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个案分析

幼儿园个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幼儿园个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儿园个案分析范文第1篇

近十年以来,幼儿入园适应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教育实践中则表现在家长、教师和幼儿园各方面对入园适应的主动干预,这是以幼儿为中心的幼儿教育的极大进步。入园适应的过程、特征、问题表现及影响因素等,均有不少学者论及并给出策略分析。

幼儿中途转园是一个普遍现象,某种程度上,转园(插班)适应的过程、特征与入园适应有相通亦有不同,前者的“障碍”表现不见得少于后者,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需要引起更多关注。外来务工子女在流动学前儿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将面临更大的环境变动,转园(插班)适应遭遇的障碍和挑战格外突出,通过个案解剖找出问题,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显得十分必要。一般来说,外来务工子女转园的可能性和适应难度也远大于其他流动学前儿童,从而使得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显得更为迫切。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苏州市高新区某镇一所幼儿园进行的,该园是镇上唯一一所公办幼儿园,条件较好,生源主要是镇上的适龄幼儿,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该园。目前该园共有950多名幼儿,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幼儿总人数的20%~30%左右(各幼儿班占比略有差异)。外来插班幼儿可以分为转园(私立、公立)和初次入园两类,他们在生活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方面和人际交往方面普遍存在适应困难问题。

在问卷调查、带班教师帮助及实地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最终选取3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研究对象。

S1,男,河南人,2008年出生,本学期转来的中班幼儿,父母小学文化,在服务行业打工,以前主要由奶奶看管,经常和堂妹一起玩,弟弟一岁。

S2,女,四川人,2008年出生,本学期转来的中班幼儿,没上过幼儿园,父亲中专毕业,母亲初中文化,做小生意,与孩子接触、交流时间少,以前主要由爷爷奶奶看管。

S3,男,盐城人,2007年出生,本学期转来的大班幼儿,之前上某民办幼儿园,父母均在工厂上班,母亲对孩子要求严格,但缺乏亲子活动。

3名个案同时间转入同一所幼儿园,均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平时父母亲均无暇管教,一起做调查研究具有可比性。同时,3名个案的入园背景反映了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插班生的情况,包括他们的性别、年龄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

二、研究方法

“适应”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想深入地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新园的过程,仅靠简单的调查问卷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更不可能发现影响幼儿插班适应的深层原因。本研究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转园(插班)现象及其入园适应相关研究背景做了充分了解,对文献归纳分析,做到了心中有数。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调查分析,尽量从他者的角度去观察、描述。

为了了解个案的家庭情况、转学情况、适应性状况等方面的信息,笔者设计了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幼儿园教师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主班/副班/保育员,设计问题包括转园幼儿存在哪些适应问题(8个选项)、影响因素(6个选项)、教学活动中的普遍表现(8个选项)、与幼儿及家长平时的交流情况(8个选项),以及对插班想象的整体评价等。《幼儿家长调查问卷》设计问题包括本人信息、家庭情况、幼儿全部的幼儿园经历以及家长对孩子转园的主动介入如全方位准备、观察、与教师沟通和对插班现象的整体评价等,共15个题目。教师问卷主要是发放给个案所在班级的教师,共发放9份,回收6份,保育员的没有回收;经过笔者与家长的直接沟通,回收2份问卷(园长要求不能向家长发放问卷)。

笔者于2013年三四月间在幼儿园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并制作以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三个主要活动时间(即集体活动、区角活动和户外活动)为维度的《行为观察记录表》,记录3名个案典型的行为表现特征。同时,本研究拟定了详细的《幼儿教师访谈提纲》,在驻园观察期间分别对3名个案的教师及同班幼儿进行了正式或非正式的访谈,以了解研究对象平时在幼儿园的适应情况。

各种研究步骤的实施都得到幼儿园和相关教师的大力支持,叙述力求准确、客观,保证了研究的效度。

三、个案的典型行为表现

(一)S1(见表1)

1.卫生习惯不好

午饭时间,在教师的再次要求下S1才洗了手,吃饭过程中往地上吐菜(小朋友报告)。

2.尚未形成规则意识

语言课上,几次找邻座小朋友讲话都没人理睬,不久S1开始在自己的椅子上乱动,做小动作,自言自语,时不时的还站起来随便走动。喜欢打闹、推挤,常常不听教师口令,如不摆放自己的椅子、不排队进班级等。

3.与同伴交往时存在攻击性行为

在教师的鼓励下,S1开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桌面游戏,不久就和小朋友讲起了话,经常“怪叫”且声音越来越大,提醒后有所收敛。会抢小朋友的玩具,晨间锻炼时推、挤小朋友。

结论:S1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上课或集体活动时缺乏基本的规则意识,集中注意力等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动手能力欠缺;较少主动和教师交流,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同伴社交障碍,常常出现打人、推人等攻击性行为。

(二)S2(表2,见下页)

1.不会自己脱穿衣物

准备午睡,教师正在帮一个小朋友脱衣服,S2哭了(小朋友报告),教师问为什么哭,S2不说话,教师观察了一会儿,开始帮她脱衣服。

2.缺乏自信,不敢表现自己

语言课上,教师请幼儿上去做动作表演儿歌,开始S2没有举手,后来在教师的鼓励下举到一半又放下了。上课时从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教师试图和她聊天时,也不怎么说话。

3.无法进入游戏角色

晨间区域游戏时间,其他幼儿各自进行着自己想玩的游戏,S2站在一个地方看着其他小朋友进行游戏。看了会儿,她开始四处跑动,游戏时间快结束了,她还在“游荡”,没有找到要玩的内容。自主游戏时间,每个小朋友都快速找到了自己要玩的角色,S2晃了半天还是没有进行任何一种角色的扮演。在教师的提醒下,S2当 了病人的角色,她来到医院直接走进了就诊室,没有先挂号,直接和医生说:“我要打针!”医生问她生了什么病,她没有回答。早晨玩桌面游戏,S2用棒式积木搭了一个很漂亮的风车。每次有小朋友拿着自己作品跑到教师面前展示时,她总会拿着自己的风车看一眼教师,然后继续摆弄玩具。

结论:S2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能力发展良好;缺乏一定的社交主动性,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敢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言语和非言语交往能力都比较弱,存在明显的社交障碍。

(三)S3(表3)

1.缺乏独立性和自主能力,依赖倾向严重

“S3性格温和、乖巧,但比较胆小和脆弱,很多生活小细节都要征得教师的同意才敢去做,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S3在遇到问题时,经常会掉眼泪,对知识类的教学活动比较感兴趣,不太喜欢集体游戏活动和户外体育活动。”(带班教师)晨间活动时教师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活动,S3不愿意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总是要在教师周围。集体谈话活动的过程,S3多次贴靠教师。教师找来S3进行谈话,告诉S3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决定,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处理。特别是在自由时间和休息时间,小朋友可以安排自己的活动。但在体育锻炼时,S3问:“老师,我可以脱衣服吗?”回到教室,他又问:“老师,我可以喝水吗?我可以上厕所吗?米粒掉到桌上怎么办……”

2.动手能力较差

美术活动“剪纸”课上,小朋友都熟练地剪起来,但是发现S3拿剪刀的姿势特别别扭,是反手拿的,不太会剪。教师手把手教了几次,姿势是纠正过来了,但是剪得非常毛糙,剪坏了好几处。

3.强调自身的特殊性,缺乏“分享”意识

每次参加户外集体活动,S3跑到教师跟前说:“老师,我是新来的。”一直重复,直到教师给予答复为止。一次集体游戏中,小朋友都进入游戏了,他静静地坐在位置上,教师让S3玩游戏,他摇摇头说:“我是新来的,不喜欢。”教师让小朋友带些书来给大家一起看,S3带了两本很旧的。妈妈说让他带新的,但他怎么也不肯,S3还问了教师好几次什么时候能带回去。

