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 爱国 奉献 爱岗敬业

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极为重要。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而教师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人。因此,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师德品位高,事业学识高,能力多方位的群体。

正确认识师德。师德的核心是爱心,是对学生、对事业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奉献精神和创造精神。一个教师充分认识了师德,对学生充满爱心,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这样,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爱的情感、爱的行为以及用爱的能力去感化学生。这样才能塑造出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有用之人。不断学习,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提高水平是达到学习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基本手段。思想理论素质是教师素质的灵魂,一个教师只有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才观;才能不断增强自身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才能切切实实地联系实际,用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践;才能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

重视实践,发展师德。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作为一名教师,其正确的观念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确立起来的,是在实践过程中面临各种道德冲突以及解决道德冲突中成长发展起来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与学校一般员工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中所发生的种种矛盾冲突。在解决冲突中,教师要学会正确地掌握和发展道德智慧,学会利用自己的职业智慧把道德原则和规范变为能够切实解决冲突的道德行为。这样,教师便能真正认识到道德在实际生活中的力量和价值,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使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职业道德与其他诸道德全面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成长与其他诸道德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道德的使命是调整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教师的职业本身就是育人的职业,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更与其他社会道德是分不开的。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那么其职业道德就容易培养;相反,一个连起码的社会道德都不具备的人,他也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所以,学校在不断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过程中,也应注意培养教师的社会道德,只有把这两种道德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时,教师还应具备如下职业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师的好坏“简直可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因此,教师必须熏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付诸报国之行。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们民族性格的精神支柱,是道德情操的最高体现。

奉献精神。奉献精神,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服务精神、牺牲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在热爱自己的职业、坚守自己的岗位,不为金钱所动,不被权势所屈,甘为人梯,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无怨无悔地传授给学生。

爱岗敬业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它凝聚着教师的多种精神,“爱岗”就要有务实精神,“敬业”就要有奉献精神。作为教师必须“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做好教育工作,要对学生倾注全部心血,甚至作出重大牺牲,用自己的先进思想和高度责任感,影响和感染学生;既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又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

开拓创新精神。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教育教学的艰巨性,不仅要求教师追求新知,不断进取,而且还要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革新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即为求真知、说真话、付真行、育真人,站在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前列,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领域及其规律,善于实践和追求真理,走前人未走过的路,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敢于冲破影响教育和科技发展的陈腐观念的束缚,讲科学、敢开拓、勤实践,发现教育的奥妙与新理。教师的职业是传播真理、培育真人的职业,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执著地追求真理,勇敢地捍卫真理,不懈地传播真理的精神。要像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创造出值得自己骄傲的事业。”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 终身体育 职业道德 行为规范 法制化

[作者简介]李勇(1974- ),男,河北冀县人,西京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陕西 西安 710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科研项目“基于系统方法论的高校阳光体育模块化管理体系”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JK107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伦理道德观念意识的冲突和矛盾。以“八荣八耻”为精神载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适时提出,准确、科学、客观地对我国现阶段社会道德理想、行为规范等提出了总得要求。高校是社会集合中的重要元素,高校体育教师承担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输送学习型、健康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其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将会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及广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总的精神概括,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设计蓝本,以“终身体育”为最终培养目标的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建立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应该说通过近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各类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建立起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系,在师德行为规范、培育养成机制、评价奖惩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关的制度和要求,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职业道德观念认识的不完整性。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是基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建立起来的,是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人、对事、对工作等一切教育行为的理想化要求,但其缺乏社会现实基础和法律基础。第二,职业道德结构认识的不完整性。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大多只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想作出比较粗糙、抽象和一般要求,而很少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则作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和便于操作的结构设计。第三,职业道德内容的不完整性。内容上多缺乏涉及教师个体发展和教师从事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第四,职业道德执行效度不足和具体评价的不易操作性。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是基于师德理想高度的东西,但是缺少社会现实背景下的易于达到的、可操作的、具体的执行标准,导致教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产生距离感,同时也给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工作带来极大的操作难度。

二、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专业化发展思路

1.以专业化思想塑造教师职业道德理念。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属性通常都被定位于社会道德属性范围内,但我们更应看到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属性和专业属性。当前,全面达成“终身体育”培养目标已然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顺应体育学科的专业特点,以师生关系为核心,以人才培养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客观规律为发展主线,引入专业化思想来对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进行重新认识。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内涵是指体育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同时,还应关注职业道德内涵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仅仅是作为现代教师职业最基本的道德条件,而非全部,因此,我们必须以专业化精神来塑造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理念。

