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感文章大全

情感文章大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情感文章大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情感文章大全范文第1篇

你迟到的许多年赵益勤的结局是和冯焕在一起了,《你迟到的许多年》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补玉山居》,讲述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转业军人沐建峰在商海中沉浮、在情场中辗转,在成长的路上寻找迷失的自我、回归初心的故事。

《你迟到的许多年》是由林柯执导,黄晓明、殷桃、秦海璐、曹炳琨主演的都市情感剧,该剧于2018年9月28日在湖南卫视播出,并在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同步播出。

该剧里沐建峰的创业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蓬勃朝气,既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真实写照,也同样适用于都市社会和年轻人。从这个维度上讲,沐建峰不光是旧时光人物的还原,更有现实意义。通过该剧,年轻的观众能更深刻地理解父辈、祖辈们的艰苦创业时期,并予以继承发扬。

该剧比起动辄七八十集的电视剧,已经算是精简。再加上剧情时间跨度长,展现了在浩瀚的大时代背景下众多人物的命运起伏,这样的篇幅并不显得冗长拖沓,而是环环相扣。除了剧情,该剧的吸引力还在于年代感的画面质感和场景细节,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中对生活细节的还原和对人性多方面的呈现,让人物摆脱了高大全,变得立体、接地气。

(来源:文章屋网 )

情感文章大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诗鉴赏,表达训练研读例文,课堂实践,准确表达

 

在进行了读懂诗歌的训练后,我进行了一次测验。随即我又作了一次学情调查。结果令人深思。现举一个例子。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⑴一、二两句主要写了“静”,请简析作者写“静”的手法。⑵简析三、四句的表现手法。本来,这首诗学生很熟悉,小学就已经学过。论文大全。我想,这个题学生答起来不会有多大问题。可试卷结果却令人意外,这个题学生得分并不高,许多学生只能得一半分。原因多是表达不准和答非所问。通过调查,学生说,他们对诗很熟悉,可要说出好在哪里,又说不出来,更谈不上简析了。至于手法,那更不知该答什么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对诗歌的阅读还处于最初的感知层次,要让他们对诗歌作出理性的评价,还需进一步训练准确表达的能力。论文大全。

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呢,讲理论,枯燥;再说,时间也不允许;况且,诗歌确实需要学生自己的领悟,别人是很难帮上忙的。因此,我们要架起作者、作品和读者的桥梁,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忽然想起书法课上的做法。学习书法,首先要临帖。这里就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谓“读”,主要是研究范例的运笔轻重、字的结构、前后呼应、风格等。那么对于一个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也应该有一个“读帖”的过程。所以,训练的第一步:研读例文。论文大全。

例文分两类,一类是有关的浅显易懂的理论文章,如谢冕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林庚的《说“木叶”》袁行霈的《中国文学的欣赏》《感受·联想·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等。通过这些文章,学生初步懂得了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如欣赏要“泡”“找”“猜”“补”要充分进行联想和想象,仔细咀嚼等要求。一类是关于具体诗篇的鉴赏文字。从感性入手,从学生熟悉的诗作入手,先阅读一定量的古诗鉴赏文章,初步感知鉴赏的一般规律,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阅读了大量的古诗词,但是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还建立在听老师讲解的层次,自己很难独立鉴赏,更谈不上准确表达了。所以,教学古诗时,我们先给学生印发了100首古诗鉴赏的文章,并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初步感知鉴赏诗歌的角度,掌握古诗鉴赏常识。如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鉴赏文字。阅读时提出几点要求:鉴赏文字共几段,每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对诗作做出了评价,文中用到了哪些术语等。通过本篇文字的阅读,学生明白了本文主要是从诗作的思想内容,诗句的具体含义和表现手法,前人的评价,意境的特点等角度对诗作作出了评价。积累了诸如以动衬静,烘托,境情结合等鉴赏常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归纳出了古诗鉴赏的一般常识。当然,这只是鉴赏的第一步,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课堂上的具体学习。

记得我的一位书法老师曾说:“谁能把《九成宫》帖练习10遍,我就拜他为师。”书法学习的关键在实践。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同样需要不断的实践。第二步,课堂实践。

㈠ 课堂讲解重在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理解诗句内容,并帮助学生进一步辨识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体会评价鉴赏古诗的角度和方法。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安排了两个古诗鉴赏的单元,从《诗经》到宋词的内容,第五册安排了李白杜甫的专题鉴赏,教学时,结合课本内容,我们着重从诗句的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的辨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等方面予以讲解。如乐府诗的赋、比、兴的手法,反复咏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的多层理解;柳永《雨霖铃》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壮阔的意境等。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认识了古诗鉴赏的规律和方法,从而为准确表达打下基础。

㈡ 课堂学习多角度练习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使学生充分学习体会古诗鉴赏的要求。

