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木兰诗全文

木兰诗全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木兰诗全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木兰诗全文范文第1篇

首先,从《木兰诗》反映的民族史背景看:据《魏书·太祖纪》载:登国六年(391年)“十月戊戌,北征蠕蠕(即柔然。当时北方称蠕蠕,南方称芮芮),追之及于大碛南床山下,大破之,班赐从臣各有差。”那时,北魏刚立国五年,社会“还滞留在家长制奴隶制阶段”(王仲荦语),其族人还过着“逐水草”、“无城郭”的生活。“鲜卑拓跋部从来就是一个以掳掠为职业的落后集团”(范文澜语),官吏没有俸禄,以贪污掳掠为获取财富的手段。这次进攻柔然,正如大臣崔浩所说:“多获美女珍宝,马畜成群。”战后,“班赐从臣各有差”,就是把夺得的奴隶和牲畜,按战功的大小,按等级分配给从征的贵族和扈从武士。这是掠夺式的战争,并非防御性战争。

其次从叙述主体木兰看:木兰的替父从军是迫不得已的。她是在“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下,被迫“替爷征”的。换句话说,当时的北魏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既对别的民族进行无休止的侵犯掳掠,又对本民族人民进行无尽期的征兵,以至于规定每家每户非出一个男丁不可,从而迫使木兰不得不女扮男装、冒名顶替。而这样长期对内征兵的结果,则使得人人不安、家家不宁,因为“古来征战几人回”。至于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归来的“将军”“壮士”则肯定寥寥无几。难怪“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了。这“叹息”不但是迫不得已从军的“叹息”,还是可能诀别的“叹息”,因此从叙述主体木兰的主观认识来看,她绝对不会有“保家卫国”的理想。教材分析者由于脱离了文本,故拔高了木兰的思想认识,以为“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是不恰当的。

另外,我们从课文的第五、六段来看,这两段似乎充满了欢快的情调,据此,诸多分析者认为它突出了“她(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其实这种分析也很勉强。如果我们注意到了上面的分析,把握住了木兰的思想认识和从军意愿,就不难看出,这两段表面上的欢快掩不住内心的悲苦,这是一种“含泪的微笑”,是一种庆幸。就木兰而言,她已体味到战争的严酷,征战几十年,曾亲临杀戮和被杀戮的惊心动魄,现在侥幸生还,已是不幸中之万幸,她怎还敢有“百千强”的赏赐和作“尚书郎”呢?她只希望不再被征召,安安静静地过日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是九死一生之后极度兴奋的真实写照。倘若作了“尚书郎”,那又得为统治者卖命,说不定哪一天又得披挂上阵,重踏生死常就家人而言,几十年的盼望,喜事少愁绪多,愁就愁在木兰在外生死难料。在那风烟四起遍地腥云的社会里,木兰迫不得已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其家人的忧愁和担心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尽管从表面看,木兰回归后家里很热闹,可这种热闹是在几十年忧愁担心之后的,它实质是一种意外的解脱,所以无论从木兰角度看,还是从家人角度看,都无所谓有自觉自愿的爱国意识和思想,无所谓“突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

再次从叙述者(作者)角度看:叙述者的本意也不在于要表现一种爱国情结。这可以从《木兰诗》的结尾看出,“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一段带有议论性的句子,显然,作者的本意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观念的束缚,建立一种全新的女子未必不如男的思想观念,这是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所在。

木兰诗全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法;以“文”学“言”;“文”“言”同行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很多学生却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望而生畏。究其原因,是我们教师教不得法。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因文制宜,从学生的语文积累出发,从学生能读懂的地方切入,以“文”带“言”、 以“文”学“言”,进而让“文”“言”同行,既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极大提高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诵读入文,由文知言

