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活即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活即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浅谈;小学寄宿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108-01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调整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就成了农村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而出现了寄宿制集中办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效益,但学生的生活指导、安全管理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大教育思想就为我们推行寄宿制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保障。为此,就如何办好寄宿制学校,谈如下几点,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一、加强学生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寄宿学生在家里都有父母照顾生活,到学校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如洗脸、叠被、打扫房间、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等。还要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并且自制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卫生意识、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比较差,尤其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因此,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强化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了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头等大事。学校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星期进行养成教育训练。包括学生队列队行训练、教给学生叠被、刷牙洗脸、洗衣服、摆放生活用品等等生活技能,学会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合理安排膳食,按时学习、活动和休息等。通过开展班级组织、寝室小集体及兴趣小组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同时要因时、因地、因事、因人随机地进行生活管理教育,每周定期开设一节生活课,根据确定的目标为学生传授生活管理知识,坚持每月进行“文明宿舍”、“文明餐桌”、“安全集体”等评比活动。每年举行一次生活技能比武比赛。

二、培养配备高素质生活指导教师队伍

1.配备专职生活指导教师。年纪小,自理能力差是寄宿制小学生的显著特点。学校应该配备专职生活指导教师,同时,要进行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使生活指导教师掌握必需的教育方法和管理知识,主要让他们负责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卫生保洁等工作,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学生人身和财物安全。

2.生活指导教师要担当重任。生活指导教师的工作接触面广、复杂,要求生活指导教师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一是管“吃”。生活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有秩序打饭、打菜,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文明的就餐习惯等。二是管“穿”。我们要求生活指导老师及时监督指导,并及时提醒学生更换衣服、鞋袜。帮助或指导学生学会洗涤小件衣物,确保穿戴干净、整洁。三是管“住”。生活指导老师每天检查学生寝室设施的安全状况,并给寝室开窗通风;每晚检查和巡视学生的就寝情况,提醒学生及时入厕和帮助学生盖好被子等;帮助指导寄宿生寝室物品摆放和美化工作等。四是管“心”。即进行心理辅导。

3.加强生活指导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自身素质。指导教师的工作很多都是有良心的工作。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我校非常重视指导教师的师德建设,采取定目标、跟措施的方法,积极组织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道德水准,并寓于学生的生活教育与管理。

三、建立全校齐抓共管制度,提高办学效益和品位

要管理好寄宿制小学,必须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实行学校领导值班负责制,班级负责制,对学生的管理分为学习辅导、活动指导、生活指导、寝室管理等层级管理,定点到人,逐级负责。通过寄宿制工作的开展及探索,学校制定和完善了《住校生管理条例》、《住校生安全管理制度》、《住校生住校协议书》、《文明寝室评比细则》等规章制度十多项,做到了让住校生行为有章可循,生活老师管理有制可依。在此基础上坚持做到一是学生出入校审批登记制度。二是课余时间安全巡视制度。三是夜间陪睡值班制度。四是防疫、防灾、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理预案,五是定期消毒记录制度。

四、强化学生生活管理,培养学生情感

1.注重生活环境建设,营造大家庭温暖。寄宿制学校应转换自己的角色,充当学生的“家”,努力营造家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2.注重亲情管理,真诚关爱学生。教师应在在生活上,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给学生关怀和温暖,使他们能在学校里感受到“父爱”和“母爱”,体验出“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亲情。在学习上,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3.加强心理疏导,消除畏难情绪。现在的孩子,对父母及其长辈的依赖性很强,突然离开家必然不适应。有的想家;有的心情郁闷;有的感到孤独;还有的因不适应大哭大闹,甚至偷逃回家等。针对这些新情况,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注重学生的心理疏导,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生活即教育范文第2篇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陶行知爷爷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让我在这个暑假里才体会到他的真正含义。我们中小学生每年都有长达两个月的暑假,我们离开了老师的辅导和家长的看管,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来管好自己。然而,我们的一些同学离开了老师和家长,就像一匹脱缰的小野马,无拘无束,有的同学整天泡在游戏机房、电脑房里玩游戏,有的还夜不归宿,把家长急得心慌。而还有的同学却非常懂事,他们利用暑假时间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他们积极地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学游泳,学打乒乓球,既学会了本领,又锻炼了身体。在这个暑假里,我也学会了自己洗头、梳头,我还可以帮妈妈烧饭、洗衣服和收衣服。这些本领都是爸爸、妈妈教我们的。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句名言是陶行知爷爷送给我们的。我们应该牢记心中。伙伴们,你们在暑假里学习了什么吗?