结论:S3很多事情都需要教师来帮助完成,独立意识较差,对成人表现出过度的依恋;对各种知识类的学习能力较强,能遵守规则,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动手能力较差;存在一定的社交障碍,分享、合作等亲社会性行为意识较差,强调自己的独特性,而缺乏同伴交往的主动性。

四、个案适应困难原因分析

研究发现,3名个案在转园适应问题存在共性,即不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生活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有所欠缺、规则意识模糊和存在一定的同伴社交障碍等。同时,3名幼儿又由于各自的适应能力、家庭环境和入园经历等不同,表现出适应困难的个性特征。因此需要将诸种现象综合归纳,分析关键因素并提出干预策略。

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转园适应的因素不外以下三个方面。

(一)幼儿自身的性格特征影响其转园适应

3名个案的带班教师在访谈中都提到,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插班适应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幼儿自身的性格特征”。S1是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孩子,能够主动融入集体,虽然缺乏同伴交往的正确技能和方式,但总的来说是呈现积极状态,社会性发展良好。S1在学习上比较积极主动,虽然一开始上课意识、规则意识比较模糊,自控能力较差,但据带班教师介绍,他有意愿努力了解各种规则,尽量使自己融入到新的班集体当中。S2和S3性格比较内向拘谨,对什么事情都比较敏感,一言一行都害怕受到别人的“关注”。他们基本不愿意主动和别人交流,不愿参与到同伴游戏中,不敢表现自己,缺乏自信心,呈现出一种较为“封闭”的状态。对有难度的任务S3比S2表现得要缺乏坚持性和独立性,而且对成人表现出过度的依恋行为。这些都反映出,不同性格特征对幼儿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影响巨大。

(二)环境的突然或极大改变,幼儿认知秩序受到破坏导致其适应困难

转园对幼儿来说是具有一定风险的,而且完全是被动的。通常情况下,外来务工子女的转园,体现的是家长的人生追求,目标在于改变家庭生存环境、改善孩子受教育现状,尽量给孩子创造好的成长条件,弥补自己儿时缺失的东西,因而是一种子女通往成功之路的期望与寄托。

成人在新的环境中学习生活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对于生理心理都处于发展阶段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环境改善越明显,心理落差越大。在生活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方面会由于经验的不同而存在这样的问题,许多以前的习惯、方式都被认为不好、不对、不合适,与新的集体格格不入,甚至被同学嘲笑,如果个性拘谨,就更容易缺乏自信,感到“抬不起头”。同时,这些插班生始终被认为是有特殊身份的,即是“新来的”,而其他小朋友在他眼里也全都是新面孔,以前的人际关系许多已经中断,加之如因语言障碍而导致交流不畅,觉得自己再也找不到好朋友了。他们对新的班集体各种规则模糊不清,甚至会觉得总和自己知道的不一样、难以接受。

环境的突然或极大改变,幼儿认知秩序受到破坏,父母越来越忙无暇顾及他们,又身处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内心会感到一种失落,致使情绪不稳定,或性格更加内向孤僻。种种原因导致他们转园后的适应困难,从3名个案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三)以前的入园经历和家庭教育方式影响其转园适应

本研究中,S1和S3曾经上过幼儿园,但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农村幼儿园办学并不规范,S2来本市以前还未进入过幼儿园,以前的生活完全无拘无束,从这点来看,S1和S3似乎适应难度要小些。(当然也应看到,S2的“空白”或许能成为其较好适应新园的一个优势。)总体上可以说,转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绝大多数是从农村进入城镇,而且是“背井离乡”,也许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某种程度上在生活模式上由“开放”走向了“封闭”。另一方面,幼儿园从小班、中班到大班一般由同一个教师连续任教,班上的幼儿也是直接升上去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彼此的交往方式和态度,也有了自己固定的好朋友,插班幼儿的融入需要一定时间, 如果幼儿性格内向缺乏主动,就容易产生社交退缩行为(S2和S3在这方面表现较为明显)。同时,同班幼儿的生活、卫生和学习习惯已经相对统一、有秩序,插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需要一定时间熟悉和适应各种规则、制度,因此一有异常即被其他幼儿“打报告”。

个案研究表明,家庭因素(教养方式、成长环境、经济状况等)对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良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安全或不够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会给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带来负面影响。3名个案的父母都很忙,和孩子接触的时间较少(S1和S2平时由爷爷奶奶带的),这有可能导致他们不亲近教师,也有可能导致他们将对母亲的依恋行为转移到教师身上,出现对教师的过度依恋表现(S3的表现是典型行为)。

S1在老家上幼儿园时父母已在苏州打工,主要由爷爷奶奶抚养,生活卫生习惯、交往方式的培养欠缺,即使转园后父母也无暇管教,也不能有效配合幼儿园在这方面的培养。S2之前是没有上幼儿园的,主要由奶奶带大,与成人接触时间远多于和同伴相处的时间,使她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甚至感到与同龄人交往是困难的,逐渐导致缺乏社交主动性。S3的妈妈注重孩子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分享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孩子遇到不会的事情,她就一手包办,所以S3在转园后表现出严重缺乏独立性,很喜欢学知识类的活动,不太喜欢集体游戏活动和户外体育活动。

五、思考与建议

有学者从教师、幼儿、同伴、游戏和家长着手给出了促进转园适应的“五步走”策略,但论述十分简略。基于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转园适应,使他们尽快融入新的集体,得到全面发展。正是因为幼儿的生理心理都处于发展期,也可以说在新的环境更容易“被塑造”,因此说转园后的适应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积极地引导和干预。

(一)创建积极的幼儿园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促进转园适应的基础

幼儿园环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外因,积极向上和乐于进取的幼儿园环境,师幼之间、幼儿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爱、关系和谐的文化氛围,能够促进转园幼儿这一“弱势群体”克服困难完成适应。根据心理学理论,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依存性。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社会文化生活等会影响其适应状况和适应水平。幼儿园文化的精神在于关爱、尊重和包容每一个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客观地讲,“城里人”或者说城里的孩子先天地感到优越与自豪,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观念若有意无意地在言行上伤害到转园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确实非常不好。幼儿园应当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从大环境上抵制消极因素,创建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宽容、平等、和谐的幼儿园文化环境。

(二)教师转变观念、有针对性地运用教育方式是促进转园适应的关键

幼儿逐渐适应、接受新的环境(包括教师、新的伙伴等),首先是情感或心理方面的,而为了增强幼儿的心理认同,教师会付出更多。良性的师幼情感互动对转园幼儿增强归属感意义非凡。有调查指出,往往教师主导的情感互动中负性比重很大(不满、厌烦、轻视、恼怒等),这不得不引起重视。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首先是不能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出身而对他们产生刻板印象,先验地认为他们不好教,喜欢调皮捣蛋,自觉性又差,甚至认为接受他们会加重自己的教学负担,给班级拖后腿。如果真是这样,对于他们的适应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其次,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他们,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闪光之处,在生活、社会、学习等各个方面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设施的布置、课程的设计及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方式(教技教态等)的有针对性实施等都会起到促进作用。作为转园幼儿,他们在陌生环境下渴望得到更多关注,不仅是教师的关注,还有教师引导下的其他小朋友的关注,因为在交往中被漠视或拒绝太频繁,会增加其自卑感,感到挫折,从而丧失适应自信。

