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短篇寓言故事

短篇寓言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短篇寓言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短篇寓言故事范文第1篇

My Favorite Writer

I like reading in my free time. I've read all kinds of books which are written by many famous writ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But I like a Chinese writer best. His name is Xu Zimo.

Xu Zimo was born in a big family. His parents were good at writing and his father taught little Xu by himself. When Xu Zimo was very young, he was interested in reading. Fables, stories or novels were his favorites and he often nearly forgot eating and sleeping.

When Xu was about six years old, he began to write some short stories. He was always practising writing and he did better and better. But he still kept on reading, because he always believed that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a ready man and an exact man.

When he grew up, his life dream came true. He became a world-famous writer. Not only Chinese but also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worshiped Xu Zimo. His writing was enjoyed by all the people. Everybody thought that Xu's works were so nice and great. From his writing, people can understand a lot. I have learnt that if someone wants to be a great person, he must work hard!

Now, let's enjoy one of Xu's verses:

On Leaving Cambridge Again Quietly I leave, Just as I quietly come, I quietly wave, Saying goodbye to the bright clouds of the western sky.

【参考译文】

我最喜欢的作家

我喜欢在空闲时间看书。我读过世界上许多著名作家写的各种各样的书。但我最喜欢中国作家。他叫徐志摩。

徐志摩出生在一个大家庭。他的父母擅长写作,他父亲自己教小徐。在徐志摩很小的时候,他阅读的兴趣。寓言故事或小说是他的最爱,他几乎忘记了吃饭和睡觉。

当徐大约六岁时,他开始写一些短篇小说。他总是练习写作,他做得越来越好。但他仍坚持读书,因为他总是认为读书使人充实,人成熟,人精确。

当他长大后,他的人生梦想实现了。他成了世界著名的作家。不仅中国还有其他国家的人崇拜徐志摩。他的写作受到了所有人的喜爱。每个人都认为徐的作品是如此的美好和伟大。从他的写作,人们可以理解很多。我知道,如果有人想成为一个伟人,他必须努力工作!

短篇寓言故事范文第2篇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4.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二、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激发“乐于提问”的兴趣,变“要我提问”为“我要提问”。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这类书本有《西游记》《封神演义》《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内容自行设计,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三、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会不会因为兴趣而读书,喜不喜欢找一些好书看,重不重视阅读,这都会影响到他们的阅读习惯。兴趣是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机,也是人产生活动行为的意识源、学生会不会去自动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接触一定量的课外有益读物,归根结底他们有没有一种原始的阅读动机,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正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哪我们如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1.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靠自身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老师,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不自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模仿”天性的必然。

2.开展多种相关的班级或学校大型的文学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而难,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表现欲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意识,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出现的,也正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重点所在。

短篇寓言故事范文第3篇

编演课本剧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了解剧本特点,选择故事性强的文章,激发学生表演兴趣

编演课本剧,顾名思义,包含编写剧本和舞台演出两个范畴的内容,即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再组织演出的活动,这不仅是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而且提升了课堂模拟性、趣味性、互动性。它既能充分展示学生才华,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初中语文教材里选录了古今中外的大量富有故事性、叙述性、趣味性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中短篇小说、小小说、剧本文学、影视作品等,如《愚公移山》、《陈太丘与友期》、《孙权劝学》、《杨修之死》、《石壕吏》、《范进中举》、《狼》、《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威尼斯商人》、《孔乙己》等,这些文学作品可读性强,矛盾冲突激烈,人物性格鲜明,篇幅适中,且故事情节简单,教师要选择一些课文或者其中的个别情节片段,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编演课本剧,要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利用学生专长,各尽其才,挖掘潜能,张扬个性。挑选演员,教师应该公平公正,充分发扬民主,学生、推荐、教师点名与全班公投相结合,充分发现、挖掘人才。被选中的学生觉得是一种荣誉,必定全情投入排练,认真完成表演。在编写剧本时,要让每个组员自己展开民主式的讨论,对剧本的构思、角色的分配,充分发表意见,充分掌握课文内容,讨论后定表演。

