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钱学森精神

钱学森精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钱学森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钱学森精神范文第1篇

“活到老,学习到老,前进到老”是钱学森对科学、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钱学森博学多识,从应用力学到工程控制论,从工程控制论又走到系统工程、系统科学、大成智慧学,直至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及其中的各个学科,几乎都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和论述。他一生的科学思想最为显著的特点是“系统思想”,而其“系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明显时间线索,在《钱学森文集》得到充分体现。他在耄耋之年,将以控制为中心的航天工程演绎为多学科、多专业的复杂巨系统,从现代科学技术推及哲学,不仅有学科的深度,更有跨学科的高度和广度。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门类纷繁,但钱学森却用他的系统观点给我们理出了清晰的科学技术结构图。这张图镶嵌在《钱学森文集》的封面上(本是亲手绘制的,此处是重新排过的),既是对6卷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是理论精华的总结。

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借用北大老哲学家熊十力的观点,把智慧分为“性智”、“量智”。他说:“人的智慧有两大部分:量智和性智。缺一不成智慧!此为‘大成智慧学’。”他认为,“量智”是侧重对事物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去探索其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性智”是侧重对事物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的、形象的感受上,从事物的“质”上入手去探索其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等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知识是“性智”、“量智”的结合,主要表现为“量智”;而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美学以及各种文艺实践活动,也是性智与量智的结合,但主要表现为“性智”。“有丰富的知识是必要的。但也要说清楚,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智慧了。这里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说明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大成智慧学教我们总揽全局,洞察关系,所以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完成创新。”钱学森如是说。

科学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能解释一大堆凌乱无序、错综复杂的现象,更贵于它能预言现象。钱学森具有广阔的未来视野,他以前瞻者的视角站在现代科学技术之巅,从大至宏观、宇观,小至微观、渺观分析认识物质世界,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构建出一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奏响了巅峰上的交响乐。他的科学思想和理论不仅在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中得到了证实,而且也将对我国当下和将来的发展依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音乐是一种能够表现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本性的艺术。当我们把导弹、火箭、航空等与钱学森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经常忽略了与这位科学大师如影随形相伴的音乐、绘画、摄影、文学等艺术世界。钱学森特别喜欢贝多芬创作的乐曲,尤其喜欢贝多芬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这些艺术作品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带给钱学森勇气和力量,丰富了他对世界的认识,使他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在《钱学森文集》中钱学森不仅畅谈了导弹、火箭、航空等尖端科技,还带领我们进入了哲学、思维、文学、美学、音乐、园林、建筑等学科领域。有人说,理性和感性相结合,才是全部意义上的哲学。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中又体现出自然科学家严谨务实的态度,他以理性的智慧和感性的浪漫在科学世界和艺术世界中自由遨游,得出了科学思想家和人文科学家独到精辟的见解,同时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和真正的快乐。因此,他呼吁:“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造奇迹!”

美国著名原子物理学家韦斯科夫(V.Weisskopf)认为,尽管从科学上可以成功地了解大自然的一切领域,但是仅仅这一点还远远不足以历尽人类经验的每个方面。叔本华说:大思想家真是凤毛麟角,千万人里未必能择出一个大思想家来,他们是人类的灯塔;如果没有他们,人类就要流落在茫茫无际的大海里。钱学森的思想理论已超出自然科学技术范围,驰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广阔领域。他的科学思想、创新思想、民主思想、人文思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不仅在当代,而且在未来,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人,人类,人类文明之旅,按其本质都是历史的,隔断这种历史的继承性,我们就会倒退到洪荒原始时代。《钱学森文集》像一幅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清明上河图”,以长卷的形式,以深入浅出的笔法,将科学技术、文艺理论和哲学思想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呈现给我们,启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现实各种复杂的事物,包括认识我们自己、人和人的精神等本质和规律。同时,科学的观点、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道德还可以塑造我们的思想、情操,培养我们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心灵,以至影响我们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世界更美好、人类更幸福,如同贝多芬在《欢乐颂》中表达的理想:“人类同享幸福与欢乐,在这美丽的大地上”。