本研究3名个案所在幼儿园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S1在老家上过幼儿园,但在生活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方面有所欠缺。在入园后带班教师比较重视这两方面的培养。带班教师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一段时间后S1有了明显进步。S2之前是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对集体生活没有经验,游戏时总是想加入却不知该如何参与进去,教师给予了特别关注,自己参与到游戏中来引导她主动参与游戏,并鼓励她大胆表现自己。S2则发挥了她对各种规则掌握得快的特点,成效显著。 S3之前上民办幼儿园,幼儿园教掌握知识类的本领比较多,动手能力差。教师鼓励他多练习手工活动,比如剪纸、折纸等。区域活动时也请其他小朋友带他一起剪纸、折纸。

“当S1被其他幼儿报告 ‘打人’时,我会先让打报告的幼儿说一说事情发生的原委,再让老生先说说‘打人’这个行为的好坏,然后再询问S1,引导他讲述出来,并让他对“打人”这个行为进行是非分辨。”(带班教师)针对类似S2、S3有同伴社交障碍的幼儿,教师通过榜样示范作用进行干预,遵循班杜拉的替代学习原理,三个步骤如下:观察——教师示范如何与同伴交往及共同游戏,让其观察各种亲社会性行为,如合作、分享等;模仿——让他们模仿教师的行为参与各种游戏,鼓励他们通过协商、讨论等方式,尝试主动发起社交活动;强化——告诉他们明确、具体的目标,一旦达到目标就立即表扬,来强化他们的行为。这种榜样作用不仅对转园幼儿有效,同样可带动班上的其他小朋友帮助他们,即同伴的“间接干预”,当然同伴的选择也需要根据其特点具有针对性。“小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是不亚于教师的。

同时,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活动贯穿到他们的一日教育活动中,与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相结合。例如,可以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表演一下自己擅长的东西,来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还可以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让他们体验集体生活和同伴交往的快乐,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另外, 如果家庭、社区、幼儿园三方能共同关注,形成合力,来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好了。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还应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帮助他们逐步增强自我管理及自我调控能力,使他们渐渐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提高适应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新环境。

(三)家长密切配合、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关爱是加快转园适应的保证

从常人的眼光看,把孩子从落后的地区带到经济文化较先进的城镇接受教育,已经是一个孩子应该感到满足、左邻右舍羡慕的成就,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并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主动干预孩子的转园适应。研究表明,家长对幼儿入园适应的态度和教育对策直接影响幼儿的入园适应。“得到家长积极配合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插班后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新幼儿园。”家长密切配合,幼儿园和教师的努力会事半功倍;家长忽视配合甚至于“拆台”,显然会事倍功半。

“早期隔离”实验证明,幼年失去正常生活环境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父母和孩子的“依恋”情感产生于早年,个案中有的性格内向,不与父母交流、爱哭等表现都说明了他们与父母的情感连接尚未形成。家长应尽量保持与幼儿的密切联系,加强依恋关系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家长要充分发挥沟通的作用。外来务工人员一般工作都比较忙,作息也不一定规律,很少花时间去陪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这些孩子在接触到新环境后,不适应的感受要比一般的插班生来得更加强烈,这就要求其父母要更加细致地关注他们的表现和感受。比如,每天回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孩子讲一讲在新园的生活,认识了哪些新朋友,都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等。另外,这些家长要主动与带班教师联系,把幼儿的优点和缺点尽量详细地告诉带班教师,以帮助带班教师尽快地熟悉自己的孩子。这样,带班教师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以获得更有效的教育效果。当然,幼儿教师也要帮助家长熟悉他们孩子所在的班集体和他们的同伴。家长判断出自己的孩子在班级群体中的地位,了解他们可能会遇到的麻烦,就知道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个案研究显示,不同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的转园幼儿适应能力不同,因此适应节奏是有差异的。从整个过程来看,社会适应最快,生活适应其次,学习适应最慢,这在本研究的3名个案身上都有一定反映。

【参考文献】

邹卓伶.婴幼儿入园适应的过程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1-80.

王杰等.社会适应良好流动学前儿童个案研究.鸡西大学学报,2013,(12).

幼儿园个案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饮食习惯 不良 幼儿 个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9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营养是决定幼儿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缺乏营养、营养过剩和营养失衡是营养不良的三大主要表现,直接影响健康,只有吃得合理才能活得健康,因此要保证幼儿的健康,就必须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不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而且与成年后的健康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3~6岁正是学前儿童进入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阶段,对孩子一生有重要影响,此阶段正是儿童的辅助食品添加修正和巩固时期,也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教育和干预的最佳阶段。

我园2013年申报了一项省级课题,该课题以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家、园、社区协同合作的角度对幼儿的饮食营养进行了研究,本课题的一项研究内容为针对该园存在不良饮食营养问题的幼儿进行个案干预。在个案干预别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性,充分体现家园的密切合作,从包围在幼儿周围的不同环境中寻找影响因素,协同促进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保证幼儿均衡的饮食和营养。

1 个案基本情况

在个案选取上,本课题主要针对存在偏食挑食、挑食、吃饭困难等不良饮食习惯,或由于饮食营养造成生长发育问题的幼儿。本个案选取了小裕,一名3岁8个月男孩,中班。家庭成员有爸爸和妈妈,在周末偶尔会去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平时由妈妈负责小裕的饮食起居。小裕的爸爸是司机,每天工作时间较长且不固定,妈妈全职在家照料孩子。小裕的父母均为高中文化水平。小裕的性格比较倔强,并且爱发脾气,喜欢唱歌和跳舞。

2 个案基本表现及原因分析

2.1 个案不良饮食习惯的表现

小裕在园表现较好,不仅可以自己吃饭,而且每顿饭能吃1碗,有时还要添饭。唯一不好的是不太喜欢吃水煮蛋和蔬菜,比较喜欢吃肉。但如果是炒鸡蛋或蒸蛋花,小裕又愿意吃;对于青菜也并不是一点都不吃,如果切得比较小,在老师鼓励下,小裕也并不排斥。因此,在园中小裕的饮食状况及习惯较好。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小裕在家吃饭的状况让妈妈特别头疼,不仅严重挑食,不愿意吃青菜和蛋类,还需要喂饭,吃饭的时候总是喜欢看电视。小裕如果挑食或者不吃饭,妈妈劝说或勉强他吃时,小裕就会发脾气。小裕妈妈说:“他不吃饭的时候,我就叫他,叫他吃饭嘛,他如果不吃的话,就先说特别好吃,你先尝一下,他有时候就是不尝,我们孩子挺犟的,他不尝,说‘不吃就不吃’,然后他还生气,就是说你让他吃他就是不吃。”

可见,小裕在园与在家的表现不同,在家时表现出不良的饮食习惯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这小裕妈妈,妈妈一直觉得孩子越来越瘦,但又一直没有办法改善或解决。

2.2 个案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分析

(1)家长饮食制作方式缺乏变化性,不符合幼儿的饮食特点。小裕今年3岁8个月,从个体生理发育的特点来看,该个案幼儿的咀嚼能力、消化能力还不完善。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该幼儿的挑食主要表现在不喜欢吃青菜,但是如果青菜剁的比较细碎,他又可以吃,这说明他并不是不能接受青菜的味道,而是和青菜的烹饪方式有关。个案妈妈说:“有日子,我专门给他下了菠菜面,小白菜面,我就给他切的很小放到里面,但是他都吃。我给他炒个小白菜啥的,他就不吃就那种。”幼儿的消化道粘膜柔嫩,消化道相比成人更长且狭窄,在制作青菜的时候应该尽量细碎且柔软。综合以上分析及访谈所得,可以发现小裕妈妈在烹饪方式上对幼儿的消化系统特点及口味考虑有所欠缺,造成个案在家的挑食问题。