(二)应鼓励在课文基础上的二次创作

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要把叙述语言转化为对白,转化为动作,同时还要补充一些细节,就不能过分强调课文的唯一性了,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鼓励学生根据文章的篇章布局大胆加入合理的、能推动情节发展及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情节补充、细节刻画等。如学生在―次排演《孙权劝学》中“孙权读书”一幕时:孙权挑灯夜读,学生在改编中增加其与伴读童子的对话,将人物认真、积极学习的形象刻画得更加丰满。表演时,演员把童子早已昏昏欲睡,而孙权却仍苦读的细节表现得十分到位。这些对原作成功的改编和表演都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准确的把握,同时也体会到了文中未提及的潜台词。再如,学生在改编《变色龙》一文时,经过细致的研究、讨论,大胆采用由两个人背靠背来演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形式,暗示他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并为此添加了一些台词,还添加一些神态、动作、语言,把“变色龙”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人物角色,理解这一小说所传达地社会背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值得强调的是,课本剧毕竟有异于舞台剧:课堂剧的活动范围仅囿于狭小的讲台上,灯光、音响、道具等媒质不全,因此人物、情节、时间、场景不能做到高度集中;要压缩篇幅,精简人物,减少场景切换;要突出尖锐矛盾突出。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学识、理解能力、见闻阅历、性格情绪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在指导编演时,一定要立足实际,把握分寸:1.选取的情节一定要简单(通常是一两个片段),进行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循序渐进的尝试。2.演出道具应简易,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如《皇帝的新装》可用课桌椅代替织布机;可折叠报纸做成皇冠和其他官员的帽子;可用玻璃纸表示皇帝身子……3.要重点指导学生熟悉课文背景主题,了解作者思想意图,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把握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和细节等。人物对话的表演应掌握好语速和停顿;一些招牌式的动作神态的表现要生动传神、准确到位,如《范进中举》一文中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中的“攥”、“舒”,以及《故乡》中中年闰土“麻木悲苦”和老年杨二嫂“尖酸泼辣”的表情,《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色挠,长跪而谢”等动作和神态,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服务。4.要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表演,可分组表演,让更多人得到实践的机会,让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多得以提高。

(三)表演后,应组织全体学生讨论、揣摩

短篇寓言故事范文第4篇

而在教给学生学会学习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关键之所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可以说是与作文教学并驾齐驱的“拦路虎”,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大障碍。面对着小学中高年级每次考试中的“课外阅读”相关的题目,每每面对学生语文试卷阅读题上的一个个红叉叉,让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苦不堪言。那么该如何更有效地训练、培养学生的课外独立阅读能力?以下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点滴看法,在此提出,诚望能与读者商榷。

一、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让学生喜欢上阅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学习任何一种本领,没有兴趣的话是不可能做好、学好的。没有兴趣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兴趣是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机,也是人产生活动行为的意识源泉。学生阅读能力能否提高,和学生有没有阅读的兴趣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主动去积累阅读中的收获,就能逐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为语文老师,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教师要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小学生因为具体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具有了很大的模仿性和可塑性。他们都会在平时的学习中以身边的老师为榜样。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靠自身在学生中产生的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引经据典、幽默风趣的教学,流利的口才等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却可以在无形中不知不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因为“爱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

2、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有着较强的表现欲,这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都能够发现。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和举行一些有关读书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读书笔记展示和读书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到难,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表现欲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自我主动阅读意识。我们虽然累一点,多花一些心思,但我们播种的是学生自主的阅读兴趣,将来收获的就会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展示自我的时候,我们也收获满满,何乐而不为呢?

3、多给学生表扬和肯定。学生特别小学生,他们的兴趣持久性比较差,所以我们必须要时不时去肯定和促进。我们要全面、及时地发现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果,肯定他们的付出与收获。老师的一句赞扬的话,哪怕是一个赞扬肯定的眼神,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受用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阅读兴趣。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在致力于调动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我们也要有计划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有法可依,以提高阅读的效率。

1、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差异,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推荐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这类书本有注音版的《西游记》、《封神榜》、《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中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他们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

2、要求学生逐步做到不动笔不读书。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就可能出现读后就忘的情况。这样就不能达到为何而读书的目的。所以我从三年级就开始要求学生学会边读书边做读书笔记。从开学初,我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本专用的笔记本(最好是卡片式的读书文摘)。要求他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摘录下来。在空闲时拿出来琢磨琢磨,以加深记忆,循序渐进,确实做到在阅读中积累一些有益的东西。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哪怕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只要是自己读完这篇文章的真实感受就行)。让学生在读中有写,读中有思考。这样的话,读书时学生就有了思考的过程,变“为读书而读书”为“为学习而读书”。

三、区别对待,在训练中做到不揠苗助长

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就学生个体来说,由于先天智力、后天知识基础的差异,阅读能力的形成有快慢高低的差别,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必须以承认学生个性差异为前提,采取适当的训练方法,使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各个不同层面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短篇寓言故事范文第5篇

一、注重兴趣的培养,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因此,要想调动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是一个行之有效。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强化诵读,培养语感