2.以专业化思想构建教师职业道德的层次结构与内容。依据上述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理念的从新理解,我们可以分析归纳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应涵盖以下三个层次结构及其对应内容。第一,职业道德理想。职业道德理想是体育教师从事专业化教育实践行为的最高境界要求,是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较高层次愿望,也是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不断创新发展的方向。该层次结构涵盖的内容有: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决定忠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体育教师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博爱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从而实现职业的发展;自觉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及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成为学生言行的楷模并得到社会及他人的广泛道德认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勇于牺牲,甘愿奉献,以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来体验教师独有的成就感与愉悦感,从而实现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第二,职业道德原则。职业道德原则以职业道德理想为基础,对体育教师职业行为进行约束,是指导教师职业行为的准则。该层次结构涵盖的内容有:在现实社会中,使教师的职业行为始终适应和符合社会大众的理论道德需要,并进行职业演化;准确把握教育发展方向,使教育行为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尊重教育及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和挖掘学生潜能,使其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树立良好的职业纪律观念,自觉接受和服从相关工作纪律管理,促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有序、高效、顺利的完成;善于从各种途径来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专业化保障;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人格魅力,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取向;团结同事,增进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注重职业团队的建立,以期更好地形成创新能力;广泛进行社会交往,借鉴和吸收各类有益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第三,职业道德规则。职业道德规则是指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是体育教师在课堂内外及人际交往过程中最直接、最具体的行为约束。职业道德规则通常都可以设立较明确的观测点,具有外显性和可操作性,一般都是以否定句式来告知教师不允许或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及不恰当行为。例如不得迟到、早退、旷课;不能体罚、变现体罚或言语态度侮辱;不能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及观点;不能在课堂打电话等。

3.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教师角色被赋予崇高的道德示范,使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化期待固然美好,但也正因为他的理想化和崇高化,使其远离了法律的基础和现实生活的道德土壤,而高高飘在空中,人们必须仰视才可以看到。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置于法律和公民社会义务、社会公德的框架下,结合教师职业行为特点和要求,演化出符合现行法律对社会公民及公务人员所规定的基本理论道德和品质修养,并将其细化成教师职业道德具体要求。在教师职业行为具体实践中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如果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那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而且是法律问题,从而以法律的强制性促使个人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正确解读师生关系是构建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直接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教育过程乃至决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我国教育家叶澜先生曾经把教师的教育行为比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认为对于一名优秀教师而言,所传授的知识在若干年后学生大多不会记得,而只会记得传授他知识的老师。因此,正确解读师生关系是构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是确立一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特质,以民主和平等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发展健康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及生存能力。

5.提高可操作性是建立专业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技术保障。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多为理想和原则层面上表述,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会感到难以找到对应点和观测点,也就缺少了现实意义上的指导和评判功能。在具体环境下,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具体的、直观的和易于操作的职业道德规范,来准确指导和评判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发展。偏重完美理想的师德规范只会使广大教师内心产生具有距离感的敬畏,致使教师心理压力加剧,并最终因其高远而形同虚设。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必须朝着更具可操作性、更加朴实的方向发展,力求基本道德要求与最高道德理想相统一,原则引导与规则操作相融合。

6.机制健全是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发展还必须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以确保形成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导向化、专业化、常态化的持续发展格局。为了实现上述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培养机制:首先,应完善教师选聘制度,严把教师职业道德关。在教师选聘制度中,应特别注重对教师人格、品质、修养、责任心、工作态度、价值观等职业道德现状及可能的发展情况进行考量和评价,只有严把入口关,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教师职业道德的高水平,并确保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导向性。其次,应健全教师工作制度,严把职业道德纪律关。健全的教师工作制度可以对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纪律、工作态度、人际交往、业务学习、科研创新等诸多职业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在尊重教师人格的前提条件下,引导教师不断的对自身道德行为进行自觉、自律和自省,促使其真正成为道德规范的践行者。再次,应以内化和渗透来优化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机制。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质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和教师任用制度的变化,直接导致教师群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及社会认同的不自信。不可避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职业道德理想的“彷徨”,甚至“退化”。因此,采取强制和硬性灌输的方式来引导和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显然是不合时宜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应顺应时代变化,将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要素渗透到社会生活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间接教育、一般教育及价值澄清模式等非直接的教育培养方法。同时,还应强调教师个体的道德践行,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仅通过对规范条文的学习是不能养成的,只有在不断的道德践行过程中去经历、感受、思考,最终逐步内化为教师的品质修养和职业道德理想。最后,完善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是预防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有效途径。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系中是必要且重要的。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互评、自评体系,并将其常态化、制度化。但应注意的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进行量化考评时应科学界定考评的范畴,合理细化具体评价内容,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岗位任用、工资晋升、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另外,还应合理使用激励手段,利用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教师的优秀职业道德行为给予肯定和表彰,从而提高教师道德践行的积极性,预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夏瑞阳.湖北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及其改善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

