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招聘考试试卷

教师招聘考试试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师招聘考试试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招聘考试试卷范文第1篇

1 目的

使新员工岗前培训规范化、制度化。

2 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新进工人以及各培训负责部门。

3 培训时间

根据人力资源部招聘情况及时安排培训,具体时间由综合部发文通知。

4 职责

4.1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招聘符合条件的新员工,根据公司规定办理入职手续,并引导其到客车综合部和制造部报到。

4.2综合部负责岗前培训的组织和协调,以及所有培训资料的汇总、审核、公布与归档。并负责企业介绍、企业规章制度、手技巧、车型识别、测量仪器及设备工具的操作规程等课程的培训和考核。

4.3制造部负责根据综合部通知组织有关人员按时参加培训,积极做好岗位确认、人动反馈、监考等工作,配合培训实施,并负责制造部相关规章制度的培训和考核。

4.4工艺所负责根据培训安排,进行工艺培训的实施与考核(包括出卷、监考和评卷),以及工艺培训教材编制和完善。

4.5质检部负责根据培训安排,进行质量培训的实施与考核(包括出卷、监考和评卷),以及质量培训教材编制和完善。

4.6 设备动力部负责根据培训安排,进行设备培训的实施与考核(包括出卷、监考和评卷),以及设备培训教材编制和完善。

4.7安保部负责根据培训安排,进行安全培训的实施与考核(包括出卷、监考和评卷),以及安全培训教材编制和完善。

5 培训流程与内容

5.1 培训计划

5.1.1 综合部根据人力资源部的《新员工工作安排书》整理、汇总本期岗前培训学员名单,编制《第期岗前培训名单》交制造部核对、确认,重点确认工段、岗位、入职时间等。

5.1.2综合部根据制造部确认的《第期岗前培训名单》,编制培训计划,并与相关部门负责人确认后,拟定正式的培训通知下发到相关部门和人员。

5.2 培训实施

5.2.1 培训内容:培训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周时间),各培训相关部门进行规章制度、安全、工艺和质量、车型识别等课程的理论培训,以及规章制度、安全知识、手技巧的考试;第二阶段(一周时间),新工人到本岗位上结合前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学习;第三阶段(技能考试时间),综合部组织进行工艺、质量、车型识别的培训和考核。详细安排见下表:

培训课程

具体内容

责任部门

考核方式

备注

第一阶段

岗前培训开课仪式

领导致词,培训目的、内容和纪律介绍

客车综合部

企业介绍

公司发展历史、公司荣誉、公司文化、企业精神、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责,产品知识简介等,让新员工对公司有全面的了解,坚定信心。

客车综合部

课堂提问

规章制度

设备管理、生产管理、计量和环保管理制度、其他(包括请假制度、转正制度、保密制度、奖惩制度等)

规章制度制定部门

理论考试60分以上

安全知识

安全生产知识、职业卫生、消防安全

安保部

工艺流程及要求

各岗位工艺流程及要求

工艺所

质检标准及要求

各岗位质量检验标准及考核制度

质检部

车型识别培训与考试

各车型编号规则,公司各车型结构、特点介绍

客车综合部

5分钟内30个车型识别正确率达100%

制造部监考

手技巧培训与考试

拧螺栓、拧螺母、套绳、转球、零部件识别等

客车综合部

见培训卡片

制造部监考

第二阶段

工段实习

具体岗位的工艺、质量要求

制造部

工段长观察

第三阶段

技能考试

工艺、质量、车型识别等考试

客车综合部、授课部门

理论考试60分以上

其他

5.3 培训考核

5.3.1 综合部根据培训计划和实施情况安排考试并发文通知。

5.3.2 综合部组织责任部门、制造部共同监考。责任部门于考试结束后第二天下午5点之前完成评卷,并将成绩在《岗前培训成绩登记表》登记确认后交综合部。

5.3.3 综合部汇总、公布各门考试成绩,并安排、通知有关人员补考,每门考试有两次补考机会,两次补考仍不通过的退回人力资源部。

5.3.4 所有规定考试(包括补考)结束后,综合部以通报的形式总结本次培训,包括员工各项考试成绩、培训期间纪律、培训老师评估结果等内容。

5.3.5 岗前培训各科考试成绩作为新员工转正的重要依据,详见《新员工转正管理办法》。

6 培训管理制度

6.1员工培训纪律

6.1.1 培训考

勤:不得迟到、早退、旷课。迟到、早退按20元/人次考核,旷课按50元/人次考核。特殊情况需要请假的必须事先写请假条,经工段长、车间主任签批后方为有效,否则按旷课处理。

6.1.2 课堂常规:

a. 进入课堂必须穿戴整齐,提前进入教室。

b. 上课前,自觉准备好上课需用的课本、笔记本、文化用品等,不大声说笑,不在课堂里走动,保持课堂安静,等待教师上课。

c. 关闭手机等全部通讯工具,上课时间不接待客人,保证正常课堂秩序。

d. 不迟到、不早退、不在课堂上自由出入,必须外出时需经老师同意。

e.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烟头纸屑,远离不文明陋习。

6.1.3 教室规则

a. 保持教室卫生清洁整齐。

b. 教室内严禁吸烟。

c. 教室内严禁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纸屑等杂物。

d. 保持教室及周围环境的安静,严禁喧哗打闹。

e. 爱护教学设施,未经允许请勿随意搬动和使用。

f. 禁止在桌椅及墙壁上随意刻写、张贴。

g. 最后离开教室的人员有责任关好门窗、电灯、电器设备等。

6.1.4培训期间,学员未按要求遵守课堂常规或教室规则,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扣罚50 元,第三次延期转正直至开除。

6.1.5考试纪律:

a.考试迟到20分钟以上,没有请假的,按旷课处理。

b.考试过程中严禁有抄袭、交头接耳等作弊行为,一旦发现将直接作辞退处理。

c.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考试的,可提前书面请假,请假流程同6.3.1相关规定。无故缺考按旷课处理。

6.2培训教材与老师管理

6.2.1 培训老师负责所授科目教材的开发修订工作,教材内容力求简洁实用,多穿插图片、照片、事例等容易理解和印象深刻的内容,且教材启用之前必须得到责任部门专业人员的校核以及部门领导的审批,教材内容有更改时也要通过校和与审批。

6.2.2培训老师在第一次授课前两天将教材(文本和电子版)交至综合部备案,有任何更改时,也要在教授更改教材前两天将更改内容(文本和电子版)交至综合部备案。综合部根据培训项目将教材分类编号归档,做好标记。

6.2.3 培训老师应认真备课,按时上课,无故迟到或早退的按20元/人次考核,旷课按50元/人次考核。因工作原因确需调整培训时间的应提前4小时以上通知综合部,并积极协助综合部调整课程,否则按旷课处理。

6.2.4培训老师应在培训前准备好培训提纲,内容应涵盖所培训的知识,并将培训提纲在授课结束后当天下午5点之前报综合部备案,提纲内容不全或不按时备案者考核20元/人次

