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民工返乡创业

农民工返乡创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民工返乡创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民工返乡创业范文第1篇

有资金,没有市场不能创业。刚从外地打工归来,可能手头有点积蓄,加之政府也出台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具备了启动资金条件。但是,创业项目选择适当并非易事。新启动项目最好能为实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配套,或者为国家、地方即将启动的投资项目服务。依赖于出口的外向型市场,有时可能条件诱人,但因信息不对称,往往上当受骗。

有市场,不懂业务不能创业。掌握和精通创业项目的业务,才能在生产、经营中掌握主动权。不懂业务或不精通业务,就无法保证所生产、经营项目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因为业务不精通,在与客商洽谈产品价格时就可能被蒙骗。具备业务水平,有两条渠道:一是从事自己在打工中已经学到和熟悉的业务;二是可以运用政府对失业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免费参加技术培训,掌握一技之能。

懂业务,不懂管理不能创业。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己能干什么,还要深知自己不能干什么。有人擅长实干,但不一定擅长管理。管理中最难的是管人,把人管得死心塌地跟你卖命干。企业内部管理,最要管好的是质量和成本。没有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企业,不可能成为百年长寿企业,曾居乳制品行业老大的三鹿就摔在产品质量上。不懂成本管理,不知道生财、聚财,企业蛋糕也做不大。因为,企业创业毕竟不是慈善机构,赔本的买卖做不长。

懂管理,没有人才不能创业。人才是企业的“摇钱树”,要有与创业项目匹配的专业人才。人才不必以学历高低为标志,要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才。至少要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实用型管理、营销、财会人才。创业者自己要成为多谋善断的领军人。

农民工返乡创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民工;务工;返乡;创业;再就业

从2009年四季度开始,我国的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使部分职工失去工作岗位,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受到一定影响。今年农民工返乡较多,因我国沿海及发达地区的许多企业相继关闭停产,致使约2000万农民工失去饭碗,不少地方出现农民工返乡潮,农民工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农民工返乡背景

1.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余年,我国中西部农民外出务工热潮已经上演了30多年,现在第一批进入城市务工挣钱的农民工已经年过花甲。他们大都在外漂泊了几十载,能够早日返乡早已成为他们的梦想之一。

2.第一代农民工在家乡已经能够过上比较悠闲的生活,他们辛苦了大半辈子,现在随着子辈的长大,孙辈的出生,他们更加愿意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而在外读书或者在外务工的第二代农民工也希望父辈能够返乡休息。帮助他们照看儿女。

3.随着各地区、各县级单位的开发、发展,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返乡后能够在自己家门口找到工作,同时还可以照顾到家中老小。相对于在遥远的沿海城市打工,能够在老家找到工作也是十分不错的选择。

二、返乡农民工的困境分析

1.“第二代农民工”的边缘人处境

民工群体悄然“更新换代”,“第二代农民工”已以全新的面貌走到历史前台。这是一股强烈要求加速融入城市、没有退路的潮流。有关专家指出,“民工潮”持续20多年来,这一特殊群体的总数已经超过1.2亿人,且数量还在增长,其流动的范围也在继续扩大。“与此同时,在这一群体内部,基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初次流动时间、就业类型、社会资本等因素的不同而发生的二次社会分化也在不断扩大,从而使民工群体的差异性不断增强,相应的使民工问题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变数。”

当今的第二代农民工大多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他们既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吃苦耐劳的能力和精神,过分追求较好的生活,勤俭节约的品格逐渐淡化,第二代农民工整体生存能力要比第一代农民工弱。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为了自身的维持和发展,对农民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第二代农民工即使受教育程度较高高,职业期望值高,但是其工作耐受力低、不能吃苦、做事情往往情绪化,且频频跳槽的特点往往不被企业所接受。在经济危机这一大背景下,他们不得不踏上返乡的路程。另一方面,他们退回农村,又做不了合格的农民。大部分第二代农民工不会干农活,早已习惯城市生活得他们也绝不会过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面对他们的现实情况却是:退回农村,他们做不了合格的农民;融入城市,他们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总之,比起第一代民工,他们真正成了既融不进城,也回不了乡的“边缘人”。

2.经济危机引发家庭危机

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的大量倒闭、破产或大量裁员,使众多农民工失去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家庭收入减少,给家庭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

众多农民工的失业,使得家庭收入减少,经济困难从而引发婚姻问题。农民工大多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家庭的唯一生活来源,全家的生活一般都靠农民工在外打工的工资来维持。随着农民工的失业返乡,往往会引发夫妻关系不稳定,家庭的不和谐,离婚的概率也会随之提高。此外,家庭的经济困难往往会对社会治安造成不利影响,农民工受到生活的压迫往往走上犯罪的深渊。

3.失地农民工返乡无着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大量被征用,由于我国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以及失地农民相关权益补偿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等配套措施的不完善,农民失地后,严重边缘化,生活水平下降,生存环境恶化,陷入“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境地。失地农民这一个独特的社会弱势群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民失地后,大量外出打工以出卖自身劳动力而寻找谋生出路,但随着经济危机的日益影响,对于那些即没知识又没技术的失地农民工难以继续立足城市,只好提前踏上返乡的归程。失地农民工返乡后再次陷入“三无处境”,再一次给其心理带来巨大的阵痛。由于他们缺乏稳定平衡的社会保障的支撑,游离于农民与市民之间,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发展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和处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健,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化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4.拖欠和克扣工资问题依然存在,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受侵害