教学朗朗上口的文言文,可选择诵读入手,以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议论类文言文就具有这个特点,这类文言文有很强的思辨性,往往结构严谨,言简义赅,学生对其内容、思想的把握不易到位。教学中,可采用朗读教学方式,让朗读贯穿课堂,在朗读中翻译,在朗读中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教学《马说》,可以“读文”导入新课,教师配乐范读,营造相宜氛围。然后再以男女竞读的方式读出意蕴,读出层次,如“不以千里称也”,惋惜之情;“安求其能千里邪!”愤激之情;“其真不知马也”讥讽之情。这样一读,神韵就出来了,学生就会被作者的才情所打动,激发了兴趣,从而在不自觉的吟诵中领悟了文章的主旨,进而成诵。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出示问题,让学生摘读原句。问题:在文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学生会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追问:伯乐与千里马有什么关系?生答: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作者却用“然/后有千里马”,能说说“然”的意思吗?因为有了先前朗读基础,学生就很容易明白,“然”、“后”是两个词,“然”是“这样”。教师顺势追问:没有伯乐,千里马会怎样?找出文中语句具体解。从而引出“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等马的遭遇文字,完成重要词汇的积累。就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师生在朗读中译文。在朗读基础上译文,学生既掌握了课文的大意,又同步完成了“言”的积累,学习兴趣浓厚,而不感乏味。接着再让学生造出精辟的语句,读一读,从修辞、表意、情感等角度品一品,议一议,悟一悟,从而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二、画面再现,赏文品言

教学写景类文言文,可采用画面再现法,让学生熟悉画面,尝试用现代文描绘画面,并且把自己所用的好词列举出来。然后再由教师引导阅读文本,对比一下,自然而然地就把字词教学穿插其中。这样学生就能在由浅入深地感悟过程中实现对字词的理解与积累。并且也能体会到现代文与文言文的差别与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例如教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先播放富春江美景的ppt,每展示一幅画面,就找学生口头描述,师生共同探讨用哪些美词描述,列举出来,品味体验。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文言文中描写同一景物用了哪些词,把这些词也罗列出来,对比一下,看看异同。这样学生就会在饶有兴趣中掌握了文言文字词的含义。如果先前列举中没有,再仔细品味全文,想想现代文中哪个词能表达其神韵。如学生选择“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就很容易明确了“缥碧”青白色。又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学生联系刚才所见的水流,就很容易明确“湍”急流的水。再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不断丰富语句中所出现的画面内容:江水青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在这样以“文”显“言”的训练中,学生不仅能准确地理解文言字词,简化文言文的翻译,加深对景物的赏析,还有助于对写景散文的感悟,为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打下基础。

三、创设活动,演文析言

木兰诗全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动态生成;学情;异样声音;质疑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现在教学中提倡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便源于此。所谓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动态生成过程。课堂的动态生成与以前的预设性课堂的截然相反之处就在于它的不期而遇,在于它的与众不同,在于它的无法预知。所以,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考验,习惯于驾驭课堂的教师是否有能力接招学生的“当头一问”,是否能急中生智由此引领学生奔向另一个领域,这无疑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获得那种真正的不期而遇的课堂效果,我想我们教师平时可以有意识地做好以下几点:

一、预设学情

课堂教学必须有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新课程需要新教学,而新教学需要一种新的预设,这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研究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我们备课即是一种预设,不过与现代的语文教学相比,我们的预设还可更充分、更科学。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我们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学生的差异和思维是难以预料的,面对这一现实教师要做好充分的预设,这样才能“临危不乱”。对于学生“节外生枝”的无意识的提问,其实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环节的预设,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当然预设还要有弹性,要有回旋的空间,尽可能多地考虑学情,设想学生对环节的反应,多预设几个“如果”,多预设几个“怎么办”,课堂上教师就会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机智,从而使自己灵活驾驭课堂,创造更多的生动,这样的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如,教学《木兰诗》一文时,曾有学生提出:“木兰作为女人,在古代是很容易被发现的,因为古代女人是要裹脚的,她的脚应该比其他人要小很多。”针对这一问题,其实教师在备课时是应该考虑进去的,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功课,要了解女人裹脚的制度是从宋朝才开始流行的,在木兰那个时代还没有。这样就能在肯定学生独立思考行为的同时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所以,预设学情还应留有空白,使预设空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教师要适时地把握这些不确定因素拥有的无穷的教育价值,利用好即时动态生成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

二、尊重“异举”,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指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句话道出了问题的价值及意义。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思维活跃,经常会有“异言怪举”。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牵着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跑,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顺势挖掘?这是最能挑战教师的理念与智慧的。