(2)幼儿不定时、无规律的食用零食,造成食欲下降。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小裕非常喜欢吃零食,且最喜欢泡面、洋葱圈等不健康的零食。每天回家后晚饭前总是要吃点零食或者喝罐奶,等到吃饭的时候就吃不下主食,如果不让吃就哭,妈妈最后也只能妥协。个案妈妈说:“他说他不想吃,吃饱了。过一会又说是肚子饿了,我就说那你吃饭,他说不,我要吃零食,他就这样的……他故意的,过一会就说饿得狠,他还挑,你说做米饭,他说不吃,做面,他说不吃,他说我要喝罐奶,要不然就说要吃零食,要不然就说给他煮包泡面”。孩子平时也不喜欢喝水和吃水果,渴了就喝奶,水果要隔上一两天,想起来才吃。人体在渴的时候最需要的盐和水分,而牛奶不能很好的补充所需成份,且长期吃过甜的食物,会造成食欲下降。因此,个案偏好零食,不规律的食用零食,造成了对正餐的摄入量降低。

(3)幼儿家长的引导方式过于单一。在案例中,小裕妈妈一般会先采用说好话的方式劝说个案吃饭,但是结果一般都不能如愿,反之如果采取强制、威胁的方式,则幼儿会服从。如个案妈妈说:“我说你不吃小心我一会打你,然后不吃我就说那你小心着,小心我打屁股啊啥的,他说他还是不吃。有时候我假装生气,他害怕打他就过来吃两口,就在那发恶心……”因为个案曾经被妈妈打过,因此威胁和强制的手段反而会更有效,但效果并不持久。爸爸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也是采取强制、威胁的方式,且父母认为强制的方式更有效。

(4)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影响进餐速度和食欲。在访谈中了解到,小裕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对《喜洋洋和灰太狼》、《熊出没》等动画片情有独钟,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电视,个案妈妈说:“他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吃饭,你给他关了他就哭,一碗饭端很长时间,都没吃完。喂着吃一碗能吃完,自己吃半碗就不好好吃了。”可见,由于小裕边看电视边吃饭,造成了吃饭速度和食欲都有所下降,妈妈只好喂着吃。对于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家长做法是威胁,缺乏合理的引导。

3 干预策略

(1)制定干预目标和计划,保证家园联系的实效性。综合个案存在的饮食习惯问题及原因分析,我们打算家园共同协作,从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入手对小裕不良的饮食习惯进行矫正。个案干预的目标有:能接受蛋类和青菜,均衡营养;能自己独立进食;能做到定时定点进餐,不乱吃零食;能做到吃饭时候不看电视。矫治时间为4个月。建立关于个案的档案,制定针对个案的家园联系手册,详细说明家长与教师需要做的事项,并建立定期反馈机制,确保个案干预的有效进行。

(2)改变家长的烹饪方式,激发幼儿食欲。本个案的干预重点在于家长在烹饪方式及教育方式上的改变。因此,在家园联系手册里,我们搜集了大量适合儿童的有关绿色蔬菜的做法,向小裕妈妈普及有关3-5岁幼儿消化系统及饮食特点。小裕妈妈终于知道,对于幼儿的饮食一定要做到碎、细、软、烂,青菜的做法也开始考虑孩子幼儿消化道娇嫩的特点,切得细碎,添加淀粉,使其滑嫩可口。在食物的造型上,我们建议小裕妈妈做到多变、形象、生动,如把胡萝卜切成小兔的形状,用蔬菜汁和面,制作小乌龟、小猪等可爱的动物造型,小裕果然对这些又好看又好吃的食物非常喜欢。

(3)用故事、游戏、实践参与法等多种途径培养幼儿对食物的情感。我们搜集了许多关于饮食的故事和绘本,如《一园蔬菜成了精》、《爱吃青菜的鳄鱼》、《小青菜找朋友》、《鸡蛋哥哥》、《最奇妙的蛋》等,请妈妈或爸爸讲给小裕听,使其从认知上认识到绿色蔬菜和鸡蛋的营养价值。我们将幼儿园中一些游戏拓展到家庭中,如“帮鸡妈妈找蛋”,让小裕寻找藏在家中某个地方的蛋宝宝,找到后作为奖励做给他吃,小裕竟然能吃完一个蛋。在幼儿园中,我们的课题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分别组织了“蔬菜一家亲”、“神奇的五谷杂粮”、 “水果娃娃”、“我的蛋类朋友”、“可爱的豆宝宝”、“有趣的面食”等主题活动。配合幼儿园的课题,我们建议让爸爸妈妈带领小裕在家自己动手种植常见的蔬菜,周末带小裕去菜市场买菜,做饭时请小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洗菜、摘菜等,无论做得如何,家长都给予表扬和奖励。通过故事、游戏、实践参与法等,使个案的认知、情感上树立对事物的喜爱之情。

表1 小裕的行为价值表

表2 小裕的代币价值表

(4)利用代币制,纠正个案无节制吃零食及看电视吃饭的不良饮食习惯。针对个案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和小裕妈妈商议用代币制,来帮助其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目标行为是:能独立吃完一碗饭;吃饭时不看电视;饭前1小时内不吃零食;愿意尝试新食物;不乱发脾气;愿意吃青菜或蛋类食物;能在大人提醒下喝白开水;每天能吃水果;物质奖励有:蜡笔、水彩笔、贴画、陀螺、汽车、飞机、积木;活动奖励有:去河边玩、去儿童乐园、去游乐场、去奶奶家玩、去野餐、看喜欢的动画片20分钟;以笑脸作为代币。

列出详细的代币兑换比例后,我们要求妈妈每天按时进行兑换。每周周末将兑换情况及效果与我们及时沟通,根据小裕的表现和兴趣,有针对性的调整强化物。

(5)创设良好的用餐环境,让进餐的氛围变得轻松、温馨。小裕妈妈一般接孩子回家后,就开始做饭,等爸爸下班后大约6点半到7点钟吃晚饭,这段时间我们建议妈妈边做饭边和孩子说话,请小裕帮忙做家务,或让小裕进行积木或看书等活动,尽量不要让小裕看电视,也不要让小裕吃零食,以保证正餐时有食欲。用餐的地方固定在餐厅,没有电视的地方,爸爸回来后,与小裕一起收拾餐桌、摆放碗筷等,暗示小裕开始准备就餐,还可以通过爸爸妈妈语言和表情的渲染,激发幼儿进餐的欲望,如:“哇,妈妈今天做了颜色非常漂亮的番茄炒蛋,小裕快来看,黄色的是什么?红色的是什么?绿色的是什么?闻闻看香不香?和你彩色笔里的哪些颜色一样?想不想画一画妈妈做的菜?”我们帮助妈妈编制了一些小裕爱吃的菜以及一些营养丰富的蔬菜和鸡蛋类菜,配上图片或者小裕自己的绘画,请小裕做饭前进行“点菜”,这也增加了小裕在饮食上的主动性和欲望。

经过4个月的代币制矫正及家庭环境、父母引导方式的改变,小裕的饮食习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再排斥青菜和蛋类食物,愿意尝试各种食物,每顿饭能吃至少1碗,零食也能做到在两餐之间进行,不再影响到正餐的食欲,吃饭时能做到定时定点,能在成人提醒下喝水、吃水果等。不仅小裕的饮食习惯得到改善,爸爸妈妈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因此,对待幼儿的饮食习惯问题,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上,考虑其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特点,体现其主动参与性,还必须要做到家园的密切合作,依据科学的理论,制定严谨的矫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成长,使家长一同变化成长,为幼儿的发展创造可持续的和谐的环境。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SGH13882

参考文献

[1] 顾荣芳.幼儿饮食知性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幼儿教育,2012(33).

