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园香径独徘徊

小园香径独徘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第1篇

1、似曾相识燕归来,含蓄的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惆怅和对春*衰败的惋惜,抒发了一种孤独寂寞与伤感之情。意味深长地表达了旧燕归来、故人不在的惆怅,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此句意蕴深婉,缠绵哀感,余味幽长。

2、出自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3、白话译文: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西下的夕阳几时才能回转?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来源:文章屋网 )

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第2篇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②。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③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④独徘徊。

【注释】

①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后用为词牌名。 ②“去年”句:语本唐人邓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③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④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路。

【品赏】

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它语言流畅自然,平白如话,意蕴却十分深远,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起句写对酒听歌,词人的心情轻松安闲。但边听边饮,便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受到有的东西已经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从心底发出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首词的出名,和这一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的对句很有关系,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和深情。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即使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然而在这暮春,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也有令人欣慰的重逢,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相识吗?在这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美好事物都有消逝的一天,但在消逝的同时还会有新的美好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此而一片虚无。

末句“小园香径独徘徊”则是惋惜、欣慰、惆怅之余独自的沉思,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考点预测】

1. 概括主要内容。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2. 赏析重点句子。自选角度,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句作些赏析。

3. 品味修辞手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4. 把握思想感情。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真题链接】

1.(2011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卷)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2.(2010年浙江衢州卷)晏殊《浣溪沙》的“ ,

”反映出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伴随着重现,表现了人们在怅惘的同时也会感觉一丝欣慰的微妙情绪。

3.(2009年辽宁锦州卷)晏殊的《浣溪沙》一词中,有一句被誉为“奇偶佳对”,这一句是 。

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第3篇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古代高级士大夫的优雅的生活情趣跟现代人的生活相隔很远,要十分真切地理解它恐怕是很困难的。不过,在古诗词中我们对此尚能有所感受,虽然不必视之为效仿的对象,却可以从中体味到一种特殊的人生经验。晏殊的《浣溪沙》词便是一个恰好的例子。

晏殊的一生可以算是特别顺达。他自幼就是有名的神童,14岁中进士,在仕途上不断升迁,历任要职,53岁时官居宰相(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晏殊不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而北宋前期政局也较为平稳,于是他就成为一位典型的“太平宰相”。虽然在政治上没有什么突出的建树,但在选贤任能方面很受人称道,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宋祁等名臣均曾受到他的赏识。同时晏殊又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和富于才华的词人,他的府第一度成为高雅之士汇聚的文艺沙龙。对古代读书人来说,这样的人生经历应该说是可以感到满足了吧。

由于这种特殊的经历和温文尔雅的个性,晏殊的诗词形成一种明显的风格,就是在清淡雅致的面貌下蕴涵着富丽之气,温润圆融,雍容华贵。据记载,晏殊曾经讥刺有些人喜欢堆砌金玉锦绣字面以夸耀富贵,说那其实是“乞儿相”。他觉得自己所写的像“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之类,才真正是富贵气象(吴处厚《青箱杂记》)。这里面的道理是可以体会的。

《浣溪沙》词描写的就是那种高级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形。“一曲新词酒一杯”,是说在家中宴饮,听歌女演唱。宋代高级士大夫家中多蓄养歌伎以供娱乐,晏殊也不例外。与常人不同之处,是他喜欢让歌女唱他自己写作的歌词,自我欣赏。“去年天气旧亭台”,说这个春暮时分,天气与去年相似,园中楼台亭阁,也是往年景象。生活是如此安闲平静,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化。――然而,真的一切都没有变化吗?“夕阳西下几时回?”又是一日将尽,太阳在黄昏中落下,尽管明天它还会从东方升起,但那不再是今天的太阳。时光不断流逝,生命也随着不断流逝。

你如果明白“夕阳西下几时回”是一个什么样的提问,也许会突然想起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晏殊要说的正是这样一个古老的话题,只是曹操的诗句短促有力,所表达的情绪慷慨激昂,而晏殊的词却写得委婉而平静,他不愿意显示出激动和不安的心情。在这里“去年天气旧亭台”一句意味深长,它并不像有些人解释的那样是对往昔的缅怀,而是借不变的景象写出世界永不停息的变化,以永恒的尺度量出人生的有限。你想,一切犹如往日,可是往日到哪里去了?

