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田忌赛马的启示

田忌赛马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第1篇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语言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1 以点带面提问要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附词会义务总纲领。意思是调理文辞处理内容重要的是抓住纲领举纲以张目。题目有题眼、有文眼,文章有线索,教学如果能以眼或线为中心问题既能避免浅、碎、平的教学弊端,又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接触课文,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具体来说提炼以点带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1以题眼为中心提问

题目是全文的旗帜抓住题目尤其是题目中的关键词即题眼常常能得其要旨理出主线串起全文。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如《草船借箭》的借明明是骗来的箭为什么偏偏用借不但点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且既借则还暗示了这些箭在将来作战时要还给曹操 曹军造箭射自己可见题眼是课文中的关键字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

1.2以文眼为中心问题

文眼是指文章中体现其感情的词句段是文章的窗户与灵魂。对于有文眼的文章只要慧眼识窗破窗而人设计中心问题找到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3以线索为中心提问

线索是贯穿情节发展过程的脉络,作者借助它把零碎的内容连珠缀玉地交织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文的线为中心提问,顺藤摸瓜使头绪纷繁的课文条理化、简约化。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如《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2 讲究提问的技巧,提高提问的艺术性

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活力在于创新。因此,有效的提问需要问题设计者倾注心血,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做到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从而为学生喜闻乐答。要达到这些要求,使所设计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

2.1变直为曲

直,就是直接发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曲,就是曲问,就是不从正面发问,而是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曲问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饶有情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空,从而调动学生答问的积极性。

两位老师在教学《将相和》“完璧归赵”这部分内容时,对相同的问点,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问法:

第一位老师:蔺相如是采用什么办法智胜秦王,实现完璧归赵的?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位老师: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吓唬秦王,为什么?

第一位老师采用的是直问,问题明确,答案可以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第二位老师采用的是曲问,不但答案不能直接从课本中找到,而且问题中包孕着多种诱答的因素。它需要学生围绕是真撞还是假撞进行多向思考。这样的曲问,不仅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

2.2化顺为逆

顺,就是顺问。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顺藤摸瓜。顺问最大的不足在于思维的价值不大,而且,多次的顺向提问,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性抑制。逆,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位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是顺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而是逆问:“假如诸葛亮借箭不成功,有可能产生几种情况?现在借箭成功,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进行逆向思维,从而加深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通过逆问,不但训练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全面地看出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3变散为聚

有些教师误认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问得越多,启发性就越大。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问”的倾向,看似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际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优化课堂提问入手,提问要变散为聚,化零为整,增强提问的整体性。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想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至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这种“问题链”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又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

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 以人为本 理论依据 有效策略

人文,《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即既关心人性,也关心人类文明。[1]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天赋、兴趣、资质、潜能等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育,促使其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也是 "以人为本"的要求和体现。笔者以《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为例,与大家一起探讨关注人文,构建彰显个性的政治课堂。

1 关注学情,体现个性化的设计理念

【理念依据】从中国古代儒家"因材施教"思想可以寻找到个性化教学的原点。依据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华德・加德钠"多元智能理论",如果最大程度地个性化教学,教育会产生最大的功效。[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1]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堂实践】针对高二文科班学生对哲学学习有较高兴趣,但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的。联系的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对初学哲学的他们来说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所以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体会知识生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等。

视频歌曲《美丽中国》情景引入新课,初步体会整体和部分。新课展开第一目"坚持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钟表与零部件为例,谈整体和部分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荆轲的"但爱其手"、 山西男孩"眼睛被挖" 等进行案例分析,体会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影响;第二目系统掌握优化的方法,"田忌赛马"、"三个和尚"等,感受系统优化的特征。合作与竞争:比一比谁说的多?――说说你知道的能体现整体部分关系的关系的寓言故事、名言警句、成语俗语等,感受不同学生的思维、资质、潜能等特点,体现个性化教学。知识小结与情景回归,谈谈怎样用今天的知识来处理我们生活、工作或学习问题,倾听学生心得与收获。在整个过程关注学情,体现个性化的设计理念 。

