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报纸

体育报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体育报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报纸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体育媒介的;发展策略;娱乐化;生活化;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020-02

体育新闻的传播是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兴媒体等,在我国体育专业报纸的发展进程中,一直受各种因素影响,这其中包括体育环境、其他体育媒体的竞争以及专业体育报纸本身经营管理等。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一同决定了我国专业体育报纸的发展现状。专业体育报纸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就必须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经营领域,打造跨媒体经营。从2005年到2006年间国内的专业体育报纸面临着非常痛苦抉择,尽管当初创办时的的豪言壮语犹在耳畔回响,很多报纸就连自己的生计都无法维持下去,更遑论争当体育平面报刊的老大!在卷起铺盖卷儿离开这个圈子的时候,留恋是他们最好的注脚。

《体坛周报》《足球报》成为硕果仅存的出版发行的体育类报纸,剩下的象《中国体《体育晨报》《体育周报》《足球周报》等一众媒体,要么举步维艰艰难度日,要么偏离主流无奈的支撑着日渐凋零的门面。照目前情况看,仍然还会有一些无以为继的报纸,在某一天象他们之前的同行一样,不得不黯然下场。就算是曾经风靡一时《体坛周报》和《足球报》这样的行业“旗舰”,也辉煌不再,前者发行量从最高峰的182万,跌剩下1/3,后者去年亏损两千万的消息不胫而走更让整个行业深深的感到唇亡齿寒。

《球报》和《南方体育》在国内的体育媒体中,是两家颇有代表性的报社,也是一时的重要角色,见证了我国体育报纸发展的整个历程。作为分别地处北方和南方的体育报纸,它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专业性体育专业报纸的发展进程中,体育环境、来自其他体育媒体的有力竞争以及专业体育报纸本身经营理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下,我国专业体育报纸举步维艰的发展现状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包括新兴网络媒体在内的各种体育媒体的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专业体育报纸的市场空间,其中综合性报纸开辟的体育版面、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专业的体育网站所造成的冲击最大。目前,全国各地的各种日报、晚报、都市报,基本都会开辟体育版面,无论在哪里举行体育赛事,全国各地的记者都会蜂拥而至,十分敬业的把信息传回自己供职的媒体。

相对与专业体育报纸的发展,体育新闻在广播电台中的发展很缓慢。对于一场体育比赛,网络可以文字直播、报纸可以专题报道、电视可以现场直播。电台虽说能声音直播,但那似乎是很久以前电视还没有普及的事情。现在这样的听众已经越来越少,电台这样的声音直播节目也变得日久稀少。电视作为体育新闻的传播媒介其影响力比电台大的多,电视将声音文字图画结合在一起是体育报道更为真实化,目前还有了专业的体育频道,人们可以通过现场直播观看到顶级的各大国际赛事。

如果要问时下很多年轻人从哪里了解体育新闻,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一定是网络媒体。3G、4G手机的出现和普及应用,更让这种潮流变得势不可挡。纵观当今国内四大媒体(报纸、电视、电台和网络),体育新闻发展得最壮大、最成熟的毫无疑问当属网络。网络具有平台大、容量大、更新快等优势,同时实时的评论交流也能轻而易举的实现,在网络上,不但有传媒的声音,还有观众的声音,而且这种声音是实效性极强的,几乎就是在鼠标一点的同时就能。这种快捷的宣泄是其他任何媒体都不能相比的。所以网络媒体已成为时下很多年轻人了解体育新闻的第一选择是理所当然的。专门的体育报刊虽然很多,专门的体育电视频道也有很多但是在时效性方面都无法和网络相提并论。专门的体育广播电台在国内可能只有极个别的,由于广播信号问题,我还没成功地收听过。除此之外,传统的三大媒体的体育报道基本“镶嵌”在综合类报纸、综合新闻的“结尾”部分或报纸的一两个版面与电视少数时间的体育节目。

网络和一些新兴电子的产生让传统媒介感到紧张,它弥补了传统媒介的不足,实现了各种媒介的综合,所以人们开始关注猜测网络对传统媒介的替代问题。网络的功能尽管十分强大,但它不是权威的媒介,信息的可靠性值得怀疑。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谣言的制造者。良莠不齐甚至低级趣味,也让网络媒体的大家庭越发显得鱼龙混杂。这就显现的传统媒介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对于信息者的规范管理和纪律约束、业务培训,让传统媒介更具有公信力。传统媒介自身的优势的存在说明传统媒介还是有旺盛的生命力,加上网络天然具备的劣势,所以只能说在传播领域随着网络传播管理手段的完善,信息内容的充实及经验的积累,这股新兴的传播将更强有力地冲击着传统媒介,以目前的网络传统所具备的力量是无法替代传统媒介的,就如同广播电视的出现不能代替纸质传媒一样,各自由各自得有点,各自有各自得发展空间,从积极的角度上看,网络等一些新兴的传播媒介在未来的发展之路将与传统媒介相互促进,相互完善。

体育媒介本身就是媒介的一大组成部分,也是广义上的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西方竞技产业早已成型,但在国内起步时间还不算长,随着今后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体育波及的相关行业也会越来越多,受众的内在需求推动了体育媒介的变化与革新,同时也在无形中接受了其他媒体的影响。体育媒体专业化的趋势将会更加的明显,体育频道、专业体育报纸的出现,客观上将会对读者的市场细分。随着体育媒介的发展,体育媒介将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缩影。

参考文献

[1]杜骏飞.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人民大学出版社.

[2]张志安,柳剑能.媒介营销案例分析.华夏出版社.

[3]中国体育报纸今夏遭遇寒流.中国新闻周刊.

[4]中国体育报纸的新生.中国新闻周刊.

[5]体育传媒生存现状调查.竞报.

[6]中国体育报纸今夏遭遇寒流.中国新闻周刊.

[7]中国体育报..