生活即教育范文第3篇

摘 要:杜威是美国古典实用主义的一位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反映了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和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通过对杜威关于“教育即生活”著名论断的解读,明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深刻含义,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我们的教育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生活

随着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我国迎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虽然新课改改革的理念中也强调了要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但是,由于当前我国教育仍存在一些弊端,在高考指挥棒没有改变的条件下,教育功能的异化导致新课程改革受阻重重。一些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所学的知识是远离自己实际生活的知识。本文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来阐释教育,提出教育生活化,试图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

十九世纪下半期,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通过大量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构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深厚思想基础。杜威通过《经验与自然》一书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并将“经验”一概念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除此,杜威又认为,教育是经验的改组。杜威在芝加哥职教期间就有把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心理学结合起来的想法,经过十年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教学经验积淀,他开始致力于构建实用主义思想体系,并将哲学思想、心理学、教育思想揉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一生探索教育的心血著作,也是他对其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完整论述。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的含义

杜威从生物学的角度阐释了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杜威所说的生活是指个体和种族的全部的经验,包括习惯、制度、信仰等。人类要将知识与经验传递给下一代,就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实现延续与发展。教育实现了思想、情感的代代相传,从而人类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因此,关于“教育即生活”,杜威阐释了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杜威认为教育是人类实现生活的需要。社会是人与人的群体组织,社会生活的实现需要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作桥梁。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通过在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生活经验或者劳作经验,是最原始的受教育形态。这表明,教育一开始便和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教育在生活中进行,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随着社会进步,这种最原始的带有偶然性的教育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类对知识的需求。于是,学校作为正式的教育机构诞生了。“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生活。没有人及人的生活,教育又从何谈起。”[1]教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的生活过程。“只有把教育当作一种生活,教育才能回归它的‘自然’本位”。[2]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写道:“教育是生活的必须”,“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3]杜威认为,只有教育才能保证人类经验得以延续,社会得以继续存在。

其次,杜威强调教育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只有教育切实关注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生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传统的教育严重割裂了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使学校教育独立于生活之外。“我们由于给儿童太突然地提供了许多与这种社会生活无关的专门科目,读、写和地理等,而违反了儿童的天性,并且使最好的伦理效果变得困难了”。[4]传统教育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需要和生长规律,总是把生硬的知识和技能直接灌输给儿童,不利于儿童自身发展。因此,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就是主张教育应当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将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在生活的过程中实现对儿童的教育。

最后,杜威在阐释教育即生活时也强调了正式教育的位置。他所说的正式教育即学校教育。杜威指出,非正式教育是通过传统的口耳相传的方式实现的,虽然下一代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前辈积累的优秀的文化知识及生存手段,但是这种方式既原始又效率低。而正式教育可以保证受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学习更多对人类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杜威认为,每个社会个体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都是一种参与社会意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他的能力,提高意识,成就思想进而相互熏陶和影响,求得发展。如此,教育实质上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生活中赋予人的教育虽然很重要,但是也具有偶然性,因此,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类需要像学校这样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的正规教育。

三、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发:教育生活化

1、教育要体现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差异性

关于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的活动的基础。现代社会需要知、情、意、行全面发展又具有独特个性的创新型人才。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教育在注重儿童个性的培养方面做得仍不尽如意。杜威宣扬教育应首先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差异性,而不能以消除差异为目的。他认为,人各有不同的天赋和潜力,所以,一切教育应建立在儿童的现实资质和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帮助儿童充分实现自身潜力的发掘,让每个儿童获得自身的发展。

