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父亲的葬礼

父亲的葬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父亲的葬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父亲的葬礼范文第1篇

老公的父亲86岁,生前是个极平凡、极普通的人,一辈子辛苦劳作,养育了5个子女,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丰功伟绩。

一得到老人去世的消息,亲朋好友们都闻讯赶来。大家聚集在老人的房子里,回忆往事,翻看照片。女儿深情地说:“看,我拿着父亲给我买的芭比娃娃,我的10岁生日礼物,真漂亮。”老友兴奋地说:“瞧瞧,多大的鱼!那是我们费了好大的劲儿才钓上来的!打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钓过这么大的鱼。”5岁的外孙女也扬着小手说:“你们看,这张照片上外公喝醉了,外公一喝醉了酒,对着每一个小孩都要叫我的名字呢。”大家都笑开了。

他的大儿子、一个孙子以及两个远房的亲戚竟然组成了一支小小的乐队,唱歌的唱歌,弹琴的弹琴,伴奏的伴奏,整个屋子很是热闹。我很不解,偷偷问老公的姐姐:“怎么大家不悲伤,反而好像还很高兴?这好像对死者不太尊重?”她看着我的眼睛,轻轻地说:“我们也十分悲伤,但心中的哀泣不能仅兑现于一种简单的外在仪式。逝者已逝,最好的怀念就是快乐地生活,这才是对逝者最高的尊重和真正的缅怀。你听,他们演奏的都是父亲生前喜欢的乐曲,父亲并没有走远,他永远在我们身边!”我望着她一如秋天湖水般平静深邃的蓝眼睛,望着这并不悲伤的场面,我的心深深地沉浸在一种殷殷的温润和感动中,于是拉着老公也加入了合唱。唱着唱着,我仿佛看见音符漫天飘飞,老人在那远远的云端微笑。

老人去世的第二天,子女们来到殡仪馆,它的英文名字是Funeral Home――“葬礼之家”。推开大门,和我印象中“葬礼之家”应有的灰暗凝重气氛不同,整个装饰已暖色调为主,一个个细节布置得别具匠心,营造出家一样的氛围,很温暖。一个英俊的青年西装革履,领着大家来到一个漂亮的会议室,会议桌上放着水和小点心,空气中弥漫着若有若无的音乐。大家团团坐下,互相介绍之后,开始讨论葬礼要求,选择棺木、仪式过程和公告以及其他一些细节。小伙子态度非常和善,一一记下所有内容,还对着我的中国名字重复读了好几遍。

第三天上午,我们大家去送家庭照片。一下车,我就听到有人在喊我的中国名字,原来是昨天见过的那位青年。他告诉我他练习了好久,因为我的中国名字对他来说实在是有点儿拗口。我说:“记不住没有关系的。”他严肃地说:“那可不行,你们每一个人的名字我都要记住,你们都是逝者的亲人,这是我对老人最起码的尊重。”我听了,打心眼里佩服这种职业素养中所深深渗透的人文关怀。

出殡的头一天,一般会有一个称之为“WAKE”的活动,也算是一种交际。主要内容是邀请亲友到来,与死者最后告别,并对死者的家人表示慰问。我们安排在殡仪馆举行。灵堂正前方是被鲜花环绕爱的老人灵柩,空中垂下两个大大的花环,周边也被大大小小的花篮环绕。大屏幕上不段重复放映这记载家庭历史的照片,老人生前最喜欢的乐曲缓缓流淌,整个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而温馨。家人、朋友、同事、邻居陆续来到,每一个人衣着都很正式,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第四天开追悼会并送葬。众多亲友上台回忆故者在世时令人难忘的片段,绝大多数的回忆内容生动有趣、令人捧腹,台下时常传来阵阵欢笑,他们讲述老人的信仰,老人的虔诚,他的欢笑泪水,喜悦悲辛……大家都沉浸在短暂的美好回忆中,内心充满了愉悦和敬重。我想,人们对死亡并非过于悲伤或感到恐惧,在此用“视死如归”来形容很适合。

最让我感慨的是送葬,灵车行进在最前面,后面跟着亲朋的车,浩浩荡荡一个大车队,车队旁边随行的警察穿着制服、戴着头盔、骑着摩托车威武地开道,每到十字路口,不管是红灯还是绿灯,戴着白手套的手打着手势让其他车辆停下,只有我们的车队通过,过往的车辆都自动停靠在路边,并鸣笛示意,表示对死者的敬意。老公告诉我,虽然素不相识,但生命值得礼赞!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鸣笛让行,说这话时,他的脸上平静如水,而我,却分明感觉到,一种神圣和庄严从心底油然升起:“生命!生命!即使是微如草芥的生命,在终极都能赢得尊严如斯,又何惧卑微平凡?”

父亲的葬礼范文第2篇

密特朗是一个有才华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活得真实的男人。他在世时对政界严密地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在生活上,他也游刃于两个女人、两个家庭之间。

密特朗逝世时,我在法国有幸听到一位朋友介绍了他的葬礼。那是始终没有被新闻媒介“曝光”的葬礼,恐怕那也是现代史上一个最为独特的身为总统的男人的葬礼。在1996年1月11日的密特朗那场葬礼上,去世的总统只有一个,却有两个未亡人,两个被留下的家庭。

密特朗在家庭生活上,给人慈父般的形象,有完整的家庭和几十年的结发妻子丹妮尔。但多少年来,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多情的总统,喜是众所周知的事。法国80年代出了一部电影叫《总统轶事》,影射他的婚外情。但大家仅限于捕风捉影,从来没有抓到确实的证据。事实上密特朗十四年的总统任期,一直生活在两个女人之间,一生的挚爱是他的情人班乔女士。班乔18岁时认识密特朗,1974年为他生一女儿。她是一位很有造诣的艺术史学家,任职于奥塞博物馆,一直生活在密特朗的影子里。1988年时密特朗已是第二次连任总统,曾一度想娶她,但至死没做到。班乔也甘心于这种没有名分的地位,默默地生活在幕后,将密特朗的女儿抚养成人。她能成功地避开媒介,直到女儿20岁时甚至连密特朗的家人都不知底细,在政界人物的情史上也算创下了奇迹。密特朗到晚年,内疚的心理日重,越来越多地与情人和私生女在一起。私生女叫玛莎琳,外貌和神态极像父亲,也与父亲同样喜爱文学和历史,她的玄学常得高分,成年了也没有驾驶执照,随她父亲家的传统,一家人都是糟糕的驾驶员。她穿着随便,牛仔裤,T恤衫,球鞋,普通女孩模样,后背包里塞满了书。男友是摩洛哥驻瑞典大使的儿子。但她毕竟贵为总统之女,始终处在总统安全人员的保护之下。有一次在机场丢了猫,立即封锁机场三个小时,警方全体出动为她寻找。

