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题阅读;高效课堂

实施新课改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更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底怎样做我们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呢?新语文主题阅读“单元主题教学法”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

一、开展主题鲜明的单元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单元教学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产生共鸣、形成共振,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1.教师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促使学生走进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拓展学生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如,我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的主题教学设计中,先让学生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走进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拓展学生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在“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再继续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魅力,了解掌握汉字的起源、演变等知识以及汉字中的成语、谐音、歇后语等有趣的语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亲近语文,热爱语文,使母语文化渗透到学生正在形成的人格之中去,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养料,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让学生的竞争参与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得到培养。

2.通过对重点文本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多角度阐释主题内涵的语言魅力,对同一主题在不同文本中获得异样的感受。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输入法阅读,形成以主题为圆心,以阅读材料为半径的圆。如,我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单元主题的教学设计中(本组教材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略读课文《夸父追日》),在学习《古诗两首》――《乞巧》和《嫦娥》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问:“你学过的古诗中有关月亮的诗句有哪些?”以旧有的知识引领学生产生新的体验和思考;在学习《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时,又问:“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逐步提升人文素养。在课外的时间,师生共同搜集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量的积累,能让学生逐渐达到研究主题、理解主题、创造主题的目的。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体现轻松的课堂

新课改中提出,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语文主题学习”强调要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在“主题学习”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阅读和交流成为课堂最主要的内容。如何让学生觉得每一节语文课都是在轻松地学语文?学生之所以能在课堂上井然有序地学习,这和教师循循善诱的教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学习之初,就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尤其要大力发扬那种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行学习认知和探究实践的“自主”精神,以此感染、激发那些沉默、被动听课的学生主动地进行质疑、讨论、探究。我们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不要为了追求所谓活跃的课堂气氛,不管什么知识、什么内容就轻易让学生进行合作,要让学生带着合作学习的任务“合作”,真正需要“合作”的时候“合作”,这样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无效劳动”。教师必须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适时地引导和点拨,全面调控合作过程,提高合作质量。其实,“合作探究”不仅体现在同学间的互相帮助上,还体现在互相鼓励、互相督促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互帮互学、轻松学习的目的。

三、单元主题学法优化,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随着单元主题教学法的切入,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每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大量的阅读,随之而来的是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大胆变革和创新。不变革,如何能完成如此大容量的教学任务?加强学法指导显得尤其重要。因此,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读中识字,读中理解感悟,读中明写法表达,这难道不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法吗?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少了教师的繁琐分析,学生直接与文本亲密接触,文本的美言美语更比教师的教学语言强得多。我们在教学中尝试得最多的是让学生有思考地读书的“批注式阅读”法,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文章中的疑惑和亮点,自己去进行圈点批注,还有让学生悟其神的“情感式诵读”,让学生自己根据单元主题,去找寻合适的朗读情感。在这样的训练下,学生的阅读面广了,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兴趣;探索;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50-02

有位名家曾经说过:"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必定生动活泼,事半功倍。"由此可见,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语文素养、净化精神情感。语文这门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最富有生活情趣;形式精彩多样,最富有想象空间。它本应该成为学生最感兴趣最受欢迎的学科,但事实上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课堂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语文学科也失去了原先应有的生机与灵性。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我的体会有几方面:

1.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

儿童感觉的情绪和无意性很明显,要想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先前的活动中转到当前的学习内容上,教师应精心设计授课的导入部分,以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根据教学任务转移注意力。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的出发,导入新课可采取不同的方式。(1)音乐导入《月光曲》(2)谜语导入《燕子》(3)图画导入《鲸》(4)故事导入《女娲补天》(5)对话导入,如《陶罐和铁罐》(6)实物导入,如《画杨桃》(7)影片导入,如《飞夺泸定桥》。另外,还有游戏、情景表演、提问、讨论等方式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教学作好铺垫。

2.美感启迪,激励学生的爱美心和求美情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人的快乐来自于对美的作品的瞻仰"。事实上,美的东西不仅给人以,而且给人以激情,给人以力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以美的东西感化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美的体验,美的教育,这是解决学生乐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文教学中美的因素非常多,不管是识字、阅读,还是作文,都包含着美的迁移过程。教学要善于揭示课文的内在美,创造教学设计的形式美,塑造教师主体的形象美,用美感带领学生穿越知识的丛林,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产生强烈的爱美之心和求美之情。有了这种感情,学生就会把学生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乐学的情绪也就自然的产生了。怎样在教学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美的感受,以激励他们爱美心和求美情呢?我以为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领略到课文的内在美。比如,在上《海上日出》这一课时,我先出示了一幅彩色摄影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照片中波光粼粼的水面和色彩纷呈的云天,直接进入海上日出的情景。接着,给学生详细介绍了日出的过程,让学生随着我的描绘,想象那种绮丽的景色,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和色彩美。这样通过美感的启迪,使学生始终保持亢奋的情绪,既收到了美育的效果,又使他们准确、深刻地了解了文章,达到了乐学的目的。