许多私营企业尽量参照最低工资标准来确定农民工劳动报酬,有些企业变相提高劳动定额,有些企业超时工作不付加班费。农民工工资还经常被拖欠甚至被克扣,特别是在建筑行业更为突出。H先生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且自身技术水平又不够,只是凭着一身力气在建筑工地工作了30多年。H先生回忆道:“…苦点儿,累点儿到也没什么,最令人苦恼的是你干了活拿不到工资或者是拖欠工资.我在建筑工地干了这么多年,基本上没有哪一次能够很顺利的拿到工资,就是在去年老子为了拿工钱过年,去那包工头家里十多次。最气人的是在97年,我们工地上的几十个弟兄,辛辛苦苦在建筑工地上干了2个多月,结果那老板拿着钱跑了,怎么着也找不到,现在稍微好点,但是要工资还是有点儿困难…”

三、解决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几点建议

1.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发动个私企业参加政府组办的人力资源招聘会,为广大农民工搭建求职平台。充分发挥个私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商会、行业协会交流、沟通和合作,配合政府开展就业援助,为农民工提供人力资源需求信息,扩大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营造有利环境。

2.鼓励返乡农民自主创业

为家乡建设出力。针对一些多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已拥有一定资金积累和一定技能的状况,鼓励这些农民工自主创业,充分利用农民工的一技之长和资金,大胆创业,由此助推了本地经经济的发展,而且这些返乡自主创业的农民工还通过经商办企业,又为家乡当地的农民朋友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带动了更多的农民朋友致富。

3.政府积极联系当地职业学校,为返乡农民工提供职业再培训

政府应该利用好各地现有的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校或者驾校等等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为你返乡农民工免费或者优惠费用提供学习培训机会。让农民工返乡后能够有自己的技能去再就业,实现学校、农民工自身、政府三赢局面。让返乡农民工再为自己家乡的建设谱写美好篇章。

参考文献:

[1]汪代华.湖南日报..2012.07.27.

农民工返乡创业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结构化;农民工;返乡创业

研究农民工的返乡创业问题离不开中国特殊的时空结构,“时空特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从研究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时空特性是一个基本的因素,或者说,也是研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传统的社会身份体系的变动,农民工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变化而产生了社会角色转换的一种必然现象。关注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工就业与创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必然。文章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行动的结构性因素和支持创业的策略。

一、结构化

安东尼·吉登斯(A.Giddens)在1973年提出了结构化(Structuration)这一术语,运用结构化理论对于主体与结构的关系进行了解释。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表明:人们的行为是被结构化的,行动具有结构的属性,结构性背景限定了人们可能的行为领域;结构具有约制人类行动和促成人类行动的双重效果。

结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里反复涉及到的规则与资源,规则和资源实际上就是指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行动者既不是由外部起因决定的物质的粒子,也不是执行一种完全理性的内部行动计划的、只受内部原因引导的单子。社会行动是历史的产物,是整个社会场的历史的产物,是特别的次场内某条通道中积累的体验的历史的产物。”吉登斯引入了时间、空间、转换规则、结构化方式、结构性特征等概念,他用结构二重性原则取代主客二元论。吉登斯的观点是:客体主义者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制约性,主观主义者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这两类因素在社会生活都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创造性两种品格,吉登斯在社会实践或社会生产的不断展开和持续过程中动态地理解结构。

显然,行动者又可以利用结构预先赋予的资源,行动者微观层面的活动,带来了行动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同时再造了宏观的社会结构。

吉登斯也认识到结构与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他写道:“作为人,我们可以选择,而不是简单地对周围的事件做出被动的反映。跨越‘结构’与‘行动’取向之间的鸿沟的方法是要认识到在日常活动过程中,我们能积极地作用和反作用于社会结构。”正如乔纳森·特纳指出:“结构可以概念化为行动者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景’(context)中利用的规则(rules)和资源(resources),正是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间中维持和生产了结构。”农民工的流动既要受到结构的制约,但又并不完全为“结构”所左右,他们的流动行为也促进了国家、市场和社会的结构性变化。

从结构化理论来看,任何一个社会主体的行动都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结构化理论综合了社会学整体论和个体论的视角,说明了主体与结构的关系。根据结构化理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国家政策和农民工自身在特有的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结构性因素和条件提供农民工外出的可能和条件,当然,农民工流动并不是单纯的制度安排的结果,也不是简单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体现的是主体与结构二重化的过程。

作为主体与结构互动的返乡创业行动,既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也反映了个人对发展性资源的需求,同时又再造了新的社会结构。

二、返乡创业:一个结构化解释

“返乡创业”是指农民外出打工或经商半年以上,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信息,了解到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而返乡创办工、商等企业。返乡创业体现了农民这一行为主体与所处的社会结构双向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又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结构性要素。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是社会结构变化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农民工在一定社会结构中动态建构的过程,具体体现在:

(1)获得机会的过程。有的农民工出去打工前就有创业的想法,有的是在打工一个阶段后,才意识到求发展是更好的出路,他们在捕捉、把握市场机会后,利用家乡的资源,优惠政策以及在外面建立的网络而返乡创业;

