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父亲的病

父亲的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父亲的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父亲的病范文第1篇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据舆论说,神妙就在这地方。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医者,意也。”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于还要拼了性命,跑进深山里去采呢。

这样有两年,渐渐地熟识,几乎是朋友了。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正在这时候,他有一天来诊,问过病状,便极其诚恳地说:

“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明天就请陈莲河。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扁额。现在是让步一点了,连医生自己也说道:“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但是S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而且觉得“舌乃心之灵苗”。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的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先生周旋,只在街上有时看见他坐在三名轿夫的快轿里飞一般抬过;听说他现在还康健,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

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竞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十月七日。

中心思想

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可从最后几段的对话中看出来。

父亲的病范文第2篇

我们是来自贵州的求医者。2009年6月初,我父亲因身体不适去当地医院检查,医生确诊他患了尿毒症,经当地多家医院诊治均不见好转,且病情日渐加重。同年11月初,医生给我父亲下了病危通知书,并认为他只能活几个月了。我们束手无策,只好为父亲准备后事。就在此时,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肾内科的袁发焕主任是一位医术精湛、德高望重的好医生,他也许能治好我父亲的病。然而,我们也不晓得父亲的身体是否能经得住颠簸之苦,如果袁发焕主任也治不好父亲的病怎么办?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犹豫不决。经过全家的商讨,我们最终决定去重庆求医。只要有一线希望,也要治好父亲的病。于是,我们来到了重庆,找到了新桥医院肾内科的袁发焕主任。"我没有把握一定治好你父亲的病,但可以试试能否先缓和他的病情。" 袁发焕主任说。第二天一大早,袁主任就来到了病房,仔细地为我父亲进行了检查,然后一边查看化验结果,一边询问他的身体状况。沉思良久后,袁主任给我父亲拟了一个方子,又开了几种成药,让我一并取来。药物取来以后,袁主任耐心地告诉我们每种药物的服用方法以及禁忌,并叮嘱我父亲要按时服药。两个星期后,我父亲的病情明显好转,已经能吃能睡,精神状态也大为改观,全家人都非常高兴!半年后,父亲的复诊结果出来了,他的尿毒症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我们这个大家庭又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袁发焕主任不仅解除了我父亲的病痛,还延续了我父亲的生命。在这里,我代表父亲以及全家人向袁发焕主任表示万分的感谢!通过治疗父亲的病,我们认识到中医也能治大病。有些西医没法治疗的病,中医却能治。我们的国粹中医真是不能丢啊!

贵州 钱铭

袁发焕医生简介:袁发焕医生现为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肾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委员会常委、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委员会委员、全军肾脏病专委会副主委、重庆市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委会主委,是重庆市肾脏内科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他擅长血尿、蛋白尿、尿路刺激征、慢性肾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中毒性肾病及急慢性肾衰竭的鉴别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擅长做动-静脉内瘘手术、腹膜透析植管术及肾活检术。近年来,袁发焕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总经费73万元,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并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成果奖等多种奖项。

父亲的病范文第3篇

在我们的急救医学中,有的病属于急病,有的病属于重病,而急性心梗则属于“又急又重”的凶险急症。我在北京市急救中心工作了近30年,经历了成千上万起抢救,最常见、最凶险的就是急性心梗,这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病,1分钟也等不起,输给了时间,就输掉了性命。

曾经有一个女孩深夜打急救电话向我们求救,说她父亲倒在地上,不省人事。我们迅速赶往她家,遗憾的是,等我们到了,她父亲的身体已经发凉,我们也回天乏术,只能告知女孩说她父亲已经死亡。其实,从女孩发现父亲发病到我们赶到,还不到半小时,但她不知道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如何急救,最终她父亲没能挺过来。后来,根据她描述的她父亲的病情,我们判断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夺走她父亲生命的魔鬼,正是急性心梗。

2014年8月8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式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心血管病死亡居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38.7%,城市为41.1%;每5个成人中有 1人患心血管病,且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也就是每天9590人、每小时400人、每10秒钟1人死于心血管病。到了2016年 5月11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式了《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内容显示: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其中,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中,农村为44.60%,城市为42.51%;全国每5个死亡人口中,就有2个是死于心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已成为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

在心脑血管病当中,尤其要重点说一下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得血管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已经对当代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空前的威胁。

急性心梗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了冠状动脉血流突然中断(绝大多数为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造成相应的心肌持久而严重地缺血,继而坏死。它已经成为中老年常见的致命性急症,是猝死的主要原因。统计表明,世界上,平均每秒钟就有1个人死于心梗。

