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范文第1篇

孟祥旭:一个专业的设置,离不开社会和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针对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样一个基本战略国策制定的。目前,国外影视、动漫以及计算机游戏充斥市场,对我国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很大。制作优秀的电影、电视和动漫作品,弘扬民族文化,对我国下一代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2008年5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不得播出的境外动画片、介绍境外动画片的资讯节目以及展示境外动画片栏目的时段,由原来的17:00-20:00延长至17:00-21:00,显示了我国对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大力扶持、发展我国动漫产业的决心。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包含数字影视、动漫、互动娱乐、文化创意等,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结合的产业,也是本世纪开发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据赛迪咨询统计,2006年全球动漫游戏产业总产值约2500亿美元;美国动漫游戏产业规模连续4年超过好莱坞电影业,发展速度超过电影业和唱片业,成为美国目前最大的娱乐产业;英国的创意产业占到整个经济份额的7.3%,与金融服务业所占份额相当,而旅游业只是它的一半;日本是世界第二大动漫游戏生产国,动漫游戏产品出口额已经超过钢铁产业;韩国是第三大动漫游戏生产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产值已超过其汽车工业产值。在我国,全国动漫游戏企业超过5000家,国产动画片产量从2000年的1.3万分钟增长到2006年的8.23万分钟;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达到4490万,网络游戏的发展为电信业、出版业等周边产业带来的直接效益超过300亿元。2006年7月,国家十部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定了基调。针对这样一个巨大的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文化产业急需同时具备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文艺术的复合型人才,针对产业的需求,教育部在我国高校设立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方向。

《计算机教育》:据我们所知,除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外,还有一个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两者有什么区别?两个专业的现状怎样?

孟祥旭:是的,目前高校招生确实存在这样两个专业,由于专业名称非常相近,所以容易引起混淆。其实,两个专业在生源、培养目标上有很大不同。目前,从全国各高校招生情况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般以理科招生为主,或者文理兼招,学生毕业拿工学学位,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一般是艺术类招生,学生毕业拿文学学位。

从培养目标上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强调学生具备计算机动画、互动娱乐和数字媒体系统等的设计、构建、实现和运行维护能力;具备艺术欣赏能力和与领域专家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绘画、音乐等方面的技能。专业面向更为宽泛的产业,不仅是影视动画、动漫、文化创意等与人文艺术结合紧密的产业,而且面向一些新兴的产业,如计算机游戏,数字出版,数字内容管理等产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则强调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艺术作品创作和制作的能力,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艺术进行创新和发展,强调技能的训练。学生就业更加集中在影视动画、动漫、文化创意这些产业。

目前,在我国已有数十家高校设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如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山东大学2007年开始招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或者软件工程专业设置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在国际上,由于是新的学科专业,各国有不同的情况。韩国的大学强调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如韩国的东西大学,中央大学等,有非常类似的专业,美国也有一些大学有数字媒体技术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置更早一些,据统计,截止到2006年,全国有400多所大学设立了动画专业,有1230所大学开办动漫专业的院系。这些院系大都由原来的艺术专业分离出来。

《计算机教育》:前面您提到,文化产业特别急需复合型人才,请您具体谈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应具备的特点,或者在进行本专业人才教育时注重培养的能力有哪些?

孟祥旭:好的。我体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复合,二是创新。这是和这个专业学生面向的产业有关。这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工作应该在计算机游戏开发,计算机动画制作,特效制作与合成,人机交互系统,多媒体信息系统开发,数字内容管理等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但又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软件开发。在上述类型的软件开发过程中,设计、管理的对象全都是各种媒体对象,开发的系统强调适合人的视觉、听觉等感知特点,强调系统的趣味性,人机界面的美观和艺术性,因此需要开发人员有较高的人文艺术素养,懂得欣赏,评价一个创意、一个设计的好坏。同时,开发过程中,要频繁地和创意设计、美工设计等人员交流,要领会人文艺术的概念、术语,以熟练地和各类设计人员进行流畅的交流。因此,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和技术基础,同时兼备艺术、人文以及历史专业较高的知识素养。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媒体技术不仅仅是创意设计或美工设计人员用来实现意图的工具,它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可以大大改善和提高原有的创意和设计水平,提高创作效率。比如利用三维立体显示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使计算机动画比手工动画作品更有沉浸感,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和丰富创意设计和美工设计,这是这个专业人才在工作中的真正价值所在,是其复合、创新特点的体现。

《计算机教育》:针对这个专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有什么特点,目前是否有经验可以借鉴?山东大学在这方面有什么特点?

孟祥旭: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其实,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各个专业都强调,有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很多经验。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更强调在复合的基础上创新,强调从形式上,表现手段上的创新。德国波兹坦电影学院动画系主任乌里・温伯格博士认为,创造机会使不同专业人才交流,可以碰撞出思想火花;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马志辉教授强调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接触大量实际案例或作品,熟能生巧;赫特福德大学文化创意学院院长克里斯・麦金特瑞教授则认为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而不是只满足能实现什么,做完一件作品,让学生学会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些观点都对我们有启示。

山东大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学,并以文史见长,这使我们培养这个专业的学生有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我们在本专业建设上有如下特色,(1) 提出了“2+x”的培养模式;(2) 校内多个学院联合进行专业建设和培养;(3) 坚持与产业密切联系,合作,坚持开放式办学。所谓“2+x”的培养模式,就是让学生利用刚入学的2年时间,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和人文艺术核心基础知识,这是“2+x”中的“2”。在三四年级,面向不同领域,设置不同的专业特色方向,学生根据不同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特色方向。并且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式,学生除了学习专业课程外,可以选择到与学院有合作的公司,即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技能训练,也可以在学院的实训基地边学习,边实践,这就是“2+x”中的“x”。 校内多个学院参加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学生培养,学生在二年级全部搬到艺术学院学习一年,与艺术学院的学生紧密接触,熏陶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学院积极与公司建立密切的联系,选出一批有能力,有热情的公司作为学院学生的实习基地,邀请公司人员到学院作报告,介绍工业界最新技术和对学生知识、素质的要求。同时,在学生中组织各种社团和工作室,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大赛,通过大赛作品制作锻炼创新意识和能力。

《计算机教育》:目前国内有很多培训机构从事计算机游戏和动漫方面人才的培训,能否分析一下这些培训和院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区别?