(2)积累的过程。农民工创业机会的获得不是以“备用”的形式出现的,他们通过接近、了解市场,而后再发展到利用市场。实际上,他们走向创业的过程是一个扩大社会资本、提高人力资本的过程;

(3)实现资源整合的过程。创业并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多方面起作用的结果,是整合与拓展资源的过程。如政府行为、银行、社会组织在创业中作用发挥的程度都构成了影响创业的因素;

(4)定位的过程。农民工由打工到创业发生了职业角色的多重变换,他们的职业、身份发生了变化。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变化是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的必然。

农民工返乡创业这一行动的产生,应该从主观和客观因素来分析。返乡创业并不只是简单的行为选择的过程,而是受到结构性因素制约的行动。诚如美国社会学家布劳所说:“社会学的中心任务不是解释个体行为,而是解释社会环境结构怎样影响人们的生活变迁。”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在就业与创业过程中结构性因素所起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由流动到创业成为普遍现象。返乡创业涉及到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其中所隐含的行动逻辑,只有在特定的制度框架、社会结构背景下才能理解。

同时要看到,农民工的流动与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结构性要素。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工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性资源,改变了原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其直接效果是实现了自身的结构化。如果我们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可以看出流动农民工发展的轨迹。第一种情况是两栖生活。只要政策、形势不变,多数是两栖人口,极少数农民工发生身份、地位的转变。第二种情况是一部分转为正式工人,从事的产业、行业比较固定,成为熟练工人。第三种情况是一般的回流。第四种情况是创业,由农民工转为老板,包括从事个体经营或者创办企业,其创业有三种形式:在就业地创业;吸引回来创业;外地打工、异地创业。返乡创业行动受到他们对自身的资本认知、城市认知、乡村认知的影响,制度安排、社会支持也起了“拉力”作用。农民工逆向的返乡创业有利于激发农村经济运行的活力,提高农村资源与剩余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中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来说,以劳务输出和返乡创业良性互动机制为目标,坚持“输出劳务,引回人才;输出劳动力,引回创业者”的思路,是“打工经济”转化为“创业经济”的路径。

以上分析表明,社会因素是返乡创业的结构性背景,个体也在这一背景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返乡创业群体回到家乡创业,意味着农村投资主体增多,使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内发性动力”,农村经济社会也由“导人式”向“内发式”发展,这种形式的创业必须纳入再结构化的视野。

三、返乡创业群体的再结构化策略

返乡创业群体的再结构化,是指促进这一群体成功创业,使他们真正完成职业身份的转变,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显然,创业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连续的过程,是多部门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从深层次来看,创业反映的是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返乡创业群体能否顺利完成再结构化的过程,需要政策的扶持、社会合力的支持,尤其是需要创业者自身人力资本的提升。

1.政策的扶持

返乡创业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往往经历的是“创业、崛起、衰败”的怪圈。返乡创业面临以下困境:一是基础设施不配套;二是贷款难,缺乏金融服务,只有从民间高利息借款;三是存在员工短缺、内地劳动力素质差的问题。这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面认识的提高,以建立有利于创业的融资系统、信息服务机构、政策保护系统。政府应该从政策上、体制上给予优惠政策,营造较好的创业环境。返乡创业要真正成功,需要一定的硬环境(地理环境与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其中人才、资金、市场、技术、信息、制度等都是影响创业的因素。政府要放宽制度管制、规范执法、清理各部门的乱收费和罚款,改变不利于创业的政策与体制环境,从对创业的管理转向服务,从单一的行政审批、收费、监管转向多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各级政府应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2.社会合力的支持

返乡创业的成功与否还需要社会组织建设的加强。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社会组织,应该在宏观制度不完善时起补充作用。我国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社会支持系统发生变化,但目前社会支持系统并没有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而相应改变,人们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存在从“单位”回归家庭、家族和私人关系网的状况。社会组织建设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在创业的支持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个人化”趋势。

3.创业者人力资本的提升

返乡创业是“草根型”的,是从农村内部、从农民工的流动中发展而来,是农村工业化的“内生型”发展的形式。可以说,这是由农村普通劳动力提升为农村高级人力资本的结果。这种形式的创业是否成功与行动者在创业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特质有很大关系。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要成功,除了要有技术、资金、市场、管理的理念外,还要有创业精神和意识。通过创业者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改变产品的技术档次低、创业层次低的局面。

农民工返乡创办了多种形式的“草根”工业,它们起了承接城乡之间产业链的作用。要改变不利于创业的政策与体制环境,政府就不能“退出”,而是要培育创业的社会环境。陆学艺研究员在早期的研究中就提出:“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光讲发展多种经营还不够,还必须鼓励、支持农村办工业,办商业,办服务业等等。”农民工比较强烈的创业意识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必须重视他们的创业需求,重视农民工的回归工程建设。

四、小结

农民工返乡创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

黔东南州作为贵州省重要农民工输出地区,返乡农民工数量庞大。近年来,黔东南州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为更好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重点抓好“雁归兴黔”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黔东南州政府实施一系列措施,主要是通过开展农民工就业专场招聘会,建设农民工创业园,给予创业补贴和场租补贴,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就业服务工作。尽管当地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但创业难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创业现状分析

