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语文课的性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拿什么给学生呢?

给美美的言语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这就是要给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技能技巧。“语文”是什么?它在语文课程指的意思是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语文课程究竟干什么?教学生学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本能。重点是学习动态言语的技能技巧,而非静态的语言知识。“语文不是个万能筐,什么都可往里装”。语文课要尽量减少非语文的环节,避免语文文字本体的失落或淡化,扎扎实实地让学生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要让学生的言语能力就能得到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要注意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如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观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言语能力得到发展。

抓模仿,学习言语。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发现其中的写作形式,阅读主体依据在阅读中所获得的写作形式,模仿教材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它是模仿与创造的统一。因为作者在模仿过程中,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必然融入自身的体验和个性。如:句型模仿运用,像《桂林山水》写山、水两段的排比句和顶真句的模仿运用;段落模仿运用,像《伟大的友谊》过渡段构段方法,《富饶的西沙群岛》总分关系的构段方法等等模仿运用;篇章模仿运用,像《白桦林的低语》的概括和具体结合写人的方法,《长江三日》的按游踪抓特点的写景方法等等模仿运用。

抓转换,活化言语。语言的转换,指对文本进行动态处理,以文本的语言材料为依托,对获取的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改造等,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按一定的要求进行重新构思、组织、融合、润色,并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新的言语表达。语言转换首先应该是语言材料的转换。纯粹的语言形式的转换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训练,语言形式的转换应该与语言材料的转换同步,让课文中情和言在转换中和谐共振,比翼齐飞。这类转换训练,只要我们教师寻准训练点,并设计有效的训练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是十分明显的。如:转换文本的文体,像古诗转换成记叙文,说明文转换成记叙文或童话等,转换文本的人物、转换文本的情景、转换文本的地点、转换文本的顺序等等。

抓规律,发展言语。语文课和其它课程(外语除外)不同,其它课程是借助语言学习内容,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语言内容为教学本体,而语文学科进行语言学习,需要解决的却是如何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语言内容,因而语言形式的价值就显得特别重要,要通过课文学习、课外延伸、运用实践等,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逐渐领悟、抓住言语规律,学习动态的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技巧,学习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使人文和工具和谐共振的语言运用和表现,学习个人对语言的“人”“文”合璧的选择和实现行为,最终在真情、挚爱、童趣、明理中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笔者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给浓浓的情感

情感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是文本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语文教学过程正是老师、学生和文本的作者之向情感多向交流的过程,如果缺少了这种情感交流,语文教学将就得机械化、程序化,沉闷而呆板。不论是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还是积累语言、内化表达都要有情感的充分参与,让学生陶醉在课文中浓郁的情中,受到感染薰陶。

请看《卖火柴小女孩教学设计简介

一、揭题初读对比,铺垫情感。

师导入:“同学们,如果你们没预习课文,而且这个小女孩是你身边的一员,你认为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卖火柴呢?”接着教师介绍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虽说这是篇童话,但也是作者对当时社会中贫苦儿童的真实写照。”通过预习和有关说明,学生马上就能体会出这个小女孩是生活迫于无奈,才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光着头赤着脚”卖火柴。这为学生铺垫了一定的情感基础,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去理解课文的动力。

二、气氛渲染对比,激感。

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描写小女孩贫穷与富人富有对比的词句:“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烤鹅的香味”“天冷极了,下着雪”“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在品词、美读此基础上,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中及周围人家,大年夜的气氛和情景。学生通过文本中对比及自己生活与小女孩的生活对比,激起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三、现实幻想对比,强化情感。

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讲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在擦燃火柴前,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说说不擦火柴与擦燃火柴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学生通过对小女孩每次擦火柴原因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对小女孩擦火柴时的现实生活与看到的幻象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四、幸福悲哀对比,加深情感。

品味、美读文章第三段,文中有“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的幸福中去。”小女孩死了才是“幸福”,其实这“幸福”的真正含义却是受罪与死亡,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对于小女孩的死,当时的人们却谈谈地说了一句“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这似喜实悲的结局,使学生产生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延伸续写对比,升华情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灵活 课堂 尝试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06-02

如何创设灵活多变的课堂,提高学生主动意识,具体的实践做法可从以下开展:

1 移情体验,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泼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

