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引导式教学法;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

一、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理念

所谓引导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和提问过程中自觉地进行知识的探讨,进而达到知识习得的目的。从现代基础教育的理念来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从实际教学经验来看,采取引导式教学法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还能对学生进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基于引导式教学法的“扇形统计图”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大课间照片,师生谈话:之前我们已经对全班同学最喜欢的大课间运动项目进行了统计,大家一起来看看统计结果。

2.处理数据,引入新知

出示统计表:

引导:从这个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其他”类表示什么?

总结:在统计时,如果项目的种类比较多,且有些类别的数量较少时,我们可以把数量较少的这几项合并成“其他”类别来进行统计,使统计表更简明。在这里,更能突出“最喜爱的运动”类别。

引导:你能算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吗?

引导:这个统计表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些统计图来表示?

同时出示课件:表示人数、百分比的条形统计图。

引导: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选用了哪组数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两个条形统计图都是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横轴都表示运动项目,不同的是图1的纵轴表示人数,图2的纵轴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

3.体验过程,学习新知

引导:上面图2的信息还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引导学生初识扇形统计图。

(1)观察扇形统计图并思考:

①图中整个圆表示什么?

②从图中看出喜爱哪种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多?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④如果老师想为咱们班购买一些大课间用的体育器材,根据调查统计结果,你有什么建议?

(2)比较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引导:图2和图3都选用了百分比这组数据,都能比较出数量的多与少,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小结:我们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步骤是怎样的?

①收集数据②整理数据③分析数据

4.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引导学生认识图例。

(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

(3)完成教科书练十一第2题

5.整理归纳,反思提升

引导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借助课件展示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显现

1.让学生亲历统计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步骤

学生亲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对数据分析观念的建立极其重要,便于学生把知识系统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秉承着“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理念,逐步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和反思中掌握统计的步骤。首先,在学习“扇形统计图”之前,我让全班学生提前进行该项数据的收集,并把只有2人或1人选择的项目合并为“其他”项,制成了统计表。其次,在新知识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计算喜欢各项活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并用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反映出人数与百分比的情况,进而揭示用扇形统计图表现百分比能更清楚、直观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的关系,从而引出新的数据整理方法――扇形统计图。其次,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引导学生数形结合,一步一步深化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进一步感知各部分扇形的大小与百分比、总数的关系,学会读懂图意、分析数据,并作出适当的决策。最后,让全班学生都经历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数据的完整过程,这样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使学生清晰了解了统计的步骤,对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加强横向比较,构建相关知识体系

为了凸显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在本课例题教学中,我安排了两次统计图之间的比较。

一是两个条形图的比较,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具体数量,也可以表示百分比,这是对条形统计图认识的补充;二是反映百分比数据的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比较。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都能比较各数量的多少,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1个直条只能表示其中的一部分,而扇形统计图则是把整个圆看作单位“1”,用扇形大小表示各部分占数的百分比,它能更清楚、直观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的关系,从而明确了扇形统计图的作用和优势所在。

3.强调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所有的统计图表都是为生活服务的,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用调查统计得出的数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学好统计知识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很有帮助。为此,我除了使用“六2班同学最喜爱的大课间活动项目”的真实数据以外,还合理使用了教科书的练习题,还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了“2009年中国对外援助资金地区分布图”“世界陆地面积分布统计图”,以及2015年12月4日和12月11日在《羊城晚报》上刊登的“政府举债用在哪里?”“你考驾照花了多少钱?”这些扇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到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另外,我还将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利用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会的excel工作表插入饼图的方法开展一些数学实践调查活动,并制成扇形统计图。既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认识,也是对扇形统计图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数据分析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引导启发的角度将数学知识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亲历统计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步骤,培养数据分析观念;有利于加强横向比较,构建相关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郑为平.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27).

[2]王秀馨.试论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6).

[3]李丽琴.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6(6).