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体会诗歌鉴赏的规律外,我们还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评价表达能力。常常采取简析诗作某个特点,评价作者的思想,改写诗句的意境,回述精彩片断,搜集评价其他观点等方式,力求学生准确表达。如学习完杜甫的《登高》一诗,提问:杜甫的诗以沉郁顿挫的风格著称,试以《登高》为例,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析之。要点:诗人当时的心境,首联景物的特点和表现的情感,颔联景物的特点和引发的感想,颈联表现的感情,尾联的诗意,总结意境特点——雄浑高阔,情感特点——忧国伤时,突出沉郁顿挫。又如同是用典,同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事迹,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古人用典有哪些作用?另外,学完一首或几首诗后,你印象最深的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点是什么,试作分析。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妙处,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㈢ 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教会学生抓住评论要点,根据要求踩点答题。

课后,结合试题特点和高考要求,我们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先从客观选择题入手。客观题难度相对较低,各个选项也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格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答题的准确性。所以我们在讲解试题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试题角度,然后研究表达选词,最后找出答案。

例如2004年北京12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①题主要告诉我们诗句的含义,也给了我们分析诗句意思时应注意的东西,即表面意思和深层感情。②题主要是对诗歌的表达手法,诗作的主旨,梅花的形象以及描述的意境等作的评价。同时,也告诉我们,诸如拟人手法,红梅的品格的的叙述要准确无误。这样,学生在自己表达时就开始斟酌怎样用词了。

接着,又选择了一些填空题,从课本到课外。填空题已经给出了表达的格式,只是空出了关键的部分,练习这类题,有助于学生把握表达的关键,从而知道答题要点。如阅读刘禹锡的《石头城》完成1~2题。1、诗人写沉寂的群山,写潮打空城,写朦胧的月色,都是为了烘托———。2、诗中的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色彩,暗藏着深沉的感情潜流,抒发了—————的感慨。第一题考查了烘托的对象,实际上告诉我们怎样表达诗作的表现手法。第二题考查了景与情的关系,也告诉我们对诗歌主旨的回答要注意说明,诗作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答案:1、今日的没落荒凉 2、凄凉对金陵昔盛今衰 又如2003年春季上海四:(17)题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讽刺了—————;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研究这类题,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表达的内容和格式,并且重视了关键词的选择。答案:送荔枝一事 唐玄宗、杨贵妃的逸误国 兴衰(兴废、更替)

最后,选择主观表达题,通过对题型的归纳,进一步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

面对主观表达题,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审清题目方向,看看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然后确定答题要点,最后才是准确表达。就此,我们引导学生对赏析体的问答模式作了归纳,如分析意境型,分析技巧型,分析语言型,分析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观点评价型等,并且一一对答题要点作了总结,如分析炼字型,要点包括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意思;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形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样,学生在答题时就不会盲目了。答题的准确率逐渐提高。

书法最终是融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鉴赏最终是形成能力。所以,第三步,准确表达。

通过一段集中学习后,我让学生归纳总结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形成文字,写一些诗歌短评,规律总结等内容的文章,最终形成较高的对古诗鉴赏的能力。

通过上面的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较深的认识,为了加深印象,巩固所学,我们还借助写作训练,对所学现象进行总结。诗歌鉴赏重点训练了一段后,我们随即作了一次写作专题练习。以“我心中的诗歌”为话题,要求学生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的含义做出分类;或者归纳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并对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做出评价;或者归纳诗歌语言上的特点;或者归纳表现同一思想或者同一主旨的诗歌等。总之,针对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或总结,或归纳,或评价,写成短小的评论文章,并在全体学生中交流。这种做法,激起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诗作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我们学生的部分题目:《李白和月的缘分》《古诗中的落日》《也说衬托》《诗词中的情和景》《王维和空山》《怎一个“愁”字了得》《怀古诗中的悲情》《梅花的赞歌》《陶潜和他的酒》《千古流芳——爱情诗》《一片冰心在玉壶》《割不断的乡愁》《古诗中的蝉》《杨花点点》《同一首歌》《婉约和豪放》等。

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课题结束时,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测验和调查,这回,学生的得分大大提高,60分的试卷,得48分以上的占过一半。学情调查时,学生们说,现在我们知道怎样答题了,原来,诗歌鉴赏并不神秘,只要用心体会,诗句的妙处是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的。

当然,诗歌鉴赏是重点也是难点,仅仅通过这样的集中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所以,我们的教学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以上,只是我们的一点探索,还很不完备,现在拿出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参考资料:

1、人教版中学语文二、三、五册教材

2、人教版教材第三册教学参考

3、《唐诗鉴赏辞典》

4、《高考总复习轻松1﹢1》

5、《十年高考题解析》

情感文章大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 生成 自由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63-03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modernization, today China encounters an great challenge that is to seek a new spiritual realm for the young generation.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n German history, Karl Jaspers pointed out that education is generation, and the task is to make‘a whole man’. To fulfill it, he proposes to creat a necessary atmosphere of education or human contact, advocate Socrates-mode education and rely on a limited plan about education and a perfect curriculum, which is called civilization education. He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education reform doesn’t mean money but the generation of the whole man. His brilliant thoughts on education will be undoubtedly good for today China’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Jaspers Generation Freedom Education

