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郑和下西洋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大闽江口区域,是指北起连江。南至福清,包括福州府城以及闽县、侯官、长乐等沿海县份在内的沿海区域。所谓海洋发展,“它不仅指发展生产力的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还包括向海洋用力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教育等社会系统及其运作所结成的种种关系,以至海洋政策、理论、战略、观念、心理等人文素质,由此构成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人文三个层面。”①海洋发展的主体是指向海洋用力并从事海洋活动的社会群体,它包括官方以及民间的各种海上力量(诸如造船力量、港口力量、海上武装力量、海商力量、海盗力量等等)以及海上活动等。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大闽江口区域海洋发展尚缺乏专门研究,本人不揣浅陋,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
一、明初郑和下西洋的基地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的空前壮举,也是中国古代国家海洋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这一过程中,驻扎在大闽江口区域的左、中、右卫与镇东卫的将士,以及沿海民众也积极参加了这一彪炳史册的官方海洋活动,并为国家海洋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福州自古以来就是造船基地。明初,福建都指挥使司于府城左、右、中三个卫,各兴建了一个造船厂,为沿海各卫所、水寨建造战船。据史载,“烽火门等五水寨造船厂,在府城东南河口,旧福州三卫,各置一厂,左卫厂在庙前,中卫厂在象桥,右卫厂即今所。景泰间,镇守监丞戴细保议并于此,每岁选委指挥一员,提督修造各水寨备倭舟船。”②真‘防海之舟,曰官蚣,曰快船,曰哨船,委指挥一员造之。三卫旧各有厂。景泰间,始并为一厂,在河口。隆庆元年,改设于桔园洲,郡寨游外,更烽火、南日、浯屿、铜山四寨,不隶福州卫,亦造舟于此。”③上述三个造船厂,只是到了景泰年间才合并为一厂,并迁移到闽江口附近。
福州三卫造船厂曾为郑和下西洋建造过舰船。明成祖朱棣继位后曾经多次下令造船,为郑和下西洋做准备,明确给福建的命令有两次,“永乐元年(1403)五月辛巳,命福建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艘。”④‘永乐二年(1404)正月癸亥,将遣使西洋诸国,命福建造海船五艘。”⑤福建都司下辖的只有福州三卫船厂,这些船只由福州三卫船厂建造是毫无疑问的。
当时,除上述三个造船厂外,长乐造船厂也承担过下西洋的造船任务,“永乐七年(1409)春正月,太监郑和自福建航海通西南夷,造巨舰于长乐,时称郑和为三宝下西洋,师还闽中,以征将士,升赏有差。先是,长乐有十洋成市,状元来之谶,至是造舟于此。”⑥乾隆《长乐县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明永乐间,太监郑和通西洋,造巨舶于此,奏改太平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于宣德六年(1431)二月二十六日到长乐,十二月九日离开五虎门出洋,在长乐停留长达十个月之久,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在长乐建造战船。据记载:郑和下西洋,“诏书既下,有司官先在长乐十洋地方造舟,工匠数千。该处便有人搭寮开店贸易,人如云集,竟成大市。”⑦
福州是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基地。太平港是福州的外港,原名马江,港内江面辽阔,风平浪静,外有五虎门为天然屏障,出五虎门即为太平洋,离福州仅有60公里,是一个理想的天然避风良港,太平港就是因为郑和下西洋,海舟泊于此而得名。史载:“太平港,在(长乐县)西隅。吴王夫差尝于此造战舰,即古吴航头也。国朝永乐十一年,太监郑和通西洋,泊舟于此,奏改今名。”⑧郑和的随员费信也留下了历史记载:“永乐七年(1409)巳丑,上命正使太监郑和和王景弘等统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使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门开洋,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到占城国。”⑨
福州府境内的驻防官兵,由于轮流在水寨防御倭寇,大多数官兵熟悉海上生活,富有作战经验,能够适应海上风涛的考验,因此郑和船队在太平港停泊期间,挑选了大批官兵随行。这些官兵为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少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根据保留下来的有关记载,仅军官就有数十人之多。现根据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兵部重修的《福州右卫选薄》(以下简称《选薄》)以及《闽书·武备志》等书的记载,列举如下:
(一)福州中卫17人:
有指挥佥事刘贵,副千户董智、庄辉、邓惠、孙起,百户屠俊、翟斌、姚政、赵真,试百户沈斗保、张剪住、罗福生、谢栓住、严观、王佐、胡贵、陈连生。⑩
(二)福州右卫13人:
有正千户王忠,百户韩大(《闽书》卷68《武军志》作“韩十八”,姑存疑)、朱俊、陈福、罗恭,试百户李隆、夷得、林拱、万保、蒲清、郑钰、蔡齐、李贵等。⑾.
