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中文言文教学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技术,它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之路。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增强了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实效性。而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思路的滞后、教学方法的陈旧,以及教学手段的单一,造成了文言文“教学难”和“学习难”的尴尬现状。将信息技术和文言文教学相整合,可以有效地突破桎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古老的文言焕发生机与魅力。

一、在文言文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而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的“兴趣”这根弦,尤为重要。多媒体网络环境,以其广阔的材料来源渠道,为生动的课堂教学气氛提供了保证。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文言文教学可以将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使枯燥的文言文描述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从而创设出色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习《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滕王阁的壮美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学生的审美兴奋,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这比教师单纯的说教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再如在学习《鸿门宴》前可播放屠洪刚演唱的《霸王别姬》,学清照《声声慢》一词前可先播放歌曲《月满西楼》,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感受古人的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动力。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梳清条理,归纳知识点

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一般以篇章为单位,这就造成了文言字词具有多、散、乱的特点,学生如果缺乏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很容易迷失在浩瀚的文言海洋之中。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文本编辑”的多功能性,对文言基础知识进行精心的归纳编辑并加以展示,让学生清晰有条理地掌握文言知识点,如可以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按条理归纳出来,并用不同的颜色、字体加以区分强调,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就会一目了然。

在上复习课时,教师除了可以将文言文的知识点用多媒体形式进行呈现,还可以让学生就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测试,甚至可以对多媒体的语音功能加以设置,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语音功能就会提示“恭喜你,回答正确”,回答错误时,语音功能则会提示“对不起,继续努力”,这样就不仅增大了复习课的知识容量,大大提升了复习课的效率,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对文言字词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掌握枯燥的文言知识点,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做到的。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引导学生实现大胆质疑、自主探究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有了问题才会思考,继而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观察、研究问题的能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的平台,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它的语言简洁精练,但含义深刻,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教授《论语》时,可以尝试着将课本上的译文去掉,用多媒体将原文投映出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一边自读一边思考它的内涵,然后再将原文和译文的对照展示在多媒体上,通过对比学生自然会产生相当多的疑问:有字词解读的困惑,有文言句式的不解,也有语录意图的揣摩……学生有了这些疑问,自然就萌生了解读的渴求,产生了解读的内在驱动力。接着,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将这些疑问集中,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多边谈论,深层探究,不断丰富对语录的解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借助信息技术这个绝佳的平台,就可以为学生大胆质疑提供技术支持,也为师生、生生的即时交流提供机会,让那些一闪而过的灵感火花定格成知识与能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

文言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文言文教学“满堂灌”、“一言堂”的形式,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教师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引路人、探讨者、合作者,增强了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优化了教与学的质量。

四、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文言文传统教学中,有些课文教师单凭口述,学生常常停留于字词的理解上,机械地抄录教师所谓的中心思想,并不能真切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和作者借文字所要表达的深刻的感情。而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的信息获取渠道,结合网络素材更全面地理解作者和他的一切,从而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难点。

例如教授《赤壁赋》时,在扫清文字障碍、理清课文基本脉络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苏轼是个怎样的人”这样一个问题,但不必急着告诉他们答案。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教师可以充分有效地提供学生相关材料的网络地址或者某些论述,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找相关资料,课内外相结合,理解苏轼被贬前后的经历,理解课文展现出的苏轼情感的波澜,甚至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学生借由信息技术这一媒介,自己搜集分析材料,相互交流讨论,从而使知识更加巩固,进而真正体会作者内心的矛盾和复杂的感情。教学的效果显示,学生所认识到东西要比我们教师看到的多得多,甚至深刻、新颖。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大学生学习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巧;实词;虚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57-02

通过对高三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要复习好文言文阅读的知识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

1.了解考查内容

得了解文言文考点:(1)120个实词的含义;(2)18个虚词的词性及意义;(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词类活用;(4)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析综合。

2.掌握专项训练解题技巧

2.1 判定文言实词含义的六方法。

(1)语境推断法。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2)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偶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3)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4)联想推断法。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文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5)成语对应法。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6)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2.2 掌握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四技巧。(1)语境推断。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2)标志识别。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若能记住课内学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则有助于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3)句位分析。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比如"也",句末助词,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4)对称分析。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2.3 文言翻译八方法。(1)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这里除了"予""左迁"之外,都可保留不译。(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3.)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4)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5)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6)调序法。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先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序后再翻译。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把状语调整到它们应在的位置上。(7)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语句中的"妻子"要使用拆分法,拆分成"妻子儿女"。(8)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使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