父亲的病范文第4篇

我的父亲出生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那时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不得不从事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

父亲当过教师、木匠和伐木工人。在我记忆里父亲总是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10年前父亲突然感到腰有些疼痛。多次催他上医院检查。他总以为没有什么大病。硬是不去医院看医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腰痛也越来越严重。有时还感到两下肢麻木。后来在家人的再三催促下。父亲终于到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父亲患了“腰椎骨质增生”。医生开了些中药和西药。父亲吃过药后腰痛有所减轻。在以后的日子里父亲总是以药为伴,今天中药,明天西药.总之天天在服药。有时看到广告上有好的治疗骨质增生的药,我们便千方百计买回来给他吃,药的种类越吃越多。药量也越吃越大。几年下来病没有治好,还把胃给吃坏了。父亲由此也对治病丧失了信心。

2002年。我到外地进修时便要父亲随我去医院作一下全面检查。经CT扫描发现父亲是“腰椎重度骨质增生、第4~5腰椎椎间盘突出、第5腰椎横突肥大”。医生建议手术治疗,可父亲说什么也不肯做手术,没办法医生只好给他开了几盒腰痛宁胶囊回家吃。没想到才吃了一个疗程父亲的腰痛就明显减轻了.三个疗程结束。腿也不麻了。父亲高兴极了,逢人便说:“是腰痛宁胶囊治好了我的病”。在父亲的影响下。当地好多腰腿痛患者都开始服用腰痛宁胶囊。而且现在很多人已经康复了。

腰痛宁胶囊是纯中药制剂,由十几味名贵中药制成,具有消肿止痛、疏散寒邪、温经通络的功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特别适宜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宁胶囊因服用方便、价格合理、疗效确切、几乎没有副作用而深受患者欢迎。

我感谢腰痛宁胶囊,是它治好了父亲的腰腿痛,它让父亲免受了一次手术的伤痛,让父亲重新获得了健康。今天我把父亲用腰痛宁胶囊治好腰腿痛的事实告诉大家。就是要告诉广大患者不要对自己的病失去信心,只要信赖腰痛宁胶囊,早一天服用,那么您就可以早一天告别腰腿痛的烦恼。

父亲的病范文第5篇

问:我父亲是否患了老年性痴呆症?

答:你父亲是患了痴呆,但不是老年性痴呆。所谓痴呆是指患者的智能全面下降,如丢三拉四、出门易迷路、记忆力和计算力减退,从而影响了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质量。老年期痴呆原因很多,最常见有两种疾病,一种是你所说的老年性痴呆,医学上称为阿尔茨海默病。这是一种变性疾病,原因不明,治疗方法也不多。另一种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痴呆,医学上称为血管性痴呆。你父亲患的可能是后一种疾病。由于脑血管病十分常见,而卒中存活者中约有1/4的病人可以发生血管性痴呆,故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非常高。现在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病比较熟悉,而对血管性痴呆重视不够。我的看法是,对后者的治疗与预防要比前者更为重要。

问:为什么说我父亲可能患的是血管性痴呆?

答:你父亲长期患有高血压病,他除了有痴呆的表现外,还有过两次卒中病史,CT片上又存在多个梗死灶。而且卒中后不久就发生了痴呆,说明痴呆与卒中密切相关。如仅患过一次卒中,而且卒中与痴呆之间的相隔时间超过3个月,则痴呆不一定与卒中有关,也不能诊断为血管性痴呆。当然,你父亲的病今天只是初步诊断。严格地讲,要确诊,光靠这样粗略的检查还不够,还需与医生另约时间,用专门的量表进行测试,这样诊断的把握性就更大。因为还有不少疾病都可以有痴呆症状,如帕金森病、内分泌功能异常、酒精中毒等,这些疾病都各自伴有其他的临床特征,可以通过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加以区别。值得一提的是,正常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减退,但并不一定都是痴呆,因此,我们也不能把痴呆的诊断扩大化。

问:血管性痴呆与人们常说的老年性痴呆有啥不一样?