(三)镇东卫梅花千户所1人。
“‘夏麟,昆山人。……永乐中以西洋功升任(正千户)。”.⑿
(四)其他卫所征调下西洋1人。
苏州卫中所试百户,闽县人“许兴,……原系总旗,因下西洋,于沙岸与幹剌对敌厮杀有功,除前职。”子许成替袭实授世袭百户。⒀
此外,长乐人黄参,“字求我。至德里黄李人,明永乐七年(1409),太监郑和驻长乐,造舰下西洋,参从征有功,授忠武尉,累迁游击定远将军及和总管府中军。”⒁
郑和船队远涉沧溟,不仅需要许多远洋船舶,而且也需要大量的航海技术人员,如舵工、火长、工匠等,以确保船队的正常航行。福州府沿海人民依海为生,积累了丰富的海上生活经验,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航海导航技术,成为郑和船队的首选对象。郑和下西洋“始则福建广浙,选取驾船民梢中有经贯下海者称为火长,用作船师,乃以真经图式付与领执,专一料理,事大责重,岂容怠忽。”⒂长乐《黄李合谱》记载:“明永乐七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中,舟师忠武尉名黄参,长乐塘屿乡人,在其举荐下,邑人从之者众,随师远航。”福清人林贵和,就是因为通晓阴阳而被郑和船队选中,专司日月星辰,掌管气候观测,据载“贵和通易,善卜筮之说,国朝永乐间,五从中贵人(郑和)泛西海,人诸夷邦,往返辄数年,竟无恙,考终于家。”⒃
二、成化后通琉球的朝贡贸易港口
成化八年(1472),福建市舶司移至福州,泉州通琉球的使命终结。福建市舶司移至福州后,福州成为专通琉球的朝贡贸易口岸,福州港也因此再度兴起。明万历丙子(1576),户科左给事中萧崇业出使琉球,他详细记载了从福建长乐梅花所去琉球的针路:
“梅花头,正南风东沙山,用单辰针六更船。又用辰巽针二更船,小琉球头。乙卯针四更船彭加山。单卯针十一更船取钓鱼屿。又用乙卯针四更船取黄尾屿。又用单卯针五更船取赤屿,用单卯针伍更船取枯木山。又乙卯针六更船取马齿山。直到琉球(那霸港),大吉。”⒄
明手抄本《顺风相送》为这一针路提供了佐证:
“正南风梅花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单乙取钓鱼屿南边。用卯针取赤坎屿。用艮针取枯美山。南风用单辰四更,看好风单甲十一更取古巴山,即马齿山,是麻山赤屿。用甲卯针取琉球国为妙。”⒅
明洪武五年(1372)正月,朱元璋遣行人杨载诏告琉球,琉球中山王察度以其弟泰期人贡,与中国建立了稳定的朝贡关系。但是由于琉球国小民贫,生产力落后,明廷对勤守藩国之礼的琉球,给予了慷慨援助。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⒆此外还赏赐琉球船只,仅洪武、永乐年间就有三十号船。直至清代在福州还流传着关于“闽人三十六姓”的故事,据(闽都别记)记载:
“前洪武年间,赐琉球国闽人十八姓,至永乐中,又赐闽人十八姓,二次共三十六人为大夫等官。夷官有姓,乃自此始。时永乐因国王尚巴志遣使赍表请封,遂遣太监正使柴名山、副使阮良,诏敕已到省城,选十八姓带去封王并赐之。下西洋之太监郑和,即带蔡茁到福州,拜会封王太监,荐于十八姓之首。柴太监应允。”⒇
此段传说除了记载“三十六姓”的时间与史实有出入外,其它资料尤其是所赐“三十六姓”中,还有郑和使团的人员“蔡茁”,而蔡氏确实是赐琉球“三十六姓”之一,因此颇具史料价值。明福清人郭造卿说:“后番舶人贡,多抵福州河口,因朝阳通事三十六姓,其先皆河口人也.故就于此。”[21]所谓“朝阳通事三十六姓”就是指明初所赐“闽人三十六姓”,这些人“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贡谢之司,习海者授通事(翻译)、总管为指南之备”。[22]
福州是全省的政治与经济中心,位于闽江的出海口,水陆交通便利,是福建的商品主要集散地之一,对琉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明廷禁止私人海外贸易,这就使福州对琉球的贸易地位更加重要,所以琉球想方设法以各种名义来华朝贡。但是无论琉球以何种名义来华,以朝贡贸易获取经济利益是其最终目的。因此,福州成为明代三个对外朝贡贸易港口中最有活力的一个。据史料记载,从明成化元年至嘉靖末年(1465—1566)100年内,仅琉球来华朝贡就达78次,这还不包括名目繁多的诸如谢恩、进香、庆贺、报丧、请封等等,而明廷派出琉球的册封使则仅有7次,二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三、嘉靖时期海商海寇的兴灭
16世纪初叶,西方海洋力量纷至沓来。当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后,便迫不及待地欲垄断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但是,由于葡萄牙不是朝贡国,广东官员不准其进入广州贸易。嘉靖元年(1522),当葡萄牙人再次被广东当局武力驱逐后,转泊闽浙海域,参与环中国海域的走私贸易。嘉靖五年(1526),福建罪犯邓獠,越狱“逋下海,诱引番夷私市浙海双屿港,投讫合澳之人卢黄四等,私通交易。”[23]此为双屿港开港之始。嘉靖九年(1530),福州罪囚李光头(李七,李贵)、徽州人许栋等,发动“福州狱变,戕大吏三人,斩关趋连江,渡海而遁,”[24]而后“勾引倭奴,结巢于霩衢之双屿港。”[25]嘉靖十八年(1539),闽人金子老带领葡萄牙人来到双屿港,次年,李光头与金子老合踪。二十一年(1542),李光头继金子老成为船队的首领。嘉靖二十二年(1543),李光头又与许栋合踪,成力许栋手下的得力干将。在闽、浙商人的接济下,浙江的双屿及福建的浯屿成为葡萄牙人的居留地。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里,双屿港成为当时著名的国际走私贸易港口。这时,在传统的东西洋贸易圈中,大闽江口区域的海商也异常活跃,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加了正在酝酿形成中的环中国海域的贸易市场。
嘉靖二十二年(1543),福清海商林烂四(林垧)等打着许栋的旗号,从东南亚率领包括葡萄牙、日本人在内的一千余人来到双屿港,贩卖胡椒、苏木、象牙、香料等商品。嘉靖二十五年(1546),“林烂四等纠集多人,发船往至本国(日本),朝见国王,说我大明买卖甚好,双屿港系通番贼穴,向来无有倭人过上国,至今船船俱各带有本国之人,前来贩番,尚有百数倭人在后来船内。”[26]于是日本国王借给稽天等银子五百两,造船一只,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三月开洋来到舟山洋面,准备与许二贸易,后来被官兵捕获。
福清人张珠同样是双屿港的常客,他依仗其侄子宁波府推官张德熹的势力,与许栋一起从事海洋国际贸易。张珠“结伙贼首许栋在海通番,因而行劫,常乘小船载人地名桃花渡上岸,身穿青衣,头戴瓦楞帽,作客人,往宁波府城门外,即换方巾,进府衙数日,径往奉化县地名湖头渡下船,人多认识。嘉靖二十七年四月内,在贼船与官兵对敌,脚腿手臂各伤一刀,擒至霩衢所城门边口,说我侄见任宁波府推官,必来救我等语,官兵审出姓名,又因本府巡捕通判唐时雍兵快夺功,当将本贼枭首,尸骸埋在校场地方,越二日,有差人二名来,将本尸衣服剥去,口称海道魏副使分付取衣比辩犯人,以此地方不敢呈举。”[27]
此外,福州海商林陆观,“旧年到日本,大风破了舟,无一物,三年居住日本,旦暮悲多,我主君看之哀哉,借用米钱其外,银子五贯,自造舟回还,故我五子携来取其贷物,我五子之开银子六贯,二百六十目,今岁天文(天文为日本年号,此处应为嘉靖)二十六年丁未六月,内有倭船一只,到双屿港往来。二十七年戊申三月二十日,京泊港出船,风恶,四月二日被风打舟遇兵,三子杀死,船主陆观杀死,其外福州人六子杀死,天在头上,公道公道等语。”[28]