一、生存与超越: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观

作为二十世纪“视野最辽阔”的存在哲学家,[1]雅斯贝尔斯用理性与存在并重的方式构筑自己的存在论思想。他的教育观,是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直接反映。他首先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人的问题。他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物,是作为精神、作为超出主体和个体的力量的“存在”。作为自由的可能性的存在,人生是人这个存在对“上帝(人的完满状态)”的内心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使命不断的生成和超越,从而达到与“上帝”“合二为一”的结果。通过不断的“超越”、内外的体认,人将个体的精神与外在世界的整体精神相连,最终达到“无所不包者,或大全”,即“存在”自身。雅氏特别强调个人的自由,强调人的自由抉择对生命的意义。他认为,自由的存在或不存在不能靠经验的知识和科学的必然性知识来证明,也不能作为教育计划的结果来事先制定。只有超越“自身”,与“上帝”进行对话和交往,并且遵循与“上帝所预定的合理的目的相一致的行动”,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雅氏正是基于其“存在、自由、超越”的哲学观,呼吁人的生存信仰和自由对人的意义,弘扬了人的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这形成了雅氏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并集中体现在其教育著作――《什么是教育》一书中。[2]

二、灵魂的唤醒,自由的生成: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

1.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成”

不同的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对这一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在教育理论界,素有“造人”和“成人”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教育本质观。雅斯贝尔斯基于其存在主义哲学也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人是主体的人,人的自由与超越是人存在的根本,人的存在是通过自我反思而呈现的一种敞放的状态,是通过人的生存交往在历史中生成的。由此,雅斯贝尔斯秉持的是“成人说”。

他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6]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使受教育者“顿悟的艺术”,是促进受教育者自觉“生成”的一种方式,“教育即生成”。而所谓生成,就是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天赋的潜力,使其“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得到充分地发展。“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3]

由此可以看出,雅斯贝尔斯更为重视的是“人”,是主体性的人。他抨击现实教育中忽视人(指学生)、压抑人的现象,呼吁教育改革,并声称“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真正条件”。[3]

2.教育目的:培养“全人”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全”(Umgreifende),人具有开放性和敞亮性,能通过自身的自由意识,沟通自我和大全,并在这一过程中达成自我和大全的统一,获得真正的生存意识。雅斯贝尔斯所讲的“大全”是人对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的最完满追求,是在历史形成中的最高总体性。[4]真正的人是一个“大全”(Umgreifende),是实体、一般意识、精神和生存形式的组合,是所有方面完满发展的“全人”。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或只具备某种技能、能力、意识的人,而是培养“整体”的人或“全人”。他称之为“有教养的人”。“所谓有教养的人,即按一定时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在他那里,观念形态、活动、价值、说话方式和能力等构成了一个整体,并成为他的第二天性。”[3]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全人”是一个追求的目标,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在这一有限性的认识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经过自觉的努力而不是外部的强迫来实现向无限的超越,逐步接近“全人”。“全人”教育目的的达到,归根到底,是个人“自我实现”或“自我超越”的过程。

3.教育过程:“精神往”

“交往”是雅斯贝尔斯哲学的主要范畴。他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你与我)的对话和敞亮,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和必需的文化环境,“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因而没有交往精神的教育,将会沦为人为的训练和控制,阻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自由的生成。从交往理论出发,雅斯贝尔斯将教育过程归纳为三点:

(1)教育是师生主体间自由交往的过程。他认为,人都是自由的,但个体人的自由只有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在与他人的自由联系中才能实现。有了这种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3]由此可见,作为交往过程的教育,没有权威和中心存在,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2)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3]这种“精神是知性的思维、活动和情感的整体”,雅斯贝尔斯称其为“整体精神”。他认为,现实的教育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当作容器而机械地灌输,不利于学生整体精神的成长,只是训练他人意志的工具、社会的机器,而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教育既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也是人的知、情、意统一发展的过程。

(3)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所有存在主义者一样,雅斯贝尔斯所重视的人是作为个体的人。在教育上,他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3]教育者的使命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3]“而非强求一律”。[3]在实践中,他要求他的学生“不要追随我,要追随你自己”。

4.教育的方式:“苏格拉底式教育”

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方式的观点是建立在其存在主义的交往理论基础上的。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三者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学生对绝对真理和寻求真理的引路人――教师怀有敬畏心。三者的不同点在于经院式的教育要求“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3]即对教育制度的敬畏;师徒式教育的中心是教师,教师是知识和权威的象征,学生只能被动地依从于教师,而放弃对自我的负责,学生敬畏的是师傅个人;在苏格拉底教育中,学生的敬畏心情则表现在对精神的无限探求上。在这探求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勇敢地承担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而不是把责任推给教师。

雅斯贝尔斯非常推崇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认为这种教育适合于“全人”的培养。他积极倡导这种形式的教育。他的关于苏格拉底式教育的论述可归纳为四点:①在教育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参与者,不存在权威与中心;②师生双方都要进行自由地思索,善意地对话和论争,无屈从与依附的现象;③教师不靠强制性地灌输,而以反讽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唤醒其内部潜在的自动力量,使他们“在探索中寻求自我永无止境的过程”,[3]这种教育不是传递真理性的知识,而是探索、发现真理,“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3]④对学生而言,由于这种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认识真理、探索道德,他们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单单地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整体精神得到成长。

5.教育内容:“导向本源之思”

雅斯贝尔斯以存在主义的超越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教育内容观,他指出:“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善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2]

