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物工程就业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应用型;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 Q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104-2
0 引言
在高等教育步入“十三五”的全新阶段,全国高等院校各专业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并以市场需求或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这已成为全新的趋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高等学校办学的专业趋向类同,毕业生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多年来,国家、省政府和学校相应出台了各项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党政齐抓共管,教职工全员参与,大力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与渠道,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1]。
安徽科技学院作为国家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示点单位、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不断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和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结合安徽科技学院十三五规划和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本文就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1 近三年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安徽科技学院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共有215人,各年度毕业生分别为2013年73人;2014年71人;2015年71人。从毕业生的人数上看,从毕业生生源分布看,虽然学校面向全国招生,但大多数生源仍然以安徽省为主(占88.37%),外省生源相对较少(占11.63%)。近三年毕业生生源情况见表1。
2 近三年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从安徽科技学院2013-2015届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来看,各年度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6%以上,就业情况好,就业形式多样,以生物工程类相关企业为主,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和事业单位为辅,少数毕业生在非生物工程岗位上就业。就业的地区大多数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昆山市、南京市、无锡市和常州市等相关生物工程类企业就业和相关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从安徽科技学院生物工程本科毕业生的流向来看,大多数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流向各类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单位等单位就业,另一去向是高等学校,通过攻读硕士学位继续深造,而出国和自主创业的人数非常少,但有逐年增加上升的趋势。从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析来看,大多数生物工程本科毕业生一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少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而利用国家自主创业相关政策开展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非常少,更谈不上创业成功者。
从安徽科技学院生物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来看,在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已就业的毕业生中,去生物工程各类企业就业的人数近三年分别为2013届:42.87%;2014届:49.02%;2015届:61.50%;出现逐年上升趋势。近三年通过考研进入高等学校相关学科继续深造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013届:18.34%;2014届:22.56%;2015届:26.18%。近三年去机关事业单位和基层就业的人数极少,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生物工程相关企业中非公企业也在逐年增多,国有企业在逐年减少,这可能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非公有企业的发展有关,今后一段时间内,非公有企业将成为高等学校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而事业单位编制考招、特别是公务员考试制度的改革,再加上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与企业单位的不同,应届本科毕业生,特别是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将大幅度减少。今后一段时间内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另一条就业渠道是基层大学生村官,随着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的加快,国家鼓励本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加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队伍,因此,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将到农村、乡镇、社区等基层组织就业的形式和比例将会上升。
3 关于做好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从近三年安徽科技学院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来看,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不难看出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就业区域相对较窄,主要在长三角地区;就业专业的对口性不高,部分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与所学生物工程专业的符合度不高;就业的层次不高,部分本科毕业生从事一线体力工作等。针对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就业存在的上述问题,就做好下一步安徽科技学院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年、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供同类高校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同仁们参考。
3.1 加快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向应用型转变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前提下应用性本科专业建设,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对接产业和行业的需求,拓展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现有专业内涵,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类型与结构,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
3.2 着力改革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综合实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质,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与企业、行业和地方政府等部门的融合发展、协同育人,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制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培养与评价,全方位实现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企业行业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发挥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自信心、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3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重构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重构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要突破现有的学科框架,紧密结合企业行业发展、技术需求、建设需要和发展趋势等,重构课程体系。突出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多样式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增设实践类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扩大学生在企业行业部门顶岗实习的规模和内容。以产业技术发展驱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除了公共课、基础课(含专业基础课)、核心课、方向课外,还应设置专业技能应用与实践实习课,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群。同时,要建立与企业行业合作的在线开放课程等。
3.4 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从安徽科技学院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用人单位强调要加强学生自我定位教育,很多毕业生就业时青睐工资待遇优厚、工作环境优越的工作,不愿意选择到基层、环境艰苦或者繁杂的工作,更不愿意在一线工作。因此,学校要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观念的转变,利用班主任(辅导员)开设就业指导课,邀请相关企业行业负责人来校举办就业讲座,利用周末、假期或毕业实习等让毕业生深入到企业行业,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需求,让学生提前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生物工程;培养方案;分类;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成立的专业,包括生物化学工程、微生物制药、发酵工程、生物化工等专业,并且首次将生物工程列为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门类中的一种,与化学工程、轻工等并列,对生物技术领域产业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1,2]。随着时展生物工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主导性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必将成为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极大的推动力。生物工程专业发展迅速,但近年大规模扩招和许多学校现有办学条件的限制,致使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资源紧张且师资薄弱,教学质量方面出现较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办学力不从心;(2)由于目前生物工程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许多高校又增设了生物工程专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出现困境;(3)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为一级学科,但却没有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从而导致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出现脱勾现象,对于生物工程领域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非常不利,为此应加快生物工程硕士和博士点建设,切实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种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3-5]。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比如现行生物工程专业按照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规范要求,生物工程专业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而学生毕业后有的出国、有的考研、有的到研究性质的单位、有的到技术岗位、有的到本专业管理岗位工作等等。如果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配套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这样的毕业生是无法满足上述这些不同岗位工作的要求。所以说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为此,我们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科为背景、以化工学科为优势、以生物学科为基础,制定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需求、生源质量和未来就业方向提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在学生个性化下功夫,培养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单位对不同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我院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专业建设目标,认真总结专业办学经验,深入开展本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和分析,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对于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优化,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人才创新性、实践性、前瞻性和适应性作为根本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并做到持续改进,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适应企业、行业、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着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对口人才。