密特朗控制家庭如同控制政局一样得心应手。每次手术住院时,总能支开第一夫人,不是使她去国外旅行,就是使她事先也住了院,以便能让病榻边陪伴他的是情人班乔。班乔在他手术期间天天陪伴在侧,有一次因为病房狭小她只好打地铺,甚至连医疗费用都由班乔承担。外室取代了第一家庭,而且是在密特朗病重时刻。也正是在这时,密特朗儿子在医院撞见玛莎琳,才知道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小他20多岁。密特朗患癌症不让夫人知道,一瞒十年,直到病入膏肓。

父亲的葬礼范文第3篇

罕见风暴卷走父亲棺材

茫茫大海你飘向哪里

1900年6月,一场历史罕见的大风暴突如其来。这场风暴席卷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西太平洋海岸的加尔维斯顿市,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街道和田野一片萧瑟。风暴平息后,远在德克萨斯的45岁妇女凯尔·德尔德心中一直隐隐不安,夜不能寐。冥冥之中,她不知一年前亡父查尔斯·阔夫兰葬在海边那尊高贵的坟墓是否在此次风暴中安然无恙。

查尔斯·阔夫兰,1827年生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24岁移民美国,从影50年,因以其硬汉形象主演多部美国大片和频繁获奖而享誉美国,是当时美国家喻户晓的著名影星。然而,1989年6月,他因病与世长辞,享年72岁,这让其独生女凯尔悲痛欲绝。

查尔斯在37岁才生下凯尔,凯尔是他唯一的孩子,其妻在凯尔15岁时去世,之后父女俩相依为命,查尔斯在繁忙的拍戏之余,既当爹又当妈,对凯尔如同生命一样,极尽呵护,将凯尔抚养成人。

查尔斯给女儿的一个成人礼曾轰动当地媒体:18岁这天早晨,还在睡梦中的凯尔忽然接到父亲电话,让她赶往最繁华的第九街看他拍摄一场高危难度的戏。拍危险场景时,父亲多年来一直不用替身,因担心父亲高空拍摄出险情,凯尔很快赶到第九街,却并没有看见父亲。正纳闷间,忽然,熙熙攘攘的人群发出惊呼,只见从附近的高楼上飘下近千只气球,每只气球上都挂着一个彩带,上面写着大大的“KAIER,HAPPY BIRTHDAY!”字样。凯尔不知所措时,从高空忽然坠下一个化装成佐罗模样的骑士王子,立在她面前,奉上一把汽车的钥匙:“亲爱的公主,你成年了,端庄美丽,愿上帝保佑你!”一刹那,凯尔泪流满面……

之后,凯尔在哈佛大学读完医学博士,进入加尔维斯顿最著名的公立医学中心做外科主治医师,结婚生子,生活幸福、安宁。在凯尔心里,父亲就是自己的守护神,就是自己的天堂。父亲的去世对她是一场致命的打击。父亲生前最爱大海,向往那里宁静的海风和日光。为感恩父爱,凯尔花费100万美金在加尔维斯顿买来一块海滨墓场。查尔斯的墓场有10平方米左右,相对独立。凯尔将父亲的遗体用一口上好的红木棺材隆重安葬,并将父亲生前所得刻有的他名字的几尊电影奖杯置入其内。此外,凯尔还特意在棺内放置了一个用流金刻下的牌匾:“著名演员查尔斯·阔夫兰生于大地,回归天堂,让爱女与你同在!孝女:凯尔·德尔德。”凯尔希望这些荣耀能让父亲在天堂获得安宁。

葬礼这天,教堂里祷告、唱赞美诗,牧师致颂辞。葬礼毕,凯尔和亲友便向查尔斯的遗体告别,然后用灵车将查尔斯送往海滨墓地安葬。行至墓地,查尔斯那高贵的红木棺材落进墓穴,送葬亲属神情肃穆,默默为墓穴一一掩土。随后工人驾驶推土机,迅速把墓穴填平,并用电夯把土压实,再铺上碧绿的草皮…… 美国人的墓地没有坟头,但有精美的墓碑。在父亲的墓碑上,凯尔刻下这样的字样:“一座伟大的山长眠在此处,上帝知道他的名字”。凯尔期望父亲死后,在这处“海景房”里度过安逸而又温馨的逝者生活。在她心里,父亲不曾死去。

然而,这场罕见的风暴让凯尔对父亲墓地的“安危”产生难以言说的担忧。

事实上,凯尔的预感很快得到印证。第二天一大早,她就接到墓园管理处的急电:“凯尔女士,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父亲的墓地出了意外……”

凯尔心急如焚地赶到这处海滨墓地,顿时傻了眼,只见父亲墓地豁出一个直径达3米的大洞,其内棺材不翼而飞,周围一片水泽。连续几天,凯尔在墓地附近和加尔维斯顿找了个遍,却一无所获,不禁悲从中来。是不是被盗墓了?她很快报警。警方经过现场勘察和分析后判断,是风暴带来的滚滚巨浪让查尔斯的“海景房”首当其冲。不幸的是,巨浪冲垮了查尔斯的坟墓,巨大的海啸把他的棺材从这座无比奢华的海滨墓场的墓穴中冲了出来,并随即卷入了茫茫大海……

一路漂泊28年

棺材惊现千里之外的故乡

大海无涯,恶浪滔天,亲爱的父亲,你飘向哪里?看到被破坏的墓穴,想到深爱的父亲竟然遭到如此待遇,死后也不得安宁,凯尔无比伤心,不禁失声痛哭。那些日子,她整天守在茫茫大海边,直到夕阳西沉。她期盼父亲某一天如一条鱼,从大海深处游到自己身边来……一再失望后,她索性跪地,胸前画十,喃喃自语:“父亲去世,我将他安葬在这里,本打算这样我可以守在他老人家的身边。不让他感到孤单。可是,他竟这样漂走了。我到哪里去找他呢?上帝啊,你帮帮我!”