他认为,人的精神发展有三个层次,即对世界(宇宙)的认识、对生存自我的体验和对上帝的领悟。个体的人要想实现自我而成为完人,就必须实现三个超越:超越现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和超越精神自我。实现这三个超越必须接受三方面的教育:科学教育、哲学教育、宗教教育。雅斯贝尔斯的整体教育指的是这三方面教育组成的统一体,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也要以此为依据。

但他同时认为,教育内容中所包含的真理意识以及精神的传统不会简单地存在于个体生命的直接性中,它更多的是要在一定时代的人们身上重新培养成长。这就需要回归陶冶世界。但他进一步指出,将古典时代转变为陶冶世界,正是其厄运的开端,因为它转嫁了时代应承担的严峻性和人道主义的激情;假若陶冶不是让人们习得自我实现的本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或知识的学习上,这种陶冶不会成为自身可能性的光源。由此,我们得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古典世界和抛开错误的陶冶世界,而不误入陶冶的困境。

6.教育的作用:巨大且有限

雅斯贝尔斯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从个人与社会联系的角度来看,他认为,“教育在单个个人的心中成为人类全体未来的希望,而全体人的发展又是以单个个人教育发展为基点的”,“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一个正直的人,他同时就会是一个正直的公民。”[3]从社会角度来看,“教育决定着未来人类的生存,教育的衰落意味着人类的衰落”。“教育方面的失误是对未来影响的开端”。所以,“从长远来看,对教育的疏忽而引起的反响比任何其它因素要更大”。因此,“谁赢得了年轻人,谁就拥有了未来”。

然而,由于教育是一项极其严肃而复杂的活动,它受计划的限制和真理的传达的局限等诸多问题的影响而成为了一项不能明确把握结果的人类活动。且从个体的人来看,“对于一个完全无知、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来说,就无法清楚地向他展示所认识的对象”。“一个人必须一步步地接受严格的培养,经过数十年的成长,才能成其为人”。[3]因此,教育的作用又是有限的。

由此,雅斯贝尔斯呼吁国家要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他说,“假如明智的政治家在本质上是个大教育家的话,假如他尽其精神力量并顺应教育天赋行事,肯花费多出目前好几倍的财力,那么,依靠新一代人的复兴才成其为可能,也可能在这个走向毁灭的时代奠定未来的基础”。国家应把钱“用在比国防力量重要千百倍的未来之上――教育方面”。[3]雅斯贝尔斯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及要求重视教育的主张,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什么是教育》一书总评

《什么是教育》是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之一,影响较为广泛。该著作以存在主义哲学为认识论基础,从“生存、大全、自由、交往、历史、超越”的存在哲学概念出发,指出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自由交往。教育的目的是达成人的自我生成。为实现这一目的,雅斯贝尔斯提倡进行文化教育,提出自己偏重传统但又结合现代的课程思想,并表达了对教师的主要看法等,从而赋予了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以具体的内容。

然而,不难发现,其存在主义色彩十分浓厚。存在主义哲学的非理性特点,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和个人主义倾向性,在其主要教育观点里都有突出的表现。这既是他本人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也是整个存在主义流派教育思想的局限性所在。此外,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精英化倾向,对大众文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鄙视,对学生会组织的批判也过于偏激。

但无论如何,雅斯贝尔斯站在社会历史性转变中人类的精神当何去何从的问题视域下,深刻探寻了“什么是教育”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他始终把人类精神整体与个体存在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字里行间渗透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其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新的教育规划的制定都具有重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德]雅斯贝尔斯著、雅斯贝尔斯哲学自传(王立权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18

2 胡炳仙.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解读[J].煤炭高等教育,2007(1):4

3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M].上海:三联书店,1991:2~4、7、9、11、30、34、47、51、55、88、107

情感文章大全范文第4篇

2、看,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前面引路! 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国旗的颜色象征革命,国旗上的五星象征着民族大团结,让五星红旗走在各方队的最前面,表示着当代中小学生把祖国放在第一位的爱国情怀。为祖国争光,为国旗添彩。

3、迈着时代的步伐,和着鼓号的节拍,在四名女生的护卫下,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进入会场。晨风习习,旗面迎风招展;朝阳温暖,国旗耀眼夺目。火红的国旗时刻激励我们,为中华崛起而学习!

4、看,英姿飒爽的国旗护卫员擎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走过来了。

甲:国旗——你是先烈涌动的热血!

乙:你是伟大祖国的象征!

甲:你是十二亿炎黄子孙的尊严!

乙:你是我们心中不灭的火焰!

甲:擎着她,我们斗志昂扬、热血沸腾!

乙:擎着她,我们步伐坚定、勇攀高峰!

5、男:看,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前面引路!

男:看,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前面引路!

女:听,激越的《运动员进行曲》在校园回荡!

【男:伴着时代的鼓点——五星红旗率领着仪仗队走进了田径场。

女:国旗的红色,象征着革命;五星象征着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男:一个热爱祖国的炎黄子孙,无论你走到哪里,见到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都会情 不自禁地涌起一种庄严、神圣的爱国情感:“我是中国人!”

女:五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的国旗,因为它寄托了中华民族的希 望,魂系每一个中国人的未来和命运。】

男:为国旗添彩,为国歌壮威,为国旗增辉,为祖国增光。

女: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我们的心中!