1拓宽专业口径,制定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1.1准确定位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紧密追随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企业和市场需要不断调整和重组现有专业,使生物工程专业更好的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另外要不断拓宽就业基础,着重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按照社会发展需要使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体系。遵循“横向拓宽,纵向理顺,加强基础,调整结构,更新内容,精简学时,突出实践”的原则,并根据吉林化工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和意见,重新构建培养方案,使其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其主要特点是:(1)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目标更加明确;特别是增加了本科生在读期间,必须修满4个创新教育学分,否则不能毕业;(2)明确主干课程的同时重点建设实践教学环节;(3)拓宽专业口径,把注意力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4)采用3+1模式,即大一到大三学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大四学年重点进行实践环节教学。新培养方案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符合新时代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由此,我们确定了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扎实的理化知识、社科知识和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学会学习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掌握生物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而成为在该领域从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1.2明确生物工程专业分类人才(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培养要求
以“注重素质、强化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开拓创新”为教学指导思想,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培养素质高、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工程技术人才,并对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均做了明确的要求。对于素质结构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只有具备健全人格、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对于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相关领域进行独立研发和生产设计,才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科研开发。对于知识结构要求具备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生物工程专业知识、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的理论和知识才能熟练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注重课程建设,建立科学、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修订与之适应的教学大纲
按照拓宽就业基础和增强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路重新设计教学计划,综合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改变过去专业意识强和各门课程相互独立现象,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新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和文理工渗透也体现了上下游技术结合。设置的课程选择性更强,专业任意选修课由原来的14门增加至20门,并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各专业主干课程综合大实验的重要性,设置了《基因工程综合实验》、《细胞工程综合实验》、《生物分离工程综合实验》等综合大实验课程,并增加了《发酵工程课程设计》。增设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英语听力课。同时修订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并确定重点建设《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等课程,每门课程均设课程负责人,由课程负责人制定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组织课堂教学。另外,加强教材建设,制订“生物工程专业教材选用原则”,优先选用教育部获奖教材、优秀教材、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中文译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近3年出版的教材。同时学院编写了生物类优秀教材推荐目录,供任课教师在征订教材时参考。
3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生物工程专业是生命科学从实验室研究通向工业生产的桥梁。所以,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充分发挥科研的支撑作用,合理安排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建立一定的研发训练体系;而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质量,贯彻了“全人教育”的思想,保证了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3.1结合生物学科特点,统筹安排实验教学
生物工程专业原来专业基础实验课大多为验证性实验,这样不利于交叉学科、前沿学科内容的引入,更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为此,重新构建了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增加了综合和设计性实验。将所有实验课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和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两大类,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组织教学,突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按照新思路,我们将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内容按基本技术、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四个层次重新组合,优化课程体系,打破课程界限,内容合理衔接,由易到难,避免重复;将实验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三大类,使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先进性。另外重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并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各种学术讲座和Semi-nar形式的学术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前沿,从而使其明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2建立“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实行“四个三”实践教学体系,即三个实验层次:宏观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三种实验类型:基本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研究设计实验;三种教学途径:必修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三种考核方式:实验习惯养成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报告、实验操作考核。通过“四个三”实践教学实施使学生充分认识了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了学生进行独立研究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3.3尊重教师科研背景,理论实验同步建设
我们充分尊重教师的科研背景,使课程或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师科研方向一致,使之能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入理论与实验教学。由主讲理论课程的教师总体负责对应实验课程的建设,使之合理衔接,内容融汇贯通,从而促进了课程的整合和理论、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3.4技术方法合理综合,内容与科研、生产有机结合根据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综合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基本技术不计学时学分,实行实验室开放性训练,合格者方可进入实验环节。结合“本科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引入科研成果和社会应用项目,为学生开出设计创新性实验。另外导师将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重新设计转化为学生能够操作的综合性大实验,通过学生再现科研成果可使学生明白科研成果必须能够复现并且经得起推敲,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逐步实现了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基础实验技能化、实验平台多元化、实验思维科研化、培养过程个性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4结束语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奠基工程。教育的产品——人才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的焦点,为此,如何培养出一专多能、几专多能的高质量的人才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十分突出的重要课题。目前部分高校也实行创新型、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同一个专业只实行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培养方案,学生入校后,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去学习,学生却没有选择余地,结果导致同一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全国差不多。而社会同一行业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的学生要求却不同,即虽然来自同一专业毕业生,其工作岗位性质要求是不同的,然而学生在学校培养规格基本一样,这样的毕业生就不能满足社会同一行业不同性质岗位的需要。现实社会中,需要各种培养规格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如研发型人才、技术型人员、专业管理人才、教学型人才等不同规格的各类人才。因此,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研究力度,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学生本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进而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应抓住机遇创新发展,不断地探索改革培养方案,最终实现培养生物工程领域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凤杰,孙文敬,黄达明,钱静亚.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3,29(4):142-144.
[2]潘志明,孙林,周福才,等.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实施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268-269.
[3]江成英,刘晓兰,邹东恢,等.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6):118-120.