1.返乡农民创业意愿分析

部分返乡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专业知识欠缺,创业经验不足。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创业风险,从而打击他们的创业积极性,这部分人创业意愿不强。另一部分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外务工时学习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拥有创业条件,愿意从小企业入手,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2.返乡农民工创业资金

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筹资金、银行贷款、亲朋借款。其中自筹资金所占比例最大,但自筹资金往往无法满足创业需求。创业启动资金不足,严重制约农民工的创业热情。大部分返乡农民工具有先进经验和技术,有创业的意愿,想打破传统农业模式,利用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但由于资金限制,无法拿出资金作为前期投资。针对这个问题黔东南出台相关政策如:黔东南州创业农民工前期资金不足,可用食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出资。黔东南州为自主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以帮助更多的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如:丹寨县对缺少创业资金的返乡农民工采取小额贷款贴息的方式给予5%的利息贴息贷款。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部分返乡民工对相关政策不了解,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申请资金,如何获得政策支持了解不够充分。

3.创业行业

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在外出务工之前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外出后主要从事建筑、服务、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调查发现,文化程度较低的返乡农民工创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养殖、种植、餐饮、建筑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文化程度较高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选择电子装配业、商贸服务业等劳动环境较好的行业,同时更偏爱科技含量和社会地位高的行业。

4.农民工培训状况

近年来,黔东南州对返乡农民工十分重视,投入资金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并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拓宽返乡农民工创业渠道。尽管政府部门对农民工培训采取了很多措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对很多困难,单靠政府部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培训问题。通过调查得知,当地参加政府及其他机构培训的返乡农民工人数较少,培训人数相对实际需求比重小。部分参与培训的农民工认为培训内容与农民的需求有一定差距,培训内容在实际当中很难使用,针对性不强。培训时间方面,农民工不能自行选择培训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二、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主要困难

1.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的最大障碍是文化水平较低,以及缺乏相应的劳动技能。黔东南州地处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长期落后于城市,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返乡农民工就业起点低,大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除了学历,他们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政策知识、法律常识都较为缺乏。

2.大多数农民工对政府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有一定了解,但是具体细则及如何实施不清楚。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得到的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的极少,农民工创业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和亲朋借款,资金不足时也会依靠民间贷款,能获得银行贷款的不多。农民工返乡创业涉及银行、工商、劳动、土地、财政等多个部门,系统的配套扶持措施还不够完善,申请条件十分严格,缺乏必要的宣传,可操作性差。

3.虽然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等问题。目前黔东南州还没有建立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培训机构,也未能提供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民工培训项目。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通过培训机构、专业教师、远程教育平台等方式进行。大部分培训机构师资条件较差,就业培训时间短、针对性不强。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实用性不强。多数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很难获得他们急需的技能。

4.返乡农民工缺乏创业热情。部分返乡农民工小农意识仍然存在,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创业动力不足。许多农民工宁愿替别人打工,也不愿意自主创业,对政府提供的创业优惠政策和技能培训毫无兴趣。其主要因素是担心创业失败,使家庭陷入困境。缺乏创业热情,已经成为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对策及建议

1.受教育程度低是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政府要加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确保农村学生能够完成义务教育学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采取减免学费和奖助学金等政策,对农村家庭的初中、高中毕业生提供免费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同时鼓励返乡农民工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系统正规的学习专业技术,为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2.政府要加大对培训机构的经费投入,提供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项目。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多配备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实用的培训内容。培训项目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考虑农民工的需要,设置操作性强、适合当地农民工特点和需要的培训课程。并设置不同周期、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等多种方式的培训,满足大多数返乡农民工的要求。

3.加强政策宣传,放宽创业贷款发放条件,简化办事程序。在创业过程中,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创业热情。部分农民工了解相关政策,但不知如何办理。政府应相应减免涉及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服务,减少办事程序。重点加强对金融政策、创业贷款申请程序、相关手续办理等方面的宣传,介绍推出的惠农政策,确保返乡农民工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及服务。同时,还要改进宣传方式,除了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方式宣传外,还应该组织专业人员到返乡农民工家中进行宣传。增加返乡农民工的政策知晓率,满足其创业需要。

4.积极引导,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良好环境。一些返乡农民工缺乏创业意识,资金的利用率较低。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提供当地市场信息,结合本地特色开展调研,帮助创业农民工理性认识市场,降低创业风险。并向返乡农民工推荐各种优质投资项目,鼓励返乡农民工发展有前景的优势产业。(作者单位:凯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课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项目:“黔东南州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研究”(14ZC02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春文 张东辉.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8.

[2] 王丽慧 万柯.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政府扶持体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0(01):70-71.

[3] 胡豹.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研究[J].企业经济,2011(11):156-158.