6.2.5培训教材、考试试卷及成绩等相关培训资料必须按时报综合部报案,每拖延一天考核责任者50元/次。

6.2.4每期培训结束后,发放教师授课调查表对培训老师上课效果进行评估,员工对授课教师满意度低于60%,考核责任者50元/次,员工对授课教师满意度高于80%,奖励责任者50元。

7 相关文件

7.1 《新员工转正管理办法》

8 相关记录

教师招聘考试试卷范文第2篇

一、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1、认真开展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学习。开学初期,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学习教学新理念、教学新方法。通过学习,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一致认为:“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更新教学观念”。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使学生获取知识。

2、加强教育的开放性。教师的教学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的约束,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教师需加强学习,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还要善于搜集最新信息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为此,学校为全校教师开通了“中学学科”网,供教师搜集信息,获取教学资料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注重队伍建设,提升师资素质。

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示范作用,近几年,随着合校促使我校规模的扩大和教育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我校调进或招聘的青年教师较少,而绝大多数都是具有十年以上工龄的教师。青年教师热情高、干劲足、有拼劲,观念新,但缺少的是教育教学经验和驾驭学生的方法。而老教师观念相对陈旧,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较低,教学手段落后,但教学经验较丰富。如何使新老教师之间互补,取其长为我用,共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设计,教有特色,教育教学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为此,教务处围绕培养青年教师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1、开学初,学校教务处对教研组每位青年教师都聘请了一位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教师进行“传、帮、带”,实施结对帮扶,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指导老师要无私地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每周要听青年教师一节课,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2、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育部门安排的各类培训活动。为使我校广大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我校多次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的新课程培训,课改观摩,研讨活动。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统一安排,学期中旬有3名教师到上海市参加新课程培训,其中8名教师到自治区参加省级培训、16名教师到石嘴山市参加市级培训。除此以外,到目前为止,参加省、市、区组织的课改观摩,研讨等活动,共有36人次。同时加强了校本研究,注重校本培训,由教务处组织安排,通过校级优质课,校级课堂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参加人数达134人次。

3、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要求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并取得较好成绩。

4、本学期又有一批青年教师在省、市、区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喜人的成绩,邹新萍、张红玲、薛生军等五位教师获石嘴山市教学基本功竞赛比赛二等奖,李俊、张光荣等五名教师获石嘴山市教学基本功竞赛比赛三等奖;周立荣、李萍两位教师获惠农区师德演讲三等奖;吕秀琴老师获惠农区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张华、丁丽获惠农区信息技术优质课二等奖;吴世平参加了自治区教研活动观摩研讨,进行教研活动交流,王海龙老师承担了自治区体育优质课观摩研讨,五位教师撰写了课题相关论文,英语、体育上报了全区论文评选。

三、强化过程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教学工作的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务部门则是学校的主管部门,为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本学期我们主要做了:

1、落实“六认真”检查。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认真工作。我们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六认真”的考核工作。开学初,以教研组为单位根据教学大纲、考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好本学期的教学进度,要求教研组组长坚持每月一次教学“六认真”检查,定期、定时、定点检查教师的备课和作业批改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使教学工作落实到实处。

2、开展校内教学比武。教学比武为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本学期我校举办了教师说课比赛、做课选优等活动,全面比较教师的语言能力、板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教学基本功,广大青年教师均能积极参加,成绩显著。

3、高度重视学生英语口语测试,理化生技能测试,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针对2008年中考方案和石嘴山市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实施方案,学校本着“早意识、早准备、早落实”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及时将各项工作做到平时,并结合我校实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特别是七年级、九年级两个年级将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和摸底考试,学校高度重视,校长亲自抓,各行政领导深入蹲点到每个年级,全面动员。同时,分批召开年级、班级学生大会,重点抓尖子生和学困生;积极做好住校生的安全、卫生、常规、学习等教育。

4、严格规范考试。考试是教学常规不可缺少的环节,为此,我们严格考试过程,严格考试纪律,发挥考试功能,了解真实情况,营造公平竞争氛围,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为此,我们精心制定考试方案及相关材料,做到方案落实、责任落实,加强监考过程管理,整顿考纪、考风。每次考试试卷都是密封装订后批改,流水作业,以保证考试成绩的真实可靠和公正。考后认真组织阅卷,做好试卷分析工作,召开学科分析会,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使教学更具实效性。

5、认真执行《三项规定》。严格按照省市教育部门颁布的课程设置和要求,开足开全了各年级的课程,并严格认真执行。初中按照《三项规定》和“体育、艺术2+1项目”的要求,上午安排了体育大课间等项目的活动,效果较好,本学期举行了全校冬季越野赛,体育组教师精心组织准备,年级组教师积极配合,组长认真负责,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6、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安排,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学生建立健全了《学生成绩综合评定》,完善了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发挥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评价中的作用,为《学生素质报告手册》的评价与填写提供依据。

7、加强文印室工作管理。本学期我们注重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尽管本学期文印工作较繁重,但文印室工作人员任劳任怨,服务育人,满足了各年级考试测评及教师教学工作的需要。

8、规范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的管理。我们制订了各实验室工作人员职责,规范实验管理和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为全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招聘考试试卷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语等级考试;考务管理;服务;建议

作者简介:吴伟(1986-),男,江苏南通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研究实习员。(江苏 南通 226001)陈冶风(1986-),男,江苏南通人,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南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助理工程师。(上海 200241)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46-02

近两年来全国大学外语等级考试的考务管理程序不断创新,不断改革,对考务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考试管理不断精细化,通过规范管理流程管理模式,强化服务,预防考生作弊,确保考试的有序和公平公正,不断完善考试管理模式,发挥考试对于高校学生外语学习的服务和督促作用,提高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

一、全国大学外语等级考试的现状

全国大学外语考试是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的教学考试,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外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秉承服务的理念,近两年来全国大学外语等级考试从原先只有英语四六级考试增加了日语、德语、俄语等小语种科目,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对于各外语语种的学习和使用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全国大学外语考试委员会服务意识的提高,各小语种原本就有各自对应的社会化考试,如日语有国际商务日语等级证书,大学外语等级考试开设小语种的目的并不是在于考核学生对于外语的掌握程度,而是通过开设考试让更多的学生对于小语种产生学习兴趣,相对应的社会化考试报名程序比较复杂,参加考试比起每年6月和12月举行的全国大学外语等级考试相对要麻烦很多,大学外语等级考试具有报名便捷的特点,这样可以方便小语种学习者对于自己的学习程度进行一次自我考核和自我认知,服务小语种学习者和爱好者进行学习,也间接吸引更多的学生接触和学习其他外语。