嘉靖二十七年二月,朱纨以防倭为名,命福建都指挥卢镗、海道副使柯乔,“选取福清惯战兵夫一千余名,船三十只,由海道专备海战,”会同浙江海道副使沈瀚所率浙兵,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四月初二日,在浙江爵鍰所附近发现大船一只,分兵追至九山大洋,生擒福清海商林烂四等五十三名,缴获船一只。四月初六日,卢镗率兵荡平了双屿港,“将贼建天妃宫十余间,寮屋二十余间,遗弃大小船二十七只,俱各焚烧尽绝。”[29]随后填塞了双屿港,这个盛极一时的东亚国际贸易港市从此成为一个荒凉的小岛。
从双屿港徼幸逃脱的闽江口民间海上力量,也没有能够逃脱被官兵消灭的命运。嘉靖二十七年(1549)八月八日,福建官兵在浙江金乡卫蒲庄二所洋面,生擒福清县人王爵、王京四、魏尾郎,其中王爵系头矴,连江县人曾福,系直库。九月初六日,闽浙联军在镇下门海澳,“擒获草撇船二只,林受保、陈荣、陈四郎、朱全、郑二、陈志安、陈根、江乞养、陈十郎、杨希宗、江讚、江克序、陈仲机、江永逢、江克章、朱继禄、江永迷、陈安共一十八名,俱闽县人。……又据梁凤呈称,九月二十二日把总指挥杨和督领指挥等官夏光、刘堂、李勇、何鹏、陈爵、秦杭、曹刚、王科、义勇林国斌、唐弘奇等兵船,哨至凤凰洋,擒获大船一只。陈仕济、林亨、杨秀春、陈三郎、陈华、陈绅、李用、陈仕礼、胡光阴,陈仕汉、陈进、陈梦仁、陈绶、陈八、陈十、陈晚成、郑十、郑海共一十八名,俱连江”等县人。[30]
福州人李光头离开双屿港后,带领葡萄牙海商游弋于闽浙沿海,“李光头等因浙江双屿巢穴扫除,无所归着,又闻军门(朱纨)调兵剿捕,只得驾船会合佛郎机夷船,前到泉州大拒(应为“担”)屿,意图劫掠。又因海道禁严,不敢停泊,复来北茭、罗浮一带。”[31]最后,李光头等人在走马溪之役中被官军俘虏后杀死。
嘉靖三十一年(1552)五月二十日,福清邓文俊、林碧川等率领2000余人攻破了黄岩县城,史称“壬子之变”,诱发了长达13年的嘉靖倭难。当然,嘉靖倭难发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学界对此多有论述,笔者在此无意探讨这个问题,但是笔者同意郑若曾的说法:“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蔻。”[32]
四、月港开放后的“通番”中心
隆庆元年(1567),漳州月港开放海禁,准许私人出东西洋贸易,但是,仍然严禁赴日本贸易,随后,大闽江口区域逐渐成为福建“通番”中心。
万历三十七年(1609),福清海商林清,与长乐船主王厚一起从事中日贸易,请郑松、王一为把舵,郑七、林成等为水手,金土山、黄承灿为银匠,李明为向导,陈华为翻译,搭载商贩,满载货物,六月初二日从长乐出洋,至日本五岛投倭牙五官、六官,听其发卖。在五岛,林清:王厚等人又巧遇同乡揭牙甫及其义子张明、船主施春凡、杭州海商张玉宇、陈振松等三十余人,他们是从宁波出洋去日本的。货物发卖后,施春凡、陈振松等滞留日本,而张玉宇则搭载林清、王厚的船先回,十月初五日从五岛开洋,十二日飘至舟山岛附近洋面,林清、王厚等69人被浙江巡哨水兵抓获。[33]
万历四十五年(1617),朝鲜捕获一艘福建闽县海船,全船四十一人,该船7月份从宁波府寒(?)海县出洋,遇飓风漂流到朝鲜浦口,朝鲜通事官录有四十人口供(另一人因病未录),计闽县十八人(水手五人,民人十三人)、福清六人(水手五人,民人一人)、侯官五人(水手二人,民人三人)。[34]
启祯年间(1621—1644),闽江口区域海上走私贸易异常活跃,“闽中之贼,福唐(即福清)居其强半。贼首萧朝清、林振、林啟、郑汉章等,皆海口南城头、赤屿以东诸澳人也;一带三十余里,处处有贼,处处以接济为利。”[35]当时最有名的是福清人周崔芝(又作周芝,周鹤芝)。周崔芝,少读书,长大后有胆略,善射。“落拓遊四方,已乃与番船贾人貿易,侪辈听其指揮。久之,劫掠为盜,徒众骁勇,与刘香、郑芝虎齐名。芝不殺人,皆仅分其半;海上謂之仁盜。”周崔芝在年轻时,曾从事中日之间的海上贸易,与日本撒斯玛王结为父子,后受南明朝廷招抚,于1647年3月,派遣其义子林皋前去日本乞师,因不得要领而返。
明清鼎革之际,大闽江口区域海洋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向日本的海外移民,17世纪70年代,日本长崎华侨四个地域性乡帮中就有福州帮,当时移民的成分比较复杂,现把其中比较著名的人物列举如下:
林太卿(字楚玉,1572—1645),福清人,海商。万历三十七年(1609)东渡日本,先定居在萨摩藩的鹿儿岛,娶日本女子筱原氏为妻,1619年全家移居长崎。1629年,以林太卿“为施主首领,在高野乡创建了圣寿山崇福寺,俗称福州寺。”[36]1640年,任唐通事,是林仁兵卫的祖先,病逝后葬在长崎崇福寺。其长子林守墼1640年被委任为唐小通事,翌年晋升大通事。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成员之间合作的机会,增加课堂上学生之间合作、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小组学习是很好的课堂组织形式,但是在小组学习的组织中,要有进行严格的操作规范,人数控制、问题提出、展示、评价和鼓励。我认为4-6人的小组学习是比较合适,它在预习、讨论、解惑、展示的过程中,享受同学间情感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兴趣,促进优生更优,后进生受到更大关注,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确定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结构
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预习的环节。为了使学生预习有方向性,要设置好问题,并且要有层次性,学生根据问题,查阅课本,翻阅资料。如我在教学《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内容时,首先布置了预习内容,如,郑和是什么人?西洋是什么地方?路线是什么?规模如何?贸易的内容、作用、影响是什么?外国贡使来华的情况?利玛窦、汤若望合作制定历法是怎么回事?郑和下西洋经过了南亚、西亚,到达了非洲东部,说出某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为什么明朝初年郑和能七次下西洋?后来没有?郑和下西洋,我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很发达,但后来被西方赶超,为什么?外国贡使制度在明朝中后期衰弱了?学生根据问题设置较主动完成了预习的任务。