[2]李国庆,赵国金.西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研究及借鉴[J].高校教育管理,2011(5).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209-02

一、充分认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1.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是会计教师的“执业之职”

我们一直崇尚“师道尊严”,但这都主要是从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加以考虑的,没有从管理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以及消费经济学等对人类的影响、作用以及经济、管理与人类的相互适应性、适合性和适度性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因而会计教师的执业思想和行为就很容易受到一些视利性或趋利性、自利性或自由性的不良因素影响,也更可能在政治与经济、社会与个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纠缠中偏离正确的方向。同时,会计教师所从事的各种活动,尤其是教育工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其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其是否能真正以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思想理念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因此,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首先就是在其职上要有正确认识:一方面,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要正确认识,到底以谁的利益为最高标准、到底为谁执业服务和作贡献――是以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一切人民、为了人民一切;还是以本单位局部利益、少数人私利得失或个人欲望追求为出发点,服务自我、满足小我?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角色作用和工作职责要充分认识:有没有师道、有好高的师道,师道是不是严、有多严,是否真正在传师道、所传师道是否“真和正”,所有师道究竟传到给受教者没有、传到了多少。

2.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是会计教师的“执业之业”

会计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类职业道德一样,并不是纯理性的意识形态,它与会计教师的执业活动密切相关,其情况如何,在会计教师执业活动中会立即表现出来,或最终在教育实践或其受教者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得到检验或验证。并且,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既与强制性的法律不同、又与命令性的行规有异,它是根据会计和教师各自的执业特点和职业道德原则、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经约定俗成或良法良治而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和心理意识导向;会计教师违犯职业道德,将会影响其执业声誉,必定会遭到其所在会计行业和教育行业以至整个社会的严厉谴责和处罚,甚至被逐出行业外。

3.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是会计教师的“执业之道”

作为教师重要构成部分的会计教师,其天职也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是首要的、第一位的;而这种“道”应是广范围的,是包括为人处事之道德、言行举止之道理、忠孝国家之道义在内的一系列教人成人、成材、成仁、成功和全面成长之道。同时,会计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及其与相关方面的关系,也要求会计教师必须坚守这种“为师之道”和“会计之道”。

4.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是会计教师的“执业之德”

会计教师职业道德之“德性”主要在于会计教师的执业品质,即会计教师从事执业活动时应具有的品行、作风、态度、良心、观念、责任、义务和荣誉等。会计教师良好的执业“德性”,可以调节好会计教师所处的教师职业和会计职业内部、会计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之间、会计教师职业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可以在教育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规范上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可以促使人类文明素质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如果会计教师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方面或多或少有所短缺,那么他还可以用良好的职业道德去弥补;他虽不能再做教师,但至少也还可以算个好人。如果他在职业道德上有所缺陷,那么他连人可能都没的做了。由此可知,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应该成为会计教师从业、立业和创业的生命线。

二、充分认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目标

1.以会计教师职业判断能力增强来带动所有会计执业者进行科学判断和估计

现代会计的特点就是需要会计执业者经常作出一些专业估计和判断,从中国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来看,会计职业估计判断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需要会计执业者进行职业和专业判断与估计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而职业估计和判断在理论或政策上又基本无法加以准确、具体的规定,它更多的是需要会计人员在理论和政策实施和实现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较为切合实际的、较大科学主观的识别、推理甚至估计等估计判断行为。

2.以会计教师职业纪律习惯培养来触动所有会计执业者养成良好纪律和习惯

没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就会导致作风散漫、作为出偏;没有良好的职业纪律,就可能产生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知“法”犯“法”的不正之风;没有良好的职业纪律习惯,就易陷入有令难行、屡教难改、明知故犯的“囚徒”困境。因此,通过对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面规范建设,就有利于培养会计教师的职业纪律习惯,提高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3.以会计教师执业能力作为提高来促动所有会计执业者增强执业的能力和作为

将会计职业道德和教师行为规范等融入对会计教师的评聘用、监管考、升降退等,增加和强化对其道德方面的硬性规定和约束,有利于促使会计教师学习、运用新知识,提高其执业能力和实力,从而使其所传之道能为受教者领会接受、所授之业助成受教者就业立业、所解之惑利于受教者明理求真。同时,会计教师在执业活动中的行为方式正确与否、合法与否、有效与否,将会在根本上决定着会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三、充分认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

