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绘冬天的成语

描绘冬天的成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描绘冬天的成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描绘冬天的成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导入;体会

导语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始,有计划,有目的的运用一定的方法所设计的教学语言。导语要交代学习任务,引入新课,唤起兴趣,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下面,仅就是语文教学中导入的几种方法和作用谈点粗浅的体会。

一、以设疑“导”,具有悬念美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的设疑置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种种疑难,激起追根溯源急于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如学习《这不是一颗流星》这课,课题本身就带有悬念色彩,在做如下导语:教师板书课题后,问:什么是流星?你们见过流星吗?流星很快的在天空移动,一转眼就消失了。这“一转眼就消失”的现象可以用那个成语来形容?――“转瞬即逝”(板书)“这不是一颗流星”是说这颗流星是怎样的呢?(一直存在不会消失的)这颗流星是指什么呢?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会明白了。

二、以情境“导”,具有意境美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创造意境。

作为语文教师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上课时的导入应做到简洁、明快、鲜明、新鲜、活泼。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以丰富渊博的知R,娓娓道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样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情境中。

如有位教师教学《听潮》就是很好的典范。

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听过有关海的故事吗?回忆一下你们在电影、电视、书刊、报纸中看到的海的形象,列举一些词语来形容它的情况。(放手让学生说)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之间盘旋翱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怒吼咆哮。生活在海边的人,目睹海的情态,耳闻海的呼啸,熟悉海的脾气,热爱大海;远离海边的人读描绘海的佳作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到海的壮观。鲁彦《听潮》一文,着力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让我们认真阅读仔细体会。

这位老师的这段导语,开头连用两个问号,启动学生思维。接着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大海多姿多彩的形象,有对主观感情的浓烈抒发,有粗笔勾勒,有传神的细描,词汇丰富句式长短结合。如此优美的语言,配上老师那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语调,学生听起来如沐春风,马上进入情境。

2.教师也可用其他手段,创造情境,唤起美感,使学生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在内心产生一种等待接触的内趋力。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读《海冰仲夏夜》一课时设计的导语:教师走进课堂,面带笑容,对学生说:“我很喜欢听《军港之夜》这首歌。同学们如果愿意和我一起唱的话就共同来唱,好不好?”于是教师打开录音机,师生随着音乐伴奏一起唱,不会的同学则静听。歌声甜美,旋律优美。大家完全沉浸在那静静的大海美丽的夜色中,回味着那甜美的微笑。随着歌声的停止,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海滨仲夏夜》的课题。

三、以故事“导”,具有趣味美

要使学生尽快了解该课的主题并对它感兴趣,教师可以借用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现代故事或事实新闻,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在兴趣盎然中进入主题。

如在讲《大自然的警钟长鸣》时,有位教师导入时向学生讲述了这样一则报道:1990年冬,西方某国的情报人员照例把卫星拍摄的胶卷输入电脑,当地形复原图在到大屏幕上时,一张照片引起专家们的注意:奇怪的是兰州在地图上不见了。西方人认为是中国正在实验一种城市伪装的新方法。为了证实这个判断,一行人到兰州后,从天空到陆地,从空气到河流,广泛采集标本进行分析……结果是污染超标所致。我们今天学习《大自然的警钟长鸣》一文,看看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破坏到何种程度,想想为了目前和未来的利益,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样的导入模式,要为学生所能接受,否则就会南辕北辙,弄巧成拙了。

四、以联系“导”,具有结构美

一位教师在教读《济南的春天》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一年有四季,春为四季之首,冬为四季之末。我们刚刚欣赏了朱自清笔下的《春》,领略了《春》的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景色,从而激发起我们热爱春天的感情。但是否只有春天才惹人喜爱呢?不,冬天也一样有喜爱之处,不信?我们就来看看语言大师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文中所描绘的就是冬景。”这则导入,不必说文学韵味之浓,情境之高,也不必说语言精练,无闲言杂语,单就其层次分明,就给人以信息明确,条理清晰之感。他先概括复习了就知识,再随势导入新课的教学内容,语言严密结构清晰,使人印象深刻。

五、以调侃“导”,具有理趣美

调侃要诙谐明快,它是文章内容进行变异的诠释,可以给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幽默式的轻松和欢乐。是素质教学中的乐教乐学的艺术体现。

