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后赤壁赋的翻译

后赤壁赋的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后赤壁赋的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后赤壁赋的翻译范文第1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113-02

古诗词鉴赏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古诗词的文体、格式以及韵律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古诗词内容时,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部分对古诗词非常感兴趣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感悟古诗词的内涵,但一些不喜欢古诗词的学生却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结合教学经验,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的学习效率。

一、以探究形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词有其独特的表达形式,且与现代文学作品的表达习惯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需要先熟悉相应的释义。教学时,教师通常会直接给出释义。这种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产生倦怠的情绪,之后的古诗词鉴赏自然无法顺利进行。要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完善导入模式。探究模式通常都用于开放性较强的学科中,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在古诗词鉴赏课堂中应用探究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离骚》这篇诗歌的篇幅较长,且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具有多种内涵,与学生现在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在学习时难以理解其中的一些内容。而传统的“释义―阅读―翻译―解析”的古诗词鉴赏模式很容易走入教学误区,不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将“探究模式”引入古诗词鉴赏课堂,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鉴赏学习,如第一组学习第一章“被贬”,第二组学习“反思”,第三组学习“再试”等。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小组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分组学习后,学生可以在讨论中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且有更多的时间攻克诗歌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积极探究中对古诗词进行鉴赏与感悟,为今后学习古诗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作者在写诗词时十分留心观察与自己主观情感相符的景物,并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由此达到诗情画意的协调统一。在鉴赏此类古诗词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诵读古诗词,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逐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水平。

例如,在带领学生鉴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可先讲解一下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活经历,这样学生自然能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随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进一步体会其写作特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能体会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展现的是因为土地贫瘠,野草遍地,作物荒凉的景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描写了作者早出晚归的生活,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总有明月相伴,可以称得上是怡然自得;“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几句描写了田园耕作的艰辛,其中“衣沾不足惜”这句诗看似平淡,但结尾处,作者说“但使愿无违”却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他人同流合污,更不愿意在这样污浊的环境中迷失自己,向往返璞归真的生活信念。整首诗语言平淡,没有进行太多修饰,而正是平淡的语言,才能够体现出诗的意境美。

可见,在带领学生鉴赏古诗词时,通过反复朗诵和分析,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创作时的心境,从而激发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会品味古诗词语言

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诗词更是其中的精华,因为古诗词虽短小,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内涵,因此细细品味诗古词语言是鉴赏古诗词的重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阅读的过程也是缘意学文的过程,品味鉴赏古诗词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文”的过程。新课改对于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照语境来揣摩诗句含义,体会诗词的表达效果。此外,还需学会鉴赏诗词,感悟作品形象,品味诗词语言。”笔者认为在鉴赏古诗词语言时,可采取如下方法:

第一,把握古诗词的语言结构。在鉴赏古诗词时,学生先接触到的是语音符号,通过语音符号来把握语义。从接受的角度看,语音节奏就成了学生认识古诗词的表层形态。

第二,认真阅读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古诗词中的遣词造句都精炼且含蓄,具有深远的意境。词句的选择与组合,加上不同修辞的运用,是古诗词语义构建的单元,同时也是将情感融入语言的重要方式。从某种层面看,古诗词的遣词造句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环节。例如,《过华清宫》中,“长安回望”写出了皇帝本应该留在京城处理政务,但为了讨好贵妃,却去游山玩水,于是便有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描写,“绣成堆”这几个字用得非常传神,概括了骊山的风景,而“红尘”则描绘了送荔枝的艰辛。在《过华清宫》开头,作者并未提到荔枝的事,所以学生初读时并不了解为何“山顶千门”要打开,直到最后才知道“一骑红尘”居然是为贵妃送荔枝。

第三,品味古诗词的体式结构与表现手法。古诗词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形态包括层层铺垫、巧妙过渡以及起承转合等。古诗词的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如联想、情景交融等。例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就充分做到了情景交融,上片描写景物,下片抒发感情。按照写景的顺序来看,是从仰视转为俯视,动静结合的方式来描写景物。

四、开展综合练习,提升鉴赏能力

在古诗词鉴赏中,除了鉴赏方法与技巧,还需要多开展综合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入手,将古诗词鉴赏向课外延伸。

第一,向教材外延伸,使学生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例如,鉴赏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赤壁赋》,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学生得出了如下结论:从写景方面看,《赤壁赋》描写了浩渺之景,能够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渺小;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描写了宏伟壮观的场景,为接下来周瑜的登场做了铺垫。在怀古方面,《赤壁赋》发问曹操“而今安在哉”,感叹人生苦短;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通过描写周瑜“大江东去浪淘尽”,感叹人生如梦。从抒情方面看,《赤壁赋》表达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则表达了伤感的情感。