转入下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深感自得而千古传诵的名句。其美妙之处可以从好几个层次来解析:从对偶技巧来说,两个单句本身都是浅显而接近口语的,并无特别雕琢之处,而形成对仗却工整而精巧;从所表现的内涵来说,它既写出了眼前的实景,又蕴含了耐人寻味的哲理。花总是要落去,时光的流逝无从阻止,生命必然走向衰残,这是无可奈何的;但尽管美景不再,“繁华有憔悴”,也并不意味着这之后只剩下虚空和荒芜,燕子依旧翩翩归来,呢喃作语,给人以另一番欣慰。理性的作用使词人不致一味沉溺在人世无常的空幻感中,而是同时也看到万物常新,为之欣然有喜。这种兼天然与工丽、写实与暗喻于一体的对句,最能显示汉语的魅力,十分难能可贵。

终了,“小园香径独徘徊”,这是一个没有结束的动作,它把词人爱惜岁华、流连光景的情愫以缓慢的节奏延展开来,形成悠长的余韵。

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第4篇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笔调闲婉自然,理致深蕴,为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论及此词的主旨,多数研究者认为它弥漫着好景难再的感伤,体现出作者对时光迫促、生命有限的沉思和体悟。应该说此词中确实交织着作者对华年流逝的怅惘与人生无常的感喟,但若将此判定为本词的主旨,则未免有失确切。晏殊作词善于将情、事、理融于一体,将伤时怀人的情愫升华为富有永恒意蕴的人生感慨,极易赢得读者心灵的共鸣,也令作者蜚声词坛。此点于他的众多词句中均可得以印证,如“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心事一春犹未见,馀花落尽青苔院”(《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等。而此词虽通篇无一语指明所怀之人,但实际上则是一首以景物渲染出心中无限旧欢新怨的怀人词。

此词开篇“一曲新词酒一杯”,以圆转流利、明白如话的文字,写对酒听歌的现时景象。若单从景象来看,词中主人公似乎正处于一种怡然自得,极度悠闲的状态,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外界不存在任何刺激,其内心也未曾泛起一丝涟漪。但实则不然,因为“新词”绝非“一曲”,“酒”也绝非“一杯”,词人正是通过寥寥几语素淡的文字,叙写这一系列具有特征性的动作,为下文表明自己在深层次上痛悼伊人的别离,时光的飞逝,情事的渐远预为铺垫。也正是在面对清歌美酒这些现时景象时,词人记忆的闸门不期然而然地洞开,绵长的思绪令词人忆及去年所历与此相类的情境。“去年天气旧亭台”,表面似写客观事物的不变,季节仍如以往,亭台依旧,一样的以歌侑酒,但其中却蕴含物是人非,人生几何的凄凉悲感。“新”、“旧”二字的对比,也暗含一种风景依然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而在此种怀旧之感中,又融入了词人深婉的悼念之情。这样,纵然词人试图保持内心的冲淡与宁静,可又怎能不将些许惆怅与伤感溢于言外呢?

“夕阳西下几时回”,是对前两句的补充,不仅是词人惋惜之情的流露,也是词人的伤心诘问。词句表面上是写“夕阳”深情款款,今日沉没,明日重现,万古不变,然而词人正是从人们熟视无睹的“变”这一视角来补充的。在“几时回”这一哀婉的诘问中,不仅已暗示出今日的“夕阳”迥异于昨日的“夕阳”之意,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体验与理性思索。今日之“夕阳”虽迥异于昨日之“夕阳”,但其沉没尚可重现,可是词人却无法阻挡时光流转的脚步,人事的屡番变幻,只能将往昔与伊人的欢娱情景镌刻为永恒的记忆。此处,词人将往昔情事,旧日欢娱时光,放置在整个宇宙时空中去体察,令此词深蕴理致。细细体味此七字,其所宣示的正是词人的深长叹惋与无奈。可以说,“上片三句,因今念昔。现时景象,记得与昔时无殊。天气也,亭台也,夕阳也,皆依稀去年光景。但去年人在,今年人杳,故骤触此景,即引起离索之感”(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下片仍以借景传情,情景交融的笔法,选取最具有特征的具体事物与生活细节,来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在这对工巧,音律谐婉,唱叹传神的对句中,包含着词人的巧思深情。这两句均由两个部分组成,“无可奈何”,融注词人的主观感受与喟叹,“花落去”则是人们意志无法更改的客观自然规律。词人面对残花凋落这一事实,不禁萌生叹惋之情。然而即便对此依依难舍,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徒唤“无可奈何”。下句“似曾相识”依然融入了词人的感受和沉思,燕子秋徙春归,不违时令。每当春临,它们便“不辞故园三千里,还认雕梁十二回”(清?周京《燕来》),翩然而返,因其体态轻盈,往来倏忽,人们无法准确辨认出它们是否是旧巢归燕,故而词人在“燕归来”前缀以“似曾相识”四字,不过用此四字形容剪辑春天的美丽与诗意,呢喃对飞的燕子,既见词人感受明媚春意的欣喜,亦可寻觅出词人因望见燕归,伊人终不得归,而萌生的淡若轻烟的惆怅与无奈。这一对句中,“‘花’红,‘燕’紫,色彩斑斓,形成对比。‘落去’‘归来’,变化强烈,动感鲜明”(诸葛忆兵、陶尔夫《北宋词史》)。“落花”“归燕”本是现实中具体的景色,但因词人将怀人的感伤、对往昔情事的怅惘之情融注其中,故而它们也不能简单地判定为具体的“花”与“燕”,而是具有其抽象的象征意蕴,似乎可以理解为往昔的欢娱。往昔的情事如同花开花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殒落,最终被岁月封存在记忆中,而今抚念追思,只能徒增无限的感伤,这亦是词人带有哲理意蕴的深婉的人生惆怅。

