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源污染

水源污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水源污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源污染范文第1篇

社会实践主要有一下几点体会:

一、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从小到大,从不懂事到懂事,明白了为什么要立志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思想的新一代青年,为国家做贡献对于幼龄来说好像是一句可笑的空话,长大了就发现,养活自己都难,更何况为国家做贡献。只有具备充足的墨水才能让自己衣食无忧,同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了小小的贡献,企业很伟大,为国捐出不少的税收。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是不可能完成的。哪怕做实验用到的药品、仪器,实验的注意事项都要熟悉,这是从初中开始到现在长期慢慢积累下来的,做实验讲究的就是做的越多越好,做得越多就越熟练,把扎实的理论运用到实验中来。做实验是很讲究步骤的,做错其中一个环节(细节),可能整个实验都要重做,马虎不得。

二、团队合作的能力

社会实践团是一个整体,需要大家共同协调配合,既要分工,又要合作,这就是分工合作的重要性的简单由来。一个人不可能独揽大局,也不能一个人下结论。现在抓紧锻炼能力,毕业后可就来不及了。当我们在做一个做实验的过程中,讲究办事效率,要不紧不慢,避免出差错,精神高度集中。比如,这个实验需要什么样品,你帮我去拿,我先在这里配好溶液,你找好了,我马上就可以做下一步,这是最简单的分工合作。当然还要团结,整个团队的心要朝一个方向,就是把社会实践做的更好,所以自己不能放松自己,不能因为任务繁重而懒做。讲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体会。就是…

三、吃苦耐劳的精神

吃苦耐劳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必修课。哪怕是有钱人,创业成功的人也经历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人生,靠吃苦长大的,即使是明星,家财亿贯,以前和如今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作为大学生,不培养吃苦精神,以后没那份能力是不可能成功的,都说大学生创业艰难,万事开头难,十有八九是失败的。比起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我们这点做实验监测南明湖水质的工作量根本不算什么,微乎其微,他们的工作量比我们大几十倍。我们跑上跑下,走来走去,不停的做实验,早出晚归,有时候一天吃两顿,也不算什么,多少人早就经历了这一道坎,我们还嫩着呢,稚嫩的大学生。所以我们从小事做起,逐渐培养自己的责任心、自信心、克服心,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就算是女生,也是如此,现在的时代,没文化就被人看不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是现在所有学生的义务,也是对自己的负责,其实最主要的还是看自己的态度。

水源污染范文第2篇

第一条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发展,必须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国所有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污染防治管理。

第三条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分级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般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增设准保护区。各级保护区应有明确的地理界线。

第四条饮用水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均应规定明确的水质标准并限期达标。

第五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应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跨地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设置和污染防治应纳入有关流域、区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

第六条跨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输水渠道,其上游地区不得影响下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水质标准的要求。

第二章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

第七条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包括一定的水域和陆域,其范围应按照不同水域特点进行水质定量预测并考虑当地具体条件加以确定,保证在规划设计的水文条件和污染负荷下,供应规划用水量时,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相应的标准。

第八条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并须符合国家规定的《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第九条在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应保证一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的标准。

第十条根据需要可在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外划定一定的水域及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准保护区。准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应保证二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标准。

第十一条饮用水地表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

二、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它废弃物。

三、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油类、粪便的船舶和车辆一般不准进入保护区,必须进入者应事先申请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登记并设置防渗、防溢、防漏设施。

四、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药、捕杀鱼类。

第十二条饮用水地表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必须分别遵守下列规定:

一、一级保护区内

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拆除;

不得设置与供水需要无关的码头,禁止停靠船舶;

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

禁止设置油库;

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禽畜,严格控制网箱养殖活动;

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二、二级保护区内

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原有排污口必须削减污水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满足规定的水质标准;

禁止设立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

三、准保护区内

直接或间接向水域排放废水,必须符合国家及地方规定的废水排放标准。当排放总量不能保证保护区内水质满足规定的标准时,必须削减排污负荷。

第三章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

第十三条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应根据饮用水水源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条件、供水的数量、开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划定。

第十四条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水质均应达到国家规定的《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各级地下水源保护区的范围应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并保证开采规划水量时能达到所要求的水质标准。

第十五条饮用水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位于开采井的周围,其作用是保证集水有一定滞后时间,以防止一般病原菌的污染。直接影响开采井水质的补给区地段,必要时也可划为一级保护区。

第十六条饮用水地下水源二级保护区位于饮用水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其作用是保证集水有足够的滞后时间,以防止病原菌以外的其它污染。

第十七条饮用水地下水源准保护区位于饮用水地下水源二级保护区外的主要补给区,其作用是保护水源地的补给水源水量和水质。

第十八条饮用水地下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废弃物。

二、禁止利用透水层孔隙、裂隙、溶洞及废弃矿坑储存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化工原料、农药等。

三、实行人工回灌地下水时不得污染当地地下水源。

第十九条饮用水地下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一级保护区内

禁止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

禁止从事农牧业活动;

禁止倾倒、堆放工业废渣及城市垃圾、粪便和其它有害废弃物;

禁止输送污水的渠道、管道及输油管道通过本区;

禁止建设油库;

禁止建立基地。

二、二级保护区内

(一)对于潜水含水层地下水水源地

禁止建设化工、电镀、皮革、造纸、制浆、冶炼、放射性、印染、染料、炼焦、炼油及其它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已建成的要限期治理,转产或搬迁;

禁止设置城市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堆放场和转运站,已有的上述场站要限期搬迁;

禁止利用未经净化的污水灌溉农田,已有的污灌农田要限期改用清水灌溉;

化工原料、矿物油类及有毒有害矿产品的堆放场所必须有防雨、防渗措施。

(二)对于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水源地

禁止承压水和潜水的混合开采,作好潜水的止水措施。

三、准保护区内

禁止建设城市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堆放场站,因特殊需要设立转运站的,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采取防渗漏措施;