描绘冬天的成语范文第2篇

一、注重词串功能与词语积累

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词串是特色,其围绕着某个特定的中心内容,将词语穿成文,并辅以相应的图画。学生再通过图画与文字的对照来进行反复的诵读,如此一来,学生不但理解、认识了字词,还对事物有所认识。同时,词串还为学生的读写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例如,在小学教学中有很多与冬天相关的新词语,教师可先让学生让理解词语是意思,并根据理解到的意思说几句相关的话,如“冬天是很冷,但我们不怕冷,仍然忙着去跳绳、去滑雪、去打雪仗……”然后再让学生将句子记下来。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在进行大量识字的同时,还应注重词语数量的积累。词语是学生读写的基础,对词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这一个层面,更该注重词语的运用。例如,在进行《梅兰芳学艺》的教学时,可以看出,梅兰芳是经过了勤学苦练才成为闻名于世的京剧大师的,多么不容易。此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用“终于”“勤学苦练”来造句,学生既可模仿课文中的句子,也可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造句,这样一来,学生写出的句子也会更加的精彩。如“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语文成绩终于有所提高了!”“经过勤学苦练,小明的字越写越好看了。”这样,不但将语文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而且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笔可练。

二、仿写句子,丰富语言

在苏教版的教材中,有不少的生动、有趣的文章,其中,优美的句子便是读写训练的最好素材。例如,在《蚂蚁和蝈蝈》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该句子描写的是在大热天辛苦搬运粮食的一群勤劳的蚂蚁。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对句子进行了反复的朗读与品味之后,引导学生去模仿句子,并进行读写训练。如让学生通过“有的……有的……”来练习读写,并根据该句式,联系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来说些各种不同的句子。这样的教学才会更加的生动、有趣。

小学低年级的课文语言优美,文体广泛,其大多数都是低年级学生喜爱的故事、诗歌等。通过语言优美的段落来进行读写教学,是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有效的途径。例如,在《乡下孩子》这一诗歌中,通过对挖野菜、逮鱼等的描写来反映农村孩子的童年生活。教师可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迁移性的读写训练。如教师可以这样来设问:“如果置身于这美丽的乡下的是你们,你们会选择做些什么呢?割青草,采野花还是逮小鱼,亦或是拾稻穗?”让学生根据文中的句子来进行模仿,并在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写。如“割上一篮青草,便喂饱了可爱的小兔;拾上一把稻穗,便乐坏了骄傲的公鸡……”类似于这样子的模仿,是能够很好地将读写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的。

三、续编故事,课文补白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拥有非常丰富、独特的想象力,对此,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故事续编。例如,在进行《蘑菇该奖给谁》这一故事的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的想象:在第二天的比赛中,小黑兔会有怎样的转变?会选择与谁赛跑呢?会得到蘑菇的奖励吗?并让学生根据提示来进行故事的续编。这样,学生便很快地续编出了《跑步能手》《变样的小黑兔》等非常有趣的故事。

这里说的课文补白,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文中的空白进行补写。如对课文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进行一个合理的补充、解释以及说明等,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一,可在对话处补白。语言是能够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的,若是能够在对话处给予恰当的提示语,定能够帮助读者打开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大门。教师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寻找该“大门”,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其二,可在省略处补白。针对课文中没写出的内容进行补充与想象,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补白方式。例如,在《木兰从军》一文中,文中只提到花木兰说服家人同意自己替父从军,却未说花木兰是如何说服家人的。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去想象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并将想象到的话写下来。一些恰当的补白训练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还能丰富并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加强引导,学以致用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单元词语、成语反复背诵,长此训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加之教师有效地引导,让学生将已有的词汇运用到特定的语境当中,那么,学生的读写能力必定有所提升。例如,在进行“普天同庆、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等成语的学习时,教师可在学生对成语进行理解与背诵的同时,呈现国庆、春节等节日的视频、录像、图片等,并让学生用学过的成语来描绘视频、图片中的情景,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描绘冬天的成语范文第3篇

一是语文课教学内容倾向“说教”:二是语文课教学过程忽视“体验”:三是语文课教学方式“单调机械”: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课堂焕发应有的魅力呢?