教学《詹天佑》一文,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铁路。学生对于“人”字形铁路,只流于表面,未曾通过文字形成具体表象。于是,我采用角色扮演来批文入情,让学生一是当小画家;二是当小司机。先根据课文中插图,引导学生动手画“人”字形铁路示意图、练习讲清图意;然后,在班级中开展“小司机赛车”,看看哪位小司机第一个顺利地把“小火车”开上山去。这样学生一个个地动手操作,不少高明的“司机”成功登顶。这样几个简单的动作表演,不仅让学生立即从中领悟到詹天佑设计的意图,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对詹天佑的才干由衷地佩服。再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首先,上课伊始教师还是采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和同学们作个小游戏:蒙上学生双眼让其去抓另一个学生。同时要求既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说话,还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求助,看谁抓住另个学生的速度快;其次,对被蒙眼的W生进行采访,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被蒙眼后的感受。从孤独无助、害怕惶恐,到不方便,受人嘲笑,学生们议得热烈,生活感受深刻。最后,教师导入课文,移情体验:“现在,海伦凯勒就像你们刚才被蒙上眼睛一样,而且是终生如此……”通过这种游戏扮演,这种移情扮演,使学生对本文中海伦凯勒的处境及其难受理解理深刻,内化了文本,为后文理解海伦不屈不挠精神,作了完美的铺垫。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从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乐趣,比我们空洞的讲解更有创意也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

2 融于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

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事物,他们才能在熟知中凝炼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点,揣摩好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的具体目的。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出示几幅图片,几个送别的场景:(1)涕泪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3)潇洒拱手、饮酒告别;(4)送完就走。让学生体悟,根据自己生活体验,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选哪种?为什么?如果是两个大男人,两个大诗人应是哪一

种?……选完后,让我们来看书,学文。其次,与学生交流,你们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再与文中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景对比:体悟豪情。你还想起了几种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积累一下。最后,你是即将毕业六年级同学如何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具体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这几个环节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学文更是应用,拓展更是熏陶。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本交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方法,会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把学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了起来。

3 多重想像,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只有这样才能填补教材的空白,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文本表达的内涵,使教学活动更创新,更具生气。如教学《嫦娥奔月》一文。嫦娥奔月,大家为纪念这件事,即产生了中秋节。为什么要纪念嫦娥?文中只说了其美丽善良,经常接济贫苦乡亲。但如何接济,文中只字未提,试想大家思念嫦娥,纪念嫦娥,其本来就应是“接济乡亲”的结果。于是,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练习:让学生想象嫦娥是如何接济乡亲的?“×××病了,嫦娥______;××家里没有吃的了,嫦娥______;××家盖房缺钱,嫦娥______;×××,嫦娥______;无论众乡亲家谁______,嫦娥都______。”这种引导式想像其目的就是拓展文本内涵,丰富嫦娥善良接济乡亲形象,也是补足教材中对嫦娥被人思念的原因。这一系列想像,既达到了让语文课堂更丰富的目的,又加深了课文理解。其实,这种想像我们还可以经常应用,也有多种应用的空间。

4 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小学生学习语文,课堂是体现学生主体的主要阵地,也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只有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为此,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应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主要方法。

目前,还有不少语文课堂单一封闭或千变万化,没有一定规则,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这与课标不相符合,也不适应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想打破这一现状,就必须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何创设灵活多变的课堂,提高学生主动意识,我想,具体的实践做法可从以下开展:

1. 移情体验,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泼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

教学《海伦凯勒》一课,首先,上课伊始教师还是采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和同学们作个小游戏:蒙上学生双眼让其去抓另一个学生。同时要求既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说话,还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求助,看谁抓住另个学生的速度快;其次,对被蒙眼的学生进行采访,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被蒙眼后的感受。从孤独无助、害怕惶恐,到不方便,受人嘲笑,学生们议得热烈,生活感受深刻。最后,教师导入课文,移情体验:“现在,海伦凯勒就像你们刚才被蒙上眼睛一样,而且是终生如此……”。通过这种游戏扮演,这种移情扮演,使学生对本文中海伦凯勒的处境及其难受理解理深刻,内化了文本,为后文理解海伦不屈不挠精神,作了完美的铺垫。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从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乐趣,比我们空洞的讲解更有创意也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

2. 融于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 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点,揣摩好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出示几幅图片,几个送别的场景:(1)涕泪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3)潇洒拱手、饮酒告别;(4)送完就走。让学生体悟,根据自己生活体验,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选哪种?为什么?其次,与学生交流,你们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再与文中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景对比:体悟豪情。你还想起了几种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积累一下。最后,你是即将毕业六年级同学如何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具体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这几个环节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本交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方法,会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把学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了起来。