当补给源为地表水体时,该地表水体水质不应低于《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不得使用不符合《GB5084-8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污水进行灌溉,合理使用化肥;保护水源林,禁止毁林开荒,禁止非更新砍伐水源林。

第四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防治工作并根据当地人民政府的要求制定和颁布地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第二十一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由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水利、地质矿产、卫生、建设等有关部门共同划定,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跨省、市、县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其位置划定和管理办法,由保护区范围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共同商定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二条环境保护、水利、地质矿产、卫生、建设等部门应结合各自的职责,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因突发性事故造成或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时,事故责任者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污染并报告当地城市供水、卫生防疫、环境保护、水利、地质矿产等部门和本单位主管部门。由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当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组织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必要时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采取强制性措施以减轻损失。

第五章奖励与惩罚

水源污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微污染水源 水处理技术 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水源的品质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逐步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微污染水源水遭受到了氮氧化物等化学物质的破坏,水的品质大幅度下降,如何采取有效的水处理技术对其作出处理,以保障饮用水各项指标在合理的区间之内,已成为我国水处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纵观我国水厂早期的水处理技术,很难对微污染水源水做出有效的处理,也无法保障水源的质量安全。在水处理专业人员持续研究下,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效地提升了饮用水的质量。本文将详细讨论我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1 中国微污染水源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1 膜过滤技术

膜过滤技术可以对微污染水源做出有效地处理,这一技术主要由超滤、微滤和纳滤等水处理技术组成,利用膜过滤这一技术可以高效地处理掉水体中的异味、不正常的颜色等有害物质,从而对微污染水源进行高效处理,提升水源水的品质,保障饮用水的安全。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通过膜过滤这一深度水处理技术处理过的微污染水源水,其各项指标均能达到国家饮用水的相关要求,可以高效地清除微污染水源中的细菌及有害杂质。膜过滤这一深度水处理工艺能够有效地提升水体的质量,大幅度地提升微污染水源水的品质,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处理专家学者对其做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膜过滤深度水处理工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2 臭氧氧化技术

臭氧氧化技术是利用臭氧的氧化能力来对微污染水源水中有害物质和土霉异味的清除,这一深度水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地将微污染水体中的细菌及有害物质进行清除,有效地提升微污染水源水的整体品质。从理论方面而言,利用臭氧可以把微污染水源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及时地清除,然而,在具体的水处理过程中,通常要添加活性炭来提升吸收可溶性杂质的水平。把臭氧氧化技术和活性炭相结合来处理微污染水源水时,必须按照以下操作步骤进行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首先要利用臭氧氧化技术将微污染水源水中的有害杂质打散,之后再利用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将其中含有的杂质吸收,在这一水处理途中,活性炭和臭氧氧化技术相互结合既实现了对水体的净化,臭氧的分解性又增强了活性炭吸收杂质水平。

1.3 光催化氧化技术

光催化氧化技术主要利用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对污染水源水进行净化处理,利用这一水处理工艺可以把水体中的杂质和细菌转化为水和其他无害的物质。目前,光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在我国尚处于研究探索时期,未能得到普遍的运用。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趋势是:(1)积极研究和选取有效地光催化剂,尽可能地降低光催化氧化技术的运用风险,努力提升催化氧化的速度和效果;(2)要根据水源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取水处理方法,逐步增大对反应器的开发投入,努力为光催化氧化技术的普及创造良好的条件;(3)要对与此相关的水处理技术进行有效地组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光催化氧化水处理技术的应用水平。

2 新型处理技术

2.1 膜到生物膜到反应器

这一新型的水处理技术可以把污水中的重金属给予有效地清除,并能确保相应处理水源的质量和安全,基于以上优势,膜到生物膜到反应器的水处理工艺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普遍运用于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作中。一系列的实践显示:膜到生物膜到反应器的水处理工艺可以将污水做出高效的处理,在具体运用时可以将水体中化合物污染物做还原处理,这就给水处理工艺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新的趋势。

2.2 膜到生物反应器

膜到生物反应器的水处理工艺把生物处理单元和膜分离技术相结合,之前的固液态状态下的隔离装置被膜隔离的模式所代替。这一水处理工艺可以把微污染水源中的有害微生物做出隔离处理,通过这样的处理过程可以把水流中的颗粒物给予有效地清除。这一水处理工艺不但可以提升污水处理后的整体质量,可以对其进行高效地净化,同时也减少占地面积,这些优点都为这一水处理技术的普遍运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当今的污水净化实践来看,这一处理工艺在水库等水净化领域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3 中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展望

目前,随着水污染的进一步加剧,早期的水净化工艺已不能及时有效地对污染水源进行安全净化,这样既不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还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威胁。早期的污染水源净化工艺在具体净化途中逐步成立了健全的理论,其净化工艺也得到了普遍的运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已不能对污水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处理后的水质也不能保证其质量。所以,微污染水源水净化领域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污水净化技术,大力增强污水净化的质量和效果,这也是污水净化领域成长的趋势。

4 结语

随着水污染问题的持续加剧,微污染水源水的污染问题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给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新的深度净化工艺的不断成长壮大,其净化工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净化的质量和效率也将有很大的提升,微污染水源水深度净化工艺也将得到普遍运用,净化技术的装置将持续涌现,这势必会带动污水净化领域的健康成长。只要持续加大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力度,才能有效地提升水资源的净化水平,从而保障饮用水的质量和安全,最终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并有利于对水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关大银,王钦.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和对策[J].中国市场,2016(34).