6、看:雄纠纠,气昂昂,秉承临沂七中二十余载光辉历程,带着满腔的热情与活力,正踏着整齐有劲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是国旗方队。国旗手们一丝不苟,严阵以待,体现了七中人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传统;他们气宇轩昂,精神抖擞,象征了七中人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他们矫健的身姿,飒爽的风采,伴随着庄严的国旗,正预示着七中人将永远走在教育战线的最前列!

小编推荐与 运动会护旗队入场式解说词 关联的文章:

情感文章大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写作;感受力;转化;源头活水

新课程理念下的习作课应贴近学生思想与生活实际,注重习作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同时还要如倪文锦教授所言:认真辨析并熟练掌握一种写作技能,可以更加准确而顺利地完成写作任务。简要地说,对写作行为而言,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提供了文章的物质基础,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则是构思借以翱翔的翅膀。下面通过课例“笑”的写作指导,谈谈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一旦提升了学生的感受能力,写作将不乏源头活水。

一、赏读美文,“笑”字迎来众生相,笑中深化感受力

欲写“笑”,不妨先读“笑”。人选教材的例文大多主题深远、感情细腻、文笔生动、语言优美,对培养语感,陶冶性情,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文本阅读的指导,学家如何引生活之“源”入写作之“流”,借鉴其处理生活素材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赏读美文魅力的过程中强化并提升自身的感受力。如:“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这是《孔乙己》中关于笑的描写。表面上看是快活的空气弥漫在咸亨酒店里,其实质则是以“笑”托悲,以“乐”写哀,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巧妙地揭示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笔下深沉的批判。

引导学生分析后,播放《刘三姐》影片,请学生观看刘三姐与文人酸士对山歌的场景,仔细观察人物神态,并相机进行“笑”的情态描写。

生活的外延与语文的外延一致。生活正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说起笑,不得不提到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她将心中的安闲、满足等等都蕴涵在她神秘的微笑中。不禁使我们想到中国艺术瑰宝――龙门石窟那尊充溢着中国女皇神情的笑:那淡淡的笑意写在饱满的额头,飞动在微微上扬的眉梢;在眉宇间、眼角上流动,在鼻翼、双颊荡漾。而在微翘的唇角显得尤为明媚,

不仅赏读大家美文,教师在习作课上,也可以适当选择学生的优秀习作进行展示,借同龄人慧眼观生活之真谛,如:《我们的地理老师》”又来了,他特有的能吓跑加勒比海盗的憨笑。他一得意就这么笑,脸色发红,不大的眯缝眼直放光,面门上来个地壳变动,满头花白头发都在跳草裙舞。”(贡芳《中学生博士作文大全》白雪选编,兰州大学出版社,第36页)“笑”揭示了人物的心态与涵养,展示出人物特点。

凡此种种,培养感受力,可赏文亦可读图,还可观影视片断,更要留心看身边活人,真是“笑”字迎来众生相,笑中深化感受力。

二、描摹得法,“笑”字点开情感门,笑中转化感受力

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其中重要的一环当是如何把感受力转化成作文。以许地山先生的《笑》谈谈转化之法及转化的要求。此文栩栩如生的神态描写、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富有浓郁亲情的文章立意,都在笑中绽放。在这里,我抓住“笑”字,让学生体会大家的笔法,分析作者如何借助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环境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主题。

“一笑激起千层浪”,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探究,有力地推开了学生情感的大门,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有效转化感受力形成作文。可见,这一过程中,文章能否体现写作者感受能力的独特性、敏锐性和细腻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习作的高下。所以,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需要有力开掘教材中利于引导学生写作的亮点。

情感文章大全范文第6篇

关键词:原始;美术;植物崇拜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61-01

人类自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一直不断进行,在一个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中,“自然”无时不对人类的思想意识造成一定影响,而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产物的美术,势必会和“自然”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远古时期生产力相对低下的状况,许多客观的规律不能被原始人理解,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从而对原始美术创作产生崇拜驱动作用。这种原始思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并被原始人所接受,以致于它不能完全的在人类的文明进步中隐退,从众多美术绘画作品、纹样中我们仍能看到它的影子。原始人的植物崇拜情结就是一例。

在江苏省连云港发现的将军崖岩画上刻画着以植物茎叶连缀的人面和天体星象图案,创作于新石器时代,这是较能体现原始人对植物有着特殊感情的一件作品。岩画中人面造型奇特,夹杂着某些星象的元素,画上的人面与植物茎叶相连,而且人面形似果实,显然是有意识创造出的人与植物合一的艺术形象,是祈祷获得植物的力量?还是他们认为人是由植物而生呢?答案已经不得而知,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植物在原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原始人类认为万物有灵,“先秦时就有一种司木之神,名曰‘句芒’,为古代的树神。‘夸父逐日’弃杖化为‘邓林’,就是桃林有灵的记载。”①中国的许多古汉字,也都与原始人的植物崇拜相关,如“氏族”中的“氏”本意为木本,即植物之根;而与植物关联的“臬”字,则含“法则”的意思。“华夏文明是在植物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孳生发育的,华夏民族的称谓本身,就保存着原始植物崇拜文化的信息。华、花二字在殷代卜辞里是同一个形体,便是佳证。至于本象花蒂之形的帝字,其最初语义的蕴涵的意念,即是对植物的原始崇拜,也是不言而喻的。就植物而言,开花结果,生生不息,花蒂是其根本。植物花蒂的这种带根本性的神异力量,很自然会引起人类的重视和崇拜,进而成为自然界至尊神的化身。”② 原始植物崇拜思维中对被神化的植物,并不像其他对象崇拜多有祭祀活动,而是主要表现为敬畏,禁忌折伤或砍伐崇拜物。《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之月,禁止伐一切树木;季春之月, “毋伐桑拓”;孟夏之月,“毋伐大树”。③ 《搜神记》载:“建安二十五年正月,魏武在洛阳起建始殿,伐灌龙树而血出。又掘徙梨,根伤而血出。魏武恶之,遂寝疾,是月崩。”④这一描述给植物附加了人的机能, 进一步发展了崇敬心理。