[4]尹立圆.刍议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62-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是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创造力的典型教学方法。它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关注学生活动的参与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必须做到:探究的问题要有可操作性;探究的过程要有开放性;同时探究的方法要有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学生有所获,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进步。

一、精心设计探究问题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在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发展;探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在创造“新知”、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不断超越。因此,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要符合以下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点拨者、管理者。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展开,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最终以学生主体能力是否形成和获得发展为衡量成败标准,以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为衡量是否可行的标杆。

2.问题的开放性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开放性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载体,也是有效探究的重要保证。那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搭建一个个性张扬的舞台,学生在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过程中发挥想象、表达观点,数学思维获得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

3.社会实践性强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活学、课后活用,活学活用才是教育的真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性探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亲自动手去操作,去体验,使教、学、做合为一体,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能力、交际能力、竞争意识;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完“扇形统计图”后,为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课后我让学生调查一家人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制成统计表,按要求完成我的问题:

(1)算一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2)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对比中,认识了扇形统计图。

(3)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这样的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探索,而且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及时反思探究过程

探究性学习发生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反馈着课堂的各种信息。只有采用科学的探究流程,才能全面调动孩子的思维火花。为使探究目标明确,探究空间开阔,探究成果精练,总结概括科学,实践应用深入,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只有做到时时反思、堂堂反思,而且要持之以恒,才能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使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行为成为可能。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探究式学习的确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但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唱主角的只是那些优等学生,而那些差生只是忠实的听众,负责拍手叫绝的看客。长期以来,差生因为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开小差,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便认为讨论过程与己无关,只是耐心等待好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探究过程不符合教育没有角落、没有遗忘的理念,会导致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如在教学直线相交交点问题时:直接讨论“n条直线最多有几个交点?”这样的问题虽然探索性较强,但难度较大,基础较差的学生一头雾水,即使优等生也很难进入角色。如果分层探究,差生就有话可说。2条直线有几个交点?3条直线有几个交点?4条直线有几个交点?……100条直线有几个交点?n条直线呢?这样的问题极富探究价值,学生参与意识很强。可见,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

三、反复推敲探究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应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来选择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尤其关注引导学生自主钻研、求异创新、开启创造性思维源泉、推敲课堂教学的尝试层次等教学做法。因此,教师在选择探究方法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反复推敲再做定夺。

独立探究,能增强学生自主意识,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从而培育他们的探索精神;小组合作探究,能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开阔视野,使得出的结论更清晰、更准确、更具有普遍性。

结束语:

教学实践表明:探究性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闪烁出创造火花的好方法。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由之路,交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初中阶段统计知识常常以统计图的形式呈现,所以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是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关键.曾有位数学教师形象地把现在统计图的教学比喻为烧一条鱼,教师对“鱼头”(图的解读)、“鱼尾”(图的应用)重视不够,把主要精力放在“烧鱼中段”(图的制作)上,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对统计图的解读能力弱化.

案例呈现 七年级《统计图表》

小王应聘时,经理说:“我们公司股东和员工“有福共享、有难同当”,你看从2010年到2012年员工的工资总额增了5万元,股东工资总额也只增加了5万元.经理拿出了三年的工资总额统计图给他看.〖TPcf1.tif,BP〗〖TS(〗〖JZ〗图1〖TS)〗

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从统计图中增加的数量来看员工和股东的工资总额都是增了5万元,他们的增加都是一样的.

生2:观察上面的统计图,我发现员工工资总额2011年比2010年多了25,2012年比2011年也多了25,所以画出来它是一条直线.那么股东的总利润也是每年增加25,也是一条直线.显然这两条直线是两条平行线,就像经理说的股东和员工是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的.

案例分析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1只是关注了统计图中员工和股东工资总额的具体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判断,而学生2也仅仅是从统计图中工资总额的变化角度作出的判断.两名学生在面对统计图中大量的数据及数据所传达的信息时,观察得不够仔细,没有挖掘统计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也没有对数据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整合,对统计图的信息刻画得还不是很全面,甚至得到了错误的判断.其实,这两位学生还需要从各个角度对统计图进行深入分析和数据整合.比如说,学生1没有注意统计图中没有员工和股东人数这一重要信息,自然也就不会想到从人均工资的角度来进行比较才更为合理,这是典型的统计图所给信息不全面所致.学生2只是观察到在统计图中纵坐标总额都是增加25,增加的幅度是一样的,但没有注意到两者的起点不一样,会导致员工和股东相对于原来的增加比例是不一样的,这是典型的对统计图中的隐性信息挖掘的不够深.