2 热情洋溢,激发思维的情境导入

【理念依据】好的导入时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素质和个性也有差异,如何给理论性强的哲学课堂创设轻松的情景导入?特别要关注青少年思维,贴近学生生活。结合高二学生喜欢热情豪迈、正能量的歌曲,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提升热爱美丽中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堂实践】实力唱将徐千雅,大气而体现时代精神的视频歌曲《美丽中国》,吸引了全班学生的目光,带着 "歌曲呈现了美丽中国的哪些地方和哪些历史文化元素?"这个"愉快的"任务欣赏。学生快乐地分享了刚刚在视频资料中自己读出的地方和历史文化元素,课堂氛围立刻活跃起来。老师设置的问题:"美丽中国"和视频中"北京、广西、云南、内蒙、以及文化历史元素如故宫、长城等"在哲学上什么关系?非常顺畅地导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3 关注生命,源于生活的教学资源

【理念依据】在课堂中渗透安全教育,提高珍爱生命的意识,也是我们教师的岗位职责。《新课程标准》指出:以人为本,关注生活,构建生活化课堂。政治教学要让生活和知识、生活与学生在课堂上相遇,以生活为资源库,将问题蕴含于生活情境之中。否则,可感知性和行为示范性必将缺少,造成政治课"假、大、空", 教学就变得机械、沉闷,学生"昏昏欲睡",缺乏激情和青少年的独特活力。哲学课,应该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指导生活。

【课堂实践】本课整合的教学资源源于生活、关注生命。长乐一中与高二(13)、(14)班等的整体与部分关系;我们一生从孩童、青年、中年到老年的过程;"钟表与零部件"关系体会整体的地位、作用、功能以及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山西小男孩眼睛被挖""广东茂名精神人眼睛被挖"事例,体会关键部分对整体性能的影响;熟悉的历史故事"田忌赛马"体会有序、内部结构优化趋向;耳熟能详的"三个和尚没水喝"辩证分析整体功能未必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呈现"无序交通安全隐患"图片资料,美国、德国和中国,香港和长乐"万车死亡人数"数据对比,感受无序交通的可怕后果和可怕代价,警示我们学生一定要有规则意识,注意交通安全。情景回归,"谈谈怎样用今天的知识来处理我们生活、工作或学习问题",交流心得,分享成果,理论指导生活,结束课堂。

4 积极主动、凸显个性的课堂参与

【理念依据】政治课题最忌老师"满堂灌""独角戏"。新课程理念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建构主义理论对个性化教学的启示在于: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风格、认知水平、认知趋势以及认知能力。其次,要创造与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相适应的课程设计、情境氛围。再次,鼓励学生以自己个性的方式解读、构建知识。[2]正如"听过了我忘记了,看过了我记住了,做过了我理解了。"布鲁纳也曾说:"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

【课堂实践】本节课一直有学生参与的机会,注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老师鼓励学生思考,分享自己的观点,善于抓住学生富有个性的的生成性资源。如视频歌曲《美丽中国》,学生带着 "歌曲呈现了美丽中国的哪些地方和哪些历史文化元素?"所有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知道的、熟悉的地方名片,可以兴趣满满地参与;比一比谁说的多――你所知道的的能体现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成语、俗语、名言或案例,学生也可以饶有趣味地讨论探究;漫画图片"坐井观天""盲人摸象"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学生从反面体会"部分不能代替整体";从"田忌赛马"实例中如何体会系统的特征"有序、内部结构优化倾向"?学习小组探究、辩析老师设置的问题"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调动学生思维,参与辩证分析;情景回归,所有学生参与分享收获与心得环节 "谈谈怎样用今天所学的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来处理我们的生活、运动或学习问题",这些都是学生乐于参与的,而且老师留给学生很多时间和机会参与课堂。

5 以生为本,开放而理性的教学评价

【理念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强调"发展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做到 "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的关系,多给予学生赏识,鼓励和肯定,全纳教育思想要求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3]"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让受教育者感悟到人性的东西――智慧、才干和爱。"[4]但是,教师在激励中也要把握理智的尺度,注意原则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课堂实践】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尽量不点名点将,老师的眼睛也可以说话,引导和期待不想"出头"的学生张开嘴巴。微笑和亲切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和顾虑,并不是每一个回答都完整,但我们可以试着引导大家对答案进行补充、点评,学生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既考评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原理的水平和能力,也考查学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取向。无论是集体回答还是个体回答,要倾听学生,注意学生反馈的教学信息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6 夯实基础,结构清晰的教学组织