悲伤过后,凯尔渐渐冷静下来,重拾信心,立下誓言:“无论如何要找到父亲的棺材,重新把他安葬,让他魂归大地。”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凯尔放下手头的工作,安顿好几个孩子,不顾丈夫劝阻,踏上了寻找父亲遗体的漫漫征途。从德克萨斯到附近州市,乃至到全美,她四处奔波,无数次地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若有人发现来路不明的棺材,亲爱的,那可能是我的父亲的不安分的‘家’。请您看在一个可怜女儿想尽最后一份孝心的情分上,一定要通知我,我会以重金作为酬谢。” 虽然,广告的内容是泣血的真情流露,广告的发行范围也相当之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凯尔一直没有收到任何消息,甚至一条来路不明的棺材的消息也没有收到。毕竟,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将亲人的棺材弄得“来路不明”。这让凯尔痛彻心扉,身体也垮下去。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虽然凯尔付出的心血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回报,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寻找父亲棺材的念头。冥冥之中,她自始至终都相信,父亲的棺材可能就在不久后会出现。他爱她,他不会弃她而去!他不会就这样孤身走天涯!

就这样,凯尔选择了继续寻找父亲,而这一找,就是漫长的二十多年光景。在这二十多年里,凯尔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还是一无所获。一转眼,凯尔已年过六旬,她的行动遭来无数人的耻笑,也有好心人一度劝她:“凯尔,我们都知道你多么执著,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父亲的棺材早该腐烂了,你就死心吧!”然而,也许感到自己时日不多,她对父亲的思念却愈加浓烈,对亡父失踪的棺木的追寻始终没有放弃。

也许是上苍眷顾,就当她几近绝望之时,1927年9月15日,也就是父亲查尔斯离世近29年后的一天早晨,凯尔从当地《奥马哈世界先驱报》上无意中看到这样一条让她难以置信的消息:“著名演员查尔斯·阔夫兰的棺材,在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被发现……”

这条消息转自加拿大夏洛特敦一家报纸,对于凯尔不亚于一声惊雷,好半天她没缓过神来。这是做梦吗?她狠狠掐自己的腿,生疼。凯尔又喊来丈夫和儿女一起看报纸,大家也难以相信这是真的,毕竟,查尔斯的棺材已消失了二十多年了,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对谁都不是容易的事。

爱德华王子岛(Prince Edward Island),属加拿大。海岸曲折深入,多峡江和大港湾。全岛构成加拿大的一个省,省会夏洛特敦位于希尔斯堡湾北岸。该岛多沙滩,形成了众多的天然海滨浴场,是加拿大著名的海滨公园。

震惊过后,凯尔猛然尖叫起来:“爱德华王子岛?这不就是父亲加拿大的故乡么!”

凯尔拿出世界地图查看,然而,仔细计算后,她更惊奇了:从加尔维斯顿到那里至少三千多公里,父亲的棺材是怎么一路惊险地“走”到那里的?这副棺材为什么会出现在父亲的故乡呢?这是个灵异事件吗?

离世亡魂落叶归根

这是一曲亲情的绝唱

“天哪,真有这样的事!”凯尔半信半疑地将电话打到加拿大这家报社,将棺材内的相关标志性物件一一比对后,对方回答十分肯定:“是的,事实正是如此,绝对没错。你不用怀疑。请您赶快来处理一下后事吧。因为上帝在帮你!”对方的肯定更让凯尔难以置信,凯尔·德尔德又惊又喜。

然而,她的丈夫和家人认为这可能是个恶作剧,或者是另一口同名同姓的棺材。是不是报社为了炒作呢?在家人争论不休时,凯尔却迫不及待地花一周时间办完相关赴加拿大的签证手续,奔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前去探望失踪二十多年的“父亲”。 当父亲那口满身沧桑的棺木出现在凯尔面前时,凯尔泪如泉涌,上面的花纹图案都是她亲自设计的,她一眼就认出:这,就是自己千万里苦寻,日思夜想的父亲的灵柩!虽然历经28年,它竟完好无损。即便棺内查尔斯的尸体已腐烂,但凯尔还是从父亲棺内几件标志性陪葬品上再度确认,这就是父亲失踪28年的棺木:几件首饰和几尊美国电影影帝的奖杯完好无缺……抚摸着父亲的“遗物”,凯尔不禁伏在棺木上,失声痛哭,泪雨纷飞。

失踪28年的棺木,神奇地重现,而且是在千里之外的加拿大故乡。这起带着“灵异色彩”的事件经加拿大媒体报道后,迅速在美国和加拿大引起巨大轰动,人们对此难以置信,有关地理专家依据查尔斯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与环境条件,开始对这口棺木的“神奇旅途”进行推断性的还原。

依据地理、气候、洋流等条件,经过一番仔细研究后,专家们勾画出查尔斯棺材这样的神奇之旅:29年前去世葬于加尔维斯顿的查尔斯,其墓地第二年遭到特大风暴入侵,墓穴被海水冲开,棺材被卷进波涛汹涌的大海。死者家属一直寻找未果。28年后,这口棺材漂泊在茫茫大海上,随着墨西哥湾的海流,绕过佛罗里达海岸,缓慢或快速、孤独或激烈地一路漂流。虽然一路海啸与狂流,并遇到船只,但他黑色诡异的身影击退了所有人,正是上苍的眷顾,这口棺材却安然无恙漂流了三千多公里,孤独却艰苦卓绝地抵达查尔斯100年前诞生、24岁离开的加拿大故乡——爱德华王子岛。这真是一次奇妙的漂流之旅!