体育报纸范文第2篇

目前,我国已是奥运金牌大国,但和世界其他体育强国相比,体育水平仍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我国大众参与体育的热情不高;整体国民体质有待提高。在新环境下,研究新闻报道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闻报道具有催化效果,能准确传递政府的方针政策,激发大众参与体育的热情。本文以《中国体育报》为例,就当前社会体育新闻报道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详细研究。

关键词:

《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新闻报道

我国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32枚金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51枚金牌;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获得38枚金牌[1],这表明我国已成为奥运会的金牌大国,在竞技体育中,我国拥有绝对的实力。但我国与世界其他体育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体育人口、国民体质等方面。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作用显得越发重要,国家政策、紧急事件等无一不是通过新闻报道被广大民众所熟知,因此,研究社会体育新闻报道现状,对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相关概念界定

社会体育是指在闲暇时间里,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二、《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报道现状分析

(一)《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报道数量。

报道数量最多的是竞技体育,达到52.9%,而社会体育所占比例只有17.4%[5],可见,社会体育并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此外,通过对体育专业其他新闻报道进行调查发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在社会体育报道方面,都没有《中国体育报》数量多,由此可见,关于社会体育的新闻报道,远远少于竞技体育。

(二)《中国体育报》中社会体育报道标题分析。

新闻标题的质量对于提高新闻稿件的阅读率有很大的影响,现如今,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观看报纸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时候,人们会抱着娱乐休闲的目的观看报纸,这时,新闻标题的新颖、独特、简洁就成为关键。如何通过简短的标题,及时抓住读者的视线,成为当前新闻报道思考的重要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国体育报》有成功的经验。《中国体育报》在报道社会体育时,标题语句简短,语义明确,口语化强,能极大的引起读者的注意,如《甩不掉的羽毛球》、《水上排球》、《见缝插针,快乐健身》等,均体现出新闻标题的通俗化、大众化[6]。通过对《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报道标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体育报》虽然在社会体育的报道数量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在报道社会体育过程中,仍然是尽心尽力。

三、《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竞技体育报道过多。

在各大媒体新闻中,竞技体育都占据绝对的中心地位,不管是在新闻报道数量方面,还是在新闻报道质量方面,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都无法与之相比较,可以说,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竞技体育呈现一家独大的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竞技体育具有很强的悬念性、对抗性,能引起人们关注,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市场,与之相比较,社会体育缺乏热情,更是一些“平凡事”,很难引起大众的注意,缺乏相应的市场[7]。除此以外,造成社会体育新闻报道数量少的原因还在于,社会体育的新闻报道质量远远比不上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并没有真正走进民众的生活,仅仅是被大众所熟知,民众还没有对社会体育有深入的关注,这就需要新闻报道加强社会体育宣传,提高社会体育的影响力,让大众参与到社会体育中,实现我国的体育强国梦。

(二)报道形式单一。

《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新闻报道大多以消息为主,关于社会体育的评论、特写、专访等内容少,通过对新闻报道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评论、特写、专访等形式的新闻报道属于更深层次的新闻报道,能让大众深层次了解认识事物,对提高大众的关注力有极大的帮助,在这方面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体育报》报道形式单一、报道角度不全面、缺乏深入挖掘,从而导致社会体育新闻报道的读者少。

四、《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报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实现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综合发展。

对社会体育新闻报道而言,要提高社会体育新闻报道的数量和质量,就需要协调好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从当前情况看,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竞技体育呈现一家独大的现状,不管是报道数量,还是报道质量,社会体育都无法与竞技体育相比较,因此,要树立全新的体育传播理念,将关注重点从竞技体育转移到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综合发展上,只有转变体育新闻报道观念,才能逐渐改变民众的体育观念,提高对社会体育的重视力度,充分发挥社会体育的作用。在新环境下,单纯的竞技体育新闻报道已经不能满足民众对体育新闻的需求,体育新闻报道必须加大对社会体育的重视,注重对社会体育进行深入报道,实现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齐头发展,通过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合作竞争来促进社会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报道策划水准,加深报道深度。

在进行社会体育新闻报道时,应提高报道策划水平,加深社会体育报道的深度,提高文字写作能力,全面体现出社会体育新闻报道的内涵。在新闻报道成稿之前,必须对所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并对热点社会体育进行有效、合理的评论,从而获得良好的报道效果。对《中国体育报》而言,可以在前期对社会体育活动进行组织、策划,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跟踪、采访,在活动后期进行加工、评论,这样报道出的社会体育内容必然能引起大众的兴趣,这对提高社会体育的影响力有极大的帮助。

(三)挖掘社会体育新闻的传播价值。

在新环境下,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中国体育报》等平面媒体与电视、互联网、广播、手机等相比较,在传播速度、传播效率等方面必然处于劣势,这时,平面媒体就应充分发挥其文字优势,让大众看到社会体育新闻背后的故事,挖掘出社会体育新闻背后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可。社会体育新闻报道承担着号召全民健身、促进社会体育发展的重任,对于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体育新闻报道要树立全面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一样,都是现代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体育新闻报道,特别是以《中国体育报》为主的平面媒体,对竞技体育的关注远远超过社会体育,这就对社会体育的发展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在新环境下,必须实现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综合发展,提高报道策划水准,加深报道深度,挖掘社会体育新闻的传播价值,从而为社会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王楚涵 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孟淼.我国大众体育现状的研究[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1):132-133.

[2]廖慧平.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报纸信息传播策略分析[J].中国出版,2010,(13):37-39.

[3]尚振洲,王少春.我国大众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06):116-117.

[4]付挣鸣.中国特色群众体育的发展历程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03):14-15.

[5]韩金.《中国体育报》社会体育新闻报道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4.

体育报纸范文第3篇

纸质媒体的体育报道如何在信息化时代突围?2011年底,在整合了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和楚天金报的体育新闻资源基础上,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组建了体育新闻中心,其目的是,化零散为集中,优势互补,为三家纸媒体提供更具影响力的体育新闻,使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体育报道成为国内一流。

体育新闻中心组建已有半年时间,从运作情况来看,其顺利程度超过了预期。所有编辑记者在细化分工后,在各自领域充分发挥作用,为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和楚天金报的体育版质量的提升做了大量工作,得到集团内部及读者的广泛好评。

一、推进党报体育报道更加适应读者需求

以湖北日报体育报道为例。今年,湖北日报因实行版块制,体育版面不够稳定。为此,我们充分运用体育新闻中心力量,每天紧抓体坛热点新闻,积极挖掘稿件来源渠道,做好采编工作,提高湖北日报体育版质量,为增强湖北日报的可读性作出一定贡献。

1.关于把握党报体育新闻选择的度。

湖北日报是省委机关报,是价值观载体,如何使湖北日报体育版既体现省委机关报的风范,又有好的内容让读者喜爱。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有了一个基准:就是聚焦国内外体坛新闻热点,做好做足,弱化处理工作性报道,使之真正成为体育新闻聚集地。