笔者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就曾有学生提出异样的声音。按照课文的导语所说:“作者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他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这一切缘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你我都能成为一只天鹅……”所以照着这个提示,作品所要传递给我们的是:每一个像丑小鸭这样平凡甚至丑陋的人,只要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就会成为天鹅,会取得最终的成功。在上整堂课的时候,我都在重点强调丑小鸭如何接受别人的嘲笑,如何为了生存而四处流浪,到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丑小鸭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美丽的倒影—— 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的倒影。所以,人也是如此,只要不放弃总会变成天鹅。正当所有学生欣然接受老师的这一结论时,有一个男生站起来了,说道,在最后文章说:“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言下之意是:是金子总会发光,也就是说能否变成天鹅是由先天条件决定的(你是否是一只天鹅蛋),而与之前强调的后天的努力(不屈不挠的奋斗)是有矛盾的。而且整篇文章似乎并没有在着重写丑小鸭如何奋斗,更多的是它在躲避,在逃避别人的讥笑。面对学生“异样的声音”,我没有急于否定,而是顺势鼓励。课后我一直在对这个学生的话进行反思,的确有时候老师要善于换位思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老师的话是不是一定正确,教材内容是不是就是一定正确的,不这样学行不行,还有没有其他方法途径等等。仔细想想那位学生的问题,《丑小鸭》全文在情节的安排上,是在着重描写丑小鸭因为“丑陋”受到其他动物的排挤、嘲笑,而面对这种迫害,它能做的就是沉默、忍受和逃避,看不出明显的奋斗的愿望和行动,它只是在无可奈何之下辗转栖身各地,到最后也自然而然变成了天鹅,因为它本来就是天鹅。而这个结论与教学目标是有一定差异的。这一思考,也影射出一些问题,如,现在的课堂,现在的文本解读,往往是以多年来的思维定式作出价值推论的,有些已经脱离了文本所展示的内容,教师不能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地把已经准备好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把握住动态生成,让“异样的声音”有表现的舞台,那么“异样的声音”将如山泉丁冬,清新悦耳。

三、教师要善于把握机会

课堂上有时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经验不足的老师可能会手忙脚乱,仓促处置而留下不少遗憾。而敏感和富有实践智慧的老师会抓住这种机会,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成为教学教育的生长点。就像上文《木兰诗》中,很多学生对文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深感怀疑,其中有一学生问道:“古代女子不太出门,那么她的皮肤应该比较白,在军营中应该也会被马上发现的。”对于这种问题,很现实,很直白,学生更多的是从他们自身的生活实践得出的常识或经验来判断,貌似很肤浅,但这的确是很多学生在纳闷的问题。所以,这位富有经验的老师急中生智,说道:我知道大家都很疑惑,那么作者为什么会不顾常理而这样写呢?思考了几分钟,马上有学生说,这是为了表现木兰从军时间长,她的英勇不输男儿的这一主题,老师就顺势说,那么为了表现主题而这样安排大家是否可以理解?这就是文学。有时候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往往会采用一些手法,如,夸张、比喻、象征等,所以,在解决了那个突发问题之后,老师就照着这条路将学生引领到了解创作手法的道路上,很好地应对了这个“动态生成问题”。学生的疑惑也就豁然开朗了。

木兰诗全文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Decode Chinese With Sincere Dialogue

ZHANG Rikai

(Qingxi Middle School of Qingxi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523600)

AbstractThe important goal of reading teaching is to improve student emotional experience accumulation and comprehension, let their individuality obtains explicit commendation and development. It is also the process of dialogue among students, teachers and the text. Reading teaching should fully respect the student's main body status in classroom teaching, encourage them to dialogue sincerely and understanding the text in various angles in oder to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reading teaching; sincere dialogue; individuality; feeling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融洽的对话气氛,将民主、平等意识贯穿其中,鼓励学生真情体验,大胆质疑,积极探究,才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关键。

1 鼓励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读书不多,读经典书籍不多,“对话与构建意义”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流。让学生读更多的书,读完整的名著,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语文好的学生大都自认归功于课外阅读;多数教师明白这个道理,但又无法保证学生多读书,原因何在?除了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外,还有两大弊因:一是白话文的学习方法不当;二是阅读评价不当。

要使学生与文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对话,教师既要保证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题的时间,如果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充分、不到位,其他的对话再多,效果也不会好。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1 感知

让学生把课文读连贯、读通顺,经历初步的语感体验过程,让学生自主阅读,快速整体把握课文。同时指导学生不同类型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以带动全篇:(1)从文题切入,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先抓住“泊”作为突破口,“泊”与水有关,再解读“仙”,即美丽之意,题目合起就是:一个美丽的湖泊消失了,通过这些字眼,学生快速把握了全文核心内容并领会到作者的惋惜难过之情。(2)从文眼切入,找准文眼便可以顺藤摸瓜把握文章的主旨,如《岳阳楼记》的文眼便是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从布局结构切入,如《孔乙已》开头用三段文字交代了江南小镇的环境,暗示了“穿长衫”但又“站着喝酒”的孔乙已悲惨命运的必然结局。(4)从情节切入,如《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出人意料的命运和巧遇。于勒的情节足见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