这一切居然是真的!可又有谁能想到,它竟是花了28年的时间才漂到这里,而这里却又是死者的故乡,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难道说,这是父亲生前未完成的遗愿?”凯尔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想道:“或许父亲去世后,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安葬在出生的故乡。”

随即,凯尔隆重地为父亲举行了葬礼。而这次,她选择将自己的父亲安葬在爱德华王子岛。她希望通过这样独特的方式,来完成父亲这28年来的漂泊所要完成的夙愿——落叶归根!

依然是那副饱经沧桑的红木棺材,让一个漂泊的灵魂得到安息。安葬这天,这场奇异的“二次葬礼”吸引近3000名市民前来参拜,当地最好的神父亲自主持葬礼:“查尔斯回归故乡,这是上帝的安排,阿门!”墓前,凯尔吟唱《赞美歌》,此时,她已经没有悲伤,而是感恩上帝,感恩亲情坚守带来的好运。许多路人跟着凯尔轻声齐唱,静美的墓地没有泪花,像在开一场庆祝会……

一口棺材随波漂流,历经28年,行程三千多公里,终于返回故乡,这是怎样的传奇!这条新闻经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后,迅速出现在世界各大报刊的显著位置。人们为之震惊之余,引发不少评论,有人认为这是个灵异事件,有人认为这只是个巧合。如今,这场争论依然在网络引发巨大的争议。

然而,更多的人不得不深深感叹,查尔斯不仅在其生前就不停地在演艺界谱写传奇,而在死后又以这种方式来书写更让人瞠目结舌的传奇。而做这一切的目的是什么?这显然不是灵异事件,而是巧合,难道查尔斯真的是死不瞑目,而就是为了把自己安葬在自己家乡,落叶归根么?这太不可思议了!如果不是凯尔亲身经历,想必没有任何人会相信的。

对凯尔而言,这是一份亲情的漫长追随:是女儿的爱,让父亲不舍离去,而让灵柩留存下来;是对故土的思念,让他魂归故里!

1952年11月,102岁高龄的凯尔在加尔维斯顿去世。弥留之际,她留下唯一的遗愿:将自己与父亲合葬。随后,她的子女将其骨灰,与查尔斯合葬在爱德华王子岛。这场生死不分的父女情经当地媒体报道后,迅速传遍世界。这处父女合墓,也成为素有“圣劳伦斯湾公园”之称的爱德华王子岛一处独特的旅游胜景。

父亲的葬礼范文第4篇

父亲患了帕金森氏病。他被困在床上,仅仅几年里,44岁的身体就老了那么多。它仿佛属于一位老人,而不是―个头发依然乌黑的男子。

那时我9岁,刚刚被母亲抛弃。“我不会离开你。”父亲在电话里说,然后让祖父带我去疗养院看望他。

那个地方气味很难闻,我想吐。这是我踏进疗养院的第感受。我并不清楚父亲必须接受什么样的治疗,更不了解他的身体和心灵上正在经历什么样的屈辱。

极为常见的情况是,即便只为喝一杯水或为下床坐在椅子上以缓解一下酸痛的身体,他也必须耐心等待很长时间。他患有很严重的褥疮,但护士要过几乎一个世纪那样长的时间,才会过来为他翻身,以使他身体的一侧能得到休息。

即便如此,父亲也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总是怀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有朝一日,他会从床上起来,走出被迫忍受的那些可怕的地方。他甚至让祖父为他和我买了两辆一模样的绿色单车,并拍下照片搁在房间里,以便每天都能看见。

“你等着,我会和你一起骑的。”当父亲这么说时我充满期待。他黑色的眼睛闪烁着希望的光茫,精疲力竭的面容上含着微笑,这些都让我相信他很快就能回家,我有足够的耐心等到那一天。

多年过去,绿色的单车依旧是一张挂在父亲病房的照片。他的身体始终精疲力尽,但希望从未远离。“我觉得过不了几天,我就可以在院子里散步了。”父亲充满喜悦地告诉祖父,那时他已经失去对手的掌控,不得不依赖护工喂食。而如果我出现在探视时间里,他还会加上这么―句:“你每天都擦拭我的车了吗?等着我,我们一起骑车,那天不远了。”

父亲在我心里成了一个神话,永远坚强、不会被打败。我甚至把去疗养院探望父亲升华为―个仪式:每当遭遇困境时,我不由自主就会想从他那里得到帮助,并的的确确在和他的短暂相处中,得到无穷的力量去回击生活里的种种挑衅。

“你不会会离开我的,对吧?”我对他说,“我们都会好的。”

但我渐渐不再是个总依赖父亲的小姑娘,学业工情,这些都分走了我的精力,而且我学会了独自面对问题,去疗养院的次数越来越少。23岁那年,我在曼哈顿找到令人艳羡的工作,同时也接到祖父的电话:父亲去世了。

他不会―直在那里等我,他敬弃了对我的承诺。我突然意识到。

坚持了14年的父亲放弃了令他痛苦的身体。做出决定时,一直守候在他身边的祖父母没有告诉我。“告诉你又能怎样呢?你能阻止他的决定吗?”祖父在电话里坦然面对我的愤怒,“栽理解你的心情,你不想他离开,可是孩子,我是他父亲,我知道他已经尽力了,他很累,他需要解脱。”

我的愤怒也许来自父亲无法实践他的诺言,我定期为他护理那辆从未骑过的绿色单车,等待他回家的奇迹,现在看来更像个笑话;也许来自神话的陨落,在我心里他是最好的,他是绝不向命运屈服的普罗米修斯。他努力挣扎了那么多年,给了我那么多面对困难的勇气。可最后,他抛弃了所有人,尤其是我。

在愤怒的驱使下,我拒绝参加父亲的葬礼。

葬礼结束后,祖父给我寄来父亲指定留给我的遗物,一张有深深折痕的纸条,我阅读着纸上的内容,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

父亲的葬礼范文第5篇

老刘希望老婆能承担一个,俩人分分工,一个去参加婚礼,一个去参加葬礼。老刘问老婆,你想去哪个,随你挑。老婆眼一瞪说,我哪个都不去,都是你那边的事,又不是我这边的事!