答:血管性痴呆一般起病比较快,像你父亲那样,发病后几个月症状就已经比较明显,也容易引起家人的注意。阿尔茨海默病起病比较缓慢,一般发病后常超过一年半载才被家人重视。另外,血管性痴呆病情往往波动,时轻时重,情绪抑郁,情感脆弱,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偏瘫等。还有一点很重要,血管性痴呆病人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往曾经发生过多次卒中,有的卒中较轻,仅持续数小时即恢复,俗称小中风,医学上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尽管病情不重,但如果经常发病就容易发生完全性卒中,或导致血管性痴呆,故应引起足够重视。

父亲的病范文第6篇

上世纪60年代,我在县城读初二,我最盼的就是作文课,因为每节作文课,老师几乎都会在课堂上诵读我的作文。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我:“你写作文有啥诀窍?”我高昂着平时总是低垂的头颅,回道:“我的诀窍就是写作文时总想着一个人。”“想哪个?”“我总是想着杜甫。”我说,“我喜欢他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背给我听听。”老师说。于是我再次将头昂起,背起来:“八月秋高风怒号,吹我屋上三重茅……”刚背到这里,我的眼前突然一黑,就倒在座位上。

第二天早晨,女校医将一张化验单连同休学通知书送到我床前:“你的肝得了病,而且病得不轻,必须尽快离校隔离。”女校医一说话,齐耳银发就抖动起来,像无数雪片飘过我眼前。

到家第二天,父亲就背着我去县城求医。我的口袋里揣着女校医写的一张便笺,让我去县城找一个叫季博文的老中医,可父亲却将我背进了县人民医院。季博文是私人诊所,再说此人成分也不好。父亲挂了号,将我背进内科诊室,没呆多会儿就出来了。父亲走出医院大门,就有一搭没一搭跟我说着话:“儿啊,你会好的,会好的。”父亲说话的时候,我趴在肩头,眼睛迷离,似睁非睁样。

父亲后来就将我背进一条叫司马坊的小巷。父亲一路总是说着那句话,后来回到家也自说自话,只是内容已经变了,是死马当活马医。父亲这话是夜里悄悄跟母亲说的。人民医院医生看了我的肝功化验单,说:“你的儿子随时可能肝性脑病,一旦出现肝性脑病,就要回他老婆婆家了(死的委婉说法)。”医生让他交了钱马上住院,可是父亲身上总共只带了5块钱,那是卖了家里两扇房门得来的。医生听说后,便回道:“这点钱只够治一条狗的病。”听了医生的话,父亲转过身子就朝外走。

父亲走进司马坊巷。堂屋里有个老头儿正坐在藤椅上打盹,手捧一把宜兴紫砂茶壶。父亲走上前,讷讷地说:“季医师!”老人睁开眯着的眼睛,一道目光就朝我扫来,随后就指着案几旁的一张角排凳。父亲坐下后,将我抱进怀里,随后三只温柔软绵的手指就按上我的手腕。老头儿号完脉,让我伸出舌头让他看了看。随后就拿起笔架上的毛笔,在一张灰色处方笺上飞快写起来。写毕,将笔搁上笔架,道:“快去药房出药,寅时时分,这药必须得喝到孩子肚里。”

父亲将我背到背上,随后伸手从怀里掏出叠得皱皱巴巴的5元钱,送到老头儿面前,道:“季先生,给你坐堂钱。”老头儿抬手一推,道:“孩子的病耽搁不起,赶快去出药!”

寅时时分,一碗浓浓的、散发着苦味和清香的药汤已经熬好。喝下那碗汤药,我就昏昏沉沉睡着了。

5剂药是一个疗程。5剂药吃下去,我夜里就再也不做噩梦了。

5天后,父亲又背着我去了县城,走进司马坊巷。父亲走到石库门前,我突然发现,原先挂在门楣旁的一块古篆写就的“季博文诊所”的牌子不见了。我正在纳闷,忽然看见门楣上方贴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一排黑黑的大字。我看着看着,便闭上了眼睛。

我不知道父亲是何时跨进门槛的,只是听见后来走进堂屋的父亲开口说话了:“季先生,求求你,再给儿子开剂方子,我上回就跟你说过了,死马只当活马医。”我睁开眼,看见季博文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弯着腰一下接一下扫着堂屋。季博文手拿扫帚站立起来,手指门外,道:“我从今天起,就不看病了。”“为啥呀?”父亲问道。

季博文立了片刻,又弯下腰。父亲看着他一下接一下挥动扫帚,便说道:“季先生,你是不是嫌我上回没有给你坐堂钱,我给你起咒,等下回我就是卖了房子,也会还你的。你看好了我儿子的病,将来我就让他到你家当牛作马。”父亲刚说到这里,季博文一下扔掉手中的扫帚,坐到那张红木长案前,给我号了脉,拿起毛笔飞快开了一张方子,塞到父亲怀里,道:“快走快走,这方子要藏好,千万不要让旁人看见。”说着,就催着父亲出门。