水源污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饮用水 环境保护 法律审视 立法现状

一、我国城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水量日益增多,水质日趋恶化,严重威胁饮用水源的质量。我国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加剧了饮用水源水质的恶化。就地表水源而言,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6年6月的《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显示:有16个城市水质全部不达标;有74个饮用水源地不达标;有5.27亿吨水量不达标。就地下水源而言,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地下水污染存在加重趋势的城市有21个,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东南地区。我国城市饮用水源水质污染严重威胁饮用水安全。目前,全国有7亿人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1.64亿人饮用有机污染严重的水,3500万人饮用硝酸盐超标水。其中,饮用不安全水的农民达到3亿之多。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严重威胁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

而我国饮用水源保护的人大立法主要有《环境保护法》、《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没有直接对城市饮用水源作相应规定,但是其中一些条文体现了饮用水源保护的内容,为城市饮用水源保护提供了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支持。如第17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第20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防止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现象的发生和发展。2002年的《水法》明确了我国水资源的权属关系和管理体制,强调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为我国城市饮用水源的流域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指导。该法第3条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第12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第33条规定国家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保障饮用水安全;第34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第67条规定了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996年《水污染防治法(修正)》规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止水源污染的内容,为我国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维护和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如第2l条规定在生活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威胁供水安全等紧急情况下,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采取强制性的应急措施,包括责令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减少或者停止排放污染物。此外,第27条规定在生活饮用水源地的水体保护区内,不得新建排污口。第49条规定了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权限责令停业或关闭。

二、国外城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立法借鉴

和国内相比较,国外对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有着许多先进经验。如《美国公共健康服务法》第14 编对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作了专门规定,要求建立水源保护区计划,"水源保护区"是指作为公共水系统水源的水井或井区周围的地面的和地下的,污染物可能通过其到达水井或井区的区域。该法明确规定:对于每一水源,根据所有实际可能的关于地下水流动、灌注和抽取的水文资料和其他州认为的确认水源保护区所需信息来划定水源保护区;鉴定水源保护区内所有潜在的可能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污染物来源;描述包括合适的技术援助,财政援助,控制措施的实施,教育和培训示范工程等在内的计划以保护水供应,包括在水井或水源被污染的情况下关于提供替代用水供应及地点的应急计划;包括考虑到新水井的水源区内污染物所有潜在来源的要求。

在德国,饮用水被确定为生活中的第一物质材料,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在德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经过100 多年的长期实践,迄今为止已建立近20000 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在德国,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建立与保护要符合法律程序,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建立程序是一道司法程序,主要有以下程序,第一步,提交建立城市水源保护区申请报告,一般由水厂提交,有时也可由国家机构提交,由国家专业负责机构受理;第二步,划定城市水源保护区和制定保护措施;第三步,公布城市水源保护区初步方案;第四步对水厂与受害者之间的矛盾进行调解;第五步,对城市水源保护区由国家专业负责机构负责监督执行。在情况发生变更的情况下,对城市水源保护区进行更新修改。德国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原则是争取将取水口所在流域全区划定为城市水源保护区,城市水源保护区至少要包括流域区内取水口上游区,城市水源保护区内部分级划出2到3个分区,分区保护,分区一般呈环带或半环带状,以取水口为中心向外展开。城市水源保护区的面积一方面要足够多,至少满足保护水质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尽量少,以便减少城市水源保护区对当地生产与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为德国饮用水重要来源的地下水,德国加强与完善了《地下水水源保护区条例》。另外对饮用水专用露天水库,湖水水源保护区进行水源保护区规划。对水源保护区内经济活动的规划原则进行了规定,污染可能性最大的生产经济活动安排在三级区,污染可能性小的生产经济活动安排在二级区,一级区保证无污染,绝对安全。

三、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立法建议

加强对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手段综合施治,而其中最为基础和根本的手段是法律保护的手段。因此,针对我国水源保护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把我国水源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

第一,确立水源保护原则。确定水源保护原则是全面构建水源地保护制度的前提和依据。要构建水源保护法律制度应当坚持和遵循以下原则:保护绝对优先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科学保护区域协调原则等等。

第二,建立水源地保护的行政管理体制。城市水源与一般水体不同,需要实行更严格和有效的行政监督和管理。曾经的松花江特大污染事故已充分暴露了我国多部门管理缺乏协调性的缺陷。加强对城市水源的保护,需要以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理念为指导,科学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建立统一、协调、有效的水源地保护行政管理体制。

水源污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污染水源 预处理 氨氮

0 前言

氮是微污染水处理中的主要去除对象,它在原水中以有机氮、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形式存在,对饮用水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供水中残余的氨会使配水管网中的硝化菌生长,而硝化菌和氨放出的有机物会造成嗅味问题[1];出厂水中的氨不仅要消耗大量的氯,而且由氯生成的消毒副产物可能对人体有三致作用;亚硝酸盐在水及食物中与二级胺、酰胺或类似氮氧化物发生反应,形成直接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1]。根据我国2000年建设部I类水司水质标准,饮用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允许浓度分别为0.5mg/L和0.1 mg/L。欧共体水质标准中,氨氮的指导值为0.05 mg/L最大允许值是0.5mg/L。

去除水中氮的方法很多,其中生物法是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在淮河(蚌埠段)饮用水源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生产性试验中[2],生物滤池对原水中氨氮去除率曝气时达70%-90%,不曝气或曝气不正常时在50%-70%之间;在巢湖原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试验中[3],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0%和70.4%,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5%和99%:在邯郸滏阳河水生物处理中试研究中[1],氨氮的去除率平均变化范围为75%-99%,平均去除率为92.46%。其它的相关报道也表明,生物氧化的氨氮去除率几乎都在80%以上。本文是在上海某水厂的生产性试验的基础上,利用生产运行中的一些客观因素,探讨微污染水源水生物预处理中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因素。