以元月29日的报纸为例,头条是“阿扎伦卡打赢美丽战争”,消息配上大图片,下半版是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揭晓的一组稿件和图片,偏刷为一周表情、梅西登上时代封面等一组信息,湖北体育冬训巡礼的稿件被安排在偏刷的最下面。这个版有当天最大热点,有很好的图片,有大量的信息,因而受到好评,认为这应该是湖北日报体育版的常态。

作为机关报,围绕热点新闻做版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是,如何选择热点新闻,也有个尺度问题。林书豪的新闻,是美国的,也是全世界的,我们在一段时间内抓得非常正面,非常好,尽管做的看点很多,但尺度把握得很好。我们绝对不会用“足球场上的猫”这类新闻来做大半个版。出现在湖北日报体育版上的花边新闻,软一点,趣味一点都行,但那些花边过度的新闻,不宜出现在湖北日报上。所以,湖北日报体育版在选择新闻的尺度上,最终要体现出湖北日报体育版的风格与特色,体现出它所应具备的气质与神韵,体现出湖北日报主流媒体的价值观。

2.关于内容整合的问题。

改版之前,我们在做体育版时,除奥运会、世界杯及亚运会、全运会、省运会报道外,平日版面对如何整合相关稿件做得不够好,许多版面的内容杂且乱,无法突出热点,形不成主题。中心组建以来,编辑记者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所整合的稿件为体育版增色不少。比如我们曾做过的“一周表情”,将姜山、皇马、举重教练等零散的新闻用“表情”来串联;“NBA窘事秀”、国际足球“危机”、绿茵场悲喜两重天一组稿件等,都整合得比较好。这种做法其实各报都在用,关键是要做得巧。

3.关于细节的问题。

细节决定成败。恰当的细节是眼睛。强调细节,已经成为纸质媒体体育报道的主流。日报体育版这种柔和的方式,有效地降低了新闻本身的硬度,也使受众容易接受,使传播的效果更具影响力。体现在版面上,是更加注重题头设计。这个细节也是符合日报改版要求的,如关注新汉军的题头、体坛忻视点的题头,设计上都与以往不同,突出了栏目特色。但是,我们有时在做标题上不够细致,标题准确但不醒目的稿件不少。

另外,稿件采写的人员调配、文章的标点符号等细节,都应该认真对待,不能因为在细节上的一点小失误而导致版面的失败,影响整个体育版的传播效果。

4.关于品牌的问题。

打造品牌栏目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作为机关报,如果长期阅读体育版的读者能够说出来湖北日报有哪些好的专职体育记者,有哪些好的栏目,那就说明这个体育版是成功的。为了适应改版需要, 使体育版内容更加丰富,我们推出了“体坛忻视点”这个重点栏目,主要是通过记者肖忻的视角来总结或者剖析过去一周体坛的大事件,也可以是他对体坛某件事情的看法等等。这是我们重点包装记者的第一步,也是湖北日报体育版历史上首次为记者以个人名义开辟专栏(此前从2004年至2010年,日报体育版还曾为奥运冠军、本报签约记者肖海亮开辟过个人专栏“海亮视点”,该专栏曾多次拿过湖北新闻奖一等奖。为肖忻开辟个人专栏,也是基于在成功打造“海亮视点”专栏的基础上的一个新的探索)。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肖忻意识到,日报评论与专业报的评论不同,在湖北日报上推出的专栏,体育的专业性应该有所减弱,但也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过于简单,否则无法体现专栏的优势所在。所以,在如何平衡这个问题上,肖忻认真琢磨,狠下功夫。以 “傲慢与偏见”为例,可能很多读者不太清楚卡佩罗和英格兰国家队的一些瓜葛,但熟悉英国人傲慢自大特点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同样,林书豪刚刚走红,吸引了很多不太了解篮球的读者的关注,这时候也需要对他们交代一些亚裔黄皮肤不在NBA受重视的背景。从这个点切入,很好地表达了一个观点,在体育世界里也同样存在傲慢与偏见,相信在专业和贴近性找到了不错的平衡。

二、用特色区别三张报纸体育版

体育新闻中心组建后,要负责为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和楚天金报三张报纸的体育版提供稿件,这就要求中心在把握体育重大新闻策划报道特色的同时,兼顾为风格不同的三张报纸量身订做不同的稿件。经过半年的磨合和中心全体同事的努力,我们在区分三报的风格、发挥各自优势方面逐渐摸索出了一些经验。

1.充分注重编前会所报选题与各报特点的匹配度。

体育报纸范文第4篇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新闻媒体呈现更加明显的集团化趋势。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对比法和归纳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以美国媒体集团化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美国媒体发展历程回顾、发展现状、集团化运作成功典范和中国体育媒体发展整体环境与特点、发展现状、国际环境下的中国媒体发展新变化、国内体育媒体报道的整体不足分别进行初步分析,分析了美国媒体对中国媒体的多重影响。

关键词 美国新闻传媒 影响力 体育媒体

近年来,在我们的一些报刊上,挂着《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路透社等诸多西方媒体电头的消息越来越多,美国等西方国家媒体报道的重要新闻也会很快成为我们不少媒体的要闻。美国人炒作什么,我们的一些媒体也会跟着炒作。相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国媒体无论是在对信息源的竞争方面,还是在新闻的选择和解释方面,实力都比较弱。而互联网的出现又给中国媒体提供了方便,尤其是对国际新闻的报道。对一些中国媒体来说,最容易、最省力的办法就是通过网络编译人家的新闻,可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会越来越忽视新闻源的重要性,我们选择和解释新闻的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差。可见美国新闻媒体对国内媒体起到很大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文章依托新闻学专业期刊、传媒著作,利用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将中美媒体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美国媒体发展历程和现状、集团化运作成功典范和中国体育媒体发展现状、新变化和弊端为主要研究对象,初步探析在全球化大背景之中,及美国媒体的影响下中国体育媒体的发展趋势。

二、美国媒体发展历程回顾

美国是现代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发源地,新闻业的发展与新闻学、传播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其“新闻自由”被写进宪法,一直受到法律的保护。事实上,在美国新闻媒体呈现明显的集团化倾向之前,美国的报业就先于广播电视而向集团化发展,19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了产业化进程,而产业化则意味着资产重组,可以说产业化为集团化创造了条件。19世纪末,美国报业开始了集团化,分别出现了最早的集团报业主斯克利普斯。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是西方报团急剧发展和竞争极为激烈的时候,这个时期美国新闻传媒的集团化主要是以报团经营的形式出现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报业中,十大报业垄断集团控制着60%的报纸、80%的发行量。从60年代美国媒介发展的高峰开始,媒体集中程度远远大于其扩张的程度。越来越少的公司拥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并且越来越少的媒体控制着复合型的媒体,这个趋势与美国新闻媒体的集中趋势是一致的。各垄断集团为攫取更大份额的新闻市场,凭借其雄厚实力,纷纷采用最新的技术和设备,从而造成支出大幅度上升,由此引起创办和维持新的新闻媒体机构的费用呈几何级数增长。