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包括讲述式,辩论式,表演式等。如讲述式,在《英国工业革命》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讲述, “我最欣赏的科学家是谁?为什么?”等内容。有的欣赏改良蒸汽机的瓦特,他努力工作,他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创新精神的;有的欣赏阿克莱特他建立大工厂制度进行高度评价;有的欣赏斯蒂芬森,对他在铁路的贡献作出高度评价。如辩论式,在《闭关锁国》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采取正反观点辩论的形式进行展示,双方学生摆材料、摆观点,史论结合,气氛热闹,情绪高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得出对闭关锁国政策的一个正确、全面的评价,结合当今,以史为鉴,就是开放则强国,闭关则落后。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开设作为班级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优势,它培养了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建立了新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寓教于乐,寓教育于活动中,有利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显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焕发了创造的光彩。
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讲故事比赛、手抄报比赛、社会调查、演历史剧等等。组织学生讲故事比赛就是通过自愿报名方式在班上选拨赛,最后产生最优秀的同学参加学校的比赛;手抄报比赛,以学习小组为一个团队,选择出最好的手抄报送到学校展出;深入社区,考察当地历史古迹,顺德乐从有很多历史古迹和英雄故事。
四、挖掘非智力因素
在结束重走郑和路第一阶段的行程后,我将回国休整。班机从岛国斯里兰卡腾空而起,霎时,波澜壮阔的印度洋收入眼底。这一刻,我又想起安徒生在《海的女儿》中的那一段生动的描述。当画家的母亲向我朗读这篇大海的童话时,我才六岁。那个小美人鱼的故事是忧伤的,海留给我的印象也是忧伤的。以至我看到同是画家的父亲绘制的油画,都仿佛看见长满海藻的美人鱼从海中升起,睁着一双忧郁的眼睛。此刻,大海横卧在机翼下,虽然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但它被一只无与伦比的锚链搅动过,掀起的巨澜令当时的世界震惊!这就是我们祖先600年前游弋的那支举世无双、所向披靡的船队。
为了追踪这支船队的航迹,80多天来,我走过了越南的归仁港、柬埔寨的吴哥城、泰国的湄公河、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尼的三宝垄、印度的科钦岛、斯里兰卡的加勒和马尔代夫的马累。
一直生活在长江之滨几乎走遍中国大地的我,没想到这一生会和大海有缘。1994年,我从黄海开始中国陆疆万里大扫描采访,逆时针走完中国万里陆疆,在南中国海的北部湾结束全程。5年后,我随中国南极考察团赴南极,乘船经过地球最南部的德雷克海峡,有幸见识了这片孕育风暴的海域。虽然历经艰险,却收获了别一种爱情。
那些天,我不断从地图上辨识这片海域每一座岛屿的名字,发现它们没有一个中国名字,无一例外以最早发现它们的外国人名命名,就连正在穿过的这条世界著名的大海峡,也是以最早穿越它的一个英国海盗的名字命名的。这令和我们同乘一条俄罗斯探险船的外国人掩饰不住欢欣。当我在九级大风中登上白雪皑皑的南极大陆,乔治王岛上在风雪中火焰般翻舞的五星红旗猛然映入我的眼中,它与长城站鲜红的标志一起使我的血沸腾了,途经千辛万苦都没有落过一滴眼泪的双眼,突然如江河决堤,那一霎间一种从未如此强烈的感情在胸口海鸟般地冲撞,我从血脉中迸射出一句话:中国,我爱你!
这种爱使我三年后,又接受了这次只身重走郑和下西洋航线的采访任务。就在我准备出发时,有一则消息再次刺痛了我:一个英国探险家刚刚启程,驾驶宝龙号木帆船沿郑和当年下西洋的航路挺进。同时还有一位西方记者沿郑和路考察回来写了一本书,他在文中意味深长地说,希望有朝一日能将它译成中文。
2000年7月11日,也是郑和当年从中国启程的日子,我在他启程的地方江苏刘家港启程。80多天来,在郑和海外登陆的一处处港湾,我常常缅怀这位远离我600年的中国男儿,当他英姿勃勃长袍飘扬挺立船头挺立印度洋汹涌的波涛之上时,后来以航海业绩闻名世界的达伽玛、哥伦布、麦哲伦等还未出世。郑和率领的巨船和他们的小船相比,是泰坦尼克号与救生小艇的差异!而600年来,我们和这世界大多数人一样,每当说起航海史,首先就会想起那三位欧洲人的名字。我们忘了,我们自己曾经有过那么波澜壮阔的蔚蓝色。
印度南部卡利卡特一个僻远的渔村,郑和与葡萄牙人达伽玛都曾在这里登陆。我寻郑和无踪,当地却建有一座纪念达伽玛的航海碑,镌刻着"1498",他登陆的日子。村里人好奇地围着我,说我是他们见到的第一个中国人。海风吹拂着我被阿拉伯海的阳光灼伤的脸颊。我不知该如何表达一片中国人的心情。祖先庞大的船队来到这里比达伽玛要早近一百年,他们没有在这里筑碉堡修炮台,带来的中国捕鱼技术至今还在印度的科钦岛运用着。我多想为郑和在这里建立一座泊满白鸽的航海碑啊,赤手空拳的我弯下腰在海鸟翻飞的沙滩上用中文和英文写下两行文字:"中国郑和1405"。世界终会有一天读懂它。
1 完善自我,终身学习
有人说“给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在当今社会,“一桶水主义”是行不通了,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应是一眼不断喷涌的泉,“没有白学的知识”,我常用这句话教育学生,也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做为历史教师,不仅要知道秦皇汉武,也要知道李小龙、周杰伦,总之,日常生活中我不仅阅读专业书籍,经典理论,也看百家讲坛,通俗演义,广泛阅读各种与历史教学相关的书籍、文章,以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借鉴他人的经验,也包括向学生学习,在上一节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课上,有位喜欢集邮的学生,给我展示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邮票,对我触动很大,我课前没有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而学生注意到了,我又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发现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国发行了四枚相关的油票,所以,后面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时,我就用到了邮票,让学生通过分析邮票的内容得出历史意义,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件事让我受益非浅,促使我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我所用。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不是说你想精心准备就能成功的,而是建立在教师平时的积累,这个积累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