原始植物崇拜思维的出现也并非偶然。远古时期大地上多覆盖广阔的森林,植物生长茂盛,原始人的生活与它们息息相关。制作棍棒弓弩狩猎,采摘果实,用树藤结网捕鱼;采集树叶制成衣服;燃烧植物获取、保存火种,御寒取暖、防止野兽攻击、驱走黑暗和恐惧、烤熟食物,原始社会两大主要的生产方式——狩猎和采摘,以及原始人文明进化的重要元素——火,都需要通过植物来实现。可以说,植物是原始人类衣食住行的基础。“人通过实践劳动创造了一个以他为中心、以实践为媒介的人类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一切都会被打上人的印记,不仅自然界的高山原野、河流星空成了人的无机的躯体,而且经过劳动实践,人进一步产生了思想和观念。”⑤在生产生活中,原始人会不自觉的将一些自然物与人类自身进行对比并能判断出异同。原始社会外出狩猎和采摘是非常危险的,时常可能面临野兽致命的袭击和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他们的生命相对脆弱而且寿命也很短,拥有强健的体格并且能够长寿成了一种最直接的愿望,于是植物此时起了必然的参照作用,树木的高大粗壮、长生不死都被原始人看作是一种神奇的现象;植物的枝干断了还可再生,原始人在同野兽的搏斗中和可能经常损失身体部位,“再生”也成了他们的渴求;原始人在狩猎追赶野兽很可能迷路,高大或者有特殊标志的树木植物就成了他们辨别方向的依据,由此产生信赖感;植物种子落地生根,强盛的繁殖能力也是原始人类所向往的;原始人类认为鸟和神是相通的,他们把鸟看成是神的使者, 而鸟栖息的植物这无疑会让他们觉和神有一定联系。可见,植物在原始人类的思维中是具有强大力量感的。一方面,在物质上他们必须接受植物的赠与、依赖植物生存;另一方面,在精神上他们羡慕植物并渴望获得植物的某些特殊能力。就如同人类的童年思维一样对那些自己不能控制的神奇事物生出一种又爱又怕的感情。由于长时间受这种情感的困扰,力量感很快变成了原始人类强大的心理压力,原始人屈从于这种力量之下,产生了植物崇拜。

植物作为美术创作的重要素材,在美术史中经常出现,而崇拜思维的影响则主要表现在植物艺术形象内涵的变化上。他们通常会不自觉的以某些方式再现他所敬服的这种力量。在许多原始绘画艺术都有所体现,显示为祝愿对这种力量更强大,并能为己所用、为生产实践活动服务,带有实用功利性。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物中有的陶盆口沿部位装饰有稻谷禾苗纹样,反映了原始先民对丰收的向往。有一块陶片上刻有植物形态,五片叶子茁壮舒展,表现了蓬勃生长的状态。”⑥原始先人绘制着这些装饰和纹样,也绘制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这种憧憬只是源于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原始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依赖植物,那么原始美术中的植物形象也应会随之减少或消失。所以早期的植物形象艺术作品实用意义多于审美意义。“原始人类在有意识的利用物质材料表达主观目的、主观精神时,其美感与想像、思维、情感、动机交织在一起而创作出的作品和创作过程具有多元意义。此时的创作和审美处在蒙胧混沌状态。”⑦

人类度过漫长的蛮荒时代后,其美感意识得到发展和增强,审美活动逐渐独立和清晰起来植物崇拜思维也开始向“艺术阶段”过渡。此阶段的许多作品虽然仍含一些实用的指向意义,但都格外明朗的呈现出美感,而且还占主导地位。如汉代墓室画像石砖中常见的“扶桑树”,取材造型都隐去了原始功利的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实用目的,仅作为一种吉祥物的象征,为祈求生命不朽和灵魂的安宁等。六朝时期崇尚清雅之风,主张复古,而此时植物纹样繁盛,卷草、忍冬等纹样流行,这些纹样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非常符合形式美法则的要求,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就是在这样反复的创作过程中,人类对原始植物单纯的屈从崇拜淡化了,对植物形象美感的意识渐进成熟。此时原始的植物崇拜思维在美术创作中开始发生演变。

现代社会客观规律通过科学方法得到合理解释,原始人所敬畏的神秘力量成为普通现象,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所谓的心理压力不复存在,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和发展,植物形象开始具备独立的审美特征,成为一种艺术形象。在内外因都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原始植物崇拜思维的“自然属性”完全蜕变了,一种对大于本身的力量的屈从演变成了一种对于自己熟悉并带深厚感情事物的欣赏。

结语:自此,原始植物崇拜思维经由了从“自然”到“艺术”的上升过程,而且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等各类因素的影响,植物的艺术形象也完成了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过渡。在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活动中人类的美感意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这种美感意识源于对巨大力量的崇拜,随着这种力量减弱,植物的形式特征开始成为人类的审美重心。

注释:

①冯逢.百姓民俗礼仪大全.中国盲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②刘翔著.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版,第11页.