【理念依据】政治高考要求学生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等。这是高二文科班教学,在教学中要有严谨的教学组织,把握好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还有易混易错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对知识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服务。老师要有厚实的教学功底和业务能力。

【课堂实践】第七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重点是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教学难点1.整体与部分功能不同,2.如何把握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系统优化的方法。需要学生注意的地方是"立足整体,也不忽视部分",学生要知道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中哪些语句是"强调整体的""哪些是强调部分对整体的意义";还有是不是"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这里有辩证分析的要求,也是学生易混易错的地方。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明确整体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世界和方法论表达,以及系统优化的原理表述。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产生一些困惑。如"部分也离不开整体,部分的意义在整体中获得",如果用"山西男孩的眼睛被挖来解释" 那"他们的人生从此一片黑暗"在一定意义上确实有道理。但转化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转学呢?那不是也离开了原来那个学校整体吗?还有出国呢?也是离开了自己国家这一整体。那貌似"部分离得开整体"。所以在这里,要对学生解释,是"失去了在原来整体中的意义",因为他不再是那个学校的学生或他不是那个国家的国民了。

【参考文献】

[1] 冯民 潘国清.个性化教育:理想照进现实[J].教育发展研究,2013.(2):78-80.

[2] 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J]教育科学,2004年4月 第20卷 第2期

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逆向思维;创新思维

中国的孩子不知道司马迁却熟知司马光;不知道曹操却熟知曹冲;不知道天鹅却熟知乌鸦。因为后者各源自一个脍炙人口的智慧精典:《司马光砸缸》《曹冲秤象》《乌鸦喝水》。这早已成为人们望子成龙,教育孩子,开发其智力的典范。但是传送千年,人们只羡慕钦佩其超凡的才智,却未能告诉孩子“神童为什么聪明”;叮嘱孩子遇事要动脑筋,却未能告诉孩子“怎样动脑筋”。孩子脑筋动了,却没获得智慧,更没有成为神童,因为勤于思考,更须善于思考才能打开智慧之门。我们应该从这些精典中,引导孩子去明析神童智慧的因缘,破解机敏思路的过程,探寻获取方法的方法,从而根寻到智慧源泉。

一、神童的智慧源于逆向思维

比对精典个例,事件不同而思维方式惊人相似,均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即逆向思维。如《司马光砸缸》,人落水中,解决矛盾的方法(救人的方法)即人水分离。受常规思维的惯性、定势影响,人们往往都想到让人离开水,而在那种特殊情况下,这种习惯思维显然时间不允许。而机敏的司马光却慧眼独具——逆向思维——让水离开人——砸缸放水。幸运的是获救的儿童,更幸运的是司马光,得到神童的美誉,而最幸运的应该是后人,因为他为人们兆示智慧之源——逆向思维。启示着人们去探寻获取智慧的智慧。再如《乌鸦喝水》要想喝到水只有缩短水与嘴的距离,常规思维是如何延伸颈,而颈的长度是有极限的。聪明的乌鸦另辟蹊径衔石填瓶,让水随意“生长”,去主动地接近嘴。《曹冲秤象》,称东西,人们往往想到“称”,称轻物找小称,称重物找大称,称巨物而找不到巨称也就无法称巨象,独具匠心的曹冲避开常理,变换思维角度,利用水的浮力,以船称象,用称称石,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二、神童的智慧得益于一种创新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称反向思维,与常规思维、正向思维相对而言,这是一种变换思维角度、方向,冲破常规、习惯、逻辑,旁其道或反其道而思之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变角度、倒过来想想。一辆卡车在草地上抛锚,要换下轮胎需要空间,司机要向上托起车体,(常规思维)因没有千斤顶而一筹莫展。路过的老农说:支牢车体,向下挖坑。由“向上”转为“向下”反向思维,问题迎刃而解。楼道里有门,学生常踢之而入,门常破。学校把易损的塑料门换成结实的木门,还破;封上坚固的铁皮,仍破。问计于学生(逆向思维),学生答曰:玻璃门。易碎的玻璃谁敢踢?由趋向“坚固”到反向“易碎”是明显的逆向思维。