全国大学外语等级考试不仅仅服务于大学生学习外语检测自身外语掌握程度的作用,还服务于企业,帮助企业挑选人才。随着大学不断扩招普及化,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流向社会,如何挑选人才成为每个企事业单位头疼的问题。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为各个企事业单位招聘用人的门槛,原因很简单,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国家组织的,考试内容一样,可以作为考核应聘者的统一标准,四六级的考试分数一定程度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应聘者的学习能力对于用人单位来说非常重要,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的知识往往不能直接运用到工作之中,所以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工作以后往往能很快得到单位的认可,受到领导的重视。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所有的考生在同一时间完成的同样内容的考试,所以它可以成为一个判断的标准,用人单位即便对应聘者的英语掌握程度不做要求,但是可以通过四六级的成绩单的分数判断这个应聘者的学习能力。

二、新形势对考务管理的要求

1.预防高科技作弊成为考务管理需要攻克的主要课题

全国大学外语等级考试目前是中国参加考试人数最多的考试,尤其是CET-4考试,近几年每次单科考试人数都超过900万人,也正是用人单位将四六级分数作为衡量应聘学生的重要标准,尽管通过选择作弊来取得四六级的高分成绩单的学生比例小,但是900万考生这个庞大的基数就使作弊考生数量陡然增加,这也就给社会助考作弊组织有了广阔的存在理由和生存空间。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作弊手段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各种高科技作弊方法层出不穷,防不胜防。

为了预防高科技作弊,近几年来标准化考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主要考场管理模式,通过无线干扰仪、电子屏蔽仪、金属探测仪等电子仪器检测高科技作弊工具和屏蔽作弊信号的传输。场外人员帮助场内考生作弊的难度越来越高,但是尽管如此,每一次大学外语等级考试雷同答案率仍然居高不下。2012年12月大学英语四六考试开始采用多题多卷的模式进行考试,多题多卷顾名思义,就是多套题目再结合顺序打乱形成多套试卷,通过增加试卷套数,增加作弊的难度,因为考生不可能像以往考试那样考前知道自己的考试题目。如果作弊,必须通过通讯设备于考试进行中将考题传送到考场外,再由考场外人员完成试题后将答案传递回考场,考场内配备无线干扰仪之后场内场外传递信息已经变得比较困难,但是无线信号频率范围广全范围屏蔽困难的特点还是有个别能够进行传输,所以还是会有考生铤而走险,选择使用通讯工具作弊。2013年6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试卷又再次进行了改革,通过增加考卷数量增加了考题的套数,理论上一个标准考场内30个考生看到的题目可能都不相同。这样一来如果考生选择使用通讯工具作弊必须是场外人员点对点的服务,作弊难度大幅度提高,这种多题多卷的模式需要场外助考集团配备几十人的答题团队,在考试结束前完成答案并传递回考场,这种作弊方法也变得难以操作和使用。所以2012年12月的四级考试雷同答案率急剧降低。

2.高科技作弊结合传统替考等作弊方式产生新的作弊模式

尽管考试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作弊仍然存在,在场外助考不能奏效的情况下,替考和场内助考就成了作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替考和场内助考的手段也越来越高端。近两年也出现过一些高科技的场内助考设备,场内场外信号被阻断,助考团队就在场内传递信号上做文章,目前比较先进的有场内的可视互动眼睛,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需求的增加,作弊工具的生产成本就会大幅度降低,高科技作弊也就有了生存空间。再加上作弊工具是可以重复循环使用的,一个人作弊成功以后可以转手给下一个人,这样可以收回作弊成本,减少作弊投入,低成本而且隐蔽性高的作弊会大幅度增加作弊的人数。

预防考试作弊,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是考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是主要工作之一。如此之大的考试规模,考试公平公正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可以说维护考试安全有序的进行比考核学生的英语掌握程度更为重要。所以预防作弊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成为了四六级考试的重要工作,也可以说是首要工作。如果四六级考试出现大规模的作弊,社会诚信体系将全面崩溃,国家也将失去诚信,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如何预防替考和结合高科技的场内助考就需要各个高校加强考务管理工作,不断进行考务管理的改革,进一步细化考务管理,通过探测仪和各种屏蔽仪的使用强化技术预防,通过细化考务管理,加强考务和监考人员的培训来加强人防、机防人防相结合来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

三、加强考务管理的建议

作为一个考务管理工作者,必须要坚持服务原则和公平原则。首先要坚持全国大学外语考试的服务原则,利用好学校的现有资源,为符合考试报名资格的所有学生进行报名,鼓励学生参加各小语种的考试,即便只有一两个学生欲报名考试,也应该为其报名,为其准备,安排其考试。其次,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预防作弊。坚持公平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广大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服务,也是在为社会、为企业挑选人才进行服务,通过加强考务管理为学生提供公平的考试环境。无论多先进的作弊都要通过人来完成,所以人防是考务管理的关键。如何加强考务管理工作是预防作弊的关键。可以通过在考试的不同阶段细化考务管理来预防作弊。

1.考前

考试之前要求各班主任召开班级主题班会进行诚信考试的主题教育,强调考试纪律,告知学生作弊的后果,让学生知道作弊的危害,学生虽然是年满18岁的成年人,但是他们有可能意识不到作弊的危害有多大,需要通过诚信教育强化其诚信考试的观念。通过保卫和宿舍后勤管理人员定期巡视校园,清理校园内的各种关于助考作弊的小广告,在学校的各个电子屏幕以及宣传栏张贴海报和国家诚信考试守则等进行诚信考试的教育,在校园内的交通要道悬挂诚信考试的条幅进行警示,在整个校园内营造诚信考试的氛围,使一些存在侥幸心理的学生放弃作弊的想法。

通过对监考教师的培训,一方面是让监考教师熟悉考试的监考流程,另一方面就是让监考熟悉高科技作弊工具的外观和工作原理,增加监考教师对高科技作弊工具的识别能力。对监考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要求监考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参与监考工作,发现学生作弊行为,要严肃处理及时汇报巡考和主考,对于违纪学生的漠视既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平也是扩大作弊不良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

2.考中

考试过程中,在考生进入考场的时候,监考教师一定要认真将考生本人、身份证和签到表上照片进行确认,确保考生是本人,非他人替考。如果发现替考,及时劝阻考生离场。如遇到考生执意进入考场,监考教师应寻找巡考帮忙协调,然后查验考场内其他考生的证件。在考试的过程中,监考教师应该根据监考规则,一前一后站立,观察考生的举动,考生如果使用高科技作弊工具进行作弊,在使用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异常举动,如使用带屏幕的电子工具的时候,考生一定会时不时观察同一样的物体。“机房不如人防”,金属探测仪虽然可以检测出带金属的物品,但是如果考生将作弊工具进行隐藏,即便监考教师正确使用金属探测仪,在探测仪发出警报以后,由于不便检查,考生还是可以将作弊工具带入考场,所以要预防高科技作弊还是需要监考教师认真监考。考生在使用作弊工具的时候,一定会做出很多非正常的和考试无关的举动,比如调节作弊工具、观察监考教师的位置状态等等。