对于教师而言,上述两位同学出现的这些问题也是初中学生观察统计图时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加强对学生“读”统计图方法的指导,即在教学时运用相应的功能性教学语言作为学生的一个认知铺垫和方法引导.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的工资增长百分率和人均收入的角度进行引申,将两张统计图画出来,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员工和股东工资之间的差距有多大.2 优化统计图解读指导的策略引导

2.1 通过引导性语言,逐层深入,加强统计图的整体认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引导性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一种引导工具、一种教学手段,对思维的发展更具影响,在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语言更是如此,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引导学生解读统计图的作用.

改进策略 上述教学案例中,在教师出示课本中的图表以后,可以运用如下的引导性语言:

师:在这张统计图中你读到了哪方面的信息?

(统计图教学中读与思不可分隔.让学生读是为思作准备,学生只有读的表象才有思的内涵.)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问题的抛出,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观察这些数据并进行快速的分析.通过学生的回答就能看出个体的读表、读图能力.)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2010年、2011年、2012年的数据你知道什么?

(通过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观察的角度,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变的比较直观具体)

效能分析 如何让学生通过读图对数据进行正确分析并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是教师在教学中比较困惑的,上面,教师利用上述一系列递进式的“元认识的提示语”,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冲突中一步一步地去学习去观察统计图,并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设――教师对统计图的读法进行指导.这些都体现了教师心中有引导学生读图的价值目标.相信,如果教师不断渗透读统计图的方法,学生的感知、操作、对比等能力才会有大的提高.

策略引申 学生一般对统计图没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也就是说拿到一张统计图不知道从何看起,更没有对数据进行思考的习惯.对学生的读图可以从三个层次逐步进行引导:首先,看统计图中能直接读到的信息.如具体的数据、统计图的名称,纵轴的单位等.其次,经过简单分析后能得到的信息.包括数据间的比较(多少、倍数、百分比、差值等)及数据的整体变化(极端数值、平均数、变化情况等).第三,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通过数据来进行推断预测,能否解决统计的问题?为什么会呈现这种情况?让学生预测这趋势发展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应用于生活.

2.2 通过追问性语言,逐步拓展,把握统计图的细梢末节

追问性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语言,它是对学生问题回答后的反馈或新问题的提出,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因此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目标.在统计图的教学中运用有价值、有指导的追问性语言,能让学生对统计图的细梢末节有更加完整和准确的把握.

改进策略 在上述教学案例的统计图细节的解读中,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如下的追问:

师:看统计图是先要观察什么?

生3:看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师:那上面的图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4: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工资总额.

师:那统计图中的横轴、纵轴给了你那些信息呢?

生5:观察上面的统计图,我发现员工工资总额2011年比2010年多了25,2012年比2011年也多了25,所以画出来按横坐标是年份,纵坐标是总额的话它是一条直线.那么股东的总利润也是每年增加25,也是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显然倾斜程度是一样的,是两条平行线.

师:教师:很好,观察的很仔细,有没有同学发现这两条线的起点是不同的.那他们的增长率一样吗?你知道他们的增长率分别是多少吗?

学生的兴致很高都拿起笔在计算.……

效能分析 本案例,学生在老师一系列的追问下,对统计图观察再观察,认识再认识,抽丝剥茧般层层深入地从统计图中获取了有用的信息.同时达到了如下目的:引导学生发现统计图格中平均工资的不同;暗示学生用工资总额进行比较是不合理的,进而让学生想到用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去比较;启发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探究.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员工和股东工资之间的差距太大了.这样的设计就显得非常的自然,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更好地发现存在的问题,抽象出数学的本质.这样的追问性语言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兼顾到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并实现知识性、技能性目标.

策略引申 在对统计图的解读中,学生容易忽略统计图的细梢末节,从而导致对统计图的解读不全面、不细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追问性教学语言对统计图的读法进行方法指导,即拿到一张统计图后要先看图名、制作日期,从而明确这张图说明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再看图中分了几项,每一项表示什么意思,单位是多少.这些内容在图中的位置并不显眼,但如果忽略或看错将直接影响图中数据的分析.在读每一组数据的时候要兼顾全局,重点选取,才会从数据中得到正确的信息.