1 试验简介

本试验以某水厂为基地,规模为5000 m3/d,工艺为用生物陶粒滤池预处理微污染原水。该滤池主要设计参数见表1。

项目 设计参数 项目 设计参数

处理水量(m3/d) 5000 曝气方式 底部设微孔扩散装置连续曝气

滤速(m/h) 5.5 反冲洗方式 单气冲2-3min,再单水冲5min

填料高度(m) 2 冲洗周期(d) 5-7

空床停留时间(min) 22 气水比 0.7:1-1:1

2 试验条件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

2.1 温度

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到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氨氮的去除效果。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活性越大, 但从表2中我们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反而是冬季的平均去除率(37.55%)高于夏季的平均去除率 (8.37%)。对于这样的结果,可以在相关的试验中得到证实:在取水口水源水生物预处理中试研究中就得出[4],水温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小;生物陶粒技术改善城子水厂水质的研究也表明[1],生物陶粒滤池在低温(0~14℃)时对氨氮的去除率较高。不少试验研究也都指出[1-2],温度变化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其原因在于[51:决定氨氮去除效果的亚硝化杆菌(Nitrosomonas)和亚硝化球菌(Ni- trosococcus)均适合在2~40℃范围内生长,硝化杆菌(Nitrobacter)也适合在5~40℃条件下生长。由此可见,由于本试验的原水水温均在5℃以上,因此温度并不会导致本试验中氨氮去除率偏低。

2.2 溶解氧

理论上可以算出,每氧化1 mgNH3-N为N02- -N,需要消耗3.34 mg的溶解氧,每氧化1 mg N02-N为N03--N需要1.14mg溶解氧。所以, 溶解氧对于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一般认为[1],只要维持反应器出水溶解氧不低于3~4 mg/L,就可以保持较高的氨氮去除效率。而本试验中的原水溶解氧比较高(均在5 mg/L 以上),出水溶解氧也完全高于3~4 mg/l因此溶解氧是充足的,不会影响氨氮的去除。

2.3 水力负荷

有研究指出[1],在一定范围内水力负荷对氨氮的去除率没有什么影响,这主要是由于硝化细菌的硝化能力较强,世代时间长,一旦形成稳定的硝化状态后,进入生物陶粒滤池的氨氮在短时间内被硝化细菌吸附、分解和氧化。根据实际运行的结果,有试验推荐[2,6),采用空床停留时间20-30min,即水力负荷4~6 m3/(m2·h)作为设计参数,效果最佳。本试验设计和运行的停留时间(22 min)也在此范围内,可见水力负荷并不能成为影响因素。

2.4 原水的氨氮浓度

据统计,黄浦江上游的大桥泵站取水口1995年的氨氮平均值为1.17mg/L,1996年为1.63mg/l 最高浓度达到3mg/l而试验期间的原水水质较往年好,氨氮的平均值在冬季仅为0.35-1.1mg/L,而夏季加上雨水充足,浓度更加低,平均值只有0.16 mg/l低进水浓度必然导致低反应速率,且使硝化和亚硝化杆菌的营养不足,加上这类细菌生长缓慢, 挂膜的成熟期长,最终影响氨氮的去除效果。另有研究也指出[7],原水氨氮含量太低日寸,由于缺乏足够的营养物,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速度缓慢,难以培养起生物膜,处理效果较差。

由表2的数据可以看小,冬季原水的氨氮浓度 (0.35~1.1 mg/L)高于夏季(0.05~0.28 mg/L), 因而虽然存在温度低等不利条件,冬季氨氮的去除率仍高于夏季,这表明原水的氨氮浓度低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

2.5 原水中的有机氮转化为氨氮

去除水中的氮,实质上就是水中氮的转化过程。在生物脱氮的过程中,包括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三个阶段。在氨化过程中,水中有机氮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氨氮。硝化过程中,首先在亚硝化杆菌的作用下,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氮,然后在硝化杆菌作用下,亚硝酸盐氮进一步被氧化成硝酸盐氮。反硝化过程中,硝酸盐氮转化为氮气,释放到空气中,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水中的氮被彻底去除了。

由于本试验中只把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列为常测指标,因此我们并不能了解到氮在水中的全部转化过程。有可能是原水中有机氮含量较高,且有机氮降解速度大于氨氮的降解速度,造成了氨氮去除率低的表面现象。试验中还发现,当氨氮浓度很低时, 本试验的后续滤池中常会出现氨氮浓度升高的现象,也印证了有可能是氨化速率大于硝化速率,使得氨氮去除率看起来偏低。由表2还可以看出,不论在什么季节,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都比氨氮高得多, 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硝化作用并不是进行得不好, 而是氨化作用部分掩盖了氨氮的去除效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经过几个月的稳定运行且生物膜也成熟后,冬季去除率仍不高的原因。

2.6 气水比

本试验中,生物陶粒滤池的设计气水比为0.7:1 - 1:1,这也是许多资料中推荐的气水比。但由于未买到合适的鼓风机,加上气量不可调节,在刚开始的挂膜阶段,气水比就达到2:1。硝化细菌本来就生长缓慢,受水力冲刷后的恢复期又长,尤其是在其未完全成熟时就受到强烈的冲击,使之不能有效附着在滤料表面,造成连续运行2个月后才形成生物膜,影响厂氨氮的去除率。有试验证明[6],当充氧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过多的氧会使微生物自身氧化,生物膜量减少,去除率反而下降。这是夏季氨氮去除率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挂膜成功后,由于气阻等原因,滤池又一直处在不曝气的状态中运行。虽然原水氨氮浓度低,溶解氧又较高,不曝气并不会造成溶解氧的缺乏,但曝气的作用除了提供充足的溶解氧外,还有利于传质。不曝气运行显然不利于传质,这也是冬季稳定运行时氨氮去除率不高的原因。

转贴于

3 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根据生产的实际运行状况,分析生物陶粒滤池运行中氨氮去除率偏低的原因为:原水的氨氮浓度低,原水中有机氮转化为氨氮,以及气水比不恰当。

参考文献

1 王占生,刘文君.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刘文君,贺北干,等.淮河(蚌埠段)饮用水原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生产性试验.环境科学,1997,18(1):20-22