巡考应该加强对于监考教师的监控,对于监考教师的行为进行记录,根据监考教师监考行为进行打分,对监考教师的不同违纪行为进行扣分,满分100分,例如如果发现监考教师在监考过程中聊天扣10分等等,通过对监考教师进行考核,然后把考核结果作为年底的绩效考评的标准之一,对教师以及教师所在相关教学单位进行考评。

3.考后

考试结束之后对于作弊违纪学生和违纪教师都要进行严肃处理。对于考试过程中有作弊违纪行为的学生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如果不按照规定处理就不足以对其他学生产生警示作用,学生会认为这些关于作弊处理的规定都是吓唬人的,在思想上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也不利于以后考试的组织,违纪作弊学生不严肃处理只会在以后的考试中增加更多的作弊人数,学校的考风不好也会对学校的社会声誉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严肃处理作弊学生看似比较残酷,但其实是对更多学生的一种保护。

学校除了处理有作弊行为的学生,还要对有违纪行为的教师进行处理,对于在监考过程中聊天、使用手机、站在窗台看风景等做与监考无关的事情的教师应相应地进行扣分,对于扣分比较多的监考教师进行处罚,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也应该进行奖赏。监考并不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作,关键需要监考教师有责任心,奖赏和处罚都是为了提高监考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对于监考教师在监考过程中有严重违纪行为的,还要在年底学校内部考评的时候,扣教师所在教学部门的分,对其所属院系进行处罚,让监考教师意识到他的行为并不只是关乎个人形象,还涉及到所在院系的形象和其他教师的利益。通过加强对监考教师的管理来提高考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马龙.大学英语四六级代报替考有暴利[N].人民日报,2013-04-15(12).

教师招聘考试试卷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高校;考试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65-03

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弗里曼(Freeman))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公立高校,虽然具有和公共管理部门相似的特征,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济组织的特性,在双重性质作用下,其利益相关者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多元化。教育的特殊性对教育机构提出了保证教育效用实现的要求,考试作为检验这一效果的手段具有特别重要作用。作者拟从高校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公立高校考试制度的完善作相关的研究分析。

一、高校考试制度的利益相关者构成

在现代高等教育中,新公共管理、学术资本主义和企业家主义等理论关注了高等教育中的功能问题及质量保障问题,指出由经济利益诉求界定教育工作者的行为趋动力是高等教育中出现的一种现象。高校的内外部关系的多重性特征决定了作为这种关系载体的利益相关者也必然表现出多面性。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要对高校教育价值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高校的教育成果评价的模式与质量。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与经济组织不同,其与高校的关系具有双重性,既存在经济利益关系,又存在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潘海生博士将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为“任何可以确认的大学组织持续生存所依赖的群体和个人”据此,可以将我国大学利益相关者确定为:投资者与主管方、直接管理者、教学主体和教育成果最终受益者。

1.投资者与主管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等教育成本无论在什么社会、体制和国家中,都必须由来自政府、家长、纳税人和高等学院几个方面的资源来分担。(1986,纽约大学校长D.Bruce Johnstone)在我国,公立高校具有事业单位性质,但不能忽视其经济特性,其经费的主要来源构成除了学费之外,不足部分多是以财政拨款作为补充。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和资源调控者,对高等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的管控与评价负有重要职责。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都是直接或间接为社会服务的,毕业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在经济发展上或其他诸多方面推动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2.直接管理者――高校管理层。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决定了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高校管理层负有教育质量的直接管控责任。在高校考试制度中,高校管理部门对考试投入了大量人力与财力,目的是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作为毕业审核的一项可控量化指标。考试制度中隐含的对能力体现的内容从长远来看可以提升毕业与学位证书的含金量,而从目前的考试制度来看,这点并未得以充分的体现,这必然导致证书缩水,对学校的长期发展不利,这是高校的管理层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

3.教育主体――学生与教师。过程及结果教育质量取决于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二是教学活动质量,包括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条件、教学管理质量等。从消费的角度理解,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学生追求高等教育的直接消费价值和未来价值。这个价值是直接获取的知识和能力,作为这一价值实现与检验手段的考试在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教育最终受益者――用人单位。在组织的诸多资源中,人力资源逐步成为关键性资源,包括企业在内的用人单位所构成的人力资源市场对高校的期望与其需要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组织评价教育效果时依据的价值标准是其自身需要的直接反映,提供具备与资源市场需求相关性的人才是高校的任务之一。在这个选择过程中,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质量没有直接参与的权利,大学阶段的成绩单作为用人单位录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求它能够公允、全面地反映学生专业素质、创造力与良好的组织合作与沟通协调能力等信息。

二、考试制度缺陷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1.制度的规范与监督――教育主管部门。高等教育的管理主体是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是教育部及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管理侧重于总体制度规划,确立教育方针,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调控学校结构与规模等。在学生质量考核方面基本是概括性规定,执行性不强。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管理与规范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只给出原则性的指导意见。考试的具体组织实施和监管工作都是由高校自行组织负责。在高校考试的全过程中,主管部门基本处于局外人的状态,监管职能流于形式,对高校考试制度的相关工作体现在对其的检查、评比各项量化指标,对于指标的形成过程,则由于管理与监督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考试规章制度的制定与组织实施――学校管理部门。在高校学生质量评价过程中,高校以评价主体的身份参与其中。在高校中,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负责具体考试规章制度的制定与组织实施,并对考试工作进行内部质量监控,由于制定、实施与监管均出自同一管理部门,出于趋利避害的动机,教务部门会倾向于简化考试形式,将考试的主要方式确定为最容易量化的开卷或闭卷方式,对试卷的内容的要求主要从题量、知识覆盖面、难度、题型等方面体现。这样的结果既减化了自己的工作内容,也便于校内统计、反馈、监管以及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与评比。唯独忽视了市场真正需要的难以量化考核的能力信息。

3.考试直接参与者――教师与学生。考试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是负责课堂教学的教师。课堂教学受规定任务、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会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付出更多努力。但这些因素对课程教学检验环节――考试的限制相对较弱。目前高校的现状普遍是出卷、监考和阅卷属于课程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对这部分工作的报酬普遍较低,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激励”的直接反映是对教改立项的奖励,对于考试中的创新实践,由于难有衡量标准,很少实施奖励。“约束”则难对常规的考试环节制定相关措施,老师只要不出差错地完成出卷、监考和阅卷工作就不存在风险,而探究与实践新的考试方式付出与回报不等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主动改革的积极性,也就不会为课程考核方式的探讨与实践投入更多精力。具体表现为如下。(1)在考试形式与内容的选择上,采用相对容易量化的卷面考试形式,以结课一次考试完成成绩评定为首选。(2)在监考环节,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由于监考多由任课教师完成,学生与老师相对熟悉,严肃处理考试中违纪行为既要克服感情上的障碍,又不得不考虑对学生评教结果的影响,权衡利弊的结果使考场监督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3)从感情上讲,教师通常会将卷面成绩接近及格的学生成绩上调为及格,这在客观上暗示了学生“差不多”等于及格的心理。由此导致看似客观的考核方式的结果也不客观。对于考试过程的参与者学生,一方面,对于考试改革虽然可以提出意见,但受制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考试改革制度制定与执行的难度与阻力,其权利限制在建议权范围但不受重视,学生缺乏参与配合考试改革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考试成绩与评优评奖等诸多利益挂钩,为了获取高分数所带来的利益,在考试过程中作弊现象必然出现,而传统的卷面考试是作弊行为的一个重灾区。作弊行为的不公平损害了公平参加考试学生的利益,个别的作弊行为带来的连锁反应会加剧考试结果的失真。