三、美国媒体发展现状

“美国正以每分钟100亿字的速度在增长”――这是《华尔街日报》上形容美国媒体迅速扩张的广告词。意味着美国的影响也随着媒体扩张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膨胀。美国政府对此很清楚,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有一句名言:“在宣传上花一个美元就等于在国防上花五个美元”。讨论美国媒体发展的现状可以以美国报纸的现有格局为代表。美国的报纸是建立在城市和社区的基础上的,没有类似于中国省报那样的州报,在1982年《今日美国》创刊之前也没有形式上的全国性报纸。美国社会城乡差别不大,凡有城镇的地方,必有自己的报纸,且这些报纸独自拥有各自的市场,很少互相重叠,自己覆盖的区域和读者层次十分清晰。

在优胜劣汰的长期竞争中,消亡最多的报纸正是那些在各城市中排行第二的报纸。如今在美国1500多个大小城市中,只有132个城市有两家和两家以上的主流报纸,一城一报的格局在美国已稳定多年。这些报纸中,排行第一的《华尔街日报》以财经为主,特色明显,它共有3个不同版本:亚洲版的总部设在香港、欧洲版的设在布鲁塞尔、美国版的设在纽约,每个版块都有独立的编辑班子和记者队伍,也仅仅分别在各自特定的区域市场上发行;而在美国人心目中始终居第一位的《纽约时报》,其在纽约市的发行份额甚至还不如居全国第六位的纽约《每日新闻》,如今《纽约时报》已经成为北美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之一,并成为全美最大的媒体集团之一,年收入达30多亿美元。在新闻报道方面《纽约时报》将自己看作是一份“报纸记录”,除纽约当地的新闻外,《纽约时报》很少率先报道一个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报道的可靠性极高,只要最先报道一个事件则将成为世界上其它报纸和新闻社直接的新闻来源。美国报业的这一格局,当然是报业集团化扩张和兼并以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长期作用的结果,而非来自行政或法律干预。

媒体与其说是一种宣传工具,倒不如说是一种能获取利润的产业。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的合并则是西方新闻媒体集团化道路上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大事。全球最大的因特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与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媒体巨人时代华纳的合并在全球投入了巨石,惊起了滔天巨浪,它不仅将对21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并将刺激相关产业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还将深刻地影响全球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影响全球媒体的布局及资产重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跨国知识产业集团越发主导世界市场,新闻传播业作为知识经济的一类,也开始了这一过程,其集团化特征更为明显,其代表人物是80年代走向世界的澳大利亚传播业主默多克(R.Murdoch)、90年代走向世界的加拿大传播业主布莱克(C.Black)。对这些跨国的媒介集团老板来说,经营新闻传播业,仅是碰巧遇到了一个赚钱的操作对象。除了他们自身的经营有方外,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全球化这个大的背景则为他们在新闻传播领域谋求最大利润提供了前提。

四、中国体育媒体发展整体环境与特点。

(一)中国体育媒体发展的现状

体育新闻是我国新闻事业中发展很快的一个分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体育事业深化改革、运动水平持续提高,新闻媒体对体育事业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报纸在市场竞争中,不约而同地把强化体育新闻作为与读者加强联系、争取发行量的重要阵地。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报纸,基本都有相对固定的体育版面;近年蓬勃兴起的各地都市报,更是不遗余力把体育新闻板块作为争取读者的一个重要阵地;不少报业集团旗下,还拥有体育类子报刊;体育记者队伍也迅速膨胀。

体育新闻报道的竞争空前激烈,报纸尤其明显。报纸采编人员,为争取第一时间新闻或获取独家新闻信息,已不满足于以往传统的采集途径,纷纷借助新的信息渠道,有的报纸根据自己的读者对象和发行区域特点,相互协作。版面上的改革更是百花齐放:或以大图片构成冲击力,或策划专题以强化新闻热点,或独具匠心制作有冲击力的标题以渲染气氛。在这种竞争态势下,又呈现出一种较为明显的迹象:非主流报纸的体育报道往往更为活跃,几乎是无孔不入,很多最新的、可读性强的消息,经常先从他们的记者笔下披露出来。这些报纸的体育新闻不仅版面篇幅更大,内容更丰富,形式也更活跃。相比之下,一批大型综合类报纸的体育新闻版,报道内容显得单薄、平缓,报道形式显得老化、沉闷,改革的步伐显得迟缓。

在这种挤压环境下,主流大报必须迅速探索出一条符合体育新闻报道规律,贴近时代、贴近读者、主动参与竞争的途径。主流大报体育报道目前面临的主要是来自两大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来自新科技的挑战,即互联网在新闻报道运作中的广泛运用,网络媒体在新闻来源和信息量上严重冲击报纸媒体,体育报道更甚。另一方面是办报新理念的挑战,各种报纸空前重视体育新闻板块,各类媒体体育报道百花齐放。迎接挑战,必须审时度势,扬长避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国际环境下的国内媒体发展新变化

近几十年,我国报业五个新变化尤为显著:一是报业集团的兴起呈方兴未艾之势;二是“都市报”热潮势头不减;三是逐步形成的四种文化风格(以成都《华西都市报》为代表的“小报炒作”风格、以广东报纸为代表的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的商业化风格、以上海报纸为代表的区域文化风格、以北京为代表的多层次办报风格);四是重视发行但管理混乱;五是地方特色削减,全国报纸呈趋同化态势。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中国经济运行步入了一个有着崭新游戏规则的环境。一直有着“最后一个暴利行业”之称的中国传媒产业,早就成为国外一些媒介集团觊觎已久的“大蛋糕”。虽然境外传媒与国内新闻媒体的正面交锋短期内还不会上演,但是长期的竞争已是在所难免。中国新闻媒体在竞争中能否获胜,从经济意义上说,关系到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进而能否获得一定的收益,从政治意义上说,关系到能否坚守住我们的舆论阵地,防止西方不良思潮的入侵。因此,中国新闻媒体必须在这场战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国际媒体大鳄的汹汹来势,散、弱是我们主要的竞争“软肋”。中国新闻媒体必须做大、做强,才有资格参与激烈的国际新闻竞争。新闻媒体集团化、规模化是必要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西方媒体都是完全按照企业模式运作的公司。企业的目标是创造利润;为了获取利润,企业必须具有效率;而企业的效率又来自于它的制度效率和经营效率两个方面。而制度效率往往比经营效率更为基本。国际媒体相对于我们更本质的优势不在于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资本,而在于它们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的优势。我国媒体如果不能扭转企业制度的劣势,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成功是没有丝毫希望的。成立了集团的媒体仍然要锐意改革,尤其要在体制上创新,努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为只有体制创新是传媒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中国传媒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应该说确实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期保持自己的方位感,保持自己对于发展格局、发展趋势的一种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我们解决所有的技术性操作都起到一个根本性的支撑作用。