③严锴主编.百姓民俗实用大全.华龄出版社,2007,第247页.

④冯逢主编.百姓民俗礼仪大全.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24页.

⑤陈伟著.中国艺术形象发展史纲 论中国审美意识的发展与艺术形象的关系.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9页.

情感文章大全范文第7篇

【关键词】英语修辞修辞格省略

省略(Ellipsis)是英语中的一大特点,不仅在书面语中常见,而且在口语中尤为明显。随着现代英美社会的发展以及快速的生活节奏的出现,促使英语日趋简明畅达。它也是简洁文体的一个特色。省略从广义上来看,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范畴,包括不同层面的省略,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体现在句中和句外两个方面。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问世已近80年,它的最大功绩是建立了我国修辞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陈望道先生在该书中指出修辞的手法可以分做两大分野,即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本文试从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两个方面探讨英语中的与“省略”相关的修辞格,以期更好的理解该辞格,从而提高英语的审美能力和运用能力。

一、作为消极修辞的“省略”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消极修辞是抽象的,概念的;积极修辞是具体的,体验的。在进行积极修辞时,一般会用些积极手法。所谓积极手法,含有两种要素:(1)内容富有体验性,是具体的;(2)形式是在利用字义之外,还利用字音、字形。消极修辞是一种基本的修辞法,侧重于适合题旨,是积极修辞的基础,积极修辞是以消极修辞做底子,侧重于应合情境,在表现境界里,这两种手法有相通之处。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对省略法(Ellipsis)是这样定义的“Ellipsismeansleavingoutofawordorwordsfromasentencewhenthemeaningcanbeunderstoodwithoutthem”。也就是说,在一个句子中省略去一个词或几个词而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就称之为省略法,文句显得简洁,重点得以突出,从而达到增强语言的效果。通常,当文章中前后两句话有相同的或类似的结构,可以把后一句中与前一句中相同的部分省略掉。

作为消极修辞的省略,主要强调句子内部使用的层面。我们可以通过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等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例如:

1)Womenaretheoppositeofclocks:clocksservetoremandusofthehours;womentomakeusforgetthem.(Fontenell)Women和tomakeusforgetthem之间省略了serve,整句话应该是womenservetomakeusforgetthem.

二、与“省略”相关的积极修辞

(一)连词省略\散珠(Asyndeton)

Asyndeton(连词省略)的英语修辞手法,即指“语言表达时为了加快语速、畅抒情怀,而把并列单词或并列复合句之间的并列连词予以省略;既笔墨经济、压缩行文,又无损于意思的表达。”

Icame,ISaw,Iconquered.(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就征服了。)

著名历史学家Plutarch为古罗马帝国的JuliusCaesar作传时留下的千古名言,人们通常会联想到此句运用了Climax(层进:将一系列陈述或概念,按照内容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轻到重地排列。Caesar那种不可一世的骄态跃然纸上;该名言同时还使用了一种称之为Asyndeton(连词省略)的英语修辞手法,此处并列句之间的并列连词and予以省略有利于畅抒情怀,从而达到强调之目的。

(二)假省笔法(Paraleipsis)

Paraleipsis的定义为“apretendedsuppressionthatreallyemphasizeswhatitpretendstopassby”,这个辞格通常使用的表达有“Isaynothingof…”和“…nottomention…”等。

Frank:Thenyoucanhavenoideawhatagirlsheis.Suchcharacter!Suchsenseandhercleverness!Oh,myeye,Praed,butIcantellyousheisclever!And——needIadd?——shelovesme.

从人物的口气,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Frank的得意之情:如此好的女孩子,如此聪明的女孩子,不过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其实他想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他表面上想一笔带过的“shelovesme”。语言简洁凝练,同时也使得文字疏密相间,活泼多变,生动形象。

(三)跳脱(Aposiopesis)

语句残缺是语言中的病句,但文学作品常常从刻画人物的需要出发,故意使用残缺的语句,这种修辞方法称为“跳脱”。句子的突然中断,通常表示恐惧、兴奋等感情。

故意使用残缺的语句,句子的突然中断,可以表示恐惧、兴奋、威胁等强烈的感情,渲染了行文的艺术效果。达到了进行交际、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情感或欲望的效果。

总之,省略法作为英语的常见的修辞手段,它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广义的综合范畴,即包括消极修辞意义上的传统的省略句,也包含积极修辞意义上的散珠、假省笔法和跳脱等辞格。适当的“省去笔墨”实际上起着深化语意、传递情感的作用。它是注重意义和谐、成功地达意传情的重要途径,以避免冗长、复杂,达到文字表达上简洁、清晰,结构紧凑的语篇效果。