钱学森,用奔涌的智慧照亮一段历史,以卓越的灵魂感动一个民族。他出类拔萃的品格,让他挑得起历史的千斤重担,放得下个人的利害得失。贫弱的祖国、复兴的大志、国重于家的宽广胸怀赋予他恢弘的未来视野、冲天的豪情斗志,让他成为“大家中的大家”。《钱学森文集》以史学家的智慧,文学家的才情,数学家的缜密,逻辑修辞的严谨,描述深刻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军事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文艺理论等,鸿论深入浅出却切中事机,学贯中西又文采斐然。它是迄今为止收录钱学森中文文稿最为系统、全面的个人文集,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钱学森一生丰富多彩的科学思想和令人崇敬的科学精神;是胸怀祖国的赤子的思想史、博学多才科学家的学术人生、着眼未来前瞻者的智慧结晶,更是研究者、学习者攀登高峰的进步阶梯。

这是一部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的巨著;这是一笔不能用金钱衡量的财富,藏之于室,开卷有益。

作者简介:

邢海鹰,国防工业出版社总编辑。

邢海鹰同志始终倡导并积极推进以原创内容为主体的学术著作出版。担任责任编辑的图书曾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1次,中国人民图书奖2次、图书奖提名奖2次,省部级图书奖5次,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2次;发表了《用系统工程思想指导图书质量建设》等一系列学术论文。

孙慧波,国防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

钱学森精神范文第2篇

一、激活知识积淀,让语言感悟更鲜活

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以及学生的兴趣、智力、经历等不一,不同的学生虽处于同一个班级,但学习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学生的语言感悟才更富创造性。如学习《匆匆》一文:

师:读一读课文,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联系学过的格言诗句,想一想自己的感受。过一会交流。

生:读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不禁想到关汉卿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正值年少,应珍惜时光。

生:读了“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我想到了“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懂得了时光易逝,不能白白浪费时间,否则,只能空空感叹。

生:“为什么偏偏白白走这一遭啊?”作者不愿虚度人生,正如岳飞写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生:“我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裸地回去罢了?”人生在世,总要留点什么,我想到“也许,人的生命是一场正猛烈燃烧的‘火灾’,一个人所能做到的,也必须去做的,就是从这场‘火灾’中抢点什么东西出来”,人活在世上,就要为社会作点贡献。

生:从“转眼间”我体会到光阴似箭,“一寸光阴一寸金”,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生:“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而一生之计在于少年时代的学习,我们要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将来才能报效祖国。

在对话中,我们只有把握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调动学习已有的阅读积累,让它作为语言与精神同构的原材料,才能在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中产生新的心理“产品”,与此同时,阅读积累也随着不断盘活得到充实和完善,成为学生库存中活跃的有生命力的因子。

二、激活情感体验,让语言感悟更丰富

语文是凝聚着情感的认识,语文的背后是“人”,是“生命”,是情感世界,课文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低回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而要实现学生与文本间的有效对话,就必须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这些情感积淀一旦在教学中被教师激活,学生的情感就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学生在情感升华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语言文字,回味前人的文字意蕴,体验前人的生命历程,领悟亲情的至高无上,感受母爱的无私伟大。

三、激活生活积淀,让语言感悟更深刻

语文学科是人之生命表达的一种方式,面对语言世界,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进入他人的心理世界和生活世界,而生活的丰富性,将通过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作品得以展现。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并力图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他人的体验共鸣共振,与作品同悲同喜,得以品尝生活的不同滋味,形成敏锐的直觉。

如学习《钱学森》一文,老师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钱学森急于回国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先让学生算一算,钱学森从决心回国到最终回国历时几年几月,抓住“一听到的消息,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1956年5月,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知道他从决心回国到回到祖国,经历了6年7个月。再引导学生思考:

师:你出门乘车去游乐园,等7分钟车还没来,你感觉怎样?

生:太久了。

师:等70分钟车还没来?