3.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快乐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分不开。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

3.1提倡教师微笑进课堂。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有学生这样比喻:"在炎热的夏季,老师的微笑如甘露,带给我们一个清凉的世界;在严寒的冬日,老师的微笑似春风,总让我们感觉到温暖。"

3.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 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4.习题训练,享受创造之乐

图画再现能化繁为简,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些课文的事理凭口叙述是很难让学生清楚的,如能简单地画上几笔,思路和脉络就清晰可见。如《詹天佑》,在讲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时,为了让学生能生动形象的理解课文内容。可画图讲解,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又如《草船借箭》,可根据课文情节,即"精心准备"――"全力奋战"――"大获全胜"三个部分,画出情节示意图,让学生既感兴趣,而且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还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5.多媒体的利用

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改变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快乐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在上《再见吧,亲人!》一文时,通过录音再造形象,在学生面前再现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学生的内心为之振奋,思想产生了共鸣;在教授《苏州园林》一文时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制作了苏州园林的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园林建筑画面,使学生产生近乎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可以说,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快乐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总之,愉快教学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具有奉献的品格,强烈的敬业精神,并热衷于党的教育事业。在实践中,培养浓厚的教学兴趣,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提问和教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愉快教学的理想境界。才能不辜负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上海教育》、《北京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等教育杂志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援疑质理 缘疑而教 缘疑而学

“援疑质理”语出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意思是“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疑质理”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疑问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即教师“缘疑而教”;教师再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即让学生“缘疑而学”。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中,学生阅读时产生的一些疑惑,特别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往往会被教师忽视,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援疑质理”教学可以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教师把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作为衡量教学内容的重要标尺,避免在内容选择上“过分强势”及“霸权主义”,教师教的应是学生想要知道的,也是学生应该懂的。

“援疑质理”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可以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

2011年7月“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第一名的浙江李明老师的《泥人张》一课,可以作为成熟运用“援疑质理”教学策略的一个范例。他的主要教学流程是:①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提出疑问,教师现场板书疑问。②师生共同释疑(教师梳理学生的疑问,按一定顺序释疑)。③课堂总结,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这个课例中,教师转疑为问,使课堂更加灵动,多了一些“学生立场”,少了许多“牵”的痕迹。

但笔者在日常听课中发现,不少课堂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不会提问,或者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学生的提问和文本核心问题关联度不大;二是教师仅满足于解决学生的问题,一堂课林林总总,满满当当,几乎全让学生的问题占据,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几乎没有什么作为,学生的收获很小;三是教师虽能适时加以解答或评价,让学生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但缺少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和提升,教学没有高度,存在着平庸化现象。

因此,阅读教学中,如何把学生的“疑”和教师的“疑”整合为新的教学问题是关键所在,“疑”从哪里来和“理”从哪里来是实施教学的基础。

一、“疑”从哪里来

1.鼓励质疑。要想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首先应该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提问。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课文,学生初读后容易产生疑问,教师应该给他们质疑问难的机会,或者在课前预习中请他们提出疑问,或者在上课之始让他们提出疑问,这样可以准确定位教学起点,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学生的疑问主要有:鲁迅眼中的阿长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作者对她是赞美还是批判?文章第19段才写到“阿长与《山海经》”,前面的1—18段能否删去?题目能不能改成“我的保姆阿长”或者“阿长买山海经”?为什么作者一会儿称其为“阿长”,一会儿又称其为“长妈妈”?

2.引导质疑。语文是母语学科,很多文章学生自己就能读懂,似乎不会有什么疑问。这时就很需要教师示范质疑,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像《丑小鸭》《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女娲补天》这类浅文,很多学生小时候就读过,中学再读不易生疑。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示范提问。如对《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一文,某教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一个银元到底贵不贵?为什么?如何理解赫尔墨斯的笑?他是怎么笑的?可能是笑几声?雕像者的话是为了讽刺赫尔墨斯吗?最后一节揭示寓意的话能否删去?为什么?这几个问题来源于文章的细处(一个银元和笑)和关键部位(结尾),可以引导学生如何于无疑处生疑。

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的示范引导学生质疑,还要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懂得质疑的一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审读标题。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伟大的悲剧》《音乐巨人贝多芬》等文章,可以通过仔细审读标题来发问: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为什么称为仙湖?悲剧为什么是伟大的?为什么称贝多芬为巨人?