3. 多重想像,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只有这样才能填补教材的空白,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文本表达的内涵,使教学活动更创新,更具生气。如教学《嫦娥奔月》一文。我设计了以下练习:让学生想象嫦娥是如何接济乡亲的?“×××病了,嫦娥_____________;××家里没有吃的了,嫦娥_____________;××家盖房缺钱,嫦娥________;×××,嫦娥__________;无论众乡亲家谁__________,嫦娥都_____________。”。这种引导式想像其目的就是拓展文本内涵,丰富嫦娥善良接济乡亲形象,也是补足教材中对嫦娥被人思念的原因。这一系列想像,既达到了让语文课堂更丰富的目的,又加深了课文理解。

4. 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读写结合,学生才能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和独特感受,从而享受读书和审美乐趣。记得几年前,有一位教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当学生沉痛而悲伤地结束最后一句“她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后,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溢于言表,而那位老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轻轻用电脑投影一首诗,让学生在配乐的情景中聆听诵读,再轻声跟读,读着读着,有的泪流满面,有的轻轻抽泣,老师没有劝阻,没有评价,只是轻轻说了一句:“同学们,此时,你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些什么呢?拿出笔写写,让在天堂的小女孩知道你的心意”……学生“情到深处自然浓”,有不少学生仿写出一首首送给小女孩的诗,也有不少学生议论热烈,也有的想像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的欢乐情景等,学生写得真挚动人!这种读写自然结合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又调动了其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对两节“同课异构”语文课的看法

(一)教学个性方面

两位老师课堂教学语言精炼而又充满激情,给我的感受是语文味很浓。在课堂教学中Y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阅读训练,既有对基础知识诸如字词、童话常识的教学,又有对文章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既有对文章优美语言的赏析,又有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既有带着问题的思考,又有体悟情感的深情体现。而S老师则对精美的句子进行剖析,对童话寓意进行延伸拓展。S老师本节课对问题的设计不多,但做了仔细的筛选,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对学生及时的适当的点拨、启发,对文本加以拓展延伸。而Y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帮助者的作用。

(二)目标达成效果方面

两位老师都用了多媒体,制作了课件,课件中也有一模一样的下载。如安徒生的代表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皇帝、官员、百姓、骗子、孩子之间的圆形关系用一个字概括,这是“同”的地方。但具体运用是不同的,也就是“异”,S老师作为作者简介来出示的,Y老师是在拓展中表现的。孰是孰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千秋。从学习目标达成效果来看,效果是良好的。学生对语文内容的把握,学生对语言的赏析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三)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堂进程方面

S老师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图片导入,学生熟知,很快进入角色,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先声夺人 ,气氛热烈;而Y老师,独辟蹊径,以近期的《亳州晚报》丹麦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导入,材料鲜活新颖,但不能一下子抓住学生之心,学生有点“蒙”或者叫“萌”,一头雾水,因此一片死寂,只听见授课老师洋洋洒洒的陈述。纵观这两节课,S老师的设计主要是两个环节:导入和整体感知。由于环节少,所以有充裕的时间展开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师生互动效果好,尤其是学生的精彩发言给课堂增色不少。但S老师的课堂评价 “你有治国安邦之才”也是言过其实,显得随意。反观Y老师这节课,容量实、信息大、环节多(1.导入,2.作者简介,3.检查预习,4.整体感知,5.探主题,知写法,6.说感受,展想象,7.拓展,奇思妙想,8.结束语等),正因为以上繁多的设计,所以课堂进展必须要快,这样老师疲于赶节奏进度,留给学生的时间自然就少,教师讲得多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就小了。

二、对“同课异构”的自我认识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是同样的内容,由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课。“同课异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多维交流的平台,可以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同课异构,精彩在一个“异”字,“异”从何来?

第一个来源是学生。学生变了,“构”(设计)也应当随之而变。 程度好的学生接收能力自然好些,能调动好学生的学习情绪这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从课堂的生成性来看,课堂充满了变数,我们要始终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都要以学生为本,因此教学方案的设计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有限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动中生成。Y老师之所以没能行云流水般的自如自若,是因为不了解生情,不熟悉生情。

第二个来源是教学目标的着眼点不同。有人认为每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相对固定的,但新课改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不再具有明确性,这就使“异构”大放异彩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抓住某句话展开合理想象

在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这原本是一句很平常的话,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们也是往往一带而过;但这句话却是“无中生有”的好地方。一位老师在教学此句时就曾设计过这样一个练习:

