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单纯地提取知识,而是借助已有经验的支撑,通过加工信息、类比分析、推理验证、概括综合等活动,对旧知进行重组与改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兴趣、习惯、毅力的培养。

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数学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逻辑性很强,学生往往需要通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获取结果。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学生会在理解上感到困难,教师要适当点拨,并给予必要的鼓励,让学生克服困难,感觉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有意义的。

2.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在认知背景、知识经验上存在着差异,他们对相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将数学与生活及其它学科联系起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过程化教学实践

1.创设教学情境,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概念和定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教师若舍本求末,把知识简单地“抛”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地去背诵,就会使他们无法获得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产生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有意识的建构而取得的。(1)创设生活情境。教师应加强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架设桥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如在教学“一次函数”时,教师利用动画演示弹簧伸缩运动的过程,创设了如下情境:“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5cm,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kg)每增加1kg,弹簧长度y(cm)增加0.6cm。根据所挂物体的质量填写表格:

(2)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学生的头脑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点燃的火把。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悟问题、探索问题,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播放海上日出的视频,让学生利用直尺和圆形纸片模拟“海上日出”的情景,探索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圆心与直线之间的距离与圆的半径又有何关系。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重视操作过程,感悟探究过程。数学教学应摒弃简单的模仿和机械的训练,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学实验来体验“做数学”的过程,提高他们操作、实践的能力。新课程提供了数学实践活动的教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在直观操作中发现、感悟、思考,主动观察现象、掌握知识、揭示规律,使知识扎根于脑海之中。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时,教者让学生用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沿此三角形底边的中线进行折叠,再将此三角形展开,并标出相关的线段和角,猜想哪些线段、角存在等量关系。

3.渗透数学思想,促进思维发展。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联系紧密,两者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知识中蕴含着思想方法,思想方法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教师要深入挖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知识的内涵,形成正确的数学观。部分数学教师为了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把数学定理强加给学生,忽视了对教材蕴含着的思想方法的挖掘,剥夺了学生发现的权利。教师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5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的重要课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教育氛围,同时要根据学生产生的不同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因材施教,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致使学生产生学习障碍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更好地引导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本人以这几年来从事数学教学工作谈一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创设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活力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泾渭分明,教学中应实现由“教”向“学”的过渡,创设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情境。

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能解决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打破教师唱“独角戏”这一传统教学模式,自己进行表达讨论,交流思想,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笔者由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一文引入,通过整个日出的过程,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直线和圆之间存在着三种位置关系,从上课一开始就充分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1.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新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诸环节的落实情况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备课中紧扣教材,精心设计合理新颖的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获得知识的较好方法之一。

2.联系教材,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如讲解相似三角形时,可设疑:如何测量大树、铁塔、大山的高度?讲应用题时可设疑市场经济中应用问题,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迅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自然就产生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就越会产生“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态度和越学越有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3.运用类比,揭示本质。引导学生把所要研究的新问题和与之有关的原有知识、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它们的共同特点和规律,从而以熟悉的方法和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类比有利于发展求同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促进知识能力的有效迁移,能揭示问题的本质,使学生能自信地正视问题。

4.题型分类,归纳方法。数学教学,一定要在单元讲完之后,首先要求学生归纳出本单元的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各知识点,就课本上配备的练习、习题、复习题进行分门别类,总结出应掌握的题型的解法,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各种基本方法,目的是让学生从“题海”中跳出来。

三、采用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特点等因素,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发展。为了使课堂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需要解决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参差不齐的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矛盾。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我们就必须做到:第一,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也要有差异,对学生的要求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一刀切;第二,教学中要形成一种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递进的机制;第三,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学生之间的差异就是一种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分层教学就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以上三点,为每一位学生不断进步创造有利的机会,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业提高。

四、利用资源优势,丰富教学课堂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形象性、立体性和动感性等方面的不足。用形象的图像取代手画的框图,用生动的动画代替对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能够使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创造一个全新的课堂环境,一扫数学课堂上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现状,取得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效果,让课堂教学最终变成相关知识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活动过程。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探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37-1

新课程改革已久,但在当前的初中教学中仍存在着只关注优生,忽略学困生,教学模式不能打破旧框框的束缚等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切实做好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将从笔者的实践体会入手,探究如下: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怎样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首先应建立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观念。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会主动地关注他们。当学生看到教师对他们的态度转变了,从心理上就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情绪,从而认真学习,学困生也会变成优等生。其次应该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师生之间得先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应关心学生,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那么学生就会喜欢教师,从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最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面背景、生活经验走进学习生活,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他人的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片段:

师:出示三张不同情境的海上日出图片,请同学们欣赏。设问1,图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几何图形?