从学校看,应建立一个配套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和机制,不仅要对潜在和现实的会计教师在其学习期间和执业期间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渗透到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之中;而且要对会计教师的受教者的整个受教过程强化职业道德的培育、修炼和考评。这方面的具体措施有: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运用案例教学方式,以正规统一的职业道德尤其是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教材和课程运用于会计教育实践和会计工作实践;定期开展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宣传、培训、竞赛、检查、评比等活动,帮助会计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将会计教师的道德品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使其在从业之前就树立崇高而合理的职业理想、在执业之中就具有扎实而高尚的职业品质;严格会计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职业资格,规范会计教师的执业管理和执业考评,使其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习惯、奠定坚实的道德品质基础,具有良好的“博学、德高、身正、敬业”精神和形象。

从社会看,应严格会计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业道德监管,通过专门培训、典型案例宣传广播,专门活动的组织参与、资格认证等形式,灵活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应建立健全会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和事务档案,加强会计教师的自律管理,充分发挥自律机制在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应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能力的教育以及会计教师职业道德信念、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行为修炼结合起来,形成以在校教育、岗前教育和后续教育为特征的多层次的、完备的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结构;应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培训中心、刊物、电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把会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来抓;应教育会计教师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权利观,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四、充分认识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环境

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教育界、会计界的事,它需要企业、有关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支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环境。面对日益复杂和现实的社会环境,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必须适应教育和会计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要求,积极改善教育和会计环境对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不良影响;必须从整个社会背景中去认识和解决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来营造出良好的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环境,以优良的社会环境来促使会计教师从中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和道德修养的升华;必须高度重视会计教师的直接上级和主管部门领导的道德水平、道德修养问题,以使其正确对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的良性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必须建立包括会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追踪记录制度、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委员会、会计教师信用档案制度在内的会计教师职业道德监管组织和机制,促使会计教师严谨治学、依法执教;必须健全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利于保障会计教师合法的社会地位;必须建立健全社会职业道德评估与监测机制和会计教师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使会计教师依法执业、自律执业,职业有道、职业有德;必须多角度正确宣传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规范会计教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操作程序,形成浓厚的职业道德社会氛围,构筑牢固的职业道德防线。

我们必须时刻抓好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以使会计教师及其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不仅仅是技艺精湛的数豆者,更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深耕专业而超越专业、有着较高综合素养和理想人格的君子。”

参考文献:

[1]谭月娥.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J].管理科学文摘,2008,(3):153-154.

[2]蒋姝蕾.略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J].管理科学文摘,2008,(3):137-138.

[3]陈强.高职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7):120-122.

[4]于文清,董保忠,王莉.会计人员如何提升职业判断能力[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1):96.

[5]杨仕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论[G]//虞翔.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第4卷.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185-187.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专业性;实践

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历程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正逐步迈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制度规范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趋于丰富、实效。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只有吸取传统师德的精髓,借鉴他国师德教育的先进理念,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伦理,打造出高水平的教师专业队伍。

一、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发展

(一)从经验到法规:第一个十年

党的之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重新提上日程。1983年,全国教育工会召开老教育工作者座谈会,讨论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对各地学校开展师德教育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1984年,在总结各地学校制订师德教育规范、开展师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该试行草案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六点要求,规定了教师个人在处理与国家、社会、家长、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时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尝试吸取各地方院校师德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次以明确的法规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规范的文件,对推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范的明确和完善:第二个十年

1991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在总结1984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基础上,重新修订、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的基本精神与1984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保持一致,但也反映了新的时代要求。1997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我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产生重大冲击,一部分教师受到“全民经商”浪潮的影响。这种新形势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1991年,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修订并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增“廉洁从教”条目,旨在引导教师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的师德内容已经逐步渗透到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次修订的规范成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三)凸显专业性和务实性:第三个十年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师德规范逐步凸显其专业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对各类不同性质的学校提出了各自的师德教育规范。2000年,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进一步完善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该规范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六项要求,特别突出强调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及其教育机制受到重视。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关于师德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热议。同年6月,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被首次纳入其中。新修订的《规范》增强了可操作性,这正是过去的《规范》薄弱的一环。其中的条目是教师经过努力可以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且每一条目的最后都列举出教师不应该做的行为。“如在‘热爱学生’条目中,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2]

二、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

(一)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认识逐步清晰

第一,从强调政治性到凸显专业性。在我国为师者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是古代重要的师道思想,以教至治是教师的神圣责任,教育与政治的贯通是教师不可推卸的义务。[3]我国的人民教师被赋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神圣使命。教师一度被认为是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传递者”,政治色彩浓厚。相应的师德规范、师德教育偏重于从政治上、思想上对教师提出要求,而不仅仅是从教育这一特殊而又相对独立的专业领域来看待师德教育。然而,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性随着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凸显。“在教师专业化的运动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教师质量与专业精神不能分离,因此由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师德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伦理规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教师越来越被认为是专业人员,其道德建设逐步与国家政治相剥离,教师职业道德被认为是其专业领域内的事。