2 加强基本功,备好每一节课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准备,关系到教学的成败,要备好课,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当时历史环境,以及与现实的联系。在上七年级《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前,我首先对有关事件进行系统研究和理解,准备的材料视频都很多,经过筛选后,我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采用“阅读分析、总结归纳、识图析图、成语比赛”这几种方法,制作多媒体,很好的完成了教学。
经过多年探索,我发现备课时要看教学大纲,要看教师教学用书,但不能被它局限,而是要根据具体的课型,具体的学生备课,在上八年级《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课前,我分析了教材,一般说,一课书有一个主题,教学重点,其实就是这个主题,但这一课情况特殊,它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而这两方面内容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又都是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于是我就把这一课内容分成两课上,每一课内容又有点少,我让他们课前搜集相关材料,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轻松学习这一课。
在备每堂课的时候,我不仅要熟悉教材,挖掘教材,更要针对学生特点,以学生为本备课,上九年级《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涉及到共和国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等内容,以我多年经验而言,学生对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认识和理解不是很到位,而这部分内容与当今政治又联系紧密,所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考虑,用图表形式展现,帮助学生学习。
3 以饱满的精神上好每一节课
设立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是上好一节课的第一步,所以,针对每一节课,我课前会考虑。准备一个故事、一首歌曲、一个猜想、制造一个个情景,如:七年级《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我向学生讲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秦国的市场上,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会大胆猜测,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引入新课,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要想上好一节课,要想让一节课有效果,关键是教师要组织好一节课,平时教学中,我会针对不同的课型,组织不同的教学,力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上八年级《》一课,师生在阅读相关材料之后,整合教材,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条理清楚,一目了然,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同时,一堂课,教师要在合理的安排上,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根据每堂课内容特点,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讲一个故事,加强其参与意识,新编历史教材中设计了“动脑筋”、“议一议”、“想一想”等问题,我会让学生独自或交流合作完成,并延伸到课外,扩展其视野,增强其知识面,提高其素养。
随着国家投入加大,我校教室多媒体技术的加强,几乎每堂课上多媒体课已经实现,历史课借用多媒体技术更直观,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使历史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丰富,为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4 拓展知识,搜集整理成语
历史典故与历史成语大多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所以,备课上课时我主要从如下方面来具体实施:
在学习具体课程前,让学生搜集与本课的内容有直接关联的,能促进学生学好并理解本课的一些典故和历史成语。一节课学生如果仅仅知道几个不连贯的成语,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部分学生既陌生又很难引发兴趣,怎样利用学生熟知的东西来挖掘一些他们想知道的,从而找到一节课的兴奋点,使这节课既不至于枯燥无味又能浅显易懂。大家都知道历史知识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历史典故或历史成语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使学生将古今知识、学科之间有效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历史典故、历史成语和文字资料相互配合,使教学的内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活动形式多样,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进而构建开放的课堂。
在学期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利用活动课,举行一次成语展示与交流活动,在此阶段,要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不拘泥于根据历史事件说成语,更要将成语引申到现实,古为今用,理解这些成语的精髓,对自己的启示,使教学的内容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成语,成语有渊源,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最终我发现通过历史典故与历史成语的搜集整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提高了,对问题的看法也越来越到位了,知识的拓展更宽了,兴趣提高了。