入,会对输入地的承载力造成巨大的考验。

四、社会公平复合理论下解决异地高考难题的途径探讨

35年前,恢复高考制度,是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35年后的今天,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更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时代召唤。教育公平之路到底该如何解决?弗雷德里克森说:“任何声称要加强社会公平的政策选择理由,都要根据以下问题进行分析:这种公平是个人的公平,分部化的公平,还是集团的公平?它是直接的公平,还是手段的或预期的机会公平?在维护民主政府和一个可靠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同时,为了改善弱势群体的处境,应该强什么类型的社会公平?”社会公平的复合理论为我们在探讨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第一,中央政府宏观管理,逐步取消户籍制度——政策保障。社会政策上构建公平正义,本身就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就像威尔逊早在1912年的选举之夜向其追随者所做的演讲中讲到:“我号召你们,将你们的余生投入到通过正义、平等、公平的程序推动政府不断前进的工作中。今晚,我自己并没有胜利感;我所有的,只是一种庄严的责任感。”中央政府只有逐步取消户籍制度,才是走上公平复兴之路的开始。现阶段户籍制度的背后实质上是人权、财产权、公共服务的不平等。逐步取消户籍制度,让异地学生就地高考,是广大公民呼唤公平正义的时代诉求。现阶段我们需要的就是敢于废除特权,自上而下高唱公平之歌的魄力。当然,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地应当根据自身情况逐步放开户籍限制。

第二,探索高考制度改革,确保机会公平——长远目标。1978年之初就是为了能够公平地选拔人才,然而我国现阶段的高考制度充满着集团的不公平,分部化的不公平。集团的不公平是指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入学机会不等,分部化的不公平是指不同的省市的录取分数线不同。怎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机会均等?只有改革高考制度才是根本之策。应当逐步建立起第三方独立的高考机构,采用“统一测试+高校自主招生”的形式,高校结合统一的测试成绩、学生平时成绩、各地区的教育因素等指标来综合地选拔学生。首先统一考试,统一分数线,能增强考试的公正性。同时高考试卷应当充分正视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教育差距的现实,在考试内容设计上尽量做到既能考查教育发达地区考生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挖掘教育薄弱地区考生的基本潜力。其次,在高校自主招生时,除了考查知识储备之外,还应当加入考生平时成绩、实践能力等的考查,并结合当地的教育因素来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在具体招生时,全国性大学应公平招收全国各地的学生,而地方高职类院校,由于主要受地方财政的拨款,可采取以本地学生为主,适当考虑外地学生的方案。

第三,合理配置高考资源,重塑集团公平——理想过渡。引发异地高考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且配置不公平。现阶段,在取消户籍制度遥遥无期和改革高考制度任重道远的现实情况下,只有合理配置高考资源,才是合理的过渡。一方面,打破高校分省分配招生名额的传统做法,以高考报名人数为基本依据分配各省招生名额。现阶段一些地区人口多而名额少,而另一些特权地区人口少而名额多。中央政府应当回收放给地方的高校资源配置的的自,做好总设计师,统筹安排,打破地方特权阶层的垄断。另一方面,教育经费应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增加教育薄弱地区的重点大学数量,实现重塑集团公平。“马太效应”会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我们更应当关注那些处于弱势的群体或地区,重塑集团公平。比如安徽虽是人口大省,但是安徽省高等教育结构不尽合理,优质资源相对不足。安徽“985工程”高校仅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仅1所,省属“211工程”高校仅1所。这与安徽人口大省的实际需要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是极不相称的。十报告适时地提到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令人欢欣鼓舞。

五、结语

社会公平复合理论,是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系列社会、政治危机而出现的产物,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样,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解决种种不平等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如今,社会公平已经成为政策判断和公共行动的标准,将社会领域细分并且分别关注每一个领域的公平问题将成为社会公平复合理论的未来发展之路,也将成为指导我国具体工作的理论基础。就如弗雷德里克森说的那样,在公共行政中实施一种尊重人的公平能使规则变得更有人情味。

参 考 文 献

[1]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283

[2]姜世健.高考移民现象的成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

[3]伍宸,洪成文.我国异地高考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

[4]肖军飞.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异地高考SWOT分析及政策设想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18

[5]刘鹏.应防“三大准入”让异地高考成泡影[J].教育与职业.2012(34)

[6]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8

高考户籍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民工;中高考;政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378-01