农民工返乡创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创业;现壮;对策

当前,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人数和规模都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19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增长0.8%,其中本地农民工11652万人,增长0.7%;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增长0.9%。据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返乡留乡农民工明显增多,并且各地都在积极鼓励返乡留乡农民工创业创新。预计2020年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1010万,首次超1000万,带动农村新增就业岗位超1000万。在这一情况下,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先后下发众多文件以助推农民工更好地返回乡村、振兴乡村。尽管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当下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引擎,只有解决好这些障碍因素,才能更好地推动人才“回巢”,有效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的愿景。基于该背景,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主要了解四川省农民工的返乡创业现状,调研正在从事创业农民工124人,还在观望农民工79人,深入探讨影响返乡创业农民工活动现状的因素及他们遇到的问题,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1四川地区返乡创业农民工现状

1.1创业人员个人特征

在124份回收问卷样本中,男女比例为53.32%和46.68%。女性创业者人数比例略低于男性,但差距不大。返乡创业者的年龄情况:30岁以下人数占比21.78%;30岁至45岁人数占比46.68%;46岁至60人数占比29.03%;60岁以上人数占比2.4%。被调查者的婚姻状况:未婚人员占比14.51%;已婚(含丧偶、离异)人员占比85.49%。创业者学历情况:小学或低于小学学历占比8.06%;初中学历占比29.83%;高中学历占比40.32%;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20.97%,具有初中或高中学历的创业者占比最高。

1.2创业活动的特点

1.2.1投资规模及来源

根据问卷调查,有17.74%的创业者启动资金在一万元以下;启动资金在1至8万元区间内的人数占总创业人员的41.13%;8至20万元区间人数占比25.81%,拥有高于20万元启动资金的创业者比例为15.32%。大多数创业人员的资金来源具有相似且单一的渠道,资金渠道是自有资金的创业者比例为58.87%;向亲友借贷的比例为21.77%;向银行贷款的比例为13.7%;资金来源于政府扶持比例仅为2.42%。大多数创业者只能进行小规模创业并且无法拓宽资金获得渠道。

1.2.2经营行业及形式

半数以上的创业者选择了与服务和商品有关的行业,比例为65.32%。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创业者选择农业生产加工。创业形式以个体性创业为主,占比58.06%;仅有3人通过政府扶持资金开展扶持型创业,占比2.42%。合伙型创业和组织型创业的农民工也有一部分。总体特点为:进入门槛低,技术要求低,创业规模小,投资风险小。

1.2.3经营规模及产值

返乡农民工创业多为小规模企业,企业员工数量为1至5人的企业占大多数,占比为64.52%;雇员大于20人的比例为12.9%。由于企业投入少、规模小,大部分企业的年产值数额较低。年产值数额在2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74.19%;年产值高于50万元的企业仅占比10.48%。

1.3政策感知及需求

1.3.1政策了解

大部分返乡创业农民工对政府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存在着一部分创业者完全不了解政府政策。非常了解创业政策的创业者占比仅为10.48%;59.68%的创业者了解了一些相应政策;而有29.84%完全不了解当前的所有政策。

1.3.2政策倾向需要

创业者的政策倾向需要主要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创业技能培训、初期税费减免、信贷扶持、用地优惠、信息咨询服务、审批手续简化以及创业项目支持等。其中对初期税费减免的需求较高,占比44.35%,少数创业者有信息咨询服务需要,占比24.19%。相应的税费减免政策没有解决创业者实际需求。

2四川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存在的问题

2.1农民工存在自身禀赋,且培训力度欠缺

较低的文化水平以及缺乏专业的素质培训,使得创业者的视野较为窄小,思想保守。创业者也普遍存在职业技能缺乏的问题,外出务工的经历为他们带来的更多是技术层面的提升,而很难学习到管理知识。其次是创业意识落后,大多数创业农民会选择传统行业,导致农村创业瓶颈难以突破。并且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简单,难以及时获得有效的市场信息并且难以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在调查中发现只有少数人的培训需求得到满足,培训内容和创业者实际需求不完全契合。现在的政府培训主要针对技术层面,缺乏针对管理技能和市场指导的培训。

2.2创业形式单一、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

大多数农民工初期创业都会选择个体形式,且享有政府扶持的企业不到百分之三,虽然近年各级政府均出台各种措施利于农民初期创业,并于2020年首次整体推出投资总额达218.5亿元的130个项目,鼓励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但从数据来看,农民工切实享受到的政府扶持还较少。其从事行业集中于第三产业,尤以餐饮、零售等行业为主,其中一种原因是第三产业投入小,且经营的难度系数较低,这就导致了创业特点极为相似,彼此之间差异小,从而形成过度竞争。并且参与创业的农民工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又未接受过系统的创业经营培训,很难有能力将创办企业形成规模化,仅仅停留在小规模的“养家糊口”阶段。

2.3硬件设施不匹配,文化氛围落后

通过调查,只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表示家乡有创业孵化基地,且有26%的农民工在选择创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一问中选择了创业场地困难,这严重制约了他们的积极性。目前不管进行什么形式的创业,用地的问题都是根本问题,而审批一块地手续繁琐,对农民工是巨大的体力和时间消耗。调研过程中发现,政府规定的免费试用土地质量差、位置偏远,非常不利于开展创业活动。此外,乡村公路落后、用水用电用气等问题依然存在,与外界交流的信息平台匮乏,农民创业的产品难以推广,并且运输问题也是农家好产品走出乡村的一大阻碍。最后,农村是相对闭塞的环境,创业气氛不浓厚,且重视“人情”和口头约定,法律意识淡薄。