第二,从强调德行到关注人性。教师曾经一度被推向神坛,人们期望教师理当“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忽视了教师首先也是一个“人”,有其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新世纪以来,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等问题。如,有的学者从“为人师表”的时空范畴和行为范畴切入,认为“为人师表”作为教师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应限制在教师从事职业活动的特殊时空范围内,而不应当把它扩展到一切时空范围,也不能泛化到教师的一切言行中去。有的学者从法治的视野认为,多年来社会领域存在着以“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赞誉性、感彩浓重的描述代替对教师切切实实的社会地位现状加以理性分析的倾向;呼吁用理性的、法治的精神改造我们的教育管理思想和行为,既不把教师妖魔化,也不把教师神圣化,还教师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身份。月从这些观点可以发现,教师的身份不再被泛化,教师的角色不再被“神化”。只有给予教师最大的尊重与爱护,才能挖掘教师人性中的德行。

(二)师德教育方法趋于实效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传统教师教育体系下的师德课程教学一般只限于课堂理论讲授,而缺乏其他教学渠道和形式,所以只能讲解关于师德厉测、师德规范、师德范畴等理论知识,与此相应的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是陈旧落后的灌输方法。”当前,随着我国对师德教育实效性的关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也不断趋于多元和务实。

第一,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策略。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职业道德认识和发展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其师德水平与需求并不相同,需要不同的策略。所以,在师德教育中,我们将师德水平与教师需求进行分类,对促进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采用榜样学习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师德教育。运用榜样示范、教师故事、视频电影、真实人物现身说法等方式,在师德教育中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比如,历年举办的“全国十杰教师”评选活动及“十杰教师”在全国范围内的巡回演讲,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教师们的共鸣。

第三,加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注重反思学习。通过反思培训模式,教师对自己的师德活动进行评价与思考,是师德培训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使教师遵从既有的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教会教师如何应对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冲击,教会教师作出选择,避免理论上的高调和实践中的迷茫。(三)师德培训职前职后一体化

师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重要的一环,其发展与教师教育系统密切相关。我国自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以后,逐步确立了定向型、封闭型的教师教育体系,新师资的师德培养主要靠师范院校在职前教育阶段进行。但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贯彻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虽然职前师德教育能培养师范生对教育工作的理性认识和一般的工作情感,但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土壤在于职场的锤炼,在教育教学的生动、丰富而复杂的情境中。因此,以各级各类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为主要渠道的职后师德培训得到迅速发展。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等教师培训机构要积极承担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任务。《意见》对职后师德教育也做了相关规定,要求建立职业道德教育制度,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三、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到师德教育模式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师德教育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不断走向专业化和实践领域,真实的教育职场越来越成为教师师德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方面零散的经验也逐步被更为系统规范、更具操作性的制度所代替。

(一)从“职业”走向“专业”

教师道德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化是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内在构成和重要标志。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往往是一般道德规范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而没有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导致师德建设经常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施。“专业性”实质上是指某一行业行为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性”。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首先意味着教师应被当作特殊的专业人员来对待,要有其特定的行业道德。其次,我们应当从专业生活的角度理解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将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解为专业生活的必需。当然,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或专业伦理的转换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教师职业道德从“职业”走向“专业”是我国师德发展业已出现的新趋势。从“职业”走向“专业”预示着“通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即将落幕,“不可替代”的教师专业道德逐步建立。

(二)从课本走向实践

多年来,我国师德教育主要是在职前培训的课堂上完成的,其主要方式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的师德知识进行集中说教和灌输。“道德教育具有的实践性是与知识教育的本质区别,关注教育实践是重塑师德教育的必然选择。”师德教育从课本走向实践,首先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与养成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产生职业道德需要,并逐渐地转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其次,师德教育从课本走向实践意味着教师要勇于接受新的理念,通过教育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形成“实践+反思”的教师职业道德成长模式。再次,教师最重要的道德实践表现为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作为大众预期的道德楷模,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深远的影响。要培养良好的师德品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过程是最好的道德实践。

(三)从经验走向制度

“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的转变是人类教育生活历史性进步的一个重要表征。”同样,将零散的师德教育经验上升为制度层面,是克服师德缺失的有效途径,也是今后师德建设要努力达成的目标之一。合乎伦理的师德教育制度是加强道德他律的重要措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确立为师德教育从经验走向制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仍有不少制度急需建立。从美国等西方国家教师伦理建设的经验来看,我国在师德建设方面,操作性强的制裁和惩罚制度一直比较缺失。一些师德规范,由于缺少奖惩制度的保障,在实践中难以落到实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例,其条例主要以提高教师道德水准为着眼点,属劝诫性的寻条,充其量可以对有德行的教师起作用,而缺乏对“缺德”教师的鞭策力量。同时,科学的师德评价制度也需要建立和完善。