一、农民工子女参加中高考的现实困境

当前,大量农民工举家来到城市,为城市发展和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而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大障碍,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比较起来,在入学机会、入学成本等方面,面临着‘上得了学却升不了学’这一突出问题,这不仅影响着我国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也制约着我国全民族素质的普遍提高。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流入地中高考问题,是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

农民工子女参加中高考的现实困境表现在以下方面: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不能参加中考,到了初三,他们将不得不选择回原籍继续读书、直接就业,或者在城市就读职业中学、技校或中专(即所谓“三校”)。回原籍实际上就是由流动儿童转变为留守儿童,他们将不得不在亲戚家或学校寄宿,还需要适应新的教材体系和学习节奏,事实上很多孩子回到农村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不少人又回到城市;以初中的学历直接就业,往往只能从事最低端的工作;在城市就读“三校”,很多孩子和家长又不甘心,因为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的社会评价较低,未来的就业前景也不是十分明朗。

大部分农民工子女不能在资金充裕的公立学校就读,只能进入条件很差的民办学校上学。他们在至关重要的高考方面也处于劣势:通常从高中起就必须告别父母,独自返回老家并适应新的学校和教学大纲。

目前,流入地中高考政策已经在大多数省份颁布,但是在落实中仍需要探索。部分省市仅面向本省省内流动农民工子女,相对于流动青少年儿童这一庞大群体,政策惠及的人群有限。同时,部分城市要求户籍地和流入地的中考命题相同时,才能允许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这种对流动地域的限制实际上已经将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排斥在政策的覆盖面之外。部分城市的异地中高考政策规定繁琐,涉及部门众多,而且规定只有数量有限的学校才能接纳需要借考的学生,给诸多需要在流入地中考的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了诸多不便。从全国的角度来看,能够在流入城市参加中考的农民工子女非常有限。

总之,教育制度改革滞后、户籍本位凸显的高等教育机会分配、高考移民的挑战及教育供求失衡是制约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学与高校入学考试的深层障碍。

二、农民工子女参加中高考的现实困境及解决

(一)创造公平的教育环境

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要着眼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制定并调整相关教育政策,为其创造享有平等受教育权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让教育发展惠及他们。

各省份应当将不断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在农民工子女入学、购房租房、卫生计生服务、在城镇有序落户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把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同时,农民工随迁子女还可以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

(二)制定和完善农民工子女中高考的办法

按照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工子女异地参加中、高考的办法必须进一步调整,从而改变受户籍制约的“升学难”问题,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对大城市而言,就采取与户籍脱离的升学制度改革,如:允许为流入地作出特殊贡献的进城农民工子女报考,以进城农民工家庭在流入地居住年限、纳税多少以及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为准入标准,满足条件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可以报考等。中小型城市随着户籍制度的完全放开,凡是在当地连续接受2年以上初高中教育的农民工子女,和当地生源享有无差别的升学机会,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鼓励基础较差的农民工子女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提升文化知识水平,从而成长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如2014年上海推出政策进城务工人员符合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要求并达到一定积分的,其子女可在上海市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其子女在上海市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并完成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后,可在上海市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这些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随着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中高考政策进一步落实,全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纳入政府财政保障的数量接近90%,其中在公办学校就学的比例保持在80%。2015年,29个省份共有近8万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

(三)分步实施、稳妥推进

在目前的情况下,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分情况,同时还要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渐进的改革和推进,从逐渐缓解到彻底解决。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政策的研制要遵循渐进、稳妥的原则。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但由于国情决定,要在全国大范围高速推行还面临不少难题,高考改革要想成功,必须循序渐进,稳中求进。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问题是和户籍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户籍改革真正的难点在于各省发展的非均衡性和公共福利的非均等化,学籍改革与户籍改革二者如何协调是需要具体研究的问题。同时由于各个省的具体情况差异很大,因此需要分阶段,分情况推进。

(四)开拓教育资源

鼓励地方通过新建学校和购买民办学校服务等方式,开拓教育资源,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需求,并积极创造条件着力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求。对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补助。

(五)教育成本问题

流入地的哪一级政府应该负担非户籍高中学生的公共教育成本,除了学生家长负担的学杂费外,非户籍高中学生在公办学校的财政投入应该由哪一级政府负担?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全市、全省甚至全国性利益,而现行的教育财政体制下,基础教育经费主要由区县负担。这种收益与成本负担的不匹配,是区县政府不愿意接纳非户籍学生进入所属公办学校的重要原因。