2.3 通过比较性语言,类比迁移,理清统计图的区别联系

课堂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材料入手,利用比较性语言能突出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极大地引发、调整和促进学生知识的类比迁移的进程.监控和调整学生的理解过程,使他们更清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进行统计图教学时,运用比较性语言对理清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进策略 在上述教学案例统计图的选择中,可以运用如下的比较性语言:

师:这里用了什么统计图?

生3:折线统计图.

师:那么我们能用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吗?

生4:不能

师:为什么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3:……

师:统计表和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统计表和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效能分析 通过教师比较性语言,让学生认识到图各有各自的好处,每一个图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也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应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之后,明确统计图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能清楚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能直观表示数据的对比;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例如,要反映五个班的数学考试成绩.可以用表格,也可以用图描述.表格能够给出原始的数据;条形图可以看出这五个班不同的情况;扇形图能反映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统计表表示的数据精确,但不太醒目.统计图很形象,只是个别的数字不容易精确表示出来,没有表所呈现的数量和精确性.

策略引申 统计图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手段,也是生活中数据和信息的一种最直观、最有效地表示形式,由于统计图的形式不同,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它们的作用也不同.这其中既有数据整理的方法,也有信息表达、传递的方式.因而在反映信息时,利用比较性语言能更容易地明确图和图有什么不同.从处理信息的角度来看.要让学生弄清楚,想要反映什么问题,目的是什么,使用何种统计图.3 统计图解读中功能性教学语言操作的思考

统计图解读教学中教师的功能性教学语言运用很重要.恰当合理地运用功能性教学语言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从而容易指导学生将统计图的解读引向纵深.但是如果功能性教学语言使用的时机、运用的方式不当,则容易徒具形式,浪费时间,甚至对统计图产生误读.所以对功能性教学语言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3.1 选准恰当的“契机”

在运用功能性教学语言指导学生解读统计图前,首先要把握好以下2个“契机”:①就教材而言,教师应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着力分析、研究教材、找准统计图解读的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易混点和易误点.因为对目标的把握和重点内容的理解,是找准功能性教学语言使用切入点的前提.②运用时机是指导学生的关键,就学生而言,应该在学生想弄懂又不知如何懂,似懂非懂,想使力又不知如何使力的时候,教师依据具体情况选准时机运用功能性教学语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2 选对适当的“方式”

在运用功能性教学语言指导学生解读统计图时,应关注以下几点:①根据学生特点与经验水平,教师的教学语言设计既要简洁扼要,又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由此及彼地展开,适时给学生铺了一个“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通过步步深入,从统计图的现象深入到本质,进而领会了统计图解读的方法和技巧.②功能性教学语言的设置要疏密有间、张弛得体,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学生参与思考,并对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考虑.从而促使每个孩子都能深入地理解活动内容,在原有水平上,用不同的速度去实现自身的发展.③根据不同的情况,寻找合适的功能性语言,如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运用引导性教学语言;当学生遇到易混点和易错点时,运用比较性语言等等.

33 选择适合的“对象”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数学教学;应用探讨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管理,也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基于这种情况,体验式学习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相互沟通。它可以有效地聚焦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并获得更多的学习成果和幸福体验。以下笔者就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谈论了一些观点。

一、何为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依据自己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将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点加以巩固实践、总结和反思。体验式学习包括以下几个特点:情境教学,虽然初级数学理论知识甚少,但知识点比^难,教师应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而真实的情境可以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而且在丰富和真实环境中的体验式学习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亲力亲为性教学,学生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的充分参与是体验式教学的前提。学习理论后,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性教学,学生学习知识巩固实践,主动参与,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自主性教学,传统学习重视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而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性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的情感训练,尊重学生的情感表达。

二、体验式学习在实际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学习主动性的发展是让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和实现有效学习的第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被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而接受死板刚硬的知识,而是要配合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自我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知识点,解决难题,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经验,实现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圆”这一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剪一个圆圈,然后将圆圈折叠,通过多次折叠,最后让学生自己找出折叠后圆圈的特性,并理解圆心、半径等知识,总结出圆的性质和特点。学生亲自操作,在教师积极的引导下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经验获得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发展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习惯,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2.创造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创造的教学环境,是根据现有的教学计划,积极创造形象化、生动化和生活化为导向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有一个直观、具体、形象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氛围的背景下,开展各种体验活动。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一章时,教师可以通过购物或游戏来创建购物教学情境或游戏教学情境,使学生体验计算的乐趣和掌握计算技能。这种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在获得愉快的体验和成功的经验基础上,学到更广泛的数学知识。