2、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杜威对教育即生活的论述也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仍存在很多忽视儿童主观能动性的情况。由于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一些教师仍然以传统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对学生实施生硬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方法陈旧而且单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属于老师而无从发挥自身主导性。如此,课堂的主导权完全掌握在教师手里,整个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和需要。这种不调动儿童内在动力的灌输“无异于强迫没有眼睛的盲人去观看万物,无异于将不思饮水的马匹牵到河边强迫它饮水”[5],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

3、教学应注重活动性

杜威认为,儿童天生喜爱活动,儿童的天性里具有的向往活动的潜在动力非常强烈。如果儿童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主导性,自愿参与到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活中,就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意义,促进儿童健康活泼的成长。所以,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以更多形式的教学活动来完成对儿童的教育任务。将教学赋予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对促进儿童经验的改造,启发儿童的潜力的发掘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作用。

杜威关于“教育即生活”的论述启示我们的教育应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差异性,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活动的重要性。只有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使教育回归到它的‘自然’本位。(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翟楠:《教育・生活・课程――论杜威教育理论的生活化倾向》,《教育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311页.

[2] 凌龙华:《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1期,第62页.

生活即教育范文第4篇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杜威——20世纪美国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他深邃的教育思想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开展提供了基础。“教育即生活”,教育存在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教育为追求美好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本文通过对当今高校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结合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对当今高校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做出了研究分析,倡导应改善自学考试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以及增强高校与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自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观。

关键词 :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杜威“教育即生活”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270-02

收稿日期:2015-01-08

作者简介:王飞(1989-),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化研究。

一、杜威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

1893年,杜威在《作为道德理想的自我实现》一文中阐释了教育与生活的关联。他主张,“停止把教育纯粹当作后来生活的准备,把它打造得具有当前生活的全部意义。”[1]“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2]杜威认为,社会不仅存在于传递过程,也存在于沟通之中,而一切的沟通都是具有教育性的。教育能使人类的生活经验得以保存和传承,从而促进人类经验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教育即生活”指的是:教育为现在的生活做准备。只有过好现在,才能着眼未来。倘若现在的生活得不到关注,就违背了“教育为了美好生活”观念的深刻内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构建美好的生活。杜威所期望的是教育以现在的生活为起点而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所反对的是教育脱离现在的生活而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3]。教育和生活是相互统一的,在满足当下生活的同时,也是为未来做好准备的过程。

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4]。高校自考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高校群体,他们的年龄大多与全日制本科生相同,但是学生来源却大不相同。自考生主要来源于高考落榜生、中专生、已有过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等。自学考试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强调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的教育背景、接受能力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查漏补缺式的教学。与此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能使得学生可以在短期内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个人进步,从而为将来踏入社会工作生活做好准备。

二、高校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1.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远离社会生活与学生需求

杜威认为“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教育源于生活,本应和生活相连,但人们在构建教育科学的过程中,偷偷取代并遗弃了生活[5]。如今的自学考试教学模式就如同中国几千年前的科举考试,以考试为中心,教育方法内容刻板僵化,对于专业学习完全无用,单纯的就为了获得一纸文凭。这就导致了社会上对自考生的不认同,传统的僵化教学模式使得自考生缺乏核心竞争力,使人变成了知识的附属品,这种狭隘的学习方式不利于自考生的全面发展,更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

2.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某个层面来说,实践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还要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

3.自考生管理及教学模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使学生身心成长和经验改造的正当途径。教师应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乐园,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品德并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然而,自学考试在管理及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课堂的照本宣科,排课的非科学性,导致学生缺乏归属感,不仅不喜欢教学活动,也对学校缺乏依恋。排课的不科学经常导致学生忙的时候非常忙,闲的时候没事做的现象,这样不科学的管理模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无从开展,教师无法深入的走进学生,严重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杜威教育思想对高校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改善自考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校教育应与社会生活相统一。自考生应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例如:“三下乡”、“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自考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增强社会认同感,真正将教育普及在社会实践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注入自考生的思维中,从而帮助其端正生活态度,指引人生方向。