3 黄显怀,壬占生,等.巢湖原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的研究.给水排水,1996,22(8):15-18

4 龚明树,殷云兰,等.取水口水源水生物预处理中试研究.给水排水,1999,25(4):5--8

5 王毓仁.提高废水生物硝化效果的理论探讨及工艺对策.给水排水,1994,20(8):27

6 徐元勤,等.微污染原水预处理试验研究.中国给水排水,1997,13 (3):44一45

水源污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水源;污染现状;富营养化;原因;治理对策;新立城水库

中图分类号 X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44-01

水源水库的水质安全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随着工农业污染的加剧,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现象普遍,蓝绿藻大量发生,导致水源水库水质污染的加剧。人们日渐关注水源水库水质安全,城市供水行业普遍面临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提高压力[1]。因此,为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有效控制水源水质污染与富营养化,保证城市供水安全,亟需改善水源水库水质[2]。新立城水库是以向长春市供水、防洪、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也是吉林省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为了确保水资源和渔业资源能世代永续利用,有必要对新立城水库水污染现状、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该水源水库污染和富营养化控制方法。

1 新立城水库概况

新立城水库位于新立城镇,座落在长春市东南部,距离长春市中心16 km,是向长春市区供水、防洪、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也是长春市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新立城水库总库容约5.92亿m3,拥有控制流域面积1 970 km2,设计供水量8 880万m3[3],为长春市西部部分区域供水水源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工农业污染的加剧,新立城水库水质富养化问题日趋严重,其主要原因为该水库上游水源复杂,途经石门、三联、寿山等水库和伊通河、伊丹河等上游的干流和支流水体及库区范围内沟渠,周边有农户、农田等大量面源污染,致使库区水中的化学耗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化学指标的监测浓度均超过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2007年爆发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蓝藻水华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新立城水库作为长春市水源在城市供水水量、水质2个方面形势堪忧,将会成为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和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

2 污染现状

2007年7月长春市新立城水库开始出现大量藻类,到7月中旬藻类加重,经鉴定蓝藻占62.5%,绿藻占25%,其他藻占12.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流域6月干旱少雨,降水量仅为常年平均值的20%左右,异常干旱少雨,高温,光照好,导致藻类大量繁殖[4]。长时期干旱后,7月上旬流域大量降雨将藻类带入水库,而水库本身肥力十足,有足够的营养盐类,适合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发生后长春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治污措施,经过多年的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治理工作不应停缓。

3 污染原因

3.1 水库内源污染

湖库内污染源主要包括湖内旅游、库区养殖、底泥等。近些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游客数量不断增加,由于管理不到位,大量垃圾给水库造成较大压力。另外,导致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水库的不合理投放,不能有效利用剩余的氮、磷,尤其是水库长年累月大量积累底泥,形成温越层造成底部水体呈厌氧或无氧状态以及水库底部有机质耗氧过大。沉积物中的硫化氢、氨氮和重金属等污染物不断在厌氧环境中释放,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导致水体嗅味异常、色度升高、底层水质恶化。

3.2 水库外源污染

多年来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汛期降雨量集中,流域内农业区径流增加。随着农业生产的逐步发展,各类作物的农药、化肥用量投入增加。此外,水库上游区域旅游开发使各种废物数量增加,上游水源周边村屯的生活垃圾较多的流入,使得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新立城水库水质。

4 治理对策

4.1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水质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降解水中有机物及氮源污染物。先通过筛选、驯化、培养等技术方式获取优势微生物,然后在人工措施下创造繁殖与生长条件,从而达到提高降解效率的目的。可以直接将外源的污染降解菌施入污染水体中,即施菌技术,然后通过它们的迅速增殖,有效控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活动。可选择施用光合细菌和EM复合菌利用水质中多余的氮、磷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消除水域中的有机污染及水体的富营养化[5]。

4.2 库区及流域生态恢复

新立城水库富营养化得到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水体生态系统恢复良性循环。库区可以培植芦苇、蒲草、菹草等优良水生植物,使其很好地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生长发育[6-7]。水产养殖方面,可以移植河蚌、螺类过滤水中有害物质,净化水质。注意科学选择和合理搭配养殖种类,发展生态水产养殖,进行人工放流,充分利用鱼、虾和贝类等生物的滤食性特点,调整水库水生生物结构[8-9]。

4.3 内源污染物控制

控制库区游客造成的污染,应强化宣传,加强库区对库内旅游船舶管理,提高游客和运输船主的环境意识,严禁旅游产生的生活废水、废物向湖库中直接排放或抛弃,应按规定妥善收集、贮存或处理。船舶靠岸后,留在船上的废水和废物应排入岸上接收设施并按环保要求和标准处理。

5 参考文献

[1] 黄廷林,温开亮.水源水库污染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J].建管科技,2010(23):36-39.

[2] 黄廷林,柴蓓蓓.水源水库水质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6):588-593.

[3] 于常荣,赫颢,钟艳兵.新立城水库水质研究[J].吉林水利,1995(1):48-49.

[4] 李春明.新立城水库蓝藻形成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初探[J].科技信息,2009(3):54-56.

[5]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中的生物修复技术[EB/OL].(2009-06-15)[2014-01-01]..

[6] 吴文卫,杨逢乐.赵祥华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9):138-140.

[7] 蔡继祥.淮河流域的污水处理现状与生态修复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347-348.