后赤壁赋的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高中 尝试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在高考语文全国卷及各地试卷中均占有很大分量,因此,很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不少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基于功利性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过度讲究字字落实,破坏文章的整体性把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导致学生机械地学、被动地练,对文言文毫无兴趣可言,而且往往肢解了传统文言经典名篇的美感,使那些感动千古以来无数志士才人的佳作名篇变得索然无味支离破碎[1]。其结果必然是老师吃力不讨好,学生惘然无所得。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美感,从而自觉地萌生学习的欲望,通过自身的阅读和感悟来吸取知识,感悟作品的内涵,不断提高对文言文鉴赏的能力以及自身的精神素养。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新的尝试和思考。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要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作为老师本身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并且调动一切有效的资源,进行调配、整合、加工,才能使知识形成系统,使课堂活色生香,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首先,是整合教材资源。教材的编排有它固有的模式和要求,但是,课堂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需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教材。

例如,在讲授苏轼的作品时,为贯彻“专题研究”的新式教学理念,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深入思考和把握,笔者把《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等四篇课文整合到一个教学单元。整合后发现,虽然前后《赤壁赋》是散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是诗歌,但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创作的,有一定的共性,这样整合对学生更具体、更全面地领悟苏轼在人生重大转折点上的思想变化,更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化内涵非常有利。同时,在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维度上,还能达到以诗解文、以文解文的目的,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从文体教学角度观之,这种整合还有利于获得新的视角。

其次,是整合教辅资源。在授课前,笔者让学生观看有关苏轼生平介绍的纪录片,以生动的画面和名家的诠释来取代教师苍白乏味的讲解,还把北京师范大学康震副教授主讲的《百家讲坛之苏轼》相关视频放在教室的计算机平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同时印发余秋雨的《东坡突围》等评论性文章作为早读材料,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打造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以《前赤壁赋》作为重点鉴赏的篇目,在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通过配乐朗诵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反复对课文进行诵读,慢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自觉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之前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写作的背景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接触文本时能够快速入文,并且更加自信地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展开平等的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作者面对政治祸难时的从容不迫、乐观自信和坦荡的胸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被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所深深震撼。

再次,是整合学生学习资源。当学生有了较为成功的阅读体验之后,笔者就会给学生设定阅读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鉴赏其余的作品,并通过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共同解决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又能节约课时,提高课堂的效率。

至于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字、词、句子,则穿插在课文的讲解中进行,尽量让学生在既定的语境中来理解,并在课后设置练习题或测试卷来进行检查,有时也会在专题讲授完毕后,通过知识竞赛的方法来巩固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二.创新学法指导,促成读写互动

读和写是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也要倡导读写结合,以文言文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来促进文言文的阅读。笔者这里所提及的写作并不是完整的作文训练系统,而是让学生以文言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片段式的小练笔,让他们对所学的文言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在训练中获得新奇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有时候还会把一段文言文的译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翻译成文言文,再让他们对照原文,来比较一下自己的表述是否恰当,学生对这种做法非常感兴趣,往往一段枯燥的文段就可以在这种愉悦的气氛中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时候笔者也会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一些相应的写作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文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比如在讲授《六一居士传》的时候,因这篇文章写法特殊,表达饶有趣味,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笔者就联想到学生的微信昵称、QQ签名五花八门,离奇古怪,便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模仿本文的写法,用文言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微信昵称或QQ名名字的由来,结果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他们都兴致勃勃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写出了不少基本符合文言表达规范的幽默诙谐的段子。

如刘梓容同学的微信昵称是“安之若素”,她写道:余之网名“安之若素”是也。所谓安之若素,即安余心于四海,不忧不喜,不骄不躁。余之心易受困于世俗,乃为此名,以使余心安,以明余之志也。安之若素,非常人可达也。余为此名,无它,亦希余得超乎常人,而不橐黄接怪人也。

又如吴思淇同学这样诠释他的微信昵称:吾尝数易其号,以昭吾之所好,然为吾志之,三号耳。一号曰:临窗画楼,半生清欢。或曰:“此号何谓也?”吾答曰:“于水亭之上,临风而立,闲适处之。于楼阁之中,赏湖水粼粼,修心养性可也。可谓偷得半生清欢,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故号此。”一号曰:尺素流年。时间如流水,水过无痕,而镌刻吾心。吾正值弱冠,而流年逝去之体悟与日倍增。故吾为此号以勉自。一号曰:小轩窗。苏子有言:“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此苏子悼亡妻子之所作也。吾感其情深,悟其痴念,故取号“小轩窗”。

这些小练笔虽然表述还比较稚嫩,但已可看出他们在遣词造句方面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感受文言的语感和表达习惯,反过来也就能更好地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感知能力。