孟祥旭: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澄清的是,高校从事的是人才教育,培训机构从事的是职业培训。院校教育是教书育人并重,不仅传授知识,还要育人,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育,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而职业培训只是传授专业技能,没有育人的任务,当然好的职业培训也包括职业道德的教育,但具备职业道德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一个方面。因此,院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8-0088-04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DMT)是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申报的热点专业之一。据统计,目前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院校已超过80余家。2010年12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联盟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会议举办方收集了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近百份,其中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6份。通过对数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统计分析以及对参会企业的调研,我们发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刚刚起步,发展思路不明确,正像北京邮电大学杨义先教授所讲,我们正处在“照猫画虎”的阶段,甚至还存在“无猫可照”的尴尬。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招生规模偏小,不利于学校集中投入与建设;专业体系的整体认识不清,不利于形成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专业方向设置泛化,不利于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拼盘化,不利于突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等等。

一个专业的创建与发展,是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中对某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孕育而生的。在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专业建设除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人才定位与培养方案外,加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若站在不同角度,对其定义与理解不完全相同,如,施良方在他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中介绍了课程研究过程中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不管怎么定义课程,我们觉得作为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一定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尽管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同,但不同专业的课程一定符合本专业的特点与内涵,具有一定的课程设置理念与内在逻辑结构体系,另外作为组成课程体系的课程,一定有自身的内容与特点,实现较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实施,可评价。

数字媒体技术是教育部限报、试点性质的目录外专业(专业代码为080628S),面向理科招生,授工科学位。办学单位以理工科、综合类大学为主。培养目标是从计算机技术出发,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并且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相关的领域,为社会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基于以上分析,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提出“技术为骨、艺术为魂、方向为基、实践为根、特色而立,应用为本”的理念与原则,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指导。

一 技术为骨

《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指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涉及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技术类课程为骨架是其内在要求。美国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技术类课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美国的CIP-2000):计算机软件技术,网页、数字/多媒体和信息资源设计技术,出版技术,预出版/桌面出版和数字图像设计技术,动画、交互式技术、视频及特效技术,数据建模/数据库和仓库管理技术等。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技术类课程占到总课程的80%以上(包含和艺术交叉类课程),基本实现技术课程为主的课程构架体系。但是大多数技术类课程选择较盲目,缺少内在的逻辑,不能很好支撑某一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

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建议从三类课程考虑,如图1所示,一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类,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电子电工与信号处理类课程等;二是网络技术类,如计算机网络、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管理、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三是媒体设计与著作类,包括网站与网页设计制作工具、动画制作工具、数字图像处理工具、视音频编辑工具、游戏创作工具等。每一类课程较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课程选择时应“突出基础、服务方向”,例如,不管是什么专业方向,高级语言基础、电子电工与信号处理类基础都是要学的,然后再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有选择地开设相应课程。

二 艺术为魂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艺术素养是数字媒体专业的灵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世界经济产业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化创意产业开始成为这个新格局中的重要角色。众所周知,“文化创意产业是人本产业,有赖于人的经验、灵感、创新与创造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一般是依托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类专业发展起来的。通过对46份不同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有13所院校开设了艺术类课程,占28%,开设的艺术类课程一般不超过3门,如素描、色彩等,当然并不是说,没开设艺术类课程的数字媒体专业就没有对学生进行创意与艺术素养的培养,但从另一侧面可以说明,我们很多院校对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重视不够。

“人才创意能力的高低可以用来评判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下”,创意更是所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广告等专业课程的灵魂与核心。然而,虽然很多院校意识到开办数字媒体专业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但由于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师资、资源缺乏等因素,却有“按人下菜”之嫌。因为,在我们设计的课程体系里却很少出现专门训练艺术素质与创意的课程。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只侧重培养学生对某些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平面设计课中,教师通常是在讲授PS制作软件的技术过程中让学生实践制作,并在学期末提交一副自己制作的图片作品,却很少在课程中提及构图、色彩,并且究竟什么样的创意才符合当代人的口味需求。或者教师会在教学中一味地拿外国优秀作品来做案例分析,学西方文化的皮毛,学生却不懂得作品背后的创意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需要技术与艺术等人文素养的结合,例如在动漫创作中,美国人抓住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根据曲折感人的花木兰故事创作出《花木兰》等惊世之作。因此,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不仅要作为有所专长的技术性人才,

更要成为具备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除了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具有丰

富的人文艺术知识与艺术修养。

三 方向为基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综合性专业,通过大学四年的教育,不可能在数媒领域各方面都成为行家里手,但至少要在某一方面有所突出。要想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就需要在专业方向上优化设置。专业方向的设置,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学校的实际。例如北京印刷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印包学院把出版印刷作为非常重要的方向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把影视制作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向,充分发挥各学校的优势资源,为优化人才培养服务。

通过调研,在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校中,90%都设置了2个及以上的专业选修方向,可以让学生在三、四年级根据自己的基础与特点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图2所示,图中横轴为培养方向,纵轴为方向的院校数量,各学校专业方向设置较多的是游戏设计开发、动画设计开发、影视节目制作、数字媒体软件开发等。但是,分析后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方向雷同,没有体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点;二是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比较随意,例如,有些院校设置的动漫制作专业方向,就随意地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中的三到四门课程。

专业方向的设置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础,专业方向设置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

(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决定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2)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

(3)考虑学生的实际,例如二本院校开设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突出应用,即“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而不是开发信息技术”;

(4)优化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强调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内容交叉与重复。

四 实践为根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实验实训课程与实践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应立足实践,以实践为根本。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通过实验课程,二是通过集中实践,三是通过企业实训。

通过调研发现,虽然各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都安排有实验课程,但是实验课所占比例各不相同,总体来讲,实验课的课时偏少,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中,只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有3-5周的课程集中实践,例如针对平面设计课程的1-2周计算机艺术设计实训、针对游戏类课程的1-2周游戏设计与开发实训等。极少数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企业实训的内容与时间。总体看来,我国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实践实训课程开设明显不足。