3.加强课外体验活动,拓宽学生的体验领域

受课堂时间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往往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对于这种现象,学生可以通过课外体验有效地进行补充。课外体验活动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针对感兴趣的学生设计的体验式学习活动,并且可以在学生获得课堂数学知识后在课堂上完成。加强课外体验活动,可以达到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这一章节时,学生在初步了解扇形图的特点和作用后,为学生安排了以下两个活动的练习:(1)记录自己一周活动时间,并使用这些数据尝试做个人一周活动的扇形图。然后分析这些时间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请教师和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和调整。(2)在商场附近的学校面试消费群体,了解他们每月的消费项目和金额,并使用调查数据做一个扇形统计图表,然后分析消费者的支出是否合理。这样,学生可以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实现统计的实际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点的有效学习。

4.开展互动协作学习体验,使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活泼好动、积极向上、喜欢沟通是小学生的本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使他们进行交互式协作学习体验,不仅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其他人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体验式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学习方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一再强调“体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这表明了“体验式”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呼吁转变教学方式时,要实施体验式学习。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改变教学思维,用新课程的指导方法改进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创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项仲萍.体验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版),2013(22).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导入;优化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如果教师在上课伊始没有充分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和追求探索的内心状态,就迫不及待地向学生传输新知识,那教师所收获的将是一种冷漠态度的回应,因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并没有引起内心的认知冲突和矛盾表现,便不会敞开心扉随意让这种陌生的东西进入内心. 可见,导入对于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通过多种方式的刺激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打通课前闭塞的思维状态,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在新课授予之时活跃起来,又能够利用此平台连接新、旧知识,奠定课堂的整体教学基调,调节师生间的情感和心灵距离,为师生后续的教学对话和互动交流奠定深切的基础. 它就像人的初恋一般,虽然与人一生的婚姻相比,非常短暂,但却弥足珍贵且作用非凡. 而初中数学又是初中生所学课程中比较难学的一门科目,很多学生已经本能地对此产生了敬畏心理,甚至排斥,如果教师不能在导入环节重唤学生的学习动机、抓住数学学习的需求,那会对后续的学习产生无尽的负面影响,学生的阻碍心理将会演变成一种本能的习惯反应.

做新、旧知识连接之桥梁

导入的最大作用和功能就在于为新知识的传授奠定基础,铺设道路. 作为逻辑性很强的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非常密切,导入环节设计的第一个理念必须是做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这样才能保证教师既能够了解学生对旧知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又能根据旧知恰当地把握新知教学的幅度和难度系数. 而在实际操作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更加注重新知的铺设和垫路,因为旧知可以在很多渠道中得到检验,如作业、前置学习以及课堂教学中.

例如,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锐角三角函数”第五课时“解直角三角形”时,本课的教学是基于前面正切、正弦、余弦等旧知完全掌握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当要有对这些旧知进行检验的环节,也要有开篇教学的重点部分,具体如下.

师:教学之前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情境,看看我们能不能轻易完成.

教师打开大屏幕,呈现一个案例.

师:上星期,老师带自己的孩子到公园放风筝,一起去的还有老师的一个侄子,他跟你们一样大. 在放风筝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个数学知识. 也就是,当我们家的孩子在放风筝时,如图1所示,假设风筝线与水平线呈现 的夹角为35°,老师买的风筝线长95米,孩子的手离地面1米,这时,老师想要考考老师的侄子,问他此时风筝的高度是多少. 结果,他没帮老师算出来,所以,老师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它的高度究竟是多少呢?

生马上结合已学知识进行了计算.

师:你们是利用什么知识进行计算的呢?

生:正弦……

师:对了,能学以致用,非常聪明!那如果我们只知道AC的长度,假设为50,你们能够算出此时风筝的高度吗?

生:能,用正切……

师:对啦,那老师继续变换条件. 假设我们不知道AB与AC的夹角,只知道AB与AC的长度,此时,你们能算出风筝的高度吗?