1.2 质疑

质疑阅读就是让学生挑战文本,挑战作者,构建自己独特观点的过程。如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时,有的学生提出:秦王身边有众多侍卫保护,会让唐雎佩剑进入王宫吗?情节安排“挺剑而起”合理吗?读书贵知疑,知疑方能进。质疑性阅读的目的是把学生放在阅读的主体地位,培养质疑意识和探索精神。

1.3 感悟

让学生进入文本意境,产生情感体验,将自己精读课文的阶段领悟朗读出来,读出意蕴,读出感情,文本中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教学时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高尔基的《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它把诗和散文的特点结合起来,又表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很多时候都可以定位在以“情”为线索,以“读”为方式的阅读设计上,让诵读与探究结合,力求引导学生领悟名篇佳作的妙处,如朱自清《背影》的父子情令多少人潸然泪下。这感人至深的情都可以通过诵读品味出来,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享受。

1.4 迁移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熟读背诵,积累言语结构、语言风格,表达技巧,并创设一定的情境促使其外化,学生可以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并观照它创造的形象陶冶自己的性情。

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2 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感受

学生的自我感受,包括阅读疑问和阅读体会。阅读的初始感受一般还没有被概念化的认识所遮蔽,可能幼稚,却往往独创。从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出发,学生不够深刻却有个性的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丰富和创造。而在阅读对话中,学生的个性感悟是稍纵即逝的。

【示例1】:

孙绍振教授听一位老师讲《木兰诗》。

老师问: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一学生答:是个英雄。

老师问:什么样的英雄?

学生答:女英雄。(大家笑)

后来有一个同学答“花木兰挺爱美的”(大笑)

……

课后,孙教授与那位任课教师一起分析学生的回答。孙教授认为后来那个讲“花木兰挺爱美的”,比先前那个“是英雄”好得多,值得重视。战争不是《木兰诗》描述的重点,反而详细写了战前和战后的情景。花木兰承担起家庭里面男性的重担,立了大功,拒绝封赏,怀念亲人,返回故乡,恢复女子装扮,希望享受平民家庭的幸福。这就是中国女子!反思这节课的对话,教师会感到自己冷漠了学生阅读文本的个性感受。

【示例2】:

教《孔乙已》时,请学生分析孔乙已的性格特点。同学的回答都和教参的内容基本一致。只有一个学生回答说:“孔乙已很乐观。”当时笔者认为这个学生简直是妄自臆断,于是连想都没想就否定了他的说法,把学生的思路硬生生地拉回预设的轨道,继续讲课。其实这是多么主观地扼杀了一个学生的阅读个性啊!教师不应成为课堂的“主宰者”。经过那次教学失误,笔者开始审视自己的课堂行为,开始尊重学生的见解,更多地用赞赏、宽容、期待的眼神看待学生。

孙绍振教授主张:尽可能还原文本本意,要了解不同角度的解读,要有自己的感悟。那么,语文教师在预先与文本对话(备课)时,要深入进去,深刻体悟,上课时就容易理解学生的自我感悟和有个性的独创理解。当然,教师的这种对话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学习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

3 鼓励学生与学生真情对话

学生之间就文本的对话,是在解读文本过程中自我与他人的交流过程。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和知识水平相近,在交流中最放松,最能形成真正的交流互动,所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对话,有利于他们交换思想,撞击观点,激发创新。为此,教师要为学生与学生对话积极创造条件。

(1)首先建构有效的小组讨论形式:①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能力高低和文本的特点,灵活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表现机会,共同享受到成功的乐趣。②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自然群体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这样学生的合作兴趣大,学习的效果好。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同时在小组学习中采取辩论赛、集体汇报、轮流发言等方式,使学生学会倾听,乐于表达,敢于交流,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得以充分发挥。

(2)在课堂环节的设置上,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对话搭建平台。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个生命的对话,是学生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学生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营造活跃、宽松的人文氛围,让学生寻找共同话题。