[2] 江琳.成因与对策: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3] 孙文杰,高永清.家长与幼儿饮食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

[4] 万钫.家庭幼儿饮食行为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1995(4).

[5] 敖春美.3-6岁幼儿饮食习惯调查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幼儿园个案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柯萨奇病毒; 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 R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126-02

手足口病(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可引起发热、手足皮疹、口腔粘膜疹,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1]。引起该病的病原体有20多种,主要由柯萨奇A16型病毒引起,也可由柯萨奇A5 、A6 、B3,肠道病毒71型引起发病[2]。急性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主要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或由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在托幼机构易引起爆发、流行。2008年4月中旬,洛阳市吉利区某幼儿园出现首发病例后,全区发病数急速上升,4~5月份发病46例,无死亡及危重病例发生。现对此次手足口病疫情发病、流行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洛阳市吉利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报告系统及手足口病例个案调查资料。

1.2 方法

对2008年4~5月上报的手足口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汇总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2.1.1 总发病情况 本次手足口病爆发流行累计发病46例,无死亡及危重病例发生。

2.1.2 洛阳市吉利区某幼儿园首例手足口病发病情况 某幼儿园是一家私立幼儿园,占地面积1500m2,共有5个班级,师生82人,其中教职工20人,在园儿童62人,4月下旬出现首发病例。患者发病前无外出及在外就餐史。本地2006~2007年有手足口病散发病例报告,但此幼儿园首例患儿发病原因不明。

2.2 临床表现

对46例个案调查资料汇总、分析:大部分患者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患者口腔、手、足等部位黏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病程约4~8d。经一般对症治疗,预后良好。46例病例中,34例门诊治疗,12例住院治疗,均痊愈。无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3 流行病学特征

2.3.1 时间分布 洛阳市吉利区手足口病例4月中旬上报2例;4月下旬上报17例;5月上旬24例;5月中旬3例。5月下旬0例。

2.3.2 年龄、性别分布 手足口病例年龄分布< 1岁3 例;1~2岁18例;2~3岁15例;3~4岁8例;4~5岁1例;5岁以上1例。5岁以下病例共计45例,占总发病数的97.83%。性别分布:男29例;女17例,性别比为1.71∶1。

2.3.3 托幼机构分布 全区14所幼儿园中有7所出现手足口病例。5所小学中有一所小学出现1例病例。

2.3.4 行政村、社区分布 全区29个行政村中有13个行政村及5个城镇社区出现病例。

3 讨论

此次手足口病疫情46例病人病情轻、病程较短,预后较好,与相关报道一致[3]。发病时间集中在4月中旬至5月,主要是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总发病数的97.83%。病例在托幼机构分布较广。分析此次手足口病疫情爆发流行原因主要有:(1)手足口病为病毒感染所致,好发于夏秋季节。此次暴发流行疫情发生于春末夏初季节。急性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或由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4]。婴幼儿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较多,因此在托幼机构易引起爆发、流行。(2)手足口病目前无特殊药物及疫苗预防和阻断感染。(3)学校及有婴幼儿的家庭对手足口病认识不足,自我防范意识差,对患儿未及早采取隔离措施。为防止此类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有效控制疫情,要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群众防病意识。(2)加强疫情报告,及早进行病人的发现、隔离、诊疗,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进行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3)托幼机构加强晨检及做好单位内的环境消毒工作。在疾病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带幼儿到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感染机会,控制疾病的流行[5]。(4)政府相关部门、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要加强协作,明确责任和分工,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爆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廖华,张寿斌,黄呈辉,等. 手足口病43例临床诊治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4):1086-1087.

[2] 杨智宇,朱启,李秀珠. 2002 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 型和柯萨奇病毒A 组16 型的调查[J].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 652.

[3] 叶慧青. 上海市松江区手足口病小型爆发疫情分析[J]. 上海预防医学,2004,16(10):514-515.

[4] 刘跃,吴智娟. 小儿手足口病172例临床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2):127-128.

幼儿园个案分析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77―01

这里研究的“情”指的是幼儿的个性品质,它包括了情感教育、兴趣爱好、孩子的态度和需要等品质。“智”指智慧和潜能,包括了好多种种不同的智能,即体态智能、语言智能、内省智能、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本研究着重揭示和应用“情”和“智”在教育活动中融合协调发展的规律。

一、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幼儿园情智教育活动是以促进典型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幼儿的情感智力相互交融为发展目标,采取丰富多样、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情景策略,运用情智互动,以情为先的教育方法。它有机地融合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五大领域和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情萌智,以情育情,智中生情,促进幼儿情智教育融合发展。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1.孙双金老师的“情智交融,和谐共生”教育理念的启发。“情智交融,和谐共生”是孙双金老师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总结出的最高理念,他还探索出了“情感智力相互交融”的方法和策略。我通过学习孙老师在语言领域创建的先进教育理念,反思幼儿园情智教育的现象和存在的问题,从而确立了在幼儿园领域开展情智教育方面的研究的想法。

2.关于罗杰斯的情感学思想的启示。罗杰斯认为“人类内心的机体感在不断铺就一条有利于变化的道路”。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认为人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活动的,这种整体首先表现为知情活动的合二为一,认知情感的协同活动单凭认识能力本身是不能达到的一个高水平。为此,就必须要找到一种新的教育对策,就是要将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人成为“完人”。

3.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互动关系研究成果的启示。除个性心理特征中的“能力”和心理过程“认识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属智力或认知范畴)外,其余的一切,决定智力活动的效益并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来,这些都被称之为非智力因素。严格地说非智力因素是指心理能力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与能力活动和智力有关的一切非智力(认知)、非能力的心理因素。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实施课题研究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2.实施课题研究是促进幼儿园创新发展的需要

3.实施课题研究是实现情智融合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幼儿情智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实施途径,基本流程、方法和策略,初步明确情智教育活动操作要领。

2.探索情智教育活动典型活动内容和环境教育,促进幼儿情智教育融合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幼儿园情智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流程。

2.研究幼儿园情智教育活动的方法策略、实施途径及活动环境。

3.研究促进幼儿情智融合发展的典型活动及情智教师基本素养。

(三)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本研究探索出情感为先、以情萌智、融合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路,有效地推进了《纲要》的贯彻与实施,在全园形成了情智发展的氛围,提高了保育教育质量,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

2.本研究提出的幼儿园情智教育具有融合性、诱导性、互动性、情境性等特点,对幼儿园情智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二)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培训学习。

(2)拟订幼儿园情智教育活动实践研究计划,制定实施方案。

(3)结合理论学习分析我园现状,完成相关的收集调查,拟定课题研究思路,制定研究措施和方法,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研究实施阶段

(1)通过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对情智教育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题讲座、个案辅导,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2)建立教师和家长、社区居民交流的平台,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为打好下一阶段研究基础,要求参与课题研究的骨干教师将自己成功的礼仪教育活动案例,通过进一步的反思和分析,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教师之间相互交流。

(4)充分利用家园互动活动和幼儿园大型开放日等活动搭建家园共育平台,并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进展情况收集、积累资料,撰写阶段性总结。

幼儿园个案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社区;合作;教育资源

早在1927年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进步对教育影响越来越大,也使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师已经不是幼儿信息的唯一或重要源泉了。