吟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朗朗。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文言是白话的根基,在少年“语言敏感期”诵读相当数量的一流的文言文,成人后形成一流的白话表达能力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文言学习能形成纯粹、典雅的汉语语感。文言文学习,要让学生“入乎其内”、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学会摇头晃脑地尽情朗读,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来,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来。因为“声入心通”、“声通义解”。在教学中,我们要提倡“美读”和“烂读”:“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读进去;“烂读”就是一遍接一遍读,熟读成诵。只有反复诵读涵泳,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读出语气、读出气势,才能领略到文章的精妙,才能感悟到作者的才思气质。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为分析、理解课了很好的铺垫。

三、理解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学习文言文,我们应该知道学习文言文的什么。我以为可以归纳为文字、文章、文化、因为文学与文章、文化互有牵连,彼此交融。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其文章和文化是我们需要用心学习和感悟的。

四、鼓励质疑,引导探究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钱梦龙先生教学《愚公移山》是一个经典的文言文教学的案例,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以问题串联起来的。第一个阶段是学生自读质疑,问题主要集中在对词义、句义的理解,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二阶段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些问题既有一些比较零碎但比较有趣,主要着眼于句义、文义理解的问题:寓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多大年纪?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遗男姓什么?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爸爸同意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困难吗?劳动辛苦吗?也有一些思维强度较大、探究性很强的问题:愚公的妻子和河曲智叟都劝阻愚公移山,但说的话不一样,哪些话愚公的妻子能讲而智叟不能讲,哪些话智叟能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能讲?即使两个人都能讲的话,在内容上和语气上又有什么不同?愚公到底愚不愚?智叟到底智不智?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全文关键词句的理解几乎都得到了落实。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长期如此,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五、重视课外阅读,增强文言文的内功

短篇寓言故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微写作;教学意义;序列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74

一、微写作的概念内涵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变得数字化、快节奏,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鲜事物应时而生。2012年,“微”字成为央视中国年度汉字。可以说,微时代已经到来。同时,微时代也成就了微写作。

微写作,一般指字数在300字以内的写作,是属于内容短小精炼的文体,包括常见的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故事、微戏剧等等,当然也包括中小学考场试卷中的短小作文和部分语言运用题中的写作。“微写作”作为一个新词,主要是微博、微信、QQ空间等现代网络写作的延伸,也是写作生活化的新气象。其实,微写作古已有之,唐诗、宋词都可以归为微写作。而古代短小说、文人笔记、寓言故事,甚至楹联、格言、谜语都可以说是微写作的一部分。本文主要讨论高中语文教学相关的微写作。

2014年6月,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中增加了微作文,长久以来的60分作文题被分为大小作文两题,其中的小作文,即微写作部分占10分。其实,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曾经提过建议,即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分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做“微写作”。北京高考的微作文题目面世,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其他省份命题者也纷纷效法。

二、微写作的教学意义

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学科的新版《考试说明》中指出:“能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l感情……”,并且在2015年加入了“能简短的应用性语段”的更为详细的要求。实际上,在普通高中“新课标”中,也有相关的阐释:“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微写作的相关考试命题一方面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适应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进写作教学与之同发展,使写作教学有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来说,也更方便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博、微信等“微”事物,提高学生新媒介素养。而传统的大作文教学与命题形式,无法实现这样的教育价值。此外,微写作对教学实践也有更多具体的意义:

1. 符合认知写作发展规律,摆脱单一长篇写作束缚

通过对比美国写作教学,叶黎明教授认为:“在中小学写作教学领域,缺少对‘语篇’概念的引入,从而缺少除文章外其他语篇形式的训练价值的体认。”而美国的短篇语篇写作教学已经在上世纪70年代就形成了规范体系。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在日常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并未重视非全篇长篇式的写作,而且没有系统安排与设计,这是对认知写作发展规律的忽视,而张良田通过研究提出,认知写作理论认为,写作形式的开发,应基于非长篇写作开始的,应首先学会利用多种材料,通过写作训练进行高效清晰的思维和表达。实际上,基于认知写作发展规律的微写作训练,就是摆脱单一应试长篇写作束缚最好的方法,通过制订系统课程体系,将读书笔记、札记、图表、漫画、学习计划、读书报告等相关文体教学引入写作教学。总之,摆脱束缚,微写作将写作教学的思路拓宽,不求谋篇构架,目标切实,语言精炼的写作训练,将对高中学生思辨写作有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摆脱应试写作抵触情绪