生:能,太简单了!用勾股定理……

师:非常好,老师发现大家对前面的知识都学得很踏实.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解直角三角形.

……

反思 整个导入环节非常严谨,既有引导学生进行旧知的回顾和记忆,也有新知的导入认知,以变式练习来引导学生重新回顾和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与意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吸引学生眼球之趣味

我们前面对导入的作用和功能进行了大势宣扬,并不是因为导入是一种笔者新发明的新型教学思路,而是指所有的导入设计形式都具备这种独特的现代功能. 导入在过去传统数学教学中也存在,只是过去的导入一般局限在旧知的回顾上,几句开场白过后就直接进入新课教学阶段,而笔者所谈论的导入是基于初中数学课程特质,结合新课改和时代教育理念下的概念模型,它以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和学习状态为基础,从积极心理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出发,尽量设计出富含趣味性、生动性、敏锐性的数学导入元素,以唤起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有意注意,重燃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 所以,初中数学导入环节优化设计的另外一个原则就是,无论以何种形式作为数学导入的载体,都必须蕴涵能够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和心理的要素.

例如,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数据在我们周围(一)”的第三课时“统计图的选用”时,很多教师都片面地认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基础,所以在导入时往往以直接性的新知教授来展开,结果引起的大多是学生的反面情绪. 所以,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统计图,并能够依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开门红”,如以游戏的形式介入或以典型的问题情境作为依托.

师:假如老师要考查学生在课后用来学习的时间是多少,以优化作业布置结构,并奖励那些在课后积极学习的同学,现在老师向同学们呈现三幅图,主题都是关于“敏敏同学一天的时间安排情况”,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三幅图.

教师分别在大屏幕上展示“敏敏同学一天的时间安排折线图(根据时间安排的多少来画图)”“敏敏同学一天的时间安排条形图”以及“敏敏同学一天时间的安排扇形图”.

由于这个调查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大家都认真地观察这三幅图,好像自己能够通过努力获得教师的嘉奖一般.

师:现在,假如老师要开始调查敏敏同学这一天用来学习的具体时间,你们认为应当看哪幅图?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扇形图. 可以用一天的24小时乘用来学习所花时间的百分比.

师:很好,还有人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条形图. 很简单,标注“学习时间”的那个条形是多少时间,就是敏敏用来学习的具体时间.

师:非常好. 你们认为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呢?

生:第二种.

师:对了,所以我们如果要了解具体的一个数,可以选条形统计图. 那如果老师希望了解敏敏用来学习的时间占一天时间的百分比,你们认为应选哪幅图呢?

生:扇形统计图,因为这个最简单,直接看比例就好了,不用进行计算……

由于刚刚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和探讨,学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大部分学生都能大声地说出答案.

含多种情境渗透之方式

众所周知,就算是钢铁,如果持续不断地以同种力量对其进行扭转,它早晚也会出现断裂的结局,而对于具有思想意识和行为主动的初中生来说,如果一如既往地以同种方式来作为导入的载体,如谈话法、回顾旧知法、故事引入法等,学生必然早早萌生起排斥和厌恶的心理. 与钢铁不同的是,他不会等待自己毁坏的到来,而会采取主动的规避措施,从而使得数学教学成为师生对抗的战场. 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当积极开发各种导入形式,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摸索出最合乎学生的综合导入形式,如循环但不规则利用游戏法、图片观察法、视频欣赏法、小品导入法、歌唱引入法等.

例如,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中心对称图形(一)”第四课“平行四边形”时,这是一节几何问题学习课,教师的导入可以充分体现出直观化的特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探究实践中学会利用数形结合解答实际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如教师在导入时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图形“秘密”识别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搜集一些实物图形,这些图形不仅漂亮,而且经过教师在PPT上的组合,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直观形象的感知,从而为平行四边形的介入扣起课堂之门.

师:这是一些非常漂亮且小巧的东西,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好的,假如哪位同学能够全部认出这些东西的基本形状,老师可以考虑送它一个.

此时,学生会被吸引,进而投入到这些小东西的观察和认知中,有的学生为了博得一言,甚至与周围同学交流起来.