4 鼓励学生与教师真情对话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所说的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新课标下,教师应该由“前台”走到“幕后”,把“演”转换为“导”,将广阔的舞台留给学生,为学生进行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开辟广阔的空间和自由平台。“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点拨,教学时,教师应以主导者的身份,用自己的阅读经验,来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因势利导。《花未眠》的教学片断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寻找文中颇具意味的文句或不甚理解的文句,然后交流。有一位学生提出:“‘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这话怎么理解?”教师让别的学生回答,一位学生说:“时代进步了,人感受美的能力不一定进步,当然也有可能进步;年龄增大了,人感受美的能力不一定进步,有可能进步,但也有可能退步。”教师问提问的学生懂不懂,他说不懂。教师提示道:“你能不能根据这句话的两个层面就文学现象举实例?”提问的学生想了想站起来说:“我想起了一个。生活中的小巷很多,我也没有觉得它美,可是戴望舒就觉得雨巷很美。”教师认为第一个同学的问题的前半部分大家都理解了,就转向后半部分的举例……对话进行到这里,我们发现不仅是两位学生观点的碰撞,还有作者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观点的碰撞。可见,有了教师的介入,学生的对话才能提高它的交互功能。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须提倡学生真情对话,因为自由有序的课堂是一泓富于张力的活水,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才能在这里碰撞,激荡着智慧的思想浪花,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显彰和发展,从而提高了语文素养,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对话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邹贤敏编.钱梦龙:导读的艺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木兰诗全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汉魏六朝 女作家 作品分析比较

欲探究汉魏六朝女作家及其作品在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学历史长河中的命运和地位,必须先考察汉魏六朝及其以前女性在经济、文化、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受到男性及整个社会的尊敬与崇拜,可是经过父系氏族社会直到春秋战国时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出现逐渐降低乃至完全低于男性的境况。

在短暂的秦朝,女性的社会地位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到了西汉,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策略和文化政策,并用道德与法律等手段限制和剥夺女性的自由权利,封建礼教与伦理纲常成为悬在女性头上的利刃。东汉班固之妹班昭,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体验为基础写出《女诫》,将此前的压抑女性的零散表述系统化、程式化,详细具体而极易起到导向社会女性仿效的作用。可以看出,到了汉代,上层社会女性的生活已经受到儒家礼教等的直接干涉和深刻影响,而《女诫》也正标志着“汉代正统儒家妇女观基本成熟和实用化”①。魏晋时期“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②。魏晋时崇尚道德品性修养,所谓“魏晋风度”是也。虽然军阀混战和社会动乱造成了对于伦理德行追求的下滑,但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地位还是极力倡导,晋张华的《女史箴》是其代表。在魏晋时期,寡妇的改嫁不会受到谴责,但守节不嫁的寡妇会得到敬重和宣扬③。张承宗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考察,最后得出结论:此段时期“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唐代”④。同时,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参政人数的增加、从军活动的重要、所受教育与才艺的增强和劳动与经济活动对社会的贡献等⑤。

一、女作家及作品考察的历史

关于汉魏六朝女性及其作品的考察,源自与其同时或后来的学者、文人。但是,历久沧桑,这种考察大多已经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百不存一。从现存资料看,汉魏六朝女性及其作品的评论与研究始自南朝。钟嵘在《诗品》中品评了两汉及宋齐间的四位杰出女作家的作品。由于钟氏时距较近,评论中肯贴切,直至今日,人们还常引用其评语来论述这些作者。《文选》载录了班婕妤的《怨歌行》和班昭的《东征赋》两篇作品,并为之作注。《玉台新咏》收录了自汉至南北朝时期十二位女作家的近四十篇作品,使得当时许多女性的作品得以保存流传。唐宋以后至清,产生了大量的诗话、诗选及古诗文赏析著作,其对汉魏六朝时期的部分女性和作品多有涉及,其评论均有各自的时代气息。特别是明代钟惺的《名媛诗归》,郑文昂的《古今名媛汇诗》和清代陆昶的《历朝名媛诗词》,不但收录作品多,而且多有精辟之评语。