一、还原语文本色,呈现情境

1、再现生活情境。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这告诉我们语文其实是从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有情有境是它与生俱来的特征,语文内含的言意情趣同样源自生活情趣。语文教学一定要力求贴近并再现生活情境,展现字词句中所附载的生活印记,学生才能感受语文的真正魅力,从而学得有滋有味。

2、还原语文本真。语文有自己的形成规律。还原语文本真,是指回到语文本身,站在原点回望与探寻。比如:低年级学生学“友”“有”二字总易混淆。回到字理分析,能比较有效区分这两个字。“友”——在字形上所显现的正是双方都伸出了手,象征了彼此间的坦诚和信任,形成了友谊的基础。“有”——人类首先掌握的数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

对字理形成过程的关注,可以帮助学生在获得言意情趣的同时,自然把“友”“有”区分得更清楚,记忆得更牢固。

3、引导言语体验。语文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需要学习者充分体验,才会获得真正的认知与发展。有情有境的语文,只有入情入境地体验,才能真正融入学习者的生命。可是,我们对入情入境的认识却往往停留在自以为是的教学预设,忽视语文的学习需要实实在在的体验。

二、创新语文教学,彰显情趣

1、变形式。将教材的内容变成学生喜欢的形式出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比如:把《望月》(苏教版第十册)中小外甥的话改成诗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仅仅是改编成童话诗,意境的优美、语言的表现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散发着迷人的韵味,语文的美丽悄然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2、补空白。当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出现比较大的认知距离时,可以通过“补白”,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架起一道理解的桥梁,激发学习的兴趣。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课文。在指导学生体会司马迁的忍辱负重时,教师可以相机“补”上司马迁所遭遇的飞来横祸那段历史,“补”上《报任安书》中表明自己决心的内容。对此,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也对学习这篇课文充满了兴致。

3、简内容。对语文课文的理解,其实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务求详尽,有时在教学方式上试一试“简化”可能会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一文,可以组块积累与司马迁一生经历有关联的成语。最后再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每小节的内容换上这些成语来表述。

4、化角色。小学生喜欢在快乐中学习,教师不妨顺学生所意,在一些比较有趣的课文教学中来点幽默,让课堂时不时泛起快乐的“涟漪”。比如教学现代诗歌《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体会小动物在森林里的无拘无束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呈现文中角色:“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又为什么这样开心呢?”在自由发言的基础上,请学生作为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读出它们各自感受到的快乐、安全和衣食无忧。

三、链接源头活水,激情增智

1、回归生活。可以通过动作模拟、生活回顾、场景共鸣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2、唤醒体验。苏教版第十一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与恶劣环境作抗争的精神,可以这样设计:这株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的柳树面对着干旱、寒冷、风雪、雷电要作出怎样的努力呢?请大家把自己想象成这株柳树,我们来作个假想——

通过唤醒体验,让语文焕发它原本的魅力,吸引学生爱上语文课。

3、再现情景。把教学内容涉及的情景通过语言描绘进行再现,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与体会。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母亲承担的家庭重担是多么重,可以引导学生对母亲生活的感悟和体会:“清晨,母亲可能在干什么?”“深夜,母亲可能在干什么?”“烈日炎炎的夏日,母亲可能在干什么?”“寒风凛冽的冬天,母亲可能又在干什么?”母亲的形象就在与她有关的情景再现中不断清晰起来,作者的感受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被学生所理解。

描绘冬天的成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童话教学;言语表达;朗读;表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24-01

童话故事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幻想,能给学生带来无限惊喜,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进行童话教学,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童话故事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童话的文学美、情节美以及语言美,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以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朗读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童话故事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想通过童话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就要让学生进行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使他们在朗读过程中丰富词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冰花》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文章,然后提问:“通过朗读文章,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冰花是怎么形成的?孩子们,如果下雪了,你们会不会想起一些与雪有关的故事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会提到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此时,教师只需要将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告诉他们冬天下雪的相关知识,学生就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创设童话情境,鼓励学生敢于表达

