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心灵修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庄浪县职教中心10级农林二班 史红娟
文明是实战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
——题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明礼貌的风情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讲究品德教育修养。一种执着的追求,以此慰藉人心的宽容微笑都能融汇成美德赞颂曲,一个动人心弦的音符。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道德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等。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总之是为了在新的形式下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们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结合在一起,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时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中则。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向来就有“文明古国”之称。
一个具有高素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使之历经岁月永不衰,其实,文明礼仪时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来的。很多时候,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个动作都会体现出我们的修养。记得有一次搭公车,由于人多坐少,迟来的只能站着,到贸易站点上来一位老奶奶领着一个小孙子。他们颤颤巍巍地站在车上,在座的人都视若无睹,车内飘荡的“俗话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您……”这是多大的讽刺!现在人们把自身的利益看得很重,谁也不愿吃一点亏。正如一个简单的让座,似乎让座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谁也不愿去做。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我们丢弃的,遗忘的不仅仅是那些陈规旧距,而不知不觉间那许许多多美好的品质,优良的传统正悄悄的淡出我们的视线,推出我们的脑海。那些激励了数万中华儿女的文明美德不幸地遭受了如此下场。
我不禁要问:中国人到底怎么了?是什么蒙住了大家的眼睛,遮住了大家的心灵?或许是忙碌的生活冲昏了头脑才做出了这些有伤风雅的事情,或许大家认为乃是不值得的事。但大家是否想过,文明礼仪是自身修养的表现,他如同一棵小树,只要你注意它,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他就在你的心里扎根,成长。虽然微小,但却是我问每个人不可缺少的,正所谓滴水汇成河,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集中体现,但是公共文明是建立在我们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之上。所以个人文明才是根本。
因此,在社会生活中首先要完善个人修养,而人的文明修养天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知识水平,只是达到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得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标准,自身修养便得到完善。也便有了推动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文明美德犹如一泓清泉,可以为我们滋润心灵,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文明美德犹如一阵和风,可以拂去灰尘,给予我们心灵的纯洁;文明美德如一缕阳光可以照耀心灵,给予我们心灵的光明。前进的路已为我们铺好,下一步,就是我们要顽强地走下去。
关键词:音乐教育;道德修养;情感;审美能力;心态;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127-01
一、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乐记》中说:“先王之为乐也,以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古代的“先王”制乐,其目的就在于治理国家,是治国的一种方法。以乐治国,可以使民心向善,其行为表现就会有更高的道德水准。《礼记》中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行于外,事故起成也怿。”汉代董仲舒提出:“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化民也著。”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说道:“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他们都强调音乐在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
二、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情感
音乐本来就是情感的艺术,《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感于物而动,故行于声”,中国民间也有“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歌,由情而发”的说法。音乐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不仅是因感而发的,同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给欣赏者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和感奋,进而产生感动人、教化人的作用。
任何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们总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歌唱伟大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真挚的情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则是听众与艺术家们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和强化欣赏者同样的美好的感情。所以说,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欣赏好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三、音乐教育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美”是音乐的灵魂。音乐的形式是美的,它有美的音色、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结构;音乐的内容是美的,它有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美的心灵;音乐所创造的意境是美的,巍巍高山,潺潺流水,艳艳山花,飘飘落叶,甜甜笑脸,喳喳山鸟,啾啾鸣蝉……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欣赏,都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音乐家在自然、社会、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发现美的东西,便进行审美创造和表现,欣赏者则对音乐家的审美创造进行欣赏、理解、感悟,美的心灵、美的情趣、审美的能力就在这种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发展起来。正像柏拉图所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弃;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