结合数字媒体专业特点,我们建议:

(1)加大实验课程比例,实验课程课时应占总课时2/3以上,最好8课时以上的实验课程应单列为相对独立的课程;

(2)加大核心专业课程的集中实践与实训,集中实训课程应以任务或案例形式呈现,实训结果应相对完整独立,可评价。例如一个小型手机游戏的开发、一个片头的设计与制作等。

(3)加大企业实训力度,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数媒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企业实训时间至少应在半年以上。同时鼓励企业工程师和代课教师共同编写实训教材,给学生上实训课程。

五 特色而立

各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所谓特色就是比较优势,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优势。一个学校特色的创建与学校长期的文化积淀、区位优势等密切联系,浙江大学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以培养数媒软硬件产品研发人员为特色,他们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90%将继续深造。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的行业特色非常明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特色。

但是,原有特色明显的院校必定是少数,大多数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没有特色或特色不明显。通过对各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发现,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雷同,不同院校的师资力量不同、生源质量不同,相同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很难凸显自己的特色。

那么,怎样才能突出本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呢?一要努力挖掘本校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积淀。文化积淀是历史形成的,要从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办学历史中,总结提炼办学特色。特色发展不能割断历史,另起炉灶,必须从母胎中培育,这样才能使特色发展有一个坚实的根基,同时也使一个学校的文化得以延续和提升。二要明确专业发展问题,准确定位专业发展方向。专业特色的发展不能偏离学校发展的具体情境,否则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与保障。特色的衡量标准不是外在形式上的特殊性,而是内在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特色是在解决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中形成的,所以,只要找到专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才能对专业发展准确定位。三要寻找核心竞争力,确立比较优势。找到专业发展问题后,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能有很多种,每一条途径都可以形成特色。如教学管理方面、教学模式与方式方面,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或周边资源对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四要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在专业开设前,可能很多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或领域,围绕专业建设集中优势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培育。

六 应用为本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向应用,要坚持应用为本。这里的应用主要指围绕数媒行业某一领域的需求培养的“适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核心能力的构建、课程体系的设置都是为培养“适用”人才服务的。大多数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高级人才”,作为工科专业的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置更应该坚持“应用为本”的理念。

目前我国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院校有985院校、211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但大部分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通过调研发现,有很多普通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向重点院校靠近,当然不否认有一部分学生将来要读硕士与博士,但大部分学生还是要面向市场。关键是人才培养定位问题,这在理论上看起来分辨得很清楚,但实践中有所偏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应用为本”,我们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契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改变基础理论教学课时比例过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情况。二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应加强实践教学,要走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应加强新的课程理念下的活动类课程的建设。三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期末一张试卷的评价方式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大部分课程是不适用的,必须要将作品评价、项目报告评价、创意报告评价等引入评价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规范(工程技术型)试用版》[Z],2010

[31科技部,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z],2005

[4]美国联邦教育部,CIP(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Programs)美国高校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基本状况的学科专业目录[EB/OL].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包豪斯 数字媒体艺术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10-02

随着数字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迈入了数字时代。我们会发现周围每天沉迷于网络、移动设备、数字媒体的人越来越多,而传统媒体早已风光不再,多源化传播方式的出现,也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而这也就使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发展空前迅速,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因此当我们回首在设计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包豪斯教育模式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其所处的时代距今虽然有将近百年的时间,可是当我们分析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时却发现了二者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就致力于探讨、分析和研究如何将包豪斯成功的教育理念嫁接到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让其成长为外表美丽内涵丰富的参天大树,并且在设计这个百花园中开花结果。

一 包豪斯时代和数字媒体艺术时代的背景相似性分析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尽管它从出现到关闭仅仅经历了十四年,但它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却对之后的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包豪斯的出现、发展和壮大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是紧密相关的,1919年,格罗比乌斯在德国魏玛市创建了包豪斯,而此时资本主义国家刚刚经历完第二次工业革命,人们从“蒸汽时代”进入到了“电气时代”。从整个世界环境来说,包豪斯的出现和关l司恰恰是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和平时期。从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来分析,可以说包豪斯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从时代特点来说,我们惊讶地发现,虽然技术水平不同,但时代环境、人们的思想意识却与包豪斯时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下面的表格1就清晰地展示出了包豪斯时期和数字媒体时代的诸多相似之处。

二 包豪斯教育理念及其对设计的影响

从包豪斯诞生开始对于其的争论、探讨和研究就从来没有间断过,来到新千年后其强大的影响力依旧发挥着其巨大的作用。尤其在设计教育的讨论中,包豪斯一直是一个无法超越的里程碑式的典范。对于包豪斯教育理念讨论主要是围绕三个基本点展开,第一,设计的形式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统一;第二,设计的宗旨是以人为本;第三,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但当我参观完“作为启蒙的设计”展览后,当我面对面感受包豪斯设计作品所带给我的思考后我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

应该说包豪斯在家具设计上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展区最重要的位置展示的是1925年由Marcel Breuer(马歇.布劳耶)设计的著名的“瓦西里椅”(图1),它是世界上第一把钢管结构的椅子。而椅子背景图片上坐在上面的正是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本人,由此也可以看出这把椅子是包豪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品。但是我们很难想象马歇,布劳耶所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把钢管椅,其设计灵感竟然是来源于他的“阿德勒”牌自行车把手。而瓦西里椅的设计则是因为1925年包豪斯从魏玛迁到德绍后,需要给新的校舍添置室内家具。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把著名的瓦西里椅,整体尺寸79×79×79厘米,座面最大高度42厘米。骨架采用镀镍管钢,后来改为镀铬钢管;背靠与座面采用皮革、帆布材料。

当我们将瓦西里椅与工业美术运动时期的经典扶手椅“Sussex”对比时(图2),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虽然同样是金属材质的扶手座椅,但瓦西里椅的造型却突破了手工座椅的传统造型。而“Sussex”椅虽然在材料上突破了传统木质材料和皮革面料的使用,但是造型上还是延续了传统古典座椅的形态,从其椅背和扶手的细节得精细刻画和精美纹饰就可以看出对于古典造型风格的延续。