三.抓情感契合点,提升学习层次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篇章抒情性较强,或者记叙抒情兼具,这样的作品,如果能够通过抓住主要的情感词句,或许有助于学生准确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同时加深对作品情感的体会。

比如,在《兰亭集序》一文中,王羲之既简笔勾勒了兰亭雅集的盛况,更将笔墨铺陈在由此而引发的慨叹中。前后两部分均有明显的情感词句。可引导学生先抓住关键的情感,再由此去逆推,寻找情感产生之由。抓住了集会“信可乐也”,则不难将前一部分的记叙中足以使人生“乐”的因素一一找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一浮现。学生在寻“乐”的过程中,也不断加深对盛会盛况的体验。而抓住“岂不痛哉”,则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为何情绪有如此流转?不难去寻觅文中由乐而思考人生的部分,进而寻求答案。

再比如《项脊轩志》一文,文章将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围绕项脊轩这个书房,朴实地截图生活细节,展现了对家庭变故,及关系亲近的几位女性的感喟与追念。这篇文章中间部分,学生容易找出一个总结情感的过渡句“多可喜,亦多可悲”,则可根据此句,寻根溯源,将全文各部分的记叙串联起来。在寻找可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项脊轩翻新后的样貌和雅致,在宣召可悲部分,学生仿佛经由作者精心选择的几个细节,一一体会祖母的疼惜,母亲的关爱,妻子与其的琴瑟和鸣,以及妻子早逝之后作者的心灰意冷。带着情感词去解读其经历,可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寻找并获得共鸣。

可见,在抒情性较强的散文阅读中,通过情感词句来回溯相关片段的做法,可以更好理清脉络,体味情感,更容易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从而获得对文言文的深层次理解,涵养中华古典文化情怀。

总之,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重头戏,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力图以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后赤壁赋的翻译范文第3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成语“祸起萧墙”出自( )

A.《孟子》 B.《庄子》 C.《论语》 D.《荀子》

2.“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出自( )

A.《秋水》 B.《寡人之于国也》

C.《谏逐客书》 D.《季氏将伐颛臾》

3.同属道家学派的是( )

A.孔子和孟子 B.荀子和韩非子 C.李斯和李密 D.老子和庄子

4.《论毅力》的作者是( )

A.王安石 B.康有为 C.梁启超 D.欧阳修

5.下列选项中,朱自清《论气节》认为属于“气”的是( )

A.积极进取 B.忠臣直谏 C.退隐山林 D.处士横议

6.下列史作中属于国别体的是( )

A.《李将军列传》 B.《冯谖客孟尝君》 C.《段于鄢》 D.《马伶传》

7.宋代作家中作有《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是( )

A.李清照 B.欧阳修 C.辛弃疾 D.苏轼

8.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A.《楚辞》 B.《诗经》 C.《古诗源》 D.《古诗十九首》

9.被誉为“曲状元”的元曲作家是( )

A.马致远 B.关汉卿 C.王实甫 D.白朴

10.“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 )

A.《出师表》 B.《答司马谏议书》 C.《陈情表》 D.《报刘一丈书》

11.下列作品集属于散文集的是( )

A.鲁迅《呐喊》 B.冰心《春水》

C.茅盾《话匣子》 D.老舍《茶馆》

12.议论文的核心要素是( )

A.论据 B.标题 C.论证方法 D.论点

13.下列作家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是( )

A.郭沫若 B.冰心 C.鲁迅 D.巴金

14.《故乡的野菜》的作者是( )

A.周树人 B.茅盾 C.周作人 D.郁达夫

15.在我国现代诗歌,1921年出版了新诗集《女神》的诗人是()

A.闻一多 B. C.艾青 D.郭沫若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__。

17.有“亚圣”之称的___________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18.《秋水》中对话的两个神话人物是__________和北海若。

19.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主要批判了其祖父在照壁上写家训“_______”四个字。

20.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

21.《种树郭橐驼传》是具有寓言性质的____________作品。

22.《报刘一丈书》鞭笞的三个反面人物是干谒者、_________和门者。

23.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________________。”

24.唐代诗人中被称为“小李社”的是李商隐和_____________。

25.白居易的《_________》诗的副标题是“伤农夫之困也”。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是社稷之臣也。

是:

27.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

28.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29.强公室,杜私门。

杜:

30.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猥:

31.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蔼如:

32.智勇多困于所溺

溺:

33.亟请于武公。

亟:

34.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生:

35.恶气袭衣裙。

袭: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段于鄢》)

必自毙:

37.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冯谖客孟尝君》)

贫乏不能自存:

38.(程不识)为人廉,谨于文法。(《李将军列传》)

谨于文法:

39.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能!(《种树郭橐驼传》)

故不我若也:

40.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报刘一文书》)

袖金以私之: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国殇”的含义是什么?