2.4 "筛选文中的信息"的答题三步骤(1)审清题干,排除干扰。题干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考查方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譬如题干中要求"选出直接描写××景色的一项",这提示我们只能选直接体现某景物景色的信息,而间接或侧面描写的信息就要排除在外。(2)回归原文,揣摩用意。选项所给的信息是否正确,只有回归到原文的语境中去揣摩,才能准确把握。这需要我们回归原文,揣摩用意。(3)比较遴选,去伪存真。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给信息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依据试题指向去伪存真,从而得出答案。

2.5 分析综合"重对应"。答题时我们主要注重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主要是:①个别实词虚词故意译错;②人物事迹张冠李戴;③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④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⑤凭空添加,无中生有;⑥强加因果关系。

最后,可以把文言文阅读分成人物传记 、游记、 议论说理类,并在平时有意识地进行专题强化训练,这样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成绩。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背诵 心理 动机 信心

为了“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高考考试大纲还指定了背诵篇目。面对指定背诵的古诗文,一些学生常常望“文”兴叹,垂头丧气,提不起精神,鼓不起信心。这其实是对背诵的一种恐惧心理,一些老师对此常爱莫能助。

心理学认为:“一个有着长远而适当动机的人,就能积极、主动、持久地去从事某种有意义的活动,不怕困难,排除干扰以求达到目标。”可见,要“实现目标”,关键是要“有着长远而适当动机”。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激发学生动机,消除学生的背诵恐惧心理,树立学生信心,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努力尝试,效果良好,现我谈谈做法。

一、赞中国古代诗文的优秀

教育学告诉我们:“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其中包括审美需要。”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就要发掘古诗文的审美因素,揭示古诗文的审美价值。维斯康特・约翰・莫里说:“自己感觉兴趣,是引起别人兴趣的首要条件。”因此,在教高中语文必修、选修课本里要求背诵的篇目时,我总是尽量引导学生鉴赏该诗文的美,并极力表现出对它的喜爱与赞赏。如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曾引导学生欣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高屋建瓴、气势沉雄,“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年轻有为和潇洒的儒雅英姿。还热情洋溢地赞颂该词在中国词坛上作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的崇高地位,并声情并茂地高声朗诵。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背诵欲望。只要学生的欲望越强烈,他们就越爱背,就越容易背诵。

二、谈学生背古诗文的好处

我常告诉学生,多背古诗文,在背诵并积累的过程中,不仅会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还会增强语言运用能力。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背诵古诗文可以令谈吐焕彩,使文章生辉,在课堂教学中,在课间的交谈中,我总是尽量不失时机地引用古诗文的名句自然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既使得学生很羡慕,又使得他们产生“认知不协调”的心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协调一致,可事实上人们常处于认知不协调状态。学生的这种要努力消除不协调,力求达到平衡的心理状态就为背诵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如我常在引用一些《诗经》里的诗句之后,告诉学生均来源于《诗经》时,就有不少学生表示也要把《诗经》背下来,有个学生还制订了一天背一首的计划。当学生们在作文中正确引用了《诗经》里的诗句后,我就及时给予赞赏。这样,学生们体会到了背《诗经》的妙处,背的热情就更高涨了。

三、论学生背古诗文的优势

不少学生常悲叹自己没有好的记忆力,哪怕背过了不久又忘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就“健忘”,这种心理对于背诵古诗文是极为不利的,正如舒卓所说:“缺乏一种自信的精神,这往往导致一些本来是萌芽了的天才走向自我扼杀。”为了消除学生的“我不行,我背了就是记不住”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开发背诵的潜力。我常给学生介绍相关的心理学、生理学知识,如个体发展心理学、“脑功能定位理论”、人脑“超剩余性”的假说、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等,为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正处于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拥有背诵大量古诗文的巨大潜力,要遵循心理上的记忆规律,积极背诵古诗文,效果很好。如《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两千五百字,很难背诵。部分学生雄心勃勃,相信发挥自己的记忆能力,能把《离骚》原文背下来,并正努力。海伦・凯勒说得好:“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四、给学生背古诗文的示范

高中生的好胜心理很强,他们不仅要与同学竞争,而且敢于跟老师比。对于一些又长又难背的古诗文,他们很容易产生矛盾心理,既望而生畏又不愿放弃。针对这种心理,我在教《孔雀东南飞》《滕王阁序》《阿房宫赋》等“鸿篇巨制”的课文时,往往自己先一遍一字不错地背诵表演,并告诉学生:“有志者事竟成。”这样,既能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又能鼓舞他们的背诵信心,自然就能促使他们背诵成功。正如爱默生所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

奥斯勒曾说:“在任何行业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它产生兴趣。”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通过赞中国古代诗文的优秀,谈学生背古诗文的好处,论学生背古诗文的优势,给学生背古诗文的示范等方面的努力,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背诵的信心。背诵的课堂不再是“死水微澜”,而是响起了“涛声阵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