4.教育产品的市场需求者――用人单位。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生具备的诸如表达、交往、创新、合作能力以及本专业所需的一些基本知识等综合信息。从信息获取的角度来看,用人单位处于弱势,用人单位难以用更短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人力资源有效信息。考试成绩单作为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为用人单位提供量化、客观的评价指标,但信息的高度不对称使得用人单位很难判断考试成绩单的真实价值,给用人单位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增加了其招聘的成本与聘用的风险。考试的最终目的主要是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的人力资源,然而作为市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在对人力资源的初步考核环节,重要的诉求缺乏表达的渠道,供给与需求双方互相缺乏必要的沟通,使得考试脱离了其应有的目的。

三、利益相关视角下的高校考试制度的改革思路与建议

高校考试制度中各种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考试的重要性是各方认可的,但各方都在利益权衡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考试本身应有的功能和应达到的目的。而对高校考试制度的调整与修正应基于被忽视的考试的关键点进行。

1.切实体现主管部门的作用。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是最不能回避的。教育主管部门在高校考试过程中虽然不便直接参与具体工作,但其在推进高校考试改革进程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在教学质量评估中应尽可能采用更容易反映学校实际情况的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并可以利用主管部门的便利组织专门小组对高校教学考核各环节的文件规范与执行情况进行调查,汇总调查过程中的普遍问题拟定课题,面向社会招标作专题研究。对调查中成功的考试制度与实践加以整理,将其制度化并适时在高校推广。

2.完善对考试的监督与激励机制。对监考、阅卷环节违规操作及考生考试过程中作弊行为应予以重视。普及准无人监考,监考老师主要负责考场临时问题的处理,考场纪律由监控设备记录。考试试卷当场密封,统一安排流水阅卷,专人负责成绩汇总。使学生放弃作弊的侥幸心理,教师也摆脱了因与学生相熟或出于学生评教报复等考虑产生的进退两难的境地。既对学生形成了威慑,也避免了对教师成绩评定的干扰。

激励机制不应仅体现在考试的结果与学生的评优、评奖挂钩,对教师考试工作激励也应切实关注,对监考、阅卷、考试环节改革建议以及考试方法创新等方面制建立与完善激励机制,对在考试的设计、规划、组织、实施、评价等方面高质量履行职责的主体予以不同类型的奖励,使其能够从考试职能的改革与创新中获得收益合理化需求的满足。

3.设计多元化考试评价指标。引入能力评价指标,实施多点监控,是完善考试评价体系的有效方式。第一,对知识的考核,可以延续卷面考试的形式。第二,对能力的考核,针对不同专业与课程做不同要求,通过论文答辩、专题讨论、情境案例模拟等方式,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第三,多阶段考核,降低一次考试结果的偶然性。教务部门给予教师更大的自由裁量权,放开对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限制,由教师根据每次考核的重要性自行确定评价标准。第四,考虑在专业课程评价中专业竞赛成绩折合专业课程成绩或学分,肯定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与创造力,并由此达到激励学生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的目的。

4.考核方式与内容适应社会需求。大学使命陈述的多样化和课程体系与社会需要的相关性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同的共同问题领域之一。(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考试的功能主要是对学生全面发展过程的检测与反馈,最终实现向社会输出合格人才的目的,在人才输出方面,学校、学生和作为最终受益者的用人单位多方共赢是教育的理想状态。学校应主导搭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渠道,设计与社会需求具有相关性的考试方式与内容,在考试方式和内容的设置上,不同类型专业应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调研,广泛汲取相关领域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建立社会需求相关性实践考核平台,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有机结合,实现全面检测学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海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组织的大学治理理论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7-20.

[2]齐瑞国,许鹏奎.高校课程考试的现状调查与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10,(1):105-109.

[3]金银凤,裴育.高等教育考试改革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9):49-54.

[4]刘宗让.大学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与实现方式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7):51-55.

教师招聘考试试卷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程度、教师资格认证的有效性以及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是检验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我国现行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总体表现低效,未能有效满足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职教教师资格认证低效,认证标准未能有效反映职教教师的专业性,认证方式不能有效审核申请人真实的教育教学素质与能力,认证结果缺乏预测效度;作为职业准入制度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执行低效,大量中职教师属于“先上岗,后拿证”,多数中职学校在教师招聘中对教师资格证书并不作硬性要求,且实习指导教师的持证率,大量实习指导教师属于无证上岗或持无效证件上岗。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为保障从事教师职业者具备基本的从业资格而予以的标准规定和审核认可制度。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实施包括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在内的教师资格制度,并于2001年全面实施。根据《教师资格条例》,我国将教师资格分为七大类,其中,职业教育独占两类,即中职教师资格、中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这还不包括高校教师中的高职教师。那么,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我国教师资格制度能否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其在职教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有效性如何?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和教师专业化理论为基础,对教师资格制度在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

一、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标准分析

职教教师资格制度的有效性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格认证的有效性;二是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三是制度整体的有效性。

(一)职教教师资格认证的有效性标准

在职教教师资格认证方面,职教教师资格认证标准、认证方式以及认证结果的有效性是评价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首先,职教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是否有效。一方面认证标准的难度是否合适,若标准过高,大量申请者难以通过认证,则会加剧教师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若标准太低,则使得认证缺乏约束力,进而降低了制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认证标准是否有效地反映了职教教师的专业性要求,如果认证标准能有效反映职教教师的专业性,通过认证确实具备了职教教师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那认证标准可以被认为是有效的,而且它也会成为职教教师教育与培训的重要依据;相反,若认证标准不能有效反映职教教师的专业性,即使通过认证也不会是合格的职教教师,那么该标准就缺乏有效性,也不会成为职教教师教育与培训的依据。