社区工作尤为重要,幼儿园与社区合作互动工作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幼儿园改革的重要主题。在倡导和谐幼儿园教育理念中社区工作就显得更加突出于重要。需要迫切将幼儿园工作于社区工作相互融合。而且随着国家对幼教事业的高度重视,各种题材的教材资料随风而入,一夜之前像洪水一样泛滥成灾,在这洪水般涌来的信息流中泥沙俱下,与教育一致不一致的信息在相互碰撞中对幼儿发生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保证教育的效果,幼儿园所能做的,就是把社会影响作为与教育相联系的统一体来考虑。是教育的积极影响与社会积极面相结合产生倍增效益。同时削弱不良及消极影响。封闭教育不可实施,围墙之内的教育很脆弱,不堪一击。

目前也有很多家长的意识认为幼儿教育靠老师就行,在家父母足够,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文化水平很低,没有能力参与到教育当中来,要不就是没有时间,放手教育。还有个别家长认为会算题了,会背古诗了就是学好了。《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周边均拥有丰富的资源,如企业、超市、学校、银行、广场、人工湖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园教育的很好的天然素材,如果能很好的利用起这些社会实体资源,那我们就会在区角环境创设方面省出很多的资金来,利用在硬件投资上,而且这些天然素材是我们老师们无法创设的资源,利用实体资源和幼儿园里的班级区角环境教育相结合,将实体天然素材转化为幼儿的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和教育资源,那么幼儿的认知能力、技能情感、态度发展将会得到很好地发展。这样既可以丰富幼儿的教育资源,又可以减少老师教育教学难点,还可以更加立体直观的让幼儿接受教育。同时可以促进教师快速成长。以此来提高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我会经常通过各种机会寻找与挖掘周边的社区教育资源,与幼儿园的教学形式双向互动,双向服务的良性循环。打造民办幼儿园的品牌教育。

如何将社区工作很好的利用到幼儿园教育教学当中来?

以幼儿园周边社区设施为天然题材,将实体与课本相结合,降低幼儿学习难点。通过对周边社区资源的利用与挖掘,丰富幼儿的学习环境。让幼儿早期解除社会教育。通过对本课题的探讨与研究实践,初步形成幼儿园社区相互融合,使教育贴近生活化。通过对该课程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技能迅速成长。

组织教师进行社区资源挖掘,并集体教研,共同备案,将本学期的所有区角与社区资源相结合进行设置。并且一起进行健康教育的策略与方法研讨。和社区提前做好沟通工作,并且得到社区工作人员的支持与配合,让社区了解教育,让幼儿体验合作与关爱。在与社区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并且让幼儿感受到各行业的规则意识。还要让幼儿走入社区时感受到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教师要提前做好各个社区活动时的活动预案,并且搜集相关的教材,挖掘教育亮点。

首先要让教师明白社区教育资源的含义和实际意义是什么,了解哪些是适合幼儿园可利用的资源,根据班级年龄特点进行筛选和制定。将筛选出的资源进行分类并且建立资源库,方便教学使用。通过活动教学进行总结,并且建立个案资料,进行跟踪、分析和对比。

将所有资源库的社区资源进行研究和认定,并且对教师进行资源培训,按照年龄段进行划分和制定教案。和社区进行联系并且组织幼儿根据主题课程活动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后,对参加幼儿进行分析,择出个案,建立资料档案,并且进行跟踪和分析。通过社区资源实践后,和班内主题区角进行相结合教育,从而开发出更多的教育课题,进行课外延伸活动。

例如,我们周边有大型的购物超市,每一学期我们都会针对中班以上的幼儿成立班级区角活动××超市,然后老师们通过教研活动后制定教学方案,选出代表联系购物超市,组织幼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带幼儿进入超市进行购物,并且让幼儿自行购物和付款,然后将所购物品进行分享,这也正好将我们的主题活动进行了延伸教育。然后组织教师进行活动总结与分析,将个案进行资料建立、追踪与总结,并且制定班级区角游戏活动,与社区实验进行对应教学,最后教师们进行案例分析与研究,进行总结教学,将课题整理并研讨。 最后我们利用学期末的时候,将所有资料汇总,组织幼儿进行角色互换,让幼儿进入超市视自己为售货员、收银员等工作人员,让幼儿到社会上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了解周围的环境及成人的工作,懂得劳动光荣,劳动艰辛,萌发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学习如何去珍惜劳动的成果。同时,提高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人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在社区活动中要形成德育基地,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家长、老师、社会全面配合的协调性,更为重要的是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幼儿园要主动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与联系,争取社区的合作与支持,召开周边居委会主任会议,请他们参观幼儿园的环境设施,共同制定合理的社区联系方案和计划,使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要走进社区进行家教宣传,提高社区成员的家庭教育意识,积极向社区居民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的育儿知识,派幼儿园领导和有经验的教师定期到社区进行家教科学知识讲座;节假日,到社区、广场、福利院、敬老院、部队等地把幼儿园编排的幼儿节目表演给广大社区居民观看,促进社区联系,服务社区文化。

还有组织幼儿参加“孝亲敬老”活动,走到社区养老院和福利院,感受爱的传递,走到银行、居委会、医院等等社会场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社会行为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它克服了空洞单调的口头说教形式,以直观、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方式为幼儿所接受。社区教育活动中使孩子们的着眼点从“我自已”转移到“我们周围”,使他们学会不仅关心自已还要关心他人,同时,社区中成人的工作、成人的社会行为对于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作用,可以影响幼儿以同样的方式对代他人。幼儿社会行为的形成有助于幼儿掌握正确的与人交际能力,是帮助幼儿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社会能力的关键。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社区教育与园所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幼儿园、社区是儿童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它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经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幼儿园可以邀请热心幼儿教育的家长、社区内各界人士,成立家长、社区教育委员会,共创社区教育基地。幼儿园教育教学应多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幼儿教育融入社会的大系统中,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应充分发挥与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的功能。幼儿家长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家长的教育思想,家长们不同的知识与职业背景以及他们的工作是幼儿园有效的经验、知识、内容来源。幼儿园应加强家园的沟通,多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活动。把当前社区的社会生活、文化历史作为教育资源,让幼儿感受到社区生活的丰富多彩,文化历史的深刻内涵,使社区教育配合幼儿园教育,真正达到双向促进。

幼儿园个案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调查报告;幼儿园

2011年10月31日,卢湾区某幼儿园报告一起手足口病爆发疫情,称该园自10月20日起陆续发生12例手足口病病例(其中10月23日-29日共发生11例,满足一周内10例以上爆发疫情定义),区疾控中心当日立即上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指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及时采取加强晨检、消毒、宣传等措施,并建议自10月31日起全园采取停课2周的措施。之后11月1日-3日又陆续发生5例手足口病,均为在家发病,共计发生17例病例。为了解此次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状况,查明爆发原因,以为以后的幼托机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提出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建议,我们对该园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资料和幼儿园整体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该幼儿园自2011年10月20日以来,有发热、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口腔黏膜疹的患者(有医院明确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病例)纳入流行病学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流行病学调查 对每例患儿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包括在最短和最长潜伏期内有无手足口病病例接触史、有无去过手足口病流行地、有无可疑饮食(水)史、密接发病情况。收集所有病例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1.2.1 实验室诊断 区疾控中心采集部分患儿的咽拭子和疱疹液标本,送区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肠道病毒、EV71型、CVA16型病毒核酸检测。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卢湾区某幼儿园位于五里街道,为全日制公立幼儿园。该园共设2个年级6个班级,共有幼儿151名,教职员工28名,其中保健老师1名。现场调查发现,该园教学楼为一幢3层的楼房建筑。一楼为小(1)班和小(2)班;二楼为小(3)班和中(4)班;三楼为中(1)班和中(2)班。各班级均有独立的午休室和卫生间,且教室内通风、卫生情况良好。园内有厨房自制午餐,幼儿中午在各自的班级内就餐,共用餐茶具,餐茶具平时均进行日常消毒。学生饮用水为幼儿园煮沸自来水,各人自备水杯。调查还发现,该园无住宿生,无校车接送幼儿。除10月19日的秋游外近两周内未组织其它集体性活动。