活动二:剪纸拼叠活动

师:现在我们继续进行我们的活动,你们将拿到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一张纸,请同学们将这张纸对折成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用剪刀剪下这两个三角形,并根据自己的想法,看看能利用这两个三角形拼出哪些图形. 拼出图形最多的学生,老师有奖励.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温习等。

教学:百分数的利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总温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定、用方向和间隔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均匀数、解题策略的灵活应用。

二、教学要求

1.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平常生活中的题目。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题目;能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量的值估计另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方格纸等按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熟悉圆柱、圆锥的特点,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提取统计信息,解释统计结果,并能的判定或简单的猜测;体会数据产生误导。

6.经历从生活中题目、题目、解决题目的进程,体会数学在平常生活中的作用,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题目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进程,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题目,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系统的整理和温习,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惟能力和空间观念,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题目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数学的爱好,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

三、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生活实例使学生熟悉负数,负数在生活中的利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题目。

在空间与图形,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圆柱、圆锥特点和知识的与学习,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方法,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统计,本册教材安排了数据产生误导的内容。简单事例,使学生熟悉到统计图表虽便于判定或猜测,但如不分析也有不的信息错误判定或猜测,对统计数据、客观、的分析的性。

在用数学解决题目,教材一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题目;另外一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学生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进程,体会如何对简单的题目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题目的能力。

本册教材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利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题目,体会的乐趣和数学的利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利意图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温习单元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以后,学生对所学内容一次系统的、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环节。整理和温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的基础;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题目和解决题目的能力。

四、学情份析

本班共有学生29人,大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有些学生的学习还需端正;有学生自觉性,上课留意力不;作业等;还有学生(胡志强、裴玉琴、陈建宏)基础知识,学习数学有。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的,应培养的学习数学的能力,的学习,使学生在中人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 找出解决题目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爱好。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2、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鼓励性、自主性、性教学策略,以题目为线索,恰当应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教与学的效益。

3、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要求,不购买温习资料,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课堂练习的多样化,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题目。

4、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好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延续发展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教材的上风,在教学进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5、在教学中留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情境选择方法解决题目的意识。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6、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熟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意义来引发和培养学生酷爱数学的情感。

7、对家庭教育的。家长遵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育人。学生对待与失败,英勇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

学习:

①预习教材,知识,是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②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题目的方法。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中学数学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探索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57-01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下面结合自己从事数学教学的实际,就其有效性的探索与反思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跳出教科教教材,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及体验结合起来。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得数学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沐浴着生活的阳光,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曾经实施了这样的实践活动:看一看,谁能从生活中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多。这样一来,展示环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又如在教学“扇形图描述数据”时,我曾经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请大家课后设法从网上、报刊上搜集一下2006年我国经济普查数据,制作一张扇形统计图,并读图分析一下我国新时期在发展经济上又取得了哪些成就?这样一来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身边,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并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动性。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有效的学习情感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新课改背景下倡导:“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生活中只要你多留意,就能发现,如增长率、企业成本与利润的核算、市场调查与分析、比赛场次安排等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并明确数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更好地适应生活,有效地进行了表达和交流。

如:我们学习完向量的坐标这一概念之后,进行向量的坐标运算时,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三个顶点的坐标,试求第四个顶点的坐标。首先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不少学生运用平面解析几何中学过的知识,如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斜率、直线方程、中点坐标公式等,并且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有的学生应用共线向量的概念提出了解法,还有一些学生运用所学过向量坐标的概念,把点的坐标和向量的坐标联系起来,巧妙地解答了这一问题。深入地思考和广泛地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以及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内心的真切体验。

三、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路方式等。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扇形统计图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计划应规定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目标、任务和应达到要求。任务和要求应该具体明确,有的还要定出数量、质量和时间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老师教学计划范本,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人,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_,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置了“象征性”长跑、有趣的折叠、包装的学问三个内容,主要目的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三、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

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6、后进生转化措施: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

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五、课时安排

一、分数加减法………………………………………………………6课时

二、长方体(一)……………………………………………………7课时

三、分数乘法…………………………………………………………8课时

四、长方体(二)……………………………………………………8课时

整理与复习………………………………………………………3课时

五、分数除法…………………………………………………………6课时

六、确定位置…………………………………………………………3课时

七、用方程解决问题…………………………………………………5课时

数学好玩…………………………………………………………3课时

八、数据的表示和分析………………………………………………6课时

总复习……………………………………………………………5课时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2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1)班有学生40人,新转学来一名女生。上学期末考试及格人数28人,高分人数3人,优秀人数15人,虽然学生成绩在年级排名第一,能过镇中线,但是学生未能发挥出真实水平。优秀临界生以及及格临界生的提升潜力较大。