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应实现课堂教育理念由支配型向互动型的转变,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自考生的生活实践之中。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促进自考生自身修养的无形资源,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为自考生创造争取各种机会,参与校内全日制统招生的各项校园活动,不仅可以淡化自考生的自卑心理,同时也可以产生有益于进步的竞争意识,将自考生真正纳入高校教育教学的管理之中。另外,还应以班主任为工作主体,建立完善的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班级激励机制,通过班内班外的各项活动,例如:主题班会、户外拓展、春游等活动,增强班级间师生交流,通过教育工作者多年的丰富阅历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对自考生进行富裕爱心的人性化管理,做自考生生活的好朋友,人生的好知己,从而推进高校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再者,以学生宿舍、社区为主体,开展班主任、学生干部进宿舍活动,关注自考生身心发展,真正的达到在生活中关心学生、教育学生,使其健康成长的目的。

2.加强学校、社会与家庭间的相互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的,它不仅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配合,也需要社会各界、家庭等各方面的支持。高校应重视自考生教育,不断建立完善高校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另外,高校自考生班主任等教育教学工作者应不断深入学生,了解个人需求、家庭信息等,与自考生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另外,高校还应重视自考生的社会实践,为自考生提供各类社会实践实习工作,增加自考生与社会的交流,同时增加社会用人单位对自考生的了解,消除偏见。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积极倡导校、企、家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对高校自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杜威.王新生,刘平译.《杜威全集》:第4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杜威演讲,口译.《杜威五人讲演》[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4]人民网.“扣子论”引发热议:盘点讲给大学生的那

话.2014.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6/c1024-24983236.html

[5]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6]朱辉煌.《大学生团队精神及其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生活即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习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这一教育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生活即教育。创设生动情境

陶行知曾经讲过:“不把生活作为中心的教育是一种死的教育。”按照“学习数学的内容应是比较现实、有意义以及具有挑战性的”这一新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情境进行创设,除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诱发外,还应该着力对教学情境所具有的思考性以及实践性进行追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苦闷乏味的数学教学与生活相互联系,将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相关经验应用到课堂上,将不具体的数学问题转变成有意思、生动以及容易了解的事物,使学生发现数学来自于生活并且处处存在,对学生在生活方面的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地进行利用。使学生在具有良好情趣的课堂情境中来对数学进行思考和探索,融入数学的“再创造”活动,吸取大量的数学活动相关经验,促使自我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二、教学做合一。理论结合实践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需要做到“教、学、做”三者统一。我们所具有的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所有学生在全部过程中的积极和有效参加是密不可分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给我们的数学课堂以启示: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对于这种数学教学的理念,在新课标中有清晰的反映,现在的数学不仅对数学的工具十分注重,还对数学课堂强调要将关注点从知识转向学生;对课程的设计要求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以及体验知识。例如,教师在“时间换算题目”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纸质手工钟,在上课的时候让他们按照教师的要求拨出时间,这种新方法对知识的巩固,和在黑板上画相比,效果要好很多。做到教学做合一,课堂氛围和学习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三、社会即学校。扩大学习范围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有另一个重要的命题——“社会即学校”。他提到:“我们主张社会就是学校,因为在主张学校就是社会的时候,不难看出,学校的东西太少了,不如反过来对社会就是学校进行主张,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教育的材料和方法、工具和环境。”

“社会就是学校”的思想对我们又有另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要在数学课堂中紧密结合社会生活的实践。这样不仅可以让课堂时空得到拓展,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一堂课所学到的内容,它将学生的视野放开,浓缩了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所有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可以拥有人类所有精神方面的财富。而且还让学生体验和理解了生活世界,让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不断领悟出人生的意义,让他们通过与世界的沟通,感受到生命是多么崇高,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生活即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陶行知教学思想;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43-01

引言: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修订本完整的融合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从当代的新课程改革教育形式看,运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和促进小学生个体身心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修订本中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该如何解读呢?下面简单做几点探讨。

1.解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本观点,对此我们要在深刻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更加深刻的解读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修订本。