三 国内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和教育的现状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国内开设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专业的高校共120余所。而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类人才缺口每年高达15万人,就现在的毕业生数而言,数字媒体艺术应该是一个供不应求的专业。而现实的状况却并非如此乐观,从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新增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至今,该专业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所培养的人才并没有真正担负起国内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重任。由于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因此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既有传统专业发展中常常出现问题,也存在着一些由于该专业特殊性而产生的问题。

(1)缺乏针对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特色的研究

国内高等院校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有以下这三大类,第一类,艺术设计专业,尤其是一些传统平面设计专业,由于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已经逐渐被数字媒体所取代。因此一些艺术类院校中将遇冷的平面设计专业调整后改为数字艺术或者数字媒体等相关的专业;第二类,计算机类专业,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密切联系,很多学校内的计算机专业开设了相应的数字媒体艺术方向。这类专业主要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相关专业为主。第三类,新增设的数字艺术学院或者新媒体艺术学院,在这类学院中对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分类比较细。即有数字媒体类的方向,也有动画和游戏等相关的专业设置。

(2)人才培养上缺乏细致的分层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个产业,必然有产业的特点,在产业中人员分工比较明确。但是当我们剖析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时会发现,尽管这是一个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方向,但其还是具备了传统产业人员分工的特点。从前期的策划、中期的设计制作、到后期的发行和宣传,其实它与传统的电影产业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数字媒体产业所依托的平台与之不同。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就需要我们培养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人才,一窝蜂地培养创意人才的现象最终只能导致产业发展的失衡。

(3)师资资源的匮乏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从建立至今也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因此现有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很多都并非本专业的科班毕业。现在从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的很多老师都是从原来的传统艺术专业或者其他专业转而来教授该专业。这也就导致了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缺乏数字媒体艺术的从业经验,教学上只能一边学一边教,对知识缺乏全局的把控能力。这种情况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

(4)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国内高校现有的教学模式比较注重学生理论的培养,但是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果没有相应的实践,理论是很难被别理解和掌握的。而我们现有的培养模式大部分的时间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而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这种有较强实践性特点的专业,如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无法参与到课程中,就很难理解和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知识。尤其是针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何让学生感觉“学以能用”、“学以好用”是非常重要的。

四 对现代数字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于包豪斯和国内数字艺术设计现状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其实二者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包豪斯的教育内涵和精髓会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尤其是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这个新兴的专业方向。而究竟通过研究包豪斯的发展和教育能为现代数字艺术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我自己的一些观点。

(1)教育要根植于时代,要为时代需求服务,并引领时代的发展

从包豪斯发展的历程和所处的时代,可以看出它的产生、发展和壮大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而其教育形式之所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也是因为它是根植于时代,并且为时代的发展而服务。当我们观察和分析包豪斯所留给我的优秀的设计作品时,我们会发现其推崇的“少既是多”、“人民的需要,而非奢华的需要”等设计理念和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变化有着极高的相似性。

(2)通过工作坊为学生搭建从学校到实际工作的桥梁

包豪斯在学校内建立了陶瓷作坊、金工作坊、印刷作坊、木工作坊等十个手工艺作坊。并实行双轨教学制,将教师改为导师和师傅,将学生称成为学徒。每门专业课程均由一位形式导师和一名技术师傅共同教授,形式导师负责教授基本造型、材料特性研究等,技术师傅负责作坊设备使用及技术指导。这种形式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到实际工作,从而为学生搭建起了连接工作的桥梁。

(3)为技术注入艺术的灵魂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范文第4篇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一些综合性高校以及艺术高校进行整合资源,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相继开办了数字媒体艺术或者动画专业方向。据统计,从2002年到2004年总共只有11所高校开设本专业,到了2009年期同类专业设置的院校增加到150多所,这里而既包括工科、理科,师范、独立学院,还包括农林以及少数的财经院校,综合院校在开设本专业方向的比例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学校主要依托本校计算机技术这个强大优势学科为基础,在本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上更加偏重于技术与实践性为主,部分的忽视了人文、艺术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二、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现状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该是培养既拥有艺术创意与表现的审美素养与能力,亦具备数字媒体操控技能并实现艺术创作的技艺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育及思维方式的差异,由于学生本身教育结构的缺憾,使得“技、艺”这两方面的高层次素质及能力对于大多数学生都难以平衡与兼具,可能会有极少数人会变成技艺结合的复合性人才,但不具备普遍性。同时,在现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民办高校中,生源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且基本功不扎实的现象较为突出。我们就有必要根据生源的基础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要求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才更具有人性化,才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2]

三、提高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质量实施方案

1.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民办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底子薄,这就意味着美术功底的不扎实、美术专业知识匮乏,更不用说长年累月才能够培养出的艺术触感,这种敏感度缺失会直接影响学生在画面、色彩、搭配等专业方面的设计灵感,无法完成作品设计。

1.1学生思维的转变

刚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即是观念和思维模式的转变,转变审美标准,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实行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同时学会善于独立思考,发挥个性创作力。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而有艰难的训练过程,因为学生考前的学习习惯根深蒂固,对于新的观念不易接受,对新的方法往往持怀疑和排斥的态度,不敢或不愿意尝试,总想知道什么是标准答案,在此情况下,创造能力的培养自然难以实现。因此,进入高校后的基础培养阶段不应是高考辅导教学的延续,要打破过去的思维和习惯。

1.2系统化,专题绘画训练

绘画训练应从美术的基础课程学习入手。美术基础课程由素描、色彩基础、美术欣赏这三大模块教学体系组成,进行分班制教学,让学生加强美术基础课程这三方面的学习,并且是将这一学习作为重点项目,加强力度,让学生充分了解美术的意义,有意培养学生的艺术敏感度。