[本文系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子项目“教师教育评价与管理制度创新”之“教师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明山,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与原理[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61—67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寄宿制;普通高中;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调查研究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师表,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1]教师的道德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因此,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故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研究是教育工作者日趋关注的课题。

一、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工作中或劳动中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道德,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中间;它与各种职业要求和职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比较具体,有较大的适应性。[2]

纵观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在不同时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我们可以把教师职业道德界定为:教师在职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的总和。它是教师职业活动范围内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从社会角度来讲,教师职业道德同教师的职业活动密切相连,是具有教师职业特征并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总称。从道德角度来讲,教师职业道德规定每位教师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等方面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它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以什么样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去教育学生、去为人处事,并为教育事业尽职尽责。

二、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及调查分析

为了增加问卷的全面性、有效性,笔者对河南省扶沟县普通高中的教师及学生进行了调查与访谈。笔者调查了5所高中的学生,共发放学生问卷200份,教师问卷100份,收回问卷297份。其中有效问卷296份,问卷有效率为98.7%。扶沟县普通高中均为寄宿制,各个学校都实行统一管理的大班教学,其课程及作息时间安排基本相同。

扶沟县普通高中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结果如下:

1. 多数教师兢兢业业,乐于奉献。在扶沟县高中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学生调查问卷“你的老师能够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吗”问题中,有58%的学生选择“完全能”,26%的学生选择“基本能”;在“你的老师经常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吗”问题中,近8成的学生选择“没有”;在“你对自己的青年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满意吗”问题中,70 %的学生都表示很满意;在“当你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向老师求助时,你的老师是——”的调查中,69%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老师都是乐意帮助。

2. 多数教师认为课时量大,并对教师职业感到困惑。有70%的教师认为:寄宿制学校教师课时量太大,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家庭,甚至导致婚姻生活不和。60%的教师认为:由于家庭或其他的事情对教师职业感到困惑。在“假如让您再选择一次,您还会选择教师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仅有21%的教师表示“会”,近8成的教师表示“不会”或“很难说”。

3. 部分教师利用职业之便,变相谋取私人利益。在“您认为市场经济对师德方面有负面影响吗”这一问题中,有45%的教师表示认同;在“您工作之余兼职吗”的调查中,有20%的教师选择“兼职”,14%的教师选择“偶尔兼职”,38%的教师选择“假期兼职”;在“您是否让学生订阅相关的书刊、报纸、杂志”的调查中,70%的教师选择“是”;在“您让学生订阅书刊、报纸、杂志的最终目的是——”的调查中,39%的教师选择提高学生学习成绩,35%的教师选择便于统一讲解。

4. 师德考核效果不佳。在“您校是否每学期都实行师德考核制”的调查中,60%的教师回答“是”。在“您认为师德考核效果如何”的调查中,57%的教师认为考核效果不好。但在与L高中教师的访谈中,高二数学的一位老师这样说:“我们学校虽然实行每学期师德考核制,但具体考核的项目不明确,甚至没有填考核表,或者是没有公开评选,就公布了本学期的“师德标兵”,所以多数教师对本校的师德考核制度很不满意。”

综上所述,通过对扶沟县普通高中教师及学生的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扶沟县普通高中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整体表现良好,大多数教师都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安贫乐教,为培养新生一代奉献自己的大好年华。但少数青年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意识,在工作、生活中形成一些不良风气,出现了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

三、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失范现象及原因分析

1. 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忽视教师职业道德。学校高招升学率的对比;教师、学生考试成绩的排名;统考、月考、摸底考、周考成绩的公布。由于考试制度的弊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不得不忽视素质教育,让教师采取“一言堂、填鸭式、压迫式、题海战术式”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这些处处为学生“好”的土方、妙方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潜能的挖掘,剥夺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减少了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空间,也严重影响了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不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 少数教师的职业信念不够坚定,男教师的职业认同度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冲破了人们僵化的思维教条式,也打消了人们对虚幻色彩的社会理想模式的坚定信念。人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面对充满诱惑与挑战的机遇,丧失了教师“铁饭碗”高尚职业的信心。身边无数下海经商的成功案例,让他们感到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大。一些男教师倍感教师福利待遇的微薄,他们无法承担家庭、社会的压力。因此,多数男教师兼有第二职业,甚至如果有“假如”,不愿选择教师职业。

3. 个别教师降低了对传统师德的认同,利用其职位之便谋私利。“清贫乐教、无私奉献、先公后私、两袖清风”的传统美德在部分教师心目中已是过时的美好形象。个别教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有着强烈的拜金主义价值取向。他们抱着“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谬想,打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口号,利用其职位之便,强迫学生订阅大量的书刊、报纸、杂志等并从中谋取回扣。