1.1 生活即教育。"生活及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可见,陶行知大力推行"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矛盾处处有摩擦处处有难题,这些矛盾、摩擦和难题就是要进行的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解决的问题。教育与生活二者相互独立,但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1.1.1 教育来自生活,并依赖于生活而存在。教育可以改变生活,而生活也会在无形之中改变教育,改变教育的方法,改变教育的方向。生活的方向决定了教育的方向。

1.1.2教育对生活有推动作用,类似于科技改变生活,教育对生活具有改造作用,教育推动生活向上发展,教育来源于生活,但是有时候教育又会超越生活,促进生活朝更进步的方向前进。比如,在教育小学生学习算数时,老师经常用生活中的常像"数鸭子、数火柴棒"等方式经行形象的教学,让小学生更加生活化的理解教学目的。

1.1.3 教育和生活衍生关系,但是教育和生活却具有同样的终点,都是为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要想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就得让学生从小在生活中养成好习惯,从而促进良好品质的形成,提高学生终身的生活质量。比如,学生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教育其走的时候要随手把凳子推进去,进出教室随手关门,迟到进教室要喊报告等等行为,都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并终身受用个人品质发展好了,那么全民族的素质当然也会随之提高。

1.2 社会即学校。其实在理解了生活即教育的基础上,社会即学校不难理解,多个个体的生活组成了社会,即是说社会是一个大学校。

1.2.1 教育的范围不知局限于学校,而是可以拓展到整个社会,学校教育只是多种形式中的一个。

1.2.2 社会即学校让教育从此由一个传统静态的方式读书,演化成了动态的行动,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和学。

1.2.3 社会即学校使学习对象由原来的"小圈"变成了"大圈"。

1.3 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结合前两种思想,而产生的,即是说将教学分成了教、学和做三部分,并合并在一起,同时进行。"教"即老师的教和自我的教,以自我教为主,老师教为辅;"学"即学习;"做"即实践,理论运用于实践。很多学生都反映上课光听老师讲很没意思,有时居然会犯困,就算听进去了但是在也很难运用到生活中。因此,教师在教小学生时可以情景化教学。虽然小学生会背加减乘法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不会运用。比如在教10-7=?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情景想像成去超市买糖,买了7块钱的糖给了收银员10块钱,那么收银员应该找多少钱?教育就是要将教、学、实践相结合。

2.解读苏教版小学数学修订本

2.1 生活化的小学数学。生活与教育不相分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把课本与生活实际多多结合,这样不仅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还可以给学生补充他们不知道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深刻懂得所教内容。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将很大程度的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对其个体的全面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2.2 教学生活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苏教版小学数学修订本就是引用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其中大量运用生活中进行教学的方法,使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生活化,促进了教育更有效地进行。

2.3 鼓励学生运用数学。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修订本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鼓励学生将"学"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做"到生活中来。

2.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的"做"的意思非常广泛,可以使劳动、生产,也可以是发明、创造,更可以是创新,所以在苏教版的小学书写修订本中更深的教育意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交流,探究,做出创新性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精神。

2.5 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再具体的教学中,教育过程要紧扣生活,以生活为主导,积极引进生活案例,对于不符合教学情况的课本内容,经过研究后大胆删减,为学生的创新性做表率,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前提下,积极带领同学们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同学们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已经完整的与苏教版的小学数学修订本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一个不是单单以某一方面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并且已经有了自己的发展。

3.结语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修订本充分融合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学校及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生活、社会中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乐趣,促进了学生对于数学在实践中的运用,使学生学以致用,摆脱那种"学习对生活无任何意义"的错误思想。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提高了个人素质教养,从而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教养,有利于我国以更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苏教版小学数学修订本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优质产物。

参考文献:

[1] 玲.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解读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修订本[J].中国农村教育.2014-11-15.