生:已经焦急不安了。

生:早已不耐烦了。

师:是啊,那简直是煎熬,可钱学森回国经历了多少个7分钟,多少个70分钟!这是多么漫长的日日夜夜啊,而在这段时间里,钱学森还一直受到美国政府的迫害。这是,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钱学森你太伟大了。

生:钱学森,我为祖国有你而感到自豪。

生:钱学森,你的爱国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

钱学森精神范文第3篇

而在众多的英雄里,唯独一个让我赞叹不已,他就是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

小时,他就热爱学习,发愤图强,加上父母的启发与教育,使他考中了理想的大学。但那时正是中国实力弱小、遭受侵略的时期,生活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的钱学森看见人们惨遭刀枪的样子,就立志要让祖国繁盛,便来到美国,并以优异的成绩,换来了很高的地位。但他始终没忘记祖国的使命,便在学业有成的时刻,回到祖国。但美国政府咬住不放,将钱学森关了起来。但最后在中国的强烈要求下,美国政府才不情愿的放了钱学森。回到国后,他便励精图治、日日夜夜的工作,先后发明了“两弹一星”,使中国逐渐强大。

英雄是什么?在我认为,英雄是保卫祖国,服务祖国,建设祖国的人。而钱学森则是英雄,在祖国危难之际用去其它国家学来的知识,来发明“两弹一星”,保卫祖国,并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学生,指导他们,一起来服务祖国,建设祖国。

钱学森,你是坚强的。在发明导弹之时,没有其他国家的帮助,你便坚强地站起来,靠自己的双手来完成;钱学森,你是不屈的。在被美国压留的日子里,他们每10分钟开一次灯,但你不肯屈服,抱着一颗爱国之心,驱散黑暗;钱学森,你是无私的;在领取荣誉时,你总是希望让年轻人去,让他们也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一起来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钱学森精神范文第4篇

1955年,在钱学森回国的轮船上,还有一位菲律宾华侨林孙美玉女士。面对著名的科学家,林女士问道:“您为什么想回到中国?”钱学森回答:“我想为仍然困苦贫穷的中国人民服务,我想帮助在战争中被破坏的祖国重建,我相信我能帮助我的祖国。”钱学森问林女士:“您是做什么工作的?”林女士回答:“我是中学教师。”钱学森说:“非常好,中小学的老师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青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必须受到好的教育,以培养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林女士说:“我只能教低层次的东西,不像您,是杰出伟大的科学家,能够创造伟大的事业。”钱学森说:“不,我只是蛋糕表面的糖衣。要想蛋糕味道美,里面的用料必须好。基础非常重要,培养年轻人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基础。不要瞧不起你的工作,你是在塑造年轻人的灵魂。”

读到这里,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掩卷深思,我体会到,教育是有灵魂的。钱学森说,在他的一生中,有17个人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小学教师就占了8个。我相信,这8位中小学教师在对钱学森灵魂的成长上肯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教育就是培育学生心中的太阳。教师要用自己心中的阳光,去照亮学生的心灵。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逐渐成长,从而孕育成自己心中的太阳,然后去照亮自己和别人,去照亮这个世界。

这颗太阳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钱学森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是他奋发努力的强大动力。他的爱国之心是在中小学阶段形成的。在他出国留学之前,他的好友送给他四个字——“祖国待君”。可见,在钱学森心中,祖国高于一切,祖国神圣!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灵魂。当今的教育,功利主义泛滥,在有些人心中,祖国不再神圣,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教育的悲哀。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一定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用生动的爱国主义故事去感染熏陶学生,在他们心中撒播爱国主义的种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这颗太阳闪耀着成功和自信的光芒。孔子因材施教,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加以引导,从而促其成功。陶行知相信学生的未来不可限量,提出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从教30年,从不懂得学生到懂得学生,最大的变化就在于认识到了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其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学生一旦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心中的太阳就开始升起,总有一天会照亮自己和别人。

这颗太阳闪耀着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光芒。我经常和我的学生一起探讨人性。人性美的核心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具有良知,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恻隐之心。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诵,学生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深感同情。教学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讲了“”期间学生打死老师的事件,学生惊呆了,怎么也不敢相信那是真的。我说,丧失了人性,即便是中学生也能做出野兽一般的事情来。我对学生说,做人要具备正确的是非观,追求真、善、美,摈弃假、恶、丑。

人性美还包括要尊重他人,具有平等观念。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你平等待人,别人才能平等待你。这是教育的真谛。即便是在大街上要饭的乞丐,你也要尊重他。不尊重人,是人性缺失的表现。做教师,最忌讳的就是不尊重学生;做校长,最忌讳的就是不尊重教师。尊重和平等的观念,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品性,是人性善良的表现。