[4]张德华,江瑜,陈存武,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框架结构与教改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5):53-56.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生物工程教学 创业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37-0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在校大学生规模及毕业生规模大幅度增长,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就业市场,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学科优势,另一方面面对的职业选择、就业岗位又主要是“三农”,如果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能力准备,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即使勉强就业了,也是改行或是从事简单的事务性工作。
高等农业教育的现状与其使命的完成之间相距甚远,其发展形势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教育目标滞后于社会发展,忽视对学生进行创业素质教育。创业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具有开拓型个性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1]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改革传统教育观,加强对在校生的创业素质教育,使他们在农业领域创造适合自己专业特长的就业机会,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这样不仅可以为毕业生就业开辟新的、更广阔的渠道,而且还可以使高等农业教育走出困境,在经济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进行创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创业素质教育的开展顺应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相比于七八十年代农业院校对技术人才的着重培养,现今的农业高等学府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要知道,一味追求学生的就业择业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济问题。农业院校只有不断地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才能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蓝图上添上精彩的一笔。
其次,进行创业素质教育是落实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2]在21世纪的今天,农业高等学府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文化、技能与品德修养。客观地讲,对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国内经济发展趋于缓慢及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的今天已变得更为重要。培养创业型人才,不仅能使毕业生具有就业能力,具有创业才能,还能为祖国输送大批全方位的人才。
创业素质教育的开展能扩大就业途径,增强高等院校的竞争力。加强创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创能动性不仅能够让学生自我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而且也能在经济市场中开拓出另一番新领域,为更多毕业生创造新的就业环境。[3]此外,创业素质教育的开展在顺利输送大批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也可增强农业学府在各大高校间的竞争力,赢取大批生源,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创业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条件之一。对于大批的90后学生而言,父辈们创业的艰辛他们难以领会。生活磨砺及社会生产实践的缺乏,让他们在毕业前夕倍感迷茫。通过课外科技实践和生产实习的创业素质教育方法不仅能够弥补这点,而且能够激发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潜能。在这一实践和实习的过程中,不仅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得以培养,而且其创业经营的本领也得以掌握。这一培养方式在大大减轻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减少了社会中不稳定的因素。此外,在对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繁荣民营经济,促进所有制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等方面,其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4]
二、生物技术教学中进行创业素质教育的实践途径
传授技能与科学知识的专业学科教学在农业院校的教育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将创业素质教育融入专业学科教育中去是决定创业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创业素质教育,是进行创业教育的主要且最直接的途径。生物工程教学作为创业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应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地为主体创设具有一定创造氛围的环境,从教学的知识、目标、方法、评估这四个体系全面思考进行创业素质教育的方法,使生物工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载体。
(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环境
开放教学自由是自主创业的前提,院校的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需要来组织实施。院校的教学不能把学生当作现成结论的容器,而要把学生作为结论与决策的修正者和创造者。[5]生物工程作为一门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应该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素质为目标,把课堂搬入实验基地,通过与学生互动合作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大胆设想,通过研究来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生物工程教学可通过这些方法来树立学生的学习理念,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其独特的个人价值。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
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将其融入学生实验操作与生产实践等实实在在的活动中,以此来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及训练学生的创业意志。在生物工程教学中,应正确地把握生物工程教学与创业素质教育的关系,合理组织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随着生物工程科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必须优化教学内容,补充本学科中新的研究成果,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来影响教育学生,对课堂及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进行创业素质教育的保证。[6]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生物工程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生物技术实验是生物工程教学中一种特殊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最好容器。通过在实验室展开各种实验及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观察、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这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有些实验操作还需要大家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因此生物工程实验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一)观察能力
生物学科领域的观察能力是指善于观察有机生命体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在进行生物工程教学实践时,教师可借助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例如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来激发学生对生命体或样本的观察兴趣,在传授观察方法及技能的同时循循诱导,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思考,主动在观察中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优良的观察品质。
(二)实验能力
生物工程学实验能力是集灵活性、熟练性及技巧性为一体的众多能力的综合。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悉程度,还能加大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了解及熟练使用程度,培养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条件下善于应变和创新,做到因地制宜,物尽其用。在实验的过程中,对每个结果的分析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对自己实践过程的认知及实验兴趣的培养。
(三)思维能力
在生物工程实验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独立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思维,对生动的客观材料进行分析或者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生物工程实验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进行,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通过将课本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在实验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联想、变通,寻求各种可行的方法得到最好的实验结果。这便是生物工程实验中实践与思维的完美结合。
(四)品格培养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作为创业型人才必须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科研是这样,创业更应如此。生物工程学科应着重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实验的严谨态度,不论实验结果如何,首先应科学地掌握理论知识,做到踏踏实实地进行每一步骤,严格规范实验操作,防止实验危险,拒绝一蹴而就或半途而废的懈怠思想。应严格科学的对待实验结果,杜绝一切弄虚作假及伪科学,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和工作作风。另外,应不断鼓励教导学生从失败中去分析实验和积累实验经验,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
科研本来就是一种集专注、兴趣、严谨为一身的实践工作。生物工程实验因其实验对象的微观性,本身就带给学生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神秘性,这能激发出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此外,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试验样品的观察、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此领域的兴趣。无论试验成功与否,这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自身能动性与创造性的激发。
四、大力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素质
利用高等学府与企业或科研单位的合作与联盟关系,院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与这些单位联系,成立课外兴趣科技小组,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团活动、科技咨询活动、送科技下乡等。这样学生不仅能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还能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最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懂得创业的艰辛,培养劳动观念,摒弃好逸恶劳的思想,为日后踏足社会和准备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在生产实习教学中培养创业素质
实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式上岗就业前的“实战演习”,更是创业教育深化的重要阶段。[8]实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依托实习基地可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了解这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包括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然后参照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其发展前景和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也能根据技术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来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事实证明,当学生融入生产实践时,他们便能逐渐认识现代化大生产进程和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律,最终学生对市场经济的意识和其创业能力的锻炼也被潜移默化。
六、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农业院校来说,培养创业型人才是一个长期、重要和艰巨的任务。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大胆探索和不断创新,也需要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全力支持。作为高等农业院校来说,创业素质教育是输送农业科学领域创业人才的重要一步,也是院校教育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 注 释 ]
[1] 刘智元,赛兴东.为农村培养创业人才是高等农业学校的重要责任[J].高等农业教育,2003(7).