42.《季氏将代颛臾》的议论方式有什么特点?

43.《陈情表》中李密陈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理由是什么?

44.《关山月》里“月夜”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5.怎么理解《再别康桥》飘逸清丽的艺术风格?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0~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46.这段文字表现了李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47.兵士为什么爱乐为李广所用?

(二)阅读《往事(之十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他们都笑了——我也笑说,“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辑说得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

48.大海有哪些优良品质?

49.“海化”的青年应怎么样理解?

(三)阅读《国殇》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50.本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51.“族蔽日兮敌若云”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2.本节体现战斗结果的是哪一句?

(四)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辞而助之攻也。

53.韩愈在这段文字里,怎样论述了张巡、许远的功劳?

54.文中韩愈所批判的“自比于逆乱”的是指什么人?

55.此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七、作文(50分)

后赤壁赋的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拓展; 延伸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学习文言文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语感和思维,提升精神品格。但在现实中,文言文和鲁迅的文章、写作文被学生称为“三怕”。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失分率也较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原因可归纳为“兴趣”、“方法”两方面。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仔细品读,《课标》对学生学习要求并不高 。如何提高学生的字词积累量,使学生从枯燥的文本翻译中解放出来,快乐的学习文言文,尽情的体味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笔者从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出体会:秉承新课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理念,既不脱离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合理的做好拓展与延伸,文言文教学将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课外拓展:合理采撷,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升入高中阶段的学生,选择故事性较强的短文,打消“枯燥”、“乏味”“无聊”等对文言文的误解、偏见,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

在课外拓展延伸中,笔者一般从先秦古籍《山海经》、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作品《异苑》、《搜神记》以及唐代传奇“志异”作品《仙杂记》、《酉阳杂俎》和明代作品《剑侠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甚至明清笑话故事《笑林广记》里选择40篇左右作品,整理成册,供学生课余阅读。在选择作品时,尽量挑选字数在200字以内、一般层次学生基本不借助工具书就能读懂的作品,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过“字词关”,以浅显易懂的故事“寓教于乐”。

在阅读过程中,《搜神记・宋定伯捉鬼》中宋定伯的机智勇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杨生与狗》中杨生和狗的重情重义使学生惊叹不已;《酉阳杂俎》中女子叶限被后母和姐姐欺辱,最后在神鱼的帮助下做了王妃的故事更令学生称奇:《灰姑娘》、《农夫和金鱼》竟然在中国的唐代就流传开来了!

通过从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合理的采撷,通过课外有目的的拓展与延伸,学生词汇量增大,语感增强,同时,传统文化积淀也增大了。

2. 课内延伸:选取角度,深挖教材

文言文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能阅读几篇神怪仙侠故事,掌握几个常见词语的层次。《高中语文课程表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因此在文言积累达到一定层次时,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教材这“最好的例子”,从而整体提高学生文言素养和传统文化底蕴,使“量变”达到“质变”。

2.1 通过作品人物延伸。

人物延伸主要是针对传记类作品而言的。(1)主要人物的延伸:对传记类作品中人物在不同时间、地点、事件中的表现加以截取,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人物,从而对人物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2)文本中相关人物的延伸:辅助人物对主要人物具有衬托作用,这些人物也有鲜明的个性,对其深度解读,也是做好传记类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例如,《项羽之死》中的主要人物项羽,虽然学生在《鸿门宴》上已有所了解,但仅停留在“西楚霸王”“倨傲无礼,优柔寡断”等模糊概念上,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将《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项羽传》中关于项羽生平、能力、战功、失败等相关重要文段都提取出来,使学生在阅读原著、比较阅读的基础上,对项羽死前的种种表现有一种“铺垫式”的理解,从而准确的把握项羽的形象。

在教学《鸿门宴》的过程中,刘邦、张良等人物性格各异,对推动故事发展均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前,我将《史记》中刘邦逃跑途中三次弃子、老父被项羽缚在高台之上说“分一杯羹”,以及张良学艺等经典节选给学生,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审视人物,并和原文中人物形象互相参考印证,学生兴趣大增,教学效果明显。

2.2 通过文体延伸。

在高中教材中,文言文主要涉及到赋、论、说、记、序等几种文体,或叙事状物,或抒发感情,或议论说理,是探究古代贤人对天地、自然、人事、自我的认识优秀作品,文学性与思想性兼具。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我们更应加强延伸,使学生在多见、多读、多思、多感、多悟的条件下领悟作品的精髓,从而提高文言文能力。