其次,职教教师资格认证方式是否有效。有效的认证标准还需要可靠的认证工具作保障才能真正有效。如果认证工具有效,那它就能测量出想要测量的东西;相反,若认证工具无效,那它就不能测量出想要测量的东西。因此,认证方式的有效性也是评价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就我国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而言,主要是看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以及思想品德鉴定等教师资格认证方式能否有效地测量出申请人真实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再次,职教教师资格证书是否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度。教师资格标准、认证方式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认证结果——教师资格证书上。因此,教师资格证书的预测效度是评价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包括教师资格证书是否能够作为持有者具备教学专业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可靠依据;教师资格证书是否可以作为持有者胜任教学、是名合格教师的证明;教师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是否可以预测其课堂教学表现会好于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如果教师资格证书能够代表教学专业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够作为持有者胜任教学工作的证明,且通常有教师资格证书者的课堂教学表现优于无教师资格证书者,那么教师资格证书就具有良好的预测效度,相反,教师资格证书则缺乏预测效度。没有效度的证书,也就不会有信度,不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而没有信度的证书也就没有价值。

(二)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标准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制度执行情况是衡量制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再完美的制度设计,若不能被有效执行,也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职教教师资格制度而言,评价其执行方面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作为职业准入制度的教师资格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具体来说,一方面职教教师是否是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再取得教师岗位。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在教师招聘时,是否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如果大量的教师属于“先上岗,后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对于教师资格证书也没有刚性要求,那么可以认为教师资格制度没有被有效执行,或者说教师资格制度执行低效。(2)作为执业资格制度的教师资格制度是否被有效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不仅是一项职业准入制度,而且也是一项执业资格制度。正如医生只有具备了行医执照,才能给人看病,才有处方权一样。教师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才能从事教学工作,才能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如果大多数在职教师都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那可以认为作为执业资格制度的教师资格制度执行高效;相反,若大多数在职教师并没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属于无证上岗或持无效证件上岗,那可以认为作为执业资格制度的教师资格制度执行低效。

(三)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整体的有效性标准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制度源于人性的弱点,旨在弥补人类理性的不足,减少市场行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约束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交易费用,更好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要。就职教教师资格制度而言,其有效性突出体现在满足政府代表的社会公共利益、学校代表的部分私益与公益、教师和学生代表的个体利益方面。

首先,对于政府而言,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旨在保证职教教师队伍素质与质量,从而确保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检验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职教教师资格制度能否有效保证职教教师“入口”质量。(2)职教教师资格制度能否有效规范职教教师管理。(3)职教教师资格制度能否有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专业化。(4)职教教师资格制度能否有效促进职教教师来源的多样化、促进合格职教教师“蓄水池”的形成。(5)职教教师资格制度能否有效约束职教教师招聘中的机会主义行为。(6)职教教师资格制度能否有效提升职教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质量。教师资格制度的有效性集中体现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质量的提升方面,前面五个方面的有效性状况,最终都将归结于此。

其次,对于学校而言,职教教师资格制度兼具公益与私益双重意义。从公益的角度而言,学校作为政府办学的执行机构,其对教师资格制度的利益取向与政府是一致的。除了公共利益需求以外,教师资格制度对于学校还有私益的意义。根据新制度经济学,恰当的教育制度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而所谓恰当的教育制度,其实就是能降低教育中的交易费用、扩展教育利益的边界、开创新的教育局面的教育制度。这里所说的恰当的教育制度,其实就是有效的教育制度。如果教师资格制度是有效的,教师资格证书及其认证标准是可信有效的,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即被认为具备了所教专业的相关知识、具备了教学专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每所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就不必对教师岗位申请人进行专业知识、基本教学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的测试与考核,从而节约了一笔显性的招聘费用;有了教师资格证书这根底线后,学校从拥有教师资格证书者中进行教师招聘,降低了将完全不胜任教学的人招进教师队伍中来的风险,减少了由此带来的损失;如果教师资格证书被视为拥有教学专业能力的证明,那么教师资格证书的认证标准就可以作为学校在岗教师培训的重要依据。减少教师招聘与培训的不确定性,提高相关工作的可控性,从而节约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减少学校自行开发教师培训标准所带来的费用以及专业标准不统一造成的损失(如围绕教学专业标准的争论导致的教师培训工作的效率损耗)。另外,有效的教师资格制度还能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能为学校创造更多的效益。

再次,对于教师而言,教师资格制度的意义则体现在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两个方面。从经济利益而言,教师资格制度是否有助于其获得教师岗位,改善其经济待遇;从非经济利益而言,教师资格制度能否有效提高其专业地位、促进其专业发展。

最后,对于学生而言,教师资格制度能否确保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与质量,从而减少因择校不慎而可能受到不合格的、非专业的教育教学服务的风险。在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看来,“专业化程度越高、有价值的特质的数量越多、可变性越强,就越需要借助可靠的制度,来支撑个人从事复杂的契约行为,并使条款执行上的不确性降到最低”。以职业资格制度为例,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职业一般不需要资格制度(如理发师),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则必须实施资格制度(如医生、律师、教师等)。就教师职业而言,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学生及其家长显然缺乏足够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缺乏足够的信息,即使对教学、教师有一定认识,也不及学校和教师。在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的情况下,学生的求学行为就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他可能会碰到一所教师水平极差的学校,并受到不合格的、低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在此求学不仅不能成才,白白浪费了金钱和宝贵的青春时光,还可能会走上歧途。因此,有效的教师资格制度可以确保每一名教师都必须是经过教育学专业训练的,均具备教学需要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均是合格教师,从而可以弥补人们理性的不足,降低学生及家长因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可能导致的教育行为风险,学生在任何一所学校学习都能受到基本的合格的教育教学服务。

二、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有效性状态分析

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国职教教师资格制度的有效性,笔者以上文有效性标准为依据,于2010年7月至10月分别以中职学校教师、中职学校校长、普通中小学教师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其中,中职教师问卷调查分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共回收有效问卷1500份,有效回收率83.33%;中职校长问卷调查分布全国5个省,回收有效问卷270份,有效回收率为90%;普通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69份,有效回收率为84.5%,样本均来自广州市。信度方面,Spss16.0统计检验结果显示,中职教师问卷、中职校长问卷、普通中小学教师问卷的Cronbach’s α信度系数分别为0.792、0.904、0.842,均具有较高的信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总体低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格认证低效、制度执行低效与制度整体低效。

(一)职教教师资格认证低效

首先,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未能有效反映职教教师的专业性。根据研究,在现行教师资格制度框架下,尽管教师资格认证的宏观标准,即教师资格认证条件较好地反映了教师职业的通用资格,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基本专业要求,且据中职教师反映,教师资格认证条件的难度适中,[3]但对职教教师职业普遍要求的专业实践能力未作任何要求,且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标准未能有效反映职教教师专业的内在规定性。有些省(市、自治区)根本没有制定专门的“中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标准”和“中职实习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标准”,高级中学、初级中学、小学、中职教师(包括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教师)、中职实习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试,采用的是一套通用标准。这种通用标准根本无法照顾职教教师专业内在规定性要求,以此标准进行教师资格认证缺乏预测效度,申请人即使达到了标准要求,也不一定具备职教教师职业必须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也不一定胜任职教教师工作,并不一定是合格的职教教师。另有些省(市、自治区)虽然制定了专门的“中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标准”和“中职实习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标准”,但其设计逻辑依然是传统的知识逻辑,并没有根据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逻辑进行设计,因此,未能充分反映职教教师的专业性,尤其是职教教师突出强调的学生管理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体现得不充分。以此类标准测试申请人的职教教育教学能力同样缺乏预测效度。另外,既然职教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不能有效反映职教教师的专业性,缺乏预测效度,也就不能有效凝聚职教教师专业共识,就难以成为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依据。据调查,71.1%的中职校长表示他们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完全没有参考中职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换句话说,职教教师资格制度在凝聚职教教师专业共识方面缺乏有效性,未能有效减少因围绕职教教师专业的争议和标准开发而导致的效率损耗。