近代以来,伴随女子教育的普及、女权意识的提升和日渐丰富的妇女论著的推动,研究女作家及其作品一时形成风气。建国后,尤其是近二三十年,从事中国古代妇女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在中国内地与港台地区乃至国外都有著作出版和,从而形成了古代女性及其作品研究的高峰期。各种妇女文学相关著作中,旨在考察汉魏六朝女性及其作品的要数胡文楷的《历代妇女著作考》和庄新霞博士的《汉魏六朝女性著述考论》。《历代妇女著作考》被称为迄今为止搜集最为齐备的一部妇女艺文志⑥。收录汉魏六朝女性作家32位,其中西汉2位,东汉5位,三国吴1位,晋15位,南朝宋2位,南朝梁4位,南朝陈1位,北朝魏2位。胡氏谓:“凡见于正史艺文志者,各省通志府州县志者,藏书目录题跋者,诗文词总集及诗话笔记者,一一采录。自汉魏以迄近代,凡得四千余家,依姓氏笔画编次,并将二十余年所采集资料重加整理:详其刊印年代,版本款式,卷数篇帙,序跋题识,编校评阅姓名;精钞名椠,间录序跋全文,以资稽考。”⑦虽然如此,我们仍然难以从此书中获得汉魏六朝女性著作的全貌,关键在于胡书所录32位汉魏六朝女性作家,多为《隋书·经籍志》所记载,遗憾的是她们的作品现在已全部散佚。现存汉魏六朝女性作品多依赖史书、类书、诗文选本等文献资料得以保存。

《汉魏六朝女性著述考论》从史传、类书、诗文总(选)集、唐宋人笔记等中搜集有关汉魏六朝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原始资料,以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为基础,兼采新的研究成果,共考论了汉魏六朝女性作家112位,其中西汉18位,东汉18位,三国8位,西晋12位,东晋12位,两晋生卒年不可考者15位,南朝16位,北朝13位⑧。到目前为止,此著作可以看做考察汉魏六朝女作家及其作品最为全面的著作(不包括后妃诏书、敕令及传说中的女鬼女仙等创作的作品),也是笔者参考较多的资料之一。另外,王延梯的《中国古代女作家集》是目前辑录汉魏六朝女性作品最为全面的集子,此书在《汉魏六朝女性著述考论》之前八年已经出版,虽然较后者的女性数量有出入,但却包括后妃诏书、敕令等,为全面研究汉魏六朝女性提供了基础⑨。

表1 《中国古代女作家集》和《汉魏六朝女性著述考论》收录汉魏六朝女作家比较

注:《中国古代女作家集》简称《女作家集》,《汉魏六朝女性著述考论》简称《著述考论》。

木兰诗全文范文第6篇

一、课前作业发掘潜能搞创意

1.创意设计作业模板

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设计具有个性化的作业模板。就像报刊设计版面一样,每位学生取一小张纸片,在上面自行规划好各个区域并取好标题。以单元为单位进行规划,如这个单元的课前作业主题是字词句的音形义,另外一个单元的主题就换作是语段的赏析,这样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独立的主题,也就可以更简洁有效地集中设计作业模板。具体到每个学生的设计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意,所以,每次课前作业的模板设计都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真是创意无限。

2.创意编写作业题目

有了主题,然后就是具体题目的编写。以往都由教师制定题目变成了学生个性编写,只要围绕着主题编写,就尽情地让学生发挥,有许多创意无限的设计实在是让人拍案叫绝。比如,七(下)第一单元围绕“字词句”的作业设计,有的学生就将前四篇课文进行归纳分类,整理出了相当细致的字词分类和许多富有意义的句子,比《词语手册》的整理还有效。

3.创意设计作业答案

作为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位学生编好个性化的题目后,还要着手答案的设计。因为有学生对此还抱有一点畏惧心理,所以,更要鼓励他们进行个性设计,只要有充足的理由。比如,对《丑小鸭》这篇童话中人物形象的定位,不同的学生就从个性的角度给出了很具创意的答案,从而大大拓展了大家的思维空间。

二、课堂作业合作交流来解决

1.小组分工配任务

现在本人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数量基本可以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五至六人。通过商量分配好各自的任务,一般须有一位小组长统筹。其他学生基本是语文方面上中下三个层次都涵盖,这样,既便于交流合作,又可以兼顾全体学生,不至于出现偏差。