②关注细节。文章的细节包括一些细小事物和词句标点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发现问题,如关键词句。

《谈生命》开头一句:“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可以问:为什么不敢说“是什么”只能说“像什么”?《老王》结尾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可以问:谁是幸运的人?谁是不幸者?为什么愧怍?

又如,《台阶》结尾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可以问:“怎么了呢”后面为什么是逗号而不是问号?

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书信”这个细节反复出现了4次,《故乡》中闰土的“银项圈”反复出现了4次,可以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反复写?

③借助资料。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书后“研讨与练习”“评价手册”“补充练习”等助读资料来学会质疑。因为这些助读资料会给学生提供生疑的角度和方法。如《紫藤萝瀑布》一课的“研讨练习”,第一题是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含义;第二题是揣摩课文中四个写景的精彩语句;第三道是课外搜集几种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花木的例子,并展开交流。这些研讨习题,既有对课文全局的把握,又有对课文细部的关注。它们可以为学生的质疑提供方法和角度。

3.互动激疑。在教师示范和引导探究的基础上,还可加入学生的前期交流这一环节,在小组内先解决一些低层次、低难度的问题,在交流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在师生互动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思路大开,产生了新的疑问:①作者在题目“消逝的仙湖”中用的是“消逝”,而在第9、14、24段用的却是“消失”,那么题目能不能换成“消失的仙湖”?②题目中的逗号能否改为破折号?③本文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什么要写青海湖和月牙泉?④既然第2、3段写的是现在的罗布泊,第15—24段写的也是今天的罗布泊,这两部分为什么不放在一起写呢?这些疑问很有价值,能引发学生思考更为深刻的问题。

4.化疑为疑。鉴于学生质疑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所以“援疑质理”要求教师能灵活地驾驭教学,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重组,相机调整、拓展,化学生的疑问为课堂教学的问题,寻找教师与学生问题的最佳结合点,追求具有学生立场的更加灵动的课堂。如李明老师教《泥人张》,课堂上让学生质疑,教师对学生的疑问现场板书、思维归类、分类解决,把学生的疑问变成自己的教学问题:用学生不解的词“架式、怵、找乐子、贱卖”概括本文情节,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领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细节的品味,用学生的问题“众人有什么作用”分析小说的环境。课堂灵动多姿,获得一致好评。

归纳起来看,化疑为疑的主要方法有:

①寻找学生问题与教学目标的切合点。海安教育局颜敏老师上《老王》时就是找到了学生疑问与自己教学设计的切合点,他的课堂根据学生问题,聚焦讨论的核心话题: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②整合学生问题与教师问题的相交点。如笔者教《月迹》一文时,学生与我的问题的相交点在“月迹”二字上:本文的题目为什么用“月迹”而不用“月亮”或“追月”?课堂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③思考学生问题与教学重难点的相关度。如一教师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就是关注了学生问题与教学难点,从“揣摩语言,体会科学文艺作品的文学性”入手的。

二、“理”从哪里来

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许多疑问并亟待解答。有些疑问,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得以解决;有些疑问,可以通过同伴互助解决;有些疑问,则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才能解决。

1.同伴互助。同桌或左右前后的同学成为自然学习小组,互相提出自己课前学习中的疑问,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尽量在小组内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再在全班提出来;小组派代表提出暂时不能解决的疑问,相同问题不重复提出;能够由学生解答的疑问尽量由学生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由教师引导学生解答。

2.教师设阶。对有些特别难的问题,教师可以铺设解决问题的台阶,引导学生释疑。如,《苦恼》一文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是:“主人公姚纳既然那么苦恼为什么老是笑呢?”为解决这个难题,笔者为学生铺设了以下三个“台阶”:①请同学画出文中描写姚纳笑的句子。②这些句子主要集中在姚纳与三位乘车人的相处过程中,这三位年轻人对他好吗?③既然这三个人对他这么不好,姚纳为什么还要对他们笑呢?

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一定要直接回答,可以迂回一下,采用搭台阶的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问题化成一个一个小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这样可以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

笔者所提出的“援疑质理”阅读教学策略,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与当前流行的教学策略没有冲突,但是在教学实施上强调以下三点:

1.强调教学基于学生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期待。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先有学生的学,再有教师的“教”。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和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强调教师要用“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不轻易告诉学生答案,问题的解决最好靠学生自己或同伴帮助。用“问题”解决问题与用“答案”解决问题是不同的,前者的着眼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后者则在于问题解决。

3.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时机,适时进行整合和引导。本策略强调教师对动态教学资源的整合,强调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自主建构。但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些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陈树元.质疑: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1(04).

[3]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5]王东.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能力[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