[2] 范贤超.教育创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194-197.
[3] 李越,孙枕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7).
[4] 樊东,王晓云,赵奎军.农科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
[5] 李静,张茹.跨世纪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的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6] 李国杰.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5(7).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金融学专业与金融工程专业的区别较小,这两个专业师出同门,都属于同根生的经济学学科门类,专业基础课大体相同,都要求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方法。但是,金融学专业历史久远,主要是研究资金融通方式、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职能与运作的专业。国内传统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两部分,研究理论问题、质的问题较多,知识多属文科范畴。金融工程专业是金融学中的新贵。我国对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显得较为迫切。2002年,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等四所大学在国内高校中首先招收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学生主要学习现代金融理论、现代数理工具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较注重数学和计算机在金融产品及衍生品技术开发、资产定价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数理技术、量的问题较多。因而,金融工程专业一般只招理科生,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
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业务和管理工作;金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设计等工作。
前者属工商类,后者属经济类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财会专业与财政学专业都是财经类中带“财”字且引人注目、较为看好的专业,但两者的学科门类、培养目标等并不相同。财会专业一般指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大类属于工商管理类,而财政学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大类。财会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会计、审计、财务、投资、金融等方面管理的专门人才,就业涉及面广,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可具体到某个会计事务所,单位不论性质与大小,都有用武之地,是“吃百家饭的”。而财政学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财政资金分配、政府预算、资产管理、资本运作、税收规划与咨询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利用财政税收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监督,就业面向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层面需求要多一些。从这点上来说,该专业培养的是国家税务部门的“会计”,是“吃公务饭的”。就职业特点来说,财会专业人士的特点以按部就班、忠于职守,以逻辑的头脑、对数字的敏感性而著称,性格内向些、思想保守些也无妨。而财政学专业人士的特点则在于精通税收理论与实务,在强调“核算”能力的同时,擅长灵活把握与策划财力保证、关注横向协调等方面。
前者研究基因,后者学制药
褚惠萍(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书记):南京师范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从生物技术专业延伸出来,其前身是生物技术的生物制药方向,2008年升格为生物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这两个专业的最大区别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与生物相关的技术知识,课程相对来说偏理论,毕业生拿理学学士学位,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的科技人才。近一半优秀学生通过保送或考研进入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研究生学习,也会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医药、化工、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生产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
生物工程专业偏重于生物医药方向,主要培养与生物制药领域相关的生物工程科技人才。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和生物技术类似,但后两年的专业课主要与药学相关,比如药事管理、生物制药等课程,所学知识应用性更强,毕业生拿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能够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工作,也可在商检、药检、药事、海关、工商、税务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前者是传统的中文系,后者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都要学
骆冬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葆嘉(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所长):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汉语言专业的区别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传统的中文系,在我国起步较早,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汉语言专业则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2001年6月成立的,国内目前只有南京师范大学开设有该专业。这门专业本应叫“语言科学与技术系”,是在当时的普高本科专业目录框架内设置的,旨在培养语言科技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汉语言专业(语言信息处理方向),但由于国家规定的专业名称中没有“语言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此就采用了“汉语言”这个名称。该专业招收文、理科学生,一般每年招收20人左右,以理科为主。目的是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语言,以语言学为本,沟通计算机科技、应用数学和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学生要修读语言学、计算机、认知科学、数学等专业。目前南京师范大学设有该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后培养点,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可以从事软件开发、网站研发方面的工作。
前者强调应用,后者注重研发
周华(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党总支书记):生物医药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制药工程专业与药学类专业的相同点在于同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就业前景好。不同点在于所属的学科门类不同,培养方向也有侧重。制药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药学类专业属于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目前开设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及药物制剂四个专业方向,其中药物制剂方向的毕业生也可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制药工程专业以工程应用研究为主,专业学习主要围绕药物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依托学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高校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打造“卓越制药工程师”。大四时,学生将进入大中型医药企业接受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学生就业后大多进入知名药企,从事医药企业的工程技术、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工作。药学类专业偏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新药开发为主。专业学习围绕新型药物设计制造、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新剂型开发和药品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依托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江苏省中美转化医学研究院等学科平台,学生毕业后可胜任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检验及药品临床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前者偏化学,后者偏物理
徐蔡余(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在研究领域方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顾名思义,是研究材料中种类非常丰富的一个大类――有机高分子材料(橡胶、塑料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水泥、混凝土材料)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制方法,另外本专业也着眼于一些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研制以及材料改性方面的研究,例如如何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韧性、使用寿命等。