一(7)班有学生38人,上学期末考试及格人数18人,高分人数2人,优秀人数5人,全班优秀学生不多不够拔尖,成绩中层的学生占据大部分。学生好动,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够高,学生好动,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提升空间较大。两班的整体成绩均不够理想。

二、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切合《标准》的课程目标,有以下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成为供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出发点。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5.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第一章: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经历探索整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乘、除运算。

4.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a2-b2

(a+b)=a2+2ab+b2

第二章:

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特征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以及平行线的特征。

4.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方面的兴趣,体验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

第三章:

1.能形象地描述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它们,进一步发展数感;

能借助计算器进行有关科学记数法的计算。

2.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实例,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4.能读懂统计图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第四章:

1.经历从实际问题和游戏中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体会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抽象出概率模型,计算概率,解决实际、作出合理决策的过程,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

3.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

第五章: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了解三边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4.了解图形的全等,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应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在分别给出两角一夹边、两边一夹角和三边的条件下,能够利用尺规作出三角形。

第六章: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抽象思维。

2.能发现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确定其中的自变量或因变量。

3.能从表格、图象中分析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发展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4.能根据具体问题,选取用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第七章: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折叠、剪纸,图形欣赏与设计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3.探索并了解基本图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4.能够按要求作出简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

5.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能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充分体现培优扶困的实施,提高优秀人数和及格人数,减少低分人数,切实做到:

1、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逐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尽量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2、精心设计练习,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对作业严格要求,及时检查,认真批改,对作业中的错误及时找出原因,要求学生认真改正,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3、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坚持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有积极性,了解学生装学习数学的特点,研究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4、坚持学习,多听课,多模仿,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教育教学方法。

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5、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多开展数学活动课,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我班优生稍少,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求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有的学生思想单纯爱玩,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厌学无目标。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和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4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承担七(1)(2)两班的数学教学,两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两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多数学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稍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有待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强化几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2、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实数: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2.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能估计无理数的大小,能进行实数的计算.本章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与立方根.会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本章难点:实数的概念,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关系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有序实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学习比较的学生,给他们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性的作业,检验他们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留一些综合运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情况。

4.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课前自学,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或还有什么我看不懂,在书上做出记号。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听课时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回答问题,不懂的及时提出来。要求课后养成复习的习惯,每天都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可在头脑中回顾当天所学知识,对于忘掉的或回想不起来的,可翻书重新记忆。另外,隔段时间还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再行回顾,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要书写工整,解题规范,杜绝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5.关注待进生,不歧视待进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

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课外活动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6.培优补差。

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习等方式拓宽他们知识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待进生多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四、教学进度表(略)

数学老师教学计划5一、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也有不少学生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但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作业问题。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平,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实数;第7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会说理。

第六章、实数;本章主要包括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运算和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等内容。本章的重点是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以及实数的概念,难点是平方根和实数的概念。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

四、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习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

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扎实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和评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喜悦。

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以及反三归一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课堂上兼顾到好、中、差这三类学生。

6、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对学优生要注重提升能力,开拓知识视野,让他们吃好吃饱,智能得到充分发挥;

对学困生,重在基础知识过关,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让他们易于消化、营养健康,为他(她)们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7、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8、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9、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中考、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10、积累知识,形成知识系统化、习题系列化。

11、关注中考,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同步中考的训练,为九年级毕业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课时安排

七年级一周有8节课,本学期总共有18周。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2课时

第一周5.1相交线

第二周5.2平行线及其判定

第三周5.3平行线的性质

第四周5.4平移小结、复习

第六章实数8课时

第五周6.1平方根

第六周6.2立方根6.3实数小结、复习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8课时

第七周7.1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八周7.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小结、复习

第九周第十周期中复习备考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1课时

第十一周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二周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三周三元一次方程组小结、复习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2课时

第十四周9.1不等式

第十五周9.2一元一次不等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小结、复习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6课时

第十六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