如果实行流入地中考,非户籍高中生的财政投入经费与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经费一样,应该以流入地省、市为主,由中央、省、市和区县共同分担。公办学校是否可以收取学费以外的借读费或择校费,也是流入地中考引发的财政问题。义务教育法和政策文件明确不许收,但实际上部分学校还是收取非户籍学生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等费用。对非户籍学生进入公办高中如何收费,现行的法律和政策文件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如果其父母在城镇长期工作,作为纳税人,其子女应该享受公共教育,收费上不应差别对待。

结束语

农民工子女在随迁地参加中高考意向强烈,但是现实仍存在一定困境。笔者建议,对于已出台流入地中考政策的地区,首先,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子女参加流入地中考的强烈意愿,对高中教育资源和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规划并合理配置。其次,各地现行政策存在“一刀切”与简单化现象,各地需要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参考文献

高考户籍政策范文第4篇

很显然,2017年将是北京市高考改革的“分水岭”。因此,坊间对于2017年北京市的中考政策格外关注。据称,2017年中考将取消跨区政策,即依照学籍——初中在哪个区县就读,中考时只能报考所在区县的高中校,其他区县的高中校不允许报考;或依照户籍,在办理转移学籍的前提下,到户籍所在地的区县参加中考,并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中校的录取而不得报考其他区县的高中校。也就是说,2017年,以学籍还是户籍参加中考,考生只能选择其一。

尽管北京市教育部门对于坊间的传言未置可否,但“取消跨区政策”将是未来高考改革的需要。众所周知,北京市各区县中,海淀、西城、东城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据不完全统计,连续三年,北京市高考成绩600分以上的学生中,东城、西城、海淀三区考生比例超过八成。究其原因,凭借拥有优质高中校,在中考中“掐尖”成为确保了海淀、西城、东城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即将实施的高考改革,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其中,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据高校的要求扬长避短。不难看出,2017年北京高考改革之后,各区县考生之间,统考只有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而且英语还有多次考试机会。那么,衡量各区县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统一标准”,唯有语文和数学。如此看来,高考改革无形中削弱了各区县之间教育水平、教学质量的“差距”。

必须承认,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市各区县确实存在教育资源的差异。这种差异又导致了各区县高中校的“马太效应”。为此,北京市教育部门试图通过“名额分配”的政策,“控制”优秀学生的“流动”。2014年中考,北京市即实施了30%的“名额分配”政策,北京市16个区县中的高中校,给予其他城区的中招名额明显减少,更多的名额留给了本区学籍的中考考生。

据称,2015年、2016年中考,北京市各重点高中校将分别拿出40%至50%的比例留给本区县学籍的初中毕业生。可以肯定,东城、西城、海淀重点高中校从其他城区“掐尖”的名额会越来越少。但是,其他城区的学生考进三个教育强区的难度也将加大。

事实上,从2014年北京市强化实施划片就近入学,就凸显了学生户籍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幼升小、小升初的“择校热”。与此同时,逐步规范的学区制也将学生“固定”在了所在学区范围之内。很显然,一旦子女幼升小进入某一学区之后,从小学至高中有可能很难“走出”学籍所在的区县。因此,那些尚未入学的学生家长必须未雨绸缪地选定好未来落户的区县及学区。

高考户籍政策范文第5篇

一、提前准备身份证

身份证是成人高考报名需要用到的重要证件之一。根据我省成人高考报名政策,成人高考报名分为网上报名、现场信息确认、网上缴费三个环节。其中在网上报名阶段,规定考生必须使用本人的身份证号完成报名注册;在现场确认环节,规定完成网上报名的考生须本人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和相关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按时到选定的报名信息确认点进行信息确认。因此,请各位拟报考成人高考的考生务必提前准备好身份证。发现身证份过期或者遗失的考生,请及时前往户籍管理部门进行办理。

二、提前确定注册手机号码

除了身份证外,成人高考报名过程中还需要用到考生本人的手机号码,特别是在报名注册环节,规定“考生必须使用本人的身份证号和手机号,通过手机收到的验证码完成报名账号注册,已被注册过的身份证号或手机号不能重复注册”。因此,请各位考生提前确认自己拟注册的手机号码,并确保保持畅通状态。