在课程设置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学习四大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和设备等基本理论课程,相比较而言更偏向于化学方向,尤其是有机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则有很多物理理论的课程,如固体物理、量子力学、材料物理等,比较强调对原子物理结构的认知,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物理基础和求知欲。
在就业方向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和在化工、汽车、电子、医药、航空等国有及外向型企业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如陶氏化学、京东方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与金属材料相关的大型传统机械制造类企业(汽车、航天、船舶、重工业)、电子类制造业、建筑类行业、特种材料制造加工单位、环保检测行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一些特殊的认证类机构等。
前者强调金属的提炼,后者注重金属的使用
马立群(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冶金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前期过程,主要是从矿石中冶炼提取金属与合金,包括黑色冶金的炼铁、炼钢、轧钢和有色冶金的炼铜、炼铝、炼锌等,偏重于化学知识的运用。就业一般面向黑色冶金行业的炼钢厂、炼铁厂、设计院等,有色冶金行业的铝业公司、铜业公司等。目前冶金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很好。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后期过程,主要是将已经提炼出的金属与合金进一步进行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形变处理和腐蚀防护,使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注重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的结合,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均有所涉及。就业一般面向金属、机械、汽车、化工等与金属材料相关的行业。
前者偏应用,后者重理论
张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主任):这两个专业相当于信息家族中绝代双骄的“两兄弟”,名称相近,却大不相同。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信息处理系统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等方面基础知识的人才,具备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信息处理以及航空、航天、民航等领域的专业应用技术,能够独立设计、开发专门化信息处理系统。
兰州交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是2001年在原有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化工、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基础上筹建的,2003年开始招生,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理论、掌握良好工程学原理和技术并能解决生物技术产品生产技术问题的应用型工科人才。现每年招收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50名,有在校本科生200名,已毕业本科生200余人。对于新开设的生物工程专业,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明显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结合现代生物工程专业特点和发展趋势,根据地方生物制品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需要,确定了以工业微生物学为特色的生物工程综合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方向,建立新的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体系。
1现代生物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现代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业微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微生物现代育种技术、生物制剂工艺与产业化、发酵自动控制与设备、生物产品质量监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以工业微生物为操作对象,结合各项工程技术生产微生物相关产品,成为现代生物工程的主要内涵[1]。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体系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大工程体系,这四大工程体系从工业生产需要出发,研究工业微生物生命特征及其代谢途径,以及人为控制微生物代谢的规律性[2]。因此,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工业微生物的选育技术、纯培养技术、代谢规律及发酵控制技术,既是适应生物工程产业发展和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合格的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需要。
2以工业微生物为特色的专业综合实验改革
生物工程专业是属于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结合的新型专业,既具有生命科学的基础,又具有工科的特点,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工程素质、增强实践能力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3]。根据我院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以及西北地区生物高新技术企业实际需求、行业特点和我院科研方向和学科优势,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我院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培养方向以工业微生物应用为主。我系教师在当地特色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例如在甘肃陇南地区灵芝、羊肚菌、冬虫夏草等珍稀实用菌开发利用研究,工业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耐盐碱、耐寒及耐旱等极端微生物资源发掘及开发利用,如产纤维素酶微生物的选育研究、微生物农药的生产和应用推广、甘肃秦安浆水微生物生态组分的研究及功能性饮料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展,获得的宝贵的微生物资源,有的已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同时,在工业微生物筛选、育种等实验技术方面积累了经验,形成一定的技术优势。科研教学相得益彰,这些科研工作为建立以工业微生物为特色的专业综合实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此,根据现代生物制品企业人才的技术需求,为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建立以工业微生物为特色的新的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是我院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理想选择。
3以工业微生物为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
3.1加强实验教学师资建设21世纪生物工程产业发展对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支实验技术精湛、具备良好工程素质的专业实验教师队伍是高水平实验教学的前提条件。这不但要求教师对本专业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而且还需要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同时,实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学习新的管理思想以及经常参与实验课题的开发研究工作,才能不断挖掘实验室的潜力、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促进实验室管理更加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4-5]。在学校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我系实验教学师资力量有了明显提高,现任10位教师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名,硕士学位4名,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已基本形成一支年富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实验教师队伍,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积极向兄弟院校学习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选派教师到国内工业微生物实验开展较好的院校,如华东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学习新的实验技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3.2以工业微生物为特色的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现代生物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发酵工程、生化工程、分离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工艺学和生物工程设备。每门专业课在内容上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联系。