“呼啸的北风抽打着这个瘦小的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她来到一个乘坐着漂亮马车的体面的先生面前, ;她来到一个衣着华丽的贵夫人面前, ;她来到杂货铺老板的面前,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说点什么?请写下来。”

教师引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小女孩的境况,让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对“可怜”这一词语有了具体感知,当孩子们把自己加进去的内容读出来的时候,“催人泪下”的育情效果也就自然生成。

利用课文中的词语训练表达

抓住一个词也可以进行写作的训练。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指导学生理解“饱经风霜”一词的情景至今给笔者留有深刻印象。开课前,学生提出6个不懂的词语。于老师故意留下了一个“饱经风霜”放到学完课文之后指导。他是这样指导的:

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几分钟后,一个学生读了这样一段文字:

那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布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学生们细致地描写,表达出的是对“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准确理解。这一教学设计,不但给教师们在阅读课上如何训练学生语言以启示,也为教师们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另辟了蹊径。

生字也能成为语言的生长点

课文《穷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抓住一个“熬”字也能生出很多内容。请看一个课例:

(伴着音乐,课件上出现一本书,封面为《穷人》续集。“第二天,埋葬了西蒙以后,全家开始煎熬的生活……”)

(书的第一页:又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渔夫沮丧的拖着破渔网,一无所获的回来了……)

师:这一天怎么熬……一家老小吃什么呢?

(书的第二页:北风呼啸,孩子们还是光着脚,又短又破的棉衣,怎么能抵挡得住刺骨的寒风呢?终于最小的孩子病倒了……)

师:这又怎么熬下去呢?

师:桑娜和渔夫一家,不仅为自己活着,也为西蒙一家活着。让我们借课后作业的续写,表达托尔斯泰的心声。

(书的最后一页:托尔斯泰的名言:为别人活着,也是一种幸福。)

跟着课件书页的翻动,学生的思绪翻飞,他们开始编写文章的续集:风雨交加时,渔夫出海一无所获一家老小在忍饥挨饿;孩子病倒了,没钱看病,一家人焦急万分……书页翻动至最后一页,在朗读“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下课,学生还沉浸在托尔斯泰给大家营造的氛围当中,那情景真是让会场的每一个人都回味无穷。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批注,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和发现。运用批注,学生可以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写出阅读心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的批注大致可以分为感受式批注、质疑式批注和评价式批注,当我们了解学生在预习时所写的各类批注时,可以更好、更全面地掌握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

一、感受式批注——了解学生读懂了什么

如果一个人用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受。预习时留下的感受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对于文本到底读懂了什么。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课,课始先让学生挑选预习时感受最深的一处与同学交流。有学生读出了作者那份愉悦的心情:“我觉得作者一定是很喜欢大自然的,因为他说‘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有学生关注到作者的遣词造句:“我也读出了他的愉悦心情。因为作者说‘与微风撞了个满怀’,他用了一个‘撞’字。我们平时撞上东西都是很痛的,我就不喜欢撞上什么东西。可是作者‘撞’了后还有好心情。就像我们说的心情好时什么都好。”有学生关注到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这篇课文写得很有意思,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老桥、树林、山泉、泉水、瀑布、白云、花朵都当作人来写,说它们是作者的好朋友。”“我特别喜欢文中的第五自然段,用了很多的排比句,也用了拟人的手法,好像作者就是山中景物的密友,知道它们在想什么。”“我喜欢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作者把那座古桥说成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德高望重指品德高尚,名望很大。这座老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这个比喻很形象。”……

这些感受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通过预习,加上原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已经有一定的高度,我们必须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教学的预设起点与学生的实际起点相互吻合。

二、质疑式批注——了解学生读不懂的是什么

学贵有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质疑式批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又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还有什么读不懂的,以便展开针对性的教学。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一课,有近80%的学生在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暖”和“寒”字上打了“____?”教学《山中访友》时,很多学生在课题结尾处批注道:“为什么要用‘山中访友’为题目呢?”“课文明明写的是花草树木这些山中的自然景色,为什么作者要说去访友呢?”……又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时,有将近90%的学生对最后一句“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提出了质疑:“脚印怎么能说是‘金色’的呢?”