2.2 发病情况 首发病例,男,外省户籍,3岁,小(2)班幼儿,10月19日该园组织全园秋游(按班级活动),当日中午小(2)班班主任发现该患儿体温异常,下午14时30分回到幼儿园后,给患儿测量体温为37.6℃。据此,班主任放学时建议家长带患儿及时就医。20日,患儿家长带患儿至儿科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手足口病”。确诊后患儿一直在家中休息。10月20日下午家长将患儿病情与诊断情况电话告知幼儿园保健老师。据患儿家长述,患儿2周内无与手足口病病人接触史,除参加幼儿园于10月19日组织的秋游外无外出外来史。

幼儿园秋游当日由于晨检工作不到位,以至于未能及时发现首例患儿,未能对其采取早发现、早隔离治疗措施,导致传给了同班级的其他儿童,造成此次疫情的扩散。

2.3 时间和班级分布 2011年10月20日至11月3日,该园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7例,罹患率为11.26%(17/151)。17例病例中男性10例,女性7例。班级分布为小(2)班13例、中(2)班3例、中(1)班1例。发病时间分布为:10月20日1例、10月23日1例、10月25日2例、10月26日4例、10月27日2例、10月28日1例、10月29日1例、10月31日1例、11月1日1例、11月2日1例、11月3日2例。从发病时间来看呈单峰分布(见图1)

2.4年龄、性别分布 发病年龄3-5岁,3岁最多(10例),占发病总数的58.82%,男性10例,女性7例,男女发病比例为1.43:1。

2.5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为轻症病例,均有手、足疱疹和口腔溃疡等手足口病症状,其中7例病例出现发热症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未见异常,未出现合并症及并发症。

2.6实验室检测:我们共采集了9例病例的咽拭子和疱疹液标本,送区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肠道病毒、EV71型、CVA16型病毒核酸检测。检测结果为3例阳性,阳性率为33.33%,分型均为CVA16。

3、 控制措施

3.1 领导重视 疫情发生后,区卫生局、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召开了由区卫生局、区教育局的紧急协调会议,布置下阶段的防控工作。

3.2 具体措施

3.2.1 接到报告后立即对幼儿园采取关园2周(10月31日-11月13日)的措施、加强消毒、健康观察等各项预防控制措施;

3.2.2 隔离传染源 对医院临床确诊的17例患儿进行住院或在家隔离治疗,痊愈后由医院出具证明,隔离期满再返园上课。

3.2.3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全园151名幼儿中,发病17例,另134名幼儿均回家进行为期2周的医学观察,此134名幼儿均健康无发病。

3.2.4 10月31日加强终末消毒,包括有患病幼儿的3个班级小(2)、中(1)、中(2)班进行室内开窗通风;对桌椅、坐车、围栏、玩具等用含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揩擦或浸泡半小时;被褥暴晒或由家长带回清洗。

3.2.5要求幼儿园开展对园内教师、幼儿家长及幼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发放手足口病宣传册累计200份,张贴宣传海报5张。

4、疫情分析讨论

幼儿园个案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城乡幼儿 区域游戏 个案分析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城乡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表现状态与分析

(一)城乡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表现状态

1.城市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表现状态描述

许××是老师和小伙伴们都很喜欢的一个小女孩,长相可爱,性格开朗,在集体中很受欢迎。

许××在区域游戏中的表现十分热情、积极主动,但同时很喜欢自封小组长,喜欢支配人。如一次区域游戏中,她选择了厨房区域,那天制作的是【水果沙拉】。教师在游戏前已经做好准备工作,将水果洗净、去皮、切块、放入盆中。幼儿要做的就是将适量沙拉倒入盆中,并用汤勺或戴着食品手套的手将其搅拌均匀,完成后与全班小朋友分享。与她一起进行厨房区域游戏的还有一位小男孩和一位小女孩,刚开始进行游戏,许××就自命起小组长:“王××(小男孩),麻烦你帮我把旁边的沙拉酱拿过来好吗?”很奇怪,王××好像很习惯这样被指挥,乖乖拿来沙拉酱,没有任何异议。倒沙拉酱时,许××说道:“沙拉酱是王××拿来的,张×,我们就让他倒,看到他倒了足够的沙拉酱,我们一起喊停,怎么样?”张×表示很同意,点点头认真地看着王××倒沙拉酱。王××对许××的公平分配感到很赞同,开心地倒着沙拉酱,沙拉酱倒好了,下面就要开始进行搅拌了。这时,许××对着张×说道:“张×,你可以帮我们拿来三个汤勺和三个食品手套吗?一会儿让你先搅拌!”张×听了心甘情愿地拿来了汤勺和手套,当然,这一环节也顺理成章是张×先进行搅拌。张×在搅拌的时候,许×说:“下面一个让我来搅拌吧,按顺序下一个就是王××,这样每个人都能搅拌到了,怎么样?”大家都表示赞同。这个区域游戏就在和谐的氛围下进行着,直到结束。

许××虽然很喜欢支配人,但同时她具有领导才能,她可以很公平地进行分配,在交代任务时十分清晰地说出了合理的原因。在区域游戏过程中,其表现出来的是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对同伴公平的对待。

2.农村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表现描述

熊××是老师和小伙伴们都很喜欢的一个小女孩,自制力极强,成绩优异,爱照顾他人,付出不求回报,长相可爱,性格活泼,在集体中很受欢迎。

熊××在区域游戏中的表现积极主动,主动遵守规则,非常愿意帮助同伴。如有一次她在手工区正在专心致志地画画,我正在与她交谈,对面正做着豆豆粘贴画的小朋友说道:“熊××,帮我拿个双面胶好吗?在你前面的盒子里。”熊××很自然地帮她拿来递给她,接着继续画自己的画。不一会儿,隔壁桌的阅读区有了吵闹声,熊××听见走过去问:“怎么了?”其中一个小男孩说道:“他在撕书!熊××,你快去告诉老师!”熊××说道:“我现在就去告诉老师!”回来后,小男孩问:“熊××,你真的告诉老师啦?”熊××:“真的啊。”说完又回到自己位子上继续画自己的画了。

熊××虽然在区域游戏中主动遵守规则,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十分愿意帮助同伴,但是同时十分容易被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不能说熊××喜欢多管闲事,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力都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所以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区域很正常。从教师那里得知,平时她参加茶馆区域活动时会表现得更加活泼。

(二)城乡幼儿园区域游戏环境对幼儿个案影响的比对分析

1.城市幼儿园区域游戏环境对幼儿个案影响的描述

该幼儿园区域游戏环境总体印象为:区域与区域之间比较拥挤,空间环境狭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经常会不得以碰撞到物体或者同伴。

该园区域游戏环境较狭窄拥挤,同时游戏环境对许××产生了影响。我对此印象尤为深刻,正是因为我第一天到这个班实习时就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在幼儿进行游戏时,我正在美工区观察一位幼儿画画,突然不远处传来了什么物体倒落的巨响和小朋友们的尖叫声。我立刻过去,原来是放在厨房区域和建筑区域之间用来做隔断的门倒了。许××正气急败坏地喊道:“都是你碰倒的!叫你绕过去走了啊!”被许××指着的男孩子低着头不吭声,旁边的小朋友呆呆看着倒下的建筑门。这个门是由塑料积木搭建成的一个门,上面贴有一个厨师的头像,告知小朋友们这边是厨房区域。由于厨房区域本身很狭窄,区域里面还要摆放一个圆桌和三个小板凳,不管是厨房区域里面的幼儿进出,还是旁边区域的小朋友经过,都很容易碰到这个门,门本身是由塑料积木搭建成的,本身很容易移动倒塌。