其次,教师资格认证方式不能有效审核申请人真实的教育教学素质与能力:(1)思想品德鉴定方式难以审核申请人真实的思想品德状况。现行教师资格制度,在思想品德要求上,将教师资格申请人与在职教师相混淆,目标设计过于理想,但鉴定方式又过于简单,只要求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工作单位、所毕业的学校填写由教育部统一印制的“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因此,简单化的鉴定方式与理想化的目标要求使得思想品德鉴定低效,根本无法审核出申请人真实的思想品德状况。据调查,76.9%的中职教师认为现有教师资格认证中所采取的思想品德的鉴定方式不能审核出申请人思想品德的真实情况;(2)以面试、试讲和说课为主的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方式虽然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但在考察申请人思想道德素质、动手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方面缺乏有效性。另外,这类测试方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受评审专家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加之缺乏相关研究,面试、试讲和说课的结构化程度较低,其效度令人担忧;(3)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内容效度低,考试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低相关甚至零相关。从部分省(市)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分析来看,虽然考试内容与考试大纲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除个别试题以外,考题基本上在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试题的水平要求与大纲的规定也没有太大差异,只是略偏识记,但考试内容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表现出低相关,甚至零相关。因此,虽然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被认为是教师资格认证的重要方式(87.7%的中职教师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在教师资格认定中开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缺乏有效性(34.6%的中职教师认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效果不明显”或“无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考试成绩不能成为预测申请人实际教育教学表现的依据,通过考试或考试中得分较高的申请人,其课堂教学表现不一定好于未通过考试或考试中得分较低的申请人。

再次,教师资格证书缺乏预测效度。由于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不能有效反映职教教师的专业性,加之认证方式的局限性,从而影响了教师资格认证结果——教师资格证书的预测效度。据调查,15.2%的中职教师和15.7%的中职校长认为“申请人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并不可以代表其具备了教师职业必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25.2%的中职教师和31.3%的中职校长认为“拥有中职教师资格证书者不可以被认为是合格的中职教师”;81.6%的中职教师和79.3%的中职校长认为“在课堂教学表现方面,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不一定比没有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好”。既然教师资格证书不能充分证明获得者已经具备了教师职业必备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也没有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合格的职教教师,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也不一定好于没有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那么就很难用其来预测持有人的职业知识和能力以及未来的职业表现,也不能以教师资格证书判断其是否是合格的职教教师。这种缺乏预测效度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弥补人类理性之不足、降低交易成本方面也就缺乏有效性。由此,学校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即使应聘者已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但学校依然会重新考核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等职业素质,甚至有些学校直接以自己的教师资格标准代替教师资格证书要求,并不要求应聘者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因此,学校并没有因为应聘者拥有教师资格证书而减少招聘环节,降低招聘成本。另外,教师资格证书的预测效度还表现出地域差异性。据调查,不同省(市、自治区)取得的教师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情况不同,预测效度也不同,但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是全国通用的。全国通用的教师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却不同,这无疑进一步削弱了教师资格证书的权威性。此外,教师资格证书的预测效度还表现出类型差异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的预测效度好于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书。

(二)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执行低效

首先,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在中职学校尚未全面落实,且不同区域、不同类别教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资格制度是一项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任何人从事教师职业,都必须事先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然而,调查发现,作为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教师资格制度并没有被有效执行。2001年以后参加工作的中职教师,53.3%是“先上岗,后有教师资格证”,而且17.8%的中职学校在招聘新教师时并不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教师资格证书,54.1%的的学校只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有教师资格证书者。另外,在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执行方面,还表现出地域差异性,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均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东部与西部之间差异明显,从数据来看,东部好于中部,中部好于西部。此外,在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执行方面,普通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普通文化课教师的情况明显好于专业课教师,而专业课教师的情况明显好于实习指导教师。

其次,中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持证率低,且不同区域中职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持证上岗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虽然作为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教师资格制度在中职学校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但作为教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教师资格制度已得到有效落实,中职学校在职教师普遍能够持证上岗。根据调查,91.15%的中职教师拥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教师资格证书,只有8.85%的教师没有取得任何教师资格证书。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实习指导教师的持证率非常低,只有7.49%的中职教师拥有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书,但实际承担实习指导教学任务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98%,由此说明大量的实习指导教师属于“无证上岗”或者说“持无效证件上岗”。另外,中职教师持证上岗方面,还表现出地域性差异,尤其是东部与中部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东部地区持证上岗情况好于中部和西部。

(三)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整体低效

教师招聘考试试卷范文第6篇

[摘要] 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创新与创业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明确培养目标、探索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等有利于我国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建议措施,最后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有针对性地总结提升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实践经验。

[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5?0023?03

[收稿日期] 2014-04-10;[修回日期] 2014-09-03

[基金项目] 2013 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247);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教学教改项目(G31263,G31078)