水源污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太湖 突发性污染 快速诊断 应急处理 应急预案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121-02

太湖流域面积36895 km2,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高密度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GDP占全国总量的11.6%[1]。太湖水源保护区的水体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开发带的经济发展建设和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对太湖水源保护区污染事故进行快速诊断、处理技术与应急预案的研究很有意义。

1 太湖污染现状

太湖目前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和局部水域的有机污染问题。太湖流域处于中等富营养状态,101个水质监测点中,V类和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为65.4%,太湖Ⅲ类水面积仅67.5%,且92.3%的水体为富营养水平。沈建军等[2]从2007年的6月到2008年的2月,选取了五里湖、梅梁湖、西部沿岸区、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5个湖区作为水质状况检测的区域,结果表明:全湖CODMn平均浓度为Ⅲ类,TP平均浓度为Ⅳ类,TN平均浓度为V类。太湖蓝藻爆发的频率和规模在不断增长,藻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C)会直接降低了饮用水的安全性。

2 太湖水源地突发性污染来源分析

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是指在水源保护区内由于安全性的污染物泄露、排放,造成水质瞬间严重恶化,严重威胁水厂取水安全的污染事故,这些事件多是由于事故、常规污染源违法排放、城市或农村的非点源污染受暴雨冲刷等进入水体、船舶等的污染物泄露、环境因素导致的水质突变、气候突变等自然灾害带来的突发性污染和人为投毒等[3]。根据太湖目前污染现状,以及太湖以往发生的突发性水源污染进行分析,可以推断造成太湖水源地突发性污染的来源为化工企业突发性事故、污水排放和湖泊富营养化。其中由于湖泊富营养化导致的突发性藻类爆发带来的污染尤为严重,本文选择只对藻类爆发的突发性污染的预警系统、快速检测、应急处理技术等进行阐述。

2.1 化工企业突发性事故污水排放等对水源地的污染

太湖流域经济较为发达,拥有大量的能耗高、重污染的化工企业,使得太湖流域水污染风险和安全压力日益增大,这些企业若发生工厂泄露、爆炸等事故或者污水排放控制不当,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流入太湖的有毒有害物质,化工原料就很容易对太湖饮用水源造成污染。

2.2 湖泊富营养化对水源地的污染

太湖营养化面积占全湖的70%以上, 近些年来,藻类大量繁殖,每年夏、秋季节都伴有蓝藻爆发。2007年5月底,太湖区域蓝藻提前爆发,水源地的水质恶化严重,自来水厂无法处理源水,水质发臭,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活,至6月3日才恢复饮用水正常供应。

3 太湖水源地藻类爆发突发污染应急处理方案

大量无机或有机的氮、磷进入湖泊、水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磷酸盐和硝酸盐,引起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具有高稳定性,比重小,难于下沉,同时藻类繁殖会释放恶臭物质,引起饮用水感官性能下降,这些水质特征造成含藻水处理的难度增大,藻类的繁殖还对水源地的用水安全性造成威胁,释放的藻毒素会引起人畜患病甚至死亡。

3.1 建立藻类预警系统

以太湖历年来的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运用多元逐步回归统计方法,选择水温、N/P等多项环境理化因素与叶绿素a,藻类生物量、蓝藻生物量等生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找出与蓝藻因素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并用环境因子的实测值进行检验,利用预测方程太湖藻类生物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太湖藻类水华的预测预报,把监测数据和相关的气象水文数据通过数据导入数据库,再通过预警模型计算,将预警结果存储,GIS平台将结果与采样点空间分布的空间数据相连,就可以提取预警信息,并得出预警结果[1]。

3.2 藻类爆发监测技术

对取水口水质进行日常监测, 实施动态监测,除对常规的指标进行监测以外,应特别注意的是,原水和处理出水中的微囊藻素浓度是对藻类爆发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指标。当原水中微囊藻素>1.0Mg/L时,应把检测结果及时通知取样单位和水源水体管理单位[1]。藻类爆发监测技术可以提高对藻类爆发引起水污染事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为污染事故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3.3 快速检测技术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快速检测(应急监测)是环境监测人员在事故现场,使用小型、便携、简易、快速检测仪器或装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污染物质的种类、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污染范围,以及可能的危害等做出判断的过程,为污染事故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处置和制定恢复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4]。藻类爆发时,表现为水体中有机物浓度升高,而水体中有机物的种类和浓度可以通过监测车上配备的一些高档仪器在现场进行快速的检测。但关于藻类的鉴定和浓度的测量由于缺少快速测定仪类的检测工具,需要送交实验室进行检测。不过,随着藻类爆发的频率和危害程度的不断增加,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关于藻类测量的一些快速测定仪。

3.3.1 有机物的快速检测技术

通过配置应急监测的仪器和设备,如水和气体检测试管(直接检测管和吸附检测管)、反射式分光光度计、便携式阳极扫描伏安计(ASV)、单项目或多项目气体检测器、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便携式离子计、便携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单项目或多项目水质检测器、车载式GC-MS仪、便携式(车载)气相色谱仪、便携式(车载) 离子色谱仪、多普勒流量仪、免疫分析仪等、等比例水质采样器,可以在事故现场实现对有机物的快速检测。

3.3.2 藻类浓度的快速测量技术

传统的藻类检测方法采用碘液固定沉降藻类计数法,因检测用时在24小时以上,而不能及时地提供水体中藻类生长信息,用于指导后续应急处理技术的采用。高建峰[5]等使用离心沉降的方法检测水中藻类,在1小时内便获得藻类的浓度,通过跟采用碘液固定沉降法检测藻类的结果进行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符合生物检测的质量要求。该法首先运用离心沉降的方法收集水中藻细胞,震荡洗脱后定容,然后使用浮游生物技术框在显微镜下技术,最后将结果换算成原水样品中藻细胞数目。

3.3.3 其它藻类检测技术

陈丽芬[6]等对德国“WALZ”叶绿素荧光测定系统系列中的PHYTO-PAM叶绿素荧光仪快速测定藻类生物量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优势藻类特征图谱来矫正叶绿素荧光仪,测量结果显示快速荧光测定和传统的有机溶剂提取法测定相关性达到了0.91。藻类和其他光合生物的光合反应中心都含有叶绿素a和其它一些光合色素,这些色素被可见光激发可产生荧光。同一个门的藻类含有的光合色素的数量和性质是相似的,对于不同门的藻类来说,其光合色素的组成有所区别,其荧光激发光谱(固定的发射波长在680 nm)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因此荧光仪能够通过荧光激发光谱来区分不同门的藻类,并测定主要门类(绿藻、蓝藻、硅藻)的藻类生物量。