例如在教学《过秦论》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入《过秦论(下)》、《六国论》、《论贵粟疏》、《贾谊论》等历史散文,使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同时,对历史散文的特点、作者的思想在更宽层面上准确把握。在教学《赤壁赋》的过程中,我也将《后赤壁赋》、《秋声赋》等作品加人,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赋的特点以及作家们通过“赋”这种文体所抒发的人生感慨。

2.3 通过作者延伸。

高中课本所选作家大都是名家大家,其文章都有独特的风格特点,但一个作家的作品仅一、两篇,学生不能对作家的语言、思想、作品风格有准确的把握,只有从作家延伸开来,多为学生提供给该作家的相关作品,学生才能领悟作品精髓,感悟作者魅力。

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引入《屈原列传》、《游侠列传》,和学生欣赏太史公精当传神、言简义丰的语言特点,和他笔下的人物一起欢乐悲伤,体味司马迁带给我们永恒广泛的艺术魅力。教学《师说》的过程中,我又选取了韩愈的《进学解》、《杂说 四》、《孟东野序》等几篇韩愈的代表作品,使学生在理解《师说》中“拜师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人才和国家兴亡之间的关系,体会到韩愈作为一代文宗,努力践行自己所倡导的“言之有物”的文学思想。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文言文的特点,我们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在激发兴趣的过程中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字词,了解一些关键的文言语法知识,最重要的是利用各种形式的拓展与延伸,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从而使学生的文言素养得以提升,使我们国家的“国粹”得以保留和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中学文学教育导论》

后赤壁赋的翻译范文第5篇

在2001年全国高考试卷中,除北京外,均设置了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由此可见,本考点是文言文中的重中之重。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二是主观题。其中,以主观题为主。主观题又分为两类,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以前者为主。考点有“正确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等。考生除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外,还要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考点解析】

翻译是把对语言形式的考查与文意内容的考查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要翻译句子,必须先理解句子。“理解文中的句子”,要求能够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文句的具体含意,并能对该句从内容和表达等方面作出相关分析。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多义实词、重点虚词、相关句式,并且要把握某些句子的特殊含意。

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句子,要求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翻译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内容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解题方法】

一、理解文言语句六法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对“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的翻译,要结合当时帝王气象与众不同的迷信思想来翻译,还要知道“龙虎”象征天子,“五采”云为祥云等自然现象的含意。所以应该翻译成“我让人观望他(刘邦)住所上空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呈现五彩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象啊”。

2.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的“而”省略了主语“江水”,翻译时要补充出来,译成“(江水)总是这样不停地流淌,但(它们)并没有流走”。又如“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中的“侣”“友”,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理解为“以……为侣”“以……为友”,全句译为“把鱼虾作为伙伴,把麋鹿作为朋友”。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凶”字理解起来就比较难。“凶”一般人理解为“不吉祥”“凶恶、残暴”,代入原句中都不通;联系课文谈话主体及后面的内容,可以推断“凶”应该是指“荒年,谷物收成不好”。此句译为“黄河以北遇到荒年,我就把百姓转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4.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文言文中与这些语句相对应的语句的用法和意义。如对偶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中的“无以”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译为“没有办法来”。又如排比句“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中的“席卷”“包举”“囊括”都是“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5.对于复杂不好梳理的句子,最好进行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陈情表》),分析主干为“辛苦……非独……所见明知”,“所见明知”是“所”字短语,作宾语;“蜀之人士”和“二州牧伯(长官)”作定语,全句译为“我的苦衷,不只是蜀之人士和二州的长官看到并明明白白知道的”。

6.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意。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琵琶行》)中的“丝竹”,初中课本《陋室铭》中有“无丝竹之乱耳”一句,“丝竹”解释为“弦乐器、管乐器的总称,古代泛指音乐”。据此推出“终岁不闻丝竹声”中的“丝竹”也是指“音乐”。又如“腹犹果然”(《逍遥游》)中的“果然”的义项,可以联想到成语“食不果腹”来推断为“吃饱的样子”。

二、文言文翻译十法

1.留(原词保留)。像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度量衡单位等词语,译时均可保留原词,不必翻译。

2.换(古今词代替)。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如:“吾本布衣,汝亦黎民。”这里“吾” “汝”直接换为“我”“你”; “布衣” “黎民”换为“百姓”即可。

3.对(对应翻译)。主要包括通假字要解释为对应的通假本词的意义;一般词语最好翻译为一个包含此语素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语等。如:“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里的“游”翻译为“游玩” 较好。

4.转(转词意译)。文言文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下车”),运用比喻、借代(“秋毫”)等修辞用语,形象描绘的词语(“乞骸骨”、“山陵崩”)等,要根据语境转换词语、意译。如:“上书乞骸骨”可译成“上书请求退休,回家养老”。

5.调(调整语序)。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等)以及固定句式,翻译时要调整过来。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可译成:“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焦急,(这种品德)表现在哪里呢?”