生物工程综合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以工业微生物的操作为主,要求学生在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的基础之上,突出综合性与创造性实验,将生物工程产业链中的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结合,并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6-7]。专业综合实验内容安排以工业微生物操作技术为主,以工业微生物形态观察、制片及染色、检测、纯培养技术为基础,突出工业微生物的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发酵及其过程控制和产物分离纯化等实验内容。实验内容编排体现“综合性”,以某种生物制品的生产或是某具体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将多个单元操作有机整合起来,同时也将相对独立的理论课程串联起来[8-9]。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根据专业核心课程分为4个综合实验模块:基因工程实验、发酵工程实验、细胞工程实验、酶工程实验,涵盖了现代生物工程基本实验技术,涉及到工程菌培养、发酵及分离纯化整个生产链的技术环节。基因工程实验以常用的工业微生物酵母菌为操作对象,突出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改良和构建工程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发酵工程实验主要有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培养和筛选、有害微生物控制、发酵设备的学习和使用、发酵生产工艺设计等基本实验技术,安排的实验是枯草芽孢杆菌的α-淀粉酶发酵实验;细胞工程实验安排了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生产啤酒,学习固定化酵母发酵生产啤酒的新型发酵工艺;酶工程实验主要突出酶的分离纯化实验技术,实验内容是溶菌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测定,还包括了α-淀粉酶活性测定。各实验过程紧密联系,是一个完整体系。
3.3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管理改革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具有实验时间长、连贯性强的特点,需要合理地安排和布置。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具体改革措施是:(1)讲解实验。采取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方式,检查上一次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讲解本次实验,和学生交流可行的实验设计路线及利弊,确定最佳实验方案,并讲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通知下一次实验内容,要求学生自己预先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实验工艺路线和主要设备的讲解采取多媒体讲解,简单、直观,很受学生欢迎[10-11]。(2)预做实验。为确保每次实验都有良好的实验结果,每次实验前,都预先将实验先做一遍,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验成功率,保证了绝大多数学生每次实验都能看到自己的实验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3)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首先学生分组实验时,大多数实验一人一组,少数实验二人一组,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其次是让学生在实验管理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实验准备工作,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实验细节技术、理解实验流程、提高工程意识。整个实验过程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4)开放实验室。支持学生参与各项科研工作;只要学生对某实验有自己的新的观点和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室就为学生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支持大学生创业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工作[12]。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80
生物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工程技术学科,是将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关键,是一门通过改造和设计生物的结构与功能,能更经济、更有效、大规模地为人类提供所需各种产品的技术学科,是生物技术成果走向工业化的关键,它已经渗透到农业、食品和医药等多个领域。生物产业领域的迅猛发展也引起了生物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也对该行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工程技术能力以及实践经验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当作重中之重。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成立于1999年,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校生物工程专业从成立之初,就以为社会及行业输送专业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新形势下,结合本地相关行业特色、突出专业特点,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现代知识体系和较好的素质、扎实的行业训练与追求卓越时代精神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地方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1培养目标与要求
结合当前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融合发展、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中,积极借鉴“CDIO”的教学理念,进行全方位的构思与设计,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均过硬的生物工程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2重构并完善课程体系
按照“基础服务专业、专业服务行业”的学科逻辑思路设置课程,创新基于“CDIO”理念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并逐渐转为重创新,重能力培养,重实践性,增加灵活性的课程体系构建。
在大学本科总共四年的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验课程的学习占据大学本科前三年的教学过程,大三阶段学生可选择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并和专业教师挂钩,进入专业教师的研究室,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当中,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适时开出相关实验训练课程,确定与其专业各方面综合能力相关的实验。通过实验课程,可以进一步巩固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在人才竞争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则是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接触一线工厂和生产实际,目前到相应工厂实习具有一定的困难,实践教学效果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提出通过安排专任教师定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技术服务等活动,协同广大学生一并走进生产车间,既锻炼了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教学能力,又为企业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持。通过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拓宽学生专业素质训练途径、培养专业热情、夯实专业技能提供坚实基础。
3调整专业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与合理编排,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案时,发现诸多问题:一是内容面窄,对专业基础的重视程度较差;二是内容重复,很多课程之间存在重复教学的情况;三是内容更新慢,跟不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四是专业课程知识分割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缺乏整体考虑。针对这些问题,将在改革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增加基础性课程和实践性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内容上有重复的课程则并在一门课中进行主要介绍,使内容起点高、适应性强;常年开设讲座,由教师介绍学科进展和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概况,弥补教科书出版跟不上学科发展步伐的不足;请企业家到班级上课,进行案例教学等方式。
4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专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采取企业生产挂职锻炼、学术交流、国内外访问进修、社会引进与聘请等措施,努力建成一支技术水平高、实践技能强、责任心强、师德高尚为专业群共享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孙利芹.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探索[J]. 广东化工,2013,40(19):164-165.
[2] 董新红,王秀丽,李海云.以就业为导向的生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初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29(4):47-49.
[3]张雅利,孔宇,亓树燕,莫晓燕. 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02-204.
[4] 王布匀,刘传凤,彭其安. 论如何充分发挥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作用[J].江西化工,2013,3:198-200.