(三)国内体育媒体报道的整体不足

言及国内的已经相当市场化的体育新闻媒体,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虚假新闻。如果说十余年的中国足球的市场化改革基本失败还有人存疑的话,那么中国体育平面媒体的言论开放程度倒是一个意外的改革成果。从近年来每次中国足球出大事后平面媒体对足协连篇累牍的讨伐,到两大体育媒体《体坛》《足球》周期性的口水仗,再到球员和俱乐部动辄要跟某体育媒体对簿公堂,如何构建一个良性的中国体育新闻媒体生态对相关各当事方来说都是个相当迫切的议题。

翻开《体坛周报》,赫然登着库尔尼科娃的恋爱史;登陆新浪的网页,屏幕的一半都是体育明星的绯闻与性感照片;而曾经热卖后来消亡的一份《南方体育》,更是几乎所有的版面都是体育花边新闻。人们不禁感叹,纯粹的体育新闻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娱乐消息与小道新闻。如果把体育新闻的娱乐性比作拉近媒体与受众距离的一条“捷径”的话,体育媒体无疑是在钢丝上跳舞。

作为新闻媒体,其服务的对象自然是受众,因此,考虑受众的需要而编排、采写新闻是必不可少的一条原则。随着体育媒体的增多及多元化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受众的欣赏角度越来越多,对信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他们已不再满足普通而略显单调的新闻报道。所以,多数体育媒体希望用边缘性新闻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不可否认,这种手段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作用,报纸销售量增大,网站点击量增高,但一味追求新闻的新异性与轰动性反而可能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娱乐性占主流的结果是以牺牲新闻性为代价。任何新闻报道都应该有个分寸,体育报道仍应该以新闻性为主,并附以新闻背后的趣味故事,软、硬新闻平衡报道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美国媒体对中国媒体的影响

(一)为中国媒体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和借鉴

美国的媒体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绝对垄断地位;美国媒体产业的发展具有集团化的特征;美国媒体产业集团化发展的驱动力,一是市场经济的导向,一是政府调控的导向。联合整合已经成了新闻界的一项共识,集团化是一个大趋势,我国也出现了一批传媒集团,但是总体而言,我国传媒的集团化尚处于摸索阶段,由于各方面现实的问题,我国媒体的集团化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美国传媒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将为我国传媒提供相对完善的理论和经验支持。同时,随着美国传媒集团进入中国市场,我国传媒生存的软环境有可能会得到改变。重要的是,经营者要转变观念、坚定改革立场,认识到要占有国内市场甚至参与世界市场竞争,就必须在经营理念、体制上有所突破,不能再寄希望于过去的生存模式。此外,政府行为将明显减少,这也有利于传媒自谋生路,在压力之下组建自己的传媒集团,同美国等西方传媒集团争夺市场。

(二)实力上的不对称将导致国内市场份额的逐步丧失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传媒市场将日益同国际接轨。在“门户开放”的政策之下,原有体制上的政策庇护将被更加成熟的市场机制所取代,这对国内传媒而言可谓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国内传媒可以通过改革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与严峻的挑战也有可能使得他们早夭。而美国庞大的媒体资本成为其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

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第一大经济强国,其经济动态牵动着全球经济变化。同样,美国的媒体也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媒体、最舍得花钱的媒体,而且通常是大型的传媒集团控制着众多媒体机构,控制着惊人的社会财富和资源。所谓“长袖善舞,大富善贾”,大资本运作下的媒体能够有效避免短期行为,战略上放眼长远,同时运用资本力量创造竞争优势,挤压对手――实在难以取胜还有“并购”这一招。这使得资本能够良性循环,进一步对媒体进行投入。毋庸置疑,正是美国经济的强大,使得美国人对于传媒的期望和为传媒付费的能力都首屈一指,造就了资本对于传媒业的空前投入。可以说,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是我们一切讨论的前提。

同美国传媒集团相比,由于是本土作战,国内媒体更了解市场、了解受众心理,这是他们的优势,但是,一旦美国传媒集团适应了中国市场的需求,中美媒体在实力上的差距将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大,中国国内媒体也将失去更多的国内市场份额,如ESPN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导致了许多体育类频道和网站人气的下降。目前,我国对国内传媒的保护还有一定的保留,但对中国传媒而言,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发展,自我完善,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使他们占有未来的市场份额。

(三)声音是中美媒体争夺的焦点

媒体要存在就必须有自己的声音,一旦声音消失也就意味着媒体在传媒的竞争游戏中出局。每个媒体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声音以及达到的效果。 美国传媒集团的大肆进入会不会淹没中国国内媒体的声音?这个问题在目前不可以轻易地下结论,但是中国国内传媒面临的环境是,美国传媒通过集团化建立了超级传媒航母,并且依靠自身强大实力正逐步蚕食中国传媒市场,其受众数量也在增加。而国内传媒对一些事件的处理使受众对其真实性发生了怀疑,导致国内媒体信誉下降,比如说03年非典报道就使得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大打折扣。美国传媒的先进技术也是其优势之一。对国内传媒而言,保卫“声音”是关系存亡的大事。

六、结论

(一)我国文化产业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完善市场游戏规则,营造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以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在美国媒体的冲击下,加上中国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迅速变革,中国新闻业的发展正走向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体育媒体也针对场内场外的游戏规则做出探索,例如对黑哨事件的调查报道。中国球迷不能再忍受不公平的游戏规则,中国的运动场也成为中国媒体改革的突破口,对于媒体改革带来新的冲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在体育传媒领域争得一席之地,美国媒体的迅速稳步发展范例对我国的体育媒体报道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对美国媒体发展历程回顾、发展现状、集团化运作成功典范和中国体育媒体发展整体环境与特点、发展现状、国际环境下的中国媒体发展新变化、国内体育媒体报道的整体不足进行横纵向比较,得出争夺“声音”即主动报道权是中美竞争的焦点,我国体育媒体应根据媒体本身的定位和具体地域的读者需求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更好地打造体育报道,应对来自国内外体育专业类报纸、广播电视以及新兴媒体的竞争。