与尊重和平等观念密切相关的,是教育有“三个不能超越”。第一,学生的生命健康不能超越;第二,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超越;第三,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个性差异不能超越。无论应试教育的压力有多大,这“三个不能超越”须时刻谨记在心。

在人性美中,独立人格非常重要。缺乏独立思考,是中国人人性中的弱点;应试教育的重压,扼杀了学生的独立精神;旧中国长期奴才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精神成长普遍缺钙。鲁迅先生提出改造国民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独立人格。当前,国家提出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独立人格的培养就成为重要的基础。

相对于人性美而言,人情美更具社会性。人情美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美好的情感。我经常对学生说,作为学生,学习成绩差不可怕,家庭贫寒不可怕,长相丑陋不可怕,心灵扭曲最可怕。你不能为了考一个好分数就去作弊,你不能为当一个班干部就去搞阴谋诡计,你不能为了突出自己就去贬低别人,你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陷害别人。人情美还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人生的幸福不取决于手中的权力和金钱,而取决于是否拥有亲情、友情和爱情。

钱学森精神范文第5篇

钱学森与蒋英,真实版的偶像剧

蒋英的父亲蒋百里与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相识多年,关系十分密切。钱家唯有独子钱学森,便同蒋家抢来聪敏美丽的“三闺女”蒋英,过继到钱家。这一年钱学森14岁,蒋英5岁。从那个时候起,两人便成了终日相随的小伙伴了,时常合唱《燕双飞》。

1947年,蒋英与钱学森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婚礼后一个多月,蒋英独自到了波士顿和钱学森会合。后来为了回国,整整五年的软禁生活,两人一起度过。钱学森多次公开表示,“密斯英,我冷酷岁月中的伴侣。她与我一同承受不幸,是上帝赐予的最为珍贵的礼物!”两人一直相伴62年。

钱钟书与杨绛,“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年华老去之后,钱钟书回归自己一生的爱情,始终未变。

今年9月,103岁高龄的杨绛推出了长篇小说《洗澡》的续集《洗澡之后》。《洗澡》是她70多岁时的作品,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而今,钱钟书去世已经有16年了。“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女儿钱瑷和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后,她写了《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详尽地记录着他们仨相处的时光。

与外界不多接触的她,写下了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弗洛伊德与玛莎,婚姻与分离的完美

现实中的弗洛伊德与他的理论格格不入。弗洛伊德与妻子玛莎的婚姻维持了53年,期间从未分离。他们拥有过浪漫的爱情,但更多的是平淡的生活。对于他们的婚姻生活,年轻的弗洛伊德曾形容为:“从抒情诗时代进入到叙事诗时代。”

1921年末,追随精神分析之父多年的俄国女作家莎乐美拜访弗洛伊德一家,在日记里写道:“他的家庭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开始思考人们通常在‘自由’和‘有了家庭牵绊’之间做出的错误区分。想打破自由和社会义务间潜在的平衡,这常常是病态的。”

钱学森精神范文第6篇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问题对策;落实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205-02

2005年,钱学森在对温总理的谈话中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1]。钱老的话,温总理曾在多个场合提及。2006年,他在一次高等教育座谈会上,向参加座谈的几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转述了钱老的话,并说这是他“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其实,这也是当下中国教育的焦虑。早在上个世纪,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就曾经提出了所谓“李约瑟难题”[2]: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产生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无论是“钱学森之问”还是“李约瑟难题”,都是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的疑问,意在试图改变目前之现状。本文作者试图提出一些浅显的认识与改进,希望能对我国教育改革有所贡献。

一、我国目前教育的现状—“钱学森之问”形成的原因

早在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文化思想的创造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天才人物对学问的真兴趣,二是充分的思想自由,三是充分的闲暇(时间之保障),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一个时代出现这三个因素重合的条件,则将形成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反观我国教育现状,可以概括出以下不足。