四、音乐教育促进人形成良好心态
在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今天,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等,已渐渐走向萎靡,而这却又是现代人心理健康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音乐教育则能在矫正人的这种心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习音乐和学习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差别,无论是学习声乐,还是学习器乐,都是一种技术性很强劳动,这首先就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练,久之必然能锻炼出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同时它要求精确度比较高,要想较好地完成学业,必须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持久的耐心和极度的细心。
音乐还是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精神的有效手段。因为音乐其实是一种需要精诚合作来完成的艺术,合唱、重唱、齐唱,合奏、重奏、齐奏,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成就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即使是独唱、独奏这样的形式,也要伴以和谐的伴奏或伴唱来完成。尤为重要的是,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最根本的功能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心灵的沟通,实现的是人的心灵上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培养的是人的合作精神和共处意识。
五、音乐教育可以发展人的创造力
音乐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具体的创造性活动,是创作者在理性(抽象)思维的制约下,较多地运用感性(形象)思维进行的“一度创作”。音乐表演(演奏、演唱)被称为“二度创作”,表演者是在音乐原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对原作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把原作创造性地再现出来,这当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的结果。音乐欣赏则被称作“三度创作”,是欣赏者通过对表演者二度创作的作品的感知,结合自己的经历、阅历、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在音乐的作用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艺术画面,独特的情感体验的结果。
一、拓宽感性思维空间,培养人文情怀
语文阅读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建构鲜活的情感世界。让美回到语文课堂中来,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当仁不让的职责,我们应告别那种在冷眼旁观“别人的世界”,在讲“别人的故事”,对作品没什么感怀,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情与理的剖析,只知道把“ 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的传统模式,应该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懂得何谓审美何谓感悟,拓宽对文本的感性思维空间。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多向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文学是一个形象感悟过程,模式化、公式化的“阅读理解”只会把学生变得麻木不仁,缺少情感的陶冶,美感的享受。美的文学作品是心灵的净化剂,它能使人忘却世俗的烦恼,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淡泊一切功名利禄,追求至高至善的精神境界。情感是人的灵魂,也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感情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文字堆积。同样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把秋景写得有血有肉,而白朴《天净沙・秋》却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只是在那里堆砌景物,玩文字游戏,既无深远的意境,也无审美的愉悦,两者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
文学作品是人写的,也是写人的。语中有情,这是文学作品的普遍特质。优秀文学作品是艺术家们用心灵雕刻而成的,凝聚着艺术家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是他们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我们曾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感动 ,曾为李商隐的《锦瑟》而感叹年华易逝,也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奋发,为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而流泪,为贾宝玉、林黛玉惋惜。窦娥的冤情、鲁宾逊的坚毅、祥林嫂的不幸、堂吉诃德的可笑、于连的可悲等,均以其经典的魅力无数次地震撼着读者心灵。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架起了一座桥梁,使无数的孤寂、迷茫、脆弱的心灵受到启发,不管是“天涯沦落人”,还是意气风发的“风流人物”,都能通过这情感的共鸣,领略人生的真谛,扬起生活的风帆。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进入充满魅力的艺术氛围,拓宽感性思维空间。从文学作品的形象化、情感化特征入手,师生一起参与文本的感悟与体验,努力与作者形成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把握文学形象,领略作品的精神内涵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形象思维是进入文学作品的关键,没有情感体验,简单的机械化阅读只会使阅读教学步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深渊。只有进入文本,领略作家的情感,营造形象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和想象能力,让他们凭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去创作他们心目中的“哈姆雷特”,这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共同追求。