老刘说,你可以代表我参加一个,你有这个待遇。

老婆斥道,啥破待遇,我不要。又说,你就不会早上参加葬礼,中午参加婚礼?

老刘问,这样好吗?不讨人嫌吗?

老婆说,这有什么不好?全当你是个明星,走两个场子嘛,走穴!

老刘无奈地叹了口气。也好,既然老婆不愿意分担,也不好勉强她。老婆还有老婆的事,撑着家里的半边天呢。

老刘就正了衣冠,肃穆着脸,封了个礼包,去了殡仪馆。到了殡仪馆,戴上小白花,献上白色的礼包,站到了吊唁大厅里。向死者的遗像默哀。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向死者的遗体告别……一切都按程序进行。

送走死者,出了殡仪馆,想到人生无常。老刘默默无语。只听主持葬礼的李大牙对众人说,谢谢啊,中午都去盛兴酒店吃桌腿!

老刘回到家,打开音响,听了几支舒缓流畅的曲子,灰暗的心情才渐渐转晴。然后,打开热水器,冲了个澡,把自己洗得清清爽爽。做完这一切,看看钟表,该去参加婚礼了。

老刘封了个红包,精神焕发地去了酒店。婚礼的场面,十分热闹,新郎新娘喜气洋洋地站在门口迎接来宾。老刘把礼包塞给张同事,表示道喜。张同事美得合不拢包子嘴。将老刘让到了贵宾席。

鸣炮。演奏婚礼进行曲。证婚人讲话。新郎新娘表演节目……婚礼的程序按常规进行。主持人不时地插科打诨,客人们不时地捧腹大笑。老刘也跟着笑。笑着笑着却又惊讶了,主持人不是早晨见过的李大牙吗?

这就荒唐了。主持完葬礼,又来主持婚礼,跑两个不同的场子!老刘越想这事越滑稽,差点笑出声来!老刘坐不住了,趁着还没开席,挤出了餐厅。他想起来一件事,该去葬礼那边的饭局照个脸。虽然,李大牙跑到这边走穴来了,但死者的亲属孟同学那边还有酒席。不去照照脸,以后,不好向孟同学交待。去那边照过脸,再跑回来,两边都不耽误。走穴,走穴,就是来回窜嘛。

出了酒店,回头望望招牌,老刘又发现自己错了。这里就是盛兴酒店嘛,还往哪里去?转身问问酒店的小姐。小姐彬彬有礼地说,是啊,前楼办婚礼,后楼办葬礼!

老刘尴尬地笑笑,忽然改变了主意,两个饭局都不参加了,回家吃老婆煮的面条!大概,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回到家,果然看到老婆在煮面条。老婆奇怪地问,怎么。红白喜事,你没去吃呀?

老刘歪歪嘴说,吃个屁呀!

老婆说,两边都上了礼,不吃白不吃!

老刘很认真地给老婆讲了主持人李大牙的问题,说李大牙红白通吃。

老婆哈哈大笑,快要笑死了。老婆边笑边说,这个李大牙,怎么这样做生意?!

老刘却没笑。他黑着脸说,我能吃这样的饭局吗?两边都不能吃!被别人看到了,人家会怎么想?!人家会把我看扁的!人家会把我矮化的!虽然,我不是为别人活着,可我总得在别人的目光里活着呀!

父亲的葬礼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仪式;真实性;仪式的作用;葬礼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170-2

从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开始,“过百岁”、“过生日”、“婚礼”、“葬礼”等仪式就伴随着我们。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仪式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它究竟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仪式研究,是人类学领域内的一个经典话题。长期以来,这一概念被人类学的各理论流派不断的界定,但却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彭兆荣在《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一文中指出,在目前的人类学仪式研究中,基本存在两种取向。一是对古典神话和仪式的诠释,另一种则是对仪式的宗教渊源和社会行为的探讨,即将仪式视为特定的宗教行为和社会实践。然而在做中国的仪式研究时,我们首先要清楚的一点就是,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多数的仪式是和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社会秩序和语言规范。并且,在对仪式的概念进行界定时,一定要考察仪式的起源。

在考察仪式的起源时,就拿葬礼仪式来说吧,部分人类学家在论述葬礼的起源时,往往引入了宗教中“灵魂”等概念。然而,据史学家考证,在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农业经济的出现,人类逐渐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以亲情和血缘关系为基础,聚族而居,形成了原始的氏族制社会。在氏族社会里,族群成员之间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前提下,联系日益紧密。这时,氏族内亲人的死亡就对氏族内其他成员有着较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情感方面。此时氏族成员采取了墓葬的方式来保护亲人的遗体;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亲人的遗体将野兽引来,这是一种自然发展的结果。据统计,在当年的氏族公社社会中,一个族群的人数大约有150人左右,而当时的平均寿命约为30岁。这就可以推算出每一个族群每年的平均死亡人数为5人。在这种每年平均死亡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为了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思念和其他情感寄托,在墓葬的过程中必然会加入一些仪式的成分(如动作、语言等),而这些多种多样的动作或者语言随着时间的演变,逐渐被规范并发展成一套较为固定的仪式。由此可知,仪式的产生是有其目的性和合理性的,同时也具有真实性的一面,即是为了满足人们某一种需求而诞生的。至于仪式在之后的发展中逐渐抛弃其真实性而转为一种更具象征意义的内涵是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的。但是即使在当下生活中的仪式也并没有完全抛弃它的真实性,真实性依旧是作为仪式的内涵而存在着。