2.因为课堂作业并不是一个独立体,它和课堂教学实际是紧密相连的

(1)“研讨与练习”的合作交流。对这部分的作业先作一点剔除,因为有些是属于后两类的作业,而有些又是没有必要合作交流的。一般选择与当堂课紧密相连的作业,比如,在学习《邓稼先》这一课时,主要就选择了第一、二两题的练习。第一题的4个小作业刚好贯穿全文的主要内容,第二题的作业则是语言感悟类的,刚好可以通过当堂小组合作完成以达到巩固效果。对“研讨与练习”部分作业作出这样的安排,可以更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也可以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2)开放性作业的合作交流。现在,对语文学习的评价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关注学生对文章、对语言的理解感悟拓展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开放性作业穿插其中。既培养锻炼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是为了通过合作交流对作业中的问题产生更广泛更深刻地理解。比如,在教学《木兰诗》后,我特意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们讨论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原因是什么?”而且,我特意嘱咐学生在合作完成这一题目的时候,要发表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观点,为的就是让这样的开放性作业不流于形式,同时又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理解水平。

(3)趣味性作业的合作交流。有时,课堂教学过程中略显沉闷。为了活跃气氛,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就会在这时适时地布置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味性作业。让课堂回归学生的怀抱,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作业又激活了更多的学习细胞。比如,我有一次在教学《丑小鸭》时,当讲解到丑小鸭被迫离家出走并来到沼泽地的那个情节时,就有学生突发奇想,说出了一句反映丑小鸭当时心境的话,而且说得惟妙惟肖。由此,我就让学生马上做一项作业:揣摩文中人物心理并分角色演读。这样一来,课堂马上变得活跃起来,而且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自告奋勇上来表演。最后由一个小组合作完成这个表演。在几乎没什么准备的情况下,整个表演非常成功。这一项作业完成得非常好,因为学生是带着极大兴趣来参与其中的,并且学生之间充分发挥了互助合作精神。

木兰诗全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暗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113-02

诗歌鉴赏作为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一直是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的难题,其实只要找对方法,诗歌鉴赏也可以变得很简单。无论是多么晦涩难懂的诗歌,作者在诗中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些暗示,只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暗示,便能够轻而易举地破解诗歌鉴赏这个难题。那么,怎样才能在诗歌鉴赏中准确找到暗示并理解诗歌主旨呢?

一、关注注解暗示,明察秋毫

在多数古诗词鉴赏题目前,都会有一些注释,对于那些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生僻词句给予解释,或者是介绍诗歌写作的背景以及其中典故的出处等,这些都可能在无意之中“泄露”了全文的主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题目中给出的注释,好为之后进一步分析诗歌奠定基础。

比如,在 2015 年天津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题目中,注释就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首诗的题目是《雨过至城中苏家》,学生在刚读这首诗时,可能不太理解题目中的“苏家”具体是指谁家,而且对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是一无所知,这样理解这首诗时就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结合文中的注释,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该注释中写道:“此诗作于宋哲宗元v元年(1086年),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学生看完注释后,就能知道题目中的“苏家”指的是苏轼的家,同时再结合注释中提到的诗歌的写作背景是苏轼被贬后再度被重用,这样再结合历史上苏轼、黄庭坚二人的关系,本文的主旨也就呼之欲出了。最后结合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可以看出,此诗表达了作者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以及仕途上的踌躇满志。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有效引导学生多关注诗词中的注解暗示,在对诗词的创作背景了然于心之后,再对古诗词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学生做诗歌鉴赏题的准确率也能获得提升。

二、体会诗眼暗示,把握基调

在做诗歌鉴赏题目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诀窍――寻找诗眼。所谓诗眼,往往是指全诗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就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句,这样的语句往往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学生在找到诗眼之后,深入挖掘诗眼便可洞悉全诗的主旨,这对做诗歌鉴赏的题目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笔者先带领学生翻译了全诗,使学生对这首诗的大意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让他们根据诗意找出全诗的诗眼。学生思考之后,一致J为“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中的“愁心”二字就是全诗的诗眼,因为它们直接点出作者的满腔愁绪,即作者听闻昔日好友被贬官异地,十分同情好友的遭遇,借此诗来抒发愁绪、予以慰藉。又比如,在《旅夜书怀》一诗中,学生在阅读这首诗并分析全诗之后,认为“读”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该字将作者内心漂泊无依的愁绪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作者将自己的愁绪融于夜景之中,这样更加烘托出其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可见,在做诗歌鉴赏的相关题目时,只有准确找到诗眼,学生才能精准地理解全诗的主旨进而有效解题。同时学生在寻找诗眼的过程中,对诗歌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并且对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也会给予一定的重视。可以说,这种寻找诗眼的解题方法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因此教师应当告诉学生在考试中遇到一首从未见过的诗歌时,不要着急动笔写答案,而应将诗歌仔细阅读几遍之后,再推敲琢磨本诗的诗眼,当找到诗眼之后,需要学生回答的那些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这样学生也会在无形中提升对诗歌鉴赏的学习兴趣。