为了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制定一系列系统和专题性的课题,从而改变高考辅导中形成的不良习惯和模式思维。第一步,提高艺术审美品格的训练。审美品格的高低与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视野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入学以后,大力提倡学生走入图书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翻阅和赏析古今中外的经典艺术作品,当然艺术素养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是课内与课外相互结合,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素养。美术欣赏课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只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因此很少有人真正用心的去学习美术欣赏,事实上,美术欣赏课是联系绘画基础的纽带,它能够让学生对美术理论体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通过美术欣赏的学习,也有利于绘画基础,两者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缺一不可。

1.3民办院校多学科互动、优化课程设置、凸显专业特色

民办高校的艺术学科相比艺术院校在设计学科上显然是不足为奇的,民办高校的更多精力几乎用在发展优势学科,艺术学科只是在整个学校学科建设中扮演着“调味品”的功能。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德国的包豪斯、乌尔姆学院开始,大批的设计家都在提倡艺术与技术、设计与艺术、经济性原则、艺术人文,针对民办院校的学科优势,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在艺术基础上进行设计、技术、经济、人文之间的整合,培养学生在动态的、静态的适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并注重国际化视野、双向战略模式、实践性较强的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人才。

1.4建立导师工作室

建立导师工作室制度,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学习内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实验设备的充分利用。工作室由教师创办,带领学生承接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实战演练,系统完整的提高实践技能。工作室的创办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带领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透彻地理解数字艺术设计,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传达创意、设计的思维理念以及创作方法。实践经验缺乏的师资队伍是工作室开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增强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长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5发挥实训基地的切实作用,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目前教育界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此模式更加适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我们可以利用地方优势,与相关企业签订校企联盟意向。把企业项目引进到教学中来,也可让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制作。校企联盟,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既可使学生学以致用,掌握科技前沿信息及市场动向,促进本专业的快速发展,又能促进企业的生产和教师的科研。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时代下美术课的教学的问题;解决方案

一、数字媒体的含义

数字媒体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的高尚艺术,就是数字媒体的应用的意义。

二、数字媒体时代下美术课教学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逐渐离不开电子设备。随之多媒体在社会得到了全面的应用。以至于视频广告、动漫、游戏等行业的市场发展不断的扩张,相对应的这方面的人才也出现的严重的短缺。这种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必须要引进到美术课程教学当中,把学生培育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让学生在学习之后得到的相关知识可以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也正是因为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起步较晚,所以专业力量资源比较薄弱,教学体系不成熟的情况,所以在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同时,我们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改进、创新。

三、传统美术课教学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古板

在传统的学美术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比较古板。其原因是教师只关注教材上的内容,并不知道现在社会发展潮流是什么,所以导致教师的教学理念根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进度,这种情况对于学生学习美术的前景是非常不好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以“口述型”教学概念为主,教师就是单方面的在说,学生也是单方面的在听,这种教学方式教师都是以灌输性的方法在讲,学生都是被动的在学习,教师与学生基本都是零沟通,久而久之学生能保持住学习的动力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传统教学内容安排存在一定的弊端

传统美术教学中,课程安排内容不太合理,教师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知识获得渠道都是通过学习教材里获取的。但是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够全面,在学生以后的工作发展中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延伸,这样的情况就完全限制住了学生在美术上面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有效的引入数字媒体艺术扩展教学内容,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情况,将教材上的内容得到有效的延伸,让学生在数字媒体的应用中学习到社会有用的知识,让学生的审美观得到提升。

四、数字媒体时代下美术课教学的改革

1.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

数字媒体时代,教师要跟随时代背景发展摆正自己的教学位置,带当下的教学理念,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的进行备课。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吸收学习美术知识,从而促进师生关系。通过学生分组,然后进行数字多媒体教学,教师只是站在引导的角度上进行传授,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分组教学,还能有效的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使学习差距变小,让教师更加方便的进行制定教学计划。例如:在教师要对美术作品进行讲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运用微课或者慕课等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进行预习和收集资料。因为微课等教学数字媒体的课程内容较短,教学知识重点较为突出,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而且学习质量也较高。然后,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再将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课程上结合收集的资料稍加引导,比如梵高的(向日葵),告诉学生作品上是什么内容,想要表达出作者什么思想。最后让学生将预习的内容相互讨论,让学生加深印象。

2.教学课程中一定要加入学生实践内容

现在我们是信息发展时代,也是社会严重缺乏美术人才的时候。所以,教师不能太注重美术理论方面的教学,应该多注意让学生增加实践方面的经验。特别是美术专业,相对应的知识层面不单单只是绘画方面,教师要传授学生在社会中能应用到的知识,可以体现在平面设计、计算机绘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应用。在数字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要考虑社会发展潮流的大趋势,然后根据现实情况来组织教学步骤。教师可以把教学理论上的知识重点,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教材基础的情况下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到学以致用。教师身为过来人,应该知道,太强的学习理念并不适用于学生在社会中发展,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实践活动,比如:在教师的教学中,要多传授一些学生在以后可能会运用到的绘图软件,例如PSCC、AI等等,并且要让学生可以熟练的应用这些软件工具。美术专业不但要有强大的实际绘画基础,还要有很强的灵感绘画构思,教师可以找一些大企业的Logo给学生介绍,这种标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是由谁设计出来的,为什么企业要用这个Logo,它的灵感在哪。然后给学生一个设计要求,让学生自己按照自己的思维设计Logo,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就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拥有自己的生存技能。能让学生在未来工作的道路上做的更加出色。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字图像 双语教学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84

1 引言

开展《数字图像处理》的双语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通过专业外语的学习,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跟踪《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双语教学开展的时间短,没有适合的配套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由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丰富,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全面地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则很难找到适合配套的教材。

第二,《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的开展时间短,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处理英汉语教学的关系及内容的搭配,则直接关系双语教学的效果。

第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及其对双语课的影响效应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和研究。

2 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我们采取形象直观性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汉、英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教师讲课为主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

汉、英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所谓双语教学,就是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的结合。如何结合?是先英语后汉语教学,还是先汉语后英语教学,或汉、英混合教学等,这些都是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通过2009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赞同“英、汉板书,汉语授课”的比例最高,“汉语讲课,英语板书的次之”,表1为调查问卷的结果。