James L・Watson在他的《中国丧葬仪式的结构――基本形态、仪式次序、动作的首要性》一文中在论述到丧葬仪式时提到“动作比信仰更重要――只要是恰当的进行仪式,参与者对死亡或来生的信仰,也都变得不太重要”。其实就是对仪式逐渐失去其真实性的一种侧面反映。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吗?还记得看过一部叫做《父后七日》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从彰化县北上工作的青年返乡奔父丧七日的故事,以黑色幽默手法展现出道教与台湾丧葬习俗。女主角阿梅在父亲过世的七天内,回到了台湾中部的农村里,准备父亲的葬礼,也见识了传统庸俗繁琐的丧葬仪式、匪夷所思的迷信风俗。但最令笔者感到惊讶的是死者亲属竟然雇佣了与死者毫无关系的专门从事哭丧工作的人来参加葬礼!七日的葬礼结束后,阿梅在封存了丧父的伤痛和对父亲的思念之后,准备独自一人回到自己的城市继续生活工作。然而,却在返程途中的机场停留时,压抑了许久的思念之情如山崩海啸般袭来,遂止不住留下了热泪。从电影中,也可以看出,丧葬的仪式逐渐变成一种固定化、程序化的工作,仪式正在失去其内在的真实性。但是女主角阿梅最后的眼泪说明了,丧葬仪式并没有失去其最初的目的性和真实性,只不过在现实紧张的生活节奏中,这种真实性逐渐被忽视而已,或者说这种真实性被赋予另一种意义。

还是再拿葬礼仪式作为例子来说吧。几乎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喜欢葬礼,既然人人都不喜欢,那它为什么还要存在呢?汤永隆认为,“因为亲人的逝去使人们需要一个场合宣泄悲伤。”死亡绝对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词,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死亡又是一种常态,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会突然遇到死亡。因此不管是谁,对于死亡的仪式和葬礼的流程都不会感到陌生。虽然各地方的葬礼的仪式和丧葬风俗并不一样,但不管是哪种丧葬仪式,都有守灵、祭拜等的告别仪式。生者可以通过这些仪式,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并与逝去的亲人深深道别。因而丧葬仪式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时间和空间,让生者可以沉浸在过往的回忆中,宣泄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的思念。但是即使活着的人们再怎么哭泣,甚至哭到虚脱,这都是一种宣泄,是一种摆脱过去、接受新生活过程中免不了的痛苦。若没有这些告别仪式让人们将心中的苦闷、悲痛等负面情绪发泄出来,生者更容易一蹶不振或颓废沮丧。记得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人在亲人的葬礼上负责全部的组织工作,从开始到结束,一直保持着理智,将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然而过后的几年,他再也没有走出这个困境去,一直没法快乐起来,同时也没有找到新的朋友,与老朋友也渐渐疏远,生活过得很痛苦。在这个例子中,真的就是如James L・Watson所说的“动作比信仰更重要”吗?这个可怜的人全程参与了仪式,做到了丧葬仪式所要求的全部动作,然而他以理性压抑自己的感性,在仪式过程中没有投入感情,以至于他被这份负面情感困住。他抛弃了仪式中的真实性,仅仅为了完成仪式而行动,背弃了仪式真正的内涵,进而影响到了以后的正常生活。因此,我们生活中的仪式不仅仅是一套动作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它内在的真实性和目的性使它的存在满足了部分人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中国社会里有一套正确的、与人生周期相配合的仪式动作。其中婚礼和葬礼是主要的生命周期仪式,是普通大众按着认可的仪式程序,投入文化整合的进程”。文化整合功能确实是仪式的一个社会功能,但却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仪式对于社会整合和维系社会稳定的作用。我们在这里就婚礼上的仪式展开讨论,结婚,是人生中除了出生和死亡,最重要的一个转折。中西方的传统婚礼仪式不尽相同,相互借用对方的婚礼仪式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比如,在中国有些地方,既坐婚车,又拜天地,最后还相互套戒指……但不管在仪式上有多大的不同,仪式中人们对新人表达的美好心情却是一样的。而婚礼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一对新人当众确认自己的情感、履行自己的义务、承担起自己的誓言和婚姻的责任、坚定双方“照顾对方一生一世”的信念。当新人们经历过许多繁琐的婚礼仪式之后,终于可以走到一起,就像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获得圆满一样,这时候不管是新郎还是新娘,都会对婚姻产生一种神圣感。从理论上来说,婚礼的仪式越是繁琐,这种心理强化的作用就越强,将来在一起走得更远的机会也就越大。但现在部分年轻人流行的“裸婚”主义,却使我对他们婚姻的未来产生疑虑。没有经过繁琐仪式的考验,如此轻易的就结婚了,那离婚是不是也就更加随意呢?另外,婚礼有其收获祝福、感恩、寄托希望的深刻含义,新人们不应被“形式主义”和“收钱”的现实看法所左右,忽视婚礼作为一个仪式的真实性和其自身作用。

不仅仅是那些重要的大型仪式可以起到整合、维系社会的作用,一些生活中的小仪式,比如过年前打扫房间、年终例会等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过年前的全家大扫除往往意味着将去年的“晦气”和不好的东西全部赶走,以此迎接一个新的开始。定期全家大扫除,这样的仪式能带来更为生机勃勃的家庭氛围。年终例会则是因为在社会竞争的压力之下,一个企业“总结过去、畅想未来”的需要。总结过去不仅仅是为了看到之前工作不足之处,更多的是为了看到之前的成绩,坚定信心,给一年的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畅想未来,则是期待新的一年中,工作有新的突破。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每一个仪式都有它的内在作用,一个仪式如果没有达到其最终的目的,那么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被逐渐削弱,其自身的真实性也就无从谈起,从而变成一种虚伪的真实。一个不具有真实性内核的仪式是不会存在的。就像在科技还不发达的旧时代,人们请神汉巫婆为自己或亲人治病,而在如今这种现象却很少见了。究其原因在于,古时的人们多认为疾病是超出自己能力掌控的存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而人们都有对未知的恐惧感,因此古人对疾病会出现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并急需一个仪式来化解心中的不确定性和恐惧感,并寄托尽快康复的美好愿望。而在科技进步以后,疾病的病理被科学所解释,人们认识到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我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并不是一种超自然现象,更与鬼神无关。因此这种不确定性被打破,与驱魔类似的仪式再也无法起到最初的作用,仪式的真实性被否认,这种仪式也就逐渐走向消亡。所以说,一个没有真实性的仪式是不会一直存在的,仪式的作用和它内在的真实性是相辅相成的。

最后,笔者认为,现存的仪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作用,或建立一套秩序以维持社会稳定,或是某一群体内的一种认同方式……有作用的仪式都有其真实性,然而由于部分仪式因为已经内化于心,成为一种惯例或习惯,所以其真实性被少数人所忽视,但并不是说这种真实性就不存在。但如果绝大多数人都否认了某类仪式的作用,那这类仪式的真实性也就逐渐消失,比如说,如果所有人都认为婚礼仪式是一种“走过场”,并且在仪式中没有寄托深刻的情感和意义,那最终这种仪式只能面临消亡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华琛(James Watson).中国丧葬仪式的结构――基本形态、仪式次序、动作的首要性[J].历史人类学学刊,2004,(4).