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探索,这些问题不正是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吗?但不同的是,这的的确确是学生自己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经过思考所产生的,而并非教师有意提出的。

三、评价式批注—一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

评价式批注是着眼于作品中的某词、某句、某段,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般会关注到全篇或某段的写作结构,抑或是某处某段的修辞手法等。

这种评价式批注大致包括两类,一种是对作品中人物的评价。例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后,有的学生写下了对詹天佑的评价:“詹天佑不怕困难,对工作高度负责,真值得我们学习。”学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有的学生写下了对鲁迅的评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另一种是对语言文字的评价,指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揣摩文章的结构、写作特点等。例如,有的学生在读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批注道:“一个‘绿’字,让我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江南。”有的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时写道:“‘野’字用得太妙了,它概括出了索溪峪的自然美。”当读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时,有学生竟然这样批注:“看似结局很美,小女孩带着微笑离开人间,但这更体现出小女孩的可怜之处,安徒生真善于用对比的手法,以‘喜’来衬‘悲’。”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灵丹妙药;新课改;新体验

20世纪70年代末,语文教育专家吕叔湘针对当时的语文教学现状十分痛心地说:“十年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就是语文界众所周知的“少、慢、差、费”说法的由来。从那时开始,语文教学一直遭到社会各界“高效低能”的批评。尤其是1997年末那场席卷全国的关于语文教学的大讨论,更是令人惊心动魄,社会上有人认为语文教学简直一无是处,甚至“误尽苍生”。面对社会各界的种种责难,语文教学改革的序幕便由此拉开。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应该说语文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效果不错,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强化人文教育、改变僵化教学模式的大旗下,我们不得不警惕新的“少、慢、差、费”的出现,应着力摒弃那些“高耗低能”的现象。

一、“多媒体”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地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媒体促进了我们阅读教学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我们的阅读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然而,多媒体对语文阅读教学是一把双刃剑,运用恰当,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在解读那些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知识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对学生阅读文本感悟体验有着教师讲解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有些教师把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依赖,课堂上鼠标代替粉笔、屏幕代替黑板,每一节课都从始至终运用多媒体,从导语到文章结构和提出的相关问题及答案,一堂课花花绿绿,光与影的晃动徘徊,学生随着声响和画面转移,应接不暇的视觉冲击,音调多变听觉碰撞,让学生无法阅读文本,无暇思考问题,只能被动地听着,这些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无疑成了舍本取木、喧宾夺主的教学点缀。课堂似乎进入了告别黑板的现代化教学时代,将阅读教学推进了“无土栽培”的境地。殊不知,弱化了学生的阅读习惯,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削弱了对语言的品析与感悟以及对文本情感的体验。这样的课,教师“不作为”,从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思维的呆板,感觉上课就是在看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演戏,由于教师退居其后,师生都被多媒体设计好的程序牵着走,教师无法捕捉教学中突然而至的灵感。过多的信息也使学生无所适从,进而出现“信息过载”现象,学生在七色迷离、五音杂陈中凑热闹,没有对文本的细致研读,更没有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也无法得到对文本有真正价值的体验与感悟。多媒体不是阅读教学中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样滥用多媒体必然会出现新的“少、慢、差、费”出现。

二、“满堂问”不是矫枉过正的新课改

传统上的阅读教学,教师热衷于讲解分析,教师讲得精疲力竭,学生听得东倒西歪、昏昏欲睡。这种阅读教学法被语文界的有识之士谓之曰:“满堂灌”,其危害是有目共睹的。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改革者都有意改变这种状况。有的教师把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对话”理解为“问答”,于是把过去的“满堂灌”矫枉为“满堂问”,其实这种只关注形式的“满堂问”,绝不是新课改需要的,把阅读教学异化为鸡零狗碎,毫无启发性、毫无智力价值的问题,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那些没有层次、简单重复的问题耗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乃至青春的生命。我们说“满堂灌”是教师架空分析、肢解文章内容、被动灌输的恶果,是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满堂问”比起“满堂灌”也好不到哪里,“满堂灌”教师精彩的讲析学生多少还能学点东西,可“满堂问“是另一种形式的肢解文本,学生因问的简单而失去学习兴趣,浪费时间;因问的零碎、频繁,学生无暇思考,而造成没有意义的乱争吵;因问的缺少梯度、缺少“因材施教”,而造成学生思维疲惫与混乱。长此以往,“满堂问”成了“高耗低能”教学的帮凶,成了学生智力的屠宰场,问来问去,浪费了时间,问的学生越来越笨,不出现新的“少、慢、差、费”才怪呢?