[[\&英语板书

汉语讲解\&英、汉板书

汉语讲解\&前半节英语

后半节汉语\&全英语授课\&同意\&23.91%\&56.52%\&11.41%\&6.07%\&其他\&2.08%\&]] [方法][意见]

表1 《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调查问卷统计

根据2009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调查的结果以及我们的实践,我们在201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2010级通讯信号两个专业进行教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英、汉板书汉语讲解的2010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明显高于2010级通讯信号专业的学生,这从听课的效果和专科教学质量评议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结合多媒体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动态教学演示,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讲课为主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就是每节课后将每节课的专业英语词汇和短语进行总结,并用英文布置3~5个简单的英文题目,并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用英文进行提问,要求学生用英文回答提出的问题。通过这种“加压”的办法,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学习的成果,而且可以激发许多学生的表现或表演的欲望。使学生在另类环境中享受收获的喜悦。

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进,虽然丰富了教学手段,但其教学的效果褒贬不一。多媒体教学应占多大比例,什么情况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合适,什么课程适合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些都是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其中多媒体教学应占课堂教学的多大比例,是关系到教学总体效果的关键。为了获得学生对黑板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反映的信息,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09级和电子信息工程10级做的关于"教学模式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共15个班,收回406份问卷调查表,其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见右表)。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和3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得出以下结果:

第一,以黑板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这一教学理念必须坚持。

第二,多媒体教学占课堂教学的比例应掌握在20%~30%为宜。实践证明,如连续用多媒体教学,多数学生会有走神、睡觉、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教学效果不好。用板书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第三,多媒体教学的内容选择应选每章开始概述性的内容,每章的总结性内容,以及象卷积积分和抽样定理这种用图形表示的教学部分;而对于定义、定理的证明以及公式的推导用板书形式效果更好,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讲解过程当中,理清思路,加深对定义、定理的理解和掌握 。

第四,要注重多媒体教学在一节课当中时段的把握,这样才可以保证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要把握好多媒体教学内容的信息量,防止过多的信息量产生“溢出”效果,导致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3 注重应用,适应发展需要

按教学培养计划《数字图像处理》是在第三年第一学期开设,这一学期有近四成的学生准备找工作,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提出“以应用促学习,以应用促发展的”教学要求。

4 规范双语教学,自编专业讲义

为了更好地规范《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的教学与实践,我们以《数字图像处理》的教学管理文件为基础,结合双语教学的特点,制定了包括《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A、B试卷及评分标准等教学管理文件,并把撰写《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专业英语小论文的要求明确地写进了考试大纲中,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总评成绩中。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原版教材,以原版教材为基础,我们编写了《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教学讲义,通过使用其效果很好,为学生课外自学英文原版教材和其他相关参考资料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5 结论

按照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规律,开展《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课教学活动,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英语交流水平搭建起坚实的基础和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实现《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熊跃萍,猛兴灿.试论“双语教学”的模式及其实施条件与要求[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2):75-79.

[2]李冬耘,郝凤乔.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109-11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范文第7篇

在数字媒体领域,创意的实现有赖于技术的创新,而大胆的创意则推动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这种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空前紧密融合促成了一项令人瞩目的建筑空间智能化设计领域—数字环境的诞生。

数字环境完全依靠设计创意人员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同时借助于数字媒体高新科技对建筑空间智能化设计进行创造与提升,完整展现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文化、知识等创新要素,以无边的想象感受数字生活的无限可能,让每个身临其境的人随时触摸新鲜奉上的创意拼盘,崭露出人文、艺术、智能一体化的特征,正迅速成为创意产业的一股新兴力量。

分析空间体验需求,需要策划师的方式

面对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已经很难了解前沿的数字媒体究竟能够创造出来什么样的效果。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带给人们惊世绝伦的震撼,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数字媒体的神奇魅力,也大大激发了人们对数字环境的向往。

事实上,奥运会开幕式只是数字环境场景设计的一种,这种数字环境场景还只是一次性的,片段式的,更多应用于活动、展会等临时场合。除此之外,对于更大范围的固定空间场所,数字环境需要提供的是完整的、可持续的体验。

分析研究是数字环境设计的一种有力工具,因为每个项目都具有其特有的背景。因此,针对不同空间场所的数字环境,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做很多人类学的研究,从情感和行为的角度去发掘用户的多层次需求,涵盖商业层面、技术层面、艺术层面和文化层面,包括用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需求,将这种深入的研究发现作为设计前的跳板。

空间体验牵涉太多有关人们的心理、生活习惯、直觉等等,你必须有一个周全的考虑,立足于为用户营造一个能够沉浸于其中的流畅体验,重新配置整个经验世界的框架,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完整的用户体验将是数字环境分析和评估的核心,数字环境服务商需要一支多领域、多学科的专业团队,包括设计师、技术专家、策划师和分析师等,以保证研究观点的独特性、差异性及启发性。在分析策划阶段,这支团队的思考任务是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提供持续有效的人性化解决方案,而不是拘泥于细节。

“以人为本”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最广为认可的观念,但实施起来却是最难的。在整个分析阶段,数字环境团队需要根据测试和反馈,与客户一起互动审查并细化分析各个层面,以便从一系列广泛的初始研究中,提炼出最佳的需求总结。

将需求转化为创意,需要艺术家的思维

就效果而言,数字环境实际上就是通过数字媒体表现的艺术作品,以此带给人们全新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

从形式到体验,数字环境带来全新的设计展现手段,带来了新媒体艺术的重大变革。数字环境的虚拟特征给艺术感受者带来了强大的错觉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现实,创造了另一个虚幻的空间,在这个虚幻的空间有着自身的意蕴和无穷性,不仅拓展了人们的视觉疆域,也创造出空间的层次感。

创意,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对于数字环境团队来说,创意就是找到满足用户需求的颠覆创新办法,以人们从未想过的方式去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创造自己独特概念和潮流,同时在创意和实用之间构建切实有效的联系,达成新颖创意和技术实现之间的平衡。