4.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过于僵硬。扶沟县普通高中全是寄宿制统一管理模式,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几乎为零,这种把学生卡得死死的管理模式其实也卡死了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扶沟县的教学成绩在河南省一直遥遥领先,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及评价均与学生的成绩完全挂钩。为了顺利通过考核,教师关注的重点全放在学生的成绩之上,忘乎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

四、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构建策略

1. 教育导向“专”、“德”并进。在严格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德育为先的前提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育主管部门要具体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其成为明文的法律、法规。县域领导及学校领导根据当地的师资、教育环境、教育基础等制定出相应的具有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的教师职业道德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要包括方方面面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标准,并严格落实到教师的实际行动中。

2. 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才不愧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春蚕,蜡烛”等这些光辉的称号。教师要把尊重、关心、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放在首位,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站立起来”。不因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性格特点而忽视任何一个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当作富有个性的“人”,而不是考试机器、分数的符号。针对学生的优缺点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让其改进,而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

3. 加强并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培训。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激发教师对师德建设活动的感情。比如,开展一些“教师职业真、善、美”的专题教育活动。加强并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在了解多数教师职业道德不良现状的前提下,有选择、有目的地安排师德培训内容。采取“互动—反思”的培训模式,让每位教师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案例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自我剖析、小组讨论与总结改进自己的不良行为。这种既享经验又自我反思的培训模式让每位教师都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与监督机制。师德评价是维护师德规范要求的重要保障,有利于良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县域或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师德评价标准细则,师德反馈细则,师德实施细则。通过教育主管部门、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多位一体的监督机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深入观察等的方法全方面了解师德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对表现良好者给予“师德标兵”、“师德模范”的荣誉称号,同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对表现失范者警告或记大过,物质上的处罚,甚至开除公职。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高觉悟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就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因此,这一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谈的课题将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望本研究给扶沟县及周边县、市的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一些针对性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P171.

[2]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754.

[3]陈学风.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研究[D].兰州大学,2008.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道德;内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教师职业道德,是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前教育部长周济在2004年的全国师德论坛中指出:“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师德建设决定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也就决定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成败。”由于高校近年来招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到来,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也使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1]。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使其良性运行,已成为高校适应社会主流发展趋势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研究的意义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根植于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教育, 是指通过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 使广大教师能够自觉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 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群体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要把作为理论形态的外在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转化为教师个人的意识和内心信念, 进而通过自己的言行释放出来, 以适应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素质要求。市场经济时期的到来,带来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更新与发展,也引起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碰撞,使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

(一)高校教师忽视职业道德的自我提高与完善

目前大部分教师承担着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面临着职称晋升、学历提高以及家务琐事等多方面的压力;虽然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师对社会的贡献而言,教育职业受社会尊重的程度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教师的经济收入和待遇仍然与其他行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的投入,同时,忽视职业道德的自我提高与完善。

(二)高校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的平均新生扩招速度为20.89%,同时,教师总数没有同比增长,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只有7.17%。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致使高校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透支体力,健康情况堪忧,在应付完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已无力提升自我修养,这一严重状况,直接影响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值得全社会的重视。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制度有待建立和完善

很多高校开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如在教师考核中加入师德评价指标、评选高校师德标兵、设立关于师德建设的课题研究等。但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在规模上,没有事实上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教人员和辅导员;在制度上,缺乏职业道德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主要靠自律;在方式上,尽管有高校师德标兵、三育人标兵评选,但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参与甚少。针对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在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工作目标、工作方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2]。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的主要过程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是指高校教师个人接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这个特殊行业职业道德所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等,并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态度,变为自己的思想意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支配自己的思想、情感、言行的内在力量来教育和影响大学生的一种思维和实践过程。按照心理学家对人类道德的内化机制的研究成果,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

(一)服从过程

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形成的前提。由于服从行为不是人们自己真心愿意行为的具体体现,而是外在压力所造成的,因而在认识与情感上呈现出与其意愿的不一致性。对于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来说,服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对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品德要求,无论是青年教师或是执教多年的老教师,都是一种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因此,广大高校教师在教学教育实践中,首先必须服从这一道德规范。