(三)展望未来,我国体育新闻媒体发展趋势有三个特点:一是新闻媒介集团化和都市报小报化趋势仍将是发展主体,敢与世界叫板的巨型报团将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而且这种巨型报团绝非现实一元化的报团,而是多元化的报团;二是历经08北京奥运会与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的新闻媒体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场面,同时作为其中很重要的分支之一的体育新闻媒体也将在接受全新的挑战和发展;三是经济效益好的知名企业可能介入新闻媒介市场特别是报业。

参考文献:

[1] 董天策等.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2.

[2] 张国良,黄芝晓.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6.

[3] 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

[4] [美]斯特劳巴哈,拉罗斯.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

体育报纸范文第5篇

报道重心:从竞技体育转向全民体育

迎接下一个奥运报道周期,首先要做好我国体育报道的重心转移。体育传媒是影响和改变全民体育观念的利器。体育报道中的“人文含量”和“精神含量”是衡量传播理念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扮演着重要的传播、宣传角色,影响着整个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

在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的走势减弱,关注体育文化是奥运会结束后报道的主体方向,积极倡导体育生活方式应该成为体育报道的重心。日本在成功举办东京奥运会后,体育报道重心转移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日本政府并未在竞技体育上加大投入,而是趁着奥运热潮,毅然将重心转移到发展国民体育上,转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健身体制构建。日本专门制定了《体育振兴法》,以法令的形式硬性规定了全民锻炼日、学校体育课时和必修体育项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竞技体育在日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体育发展也进入了休闲和全民体育阶段。这次成功转型让日本全民深受其益。韩国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的体育报道战略也有相似变化。因此,迎接下一个奥运周期,我国体育传媒也应该把报道重心从竞技体育转向全民体育上来。

报道策略:从平面报道转向立体开发

迎接下一个奥运报道周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克服奥运报道“审美疲劳”的问题。对于经历了奥运会长时间强烈刺激的公众,可能从情感上、兴趣上对体育报道产生类似于综合疲劳的症状。如何克服这种“奥运报道疲劳”,开拓“后奥运时代”的报道空间呢?

挖掘后奥运时代新的报道点。奥运会后,我国的体育报道应该积极走国际化道路,将报道重点由奥运会迅速转移到其他有影响力的大赛上,化奥运会赛后淡季的不利局面为新一轮报道的主动状态。后奥运时期,人们关注的视野发生转移,开始关注奥运会后一些明星运动员的去向与命运:各国对下一届奥运会的期待、启程;对下一届奥运会主办国、举办城市的报道,体育报道也随之进入到下一个奥运报道周期。除了奥运资源外,如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网球公开赛、F1和NBA赛等世界盛事和国际赛事也都值得媒体关注。另外,与有组织的固定文化仪式活动相比,历届奥运会期间社会自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更能体现奥林匹克的人文魅力,给体育报道提供了巨大空间。

报道内容的恰当转变。在奥运报道前期,体育传媒首先要做的是前期铺垫。如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的收视份额达到52.19%,广告创收超历史记录,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体育频道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期铺垫。早在2002年申奥成功一周年之际,体育频道就创立了奥运栏目“北京2008”,到2008年,先后开播的奥运栏目多达二十几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在后奥运时代,体育报道内容就要进行恰当的转变,以央视为例。体育频道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巅峰时刻》作为一个奥运冠军访谈节目在体育频道推出。50多位奥运冠军讲述了当年的夺金过程。2008年3月31日,《巅峰时刻》重新回来,节目定位由冠军访谈变成精彩赛事再现,

重视开发体育预测性新闻。预测性体育新闻是媒体报道重大或综合性体育赛事的一种重要手段,已成为体育新闻中的“常规武器”。这类报道能拓展报道空间,充分挖掘体育新闻资源,丰富报道方式,满足受众需要。调查显示,体育类报刊读者最关注的内容除了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外,最重要的是比赛的赛前分析,体育报道的受众在赛前希望看到关于比赛的分析和预测。从传播价值上讲,开发体育预测性报道很有意义。

传播手段:从“单兵作战”到“联合航母”

迎接下一个奥运报道周期,我国体育传媒还要注意适时改变传播手段。到下一届奥运会,体育报道的生态环境将发生变化,媒介融合是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近两届的奥运体育报道发展趋势来看,建立“联合航母式”的奥运体育报道平台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奥运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北京青年报》、《成都商报》等13家地方媒体组成的联合采访团。这一方式节约了采编成本。提高了整合媒体资源的效率,是我国纸质媒体在对外报道竞争过程中的合作,是媒体竞争取得双赢的一种新的尝试。在北京奥运会上,一批围绕奥运报道形成的媒体联盟纷纷登场,其中既有以央视为龙头的媒体组织,也有以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为龙头的媒体联盟,这些媒体联盟的出现预示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大融合的趋势正在加速。

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是传播手段改进的主因。有数据显示,北京奥运会期间,有超过100万人通过中国移动网络手机欣赏精彩奥运视频,节目点击次数近700万,累计播放时长达30余万小时。比电脑普及、比报纸互动、比电视便携,手机作为新兴媒体正在挑战传统媒体。无线互联网正以绝对的黑马姿态挑战着传统媒体。2012年伦敦奥运会将可能成为手机上的奥运会。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育报道过程中各有利弊。在新媒体转播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9大授权转播机构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产品和平台,在时效性、互动性、不同受众群传播到达率上获得很大的成功,赢得了受众。并获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但由于各个转播机构的产业线条过于分散,最终除了一般的奥运图文新闻和赛事视频外,新媒体个体留给受众的印象仍然模糊。而使人印象深刻的图文新闻和赛事视频仍旧多来自传统媒体。因此,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者的融合则可以取长补短,在未来的奥运报道中大显身手。