下片尾句“小园香径独徘徊”,传递出词人无比落寞与因思念而生的无限伤感。时光飞逝,欢娱难返,伊人难见,在怅惘无奈中,词人只能在落英缤纷的小路上,独自徘徊,独自追忆着与伊人欢娱的美好往昔。此句正如李之仪在《跋吴思道小词》所云:“其妙见于卒章,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见《姑溪文集》卷四),虽为词人无奈之余排遣自身感伤之语,但却能曲传景外之情,境外之意,令内心充溢怅惘感伤之情的词人形象得以凸显,而富有悠长韵味。俞陛云在评点此词下片时说:“下阕承前半首之意,言春不能留,花亦随之落去,花既无情,惜花者空付奈何一叹。‘旧燕’句承‘旧亭台’之意,虽梁燕寻巢,似有情而实无情。花与鸟既无以慰藉,徒增惆怅,伤离感旧之深,焉得逢人而语?惟有徘徊芳径,立尽斜阳耳。”(《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第5篇

——题记

一曲新词酒一杯

可否记得,在我的生日晚会上你曾唱了一首自编版的《生日快乐》?你说,如果有人鼓掌,就要我喝下一杯酒。结果“葡萄美酒夜光杯”,我心甘情愿地喝下了一杯葡萄酒。因为你唱得真的很动听,我不骗你……

去年天气旧亭台

昨日,我去了我俩曾去的亭台。望着与那年一样的景象,树还是那棵树,草依旧在哪儿栖息,鸟儿依然在蔚蓝的天空下盘旋。可惜却早已物是人非。

夕阳西下几时回

看着这番美丽的景色,让我想起那日,西下的夕阳染红了淡蓝色的天空和那洁白的云朵,那是多么令人陶醉。我一如既往地躺在山坡上,却始终未发现你那布满愁云的面庞。而就在那时,一个晴天霹雳很不巧地霹在我头上。你说:“我就要到X市读书了。”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原来这就是你最近不开心的原因。至今,我还在懊恼,如果我早点发现,再对你说:“只要你过得好就行了。”也许你也不会那么不快乐,那么内疚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奈逝去的时光不再复返。即使复返了,也改变不了你离开的事实。花朵枯萎,还会有绽放的时刻,我与你呢?我们是否同样正等待彼此相见的时刻?我在等,同样你也在等。

似曾相识燕归来

望着一个远去的背影,与你的背影竟如此相似。我毫不犹豫地追了上去,可与我面对面的脸却不是那张熟悉的脸庞。是啊,你要后天才回来呢。

小园香径独徘徊

独自一人走在铺满落叶的小径上,落叶的清香沁进我的心扉,令人惬意也令人激动。现在的你是否与我一样想象明天见面时的情景?我想我会与你拥抱,然后再哭出我这些年对你的思念,你应该会说;“如果想哭,就去跑步,让泪水变成汗水吧。”可那是辛酸的泪水,而我明天流的是思念与幸福的混合物。就算跑,也要我俩一起跑,不是吗?