生1:直线,圆。

师:将地平线看成直线,太阳看成圆,这里的直线与圆隐藏着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大家想一想,本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2: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将生活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拓展了数学教学的内涵,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生活意识和数学文化素养。数学课堂应尽可能多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人人参与,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果实,体验成功的快乐,坚定好好学习的信心。

三、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学生创新的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家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探究性活动成了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探究活动的设计是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为基础,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问题,给予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就是在从事一种“开窍”的活动,并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每个小组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配合,使得课堂不再有被遗忘的角落。这将有助于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有时探究的问题不止一个,这时就要整体设计探究活动,安排好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链。例如:在探索“两点确实一条直线”这个性质时,让学生动手做一做:(1)过一点A可以画几条直线?(2)过两点A、B可以画几条直线?(3)过三点呢?(4)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通过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活动的步骤非常清楚,通过操作,他们发现了直线的某些性质,并能运用到生活中。他们甚至还探讨四点、五点、更多点……现在的孩子,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的创造力真是不得了。

四、设计层次教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教学内容应当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在保证《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课程目标的基础之上,还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要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时,可设置四个探究活动。

这些活动体现出问题的层次感,学生通过四个问题的操作、实验、猜想和探究活动,自主获得平行四边形的三个判别方法,也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当然,适合数学课上探究的问题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总之,只要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活动,都值得我们去尝试和实践。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让学生勤动手,多实验,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海上日出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探究拓展――文学理论的智慧抒发

法国作家法郎士在《乐园之花》中曾说:“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式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抽象性质,使它所创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失去了直接可感性,儿童想要通过文本感受艺术形象。就必须用自己的认知和分析去融化语符,重构形象,使作者的经验、情感由凝固的物化形态,重新变化为流动的观念形态。

1 转换解读视角,进发智慧灵性。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其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规定性。如《牛郎织女》是一则浅显易懂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这样的文学样式,作品本身存在人物简单、结构相似、语言通俗等方面的特点。这样的文本,如何走得更远呢?能不能摆脱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实现一个以文学理论作为支撑的语文课堂。对文本及文本相关文学基本理论深入研读后,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暗含文学鉴赏的基本过程。先探讨“写了什么故事”,梳理人物关系,这相当于文学鉴赏的起始阶段――感受形象阶段。接着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写这个故事?”、“为什么写这个故事?”,讨论故事的表现手法、故事中的情感,研究《牛郎织女》这个故事与其他民间爱情故事的异同,这时让学生的理性认识加强,将自己感受到的形象继续深化,相当于文学鉴赏中的审美判断阶段。最后探究“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通过比较木同版本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研究叶圣陶先生作品的高妙之处、探求故事背后的背景,再次咀嚼玩味形象,力求达到文学鉴赏的最高层次――体味玩赏阶段。学生随着教学层层深入又层层剥笋,感性与理性一同参与、智慧与想象一同奔涌,既获得对叶圣陶版《牛郎织女》故事的审美享受,又在理解与思考中,实现对这一故事的自我再创造。

2 拓展鉴赏视野,训练发散思维。“学生思维的双翼不能为教材所禁锢”。因此,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须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理应拓展鉴赏视野。作发散性多向思维训练。如学习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后,补充阅读《小桔灯》、《再寄小读者》及《繁星》、《春水》中的几首诗歌,就会对冰心及其作品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她作品中“爱”的主题和她淡雅隽永的语言。利用求同、求异的思维训练,进行必要的迁移式阅读思维训练。可以观照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相同与不同风格的作品;可以比较不同作家在不同时期相同风格的作品。如学习了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补充了学习他的散文《海上日出》,小说《家》、《春》、《秋》、《随想录》等的片段,文体各异,文风各异,但其语言的圆熟丰厚却是相通的,这无疑可培养学生对巴金的感情和对他“把心交给读者”的评价的深切认同感。

二、人文涵养――永恒主题的薪火沿传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无遗憾地感叹――本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却在渐渐流失。那原汁原昧的古代诗文、民间文学作品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甚少,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文化的见证。于是我们需要通过文学作品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让学生对作家创造的审美意象进行不断的审美判断练习,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这种折射人文体验与情感景致的文学作品教学的效果与影响自然不言而喻了。

1 引进美读,加强审美感悟。“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鉴赏文学作品,就要把握文学语言,就必须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俗话说: “三分文章七分读”。谓美读时“文章人于眼,其气出于口,其声闻于耳,其旨记于心”,可以充分感受语言的张力与(上接42页)丰富的意蕴,读出语气、语感、语趣、语味,体现文学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情趣性、哲理性等,加强对文学语言的审美感悟。如诗人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文质兼美,堪称经典。特别是描写童年夏夜的这一段行文流畅,物象具体鲜明、生动,语句较为整齐,声韵极富节奏的起伏变化,产生了自然和谐的韵律美。教学时,创设情境,进行反复朗读,并创造性地把第一自然段的文字改成诗的形式: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跟里/最美的时辰。这时学生在浓浓的诗意氛围中尽情地诵读,不仅深切感受到童年夏夜的温馨和迷人,还切实感受到声情并茂的音律美。这样的朗读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有陶冶了学生的爱美情趣。

2 注重涵养,提升审美品住。悠悠中华有着五千年的辉煌灿烂的文化美,在文明古国的进程中,涌现了一批批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如提倡做“真君子”、“善施教化”的孔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的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其光辉诗篇流芳百世,其思想洞穿时空,散发了独特的人格魅力。铸造了伟大的精神品质,汇成了博大精深的厚重历史。其人性美与人情美闪烁着民族精魂与高风亮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如教学《孔子游春》中孔子论水时,在学生弄懂了为什么水是真君子后,出示古文: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以出以人以就鲜絮,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见大水必观焉。”让学生练习朗读,进行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并读出古文的韵律来;同时,学生也一定能够获得新的收获,对“水是真君子”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做一个像水一样的真君子会有更深的体会。这样立足课堂,放跟课外,旁征博引,引导学生汲取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涵养人文素质,提升审美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