[2]秦淮.时尚婚礼的文化解读[J].兰州学刊,2012,(5).

[3]薛亚利.价值的工具――仪式的意义指向[J].民俗研究,2011,(3).

[4]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J].民族研究,2002,(2).

[5]张亚旭.职业哭灵人的再现[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父亲的葬礼范文第7篇

??母亲是位农村妇女,因家境贫寒十四岁送到父亲家做童养媳,当时还在上私塾的父亲才十一岁,奶奶刚刚去世,尚在襁褓的姑姑没人照顾,母亲便承担照顾姑姑的重任。二十岁时和十七岁的父亲圆房,响应爷爷多子多福的号召,一生养育了七个儿女。由于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即要参加劳动,又要照顾老人抚育儿女,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要强的母亲吃了很多的苦,积劳成疾加上一次的惊吓,母亲患了一种很严重的精神病。

??母亲疯疯癫癫时常哭闹,父亲只好放下工作、撇下儿女带母亲四处求医问药。听父亲说,爷爷看到他那么辛苦,几次劝他放弃对母亲的治疗。虽然父亲也做了最坏的打算,但为了七个儿女父亲始终没有放弃,辗转到合肥一家精神病院,及时的治疗,加上父亲整日监督母亲服药,母亲病情得到了控制,就是脑子有点糊涂,其它到无大碍。

??母亲虽然大脑有点问题为人却平和、宽容,邻里关系相处的非常好。心地善良对的她还常常帮助比我们家困难的人,尤其是邻居一对残疾夫妻,妻子是个哑巴,日子过的异常艰难,每当看到他们家有困难母亲总是悄悄的送上一些吃的、穿的,有时甚至是一碗咸菜。

??母亲因身体原因,不能像别的妈妈那样很好的照顾我们,母亲也不擅长做衣服和鞋子,小时候我们所穿的衣服大都是别人帮忙做的。特别是冬天,短小的棉衣,破旧的棉鞋实在无法抵御刺骨的寒冷,我和哥哥的双手年年冬天冻得像馒头。每到这时,无奈的母亲总是心痛的把我们冰凉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捂了又捂。虽然她能为我们做的很少,但母亲的爱却浓浓的包围着我们,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很少疾言厉色的训斥我们,甚至在哥哥们淘气闯祸时她也没有大声斥责过。所以我的童年过得轻松愉快。非常感谢母亲,因为有她的爱相伴,我们姊妹能坚强的面对艰苦的环境,是她让我们一个个成长为懂得珍惜,学会关爱、乐观向上的人。

??最后一次见到母亲,那是和老公新婚的第一个春节,按照规矩陪他父母过完春节后,我们又挤上拥挤的长途客车回我家过元宵节。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到家时已是下午,家里早已知道我们回家的消息。还没进院门,哥哥们已点然了一大串鞭炮,在欢快的鞭炮声中哥嫂簇拥着我们迈进家门,母亲正站在门口,见到我,母亲一把拉住我的手,两道混浊的泪水从母亲的脸颊上滚落下来:“儿啊,你不想妈吗?妈可想死你了……”母亲抽泣着嗔怪道。旁边的嫂嫂赶紧解围:“怎么不想,这不是回来看你了吗?”我轻轻的替母亲拭去脸上的泪水,拥着她的肩膀,一时语噎。其实,我很小的时候,因要到父亲工作的小镇上学,长大又到外地工作,和母亲总是聚少离多,见面、分离就像家常便饭,母亲从来就没像这样哭过。而今我已长大成人,嫁为人妇,母亲觉得可能从此要失去女儿,所以如此伤心。

??两年多没见,母亲更加苍老了,满头白发,骨瘦如材。由于长期服药,严重的后遗症使她无法控制头和手不停的舞动。原本爱干净的她,身上的衣服竟然满是灰尘,以前整洁的房间也变得凌乱不堪。见到我回家,母亲忙前忙后地张罗着做我们爱吃的饭菜,在家的那几日我尽量多陪她,帮她洗头、洗衣服、收拾房间。听母亲诉说生活的拮据,父亲怎样对她不好……。我知道母亲需要钱,在母亲面前,我只有默默地听,硬着心肠装着不懂她的意思,看着母亲失望地眼神,我的心中异常难受。

??母亲因常年患病,她生活都是由父亲安排,如今父亲退居二线家里经济状况大不如从前,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坏,对她也有些不耐烦了,而父亲又坚持和母亲分开住在两处,母亲想要点什么很不方便,生活的很苦。可自从母亲得了病以后喜欢喝酒,有钱就会去买酒喝,又不能克制自己,常趁家人不注意时喝的东倒西歪,家里人怕她喝酒出现意外,不敢给她钱。走之前,我瞒着母亲悄悄的塞给大姐几百元钱,让她时常为母亲买些需要的物品,改善一下母亲的生活。共2页,当前第1页1〖作者:帘卷西风〗

??临走那天,因为回家探亲的小哥也要归队,我们约好结伴而行,为了不让母亲伤心,细心的哥哥让我和老公上午先到父亲的住处等他,他安慰好母亲下午再和我们一起上路。走时,母亲一直站在高高的大门槛上看着我们的背影久久不肯离去。那一刻,我不敢回头,我知道母亲是免不了落泪的。心中暗下决心,无论以后自己怎样艰难,每年都要给母亲寄上些钱,让她的生活过得好一些。