每个数字环境项目的概念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数字环境赋予各个空间不同的艺术氛围,各种功能相互叠落,将等级关系、水平联系和交错的视线组合在一起,让空间变得层次丰富又易于识别,充满了田园诗般的想象力,通过意想不到的组合和超现实元素,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和触觉效应。数字环境是一个跨学科、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在具有流动性的数字环境空间里,“受众”也可称为“互动者”,他们不仅是数字媒体艺术领域内参与体验的主体,同时也是互动作品中实现基本交互的角色,从而在艺术作品、内容与受众之间交换信息而创造了一条通道。这个通道融汇各种不同的感官经验,能够灵活设置可对话的数字环境作品、可感应的互动空间、可导航的娱乐装置等。

数字媒体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手段,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这一点越来越重要。数字环境作为数字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包含完整的艺术创作过程,包括艺术构思、艺术传达、艺术体验等。数字环境团队需要运用艺术家的思维模式,重构艺术存在方式,化无形为有形,将创意直接带入方案,把构想的方案变成设计草图带到客户面前。

将创意转化为实施,需要工程师的态度

将数字环境从绘图板上的创意转化为现实场景,需要严谨的工程师态度。无可挑剔的质量是数字环境的先决条件,数字环境必须将创新的视野和可行的方案结合起来,工程实施是其中关键一环。数字环境工程实施的每一个细节都直接攸关数字环境的整体效果,应当对实施细节人性化给予充分关注,比如显示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安全性及材质是否环保,还要考虑造型是否符合用户的文化习俗、心理特点。

商业外包的兴起为数字环境工程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保证在数字环境设计和实施各个方面的创新性和专业性,数字环境服务商需要整合外部可用资源,尤其是外包优势来扩充资源,将工程实施外包给专业施工队伍,加速创意变现的进程。这样的分工保证了数字环境在任何时候都能拥有和支配完成实施的必要资源和经验,同时保证了在设计过程的合适阶段运用合适的智慧与技能。

对于数字环境来说,由于涉及到建筑设计、弱电设计、装饰设计等多个领域,为了保证创意能被精确地转化为现实场景,重点是确保与施工团队的协同合作。数字环境团队需要亲自监控整个实施过程,并为施工合作伙伴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提高协作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创新数字媒体技术,需要科学家的精神

数字媒体的技术革命,让创意的本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媒体技术不仅是数字环境的“硬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也已经是数字环境设计的艺术构成元素。技术创新成为数字环境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便可以给设计带来重大的改变。

所以,数字环境服务商把设计过程分为两个互补的部分,分别是概念设计团队和技术发展团队,以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的重大突破带来巨大的机遇,支撑更多大胆的创意实现,创造种种超感官的特殊体验。

数字环境的设计团队往往不满足于运用现有技术满足人们的空间体验需求,他们希望技术跟上自己的想象力,挑战种种不可能的任务,通过利用最新的技术,提出独具匠心的设计概念和空间体验。有时,数字环境技术创新来自技术发展团队,但更多时候,改变数字环境的创新是来自对各种前沿技术的开放吸纳。

比如对于数字媒体播控来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们不需要任何遥控器,光凭摄像机便可感知到我们的动作并将其反应到屏幕上去,那绝对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事实上,交互技术的进步已经到了这样的程度,让我们可以通过手的自然动作来实现部分操作,不再让遥控器掌控一切,数字环境服务商只要将其集成到数字媒体播控平台之上就可以了。

与所有商业成功一样,将技术能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注重价值创造,兼顾短期的可行性和长期的延续性,也是数字媒体技术创新成功的基础。在数字环境领域,创新与新奇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理解用户的真实体验需求,数字环境服务商必须是脚踏实地的梦想家。

多领域交叉,全面繁荣产业生态系统

数字环境历史性地将科技和文化创意两大产业融合在一起,新的市场契机由此而生。

数字环境是一个全服务、专业化、个性化发展的新领域,所需要的技术、产品、设计和服务,不仅仅是数字环境服务商单方力量所为,而是建筑承包商、弱电承包商、系统集成商、技术服务商、设计服务商、工程服务商等产业各方力量的合作和协同行为。

通过将软件与硬件融合一体的设计,数字环境提供面向未来的差异化体验,也将推动多媒体显示、虚拟现实、智能分析、传感和交互等技术的提升,并且推动显示终端产业在显示材料、外观、性能方面进行创新。数字环境融合多门面向人与环境的学科,数字环境的深入发展同这些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证实,数字环境这种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创新,最有效的形成产业链上的各方实现设计协作。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联盟的兴起给消除产业融合障碍提供了新的出路,也为数字环境服务商打造了良好的创新平台:将关联技术服务外包出去,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迅速找到新的技术;将工程实施外包出去,可以腾出管理资源集中投入到创新的关键环节;产业联盟还可以让数字环境服务商从共享的产业资源中游刃有余地评估创新的具体操作。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融媒体 新闻学 专业教学

“融媒体”时代即媒介融合形态的社会时代。“媒介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传播平台传播给受众。这种新型的作业模式催生的“融合新闻”已逐渐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以信息海量、双向互动性、共享性、全时性等优势独树一帜的数字媒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综合表现方式,受众群体激增。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纷纷占据网络高地,发挥网络的多媒体综合性,形成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

在这样的媒介发展趋势之下,高校的新闻学以及相关的传媒类专业教学应当及时地进行专业研究与教学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传媒业对人才的新要求。新闻专业教学较之于传媒业界往往会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更要求同时作为新闻学研究者和传授者的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师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在不断更新的传媒业发展面前处于优势领先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提出在“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学教学新思路,首先要先了解“融媒体”。

一、“融媒体”的特点

1 新闻业务整合中的资源共享

“媒介融合”突破媒体之间的限制,整合所有的媒介,统一规划与协调,资源共享、建立新的新闻采编流程。首先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然后再根据各自受众的群体分类将新闻内容加工为文字、音像等形式,制成不同文本风格的新闻产品,提供给不同的媒体平台传播给受众。同样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