参考文献:

[1]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2]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3]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王玉龙,英语翻译与写作[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情感文章大全范文第8篇

下面本文拟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对作文的开头设计作一粗浅探讨。

高考作文想达到吸引人的眼球,获得高分效果,开头必须要讲究形式和文采。例如在作文中,开头的形式大体有题记、短片日记、诗歌铺垫、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句式点题、问题引导等等。如何做到形式和文采的有机结合,需要多积累,多思考,多辨析,多运用,进而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那时你就会明白这些形式和技巧便是可以洞悉和掌握的,即到达所谓的“游目骋怀远迷宫,万变难离皆其宗”的境界。

一、题记:提纲挈领扣精魂,一语破定乾坤。

题记能够凸显文章的主题和要旨。它是指能够揭示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句子。贵在含蓄简洁一语中的。但在具体运用题记的时候务必要注意,题记不是随手拿来的,更不是直接从文章中摘抄的。它是文章主旨的概括和点睛之笔,也可以说是神来之笔,贵乎神,就是要让题记奠定作文的品质和韵致。此外题记一般不宜太长。

例如《好样的同桌》一文的题记:“人生的真谛,别人无法教你,只能在生存的过程中自己体味。”这里引用了名言,一言既出,分量不可小觑。再如《五彩的幸福》题记:“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把生活中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短片日记:抛砖引玉尽文气,彩头花絮添新意。

日记体本来就是作文行文的一种形式之一。它能够打破一般文章整章整段的单调,给人以灵活清新的印象。这里讲的短片日记,就是利用了日记体的这一优点,加以运用的。如《邂逅》的开头:“某年月日,雨,星期天――长久的冬季,使人窒息,抑郁的星期天,压抑着情思,无聊之处,便顺着意识的流动,双脚开始了漫无目的的远游……在公园拐角处的梧桐树上,遇见了你――嫩芽,哦,美丽的春天!”这片小小的日记,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却把作者的情感变化展现的一览无余,可谓妙哉!

三、诗歌铺垫:缘情造境起风云, 辞采风流力万钧。

诗歌具有精炼、概括、含蓄、意味隽永等特点,诗歌铺垫不仅能够更好的表达文章的情感旨趣,而且还能够增添文采,让你的文章意气飞动,辞采飞扬。诗歌铺垫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引用现成的诗歌;一种是原创。

引用现成的诗歌是多数人的首选,因为只要你能够记忆起适合文题、切合题意的诗歌都可以运用。如《真正的天堂》(2005高考优秀作文?湖南卷):“你站在窗台上看别人/别人站在桥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风景/别人装饰了你的梦/”这里引用卞之琳的小诗,使文章的意味突显隽永,余味幽长。

至于诗歌原创,第一、可以弥补作者因一时紧张或者失忆而想不出适合情境的诗歌的不足;第二、因为是原创,就是根据题目来创作的,它比引用的诗歌更为切题,它就是文章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能更好地营造意境,表达情感。如《逝者如斯的轮回》的开头:“‘江南旧日采莲女,红妆裹,藕花深处恨难求。纤腰束,牵延步,首徐回,杯盘笙歌五更躇。东风破,明月缺,一行相思泪双眸。’生命中的轮回,有时就如偶遇一佳人,有沉鱼落雁之容,碧月羞花之貌,性行贤淑,但仅是一面之缘,复见难矣,空余一怀愁苦。”此处把轮回比喻为偶遇一佳人,有情有境,可遇而不可求,大有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怅惘失落之感。

四、名言警句:春花秋月露华浓,文渊阁楼写情重。

这是在作文中运用的较多的一种,它比起引用诗歌来,一则少了记忆的难度;二则可以信手拈来,灵活机动。如《明月,照着我们的脸》(2005高考优秀作文?江西卷):“唐时的风,吹动多少公子的飘飘白衣;宋时的雨,打湿了多少女子的乌黑鬓发?那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含有月的诗句连串和组合,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

五、寓言故事:言微旨小笔犀利,醒世谕理有张力

寓言故事适合一些记叙或者议论性较强的作文,因为引用寓言故事一方面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另一方面,这寓言故事本身就是文章的例证之一。它出现的目的就是作为补充或例证之用的。如《胜与败》中开头引用《伊索寓言》中《蚊子和狮子》的故事来补充说明胜败是相对的,胜败会因时因地相互转化的道理。

六、句式点题:势如破竹添虎翼,华首余芳造英奇。

句式点题是指用一组句子来点明文章的主旨,当然这些句子大多借助于一定的修辞手法。诸如排比、比喻等等,如《我们美丽的往昔》的开头:“曾经冬去春来,春暖花开;曾经沧海桑田,天地轮回;曾经潮来潮去,海浪翻滚;曾经月桥花院,锁窗朱户;曾经……曾经的一切良辰美景如东逝的春水,虽然一去不回,但是在你心灵的河流中定会留下朵朵晶莹的浪花……”,这里运用排比,不仅能点题,还能增加语势和文采。

七、问题引导:名装丽服须善剪,二月春风作针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