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把学生课外已有的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有机的整合,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获取资料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把学习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辞海》载:“孟姜,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妻。姜姓,字孟。后人将杞梁说成秦朝人,称‘范杞梁’,并演变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俞伯牙: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俞伯牙姓什么?姓伯。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高注: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少善听音,故日为世无足为鼓琴也。”王昕《漫说“三言”“二拍”》:“‘伯’是姓,‘牙’是名,或者也写作‘雅’;‘钟’是姓,‘期’是名,‘子’是通用的敬称。所以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伯牙、钟期,而非俞伯牙、钟子期。”
柳下惠:
以“坐怀不乱”著称的柳下惠,曾担任鲁国的大夫。柳下惠姓什么?姓展。《辞洚》载:“柳下惠,即展禽。展氏,名获,字禽。食邑在柳下。谥惠。”
叶公:
“叶公好龙”的寓言很多人都学习过,叶公姓什么?姓沈。他叫沈诸梁,因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为尹,故史称叶公。历史上的叶公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官吏,他仗义勇为,选贤举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为政期间民众口碑极佳。《全唐诗》中收有著名诗人李百药的作品《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
周公:
《论语》中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是孔子对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周公在礼制方面取得成就的高度认可。周公姓什么?姓姬。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工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名周公。
褒姒: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众人皆知,其中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姓什么?姓姒。因其为褒人所献,故名褒姒。《辞海》载:“褒姒,褒国(今陕西勉县东)人,姒姓。”
鲁班:
成语“班门弄斧”中的“班”就是指鲁班,鲁班姓什么?姓公输。因为他是鲁国人,名班,所以人们常叫他鲁班。
商鞅:
商鞅变法名垂史册,商鞅姓什么?姓公孙。《辞海》载:“商鞅,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
郑和:
郑和下西洋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姓什么?姓马。《辞海》载:“郑和,明宦官,航海家。本姓马,原名文和,小字三保。回族,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
北海词曲作品喜获全国奖
历时3个月的“童年我做主童谣大家唱――中国校园健康行动童谣中国主题活动作品征集”7月5日降下帷幕。从全国20多个省市近2000首作品中,评选出一等奖10首,二等奖15首,三等奖20首,优秀鼓励奖25首。北海市有三首词曲作品榜上有名。其中,《数星星》(倪永东词林海曲)荣获二等奖,《我把浪头当马骑》(白仑词黄耐健曲)、《对渔歌》(白仑词吴肖玲曲)荣获三等奖。
白仑
安 徽
“红色交响”音乐会纪念7・1
7月上旬,淮南文化局,歌舞团及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联合举办了“红色交响”音乐会。
会上以经典歌舞曲与大合唱《红色娘子军》、《组歌》以及现代京剧《红灯记》和世界经典管弦乐曲《天鹅湖》、《闲聊波尔卡》、《拉德斯基进行曲》等精品名曲演绎广大群众对党的85岁生日的纪念。最后在出自淮南的现任煤矿歌舞团女高音硕士歌手张伟媛的一曲高歌《我爱你,中国!》深情歌声中,音乐会圆满结束。
齐从容
山 东
“荷花七月香”大演折子戏
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市文化局自7月中旬至12月底将联合启动“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系列文化活动,7月中旬,济南市率先推出“荷花七月香”主题演出活动。
该活动启动演出于7月15日晚在济南北洋大戏院举办,由济南市京剧院上演优秀京剧折子戏专场;7月22日晚,由济南市吕剧院奉献吕剧《狸猫换太子》;7月29日晚,由济南市歌舞剧院推出“精彩无限”轻音乐晚会。之后每周六晚,济南市属各艺术院团将轮番在北洋大戏院上演连台好戏。同时自7月16日起至12月底,每周五、周六、周日晚,济南市戏缘俱乐部将连续演出传统及现代折子戏专场;每周日晚,济南市杂技团演艺厅将连续演出杂技情景晚会《泉城写意》。
济文
辽 宁
儿艺四台好戏献演
为了丰富沈城儿童的暑期生活,辽宁儿童艺术剧院精心准备了四台此前演出时曾颇受好评的童话剧,将从8月6日起,每个周日晚在辽宁大剧院小剧场演出。
辽宁儿艺此次演出的四台童话剧是:《阿拉丁神灯》、《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这四部童话剧都改编自经典童话故事,此前的演出中,也得到了众多小朋友和家长的喜爱。
郭春旭
江 苏
《和平使者,郑和》
由孙天奇作词,刘永泉作曲的歌曲《和平使者,郑和》7月2日在江苏太仓举行新歌会。
太仓是航海家郑和7次下西洋的起锚地,从太仓,走向世界,太仓又是昆曲的发源地,曲作者用了昆曲音乐素材作为主题音乐谱写了这首新歌来歌颂郑和,更有深刻含义。
关键词: 初中历史 素质教育 渗透方法
有句名言为政史不分家,其主要含义是指政治与历史两个科目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在素质教育已经渗透到每个人心中的今天,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国家的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能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思想成熟的人才。