三、推敲用典暗示,顺藤摸瓜

在多数的古诗词中,作者都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感情,这些典故往往都与诗词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若是能够准确理解典故的含义及出处,然后顺藤摸瓜,这对理解诗词的主旨会有很大帮助,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会不断提升。

比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便多次借用典故。在这首词中,作者一共提到了孙权、宋文帝、后魏太武帝、刘裕和廉颇这五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其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体现的就是孙权的典故――曹操在和孙权交战之后,不由得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这句是借用曹操对治军严谨、年轻有为的孙权的赞赏来表达作者本人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还有词中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典故是:廉颇被免职后,住在魏国。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于是想重新任用廉颇为将,而廉颇也想再被赵王任用。赵王于是派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着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很不错,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听了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任用他。这个典故也体现了作者希望报效国家、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与此同时作者也通过这个典故表现了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的郁闷、惆怅之情。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向学生渗透一些历史典故,这样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就能有效通过典故找到诗歌的主旨。这种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历史和人文素养,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做诗歌鉴赏题目的准确率。

四、熟悉意象暗示,约定俗成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 借助意象来表现特定感情。如果学生掌握了这种写作手法,这样一旦在诗歌中读到相关景物,便可“见景知意”,明确了作者想借助该景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有效提炼出诗歌的主旨。

笔者帮助学生归纳整理了一些常见的意向,比如,“柳”代表送别、“梧桐”代表悲伤、“松柏”代表坚强、“”代表隐逸、“牡丹”代表富贵、“鸿雁”代表思乡等,并为学生逐一介绍其在诗歌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在屈原的《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就借助表现了作者品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其实仔细思考之后不难发现,这种以来暗示归隐生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元稹的《》以及范成大的《重阳后两首》,都借助表现了诗人自身的精神品质,这便是意象应用的一些代表实例。学生在掌握方法之后,可以自己尝试将它应用到不太熟悉的古诗中,这对他们理解全诗主旨会有很多帮助,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帮助学生归纳整理一些特定的意象含义,使学生准确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总之,如果学生能够巧妙抓住诗歌中的暗示,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学习诗歌鉴赏产生浓厚的兴趣,坚持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将会发生质的飞跃,诗歌鉴赏也将不再是学生语文考试中的“拦路虎”,而是会成为“垫脚石”,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阎淑蓉.古典诗歌鉴赏与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尝试[J].甘肃科技纵横,2008(6)

[2]韦柳钰.浅析课改后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

木兰诗全文范文第8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目录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3 丑小鸭

4 诗两首

5 伤仲永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7 最后一课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9 土地的誓言

10 木兰诗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5 孙权劝学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

第四单元

16 社戏

17 安塞腰鼓

18 竹影

19 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20 口技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22 荒岛余生

23 登上地球之巅

24 真正的英雄

25 短文两篇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第六单元

26 珍珠鸟

27 斑羚飞渡

28 华南虎

29 马

30 狼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马的世界

课外古诗词背诵

名著导读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附录 临摹、欣赏:颜体书法

汉语词类表(实词)

七年级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写作特点

用“碧绿”修饰“菜畦”,用“光滑”修饰“石井栏”,用“高大”修饰“皂荚树”,用“肥胖”形容“黄蜂”等都体现形容词运用的贴切。

用“扫、露、支、撒、系、牵、拉”这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过程中透露出儿童捕鸟的兴奋惊喜之情,显示了动词运用的精妙。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既表达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的依恋心情,体现了句式运用的精当。

重难点句子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乐园”一词是本文的文眼。它专门告诉我们:本文的作者要回忆的是童年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有趣的事。该句是下文的总结句,下文内容是对这句话的具体描述。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作者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等表示动作的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

3.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两个“不常用”,可见先生还是比较开明的,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的。

4.开头一段中“似乎”“确凿”两词矛盾吗?

这两个词不矛盾,却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特殊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年代久远,所以一开始回忆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后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示意识中根深蒂固地有这种印象。

5.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重点段落:

第2段

(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

(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

(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看了“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本目录”的人还看了: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目录

2.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目录

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