三、提前确认报名和考试地点

按照我省现行成人高考制度,所有考生应在户籍或居住证所在市(区)报名并参加考试。其中陕西户籍考生必须在本人户籍或居住证所在市(区)报名并参加考试;非陕西户籍考生,凭居住证或缴纳社会保险等证明在本人居住证或工作单位所在市(区)报名并参加考试。因此,请各位考生提前对号入座,并及时确认好自己参加成人高考报名和考试的地点。

四、严格遵守好各项考试纪律要求

高考户籍政策范文第6篇

一、提前准备身份证

身份证是成人高考报名需要用到的重要证件之一。根据我省成人高考报名政策,成人高考报名分为网上报名、现场信息确认、网上缴费三个环节。其中在网上报名阶段,规定考生必须使用本人的身份证号完成报名注册;在现场确认环节,规定完成网上报名的考生须本人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和相关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按时到选定的报名信息确认点进行信息确认。因此,请各位拟报考成人高考的考生务必提前准备好身份证。发现身证份过期或者遗失的考生,请及时前往户籍管理部门进行办理。

二、提前确定注册手机号码

除了身份证外,成人高考报名过程中还需要用到考生本人的手机号码,特别是在报名注册环节,规定“考生必须使用本人的身份证号和手机号,通过手机收到的验证码完成报名账号注册,已被注册过的身份证号或手机号不能重复注册”。因此,请各位考生提前确认自己拟注册的手机号码,并确保保持畅通状态。

三、提前确认报名和考试地点

按照我省现行成人高考制度,所有考生应在户籍或居住证所在市(区)报名并参加考试。其中陕西户籍考生必须在本人户籍或居住证所在市(区)报名并参加考试;非陕西户籍考生,凭居住证或缴纳社会保险等证明在本人居住证或工作单位所在市(区)报名并参加考试。因此,请各位考生提前对号入座,并及时确认好自己参加成人高考报名和考试的地点。

四、严格遵守好各项考试纪律要求

高考户籍政策范文第7篇

据了解,自2022年普通高考报名开始,那么天津高考报名条件有所调整,具体是怎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2年最新规定天津高考报名条件最新,欢迎阅读!

2022年最新规定天津高考报名条件自2022年普通高考报名(2021年11月初)开始,天津市高考报名条件由单一的“户籍”要求调整为“户籍+学籍”的要求。

通知内容如下:

下列人员可以在天津市报名参加普通高考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高中阶段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考生,可以在天津市报名参加普通高考:

1.具有常住户籍的考生,须符合以下要求:

(1)应届毕业生,须具有天津市高中阶段学校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对于目前在校的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实行3年过渡政策:报名参加2022年高考的,须具有天津市高中阶段学校高三年级1年学籍并实际就读;报名参加2023年高考的,须具有天津市高中阶段学校高二、高三年级2年学籍并实际就读;报名参加2024年及以后高考的,须具有天津市高中阶段学校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2)往届毕业生,须具有天津市高中阶段学校毕业证书。对于持外省高中阶段学校毕业证书的往届毕业生,须满足高中阶段毕业3年及以上,实行3年过渡政策:报名参加2022年高考的,须满足高中阶段毕业1年及以上;报名参加2023年高考的,须满足高中阶段毕业2年及以上;报名参加2024年及以后高考的,须满足高中阶段毕业3年及以上。

(3)高中阶段同等学力考生,须参加天津市统一组织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且各科成绩合格,并具有天津市初中学校毕业证书。对于持外省初中学校毕业证书的同等学力考生,须满足初中毕业6年及以上,实行3年过渡政策:报名参加2022年高考的,须满足初中毕业4年及以上;报名参加2023年高考的,须满足初中毕业5年及以上;报名参加2024年及以后高考的,须满足初中毕业6年及以上。

2.具有天津市常住户籍和普通高中学籍,符合经教育部批准的高校少年班、数学英才班等报考资格的非应届毕业的高中在校生。

3.符合《关于蓝印户口学生在天津市入学就读及参加普通高考报名资格的通知》(津教委中〔2009〕6号)规定的考生。

4.在津内地西藏、新疆高中班就读的毕业生,可以在津报名参加普通高考,但不在津参加高考录取。

5.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持天津市公安局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考生。

下列人员不得在天津市报名参加普通高考

1.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在校生,或已被高等学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中阶段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中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4.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5.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6.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关于转发的通知》(津教委职〔2006〕22号)招收的外省市学生等其他不符合国家及天津市规定的人员。