??谁知这一别便是永别!一年后母亲离我们而去了。

??母亲去世前,应该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吧!也是家里发生变化最大的一年,父亲做成了几笔大生意。她最值得骄傲难得回家的大儿子事业如日中天,并带上妻儿回乡探亲整整陪了她一个月,可以想象母亲该是多么的开心。临走时大哥破例给了母亲四百元钱,母亲拥有了她一生中最多的一笔财富。就在大哥结束假期离家的第二天早上母亲突然倒下,当时陪伴在她身边的只有年迈的奶奶,等到奶奶颤颤巍巍叫来邻居把母亲抱到床上,再通知父亲请来医生时已无回天之力。走在半道上的大哥和在外地的哥哥、姐姐,接到消息后星夜兼程赶回到母亲的身边,母亲没留下一句话,盍然长逝。

??二姐从母亲的木箱里找到塞在袜子里还没来得及花的四百元钱,失声痛哭。七个儿女,她最疼爱的小儿子,因当时部队派他在西宁学习,怕影响前途,家里人没有通知他。最小的女儿——我刚刚当上妈妈,身体太差也未能回去见她最后一面。听参加过母亲葬礼的姑姑说,母亲的葬礼办的非常隆重,有一百多人参加,最让人感动的是,那位哑巴邻居因无法言语,打着手势讲述母亲种种好处嗷嗷痛哭,引得在场的人无不落泪。

父亲的葬礼范文第8篇

七十上下的妇人,穿着手织的黑色毛衣,襟上别一朵小小的白花。发已花白,梳理得整整齐齐,微胖,容貌依稀可辨年轻时的姣好。

她独自一人前来,在葬礼快要结束的时候。入场时,她微微犹豫了一下,然后,缓缓走到沉睡在鲜花丛中的父亲身边,注视他,良久。

目光温和柔软,并无太多悲伤。

妇人靠近父亲,唇微微蠕动,说了些什么。之后,竟露出浅浅笑容,朝着魂魄已去往天堂的父亲挥挥手。

我走过去,轻轻搀扶住她,虽然并不相识,但她能来送父亲这一程,作为女儿,我当感激。

是在对视的刹那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的,那圆润的脸型,那并未在光阴中老去的秀丽眉目,那温和的眼神……只是,我在哪里见过她?妇人微微颔首,拍拍我的手背,问父亲走时可好。是父亲天年,并未被疾病折磨太久,前日睡去,便未曾醒来。我简短叙述了父亲临终前的情形,甚至父亲离开时,似乎还是微笑的。

那就好。她亦似微笑,眼中却忽然涌出泪水,喃喃道,去吧去吧,重逢有期。然后,妇人松开我,并不像其他的祭奠者,依次安慰悲痛的家属,只是又转头去深深看父亲片刻后,缓缓离去。

我送她到外面。她回头说,别太难过,那是每个人的归途,也是新的开始。

我点头,她的话,我懂。只觉这老妇人,无论气质和谈吐,都是如此简洁不俗。

但是,她是谁?我始终疑惑,也想知晓她的身份,以便日后礼尚往来,于是,试探地问她如何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

她顿了一下,说她看到报纸上的讣告。

我心下一动,原来是讣告!父亲早早就同我们说,等他百年时,一定记得在晚报上发一则讣告。

最初父亲说这个话题时,身体尚好。记得当时还同他开玩笑,说他这一辈子,家人朋友包括同事,都在这个城市,有什么风吹草动,一人知便人人知,何用在报纸上发消息呢?

父亲这样答,总要在形式上和这个世界告别一下吧。

如此当是几次玩笑话,后来终于发觉父亲是认真的,甚至这么多年,他每日看报,从来不曾遗漏过那个小小角落里过的某人离世的信息。而他,也一定要这样一个小小的形式——这要求又何尝过分?故此,父亲去世当日,哥哥便去报社发了一则讣告。

但来吊唁的人,全是口口相传得到的消息,多数人看报纸时都不会留意那则小小的讣告,她却看到了。下意识地,我想,或许父亲的讣告,是为她而发。

也就是在那一瞬间,我记起了父亲老相册中的一张老照片。岁月太久,那照片已经泛黄,但照片中的人依旧面目清晰,是个梳短发、面容姣好、笑容甜美的女子。

记得最初看到这照片时,我还是小孩子,指着她问母亲:“这是谁啊?”

母亲微微犹豫片刻,答:“是妈妈以前的同事。”

又问:“怎么没有见过她?”

母亲这样说:“她去了很远的地方。”

继续问:“多远?”小孩子终归好奇。

母亲就微微叹口气;“很远,反正是,回不来的那种远。”

于是不问了,之后很多年,也果然不曾见过她,只是浅浅留了一个这样的印象。之后关于她的话题再未被提起,而长大后,我亦不再好奇。后来也是闲来无事翻父亲的那本旧相册,再次看到那张照片时,闪念间觉得,母亲说的那个远方,也许是天堂吧。

但我想错了。她尚在世间,且就在这个城市,否则,她不会看到那份只在本市发行的报纸。

可是为什么一年前母亲去世,这个她口中多年前的同事,却并未来送她最后一程?而现在,她却来送父亲,一个人,以这样的深情。

一个女人的目光,只有蓄满深情才会那样温和柔软,我亦爱过,分辨得出。

我太想知道答案,但此时并不适合纠结于这个疑惑,在离开前,我恳请妇人留下联系方式。

她没有拒绝,说:“他已经不在了,我,不算违背约定。”

约定?她和父亲之间,该是怎样?

三日后,我收拾好悲伤的心情,在离家不过三公里的另一个小区,再次见到她——她不仅不远,和我们也只是隔着穿城而过的那条河。

情由一如我的猜想,她的叙述亦简单明了。

她并非母亲的同事,而是和父亲深深相爱过的女子,只因彼此家庭的缘故,他们终究没能够在一起。后来父亲在祖母的逼迫下娶了母亲,父亲结婚两年后,她也嫁了。出嫁前,她和父亲见了此生最后一面,约定从此以后不再相见,不去影响彼此的生活。但是,多年后,不管谁先离开,另一个人,都要去送对方最后一程——见最后一面,为来生相见、相认、相亲。她说,到时,就在报上发一则讣告吧,就当是最后的情书。

听至此,我再也忍不住泪湿衣衫——她同父亲分开时,也不过20岁的年纪,从此半个世纪、三公里的距离,咫尺天涯再无彼此的音信,约定的最后的情书,却是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