2.4政策落实不足,“融资难”问题突出

四川地区先后下发多个文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农民工工作的开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仅有59.68%的创业者了解一些政府政策,这是因为部分创业者对政策关注较少,在创业过程中仅关注企业利润经营额等;且政府的宣传成本和受益不对等,没有达到宣传目的。且融资问题还是目前困扰初创企业的最大难题,主要表现在58.87%的人员启动资金来自自有资金,但这部分资金非常有限,通常在十万以下;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除了银行借贷外,很难找到其他融资渠道,但银行借贷在企业规模、信用等方面条件很高,这就成为企业扩大发展的瓶颈。有44%的农民工还希望有初期税费减免的措施,这将极大的提升其创业积极性。

3促进四川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对策建议

3.1个体层面:加强自身建设,主动夯实返乡创业基础

作为创业主体,返乡农民工群体是决定创业结果的根本性因素。返乡创业农民工应该积极作为,以改变自身禀赋导致的视野狭隘、思想保守、能力不足等情况;同时,紧密联系乡镇基层组织与干部,及时告知自己的创业意愿,了解政府相关扶持政策,主动寻求帮助,畅通创业渠道,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准备好创业的“第一桶金”;提高管理能力。创业的起步主要靠信息,而成功则主要靠管理。因此,返乡创业农民工要加强学习管理知识与管理经验,提高管理企业的综合能力,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创业能力培训,重点学习相关行业技能、多接触国内外先进的创业理念,了解创业风险及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借鉴参考返乡农民工创业者成功的案例;有意愿、有余力的农民工还可进一步参加相应的学历继续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为成功创业夯实基础。

3.2社会层面:加大社会关注,营造有利创业的氛围环境

目前,社会上对农民工这一群体还存在着许多偏见与歧视,遑论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数都得不到家人朋友乃至全社会的认同理解。这就需要政府在舆论上影响全社会,通过表彰、宣传返乡创业成功的农民工典型,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荣誉感和自信心。社会各界人士要充分尊重、关注返乡创业农民工群体,认识到他们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巨大贡献,认可他们的创业活动对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从而营造优良的创业氛围,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增强,带动更多的能人志士返乡创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政府层面:优化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引导和技术支持

首先,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可将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作为施政目标,将施政效果作为考核目标,建立并完善考核章程,针对不同农民工创业的不同特点,细化目标并开展“因材施政”,保证扶持服务的落地实行,如发现落实不善的情况需着重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其次,不断完善政府职能,提供配套的一体化创业保障服务。政府需要建立集创业信息指导、手续办理、融资、销售推广、法律援助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互联网创业指导平台,帮助返乡创业农民工更便捷、更直接地获得创业信息、把握创业方向,简化其创业登记程序和审批程序,充分保障创业资金的供给和产品销售渠道的稳定,帮助其减少试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后,着重开展政策指导援助和技术培训援助。政府部门和相关的创业工会、联盟等组织要对不了解或了解不透彻的返乡创业农民工进行“一对一”的优惠政策指导,详细记录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详细需求,对有困难的农民工进行长期性的跟踪帮助。

参考文献

[1]孟铎.农民工返乡创业机制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11):46-47.

[2]2019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Z].

农民工返乡创业范文第6篇

事实上,“农民工返乡创业”并不是一个新命题。2008年前后,早有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制定了一些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被形象地称之为“雁归工程”。地方政府通过开展创业培训、政策支持、创业平台搭建等工作,筑好巢穴吸引雁归,向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乡亲温情喊话,颇具感染力。

一些有文化、有志向、懂技术、懂管理的农民工,特别是“70后”“80后”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外打拼较为成功的能人,在地方政策的鼓励下,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同时掌握了一定的营销渠道,具备了与市场对接的能力之后,开始返乡创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底,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累计约为800万户,不计入个体工商户的也有近200万户。

返乡创业难

然而,对于大多数靠苦力攒些积蓄的农民工来说,返乡创业虽美好,创业风险更不能忽视。

在“全国第一劳务大县”的重庆开县,年届不惑的廖玉国,2009年6月拿出了打工24年积攒下来的22万元,返村投建了一个养殖场。然而,22万元花光了,养殖场才建了一半。更糟的是,他后来都没能申请到银行贷款,规划中既养猪鸡又养鱼的养殖场,只收成了两批鱼,卖了1.2万元。

在劳务大省河南,来自周口的打工仔司向前再次坐上了开往广东珠海的送工车。5年前,司向前带着在广东打工淘到的“第一桶金”返乡创业,和姐姐一家凑钱在郑州北大学城附近,由于学校聚集,客流量充足,生意刚开始还算红火。“但是不当家不知道油盐贵。早上3点多就起床,一忙一天,这都不算啥。问题是看着生意不错,可到最后一算账,刨除工人的工资和房租水电费,挣的钱还不如打工哩。”司向前苦笑着说。而在这趟送工车上,有7个人曾经是他的工友,他们有着同样的创业失败经历。

农民工创业失败,究其根源无外乎三个因素。第一,自身的创业知识储备不够。不少创业者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盲目跟风投资,要么跟“熟人”,要么跟“政策”,还有一些创业者观念保守,面对市场风险畏首畏尾,缺乏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第二,资金链脆弱。绝大多数农民工的创业资本,是通过在城市打拼多年积累的,一旦返乡创业失败,有可能血本无归,抗风险能力弱。第三,农村的创业环境成熟度不够。多数地区的产业生态成熟度不够,产业链条太过单一。

例如,农民工创业园区是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载体,许多地区已探索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多年,但是项目规划和布局同质化,政策扶持落地存在困难,效果不如人意。以四川省为例,全省各地共建有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园17个,但大部分处于入驻率低、空置率高的尴尬状态,其中宜宾、泸州、自贡、乐山和成都的8家创业(孵化)园入驻农民工创业企业均未达到设计容量的20%。

是画大饼还是给大肉?