[作者简介] 邓淇中(1980-),男,湖南醴陵人,博士生,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区域经济.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发展战略。当前的高等教育要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是简单的成立就业培训部,而应大力推动创新及创业能力教育。显然,高等学校应培育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鼓励和教会大学生创新创业。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学活动强调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够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继续进行知识探索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1]。因此,在新时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这对任何高校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国内外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创业是可以被教的”(Vesper,1982)。虽然创业作为一门学科并未得到教育界的完全认同,但是,这一认识正在逐渐被接受[2](Gartner & Vesper,1994;Fiet,2000;Dickson 等,2003)。第一门创业课程出现在20 世纪40 年代(Katz,2003);第一个创业教授席位出现在20 世纪60 年代(Vesper &Gartner,1997);第一次创业研究年度会议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Vesper,1981)。近年来,学生对创业课程的需求日益增加,社会对创业师资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国外创业教育的研究呈繁荣景象,其研究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从创业教育重要性视角。Shepherde( 2000 )通过研究表明,创业教育对创业者及创业团队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弥补创业者及创业团队创业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系统发展相关的创业技能。相比其他创业者,受过良好创业教育的人,在提高新事业存活能力方面更具有优势;全球创业观察( GEM , Global EntrepreneurshipMonitor)建立了创业教育重要性标准,提出了政府政策、教育培训、经费支持、社会文化规范、研究与开发、政府规划、商业基础建设、内部市场公开等与创业相关的几大要素,众多国家的实践表明,政府政策、教育培训、经费支持三个方面是最为重要的关键要素。② 从创业教育目标视角。Gerald E.Hills(1988)通过研究得出,大多数人认为关于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多元的,其中“创业教育增加学生对所创事业的创立过程及管理过程等的认知与理解”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目标,而“创业教育使学生对创业生涯及职业选择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次重要目标。③ 从创业教育阻碍视角。Gerald E. Hills(1988)提出,学校存在一定的创业教育阻碍,主要在于学校管理者本身,因此要普及创业课程,乃至创业教育,首先是克服学校管理者的观念阻碍。Peter Robinson 和 Max Haynes (1991)的研究表明,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其主要挑战不在于继续拓展创业教育范围,而是目前已有课程的品质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发展。解决课程品质的主要阻碍在于:一是缺乏创新教学模式或方法的系统理论基础;二是缺乏正式的学校的学程;三是维持学生在学术课程的兴趣[3]。④ 从创业课程设计视角。Gerald E. Hills(1988)指出,作为创业入门课程,基本上都是传授学生对创业计划书进行认识与了解,其他课程基本是建立在此基础上,即由创业计划书衍生而来的业务实践课程。而事实上,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基于经验式的引导和指导。Fiet J.F.(2000)对18 份创业课程大纲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发现课程大纲包含116 个相关主题,其中,战略(竞争)分析、风险管理、成长管理、财务及创造力等六大主题出现频率较高。发现(产生)创意这一主题较为新颖,战略(竞争)分析、风险管理、成长管理等其它主题基本是源于相关成熟领域。刘文龙(2001)对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等4 所美国著名大学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研究分析与整理,将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四大类别:一是创业家养成;二是创业环境规划及管理;三是新事业开发及管理;四是特定产业创业研究。⑤从未来的创业教育视角。Robert D. Hisrich(2005)提出,未来的创业教育趋势是创建更为正式的有关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创业教育将独立于商学(或管理)领域,出现专门的关于创业的硕士学位,如科学创业(化学、数学、生物、物理、统计等)、文科创业(心理学、社会学等)、医学创业、技术创业以及公共管理创业等方面的创业硕士。此外还有创业系所及各领域创业博士学位也将得到发展[4]。

二、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必经阶段,是体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有机构成体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其独特的规律与特点,其方式方法、实现途径以及教育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凸显出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现实要求。由此可见,我国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身特点,以及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一现实要求,大力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其纳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个体系,并努力构建出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及能力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管理体系,是我国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的战略核心[5]。具体而言,我国高等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风向标,目标是否明确具体,是人才培养质量能否提升的根本保障。我国高等学校应该改变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导向的传统模式,转向培养符合新世纪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即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意识强,勇于创造,敢于行动,能够坚持、不怕困难的创新创业人才。

2. 探索培养模式

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大胆突破现有培养模式,以现有培养模式为蓝本,分类探索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即经管、艺术、理工及其他(外语、人文等专业)四大类别。探索创业实践班、创业课程教育与模拟训练、创新创业实习等多种模式,对高校不同类别学科专业专业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养。

3. 完善课程体系

针对经管、艺术、理工及其他(外语、人文等专业)等四大类学科专业,可考虑设立2-3 门通用性核心课程,核心通用性课程以外的课程可以根据本学科专业领域的主要特点和具体要求,建立特色课程体系,提供相应的创新创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技能方面的服务。各类学科专业可以在通用性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公司法”“经济法”“合同法”“创新与创造学”“创业管理”“创业投资”“创业案例分析”“商务谈判模拟”“新创企业与微小企业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企业成长管理”等创新创业课程,通过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专业知识教育与创业知识教育相结合,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业技能。

4. 丰富教学内容

具体的教学内容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要拓展教学内容,使其丰富多样化,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求开设多种类多学科的方法类及思想性课程,注重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样才能够解决重知识、轻方法的现实问题;同时,开设部分企业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及决策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丰富的企业实践案例。遵循专业知识、创业能力、个人品质三位一体的系统教育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5. 改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好坏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突破传统思想,纠正“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应该采取具有创造性、能够激发大学生求知欲望及自身潜能的新型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可以分类进行,如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等课程,教学模式应以案例教学为主;如erp 沙盘模拟、统计学实验等课程应以讨论式和实验教学模式为主。

6. 加强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创新创业型教师,对许多高校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大量创新创业型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具体而言,一是对骨干教师进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专业培训;二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部分具有潜质的青年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甚至是鼓励和支持有关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三是成立创新创业基地,聘请成功创业者、相关企业家兼职任教,甚至可以合作开发有关创新创业教材。

7. 推行新的考核制度

新型考核制度是与新型教学模式相对应的,因此,必然要求高校进行考核制度改革,构建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以考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考核体系。不能够过分注重“学分”和学生卷面成绩,相反应该更加重视“能力分”,设计出能够体现大学生“能力”的考试试卷。同时,突破传统的单一笔试考核形式,对主干课程积极推行教学团队集体面试考核制度,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

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自2007 级以来,我院开始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实践。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了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与此同时,近年来我院建立了一支由专职教师和兼职企业高管组成的师资队伍,建立了创新创业交流室、人力资源模拟招聘实验室、形体训练实验室、酒店管理工作室等创新创业实训实验室,组织了创业大赛、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市场调研大赛、案例分析大赛等创业实践活动。具体实践经验有以下几点。

(1)通过创业理论和案例教学以及企业家论坛或讲座等方式,树立大学生的冒险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树立“信仰”、培养自信,将创新创业当做一种梦想的追求,视创新创业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良好途径。在此过程中,也要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体验到创新创业的种种艰辛和层层快乐,在成功事迹中总结经验,在失败事迹中吸取教训,不断磨炼其坚强意志,培养其创造精神。

(2)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理论教学和创业项目书撰写实践,逐渐丰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公司法、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3)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通过多学科的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教学,以及相关的创新创业情景模拟训练,培养大学生各种创业的技能和能力,创业技能主要有商业机会识别、商务谈判、融资决策、激励控制、团队建设等,创业能力主要有经营管理才能、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综合性能力等。

(4)开设创新创业培训班,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训班课程安排紧紧围绕创新创业这一核心,主干课程由10 门左右相关课程组成,课程体系相对完整,具体包括知识传授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和素质提升体系三大模块。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不断得以优化,学生受益面将越来越广。

(5)在创新创业实训采取“团队训练式”,团队成员一般由5-6 名同学组成,要求来自不同专业,团队一般有1-2 名教师进行专门指导,指导教师要求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团队参与创业实训,并完成创业计划书。在创业计划书撰写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升,不仅丰富了团队成员的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而且培养了团队成员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孔凡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体系研究与实践[J].今日中国论坛,2013(10):204-205.

[2] 彭文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55-57.

[3] 高坊洪.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刍议[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75-76.

[4] 杨仕勇.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1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