高中生中间流传这样的“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其实,写作文,是这“三怕”中的最怕。是学生不愿意写吗?实际上是学生“不想写,没得写,不会写”问题中的“不想写”,根源在于应试写作的空洞化和不切实际。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乐于写日记,尤其是QQ空间日记,学生乐于写读书笔记,尤其是将读书感悟发在微信朋友圈中,甚至凌晨一两点钟都在发表。而恰恰他们愿意写的,都属于微写作范畴。教师通过合理设置写作教学课程,正确引导学生练习写作,摆脱应试写作的阴影,进行新媒介微写作指导,便解决了学生“不想写,没得写,不会写”的问题。

3. 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摆脱闭门造车写作习惯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制造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这种素养是大数据时代,新媒介发展形势下对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公民提出的新要求。针对这种素养的培养,上世界8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制订相关课程体系,相比而言,我国对此缺乏重视。如今,中国的微时代步伐没有比发达国家走的慢,媒介素养的培养也迫在眉睫。我国的一些教育专家看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发声,并在相关领域进行工作,高中教育工作者也慢慢受到影响。2014年6月,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应用试题,出现了撰写网络店铺经营沟通中作为店主答复信的考题,也是试题顺应时展,贴近生活的一种体现,本题作为微写作的典型试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指出:“从语文的角度看,媒介主要是一种语文的存在,不少媒介就是语言文字或以语言文字为主,而其他媒介也往往也少不了语言文字这一要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全可以说,媒介素养也是语文素养。”媒介素养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媒介素养相关的微写作训练,不但可以摆脱陈旧的写作课假大空的现象,改变闭门造车,看着天花板写作的习惯,学生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关注社会,关注新闻,关注媒体,甚至可以关注自己。

总之,微写作虽“微”,却有重要的语文学科教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努力探索实践,将其纳入常规语文学科教学体系,并建构规范的微写作训练方式方法,不但是新时期应考的需要,更是新时代的现实需要。

短篇寓言故事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对文言文教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在此,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谈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这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并且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强化诵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读成用。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三、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四、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五、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六、重视课外阅读

短篇寓言故事范文第8篇

小升初常考短篇文言文

一.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mèi)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1.托:假装。

2.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3.以:用来,连词,表目的。

4.值:正好。

5.寝:睡觉。

6.因:趁机。

7.时:当时。

8.而:连词,表承接。

9.而:连词,表转折,译为却、但是。

10.既而:过了一会儿。

11.何以:为什么。

12.觉:醒。

13.值:当......时。

14.且:尚且,姑且。

15.且托寐以观之:姑且装睡看看他们怎么样。

16.既而问毓何以拜: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17.共:一同。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药酒喝。他们的父亲当时已发觉,暂且故意装睡,看他们怎么样。钟毓行礼后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回答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是非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值父昼寝(睡觉)因共偷服药酒(趁机) 其父时觉(当时) 又问会何以不拜(为什么)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且托寐以观之:姑且装睡看看他们怎么样。

既而问毓何以拜: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5、钟毓为什么要拜而后饮?而钟会为什么又饮而不拜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答: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6、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为什么?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钟毓说的更有道理,因为他为人诚实忠厚。)

二、对牛弹琴

【原文】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选自汉·牟容《理惑论》 载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释】

①为:给。

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

③伏:趴着。

④故:从前。

⑤耳:耳朵听。

⑥鸣:鸣叫声,作名词。

⑦掉:摇摆。

⑧奋:竖直。

⑨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为:给;

②如故:像先前一样;

③鸣:叫声;

④奋:竖起。

2.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译文: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三、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郁离子》

【注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

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⑤使:让。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

⑦起:赶起。

⑧发:跑出来。

⑨交:交错。

⑩鹄(hú):天鹅。

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

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

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时。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四、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释】

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

④中流:江中心。

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

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

⑦尝:曾经。

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在;

②反:同“返”,回,归;

③全:保全;

④复:又。

2.翻译: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译文: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译文: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五、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③,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④哉人之颈也,焦⑤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⑥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注释】

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

②其:那里的。

③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④异:奇怪。

⑤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

⑥累然:形容臃肿的样子。

【参考译文】

南岐在陕西、四川一带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质不好,常年饮用这种水的人就会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没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个人,小孩妇人就一起来围观,笑话那人说:“看那个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细长,干巴巴的,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听了,笑着说:“你们的脖子臃肿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为什么要医治呢?”始终不知道是自己丑。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其:代词,那里的;

②辄:就;

③异:奇怪;

④然:这样。

2.翻译:

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译文:所以那里的百姓没有一个不得大脖病的。

②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译文:你们不去求好药治你们病,反而认为我们的脖子细而有病呢?