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第6篇

各位游客: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大佛光之寺,我是山西商务国旅的导游员张艳红。很多现代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梦回唐朝,但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国土上,大致有两个地方可以帮您实现心中这个遥远的梦。一处是敦煌莫高窟,另一处就是大家现在身处的这座千年古刹——大佛光之寺。

佛光寺位于佛教圣地五台山。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亚洲第一古建筑""亚洲佛光"之称。他的发现者、我国着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将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字誉为于"四绝于一身".称赞佛光寺是国内古建的第一瑰宝。

今天我们看到佛光寺坐东向西,整座寺院松柏苍翠,环境幽古,占地34000平方米,但据说历史的佛光寺比现在要大得多,乡间有"上马关山门"的说法。同时大家可以发现,佛光寺的布局与我们以往看到的寺院不大一样。通常的寺院采取延中轴线分布,而佛光寺采取了我国现存寺院中绝无仅有的十字交叉形布局。所以,站在寺院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将寺院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格与通常所见的寺院"庭院深深深几许"、"小园香径独徘徊"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刚才踏上的72级阶梯,我们眼前的这座大殿就是佛光寺的东大殿啦,整座大殿给人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台基低矮、檐柱短粗、斗拱硕大、屋顶出檐平缓且深远,整座大殿色彩单纯。"有人说,这大大的屋顶就像庄子笔下的大鹏鸟欲展翅高飞的样子。这正是大唐文化的最完美体现,是那种胸怀坦荡、自信十足、包容天地的大气魄。是那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若赶上夏雨时节,整座院内香风花语,或在院中信步闲游,或坐在大大的屋檐下看骤雨垂帘,远山明灭,将近四米的出檐,再大的雨也不会溅到身上。可以如此悠然的感受夏雨带来的清凉气息,真的和唐朝无二致啊。说到这里不知大家是否梦回到了久远的大唐王朝。

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第7篇

        一、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二、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表现时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四、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五、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小园香径独徘徊范文第8篇

——易君左

一片片水泥森林干涩了眼球,一条条密集车龙烦扰了心胸,试图在姑苏城里找寻心灵天堂般的栖息地,于是我把希望种在那古老的苏州园林里。

这次游览拙政园,我曾满心以为我的希望就要发芽了。

迫不及待地跨进园门,迎面便见绿盖层层,红荷点点,疑惑的是没有池塘。原来荷花都种在一个个大瓦缸里,缸水甚浊。淡了芳香,减了玉肌,花中君子在尺寸中坚强,只可“远观”的莲花竟能“亵玩”,闪光灯成了这些失去意韵的荷花的唯一礼物。

后来我入园才知“瓦缸种荷”比比皆是,不足为奇。

过小苑,穿长廊,眼前豁然一片荷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的《爱莲说》如那泛光的塘水涓涓地叩响我的心扉,遥见碧绿丛中芙蓉仙子正淡淡地微笑,那清丽绝伦的身姿摇曳着,醉倒在夏末微醺的风里。

思绪飞扬,遥想当年帘栊之中也许有位娴静如水的姑娘,凭栏独倚,眼眸如波,享受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清净,欣赏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丽,这该是怎样的一种诗意的栖居啊。

可是母亲的呼唤把我拉回到现实,该留影了。我清楚地意识到我置身于涌动的游客群里,而偌大的池塘也密密麻麻围满了花花绿绿的身影。人们争着寻找一块块位置合适的石头,摆好平生最灿烂的表情,在闪光的瞬间与荷同乐。这荷塘简直成了天然照相馆。

岁月把那静静赏荷的昔人淡褪,现实的洪流带来了好多匆匆的摄影师。荚蓉仙子寂寞了,她只是相片的背景,又何时能等来一个只为赏荷而赏荷的相知?而那些屈身瓦缸的同胞们也只能把满腔的悲哀与委屈倾诉给温热的夏风。人们把荷花的丽姿塞满相机而去,却不让高洁清新的荷风吹过干涸的心田。