报道人才:从短期培训转向人才储备

最后,迎接下一个奥运报道周期,还要做好奥运报道人才的储备工作。奥运体育报道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尤其是在相对冷门的项目上记者的日常积累就硅得更加重要。分析历届奥运报道可以发现,除了部分专业体育媒体外,不少体育报道仅停留在对比赛过程、场外情况、运动员言行举止、幕后花絮等表面现象的描述,而难以深入到比赛中,写出具有专业水平的赛事报道,而差错、漏报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解决此类问题,光靠短期培训远远不够,储备奥运体育报道人才是长远之计。

奥运报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主任易剑东教授认为,以下3种人最适合人行。一是喜欢体育的社会科学人才:社会科学的知识背景能够帮助他们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多角度、高层次地思考体育运动。二是体育专业人才:体育专业人才最大的优势就是对技战术、规则等非常了解,同时在长期参与体育项目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对运动员的反应和心理有切身体会,能够和奥运选手产生共鸣。如果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担任体育新闻记者也比较适合。但是由于体育专业人才在文化素质上存在劣势,会影响到他们从事新闻工作。三是外语人才:能够从国际奥委会网站上得到第一手外文资料,能够和外国运动员、教练员甚至媒体同行进行无障碍交流是外语人才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经验证明,懂外语不懂体育的人太多,许多外语专业毕业的记者报道体育项目时流于表面。

体育报纸范文第6篇

・王智新:这个联盟的协议是在北京腾讯的办公楼里签署的,当时是11家报纸的代表和腾讯在一起完成这件事的。应该说,在腾讯提出要和报纸合作之前,我们这11家报纸是先结盟的,当然,结盟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更全面且深入的报道奥运,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资源。等到与腾讯结盟的时候,我们首先也是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更好的提高结盟的效果。首先来说,纸媒和互联网在报道方式上是不冲突的,网站更注重实效性,更具有即时报道的能力,而这正是报纸的弱点,但是报纸又有报纸的优点,我们在时间上比不了网站,但是我们有更充分的时间来做相关报道,也正是因为所属领域的不同,这让我们在合作上没有冲突,更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我想这种做法是可以互惠互利的,所以我们最终也决定加入这个联盟。

・记者:报纸在加入网站的奥运联盟之后.可以带来的实际收益有哪些?

・王智新:我想每家报社加盟都会有一些不同的原因,但是作为联盟的一个部分,能够收益最大化的还是影响力吧。拿《济南时报》来说,我们从1996年创报一直到现在,体育版都是我们的“拳头”板块,山东是中国的体育大省,我们有很多一直以来成绩不错的体育项目,比如篮球,足球,田径。在这样一个省份里做体育报道,尤其是奥运会即将举行的这几年,效果是很好的。结盟之后,我们会有更充分的报道资源,报道队伍也扩大了,而且在资源利用方面报纸也是收益的:比如腾讯前不久签下了四支金牌国家队,资源共享之后,我们在采访上就省了很大的力气,而在采访成本上也是一个节省,有这么多联盟的同行们铺在各个点上,总比我一家全员出动要有效率得多。除此之外,报纸和网站的合作也会包括一些广告互换之类的形式,我们给奥运联盟做整体的宣传推广,腾讯网也会有相关的页面给报纸做宣传,这也是互惠的一千方面吧。

・记者: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加入腾讯而非搜狐呢?

・王智新:我们看重的是一个网站的访问量,虽然腾讯不是奥运官网的建设者,但是它的访问量一直都很稳定而且成绩很好,在网站的经营和运作上也都还比较成功,所以权衡了几种选择之后,我们最终还是选定了腾讯。

・记者:作为平面媒体,对于互联网奥运大战一事。你是如何看待的?

・王智新:我想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先不说搜狐能否真的垄断奥运相关资源,即便不能垄断,在它手里有了更多的资源后,其他家也肯定要联合抗争的。一家的力量难以和对手抗衡时,结盟之类的形式就不可避免,所以整个现象还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记者:《济南时报》在奥运会举办期间会有哪些动作?

・王智新:我们现在的报纸每天大概有50~70个版,其中体育平时会有6个版左右,奥运前期,这个量会增加到30个版,全部用来做跟奥运相关的报道。而我们也会有3~5名记者驻守在北京,每天发回报道,这个数量到时候可能是奥运联盟整个团队一起来安排的,后方则会有大约20人的编辑团队。

体育报纸范文第7篇

所谓新闻报道策划,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新闻传播行为加以谋划,使之具有系统性或整体性。近年来,《广州日报》体育新闻中心在 2002年世界杯、2004年欧洲杯、广州申亚、雅典奥运会的报道中均得到读者和业内人士的好评。“五环联动”是他们做好体育重大题材策划的关键所在。

一、前线活“动”

任何报道策划都需要鲜活的素材,而要获得鲜活的素材,记者就必须前往第一线采访。因此,对于重要的体育比赛,《广州日报》体育新闻中心都强调有自己的记者在现场,这是报道策划成功的前提,因为只有自己的记者才能百分之百按照本部门的策划理念采稿件。雅典奥运会期间,《广州日报》体育新闻中心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争取到了3个正式采访名额,派出精兵强将“出征”雅典奥运会现场。正是这几名记者,独家专访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并独家报道了国际奥委会会议和于再清竞选国际奥委会执委的新闻。记者平均每人每天的发稿量都保持在3000至5000字之间。这就确保雅典奥运报道特刊每天都有来自前线的“鲜料”、“猛料”。

二、适时而“动”

体育报道策划最大的生命力在于时效,因此对于任何重大体育事件,都需要强调“抢攻在前”。对于国内和在亚洲其他国家进行的比赛,强调在比赛第二天就有充分的报道,如CBA总决赛、中国队冲击2006年世界杯预选赛等。对于在欧洲进行的比赛,如2004年欧洲杯(由于时差关系,大部分比赛在截稿时间之后结束)时效对于日报不利,《广州日报》一是强调做好赛前预测和分析,以弥补因时效带来的不足。欧洲杯一共19个比赛日,每逢比赛日就推出一个整版(对开大版)的“赛事前瞻”,不仅涉及交锋双方的历史战绩,比赛场地的天气状况,执法裁判介绍等资料性内容供读者参考,还开设 “黑白两道”、“阵前探营”、“三线大比拼”等栏目,由本报记者对双方出场阵容以及比赛结果进行分析预测。二是加强专题策划,体现专业深化赛后报道。他们的欧洲杯专题策划风生水起,不少专题策划如《初尝“豪门盛宴”》、《烈日“晒晕”欧洲杯》、《欧洲杯吹响进攻号角》等让读者看了大呼过瘾。专题策划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能够不过多地受时间限制,可以跳出比赛看比赛,以一场或几场比赛为线索,将本届杯赛有普遍意义的话题总结出来,这样的文章不仅脉络清晰,而且可读性强。三是加强分析和评论。他们邀请了法国教练拉贝、广东名将古广明、专业裁判李志中和资深体育记者陈伟胜以“天王论战”形式,每天对欧洲杯进行分析评论,体现了相当的专业性,而这正是同城竞争对手十分缺乏的。这样一来,本来处于时效劣势的《广州日报》反而打了一场漂亮仗。