接近成功首先接近正确的思维方式。其实,我们每人每天都在思考,但是并非每人都掌握了或接近了成功的思维方法方式或思维技巧。大多数人大多场合是一种常规的习惯的思维方式。正因为常规思维对解决常见的问题省时省力,容易得出前人已经得出的合乎常理的答案,易于成功而使人囿于常理形成“思维的惯性、思维的定势”,在新问题面前而束手无策。因为你想到了别人也早已想到了,别人想不到你更想不到而无计可施。常规思维常常蒙蔽心智、滞束思路、捆绑智慧而阻塞创造力,甚至犯错误!而逆向思维最富创造力,像把利剑冲破惯性的羁绊,冲破定式桎梏、冲破逻辑阴影,拨云见日、别有洞天。常言道“千方百计不如一招鲜”,“千方百计”囿于常理,“一招鲜”避开常理出人意料、而出奇制胜、柳暗花明。而且逆向思维与常规思维反差越大,背离越明显,其思路越新颖,其创造性越大。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士均因逆向思维而一举成名。诸葛亮的“空城计”,李嘉诚投资房产,比尔盖茨投资微软等举不胜举。

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第4篇

在语文课上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总结以下几点拙见:

一、创设条件,激发兴趣,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未来社会呼喊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性、研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乐于为孩子提供自主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与的积极的配合与指导。许多教育家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术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字一样。这说明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这学习的效果。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二、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等分成学习小组,每组四人。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程序为:首先是任务定向,教师设计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学生加以选择、接纳;其次是组内交往,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往,教师对小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最后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小结评价。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有一定的难度,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中有一定难度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宜过多: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民主性,要充分尊重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吸纳不同的观点: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通过竞争得到共同提高,分享成功快乐。有时,也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时,以小组为单位比赛收集“桥”的资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分工合作,收集的资料大大增加了,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对于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还可以开展小组之间的辩论赛活动,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再如教授《田忌赛马》时,要求学生先初读课文,找一个成语来概括田忌两次赛马过程;再抓“转败为胜”求疑设问、确定研究专题:同样的马,田忌为什么能“转败为胜”、然后分组合作,演示讨论,总结升华。同样《草船借箭》也采用合作学校的研究性阅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表现在哪?”这样学生不仅在探究过程中满智力研究的需要,体验到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中学会了怎样合作。

三、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当他遇到困惑或矛盾的情况时,这种心理倾向会更强烈。少年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本能的对一切新奇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奇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如何收集资料、教给他们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

四、让学生批判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要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习《詹天佑》一课,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发”谈出了自己的设计、想法,金项链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又如学《蛇与庄家》时,学生大胆地说:“庄家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家的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家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等。”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五、教给学生“捕鱼”的“方法”和“场所”

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使之成为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的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这样可帮助学习掌握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教育;渗透;途径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学校应该发挥教育整体优势,利用各种有效途径,不失时机地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为民族素质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1 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1.1 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 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 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2 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0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2.1 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2.2 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2.3 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3 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3.1 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3.2 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3 陶冶积极的情感

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第6篇

无论从哪个领域讲,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基本上都遵循着“占位-越位-错位”这样的演化历程。从介入者的角度讲,也便相应出现了“领先者”、“跟进者”和“后来者”三种不同的介入方式。

“占位”的好处在于它“前无古人”,可以通过创建行业标准来获得“领先者优势”。所谓先入为主。

“越位”是“跟进者”对“领先者”的赶超,它的基本思路是在前人止步的地方起步,站在巨人肩膀上,以“集大成”的方式把众多领先优势汇集起来,从而登上更高的山峰。但是,“越位”需要更多的努力、毅力和实力,这是一种穿透前人积淀的“真功夫”。

“错位”不是在“越位”止步的地方起步,因为“集大成”之后,已经基本没有可供“后来者”继续攀登的余地。于是“错位”只能选择出乎前人意料而另辟蹊径的道路。

这就是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在以创新为惯例的营销管理界,最大的创新就在于找到新的创新理念。“不对称创新”就打破了这种“占位-越位-错位”的对称化演进格局,直接以“错位”的方式完成了对“领先者”的“越位”,把“跟进者”和“后来者”一并整合为“挑战者”,从而大大缩短了营销理念发展的对称过程。在“不对称创新”的战略格局下,世界营销理念的面貌也因之而改变――