6.合(繁笔简合)。有些句子为了某些需要,故意用繁笔,翻译时只要译出意思即可。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合译为:“有统一天下的心意(志向)。”

7.分(语意分承)。有些特殊的句子,翻译时需要扩充,才能使语意丰富。如:“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可分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8.补(成分补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时根据语境要补充完整。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补充省略为:“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我)不亦君子乎?”

9.去(删除省略)。有些文言虚词在句子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夫)、感叹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作用,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10.套(固定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很常见,遇此情况可以套用翻译。如:“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这里的“无乃……乎”就是固定句式,可以套用为:“这恐怕(太晚了)吧?”

【模拟演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①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译文:

②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楚王使陈轸之秦。秦王谓陈轸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亲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爱之。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①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

译文:

②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

译文:

三、把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选自《世说新语》)

译文:

四、将下列文言短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复兴。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计,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

①即事不计,当死社稷。

译文:

②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译文:

【参考答案】

一、①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

②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我)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

二、①贤卿为何不在为楚国效忠之余,也为我出一点主意呢?

②不知道他是否怀乡,假如真是怀乡的话,那他就要唱吴歌了。

三、阮光禄在剡的时候,曾经有一辆很好的车子,不论谁来借,他都借给。有个人要埋葬母亲,心里想借车子却不敢说。阮光禄后来听到这件事,叹了口气说:“我有车子,却使人家不敢来借,还要车子做什么用呢?”于是把车烧了。

后赤壁赋的翻译范文第6篇

一.与巩固、积累结合,夯实语言学习的基础。

平时加强字词的巩固、积累,认真做一点实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妨借用以下方法:

1.摘录法

这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在预习文本时,随时摘录其中的生字和词汇,能做到把预习落在实处。如预习《赤壁赋》一文,可以积累如下生字:壬戌rénxū 窈窕yǎo 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嫠lí妇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 lú 酾shī酒 横槊shuò 渔樵qiáo 麋mǐ鹿 匏樽páo zūn 蜉蝣fú yóu 枕藉jiè。又如预习《滕王阁序》时,可以就文中出现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钟鸣鼎食”、“萍水相逢”、“老当益壮”、“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等成语进行摘抄、积累,并且结合文本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它们的意义、用法,学会准确地运用。

2.比较法

在同一文本中,将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等进行快捷的比较、辨析,能强化记忆,加深印象。如学习《兰亭集序》一文,将“流觞曲水”与“齐彭殇为妄作”中的两个加点字,从形体、意义上加以辨析;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将“朔风摇撼”与“一枪搠倒”中的“朔”、“搠”相互比较,以旧带新,加深印象;又如学习《赤壁赋》一文,将“杯盘狼藉”与“相与枕藉”中的“藉”从读音、形体、用法上逐一辨识,从而增加学生识记的信息量。

3.串联法

这是一种以新带旧的复习、巩固法。如学习《荆轲刺秦王》,用“血濡缕”一句中的“濡”字,我们顺势串联出“儒家”、“孺子牛”、“蠕动”、“嗫嚅”、“怯懦”、“糯米”等一组同音或形近字,而在翻译“使工以药淬之”一句时,借句中的“淬”字可以带出“猝然”、“纯粹”、“翠绿”、“粉碎”、“憔悴”、“啐了一口”、“荟萃”等;如学习《小狗包弟》一文,用“以前看见包弟作揖”中的“揖”,联想到“编辑”、“通缉”、“舟楫”、“修葺”等,在以新带旧的过程中,增加了积累,巩固了知识。又如学习《动物游戏之谜》一文,最后一段中有“众说纷纭”一词,教师随即提示学生用串联法引出更多的以“众”打头的词汇。学生或相互讨论,或查阅工具书,于是“众目睽睽”、“众望所归”、“众星捧月”、“众志成城”、“众所周知”、“众矢之的”、“众叛亲离”、“众口一词”、“众口铄金”等一组常用语汇就在众人眼前“鲜活”起来了。

4.归纳法

这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易误点进行的知识集纳与辨析。通过归纳、辨析,可以廓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积累的密集度。如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碰上这样一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句中“从而”属连词,上文指明原因、条件、方法等,下文用“从而”引出结果、目的等。含“而”的词为数不少。为了辨伪去妄、恰当运用,我们不妨来一番归纳、甄别——

而且:连词。与“不仅”呼应,表示意思更进一步。例: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反而:副词。表示某种行为和状况产生了相反或出人意料的结果。例:经过整编,部队人数虽然减少了,战斗力反而增强了。