三、因势而“动”

任何体育事件都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策划时就要求要充分研究体育事件的背景,并根据不同的背景贯彻不同的策划理念。如2003 年“末代”甲A比赛结束的第二天,《广州日报》推出了两个整版的报道,分别报道悬念迭出的最后一轮比赛和总结甲A10年,此举获得了广泛好评。在2003年全国日报体育好新闻评选中,这一策划中的两篇文章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又如雅典奥运会收尾阶段,《广州日报》以《中国的骄傲 广东的骄傲 广州的骄傲》为中国代表团出征雅典作结,使《广州日报》的奥运报道大大提升了高度,引发了广州城中抢购报纸的热潮。

四、图文互“动”

现代报纸进入了“读图时代”,一个好的策划光有好文章还不行,要形成有冲击力的好版面离不开新闻信息含量大的好图片。因此,《广州日报》体育新闻中心十分强调新闻图片的配合,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摄影记者的优势,只要有可能,就让自己的摄影记者直接到一线采访。如果条件不允许,他们经常主动向同行约稿,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下属《足球・劲体育》的专业摄影记者就是他们经常约稿的对象。这不仅保证了报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而且可以避免几份报纸同时采用新华社一张图片的尴尬。

五、团队行 “动”

体育报纸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体育产业异军突起,呈现出快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向,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经济。随着电视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转播权转让市场日益热烈,使体育市场化、产业化的速度加快。

一、促进体育大众化、生活化

由于电视传播对体育的广泛宣传,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不仅关注并且积极投身体育。例如,中央电视台在1995年创办了体育频道,实现了体育报道的专业化,CCTV-5除了报道专业的体育信息以及进行赛事转播之外,还开辟了服务观众的体育教学娱乐项目,普及科学锻炼法,满足了人们获取专业性体育指导信息的需求。在这种趋势下,国内的报纸、电台、电视台也纷纷开设了健身报道和健康咨询等栏目,推动了全民健身热潮。[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余暇时间不断增多,对体育的需求仍在持续不断的增加,同时,电视传播中体育节目的播出率不断增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使得体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的发展,特别是体育传媒的普及,观赏、关心体育和参加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体育人口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按照通常说法,每周参加体育运动不少于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并达到中等强度以上负荷者,被称为“体育人口”。我国在1996年时的体育人口已达31.4%,到2004年底,中国7到70岁的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37.1%,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体育人口的扩大必然受到电视传播的影响,并必然影响到电视体育传播。一方面,电视体育传播满足体育人口对体育欣赏的需要,并引导着体育人口的行为;另一方面,体育人口的扩大对电视体育传播的内容质量提出较高的要求。

现代社会,人们的余暇时间随着物质生产的高度自动化逐

渐增多。在我国,国家法定休息日的时间多达120天左右,人们不仅有“钱”,而且也有“闲”。在有钱有闲的日子里,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拉升,更多的人注重生活的品质,看电视和从事体育锻炼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相当程度上,电视体育节目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热爱欣赏体育,而且还乐意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人口。

二、促进体育全球化、国际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体育赛事精彩纷呈,风靡世界,成为吸引人们眼球的的一种全球文化现象,甚至被称为“眼球文化”。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达,特别是卫星传送技术的发展,全球各地的观众能通过电视、互联网收看世界各地举行的各种精彩体育赛事。层出不穷的体育赛事走上荧屏,从体育赛场搬上了“方寸之间”,与观众拉近了距离,满足着观众不同爱好、不同欣赏水平的需要。

正是由于体育赛事的全球化、国际化吸引着观众,一些体育组织、体育俱乐部利用观众的求新、求奇、求刺激的心理特点,开展如达喀尔汽车拉力赛、NBA选秀、国际网球公开赛等大型体育赛事,不仅云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高手参加比赛,组织运动员国际化流动,更是以各种手段扩大宣传效果,提高观众的收视率。同时,许多企业也都争先恐后与体育建立密切的关系,通过营销手段包装体育,把体育作为向全球消费者宣传和推销自己企业和产品的载体。

三、促进体育科学化、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体育领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着体育的现代化。1927年,电视在美国问世,由于受技术的限制,电视出现后的最初几年并没有转播体育赛事。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卫星传送技术的发展,使全球各地的观众能通过电视、互联网收看世界各地举行的各种精彩的体育比赛,竞技体育在全球观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闭路电视第一次被用来转播运动会实况,大约有16.2万人在25个大厅观看了奥运会实况转播;1964年,通讯卫星的发射第一次使全世界各个地区的观众看到了东京奥运会的实况转播;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期间,观看开幕式实况转播的观众已达到10亿人;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全球电视观众达到37亿。现代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恰恰证实了现代传媒的科技实力,并通过传媒技术,延伸了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使观众产生强烈的现场感。

电视的普及将奥运会的现场感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为转播系统和设备带来高速的数据传输要求。大量的高清数据传递,要求使用符合高清标准的可靠的转播系统和设备。在将高品质内容传递给观众的过程中,体育网站、体育竞赛管理、视频传播等诸多应用系统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四、促进体育市场化、产业化

体育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经济走向市场过程中,体育实行产业化经营,是体育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个过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体育的要求,也是现代化体育运动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此外,媒介商业化运作体育赛事,并且通过这类活动提供体育报道,如以电视台冠名举办的体育赛事,从经济效益来看,体育和媒介实现了双赢。这些既是媒介市场公关的重要策略,也是媒体与体育进一步结合的有益尝试。可以说媒介的这一举动开启了体育报道商业化的道路,体育报道激发经济利益的功能也开始得到体现。

总之,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体育产业异军突起,呈现出快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向,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经济。随着电视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转播权转让市场日益热烈,使体育市场化、产业化的速度加快。

参考文献

[1]胡琦. 中国体育报道社会功能的演变[J].新闻界,2004,4:82-83.

肖焕禹,方立.体育人口的国际比较研究[J].体育科研,

2004,25(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