生活即教育范文第7篇

【摘 要】陶行知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大指导意义。但我们不能因为他是伟人就追随他的一切言行。我们要结合当代的教育实际和教学情况有选择地吸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的可行性进行批判性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当代教育者能够不盲目跟从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进行有效地教学。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扬弃

前言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教育理论,被教育界讨论最多的则是他的生活教育论。然而由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生活教育论是否还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争议。需要对其进行更多的实践和实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笔者将深入讨论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对其内容的错误跟从,以及对教育的启示。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

1.生活即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凡是能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都是由历史生活所总结出来的。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例如,农民接受的是有关农业的教育;学生接受的是课堂上讲授的教育……教育所教授的内容又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例如课堂上学习过“超市”这个词之后,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超市之后,就已经对该概念和功能有了一定了解,不至于弄出到超市去报警的笑话。同时教育和生活又是共始终的,在生活中无时无刻无处不渗透着教育,生活中的点滴体现着智慧,同时教育也无时无刻无处不是在生活中进行的。

2.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提倡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延伸到社会,冲出学校的禁锢,拓展到社会实践去,以期改变读书即教育、教育即读书的教育观念。现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割裂,使得学生们成为书本学习的精英,生活实践的弱者。所以只有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教育出生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另外,社会即教学也有普及教育即大众教育的含义,把社会当作学校,让大众从社会中学习,让更多的人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3.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所提倡的“教”、“学”、“做”的合一,是以“做”为中心,是因为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们既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也可得出新知、培养创造力,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要将教、学、做结合起来,教学相长,教学的实践和学习的知识都要寓于实践活动中。

二、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偏见

1.教育为未来生活服务

陶行知强调教育对生活所起的作用,宣扬现实的教育能够为未来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过分夸大了教育对未来生活的作用,却忽略了对当下生活的作用。导致许多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产生了为将来生活的幸福而牺牲现实中的幸福的错误观念。教育为生活服务是没有时间分别的,如果教育不能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得到幸福感,那么何谈未来的幸福。

2.教育不需要学校

陶行知对于教育的范围太过于广泛,导致了教育就是放任自流的状态的论调,引发了关于取消学校存在的争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被一再用来证明这些极端的说法,社会上开始对学校产生偏见,学校的地位开始动摇。教育与生活不应该存在界限,但这不代表可以否定学校的作用。

3.生活教育理论的绝对性

生活教育一直主导着教育活动,显然在教育界树立了绝对权威,教育者们却忽视了生活教育中过于偏激的观点,未进行足够的实践和实验活动,只是一味地盲目推崇生活教育理论,被蒙蔽了双眼。对于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是否还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能否在现阶段教育实践中得以实现都还无法确定。

三、批判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发挥其正确的启示作用

1.打破课堂禁锢

生活教育论所针对的是只限于课堂的内容,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并没有否定学校学习的重要性。生活与教育是不能割裂,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生活是受教育的生活。而且,没有实践,教学做不能合一,不利于现代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从而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老师、学生、社会和家长都要将实现从纯粹的课堂知识学习转移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来。

2.培养学生终身学习

我们要无时无刻从生活中受教育,同时要时刻将教育运用到生活中,这样将生活和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终身教育是这个时代的需要,也是不断丰富自己的有效方法。

3.永葆生活教育论的活力

生活教育理论的真理性是相对的,需要我们批判继承和使用生活教育论,即对其进行扬弃处理。而且我们不能将教育理论的探索止步于生活教育论,而要不断填充、丰富,推陈出新,进行更多的教育理论内容和实践的探索,永葆生活教育论的生命活力。

生活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启示和引导作用。我们要用辩证的目光对待,既不能否定其作用,又不能忽视其缺陷。只有以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繁荣才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王建平,杨秀平.教育的原点:生活[J].宁夏社会科学,2010(5):133-137

[2]王文岭.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几个问题[J].2014(3):1-3

[3]吴刚.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D].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2014:9-11

生活即教育范文第8篇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个方面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是“生活及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用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这段文字阐明了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第一,生活是教育展开的最鲜活的舞台,而教育也必须通过生活体现出其促进个体发展的价值。“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可以说:‘生活即教育’。”[2]“生活”二字的意义在陶行知的眼里,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生活”含义不同,生活是广泛存在的,包括工作、劳动、休憩、社会交往以及个体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活”涵盖了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生活的范围有多广阔,教育的领域就有多丰富。在生活中处处是教育的契机,整个人类社会活动都应该纳入教育的范畴之中。