一、初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初中历史学科具有承接性、主客观统一性和规律性等特点。初中阶段主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从初中升高中做好文化知识和思想上的准备,启下是将思想水平从小学阶段解脱出来从而过渡到初中阶段。同时其是养成学生良好意识习惯的重要阶段,初中历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为两点:(1)利用趣味性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场景的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还包括前人的一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从这些经验中能够提炼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二、如何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一)充分发掘教材,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材就像一本故事书,涉及政治、军事、地理等各个方面,同时包括古今中外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内容涉及之广、复杂程度之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教师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以每一单元每一章节为一道分隔符,将每单元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理解并能够与生活实践联系。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如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有对中日和八国联军侵华这一屈辱历史详细的描写,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重现历史场景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并能深刻体会出当时国民愤慨的心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文学类科目的课堂不再死气沉沉。
(二)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育事业带来新的曙光,素质化教育要求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丰富学生思想感情方面的感受,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将互联网与多媒体二者结合,利用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能让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历史教学内容。教材中有关于圆明园的历史介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可以找一些圆明园在被毁坏之前的照片与现在的断壁残垣形成对比,让学生能有更深层意义上的思考,同时还能够通过对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学生根据一个问题答案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开创性思维,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地对问题进行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实际,并且不能够太深奥,要符合当前中学生的思想水平。如在教材中,论科技在我国发展的利与弊,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虽然科技为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同时引发“低头族”等问题的发生,这是利与弊之间的结合,还可以根据当前航天事业、教育水平的发展进行论述。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此外,辩论的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为正方,一组为反方,以科技对现在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是好还是坏作为论点,展开辩论,其中心思想还是研究科技在我国发展的利与弊。
(四)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能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教材七年级下册中有对郑和下西洋事件的详细描述。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声称: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这足以说明其在航海业上具有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是里程碑的存在。同时,郑和勇于挑战自我,不惧危难的发生,即使遇到困难也毫不退缩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教师在讲述这一章节时应结合一些图片和资料,以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或找一些与航海探险相关的电影,给学生造成视觉上的一定冲击,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了解到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的艰难程度。利用历史人物与当代学生相联系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方面的发展,并成为全面型人才。
三、结语
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素质化教育成为当前主要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教学理念,不仅能够推进初中历史课堂改革,还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此外,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用科学的方式对这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机结合,一定能够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再创新高,同时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洪云.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541.