不对称创新原理解读

20世纪是一个“领先者”的世纪。

领先的前提在于“早”,策略在于“率先占位”。无论从营销理论还是到企业实际,莫不如此。但遗憾的是,无论从哪一方面看,20世纪的中国都落在了后面:几乎所有的营销理论都是舶来的,中国企业更是在领先者的阴影下步履维艰。

21世纪是一个“挑战者”的世纪。

挑战的前提在于“快”,策略在于“后来居上”。无论从营销理论还是到企业实际,莫不如此。但真正的“快”,已经不在于率先“占位”的速度,而在于找准“越位”的方向。最快的“越位”方向在哪里?不是“奋起直追”,而是“以弱胜强”――“错位”是最快的“越位”。“不对称创新”正是如此,它以21世纪全新的“错位”原理突破了20世纪经典的“定位”观念。

“领先者”的理论基础是“定位”。“定位理论”就其本质来讲,并不是一种市场营销理论,而是广告传播理论――它对应的概念是“受众”,而不是“消费者”。

“定位理论”的策略基础在于“选择-固定”,它把原本纷乱复杂的产品特征加以分析,选择其中最有力的一个诉求点,以最简洁的方式把它“固定”在受众的头脑中。“受众”是一个广告学范畴内的概念,广告理念的目的就是把“大众”变成“受众”,而营销理念的目的才是把“受众”变成“消费者”。

可见,“定位”不见得就是人类营销史上的普遍原理。它只是20世纪特定时段环境下的一种“抢先”行为,在营销理论和实践更加成熟的21世纪,一旦“抢先”的机会不复存在,“定位策略”也必将失去它在20世纪的那种普遍意义。

“挑战者”的理论基础是“错位”。“定位”与“错位”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大相径庭。从时间上讲,“错位”不是“抢先”,而是“拖后”,只有在“领先者”率先占位之后,才是“错位”大显身手的时刻;从策略上讲,“错位”不是用“差异化”取代“固定性”,而是拉开“预想”和“现实”之间的“海拔”。“错位”的“现实”就在于它总是存在于“预想”之外。

虽然“错位”这一概念在当今营销界尚未流行,但是“错位”思维作为一种普遍性谋略理念在人类的智慧武库里却已经闪耀了上千年。从“围魏救赵”到“瞒天过海”、从“欲擒故纵”到“调虎离山”,可以说,以“三十六计”为代表的古代智谋策略的基本原理都在于“错位”,更不要说“田忌赛马”这样的典型实践了。最伟大的真理往往太重要了,以至于不可能是新的,甚至被人忽视。

从本质上讲,“不对称创新”就是一种“错位”思维――做对手“不知道的事”、“不认可的事”、“不重视的事”、“不情愿的事”、“做不了的事”,躲开对手正常的期待视野,既在情理之中,又出意料之外,从而在对手“定位”的盲点下积聚力量,异军突起,以“不对称”创造“快营销”,后发而先至,令对手看不到、想不到、做不到、逮不到,从而无法还击,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可以说,“不对称创新”吸收的都是“错位”思维的精华,它也必将成为中国目前最具实际意义的战略创新理念,成为弱势企业的强心针和兴奋剂。

不对称创新的潜在威胁

任何策略都只是一种运筹技巧,只要是技巧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威胁,“不对称创新”也不例外。

由于采取了“挑战者”的介入方式,“不对称创新”就面临着“领先者”和“后来者”的双重夹击――一方面它要创造并保持与“领先者”之间的“不对称”,以便以弱胜强,最终成功“错位”;另一方面,挑战成功之后它自己也将变为新的“领先者”,于是又必须打破这种“不对称”,以免“后来者”跟进越位。

因此,“不对称创新”不是固定的格局,而是动态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创造“不对称”与打破“不对称”之间找到合适的“着力点”,就成为“不对称创新”战略未来最大的潜在威胁。

打江山难,守江山也难,这就要求施行“不对称创新”战略的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要提前注意到“不对称创新”的动态性,做到扬长“避”短、扬长“击”短、扬长“补”短,善于保持也要善于打破,才能使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第7篇

化学是属于学术类的论文,它的撰写是来评估作者的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那么化学论文怎么发表呢?今天学术参考网的小编就来和大家一起探讨怎样来发表化学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1.稿要对路