目前,西方的一些国家在线的叶绿素荧光仪已有产品面世,但价格昂贵。如果在水源处配置在线叶绿素荧光仪,则可藻类生物量以及主要种类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为应急处理技术提供指导依据,对症下药,将污染控制在最小危害范围内。

3.4 应急处理技术

突发性水源污染发生以后,应根据污染物的浓度和污染性质在水源地和水厂这两个系统中分别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技术进行处理。

3.4.1 水源地应急处理技术

突发性藻类超标时,在水源地采用人工机械除藻和曝气等物理方法能够取得一定除藻效果。在水华堆积的地方,采用相对安全的改性粘土絮凝方法,沉降蓝藻,消除蓝藻在水面堆积、死亡与发臭,改善水质与湖泊景观。而在取水口处采用高锰酸钾氧化则可有效去除原水中的藻类,马军[7]等研究表明高锰酸钾具有良好的杀藻效果,在高含藻量情况下,药剂投量在0.2~0.4 mg/L范围内时,藻类去除率维持在40%左右,当投药量增加到0.4~0.8 mg/L时,藻类去除率急剧升高到92.7%。高锰酸盐虽然具有良好的除藻效果,但是其给水体带来的二次污染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其它常用的氧化剂还有氯和臭氧。

3.4.2 水厂应急处理技术

在水厂中,常采用的应急处理措施是强化混凝和活性炭吸附。强化混凝不需要增加新的设备和药剂,是较为经济实用的方法,强化混凝对原水中的藻类去除作用较强。饮用水处理中大量使用活性炭来吸附去除臭味、藻毒素、合成有机物、内分泌干扰物、消毒副产物以及其前驱物,因此可以通过投加大量的活性炭去除水体中藻毒素等有害组分。

也有人指出,当水体中检测到藻类中硅藻占主要优势,生物量比较高时可采取适当增加反冲洗次数、增加絮凝剂投加量等措施,而水体中蓝绿藻占主要优势时,可采取增加投氯量等措施[6]。在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中,自来水中有浓烈的烂圆白菜味,经分析产生臭味的物质是硫醇、硫醚类化合物,所确定的除臭应急处理工艺是:在取水口处投加高锰酸钾(3~5mg/L),在输水过程中氧化可氧化的致臭物质和污染物,再在净水厂絮凝池前投加粉末活性炭(30~50mg/L),吸附水中可吸附的其他臭味物质和污染物,并分解可能残余的高锰酸钾,经过应急处理,自来水恢复到蓝藻爆发之前的正常水平[8]。

3.4.3 "引江济太"

2007年在太湖蓝藻爆发后,无锡市政府在自来水事件第一次新闻会上宣布,立即加大引江济太的调水容量,以尽快促进太湖水体流动,改善太湖水质。实施“引江济太”工程调水以提高太湖水体自净能力,改善太湖和流域水体水质,并增加向太湖周边地区供水,让太湖流动起来。长江引水量从每秒160 m3增加到每秒220 m3,至6月4日上午8时,已调引长江清水4.54亿m3,入湖2.61亿m3,直接受水的太湖贡湖水域水质明显好转,无锡锡东水厂水质稳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水危机。

3.5 应急预案

水源地藻类爆发后,根据先前制定的应急预案方可快速的做出应急反应,使污染造成的危害能够高效的得到控制。成立专门的应对水源地水藻爆发的处置应急队伍,包括一般的工作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形成有效的应急措施,建立反应迅速、组织科学、高效运转的应急机制;成立专门的突然性水污染应急处理专家小组,遇到突发事件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处置[9]。同时也要建立联动机制,使各个部门能够在短时间内信息共享。

应急预案应从快速检测和应急处理这两方面入手。大体思路是:藻类爆发后,将监测车开赴现场,对藻类爆发带来的污染进行应急监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及时的通报;应急处理小组根检测结果对污染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着手准备替代方案或更佳方案;根据处理效果对应急措施进行评估,选择是否要采取其它的应急处理措施。

4 结语

太湖的蓝藻爆发危机的解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对污染事故的快速检测、应急处理以及应急预案的建立并不能保证能解决遇到的所有突发性污染事件,但是增加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快速、高效的启动相关的救治工作,使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得以成功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建立太湖水源地突发蓝藻爆发污染的应急预案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徐冉,王梓,陈诗泓.无锡太湖水源地藻类爆发应急管理与处置体系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2):85-88.

[2] 沈建军,李柏山,许海萍.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J].环境科学导刊,2009,28(2):27-29.

[3] 冯运超.水源水质突发性污染应急处理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万本太.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5] 高建峰,翁天楚,陈琼洁.离心沉降法检测水中藻类技术[J].西南给排水,2006,28(2):22-23.

[6] 陈丽芬,郑锋.叶绿素荧光技术快速测定水体藻类生物量的应用[J].城镇供水,2007,6:51-52.

[7] 马军,石颖,刘伟,等.高铁酸盐复合药剂预氧化除藻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1998,14(5):9-11.