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答:闭关自守会使人孤陋寡闻,目光短浅,甚至发展到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六、高阳应造屋

【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②对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⑧枯⑨则劲⑩,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⑾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败。

(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五 别类》)

【注释】

①室家:房屋,房舍。

②匠:古代专指木工。

③生: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

④涂:泥。

⑤挠(náo):弯曲。

⑥败:毁坏。

⑦缘子之言:按照您的话。缘,顺着,按照。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⑧益:更加,越发。

⑨枯:干。

⑩劲:坚固有力。

⑾任:担负。果——果然,果真。

【参考译文】

高阳应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说:“不行啊!现在木料还没有干,如果把湿泥抹上去,必定会压弯的。用它来做房屋,现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说:“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房子不会坏——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来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来越轻的湿泥,房子就不会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了。房子刚盖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没过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为:造; ②以:用; ③善:好; ④益:更加。

2.翻译:

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

匠人没有话可以回答他,只好听从他的吩咐来造屋。

3.你认为文中的高阳应是个怎样的人?

答:善于诡辩却不顾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

七、竭泽而渔

【原文】

竭①泽而渔②,岂不获得,而明年③无鱼;焚④薮⑤而田⑥,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卷十四·义赏》)

【注释】

①竭:使…干涸。

②渔:捕鱼。

③明年:第二年。

④焚:烧毁。

⑤薮(sǒu):指野草。

⑥田:通“畋”,打猎

【文言知识】

释“竭” 上文“竭泽而渔”中的“竭”,指“干涸”,这里是使动用法,句意为使池水干涸而捕鱼。又,“地震,山崩川竭”,意为因为地震,山崩塌,河流干涸。它还指“尽”,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毙”,意为精力用尽而倒下。

【参考译文】

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竭:使…干涸②渔:捕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毁。

2.翻译: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侥幸有用,以后不会有第二次,这不是长久的方法。

3.成语“竭泽而渔”的比喻意义是: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八、功名

【原文】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①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释】

①归:归顺,归附。②务:致力。

【参考译文】

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则:那么;②盛:茂盛; ③所以:……的原因;④令:让,叫。

2.翻译:

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君主贤明,那么豪杰就归附他。

3.上文开头三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生物生存和繁衍必须要有基本的生存环境条件作保障,同时也说明了自然界各生物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九、目贵明

【原文】

目贵①明②,耳贵聪③,心贵智④。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⑤并进⑥,则明不可塞⑦。(选自《管子•九守》)

【注释】

①贵:以……为贵。

②明:聪明,这里指明查(则明不可塞。)

③聪:听力好。

④智:思维敏捷。

⑤辐辏:车轮的辐条。

⑥进:这里指向中间集中。

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识】

释“并”:上文“辐辏并进”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齐”、“一同”句意为车轮的轴条一起向车轮中心的圆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又,“万箭并发,城中如雨”,意为一万支箭一齐发射,城内如同下雨。又,“五人并行”,意为五个人一同行走。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为品德与才能都好,国君就任用他。

【参考译文】

眼睛贵在明辨事物,耳朵贵在听觉灵敏,心思贵在思维敏捷。(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观察事物,就能没什么看不见;用天下人的耳朵探听消息,就能没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问题,就能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情报来源丰富,像车轮的辐条一样向中间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贵:以……为贵; ②聪:听力好; ③智:思维敏捷; ④塞:受蒙蔽。

2.翻译:

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译文:用天下人的心智思考问题,就能无所不知。

3.与引文内容相关的成语是:耳聪目明,其意思是听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觉灵敏。

十、自知之明

【原文】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穷④,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选自《荀子·荣辱》)

【注释】

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

②怨:埋怨。

③知命:懂得命运。

④穷:走投无路。

⑤无志:没有见识。

⑥失:过失,过错。

⑦反:反而。

⑧岂:难道。

⑨迂:拘泥守旧,不合时宜。

【文言知识】

释“君子”与“小人”“君子”与“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时期是指贵族统治者和被统治的劳动百姓。《国语》上说:“君子务治,小人务力。”意为君子致力于统治,小人致力于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后,“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为君子心胸宽阔,小人时常忧愁。《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为君子懂得仁义,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语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

【参考译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别人的人必将困窘而无法摆脱,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而进取。。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求别人,难道不是不合时宜了吗?所以君子从来是淡定自若而不惊恐,小人则是常常惊咋而不镇定。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知:认识; ②岂:难道;③道:遵循;④怪:异端。

2.翻译:

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