每种报刊杂志都有自己特定的办报(刊)方针和宗旨,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投稿前必须先对此进行了解,搞清它的发行出版周期是双月刊、季刊、月刊还是半月刊、周刊,如果是报纸的话,是日报、周二报、周报还是半月报、月报,接下来要了解各种报刊都开设了哪些栏目,各栏目都发表些什么样的文章,可能的话还应该了解一下报刊的办刊历史,看看近年都发表过什么样的文章,对照一下你研究的问题以及撰写的论文原来有没有人研究过写过,研究现状如何,原来发表过的此类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写的,你的文章有无创新发展。此外,还应对报刊的发稿动态和走向以及下一步热点稿件是哪一类进行研究,最后看看你撰写的文章适合于哪些报刊的哪些栏目,投寄时最好在信封上注明栏目名称,以便于编辑人员及时准确地处理稿件。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对有关报刊必须多看、多翻阅,至少对近期目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投稿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致于把中学化学教学方面的稿件寄给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

例如: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权威杂志——《化学教育》是中国化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月刊。经常在每年第一期刊登《化学教育》栏目简介,《化学教育》征稿简则。如果要向这家杂志投稿,就必须仔细研究这两篇文章。其它几家杂志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等也会对其读者对象、投稿要求、杂志栏目等方面进行介绍。

2.注意把握时机

教研论文按时效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时效性强,与教学进度配合(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的新教材教学参考,各种同步练习等),另一类时效性不强,与教学进度无关。后者什么时候投稿都行,而前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提前量,到底提前多长时间投稿,一般报刊都会通过报刊启示提醒读者和作者。正常情况下,如果报刊没有规定,与教学进度配合的稿件,双月刊、月刊应提前4—6个月。总的说来,新闻类稿件越及时越好,报刊发行周期越短,提前量相应要小些。投稿最忌讳“马后炮”,一般不是很出色的稿子,“马后炮”是很难发表的,比如:与下学期一开学要学的内容有关的稿件,一般在上学期期末最迟在假期当中就要发,这样才能给教师备课提供借鉴和参考,如果你等到教完这部分内容后再写出来投出去,那就成了“马后炮”,这类稿件不是极有价值一般不会保留到第二年再发。这便产生了矛盾,因为大多数与教学进度有关的稿件都是在教学后发现了问题才研究撰写出来的,而此时已经错过了投稿时机。怎么办?笔者的经验是可以先写出来慢慢加工仔细斟酌,到第二年合适的时候再投出去,这样经过冷加工后,稿件会更成熟。有些报刊采用期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即使只有一个月,由于不能一稿多投,等到收到答复,再投给其它报刊也已错过了时机。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上述办法,只是最好有个发稿记录,记下何时发给谁?结果如何?再投稿时心中有数。

3.注意格式要规范

如果稿件是手写的,要注意书写认真规范,整洁清楚,无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无误,而且必须使用方格稿纸誊清,注明每页字数。如果是打印稿,还应注意字不可太小,一般正文部分以三号字或小三号字为宜,页脚须注明页数与字数,便于编辑排版时参考。一般报刊编辑部都不收复写稿和复印稿。不少报刊编辑部对稿件格式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要求,投稿前要认真研究。正规论文的格式应该是标题、标题之下是通讯地址、通讯地址之后是加小括号的邮政编码,然后空格后是作者姓名。较长的论文在正文之前应有200—300字的“摘要”,和不超过5个的关键词,以便于编辑阅稿时节约时间,了解要点,通常正文之后还应注明“引文出处”或“备注”以及主要参考书目,参考书目要写清书名、出版社名、版本、编著者等。如果是第一次投稿,最好文后加“作者简介”,以方便编辑了解情况,建立作者档案,同时这也是自我推销的需要。当然,简介必须实事求是,不可海吹,因为稿件最后能否采用,不是看你的简介来决定,关键还是稿件的质量,提高命中率的根本还在于稿件质量。