1.缺乏创新性的环境

钱学森多次称赞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回想到当时的情况,他说,整个加州理工学院刮的都是创新的风,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不同的学术见解,学生们也可以向权威挑战。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要创新,不能随大流,必须要敢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3]。钱老能够创造这番伟大事业,不能说不是这种具有创新的气氛造就的。反观我国现在的教育,有多少学校给学生创造了宽松、平等的学术氛围?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鼓励学生多创新,把创新作为办学的理念?“枪打出头鸟”,不仅社会上如此,学校亦然。对于那些有新奇想法、新奇问题的学生,教师不是鼓励而是讽刺——“你这乱七八糟的想法有什么用,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吧!”——这样的话语经常会在学校里面听到。正如钱学森所说的,“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

2.学校教育过程机械化、评价单一化

“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时比任何其他地方的教育都较为开放和自由……可是后来由于过分强调形式主义和严格的评分制度,而使这种教育体系变得死板和僵化了。”这是1972年《学会生存》一书对我国教育发展历史的评价,实际上这个评价也还适应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关调查[4]显示,在我国,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观察、想象能力日渐削弱,而思维定势和对权威的服从却日益增强。“高考指挥棒”这一问题早就遭到批判,可是改革却不能够深入问题本质。在“指挥棒”的调节下,应试教育应运而生。这样的教育不仅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还把学生培养成了考试机器。“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素质教育如何得以真正实施。在学校中,教育的本质意义没有得到发扬,教师和学生都沦为分数的奴隶。

3.学习目的功利化

现在的教育除了被国家和个人当做追逐利益的工具之外,已无其他价值了。诗人艾略特 说:“人们要求更多的教育,不是为了智慧,而是为了维持下去,国家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胜过其他国家……要不是教育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权力,或更高的社会地位,或至少一份稳当而体面的工作,那么费心获得教育的人便会寥寥无几了。”当今学生的学习实用化、功利化倾向非常明显,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其运用到社会交换中。当前大学生逃课奔证书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个特点。而这种教育上的功利化使人们重效益轻超越,重科学轻人文,重结果轻过程。今天的大学,也就真的成了先生所说的“养成资格之所”、“贩卖知识之所”,成了‘职业培训班’了[5]。”由此看来,我国的教育长时间培养不出人才也不为奇怪。

4.缺乏高素质、真正敬业的教育工作者

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是培养创新型杰出人才的关键,与之对比,我国目前人才培养状况令人堪忧。钱老的恩师、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功在钱学森的成才道路上,功不可没。卡门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而是重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种教育方法让钱学森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而在我国,这样优秀的教师实在少之又少。教师在教育的时候,他们的中心是分数,而不是学生。近年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择校热”。其实质就是“择优质教育资源”、“择优秀教师”。钱老针对现行教育制度曾说过:“现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老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育是不行的,教材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教师。”当一个教师不关注提高其专业水平,不改进教学方法,亦不改变评价眼光,而只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时,学校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杰出人才[6]。

二、问题对策:让“钱学森之问”不再继续问下去

针对以上所提及我国教育的现状,本文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钱学森精神范文第7篇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心路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彰显个性的光彩,创设灵动的课堂境界。什么是灵动的课堂境界呢?灵动的课堂即充满活力的课堂,洋溢着和谐的课堂,师生的情感在这样的课堂中得到尽情释放,智慧与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人体验美,感受美。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充满灵气与活力的课堂呢?

一、巧妙点拨,润物无声

灵动是教学过程中的灵气,于无痕之间展示师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才能得到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独具匠心,巧妙突破重难点,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润物无声的熏陶,恰当指导学生的融合能力和适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灵动的语文课堂中知、情、意、形的培养应该是自然妥帖的,不留痕迹的。我观摩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课,感触颇深。《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有一句“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位小学生在朗读时声音很洪亮,气足力大。此时,于老师并没有直接指出他在朗读中存在的缺陷,而是笑眯眯地对他说:“可能是你的抗药性太强了吧,要么就是喷雾器大夫的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让我再重新给你喷洒一次。”他走向那位学生,对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这位小学生马上心领神会,在重新朗读时,脑袋耷拉着,脸上流露着痛苦的表情,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把杂草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于老师睿智的点拨和风趣的言语,文字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课堂充满了生机。

二、真情对话,激情荡漾

语文课堂的生命力在于真情的流露。只有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引入,用真情演绎课文,才能唤起学生的真情实感,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使学生置身于文本描述的情境中,让课堂洋溢着真情,使课堂的生命力得到升华与展现。