父亲刚跨出石库门,两扇大门就咚地关闭了。

吃下后5帖药,我已经能下地走路了,吃饭有了胃口,夜也有了觉。可是家里已经拿不出钱来给我出药了,季博文在头一回号脉时曾跟父亲说过,这种肝病,疗程起码得一个来月,药吃少了,病还可能回头。父亲卖了大门后,又背着我悄悄卖掉了半年口粮,父亲把卖口粮的钱塞进口袋带着我进城去求医。

我走进司马坊,迎面就刮来一阵风,数不清的碎纸片碎纸条像白龙般飞到面前,纸片纸条上写满了黑字。刚走近那个石库门,见紧闭的大门上交叉贴着两个纸封条,上面盖着红印和日期。我和父亲在门口站了半晌,巷口走来一位婆婆,问父亲做啥。父亲说是来求季先生看病。老婆婆将父亲拉到墙根处,悄悄说:“季先生已经到清管所劳动改造了。”父亲牵着我的手走出司马坊,就满城寻找起来。清管所是负责清理城市粪便的单位。后来又朝城郊走去。刚出城门,我就看见远处河埂上有辆粪车缓缓驶向天边,车前方有个人影。父亲拉着我,紧走了一阵,我才看清,车前方的人肩头搭着一条拉车索,双手握车把,整个身子前倾,几乎贴近了路面。

“季先生——季先生——”父亲撇下我,紧走了几步,站在车后喊起来。

拉车人抬起低垂的脑袋,看了父亲一眼,随后就埋向胸前。车轱辘又转动起来,碾得泥浆浪花般翻卷。

“季先生,你不认得我啦?你救了我儿子的命。”父亲说,“你是我儿子的救命恩人。”

车轱辘似被泥浆滞住,拉车人站着,又缓缓抬起脑袋,随后又低下。

“季先生,你救了我儿子的命。”父亲又说了一遍。

“你这时来找我做啥?”拉车人问道。此时我已经走到车头前方,看清拉车人正是季博文。

“锁锁,你先给季先生磕个头。”父亲吩咐道。

我走到粪车前方,没等跪下,就被季博文一把拉住,道:“你不要靠我,我身上有臭味,你快离我远点。”

“季先生,我家锁锁还要求你再开个方子。”父亲道,“锁锁的病还没有绝根。”

“我不能再为你家儿子开方子了。”季博文说着,又将刚刚卸下的车索套上肩,拉着粪车缓缓朝前走。“我已经没有处方权了,就是开了方子,城里任何一家中药房,都出不出药来。”说到这儿,他突然挺起胸部,朝前迈动着脚步。父亲再次走到他面前,一把卸下车索,套上肩膀,道:“季先生,做这营生,我是内行,你说话吧,这车粪要拖到哪里?”

“我也不晓得,就是要这样拖下去,围着城转上三圈,才能将车里的粪浇到田里。”季博文说着,就夺过套在父亲肩头的车索。父亲再次夺过车索,斜挎肩头,父亲说:“季先生,我们陪你转圈。”

开始转圈时,季博文拉着车把,我也在一旁拉着另一个车把。一圈转下来,季博文突然走到我身旁,轻轻拉起我的右手,捏在掌心。捏了一阵,又拉起左手捏了一阵,双手都捏过后,就悄悄松开,轻轻舒了一口气。站在路边呆立了一阵,随后就蹲下来,伸手拔着路边耸立着的一种小草。待拔了满满一大捧,便塞到我手里,对父亲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你家锁锁的病,大块已消,只剩下小块,只需用这草熬汤,喝上3个月,就会断根。”

沾着夜露的草湿湿漉漉,柔软温馨。父亲和母亲看着,便说:“这草,我们识得的,识得的。”我看着在怀里搂了半夜的草,这才看清,它已经枯萎。这草在老家的田埂上,遍地都是,我记得在初夏时分,会开出一种淡蓝色小花,像一柄收起的雨伞,耸立在田野上。只是夏至一到,便会立即枯萎。

第二天,我喝了母亲熬的草汤,就赶往城郊,远远地跟着那辆粪车,看季博文围着县城转圈,我不敢接近是害怕他会受牵连。我装成看热闹的孩子,远远跟随,就避开了人眼。季博文似乎觉察到什么,时不时会回过头,看我一眼,看完后又若无其事地埋下脑袋接着拉车。他身后的粪车里尽管装满大粪,可我却不怎么觉出臭味。只有待到天黑的时候,他才会突然扭过脑袋,朝我招一下手。这时我会撒腿朝他跑去。刚站到面前,他就伸手捏住我的右手,接着又捏左手。捏过一阵后,便说:“病来一大片,病去一条线。接着喝!接着喝!”说完后就一把将我推开,喝道:“快回家!”