三、“演课本“不是金科玉律的新体验

在“新课改”的招牌下,有些教师不再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和对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而热衷于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热热闹闹一堂课,乐乐悠悠度春秋。如有位教师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范读课文后,马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境?”的问题,让学生表演课文情境,学生乱哄哄商讨之后,之间被推荐表演的学生纷纷划着火柴,擎着跳动火焰的火柴梗,喃喃地说:“我看见外婆了!”“我闻到烤鹅的香味了!”“我在圣诞树下尽情玩耍。”……而观看的学生则报之阵阵哄堂大笑,“你方唱罢我登场”,整个课堂乱成一团,由于教师没有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没有把握好“体验”的尺度,学生没有对文本深入细致的阅读,更缺少严肃认真的思考,甚至热闹喧哗中结束了一堂课。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不仅不能给阅读教学增色,反而会添乱弄巧成拙,是这一哗众取宠的设计演绎成了课改的闹剧!阅读教学不是不可以运用课堂表演的形式,而是要选择好合适的“剧本”,要尊重原作精神,有利于调控学生阅读课本,理解文意,培养思维能力,而不能过度地夸张恶搞。否则,不适合表演而表演,或者适合表演的课文都任意地夸张恶搞,往往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正确深刻地理解,削弱了教学的效果,甚至背离了教学的目标,把阅读教学引向歧路。这样的“课本”必然会导致新的“少、慢、差、费”的产生。

正如巢宗祺教授所说:“当前的语文教育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转型的路是漫长的,也许充满了曲折和风险,因为语文教育问题原本复杂,而我们原有的教育基础又十分薄弱。在这转型期中,问题也会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人民日报,1978.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化;合作化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和深化,小学语文的教学手段变得全面而充满实效性,并且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新一轮的主导教流。合作化教学一直是现代十分推崇的教学手段之一,由于其不仅可以迅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实际健全的教学氛围,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团结和综合素质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全面地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积极发现学生在合作小组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和完善,从而逐步打造最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一、当前合作化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虽然合作化学习早就进入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但是,由于教师对它的了解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并且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存在严重的缺陷,导致小学语文的合作化学习模式仅仅停留在形式化的基础上,并未产生最高效的教学效用。为了充分发挥合作化学习模式的教学作用,教师必须正确面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敢于发现这些问题,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完善和创新,实现科学化的教学。

1.合作化学习,停留在表面,未能获得深层次的发展

合作化学习自从被引进小学语文教学以来,就受到了十分强烈的关注,但是,教师对它内涵的理解许多时候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化上,仅仅进行了简单的小组划分,而在其他时候仍然延续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整体的传授式授课,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极大的不完善性,而且整体的教学内容也不甚科学,缺乏实质性的教学效用。

2.教师的引导作用不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十分低

合作化学习虽然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但是,并不是将整个教学学习过程完全地赋予学生,除了要鼓励学生适时进行知识的探讨,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引导。但是,当前的合作化学习模式并未能真正运用好这一功能,严重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感,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这种学习模式的参与热情,最终的教学效果也就十分低下。

3.学生处于被动参与状态,无法实现实质的合作化学习

一般而言,对于合作化学习模式,学生都应该有强烈的参与欲望。但是,当前的教学模式严重浅化了合作化学习的实质,学生本身不理解合作化学习的内涵和实质,许多时候仅仅是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尽管整体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观,但是实质并未发生多大的变化,学生的参与状态也属于被动的状况,并没有充分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合作化学习也就成了空话、套话。

二、科学利用合作化学习的教学策略

1.改变以往的合作化学习意识

为了全面科学地实现高效的合作化学习模式,教师首先要对以往的合作化学习观念进行改变,鼓励学生加强彼此的合作和交流,并且积极发现他们的学习兴趣,找到适合他们讨论探究的教学问题,进而逐步地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此外,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创设一系列有趣新颖的活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小组的任务进行差异化处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高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比如,在对六年级下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课件的展示,同时介绍小女孩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从而提高学生的讨论活力,形成鲜明的教学氛围。

2.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协作

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的讨论之外,还必须以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带动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确保小组中间产生较强的凝聚力,合理地对问题进行组内的探究发现。此外,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兴趣的交流沟通,积极与学生进行知识的探讨与实践,鼓励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课堂上加以表现出来,活跃小组学习气氛,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与进度。比如,在对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詹天佑的修路进行大胆地想象,并通过课文阅读进行组内的合作探讨,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爱国精神是詹天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更是他爱国精神与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这样,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教学效果也达到了。

3.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全面地推进合作化学习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教师就必须深切地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关注点,并将这些内容全面而有效地带入到语文的课堂当中,进而创设各式各样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科学而严谨地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性。

总而言之,将合作化学习模式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不仅可以逐步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还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协作能力,实现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要对现有的合作化学习模式进行不断的深化和改革,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