这一特点的完美体现来自媒介整合的先锋――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的“坦帕新闻中心(Tampa’sNewsCenter)”,它是美国新闻界公认的进行媒介融合试验比较成功的典范。2000年,该集团投资4000万美元在坦帕市建造了一座传媒大厦,将属下的《坦帕论坛报》、网站Tampa Bay Online、电视台WFLA-TV集中起来运行。虽然这几家媒体有各自独立的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但实行资源共享。集团设立“多媒体新闻总编辑”,管理协调三种媒介传播渠道的信息分流工作。大楼内部设有统一的突发新闻指挥台,能在第一时间将突发新闻传递给分布在其四周的三家媒体,并有专人指挥、协调对新闻的采访,力求让三家媒体在采访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新闻信息传播的流畅性和新闻业务的协调性。

2 新闻载体性能数字化

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媒体发展至今已经呈现边缘淡化、相互融合的传播形态。传播终端数字化,电信服务商和互联网服务商纷纷介入到传播终端的领域中,与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推出各种数字终端来作为新闻内容的载体,进入到人们的信息生活中。

有研究者认为,“经历了150年的历史进程,电信业和传媒业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从各自独立的产业状态逐渐发展为大媒体产业。基于产业融合而诞生的大媒体产业是一种具有跨国家、跨专业、跨媒介特点的新型产业生态和产业群。”大媒体产业的形成打造了统一协调的技术基础和网络平台,提高信息传播的数字化竞争力,推进新闻载体性能数字化进程。

3 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

“融媒体”时代首先摒弃单一的传播形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和Flash集于一体,在视觉传达上打造丰富多样、形象生动的信息产品。有研究者认为,“媒介融合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我们可以更多更方便的根据信息内容传播的需要来选择和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媒介,内容产品的生产进一步与传播的载体分离,载体的使用将完全服务和服从于内容。”

二、新闻学专业教学的改进与创新

“融媒体时代”给我国媒体行业带来的全面改革,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实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学专业教学。目前新闻传播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设定的专业方向,基本上是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全方位进入新闻传播领域之前设定的。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界限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以传统报业教学为主,缺乏对新媒体介入后的当前报业新状况的介绍;面对以网络为核心的各种新型传播技术,无力进行这些新技术的教学;过分强调专业细分,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媒体等专业人才进行割裂培养,难以适应当前不断出现的跨媒体集团所需要的复合型的新型新闻人才等等问题。笔者认为,在首先解放思想的大前提下,回归到新闻教学的学科架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平台等基本问题在当前的创新结合来进行突破改革,接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1 注重以新闻学为中心的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和拓宽

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是在中国新闻教育长期发展的历史下形成的,课程设置的核心部分是新闻传播业务和新闻理论的根基。但是。由于长期以往的新闻教学介质形态的分割致使新闻学教学只传授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的专业知识,新闻类人才培养仍停留在传统媒介技术的需求上,同时新闻学的核心课程未能将快速发展的业界成果和日益深入的学界探索成果及时充实到课程体系之中,致使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受到程度性的制约。社会进步要求新闻教学应注重以新闻学为中心的各学科知识渗透拓宽。

首先,要在通识教育层面进行调整改革,通识教育应该涉及文化、历史研究、自然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经济学等等学科类,要打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平台,引领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去思考、认知社会,培养学生的良好新闻素质。

其次,“融媒体”时代的新兴领域需要大量的具备媒体融合理念与操作技术才能的人才。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带来的急需媒体融合人才去设计精准定位的产品内容。新课题对高校教学的要求注重传媒学和经济学科的渗透,培养新型的传媒市场经济管理人才、市场观察人才等等。

2 重视多种传媒技术的综合使用能力培养

目前,具有竞争优势的网络媒体需要大量兼具平面媒体、网络和广电等多种技能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国内多数媒体集团已经开始了部分融合。如报社纷纷办网站,广电集团办报办刊等。一些有前瞻眼光的媒体集团在品牌融合、管理融合、组织融合和营销融合上寻求突破点。然而,这些从事所谓的媒体融合探索工作的人几乎都是被赶鸭子上架的,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训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很少有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时既能采用文字报道。又能进行网络、视频、广播等多种形式的报道。

高校新闻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室内上课、毕业前“粗放

式”的实习的学习形式,而是重视多种传媒技术的综合使用能力,为学生创造专业的实习机会,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兼容共举。比如学校可以与主流媒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媒体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媒体联手培养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学校可以与电视联合建设专业平台,将学生融入可播出的时政性、新闻性电视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高端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流程和核心技术;着手建设具有媒介融合功能的数字化学生媒体实习平台,让学生全面体验新闻实务工作的完整过程;注重打造一个“融合性平台”系统,教学、实验、实习的融合和多种媒体技术平台的融合为培养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专业人才提供教学改革的新平台,实现培养目标――“全能型”复合型传媒人才。

3 强调从传媒制作者的角度培养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

“融媒体”时代产生的融合新闻是各类型专业媒介新闻传播业务的融合,也是普通公民借助网络媒介参与新闻传播的一种“共享式”的新闻实践活动。当媒介组织之外的个人成为新闻传播者的时候,新闻媒体不仅更将“公众化”,而且将越来越多地扮演“公共交流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平台上,公众的观点与信息传播与职业新闻人同样平等传播,信息传播的限制壁垒无体化。信息大爆炸引发的信息信度缺失,使专业的媒介传播系统也陷入了真伪难辨的困局。一系列的问题给每一个参与新闻传播的公民提出了道德要求:遵纪守法、提高媒介素养。公民的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会正确使用“公共交流平台”,新闻制作者的媒介素养之一则应是培养社会大众正确使用“公共交流平台”。因此,对于公民的媒介素养的培养是新闻从业者的义务,对于即将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在校学生来讲,培养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是他们的基本素质之一,这应该是新闻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只有新闻专业学生(未来的新闻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水平高起来了,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才会有更快、更好的提高。

4 加强对新闻学教师的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知识建构

现在我国高校的新闻学科教师基本源于新闻相关的本专业系列,大多“术业有专攻”,教纸质平面新闻的专心研究纸质平面,平时也只注意同报业界联系;教广播电视的只围绕广播电视的发展变化层面看传媒,通常也只将注意力放在广播电视行业;教传媒的往往把视角投放在网络传媒系统。这种术业只专攻的研究现象在融媒体时代已经呈现出新闻教学相对滞后与传媒人才需求的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