在教学童话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讲、敢讲的欲望。在讲述过程当中,为了能让别人听得明白,学生必然会自己组织语言,使故事生动起来。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进入童话角色,展开情感体验,放飞想象,获得对童话的最真切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蜗牛的奖杯》一课时,教师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换位,体验蜗牛的生活,并从蜗牛的角度进行交流,切实体验童话的内容。先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一只得了奖的小蜗牛;然后,揣摩小蜗牛的内心世界,感受小蜗牛得意洋洋的样子; 最后,教师进行采访:“小蜗牛呀,飞行比赛赢得冠军,你想不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获奖感言呢?”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童话角色的美感,又能不断地与教师进行对话,培养了学生敢说敢讲的勇气。自然、轻松、愉快的交流对话,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其口头表达能力。

三、感受童话表演乐趣,满足学生交流需求

童话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非常适合学生表演。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表演家。因此,在童话故事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融入童话故事的内容中,想象自己就是童话故事里的角色,并把这一角色表演出来。 扮演童话角色,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感受童话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小猴子一系列的行为进行分析,然后安排学生扮演猴子,通过表演的形式将文章内容呈现出来。学生在表演故事的过程中会对角色有新的感悟,充分体验到小猴的委屈和忙碌,从而产生强烈的交流需求。这样,就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四、进行童话续写,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在结构上,童大多会采用反复的手法,有序地描写人物活动以及故事情节发展,不断强化童话角色的形象。合理利用这一特点能够促进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迁移运用,开展童话续写、仿写活动,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云房子》这个童话故事,采用拟人的手法来描绘雨后天空美丽的景象,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续写,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所想到的云房子用语言描写出来。总之,童话世界一直是儿童向往的世界。童话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形成语感,使他们体会童话语言简练、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通过续写或仿写,学生能不断地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最终能提高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

描绘冬天的成语范文第5篇

一、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⑾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成语“爱屋及乌”便生动而典型地概括了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我们相信,教师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情感。

二、通过预设情境,师生产生情感共鸣

在开始授课前,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用故事、歌曲、幻灯、录音、录像图片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情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的情感随着画面和声音进入到了春的世界里,学习起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来也就事半功倍了。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在教学《出师表》这篇课文时,可以根据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普遍感兴趣这一情况,让学生讲讲他的生平事迹,教师适当补充“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等故事,在故事中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学习课文来也更有感情了。

三、巧讲故事,感染激“情”,缩短了师生间心理距离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教授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四、举一反三,唤起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内容相关的课文放到一起教学,这样既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又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教学《孔乙已》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在比较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学过的与春有关的古诗词,比较课文中对春的描写与古诗词中对春的描写有何异同,在比较中学生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提高学习效率。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描绘冬天的成语范文第6篇

【关 键 词】 古诗;学习方法;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小学生对中华古诗文的诵读,强调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要求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还具体规定每个学段的背诵篇数和诵读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不仅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还专门附录了小学阶段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每一册的语文课本中都安排了4首左右的古诗,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呢?多年来,我致力于探索古诗教学的模式,探索古诗的学法指导。新修订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想:古诗的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于是,我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尝试“以诗解诗”来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

古诗语句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近而旨远”,甚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古诗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诗解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所谓“以诗解诗”,就是以相关的诗文为中介,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古诗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古诗意境。

一、在学习古诗的同类型引入相关诗句――互相生发

在古诗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的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都是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们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再让学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地久天长,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平时注意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的古诗,注意同类型古诗的比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在感悟古诗的意境时引入相关诗句――降低难度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但是体悟古诗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古诗的意境在很多时候只可意会,这时,与其生硬地解说、灌输,不如引入相关诗句去体会其意境。如在学习《春日》这首古诗时,诗中没有一句对春天景象的具体描绘,有的只是朱熹在赏春之时所产生的一些个人感受――“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这种感受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呢?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然并非易事,我首先让学生来想象“泗水河边有哪些景物”,然后用课外的诗句来描绘这些景物,当学生想到“山”时,就引入“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当学生想到“水”时,不失时机地引入“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当学生想到“花”时,引入“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当学生想到“草”时,及时引入“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当学生想到“树”时,又恰到好处地引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然后让学生把想到的这些景物整合起来,感受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朱熹所描绘的万紫千红的意境。