为了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更切实的保障,《意见》提出了支持返乡创业的五方面政策措施:一是降低返乡创业门槛;二是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四是强化返乡创业金融服务;五是完善返乡创业园支持政策。其基本导向是坚持普惠性的政策和扶持性的政策相结合原则,既保证返乡创业人员平等享受各种普惠性政策,还根据这一群体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弱的特点,部署落实和完善差别化扶持政策,努力促进这些群体成功创业。

“在以往国家关于创业的扶持政策中,也涉及支持农民创业和返乡创业的内容,但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真正能享受到的支持只有创业培训一项。此次《意见》出台的五项政策,旨在将用于支持城镇创业群体的政策普惠到农民工等返乡创业群体,这也是《意见》的最大亮点之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邓宝山指出。

农民工返乡创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系统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0年开始,我国GDP的增速连续5年下滑,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就业是国家管理层最关心的经济指标之一。GDP增速放缓以及第一、第二产业规模的萎缩使得基数庞大的农民工群体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据统计,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当前,农民工就业主要依靠外出打工的形式增加收入,为此他们需要抛家别子,背井离乡。而由此又衍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农村劳动力不足等。通过打工就业,可持续性不高;而返乡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可以辐射几代人,可持续性高。此外,农民工返乡创业还能带动产业东西部转移,推进中西部城镇化,缓解了城市劳动力过剩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也顺应了当前劳动力结构性变化的大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2015年6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提出了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将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纲要》。本文从系统模型视阈分析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演进过程,通过对理论模型与现实情况的比较,提出对后续政策的优化建议。

二、系统模型的引入及应用

1.系统模型

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一书中提出,公共政策是系统的输出,是系统对外部环境压力所做出的反应。系统具有开放性和适应性,环境发生变化后对系统产生压力输入,这些压力大致分为干扰、要求和支持三种。系统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压力做出反应,输出公共政策、决定和执行行动。随着输出政策的实施,系统又反馈于环境,而这反馈必然又影响到公众的要求从而影响下一轮输入。

2.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制定过程分析

就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来说,系统是指以国务院为决策核心的政策制定的机构。作为系统输入的是农民工的就业、生存需求。系统输出的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具有社会价值分配能力的决策机构在受到来自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压力以及生存发展需求后,经过一系列诸如部门间协调、资源配置等运作,输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政策出台以后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受到影响的环境又对该项政策提出新的需求,如此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1)需求输入

早在2008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难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就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并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包括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和信息咨询等。一部分受过教育培训、拥有一定技术和资金储备的农民工具备了创业的初步条件,在政策的吸引下投入到返乡创业的大潮中。然而,由于自身和外部的因素的限制,实际创业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是缺资源。这里的资源指的是创业项目和创业人才。部分返乡的农民工虽然有创业的意愿,但却缺乏创业的项目以及创业人才。由于他们外出打工主要服务于第二、第三产业,因此,能想到的创业项目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低层次、低附加值的创业项目自然也无法吸引创业人才的加入。

其次是缺资金。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通常具备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但对于创办企业来说是杯水车薪。国家虽然有支持贷款的政策,但向银行部门贷款流程复杂、门槛较高,也难解燃眉之急。因此,他们多以民间借贷的方式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再次是缺能力。多数返乡创业者缺乏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以及创业的知识技能,对于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市场趋势难以准确把握。从打工者到创业者,这一转变需要经过科学专业的指导和培训。

最后是缺载体。对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政策支持、资金保障、技术转化、人才招募一样都不能少。而这些都需要农民企业家们自己解决,既增加了创业的难度,又浪费了资源和精力。如果能够建立集成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创业载体,必然能大大增加农民工创业的成功率。

这些问题都是农民工群体在创业过程中经历的难题以及产生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将作为系统输入对系统产生影响。

(2)政策输出

系统在接收到农民工创业群体的需求压力后,为了消除压力,经过一定的程序与运作,输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解决这一群体的需求。

2015年6月,国家再次强调了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根据前期有针对性的调研,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下称《意见》)并确定了五项措施来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一是简化创业场所登记手续,推进“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制度改革;

二是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

三是在返乡创业的集中地区探索发行中小微企业集合债券等,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支持与服务;

四是发展返乡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引导和鼓励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网络经营与创业;

五是加强创业培训,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等纳入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用服务体系,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帮助返乡创业人员改善经营、开拓市场。

《意见》还提出了《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3年行动计划纲要》,预期在2015年-2017年这3年中开展7个方面的支持计划,包括提升基层创业服务能力、整合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完善基础设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专项创业培训以及返乡创业与万众创新有序对接等。这项计划纲要涉及的责任单位有发改委、人社部、农业部等近20个部委。