在教学《钱学森》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钱学森强烈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我设计了以下的真情对话,引导学生感悟钱学森真挚的爱国情怀,同时引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师: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了解了钱学森诚挚的爱国之心,我们一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当时中国刚刚解放,比较落后,就连和钱学森一起留学的同学都劝他暂时不要回去。钱学森却说,正是因为祖国现在很穷,我们才更要回去建设我们的祖国。如果他心里没有祖国,他是不会这么坚决的。

师:是啊!我们中国有句古语:“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祖国就是我们的母亲!

生2:钱学森明知中国当时很穷,但他却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因为他是中国人,他要把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洒在祖国的大地上,让自己的国家早日强大起来。

师:说得太好了,让我们为他鼓掌!

生3:钱学森在美国时,美国给了他很高的待遇,将来也可能会更有前途,而他回国后,各种条件都不如美国,因为爱国,他情愿当一个“傻子”。

师:钱学森到底傻不傻呢?

生4:不傻,因为美国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家。我们生养在这片土地,怎么会不要自己的母亲呢?

……

整个课堂,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最后,我们共同演唱了《我的中国心》,课堂气氛再次被推向。这样的课堂,处处涌动着激情,师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展露无疑。

三、有效引导,个性飞扬

灵动的语文课堂应是个性张扬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各种思想得以汇聚和碰撞,智慧的火花随处可见,个体的灵性与活力得到充分的舒展。教师在此间只需充分暴露问题和倾听观点,及时引导和辨析个体之间存在的思维和观念的差异,让学生在这种差异中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产生别有洞天、豁然开朗的心理体验。如我在教学《负荆请罪》一课后,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有个别学生在发言时表示蔺相如太迂腐,太软弱,屡次受到廉颇的侮辱却不反击。对于这一观点,我并没有直接给出自己的看法,而是发动学生展开辨析:蔺相如的软弱是对敌人的吗?这能不能叫软弱?假如他和廉颇发生了冲突,的确显示了他的勇气,但这是真正的勇气吗?这样的巧妙引导,既尊重了学生的观点,又让学生在问题的辨析中,建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丰富体验,拓展思维

灵动的课堂还应体现学生的发展效能,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更要着力构建鲜活真实的语言教学载体,让学生在生动的语文活动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立足课堂和课本的基础上,将语文学习拓展到课外和其他学科,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综合化与生活化,不断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教学《师恩难忘》一文后,我布置学生收集、朗诵表达尊敬师长的散文与诗歌,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同一主题的技巧;学习了《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后,我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引导他们观察大自然,感悟大自然……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整合了课程资源,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打开了多扇门,培养了学生处理、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升了语文学习的生命活力。

钱学森精神范文第8篇

今天,我们在假日活动中心的老师的带领下去访钱学森的故居,

吊唁钱爷爷。

我们穿过马市街,走进一条幽静的小巷,很快就来到方谷园二号,这就是钱爷爷的故居。这房子白墙黑瓦,周围绿竹环绕,房子是砖木结构的,分为二层,显得那么整洁、雅致。钱爷爷三岁以前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我们走进房子,通过仔细阅读刻在黑模板上的介绍知道钱爷爷是科学巨匠,他具有不懈的科学精神,他在原子弹和氢弹还有航天火箭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并且,他有伟大的爱国精神:1995年10月8日他突破重重阻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祖国。他从美国回到广州下飞机后说:“我就知道,我总有一天会回到祖国的。”他还有一种不朽的人格,就是:淡泊名利,姓钱但不爱钱。他数十年如一日,过着简朴的生活。

钱爷爷今年10月31日早晨过世,享年98岁。这几天吊唁他的有:学生、教师、等杭州市民,连外来的仰慕者都纷纷前来追悼他。中间的房间的墙上挂着一张遗相,遗相上的钱爷爷淡淡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似乎还在望着我们。遗相上面写着几个大字;祝钱学森同志永垂不朽。遗照的左右两边写着;一代伟人颂扬华夏外交之雄,两弹一星成就中国行天之父。周围还放着花篮。大家默默的从灵堂走过,一片庄严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