那3个月,是我一生中最漫长的岁月,长得胜过300年。最后一天,我喝完草汤就赶往县城,我要告诉季先生,我的病已经彻底好了,好得透透的,好得绝了根。可是跑到城墙根下,围着转了两圈,却不见他的影子,而那辆他拉过的粪车,却歇在路边。我预感到出了什么事,撒腿就朝城里跑。刚走进司马坊,迎面就碰见那个老婆婆。我问她季先生在不在家,她问我是不是来找季先生的。我点过头后,她就小声对我说:“季先生已经走了,在家里自己用号脉的香袋塞住鼻孔和嘴。”她说着就长长叹了口气,道:“昨天,季先生被拉往火葬场,手里还抓了一把枯草,遗体被拖出屋时,就撒了一路。”老婆婆说着,就俯下身子,从路边上拾起一棵,举到我面前。

我接过那棵草,“啊”的一声哭了起来。

30年后,季先生的住宅,已经作为名人故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可是那味夏天枯萎的小草,却在家乡绝迹了。今年盛夏,我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找到了这种草,随后就翻开《本草纲目》查阅起来,上面写道:

“夏枯草,草茎科植物。夏至之后即枯死,入药利肝胆,除湿热……”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突然湿润了。

父亲的病范文第7篇

这本书给我们讲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八德”故事汇编。这些故事篇篇发人深省,读后令人难以忘怀。比如书中的《说黔娄尝粪》:“黔娄为令,父病弃官,礼斗祈代,尝粪心寒”。黔娄当县令的时候,因为父亲得病就弃官不做了,天天向北斗星乞求父亲的病能好,并回家专门侍候父亲,但父亲的病并没有好转,在尝过父亲的粪便后,他知道父亲病得很严重,心里非常痛苦……再如《董永卖身》:“董永家贫,卖身葬亲,天谴仙女,织缣完缗。”,董永家很穷,用卖自己的钱葬双亲,感动上天安排仙女嫁给他为他织布。这些故事在今天读来仍然具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

为了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书中的一些文言词句,这本书还对孝、悌、忠等“八德”进行了注释。如:孝: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等等。

我们的祖先早就认为教育应以德为先,这本书里的故事就很值得我们好好阅读和学习。高尔基曾说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启迪心灵的钥匙》这本书就是我们最好不过的成长的阶梯了。

父亲的病范文第8篇

一生多灾多难、受苦深重的岳母,令人心痛!

1958年,这位岳母的母亲去世。当时,她还未满27岁。在给母亲送终的日子里,看到自己的父亲愁眉不展,看见母亲奄奄一息,她哭得天昏地暗,死去活来。埋葬了母亲,她三天两头去给父亲种地种菜,洗衣洗被,总是把最好的东西送给父亲享用。逢年过节,她总是把父亲接来,一玩就是好多天。她安慰父亲,常说:“爹呀,再大的困难,您都要把家撑起!您不要怕,还有我们!”

1961年5月,儿子还不满三岁,丈夫去世,这当头一棒,让她措手不及,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悲痛欲绝,茶不思饭不想,一天到晚泪眼汪汪,愁眉不展,这个打击犹如钢针刺着她的心。

1962年,岳母得了伤寒病,一病就是几个月,由于积劳成疾,卧床不起,常常是身无分文,无钱弄药,常常是颗粒未存,无米下锅。家务无人做,庄稼无人种,儿子也无人管,她无所适从,天天暗自流泪,瘦得只有了一身骨架。幸好有父亲早来晚回想尽一切办法请医生给她治疗,才挽救了她的生命。

1973年,正当她的父亲日子过得好一点,四个侄男侄女还未长大成人,她唯一的弟弟在神龙架又因公殉职,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给她刺了一刀,给她当头一棒。想到弟弟平时节衣少食,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给外甥买笔买本子,缝制衣服,给她称盐打油,她哭得撕肝裂肺,一倒床就是十几天。以后的日子里,她对父亲更是关怀备至,对侄男侄女更是疼爱有加,多年来,每当想起弟弟,她总是泣不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