关键词:生物工程;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2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高校,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直接融入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1-2]。湖北理工学院是湖北省第一批转型试点改革学校,其生物工程专业三年来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生物工程企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构建了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在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1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面临的问题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无自身特色
地方高校在中国高校分类体系中属于普通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学术型的工程型人才,尽管各地方高校也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但事实上,地方高校在发展的过程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过程中,虽然也在不断推进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3],但总体来是以学习和借鉴部属高校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厚基础、宽口径”这一不变应万变的精英教育理念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非精英学生[4],较少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区位环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缺乏创新,落入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窠臼,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3]。
1.2工程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大部分是由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升级而来,本科教育时间不长,工科专业无行业背景支持,工科专业大部分以为理科基础衍生而来的,开展工程教育时间较短。学校升本后的首要任务是迎接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使师资队伍学历层次达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学校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大力引进高学历、特别是有留学经历的人员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3]。这无疑提高了师资队伍整体的理论教学水平,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但在引进这些教师的同时,只注重引进人员的高学历学位,忽视了他们大部分是刚从一所高校毕业又转进入另一所高校任教,缺乏工程训练的基本实践。毫无疑问,这些老师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他们能教给学生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3],但对工科教育的本质“工程实践”缺少感性认识和深度理性思考,绝大多数引进人员的思维停留在理科“科学教育”上,其教学环节与工程实际需求有偏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质量监控不到位,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指导[5]。致使工程教育师资紧缺和工程教育研究人员相对匮乏,具有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5-6]。
1.3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有生物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方位人才[7]。这要求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应能直接与企业对接,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掌握理论知识,还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8]。传统的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讲究大而全,缺乏工程实践性和地方特色,与社会企业生产需求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没有形成与企业生产岗位职业能力相匹配的科学课程体系[9]。地方高校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所设置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失调,在课程设置上因人设课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纯理论性的课程较多,而实验和实践性课程严重不足[3]。部分课程虽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往往都是课内实践,学时少,时间分散,每组学生人数较多,学生无法体验到生产岗位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3]。
1.4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生物工程的理论知识源于实践,最终服务于实践,学生很难单纯从书本中了解、掌握生物工程工艺的各个环节,他们必须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巩固理论知识,因此,实践教学尤为重要[8]。地方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远落后于中央部属院校,教育经费不足,实验平台条件相对较差,不能配置相应的教学仪器和设备,无法完全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也大大降低了理论教学的效果。地方高校建有一些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但由于实践基地管理模式、人员配置、学时安排等方面的原因,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相对薄弱[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时间短、效果不明显。主要是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认识不足,认为接受学生实习,为学生提供相关实习场所,安排学生吃和住等,将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还需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辅助管理,严重浪费企业的人力资源,甚至影响生产[8-9]。而且在校外实践的具体操作上,企业一般只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这些岗位可能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往往会出现学生只是为了到企业实习而实习的情况,专业课老师没能深入企业车间学习实践,与企业员工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导致校企信息的沟通不及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因此,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停滞在相对较浅的层次上,未能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和探讨,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9]。
2转型发展期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措施
教育的本质区别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培养形式[10]。
2.1结合地区特点,科学编制人才培养方案
湖北理工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它的办学类型定位是应用型,其生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企业所需要的生物技术人才。为体现此目标,湖北理工学院学院的生物工程专业应制订出自己的科学、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不是照搬中央部属的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此,湖北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分别邀请了劲牌有限公司、青岛啤酒(黄石)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黄石)有限公司、湖北紫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石世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数十家生物技术企业代表,以及省内兄弟院校的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结合湖北理工学院的办学类型定位、鄂东南地区的资源优势、企业生产的需求和学院所录取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多次论证,共同制订出湖北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案时,遵循确立主线,统一编排,避免重复,相互协调,循序渐进的原则,多方向、多维度地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先修和后修的关系,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核心,按照“模块综合”的思路,强调内容的实用性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1]。避免各位老师上课时同一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多次重复,同时也有利于将零碎的知识点归纳提炼,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链,使教师都对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学生学习时能够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脉络。(1)明确应用型人才目标。区别于学术型、研究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注重于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理论知识服务于生产实践。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以社会需求为为导向,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夯实工程基础。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重点强调坚实的工科基础,设置有物理化学、机械制图、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及CAD、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程工厂设计等课程。(3)整合专业课程内容。2年级在完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后,整合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生化反应工程、发酵工程等传统的专业课程内容,开设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与地方企业生产直接对接的酿造工程、酶工程与酶制剂、植物细胞工程、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微生物制药工艺学、啤酒生产技术、生化分离工程等应用型课程。(4)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性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33.8%。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二部分,课内实践教学环节由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生物工程专业实验三部分组成,总达338学时;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实习实训,达35周,主要有化工原理实训和化工单元操作设计(4周)、认识实习(2周)、生产实习和生产工艺设计(6周)、工程实训及工程制图(7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16周)等五部分组成。
2.2切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多渠道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湖北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采取多种渠道,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较好生产实际经验、能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1)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指导。新入职的人员,根据湖北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的要求,统一进行“岗前培训”。学院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定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其导师,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用、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及教学反思等方面对新入职教师实施专业教学技能指导。同时要求三年内手写教案,不使用或少使用多媒体教学,每次课前要写板书设计,使其快速熟悉课程,掌握教学基本技能。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青年教师实验课课说课比赛”、参加校外的提供课堂教学能力的研修班,如由北京中教国培教育咨询中心和《发现》杂志教育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中国特色的成果导向教学实务操作”培训班、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新技术条件下高校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等,青年教师还要求每年完成一门课程完整的跟堂听课任务,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下迅速成长。(2)强化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湖北理工学院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请进来”是指聘请合作企业的高层领导和生产骨干为外聘教师,每学期为生物工程专业师生举行2~3次讲座,与专业教师一起担任毕业设计及工厂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根据生产的需要对师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操作能力。“送出去”是鼓励青年教师申报“湖北省高校青年与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根据项目要求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参加实践活动一年,学习企业的生产技术与过程管理,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每年要承担实习教学任务,带领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生产实习和专业实践。教师深入生产一线,通过交流与学习,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2.3突现地区特色,精心构建课程体系