水源污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水质污染;突发性事件;应急监测;对策建议

饮用水安全及保障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澄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密切依赖于城市供水,近几年来,我县供水水源、净水厂、供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取得较大进展,污染源治理和饮用水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但是饮用水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县城水源地水质不合格、污染和水量不足问题比较突出,供水管网建设落后,导致二次污染,水质监测和检测能力不足,应急监测能力较低。水源和供水系统的污染直接危及公共安全。建立完善的水质预防监测体系,以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迫在眉睫,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县水源水质预防监测体系的发展现状

在水资源的管理上,中国过去一直有“九龙治水”的说法,在我县同样如此。水保局作为水资源管理的职能部门,虽然建立了自己的水质检测中心,但仅限于常规简单项目的分析,随着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颁布实施,水质指标由35项增加至106项,增加了71项,给水质检测带来挑战和一定的难度。目前,我县水保局正在筹建新的检测中心,购置设备,培训人员,提升检测能力。

澄城县环境保护局同样负担者全县水资源污染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其下属的环境保护监测站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该站的实验环境、仪器设备、管理水平在渭南市同行业实验室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具备国家地表水和饮用水标准的检测能力近40余项。

我县历来重视水源水质的监督监测工作,目前,县环保局依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对我县主要饮用水源五一水库和温泉,进行每季一次的水质监督监测,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水质状况。我县还建立了县城供水水质月报制度,依据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由县水保局、卫生局对自来水公司的进厂原水、出厂水和管网水实施每月一次的监督检查,并将检测结果在重要媒体进行公示。目前,县水保局正在承担建立全县范围内的多个管网水质在线监测点的论证工作,准备对余氯、浑浊度、pH三项水质参数和压力进行在线监测。

总体来说,近几年来,我县的水源水质预防监测体系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二、我县水源水质预防监测体系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欠缺和不足

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我们应该看到,我县水源水质预防监测体系在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方面还存在欠缺与不足。

首先,从实验室检测能力来讲,我们的常规实验室检测手段和工作程序不能适应突发性污染应急检测的需要。从工作程序上来说,完成一套常规的实验室工作程序,包括采样、下达任务、实验室检测、数据汇总与分析,需要至少几天的周期,越是复杂性污染,需要分析的项目越多,所花的周期越长,很难适应应急监测的需要。其次,实验室检测能力和设备主要根据国家相关水质标准设置,而突发性污染应急检测注重的是快速检测能力、毒性物质的快速判断能力,包括机动监测设备,这方面的配备还有较大的欠缺。

其次,我县五一水库,是县城供水保障的生命线。然而,我县水源目前还主要依靠人工定期采样进行检测,检测周期较长,检验结果相对滞后,不能对突发水质污染作出及时反应。

城市供水和供水管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是安全供水中的关键环节。供水水质督查和月报促进了我县城县供水综合合格率的不断提高,但其手段仍然是传统的人工巡检和实验室监测,这种定时采样方法数据量小,且不连续,每月一次的检测频率不足以反映水质连续变化。目前我县供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还未建设,对水厂的管网水进行实时监测,可以补充了原有水质督查体系的不足,然而,如何将其整合到供水水质督查体系中高效运行,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完善。

另外,目前的数据库和水质信息网络建设还相对滞后,每年的水质监测数据的共享和扩展性不强,导致水质信息利用的时效性较差,不同部门的实验室数据难以得到统一、高效的利用。

我县目前整体的水源水质污染应急预案尚不完善,这样会影响对急性污染的快速反应效率。应该尽快完善科学的水质管理平台,确立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健全统筹运行机制,设置安全预警与防范系统,才能满足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与高效处置的需要。

三、对策和建议

为了保障我县的供水安全,有必要对我县的水源水质预防监测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构建反应敏捷、机动灵活、机制科学的水质预防、应急监测系统。

1.建立健全从水源地到供水末端全过程的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制定和完善应急供水预案。落实供水监测检测值班制度,扩大监测范围,增加重点监测断面和监测频次,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强化水厂处理措施,改善安全供水条件,防患于未然。

2.提高水质实验室的快速监测能力

应对突发性污染需要水质实验室建立特定的污染应急检测工作程序,根据不同的污染类型,如有机、无机、农药、石油类污染,制定针对的检测方案,包括现场勘查、采样程序、实验室检测项目的组合设置、检测结果反馈途径等,一旦污染发生则快速启动工作程序,做到应对突发污染高效、判断准确、跟踪及时。

另外,必须调整实验室能力结构,补充应急检测仪器。一方面,发展质谱等有机物、重金属污染的快速定性技术,另一方面,发展生物毒性监测技术、分子基因探测技术、ELISA等微生物快速鉴别技术,以便迅速确定污染物范围和种类。

3.加快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

针对水源和供水水质污染的应急监测要求,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能连续、及时、准确地监测目标水域的水质变化,是突发性水质污染的有效监测手段。

对我县水源重点部位实行24小时连续监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先选择五一水库取水口为试点,进行实验运行,获得背景参数,建立运行规程。其后,采取分批、分期的建设形式,推广应用于我县其他水源和取水口,设立覆盖全县的水源水质在线监测网络。

在线监测系统应首先选择体现水质污染的特征参数,例如,应用综合生物毒性在线分析技术,能直接、迅速地体现水样对生物体的综合毒性;应用水生生物预警系统效果直观而成本较低,可与水源在线水质参数监测配合预警水质污染。建议首先配备关键在线监测参数,并于在线监测仪器机柜预留足够的扩充空间和接口,以便后续逐步扩大监测指标范围。水质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可以弥补传统人工巡检方式在即时性、全局性、连续性等方面的不足,做到对供水和管网水质的24 小时连续监测,提供早期报警信息,对管网水质变化作出迅速、正确的反应。目前我县的信息化水质监测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范围较小、基础还比较薄弱,为充分发挥该系统的作用,应加强监管,完善供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监管工作程序。同时,对监测参数进一步加强和扩展,以适应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国家新的水质标准的要求。

4.提高水质监测的机动能力

突发性水质污染检测要求水质监测部门具有机动能力,移动监测车可以根据污染事故的监测需要,机动灵活地在野外现场完成水质采样、处理和分析、污染物的追查溯源、影响范围确定等,是应急监测的必要手段。配合应急反应监测的需要,水质监测车要注重车载应急监测仪器的配备,在面对微生物、重金属、有机物等不同的污染类型时,充分发挥其快速鉴别能力。同时,利用车载移动信息传输系统,将现场情况及时反馈中枢指挥部,实现应急监测的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