(3)信息反馈

“没有反馈,各种输出将完全相互独立;而有了反馈,输出就可能是高度相互关联的、累积性的和前后一贯的。”因此,信息反馈与系统输出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反馈一般包括了三类:一是支持;二是反对;三是建议。这三类反馈的信息与外界环境作用,又对系统形成新的压力,从而引起系统新一轮内部转化与运作,最终输出新的政策。支持指对输出政策的赞同与配合;反对指对输出政策不认可,认为政策不能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建议指输出政策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补充修改。

(4)环境因素

系统是由环境包围着的,环境对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系统内部的应激性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对于系统就会产生压力。不仅如此,环境还提供政策内容结构和政策价值的选择趋向。要制定出好的政策,就必须对环境作出全面的分析。本文所讨论的环境主要是指农民工的个人素质、国家政策法规、社会经济情况、创业环境等内部与外部环境。

存在的问题:

1.对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国家已经进行了顶层设计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虽然政策力度较大,但是还是存在政策不到位的情况。地方政策还未出台,真正到操作层面,实行起来比较难。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政府提出依托互联网激发农民工创业创新的活力,但是农村不比城市,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跟不上,网络创业不具备硬件条件。

3.农民工群体学历层次较低,缺少经营管理知识与经验,创业过程中无法看准市场动向,往往是跟风创业,容易失败。

对现行政策的补充:

1.加强新农村建设,包括公路、水、电、网络平台以及村容村貌等。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2.加速政策落地,推进地方政策以及专项政策的出台。在具体操作层面,为创业者提供指导意见。

3.有区分的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具备创业初步条件的农民工要鼓励与支持,而对于其他农民工还是建议打工挣钱。

4.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创业不是三五年能成功的,尤其是当下很多硬件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政策制定部门要考虑到政策对创业者的影响,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建立政策施行的长效机制。

5.创业者要强化自身金融知识的学习与培训。

参考文献:

[1]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三联书店,2004年

[2]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徐博.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新华社,2015年6月21日

[4]朱红根等.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5月

农民工返乡创业范文第8篇

在外打拼多年学会了一技之长,增长了见识和才干,有了新思维和新理念,同时也攒集了一定的资金,又对家乡情深义重,这些打工者,一旦时机成熟有人提醒,他们一定会返乡创业。个人认为,返乡创业是利县利民的大好事。一、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由于他们的创业,为很多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就业提供了岗位,可以保稳定,保民生;二、为政府排忧解难,减少就业安置费用;三、扩大了县域经济总量,增加了财税收入,确保了经济增长。但是作为一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太难太难。这是前段时间我走访调查两户返乡创业的企业得来的结论。下面我就他们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思考归集如下:

一、困难

1、资金的困难

创业一个企业不是点滴资金能够解决的事。一是固定资金投入,包括建厂土地,建设厂房,购置机器设备等等。二是流动资金投入,大致包括:原材料采购、库存产品运输费用、日常周转资金、人工工资、水、电、煤等能源消耗等成本性开资、三是广告、协调、新产品研发等费用资金紧缺成了所有企业都存在的共性问题。

2、用地的困难

创办一个企业必须要有厂房,要建厂房必须得用地。土地资源是非常紧缺资源,城镇的土地显得更为紧张。一是可用土地少;二是用地报批难;三是土地价格高。所以企业建厂用地时,一是难有满意的可用之地;二是政府没有现成的可批之地,等手续办下来,至少一得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企业筹办期太长。

3、人才的困难

要办好一个企业,必须有支撑企业运转的方方面面的人才。除了有老板,还得有做事的员工,管事的管理人员和为生产经营服务的后勤人员。通过对两个企业的走访,我发现,现在的私营企业基本上都是家族式企业,老公(或老婆)当老板,老婆(或老公)当技术负责人兼总经理,管生产,管营销,小叔、小姑或小舅、小姨当保管、会计或出纳、采购员等等,没有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没有成套的系统的管理[!]手续制度。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这不难看出,业主不是不想把企业做大做强,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企业缺职业经理,缺技术研发人员,缺市场营销人才,缺财务管理人才。

4、环境艰难

这些年,政府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力度大,效果好。但作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还是有差距的。首先是硬环境无法比,如交通、能源、城市配套设施等无法比,其次是软环境,一是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官员的思想解放程序跟不上,他们往往只盯住企业的产值和税收,忽略其他方面;二是很多优惠政策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无法落到实处,业主还不敢乱说,说不好得罪谁了自己吃了亏还不知道,只好不说,有人调查时,一概说好。

二、解决这些困难的建议和想法

1、资金困难的解决

一是政府成立融资担保公司,为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担保融资,为守诚信的企业融资担保,为一时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担保融资,为企业季节性需求资金融资担保,保证融资渠道畅通。二是理顺银企关系,建立完善的银企借贷制度,确保企业资金困难时能及时从银行贷款,同时,也保证银行贷出去的款项能按时全额收回。三是引导建立和完善的股份制公司,让有资金有意愿的人到企业入股,增加企业资金,保证入股人的利益实现和到位。四是政府的闲置的资产和土地入股,减少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增加企业流动资金。

2、解决用地困难的想法

一是县里要为工业用地储备一定的土地,只要有合适的工业项目,就按程序审批适量的土地供应。二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成立土地储备中心和其他可流转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收归土地储备中心备用,凡有企业用地申请,根据企业特点和环保要求,批给其适用适量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