该幼儿园区域与区域之间安排的距离很窄,幼儿想要走动并不是很方便。如果教室空间不大,区域与区域之间空间距离狭小,可以使用较为坚固、不易移动变形的物体进行隔断,不会导致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不能尽情地玩耍。

2.农村幼儿园区域游戏环境对幼儿个案影响的描述

该幼儿园区域游戏环境对幼儿个案影响的总体印象为:活动室本身场地大,区域与区域之间空间环境不拥挤,不会造成幼儿之间的碰撞。但是建筑区的环境安排上,与其他区域游戏距离间隔太远。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基本不会碰撞,但是建筑区的环境对幼儿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小朋友与其他区域的幼儿没有交流,连眼神交流都没有。

熊××在该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对她的影响不大,反而基本促进了熊××的发展。因为熊××一般会选择手工区域游戏和角色区域游戏,这两个区域的环境布置很好,空间很大,不会造成拥挤的现象,也不会有物品容易被撞倒,她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由游戏,有助于熊××的发展。这是比城市幼儿园稍稍做得好的地方。

但是,我观察到该班的建筑区活动区域在离大部分小朋友们活动区域相离两个间隔门的距离,根本看不到建筑区的小朋友们,等于建筑区是被隔出去的一块区域游戏。建筑区是被安排在卫生间旁边的一个小房间里的,他们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没有开灯,有点暗,没有阳光照进来,四面都是墙,当小朋友们在活动的时候,只有生活老师看管,老师不会到建筑区看小朋友们活动的情况。

活动室里的区域活动环境安排得不错,阳光充足,小孩基本不会产生碰撞,不会觉得拥挤。但是在建筑区活动区域的游戏环境安排就不合理,四面都是墙壁,没有阳光照进来,也没有开灯,老师不会去建筑区域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只有一位生活老师待在建筑区域看管幼儿秩序。灯光暗淡不仅会对幼儿心灵上产生影响,对幼儿的眼睛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关于城乡幼儿园区域游戏的建议与思考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区域游戏环境

区域游戏环境的设置应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调整,把幼儿的需要放在工作的第一位。以幼儿为本,在各个不同的区域之间安排好相适应的空间距离。当幼儿在感觉舒适的环境下进行游戏时,才是最有意义的游戏活动,才能让幼儿彻底放松自由地进行游戏。

(二)关于区域游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对区域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影响很大。投放得好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但若投放得不好,效果则相反,甚至影响幼儿的学习。因此,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层次地投放区域游戏材料,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进行科学的教育方法

新《纲要》认为教育实施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让幼儿得到适宜的发展,关键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

幼儿教师接触的是最根本的幼儿,幼儿园是幼儿一生发展中的开始,只有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与根基,幼儿才能得以全面持续发展。首先,教师要尊重幼儿,在区域游戏过程中以观察为主,并且给予足够的支持,这里包括环境、材料及精神上的支持,最后老师才是对幼儿进行适当引导。幼儿教师应真正热爱幼儿,因为我认为爱是使每个幼儿健康成长的前提。只有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学的教育观念,才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2012.

幼儿园个案分析范文第8篇

一、游戏中的作品取样

(一)何为作品取样

作品取样是一种真实性表现评价,目的在于协助教师通过活动与作品记录评价儿童的技巧、知识和行为,主要记录评价孩子的学习历程与结果。有系统地记录与评价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历程与结果,对于教师来说有一定难度。

(二)作品取样的内容

作品取样的内容主要是记录幼儿期初、期中、期末不同阶段在游戏中的表现、作品、创意行为等,有规划、有系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对幼儿动作、行为等方面进行记录和分析。

(三)作品取样的作用

1.作品取样对于教师关注幼儿游戏中的细节问题,特别是幼儿创造能力方面的问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虽然作品取样特别是照片留样工作繁琐细致,但对于观察幼儿游戏水平,日后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指导幼儿游戏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3.对于每一次游戏结束后教师讲评及深入挖掘游戏内涵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4.帮助老师纵向掌握幼儿的发展动态,有依据地进行作品分析,进行幼儿行为的剖析等。

(四)作品取样的要点

1.在每次游戏中,建议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作品,让幼儿自己挑选作品。

2.教师要为幼儿作品做批注、整理作品,关注孩子的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作出综合评价。

3.使用作品取样系统,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增加领域、分析内容。

4.与班级合作者共同研讨实施的计划、进度、困惑、实施技巧及案例分析。

5.本着“实践―检核―调整―再实践”的原则,有耐心、信心,用持续性发展的眼光进行操作与分析。

二、游戏中的个案记录

(一)何为个案记录

游戏中的个案记录是指教师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的个体事件及情况,以文字方式记载下来,并进行分析的文本资料。

(二)个案记录的内容

个案记录内容包括幼儿语言、交往、性格、能力、知识、情感等方面内容,可涵盖的内容较多。如:幼儿自身不同的游戏能力表现有哪些;不同性格幼儿的有哪些不同的游戏表现;游戏对幼儿认知、情绪、社会性的作用;影响幼儿游戏行为的因素(生活经验、游戏氛围);如何促进幼儿的游戏能力发展;如何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等等。

(三)个案记录的作用

1.通过记录后的仔细分析,从中得到很多以往在幼儿身上看不到的东西,从而对幼儿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2.有利于教师追踪观察个别幼儿,从而直观了解该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社会性发展与能力发展。

3.便于老师及时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与指导,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更多。

4.为游戏中的幼儿提供有效帮助,利于因材施教。

5.为自主性游戏理论的发展提供特殊例证,丰富研究内容。

(四)个案记录的要点

1.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在游戏中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并确定对幼儿游戏中的哪些方面进行研究。

2.围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广泛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详尽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细致有效的整理加工。

3.收集到个案资料之后,对产生现状的原因进行推测,形成初步假设,探索导致个案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

4.对个案问题做出明确的诊断和假设后,接下来需要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指导性意见。

5.搜集多方面的信息检验研究假设,并对个案的表现进行讨论和评估。

6.提出建议,得出结论,撰写研究论文或者研究报告。

三、游戏中的档案袋记录

(一)何为档案袋记录

成长袋记录是对幼儿成长过程的记录,目的在于通过对幼儿作品、照片及相关资料的有意收集,反映幼儿的兴趣、态度及在特定活动中的表现与表达。因此幼儿成长档案不仅是幼儿成长的轨迹,而且反映幼儿的发展水平。

(二)档案袋记录的内容

档案袋记录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用照片形式记录幼儿在游戏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动作、交往的精彩瞬间。

(三)档案袋记录的作用

1.档案袋记录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便于教师连贯性、系统性地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有利于捕捉幼儿游戏活动的第一手资料。

2.档案袋记录结合班级幼儿的主题活动进行制作,捕捉幼儿在新的主题活动中在区域投放的新的材料进行记录,从而及时了解新提供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及幼儿的参与情况如何。

(四)档案袋记录的要点

1.在《幼儿档案袋》记录的评价方式中,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用照片记录的方法比较方便,可及时捕捉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状态。

2.通过照片进行回忆可以及时给予分析,这种形式便于教师分析幼儿的游戏活动状态,同时能够为幼儿积累丰富的游戏活动资料,充实幼儿的游戏活动档案袋。

3.针对照片用文字描述游戏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