陶行知说: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教育就是社会的改造。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成长和发展,生活中充满了变化和机会,“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3]什么是生活,由此可见,生活是教育生发的土壤和源泉,“担水劈柴皆有道,举手投足即教育”个体在生活中求得生存。

第二,“生活即教育”说明生活决定教育,社会生活的要求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内容。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必须以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为基础,教育要顺应个体千差万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生需要什么,教育就应该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的生活,也就是受恋爱教育。以此类推,过什么样的生活就需要有什么样的教育与之适应。教育的产生、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都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

第三,“生活即教育”表明了生活需要教育,陶行知认为,要用前进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用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用有计划的生活克服无序的生活。就生活的需要而言,教育的作用在于改造或改进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教育通过经验、文化的传承,从而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教育应该引导人走向圆满而有意义的生活,实现个体的价值。教育不是生硬地附着在生活之外的东西,而是产生于生活中,同时又引导生活的正向进行。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指明了实现这一理论的途径,也鲜明地标示了与旧教育制度的界限。陶先生指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它,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4]欲达此目的,就必须打破传统旧教育制度,因为在这种制度下,学校将学生圈在狭小的空间里,不接触、不了解社会,教育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生活教育者主张把墙拆去,我们承认‘社会即学校’。”“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这样做,一方面是大大扩展了教育的范围,这样的教育不限于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它是完全开放式的、面向整个社会的,马路、街道、乡村、工厂,凡有人群的地方,凡是社会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也就是让每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都兼有学校的职能;另一方面,是教育必须联系实际,必须与社会沟通,使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使教育的内容、方法、环境、条件等,都来一个根本改变。伴随这种改变,学生、先生都会大大增加,为大众服务的普及教育才能最终得到实现。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贯彻生活教育理论的根据措施和方法。陶先生认为:“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传统的旧教育方法是先生讲,学生听;先生教死书,学生读死书,完全脱离实际。“教学做合一”正是针对这种状况提出来的。陶行知指出;“我自回国之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1926年,陶先生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语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老师。”[5]“教学做合一”理论的中心是“做”,“做”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让学生体、脑并用;“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做”是使教师、学生这对教育中的主体、客体达到协调统一的关键措施,坚持了这一点,就能让教、学双方各自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教育的整体作用发挥出来。“教学做合一”是为反对那些专在书本上做功夫,离开书本就不知所从的教育法提出来的,它并不反对书本知识,而是主张对其采取正确态度。陶先生说:“书是一种工具,是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6]“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不是不要书……它只是不要纯粹以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因为这些书是木头刀切不下菜来。”[7]他还说:“《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8]陶先生还认为,必须摆正学与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力量来自实践,又要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升华。他说:“人类与个人最初都由行动而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以思考之行动始,以更高一级融会贯通之思考终,再由此而跃入真理之高峰。”[9]

陶行知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他认为教师的教应该根据学生学的需要和特点、水平来进行,教师的教不能脱离学生的学,否则就是无本之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应在“做”的基础上进行,“做”就是实践。这种思想对与我们改革当前的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应试教育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分离的,教师的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二者都不是建立在“做”的基础上,而是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在这种情形下,学生被牢牢地关在学校里、教室里,所在书本里和文字中,“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只知道闭着眼睛学,从来也不被允许思考所学的知识是不是有用,对于指导现实和未来的生活到底意义有多大?学生俨然成了背书、抄书的机器,久而久之,学生作为儿童原本应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枯燥乏味的教学中慢慢消磨殆尽,年纪轻轻却老气横秋,原有的灵气和富于探索的精神再也见不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和健康,是个性加科学。而现实中的教育却与此背道而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中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就是检验现行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够达到教是为了学服务,教学又是为了实践服务,教学做能够统一起来,就说明教育的目的是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5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76.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