其他事项

1.对于3年过渡政策期间报名参加2022年、2023年及2024年高考的高中阶段应届毕业生,须于2021年10月31日(含)前取得天津市常住户籍。

对于报名参加2025年及以后高考的高中阶段应届毕业生,须于高考前三年的8月31日(含)前取得天津市常住户籍。

2.对于不符合天津市普通高考报名条件的具有天津市户籍的高中阶段应、往届毕业生和高中阶段同等学力考生,以及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外省市学生,可以报名参加天津市春季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

3.本通知所称高中阶段学校包括普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

4.国家及天津市另有文件规定的,按相关要求执行。

5.本通知自之日起实施。

新学期开学返校防疫须知 1.学前准备

每天提前10天定期测量体温,准备口罩、洗手液和消毒剂。经常使用的物品在带到学校之前也应该消毒。注意调整作息和生活习惯,保持身体健康。

2.在上学的路上

出门前正确佩戴口罩。步行、自行车和私家车优先。如果你共用一辆自行车,请对前面两侧的把手进行消毒。全程佩戴口罩,减少与扶手、座椅和其他高感染风险部位的接触。乘车期间不吃不喝,减少与他人的沟通,确保从家到学校是“两点一线”,不去其他地方。

3.上学期间

保持教室清洁和通风,每天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注意卫生,经常洗手,进入教室和课堂时戴口罩。休息期间,仍戴口罩。学生之间行走时应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避免集体玩耍。在食堂用餐时,尽量在非高峰时段用餐,一人一桌,用餐时避免相互交谈。

4.随身携带消毒剂

开学后,学生不可避免地会触摸楼梯扶手、门把手、桌椅、公共厕所水龙头和其他物体。病毒的传播不仅通过口鼻,而且通过手。喷洒碘多元醇醚溶液可快速杀灭细菌和病毒。使用药物级成分,对皮肤和粘膜无刺激性。它对儿童使用非常安全。

可用于手部消毒、物品消毒和所有环境消毒。它也可以稀释1:10。用于清洗蔬菜和水果。瓶体小巧轻便,可随时随地抑菌消毒。

5.持续通风

保持封闭环境清洁。建议每天三次换气约30分钟,以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同时保持温暖。

6.学生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

课间休息时,确保教室通风良好。学生应规范佩戴口罩,并按照指定的活动区域按时、分区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不应在教室或户外疯狂追逐,也不应聚在一起聊天或玩耍。

秋季新学期开学励志标语1.坚持从优待师从严管师,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新的奋斗

3.领跑时代,用激情点燃梦想;放飞希望,用理想照亮人生

4.迎各路莘莘学子,接国家未来栋梁

5.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我们一起追求成功

6.入校立大志,出门步青云

7.刻苦学习不负重托奋斗成才任重道远,科技兴国责无旁贷积极探索再创辉煌

8.沉着镇定,临危不具,坚强乐观

高考户籍政策范文第8篇

江西省宜春2020年普通高考网上报名工作将于2019年11月上旬进行,具体报名办法及相关要求将于9月底向社会。为使广大考生提前做好各项准备,顺利完成网上报名,江西省教育考试院提前如下重要提示:

一、提前备好二代居民身份证。

高考报名必须采集二代居民身份证的个人基本信息,如身份证遗失或将于2020年6月9日前过期以及不含指纹信息的,考生须尽快到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办理,身份证信息采集工作一般在10月上旬开始分批进行。

二、及时更新个人身份信息。

高考报名时,通过二代居民身份证采集的考生个人信息应与户口簿一致。考生如因家庭住房搬迁、行政区划调整等导致户籍发生变更的,须及时到当地公安部门办理新户口簿和二代居民身份证,确保户口簿、二代居民身份证信息与当前公安部门户籍信息一致。

三、随迁子女要关注报考动态。

外省户籍考生如不符合我省高考报名条件的,须及时关注户籍所在省级教育考试机构的报考动态并在规定时间返回参加高考报名;在外省就读的江西户籍考生,如不符合就读地随迁子女高考报名条件,须在规定时间内回户籍所在县(区)招考办办理高考报名手续。

四、往届考生不能有高校学籍。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在校生(包括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开放教育在籍生)或已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考生不得参加高考报名。凡涉及上述情况的考生必须联系高校尽快注销学籍,避免影响2020年高考录取后注册新的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