三、在体会情感的独特处引入相关诗句――显而易见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诗人借诗句所抒发的情感,是最个人化的东西。即使面对同一景象,由于个人的经历、心境等不同,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独特感受。同样是写秋景,王维的《山居秋暝》用朴素而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呈现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山村清幽明丽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使我们感受到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抒发的则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而杜牧的《山行》不见一丝伤感的痕迹,有的只是真挚的爱恋(“停车坐爱”),有的只是热烈的赞颂(“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的只是对大自然的热爱(“白云生处有人家”)。这独特的视角,更表露了诗人积极振奋的炽热情感。学生在学习《山行》一诗时,无须“架空分析”,只要通过与《山居秋暝》和《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学生就能走进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需要指出的是,以诗文作为情感中介,必须遵循“有关”“有用”“有度”的原则,不能为“引入”而“引入”。所引诗句必须与解读课文有密切的联系,对理解诗文有帮助,要浅显易懂。

在“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看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的某一处有关系,是触发。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教师在教学古诗时要经常去锤炼学生触发的本领。如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问:像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杜牧写的《山行》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也跟杜牧和苏轼一样,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鼓励人们像鹤那样振翅高飞,大展宏图。这样学诗像滚雪球似的,以一带几,久而久之,练就了触发的真功夫。

实践证明,“以诗解诗”的古诗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诗句。这种古诗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周仁济. 古诗赏析及教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描绘冬天的成语范文第7篇

关键词:导语 设计 激发 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17

作为教学信息中最先发送的“导语”,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导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从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语文课的导语设计,要不定于一法,不拘于一式,要因教材而异。笔者在教学中是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来设计不同形式的导语。

1 讲记叙文要“制造悬念”

过去人们在茶馆里听说书,常常乐而忘返,甚至听书成癖,每天抽空都要赶去听几句。为什么说书人单凭一人一桌,就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除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之外,说书人善于设置悬念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如今作家写小说,也常常在开头运用悬念抓住读者,让人产生非看下去不可的欲望。笔者从中得到启发,觉得讲记叙文也可仿效此法,借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鲁迅的《药》一文时,一开始就先在题目下面勾勒了这样一幅画:一个血淋淋的馒头。教师一语未启,这简单的画面就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五十几双眼睛盯在黑板上,等待下文。然后就开始制造悬念:“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吃的馒头蘸上鲜血居然等同于药。真是匪夷所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带有悬念性的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埋头读起书来,大家以强烈的好奇心理要从课文中找答案。这样,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又如在讲《赤壁之战》一文时,笔者一开始就说:“当时曹操亲率八十三万人马挥师南下,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可是在赤壁一战,却被只有几万人马的孙刘联军打得丢盔卸甲,在华容道如果不是关羽刀下留情,曹操早成无头鬼了。孙刘联军为什么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呢?”同学们为了知其所以然,就兴致勃勃地自学起来。

2 讲散文要“创造意境”

如果说记叙文以情节引人,那么散文则是以情感人,以境夺人。所以在讲散文时,教师要善于用教学语言创造情境。善于把作者之情,化为教者之情,又以教者之情去激发学生之情。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去体察、玩味,从而使学生为“情”所动,为“境”所迷。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荷塘月色》一文时,一开始就先运用导语给同学们描绘了一幅“月夜图”,创造了一个“遍地月华清辉”的意境,将学生带到一片融融月色之中。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每当夜色降临,黑暗将要吞噬大地万物时,蓦地,一轮皓月跃出,如一盏银灯高挂夜空,驱走暮霭,将一片清辉洒向人间。于是,村舍、山峦、树木、花草……大地上的一切宛如镀上一层白银,笼上一层轻纱,显得那么恬静、柔和、神秘而富有诗意。那如盘的朗月,那如水的月色,那皎洁的清光,像甘露沁人心脾,像醇酒叫人心醉。多美的月色啊!月色下的大地是美的,那么荷塘中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追随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行踪去观赏一下荷塘月色的美景吧。”听了这段导语,同学们都会意地笑了。于是,大家带着一种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憧憬和领略荷塘月色风光的急迫心情朗读起课文来了。同学们兴味盎然,不仅认真学习课文,不少学生还在后来的月夜,到校园、到常州的西瀛里去观赏月色,主动写了“校园月色”、“西瀛里月色”的散文。