为了培养厚基础、重实践,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湖北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吸纳劲牌有限公司、青岛啤酒(黄石)有限公司、湖北紫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人员及公司主管从生产实际角度提出的建议,综合考虑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的相对完整性、专业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和内容的连续性,突显“绿色、虚拟、智能、矿冶”的地区特色,建立起既满足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又与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无缝对接的课程体系。(1)校本课程模块。理论课程方面:1、2年级完成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任务(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等);3年级开设生物反应工程、生化分离工程、发酵工程、酿造工程、酶工程与酶制剂、生物技术制药、细胞工程、生物能源技术等专业课;第7学期开设天然产物提取工艺学、抗生素生产工艺工艺学、矿山废弃地的生物修复、鄂东南特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企业经营管理、啤酒生产技术等特色课程。实践课程方面:构建以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和小学期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每学期开设16学时(8次)的生物工程前沿专业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动态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加强工程实践训练,把企业技术个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专业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的课堂来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企业课程模块。邀请劲牌有限公司、青岛啤酒(黄石)有限公司、湖北紫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石世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矿等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以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的形式讲解白酒酿造关键技术、啤酒的质量分析与品管、天然色素提取与分离、阿奇霉素生产工艺、矿山废弃地的生物修复、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内容,直接将企业生产技术和相关管理知识导入课堂教学,培养与企业生产直接对接的应用型人才。(3)课外自主学习模块。第七时期,每位同学须独立完成一项与生物工程专业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进行科研训练。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对学生的进行指导,形成科研小论文,期末集中答辩,进行评审。大学四年期间必须完成课外自主学习的10学分,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参加各类竞赛,如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国药工程杯”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也可以申报各类项目,如,学校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
2.4产教融合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生物工程专业现已建有劲牌有限公司、青岛啤酒(黄石)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黄石)有限公司、黄石世鑫药业有限公司、湖北远大富池医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紫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个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践与实习教学基地。2017年积极与江西彭泽县矶山工业园化学化工协会对接,建立湖北理工学院-江西彭泽县矶山工业园化学化工协会联盟,并签订实习就业协议。突出学生实习实训,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了保证实习落实到位、收到实效,制定了实习教学管理相关规定和实习教学质量保证措施,安排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指导和管理。同时根据社会的需要与人才培养要求,尝试对实习方式改革,将生产实习安排在暑期进行,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老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实习并重。学生通过实习,深入企业,了解了企业,将生物工程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消化和巩固了专业知识,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3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取得的成效
转型发展三年来,生物工程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的各级教改项目共5项,其中湖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3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1项,实验建设说课比赛三等奖2项。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考研录取率在30%左右,其中考取“211”或“985”院校的学生占一半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学生人数比例为6∶1,一次性就业率达92%以上,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学生申报湖北理工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7项,湖北理工学院实验室开放基金项6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6项。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6篇,在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中,第三届学生荣获单项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综合赛二等奖2项;第四届荣获单项赛二等奖3项、优秀奖1项,综合赛三等奖1项。在第十届、第十一届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学生分别获得三等奖。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风,为培养专业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眭平.地方高校创新实践平台嵌入创新方法教育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索,2015,34(9):168-171.
[2]卜路平.PDSIPE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J].钦州学院学报,2015,30(3):73-77.
[3]汪大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J].中国成人教育,2015(22):22-24.
[4]董妍玲,潘学武.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策略及实践—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综合版),2015,12(下):26-29.
[5]兰智高,谢伟,韩高军,等.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湖北省5所地方本科高校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36(6):5-9.
[6]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0):1-19.
[7]杨青宝,李焕玉,李靖,等.地方高校新进青年教师生命质量现状分析与影响因素探究[J].体育科技,2014(5):91-93.
[8]刘微,董媛,姜勇,等.关于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生物技术世界,2016(5):305,308.
[9]王娣,曹珂珂,李妍,等.校企合作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6,44(12):183-185.
[10]游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探索—以钦州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6,31(1):75-79.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科研能力
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生物工程给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会,风险与机遇并存。生物工程专业前景很好,但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能力得不到社会认可,就业前景略显黯淡。
一、深化教学实验改革
生物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本科教学应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同时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向研究型人才发展,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为学生以后开展相关科研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实验能力是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等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实验教学应该打破学科的分类,按照学科群的研究层次和研究方向进行统一规划。实验的安排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的操作技能,熟悉并初步掌握实验仪器与设备的使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为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
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
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是实施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的关键。教师的科研能力是通过对科研的态度和认识、科研的能力和成果表现出来的。地方性师范院校的往往都是教学型高校,老师参予科研的意识不够浓厚。因此应大力加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地方高校老师的科研能力,必须建立一套规范合理、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体系,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科研方便,确保科研活动顺利开展;保证青年教师有一定的科研启动费和科研经费,为青年教师的科研提供一个平台;要构建健全的人才流动机制,长期保持人才、信息、学术活动与外界的交流;要搭建必要的科研平台,努力整合学校有限的科研资源;青年教师本人要努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学会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同时要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青年教师还要虚心向同事及学术界的同行请教,善于合作,克服来自情绪、情感等方面的阻力。
三、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多听相关科研讲座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用人单位已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要注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明确的研究方向为指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再安排明确具体的实验内容,而是给出研究性实验的框架和最终目标。学生则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已掌握的实验技能及查阅有关文献拟定具体的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多听一些专业相关的讲座和报告,对提高研究兴趣及了解学术前沿很有帮助。
四、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把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学校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提前接触企业的先进仪器和开发系统,能够尽快地培养学生掌握先进技术和系统的开发能力,从而缩短学生毕业后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适应期。这将对学校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效果。
五、结合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锻炼学生自主创新及独立思考科学问题的绝佳机会,是大部分学生真正从事科学研究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启蒙教育。学生做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训练基本的科研能力,培养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毕业设计课题应具备一定的难度,选题的难度要结合本科生的具体情况和接受能力。在制定完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后,定期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团队协作精神是学生在学习阶段和今后人生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素质。重大的科研成果都是由一个良好的科研团队完成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老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相互沟通、相互讨论创造条件。在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莫昭展,梁海清,地方师范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探讨,高教论坛,2009(6)
[2]于淑池,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实验课改革与探索,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