然而:连词。但是;可是。与“虽然”呼应,表示意思的转折。例:实验虽然失败了,然而他并不灰心。

因而:连词。表示结果。例:他是无私的,因而也是无畏的。

进而:连词。表示继续往前,更进一步。常用于后一分句。例:凡事先要调查研究,进而提出实施方案。

继而:连词。表承接,引出有连续关系的另一事。例:他把那块荒地开辟出来,继而种上大豆、蔬菜。

二.与诵读、品味结合,让字词变得有声、有情、有味。

诵读、品味优美的诗歌与散文,让作品有声、有情、有味,落脚点在一个个贴切、准确的字词上。这是新课标下字词教学的特色所在。

通过诵读字词,可以复制画面、再造形象。如学习《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一句,把诵读的重音放在“荫”和“罗”两个词上,通过表情诵读,能够在眼前复制出“榆树、柳树、桃树、李树等众多树木,在房前屋后密密地生长,织成一片繁阴,散发浓郁气息”的田园风光;又如学习《诗经·卫风·氓》一节,诵读开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一句,通过表情诵读“蚩蚩”,不就可以再现“氓”笑容可掬、善于伪装的外在形象?这种对重点字词的表情诵读,让它们既有声音、又有情韵,一箭双雕,美不胜收。

品味文本中看似简单、实则丰稔的字词,是一种很见功夫、富含力度的阅读。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当陆虞侯等几个反派角色在李小二酒店露面时,文中写道:“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两个“闪”字,不仅写出了来人的动作快捷,而且给下文敷上一层神秘、恐怖的色彩。它的艺术魅力,是“跑”、“奔”、“闯”等词远远不及的。又如学习《祝福》一文,在分析小说描写祥林嫂形貌的一节时,对“她一手提着竹篮,内有一个破碗,空的”一句中“空的”一词就不能忽视。一个“空的”,足见祥林嫂乞讨无果、度日艰难的情状;这个“空的”作为独词句置于句后,分明有强调、突出的作用,渗透着作者对主人公遭遇的深切同情。

进行字词教学,与诵读、品味结合,下一番琢磨工夫,就显得有声、有情、有味多了。

三.与揭示规律、总结方法结合,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后赤壁赋的翻译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99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首先是学习语言知识,获得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次是掌握有关的文化思想。掌握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学生其它文言文各种知识储备要求比较严格,并且文言文所涉及的文化常识内容庞大。综合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花费较多时间来慢慢学习,同时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并进行学法上的指导。那么,面对内容庞杂的文言知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从课文学习入手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入了众多优秀的文言文篇章,比如:《阿房宫赋》、《前赤壁赋》、《劝学》、《庖丁解牛》等,这些文言文篇章中涉及了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的文言知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教材文言篇章的学习。教材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学好文言知识必须从课本入手,而不能舍本逐末着重文言课外书的阅读。那么,对于文言文课文,教师如何进行讲解并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呢?首先,文言文课文的阅读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对于文言文语的阅读不像现代文那么简单,首先学生需要对文段进行恰当的断句,正确的断句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作者意思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语感,为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学生对文本能够进行熟练阅读之后,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进行文段的分析,在文段的分析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古文的翻译。对于古文的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三个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教师宜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文本的翻译,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翻译找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对问题进行专门强化,帮助学生解决不足。翻译过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文言虚词,文言文法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二、强化背诵

文言文课本的深入学习是学生快速背诵的前提条件。在高考语文的考察中对文言文名句背诵以及翻译都有所涉及,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强化文本的背诵。文言文背诵是学生主要背诵内容,不过对学生而言其难度也是很大,因此,教师应该加大对学生文言文背诵的指导。对于文言文背诵指导,教师可以采取四种指导方法,即参照译文背诵、化整为零背诵、抄写背诵和抓三点背诵法。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篇章大多比较长,对学生而言背诵起来难度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背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指导,依据篇章的整体结构采取恰当的背诵方法,帮助学生缩减背诵时间,提高背诵效率,以此节省时间完成其他内容的学习。此外,文言文的背诵还涉及到字词意思的背诵。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技巧的前提是对古文字词意思的了解乃至背诵。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法现象比较常见,因此,对于文本下面的小注释要求学生认真熟读乃至背诵,它的掌握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课外阅读的选择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数量浩繁而且艺术成就都非常高,其阅读的价值大,高中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应该对古代文言作品进行筛选,帮助学生把握阅读训练的难易程度。不可否认有些文言作品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难度大且阅读价值不高,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多走弯路,在课外阅读内容上教师要把好关,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既具趣味性同时又能提高阅读能力的文章进行延伸阅读。课外文言读物对学生的帮助主要体现在语感上。语感是学生学习一门语言的隐形能力,语感一旦形成对学生阅读会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因此,为提高学生文言考试答题能力,教师不能固守课本文章而应该多方面对学生阅读知识面进行扩展,帮助学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四、加强试题训练和练习反馈