再如在讲《土地》一文时,开始就将事先准备好了的一包泥土带进教室。笔者对学生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包珍贵的礼品。”然后向学生举起手中的纸包。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几十双眼睛紧紧盯住笔者手中的白纸包,有的在窃窃议论着、猜测着。接着,倒开纸包,双手捧着一包黑黝黝的泥土,展示在学生面前。一看是包普通的泥土,全班哗然。有的说:“这算是什么珍贵的礼品!”此时,笔者敛起笑容,深情地说:“同学们,这是一撮极普通的泥土,可是我们千万不要轻看了它。诚然,在祖国大地上,何处无泥土?然而就是这极平凡、极普通的泥土孕育了五谷,孕育了生命,孕育了人类!春天,它献给人民一束束鲜花;夏天,它献给人民一仓仓粮食;秋天,它献给人民累累硕果;冬天,它又在皑皑白雪下默默地孕育着新的生命……这就是平凡而伟大、普通而神圣的泥土啊!”同学们听了这段导语,都动了情,而且也进入了意境,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 讲议论文要“趣中寓理”

议论文比较抽象,它既没有情节,也没有意境。因此,讲议论文最忌抽象说理,要把“理”寓于“情趣”之中,做到“趣中寓理”。

例如在讲《拿来主义》一文时,一开始就用比较风趣的导语来引出正确的论题。笔者说:“古人说,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总之,鱼也要,熊掌也要,只要是我想要的统统拿来!另外还有人说,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一切都是我的,统统拿来!”同学们都笑了起来。笔者又问:“像上述的这种‘拿来主义’对不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不对!”接着又问:“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拿来主义’呢?请大家自学课文,找出答案。”这样,同学们都饶有兴味地带着疑问,带着寻求真理的欲望认真地读书了,并很快就抓住了论题。

又如在讲《师说》一文时,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成语“程门立雪”的故事:“宋朝的杨时与同学有一天去拜见自己的老师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睡觉,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来时,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这段导语,既增加了学习课文的情趣,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师”必须“尊师”的道理,对深化课文的主题思想起了补充说明的作用,获得了“一举两得”的收效。

描绘冬天的成语范文第8篇

一、加强语感实践训练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加强语感实践训练可以从积累生活,领悟语感开始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英缤纷的景象,还会想到初秋、寥落、思乡及无常等等意味。

二、训练学生朗读背诵来积淀语感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就能让学生从感性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对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觉间诵读的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对朗读能力的训练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朗读示范。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像《春》、《敬畏生命》、《金盒子》、《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2注重朗读技巧。朗读训练中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朗读技巧包括,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和语调的抑扬等五方面。掌握了这些学生就读出了《海燕》的勇敢和《孔乙己》的迂腐,就从内心喊出了《你在哪里》,也就读出了对母亲深切回忆,激励学生采取多种样式增加阅读量。在《新课标》推荐篇目的指引下有选择地进行品读,既能开扩视野又能深切体会语言文化的底蕴。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背诵是朗读的融会贯通。中国的语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流传到今天,让我们把祖国文章的精美充分吸收借鉴于语言表达及写作当中。领略李白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陶渊明的田园之情和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正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的学生记住这些,但要避免机械背诵,让创造性有所拓展,让学生在“品”中积淀语感。

三、整体感知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等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1、总体把握语言。如范仲淹《渔家傲》一词。上片用“异”字来统领下文,并从三个方面分别描绘: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孤城落日。在这样的背景中,下片着重写边关将士生活的艰苦以及思乡报国之情。他们离家万里只好借酒浇愁,但功业未建,怎么能回家呢?悠悠的羌笛声使他们胸中涌起强烈的思乡之情,难以入睡,再加上朝廷的对外政策,使他们不禁发出壮志难酬的感慨。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学生就会理解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也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报国的情怀。这就从整体上感知了语言,既挖掘了意境,更透过语言把握了词的主旨,如果缺乏总体把握语言的观念,就可能“一叶障木,不见森林”,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培养较强的语感能力。

2、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细细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如《白杨礼赞》的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让那些……,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开头一句就给我们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结尾一句不仅呼应开头,而且点名了散文的主旨,强化了中心。可见,把握了文章的开头,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领悟了结尾的点睛之笔,则能把握全文的中心。像《谁是最可爱的人》、《不朽的失眠》等精美的篇章,我们在教学时也应当引导学生这样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