[2]李海忠.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26:62.
[3]凌峰.初中历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J].考试周刊,2014,A5:144.
关键词:故事化;教学探讨;初中历史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走出困境呢?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呢?“故事化”教学法便是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而学生们没有几个不喜欢听故事的。历史本身很精彩,它是由一个个故事连接而成,故事中包含了人类集体或个人的知识经验,或精彩有趣,或哲理深刻,或豪情满怀,因此让故事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故事化”教学法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学生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迈入历史世界,与历史人物对话,去感受历史,反思历史,其间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一、解Q策略
1.“故事化”教学法突出一个“动”字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如果成为“背书课”,把原本丰富的历史内容抽成背景、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性质、意义等若干应试要素,那么学生就会厌倦历史,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但对于故事,人人都可理解,人人都可讲述。那些平时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的学生,或者不是很流畅的学生,也许正是因为爱好故事而把平时不敢举起的手高高举起。他们的故事也许讲述得并不完整,并不生动,但是他们毕竟敢站起来了,敢开口了!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喜欢这节课的一个故事而喜欢上这个时期的故事,从而自学这一时期的历史。
可见,一个故事可以激起一个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就动起来了!课堂的某些重点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了。
2.“故事化”教学法突出一个“情”字
历史给了我们每个人一面镜子,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怎样走人生之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去感悟,去理解,屈原、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让学生们荡气回肠。历史故事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在学习《明朝的对外交流与冲突》一课中,笔者就是运用“故事化”教学法来完成情感教育目标的。
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两个故事: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学生熟悉后先在小组内讲述,然后在班内讲述,比赛谁讲述得最精彩。热火朝天的讲述中,学生也许并没有真正体会到两位英雄的精神实质。接下来,笔者诚恳地表扬了学生们的精彩讲述,同时“诱惑”地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的故事中没有提到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都能取得成功,你们从他们身上能学到哪些可贵的品质呢?再把故事补充完整,就更棒了!”在学生还热情高涨的时候,思维还在高速运转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他们会在“惯性”下很自然地去分析,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抢答中,问题往往是“柳暗花明”,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郑和的坚忍不拔和戚继光的爱国情怀也许就在那一刻,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长大。可见“故事化”教学法在学生的情感教育方面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故事化”教学法突出一个“思”字
历史本身是有生命的。学生在阅读、讲述历史事件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比记住某个事件要重要得多,了解历史过程比背诵结论性的历史陈述要重要得多,这样才能真正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听故事到编故事再到讲故事,学生的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这对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笔者和学生一起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就让学生自编故事“我随张骞出西域”。在故事中,笔者引导学生想象:你们出使西域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你们吃了那么多的苦,完成使命了吗?既然没有完成,你们只能说是有“苦劳”没有“功劳”。学生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苦难”刻骨铭心,说他们没功劳,岂能罢休?他们在苦思冥想中,在交流合作探究中,终于明白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和结果是不同的。出于军事目的出使,却成了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创举,其意义远超过当初的目的。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能为教师带来宝贵及时的教学反馈,为学生提供更切实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向更深层次发展,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从无到有,不断增强,必然引起兴趣的自我强化。
4.“故事化”教学法突出一个“扩”字
历史内容包罗万象,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十分丰富,学生要记住这些知识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在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中,那些枯燥无味的人名、地名、时间、事件会不知不觉地钻进学生的脑海。
“数典忘祖”的历史成语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事实;“卧薪尝胆”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吴越争霸的情况;“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让学生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残酷;“昭君出塞”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昭君为汉匈经济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从“贞观长歌”故事中,学生们了解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奋斗历史,感悟他重视人才,注重纳谏的胸怀。这种借助故事,由点及面、举一反三的扩展性学习,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历史知识。
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不要只讲教材中已有的故事,可根据教学实际把某些课程内容故事化,这样就可以把原本有些艰涩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