学生在高考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成绩就必须对文言文阅读试题具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其考查的能力具备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的学习中加强某些方面的学习。文言文习题训练的目的并不在于提高学生答题正确率,而在于对学生文言知识的重点考查。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文言文阅读的训练,对文言文考察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做题能力都会具有全面的认识,在认识之后反过来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文本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再学习。在反复的对知识进行回顾与训练之后,学生才能初步掌握基本的解题能力。当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文言文解题能力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解题进行及时的反馈。这个阶段教师反馈和指导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做题能力,提高答题正确率。此外,为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课本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课外习题的讲解中对于学生存在较大疑惑的知识点应该再次回归到课本中,将课本知识点与习题知识点进行联系学习,这样帮助学生建立课文文本学习的动力。

五、正确对待专有名词和文学常识

后赤壁赋的翻译范文第8篇

尽管文言文蕴含传统文化精粹,堪称博大精深,但是因为语句艰涩、字词生僻、段落紧凑难读懂,导致很多高中学生学文言文就头疼。通过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一整套简单易操作的文言文教学方法,现在就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宝贵的经验。

先来总体观览一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部分所收录的文言课文篇目明细。其中必修一收录了: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必修二收录了:《六国论》《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必修三收录了:《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离骚》《谏太宗十思疏》《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必修四收录了:《蜀道难》《琵琶行》专有唐诗宋词单元;必修五收录了:《陈情表》《项脊轩志》《长亭送别》《报任安书》《渔父》《逍遥游》《兰亭集序》。洋洋洒洒尽是流传千古的不朽佳作。

一、独立学习和思考,让学生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人

通过多年的一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我深感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不应只是语文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如果文言文教学只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而学生作为文言教学认知主体的地位却被严重忽视,那么即使语文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们也是听得似懂非懂且对文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势必也不会深刻。因此,开展文言文教学,要给学生留足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究、释疑、解决问题得来的体会和知识累积经验才能深刻和持久。比如在讲授《师说》这篇文言课文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以下课外任务:尽可能多的搜集和韩愈生平相关的资料;查找唐代、宋代知名诗词作者且进行比较;查找韩愈同时代作者的作品且进行风格比较。

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细致比较就不难得出其作品“内容情感丰富,表达形式多样,作品语言简炼,文风活泼奔放”的特点。逆潮流、热心于教育的韩愈,重视培养年轻作家,广纳天下贤徒。在韩愈的论说文《师说》平易畅达中贯穿着宏大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由多种因素构成。

因此,在开展《师说》课文学习时,学生们已对内容不再感到陌生。作者对自己所主张的教育理论极度自信,且对事理又有精辟透彻的阐述,因此其论述逻辑严密,步骤清晰,一气呵成,思想的精粹常通过简练的言语鲜明地表达而出,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如结尾处进行的总述“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悬崖峭壁奔马急刹蹄止步之势。比如,“圣人无常师”一段,举孔子言行为例后,随即话锋直指“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精辟见解,高瞻远瞩气势磅礴。因此,如果学生增强了文言文课文学习的主人翁意识,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揣摩课文内容,会发现问题,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讨问题,从而深化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对字词句揣摩比较,让学生文言学习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我在开展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深感对常见虚词和实词解释的掌握是文言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在对实词进行注解予以解释时,需要兼顾到通假文言字词、词类活用。要想全面充分理解虚词不仅要熟知其蕴含意义,还需要搞懂其具体词性用法。如果语文教师只将文言教学停留在“一言堂”和“满堂灌”的阶段,不讲究文言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学习文言课文,呆板机械化的对内容进行生硬背诵,那么文言文教学的开展就会显得很被动,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也就谈不上有多大的兴趣,那么文言知识掌握也势必不牢固。

因此,在对文言课文字、词、句、段落的“古文”进行“白话”翻译时,需要兼顾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双向动力。在高中语文教师讲清本堂课所学文言课文中所包含的文言知识要点后,还可以启发学生对重点文言字、词进行反复揣摩和比较,从而悟出词类活用、典型例句、以及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的区别,反复进行举一反三地学习。

比如,在学习韩愈名篇佳作《师说》这篇经典文言课文时,我就让所任教班级内的学生比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句子中三个“师”的解释有何异同。通过仔细对比和比较,让学生明白名词作动词,其后必定不能再带动词;而名词作状语,其后势必带动词。随后,让学生在文言课文中查找并总结有“师”这个字词,且存在活用现象的经典句子。而且,我要求所任教班级内的学生,每人单独准备一个练习本,专门用来记录语文教材中常见、常用、在多篇课文中均出现且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的词语,经过长期积累,学生们势必能将这些词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生文言字词积累与日俱增,文言学习效率也势必会得到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