(二)认知过程

这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形成的基础。高校教师只有在服从其职业道德的过程中,才能够逐渐地认清所服从的规范和行为本质,并将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意识、道德准则与自己原有的思想道德加以比较,进行评比和判断,最终才能够认知和接纳。认知的过程,就是检查的过程,就是评判的过程以及接纳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教师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等途径,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自身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的能力,自觉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3]。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第7篇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一言一行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以身作则,才能在学生群体中树立依赖、信任与威信,完成教育育人的任务。1.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对教师职业的自豪感、育人的责任感以及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他教与自教。所谓的他教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言行、生活习惯等潜移默化形成。而自教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的完善自我道德情操,实现自我升华。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学生,其自身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同时还应该具有前瞻性,能够准确的认清当前社会发展形式,能够为学生揭示更多的科学现象,提升学生的兴趣。2.为人师表。教育是社会中重要的行业,是构成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国家公民,不仅需要遵守公民的基本规则,同时更需要做到为人师表,起到表率作用。为人师表不仅是教育职业赋予教师的特殊要求,也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前提,是一种十分关键的育人手段,教育功能显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自身良好的言行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将自身作为学生的模范,言传身教。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应该将为人师表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通过优秀的师德感染学生。3.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迫切需求,同时创造力亦是这个时代背景下最主要的特征,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关键,是国家不断发展前行源源不断的动力。教师作为社会重要的职业,教书育人亦是一件创造性过程,新时代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教育理念,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提升自我创造能力。当然,教师必须严于律己、科学严谨、勇敢创新,在本科学领域中不断专研,开拓创新。

二、当今时代背景下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途径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新世纪必须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进行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向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吸收前辈的经验,发挥前者为其奠定的教育基础;同时,还应该向学生学习,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掌握学生发展中的真实需要,以便及时的更改教学理念,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等。国家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培训与考核,提升教师从业标准等。教师自身必须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资源不断增多、教育手段也更加多元化,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才能适应学生成才的需求。同时,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为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提供生长的土壤,在求知的道路中不断成长。2.通过教育实践检验自我职业道德。实践是真理验证的唯一标准,在教育领域中亦是如此。教师通过师范专业进修,以及在自身不断学习中学到各种职业道德技能,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过程,才能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习惯性思维。同时,通过教育实践,教师能够对自身职业道德素质进行检验,认识到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中存在的缺陷,以便于不断的完善自我品德。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通过教育实践不断的检验,然后不断的完善。通过反复的磨练,帮助教师塑造更加良好的职业品质,让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发挥模范作用。3.教师必须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是教师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相关教育规范文件,通过师德规范,对自我言行进行及时、定期的反省,并勇于纠正自身不符合师德规范的行为,保证自身思想、行为都能够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发挥教师职业能力的关键,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推广与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职业道德包含了人格、思想、原则、行为规范等多种方面的内容,在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同时也需要不断反省自我,加强在教育实践中的自我检验,促进自我职业道德提升,满足师德规范要求。

作者:朱秋 单位: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许静.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0(2):99-100.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意义举措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自党性、坚定性的职业、选择态度和行为的体现,对教师职业动机和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在我国,教师职业往往被赋予强烈的社会情感和文化重任,似乎教师只有竭尽全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担负起社会的厚望。现实中,教师虽然安于辛苦的现状,视忙碌的工作为获取幸福的过程,却丝毫不能摆脱繁忙工作和社会压力带来的职业倦怠感。在追求目的性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更多地关注教育工作的结果而非其意义和价值。

2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2.1 是聚集社会正能量的需要。教师的师德师风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和人才质量。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公共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维护国家、社会、职业集团利益和伦理秩序为出发点和基本原则,它所要求和倡导的职业道德规范是: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为人师表,作风正派,廉洁从教以及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原则等,是整个社会生活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了与人们利益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生活等重要的社会领域,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2.2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需要。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借鉴的纽带,更是优良学风、校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素质中至关重要的方面。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自觉抵制和克服各种与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悖的道德意识。才会使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个人稳定的内心信念,才会按照社会主义教师道德原则规范去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同时,市场经济和开放环境给教师职业道德带诸多新挑战,直接影响到教师政治信念价值取向、职业精神,要切实解决教师队伍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师德建设。

2.3 学校所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在人格与心理上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这就使得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应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仅要以高深的专业知识吸引学生,同时也要以高尚的人格和品德来感化学生。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通过这些,真正实现学生在专业上成才,在精神上成人。

3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举措

3.1 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由于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主体性及教育背景的不断变化性,对教师很难实行严格的程式化、制度化、技术化和数量化的管理。教师只有认识到自身职业对社会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重大作用,才能对工作持有果敢与刚毅的态度,才能从琐碎的工作中获得幸福的感觉。作为教师应了解到自己事业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而产生消极情绪;教师要热爱学生,多看其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3.2 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心理过程。职业认同既是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又是教师对自己当前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职业倦怠的克服和幸福感的激活正依靠这种坚实的职业认同。而建构职业认同的基本前提就是教师的教学欲望,即教师能把教学视为自己的内心渴望和自觉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