二、用人文精神点亮学生的心灵
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掌握渊博的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发展健康个性,完善健全人格。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它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精神和心灵,阅读教学应创设和谐氛围,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作家陈建功说:“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这正说明了文学在提升人的精神、铸造人的灵魂方面的重大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用人类的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引领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让学生走进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陶渊明,理解什么是高洁;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并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精神的传承。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心灵中的尘垢得以荡涤,使学生的灵魂得以升华。
人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取丰富的人文知识,更在于引领学生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养成多角度关照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习惯。但是文学不能只重视社会的需要,还要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关注人的灵魂。王国维、认为文学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给予人们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假如没有感情体验,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会流传千古,正因为作者关注的不是个体的情感,而是写出了人类普遍的心理模式:人生无常;假如没有情感体验,陈子昂的“孤独”不会和读者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也正是作者道出了历来文人士子的共同心声:怀才不遇;假如没有情感体验,孟浩然的“落花”不会有如此的生命力,李清照的“绿肥红瘦”不会被反复咏唱。这些优秀作品都是从人的灵魂出发,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心中的某些情结,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在文本中进行遨游。正因为作品洋溢着丰富的情感魅力,才使作品散发出迷人的美感,审美感受其实就是情感体验。中学生正处于花一般的年龄,他们对未来、对生活充满了幻想,缺乏人生体验和社会阅历,只有通过文学作品来透视人生的千姿百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认识到情感对学生的渗透作用,带领学生走进审美的艺术殿堂,用心品味作品所蕴涵的精神实质,把握作品对人性的剖析,深刻体会作品的情感,把情感作为审美的核心,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真正点亮学生的心灵。
三、以个性化风格展现生命活力
“从总体特征上说,人本主义所推崇及实施的方法,不停留于消极的非强制性或反对强制上,而是创建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个性。”(杜时忠《人文教育的理念》)阅读教学需关注个体生命,它应给学生“人文关怀”,它以品析语言、培养语感为主要手段,引领学生在心灵深处去“入境”感悟,去想象“体验”。同时,阅读教学也应以学生的自主感悟为主线,开展研究性、探讨式、合作式学习,实现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要着力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天性的回归,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满怀兴趣和激情、自由选择学法、创造性地参与、体验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自由精神和生命活力充分展示出来。教师是人文情怀培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而学生则是人文素养熏陶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要重视对学生学习个性、学习风格的研究,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特点,让课堂教学洋溢着浓厚的人文色彩,使学生的人文情怀得以广博。课堂上要密切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实现心灵和心灵的沟通、情感与情感的交流。
深情的语言感染力是巨大的。教师的范读不仅要读出节奏和句读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用“抑扬顿挫”之声,读出“酸甜苦辣”之味,读出“喜怒哀乐”之情,将文字信息化为有声有情的鲜活的场景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确立文章的感情基调。引领学生悟文、悟情,品味作品的语言美,也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荷塘月色》一文中,运用了“亭亭”、“脉脉”、“蓊蓊郁郁”等二十个叠词和“袅娜”、“参差”、“苍茫”等十多个双声叠韵词,其韵律感赋予散文以音乐美,其摹状性又增强了作品的形象美。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领悟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旧中国一个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企望从月夜河塘清丽幽雅的景色中寻求解脱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语言信息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而且又能从各家文笔之长中吸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挖掘人文底蕴,加强人文修养