4.适当控制字数

不同的刊物,对论文字数的要求不同,而且差别很大,有的喜欢长篇大论,有的喜欢短小精悍,投稿时应对各刊物发表的文章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这样投稿才有针对性。一般说来,寄给报刊发表的文章,应尽量短些,选题最好小一点,内容实用些,可操作一些,让别人看了能受到启发教育或拿过来就可以用;而参加评选的论文,理论性应强些,选题可稍大点,字数亦应适当多一些,这样才能将问题说清说透。通常组织论文评选的部门下通知或发启示时,对论文选题、格式、字数都有明确要求,撰写时应充分注意,如果没有要求,笔者以为参加评选的论文字数以3000-5000字为宜,一般不要少于3000字,也不要多于7000字,根据选题只要论述清楚了就行,不必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字数多少上。就发表的文章来看,字数多少的差别亦很大,这主要与选题性质、报刊容量、些读者对象等因素有关,一般理论性较强的选题可稍长些,应用性较强的选题应短些,投给杂志的稿件可稍长些,而投给报纸的稿件应尽量短些,面向教师及研究工作者的论文可稍长些,面向学生的作品应尽量短些,选题较大的、学术性强的论文可稍长些,选题很小、学术性不强的、普及性的作品应尽量短些。这里的“稍长”或“稍短”是相对而言,没有严格规定,在笔者看来,“稍长”一些的文章可掌握在3000-5000字之间,当然,如果1500-2000字能解决问题则最好;“稍短”一的文章以不超过2000字为宜,如果500-1000字顶多1500字能说清问题则最好。不论哪类文章,在控制字数的同时应十分注意文章的科学性和可读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文章的观点不能出错,引用的论据资料应准确无误,论证过程应经得住推敲;所谓可读性主要是指文字表述要让人喜闻乐读,一看题目就想看内容,一看内容就让人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磨炼,文字功底是练出来的。

例如:《化学教育》的“化学与社会”栏目字数应在5000字以内,“复习指导”字数应在3000字内,“调查报告”字数在3000字内,“实验教学与教具研制”字数在500—2000。

5.讲究投稿策略

田忌赛马的启示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问题设计;原则;有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82-02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打破教师主宰课堂的格局。以学生为主,关爱学生体现素质教育。不要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问题设计要担此重任必须精设计,巧设计。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善问、巧问是语文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 世界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对自己卓越的创造才能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我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我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的话启示我们问题教学对学生的成长乃至成材举足轻重。

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提问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开发心智。然而,回归到问题预设与生成,低端、无效的问题设计依然顽固地坚守在教学战线上。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问题设计过大,笼统的问题,学生茫然无从下手,合作讨论自然意义不大;或问题太小、繁杂琐碎,泛滥无中心、无教学重难点,有时,有的教师一节课的问题多达三四十个,几乎平均一分钟一个问题,问题一多,学生阅读的时间势必减少,思考的时间、空间都不足。或是在预设问题时,教师设计太满,学生探究欲易受遏制,“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语文教学也需要“留白”。或是问题偏离教学目标,偏离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这也是低效率的问题设计。

既然问题设计如此重要,而实际教学中,问题设计又不成熟,那如何才能弥补这些缺憾,寻求进步呢?

1 针对性原则

加涅把认识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叫“是什么”,第二步叫“怎么样”,第三

步是“为什么”。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须有针对性。要做到针对性,一是立足学生,深入全面了解学生。二是把握教材,恰当提问。

1.1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存在差异性:不同群体间存在小组差异、班级差异、年级差异、学段差异、地域差异。个体之间还存在年龄、兴趣爱好、性格差异,思维方式差异、认知差异、智力差异等。差异性、阶段性制约着教学,教师只有深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进行分层次、分类别教学才能实现学习目标,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位教师在执教《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段中哪些句子是虚写,哪些是实写?学生当时便一头雾水,只能连蒙带猜。结果可想而知,生成达不到预设效果,学生对“虚实描写”这一概念也理解不透,教学效果又何来!这就是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了解出现偏差造成的。

1.2 深钻教材,巧提问。对教材的把握并不是对文本大致的了解,简单的轮廓,浮光掠影的理解,而是对该文本的字斟句酌,涵咏咀嚼,对表达、写法的感悟,甚至是标点的特殊含义都要钻研透彻;是学段目标的深究,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对教材体系构成的探究,对知识网络、知识体系的“刨根究底”;是对新课标的正确解读,也就是对新课标的认识应该是深入、全面、彻底的,它需延伸到新课标的内涵,需关注到新课标中的每个字词的差异,如“写话”、“习作”、“写作”,几个字的差异却代表着不同学段对作文的不同要求;深入教材骨髓,切中文本肌理,方能设计出精当巧妙的问题,才能化繁为简,变花里胡哨为平实简单。针对性越强的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展开会越顺利,教学效能自然更显著。