擎雨盖下一群肥金鱼正肆无忌惮地吞食游人撒下的美味,欢乐的浪潮涌过,我却分明看见芙蓉仙子绯红的双颊上漾起一丝苦涩的微笑。

沿着曲折的石桥向池心水阁漫步而去,那飞檐朱漆,画栋雕梁,即使被粉刷多次也掩不住百年的苍颜。它像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泰然注视着鱼贯而入的俗客。也许这里曾停泊着沉静清澈的心灵,也许这里曾积淀着淡泊悠然的生活原味,可水阁仅在扮演一个歇脚点的角色。我看见它幽深的倒影皱着眉头,似在哀叹那不被人理解的寂寞。

转过水阁,几只鸳鸯正乖乖地傍岸而游,不远处是森严的水中竹栅栏。飘零的荷瓣与废弃的包装纸同在波中流,一如古典与现代难解的尴尬。

下了曲桥,拐上一条青葱的石道。我不禁遐想“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情状,还有“小园香径独徘徊”的境界。心若能找到这样一个所在,徘徊也是种安定。试图在石阶上捉摸古人的屐痕,却惊讶地发现这些石块早被磨得铮亮,泛着寒光。于是我赶紧走过这些圆滑的沧桑,也许曲径通幽处会有一花木深掩的禅房。

空气里渐渐飘来袅袅的吴侬软语,古木葱茏的小径尽头原来是苏州评弹栖居的地方。奇怪的是我只闻播放的评弹声却不见有观众,空荡荡的大厅外一穿蓝褂的弹词说唱者正坐在朱漆雕栏上懒散地晃腿,黛瓦下一穿旗袍的女子用无聊的眼睛向我张望,那眼神让人心底发毛。我急忙撤了出来,暗忖他们那爬满寂寞的心事,亦或这是苏州评弹的寂寞?

园里最多的是典雅错落的亭台阁榭。杜牧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可以很好地拿来下注脚。那静坐雕花木椅上,沏一杯香茗,捧一卷书细读的安谧充实,那“明月楼高独倚”的清静心绪,那“萧条梧竹月,秋物映园庐”的闲淡自适,是多么令人羡慕的生活。可我只看到一群群人争着踩踏象征祥瑞的门槛,争着抚摸代表财运的木雕,“秫香馆”古朴的木椅上是摩登女郎在大声谈笑,“梧竹幽居”别致的门洞如交通要塞般繁忙。很少有人去注意那积灰的镂花、朱红的窗棂上承载的生活细节,很少有人去品味那发白的青瓦、剥落的墙皮里蕴蓄的古老风貌,也很少有人在穿堂而过的瞬间瞥一眼墙上孤零零的字画。

于是那些精美的楼宇们只能痛心地看着昔日活在身上的安适恬淡的日子在历史的波涛里死去,哪怕一丝宁静淳朴的气息也无法在游客的心中找到归宿。伫立的粉墙飞檐在沉默中孤独,无言的忧伤跌落在裤脚擦出的风里。

当旅游成了大多数人盲目的拍照与走路,我也只能在缥缈的古典幻梦里找寻心灵的天堂。

寂寞古园,芙蓉君子不遇红颜知己的惆怅如满池泪光点点的碧水般脉脉,亭阁楼台难觅真心归人的愁怨如满园沉香碎屑的气息般漫漫。如果那些失了棱角的石头还记得,如果那些修剪一新的古树有知,它们一定很清楚曾经的曾经园主人宁静平和的生存状态是多么值得现代游人去珍惜去体悟。

诚然,我们和这片古园有着上百年的时光隔阂,逝去的一切永远不可能追回。推想园林保护者的初衷,除了留存一份文物外,大概也希望这片闹市夹缝中的古园能为颗颗浮躁喧嚣的心降温,能暂时栖息那在俗世繁华中闯累的人,能保留一份真正的姑苏情怀。

如今,拙政园果然热闹非凡。游客们疯狂留影的闪光灯,导游们津津有味的飞沫,孩子们攀登跳跃的身影,还有肥金鱼大口大口的美食,无不泛滥成欢乐的海洋。殊不知这一切都和园林保护者的初衷南辕北辙,都加深了古园的寂寞。而我更害怕看到整个姑苏文化的大寂寞。

容不得太多细想,离别在即。走出园门时又见那“瓦缸之荷”苦闷的脸庞,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是个匆匆的过客,或许也给古园添了一层寂寞,于是顿感惶惶与愧疚。

在大门前全家合影后,我蓦地发现自己满心以为要发芽的种子已经枯萎。

芙蓉池畔,“拙政”墙头,人影密,相机稠,熙熙攘攘,匆匆忙忙,何处是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