2 中心性原则

每篇课文其实都是一棵大树,有根、主干、枝桠、树叶,它们共同谱写着生命的传奇。而教学设计中,主问题便是那主干,支撑着整个文本,由主问题涉及的小问题便是侧枝,辅助着教学活动;延伸拓展的问题则是枝叶,为教学活动锦上添花。几者密切配合,确保教学的实效性。而紧抓“主问题”,则是切中文本的关键。

所谓“主问题”,就是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整体的角度或学生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出问题。“主问题”是文本解析的灵魂。“主问题”的设计,提纲挈领,有助于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本要旨,还有助于形成“板块式程序”流程设计,鲜明灵活板块,条理清晰,层次清楚,使学生能从整体把握文本,亦不忽略局部。蒋军晶老师执教《月光曲》就这样设计“主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并紧扣“打动人心”,细化为“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和“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节打动了贝多芬的心?”两番对话,心灵相通。学生对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悟自然水到渠成。正是“缩千里之尺幅,是兴波澜之尺水”。再看于永正的《新型玻璃》,他设计了: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和用途?辅以“自述”。

3 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儿童的经验应该是问题设计的出发点和基础,是语文教学与生活世界的链接。对于课文中那些学生有生活体验的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来感悟,而对文本反映的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天体运行,学生可能只曾风闻并不曾经历的,教师的问题设计则该着手于交叉学科教学或根据实际情况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亲历类似文本反映的生活。

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祖国”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对小一的学生却是抽象的。我们如果直接问“祖国是什么”,那将是无效的。可小一的学生对“家”却十分熟悉。因此,为解决之一问题,“曲线理解”未尝不是方法。我们可以给孩子画一幅中国地图,找出家的所在地,再放眼全地图,“祖国”迎刃而解。如《田忌赛马》讲述的是孙膑采用掉换马的顺序使田忌反败为胜。看似简单的一文,却和“数学广角”密切相连。拓展延伸时,组织学生“实验”: 拿出一张纸来,写上上等、中等、下等各两行,用线连接搭配一下,看看有几种调换的方法,结果各是什么?可以用“×”表示输,用“√”表示赢。从中你们悟出什么?学生在“实验”中悟理,解决问题。

“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到的一点点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体验生活、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再现生活场景,并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结合,使之水融,才是语文“生活化”的要义,方能打破语文与生活的重重“厚障壁”。

4 创新性原则

课堂问题的设计是为更顺利、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剖析文本、解读文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究欲,发散学生的思维,因此,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要问出水平,问出新意,问出艺术,问出效果。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感悟不能抛弃理性。“这里所谓的理性,既有理论知识,也有理性思考,包括理性的概括、分析、判断和推理。”(付宜红主编《小学语文》)如在设计《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学生对“30公里”的理解多停留在“遥远”上,但具体有多远却概念很模糊。于是,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算一算,30公里=15000米,若以标准操场为比较,折合下来接近50圈。“遥远”自不在话下,“艰辛、渴望”跃然于脑海。也离不开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梁晓声说:“教育是诗性的世界。”母语教学要提供享受美的空间,离不开构建诗情画意的问题。每天面对干瘪瘪的命令式的问题,学生枯燥乏味是必然的。倘若,教师用美的语言、平等式的对话去引领,如沐春风的学习整不会让人为之振奋。长久的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怎能不被激发?平铺直叙、开门见山的提问未必是唯一的方式,艺术化的问题设计往往更能打动人心,激起浪花。

从教学上看,设计问题应属于备课阶段工作,要想让深入研究精心设计的问题真实发挥作用,还要注意在讲课中的认真落实。那么,如何使精心设计的问题得到很好落实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启发好问题,在问题提出之前,要引导好,使学生有准备。在遇到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要对问题加以诠释,加以过渡,从而打开思路。其次要总结好问题。对重要问题,应该在得出答案后,进行简短有效的总结。总结的内容一是答案本身,二是解决次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问题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付宜红主编《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