加强人文修养,就要充分挖掘作品深层底蕴,用作家对社会、人生、人性的评判与深思烛照学生心灵,用人文精神的雨露滋润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学生的人文观念、人文情怀、人文品质。古今中外许多名垂千古的文学作品,除了作品本身精湛的艺术技巧外,更主要是因为作品散发着无穷的精神魅力,这种精神是作品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终极关怀”。
将文学作品的人文底蕴化为学生内在的人文修养,是阅读教学中面临的新的难题,也是我们孜孜追求的目标。优秀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是一种人情美、人性美、人格美,唯有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上感悟文本,通过长期的熏陶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文学的教化作用必须体现在人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修养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造就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屈原的情操、曹植的才气、陶潜的高洁、文天祥的气节、李白的洒脱,杜甫的忧国等等,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司马迁在监牢中完成巨著《史记》,屈原被放逐写了不朽之作《离骚》,杜甫贫困潦倒不忘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的灵魂,扣动着学生的心弦。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深挖底蕴,把作品同作家人格结合起来,从人性的角度上领悟作品无穷的精神魅力,通过长期和学生一起阅读鉴赏作品,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
总之,语文课改的方向是一种“大语文精神”,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用人文精神点亮学生的心灵,让语文课成为学生人文情怀天堂,每一位语文老师责无旁贷。我们要引领学生用心灵去阅读作品,在“可悲、可笑、可怜、可叹、可敬”的情感氛围中和作品进行交流,以多彩的情感世界去丰富作品的艺术内涵,从灵魂的深处与作者取得一致,在感性启发下对人生社会做理性思考,使学生成为阅读鉴赏的主体。
参考文献:
①周媛,孙文中《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人文关怀的天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
②康志林《阅读是一种情感领悟》,《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
③柳方平《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0期。
关键词:外在 内在 和谐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中华民族崇尚仪表美的文化素质。人们的仪表举止,不仅反映了各个不同时代的特点,还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及人民的素养、气质等文明程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作为我国的窗口行业,要想保持它的生命力,就要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导游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导游员的最基本的素质――仪表美。
什么是仪表美呢?人的仪表美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从人的语言、服饰、姿态而言,即外在美;另一方面,从人的仪表美的本质而言,主要是通过人的面部表情和体态变化所表现出的丰富多样,纯正高尚的内心世界,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即内在美。要实现仪表美必须是这两方面的和谐统一。
一、培养外在美
1.语言美
朱光潜曾说过:“话说的好就会如实达意,使听者感到舒服,发生美感。”所以在导游服务中,导游服务语言的表达就尤为重要。导游员必须在“达意”和“舒服”上下工夫,在“美”上做文章。语言美不仅是对游客的尊重,同时也反映出本人的修养,是内在美的集中体现。
如何才能做到语言美呢?
(1)语言的礼貌性,即彬彬有礼,热情庄重,多使用敬语。音量适度,以客人听清楚为准,轻声总比提高嗓门感到悦耳,切忌大声说话,语惊四座。
(2)语言的修饰性,即要尊重游客的人格和习惯,绝不能讲有损游客自尊心的话,必须学会用谦语。
(3)语言的生动性,即语言不能呆板,不要机械地回答问题,学会使用幽默的语言。
(4)语言的针对性,即要察言观色,注意游客的反应,针对不同的游客灵活运用语言,多学地方语言。
2.行为举止美
在导游服务中,导游员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游客对其的最终评价。因而就必须培养正确的姿态。
(1)站姿
这是导游员的基本功之一。对站姿的基本要求是:上身正直,头正目平,面带微笑,微收下颌,肩平挺胸,直腰收腹,两臂自然下垂,两腿相靠直立,肌肉略有收缩感。礼貌的站姿,给人舒展俊美,精神饱满,信心十足,积极向上的好印象。
(2)步姿
上身正直不动,两肩相平不摇,两臂摆动自然,两腿直而不僵,步幅适中均匀,两脚落地一线。
得体的姿态,会在交际和旅游服务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服饰
俗话说:三分人样,七分衣装。衣着是人们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常常来源于其衣着打扮。在旅游服务中的着装应该协调和谐。在门市部工作时着工装,保持工装整齐、无污迹、纽扣齐全、无开线处。接团时要求着运动装,方便爬山等游览活动。
事实证明:拥有良好的仪表是成功的前提条件。外在的仪表即自然条件好的人,容易与人沟通,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但仪表美的外在因素只能使人们愉悦一时,要使大家产生深刻的情感感受必须把仪态美的内涵展示出来。
二、培养内在美
仪表美的核心是内在美的一种自然表现。心灵即人的内在仪表,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文化内涵与修养。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品德和道德美,即人格美。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要是没有心灵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是的,一个人心灵丑恶,外表再美也不能掩饰内在心灵的丑恶,反而成为心灵丑的讽刺,结果只会令人更加憎恶。内在的仪表能放射出吸引人的光芒,得到他人尊重、敬佩,使人得到启迪,催人奋进。
在导游工作中,能否得到游客的普遍认同,甚至交口称赞,仅仅靠外在的形象是难以达到的。旅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是对导游人员的内在美的考验,如游客突发急病,摔伤的处理,某些特殊请求,个性化服务等,需要的是导游的责任心,耐心和爱心。内在美给人留下的是最长久的记忆,是最容易打动人的。
一、要有较高的知识修养
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国古代教师是这样要求学生的,而且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曾不知老之将至”的痴迷陶醉,“圣人无常师”的虚心好学,“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执著渴求,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孜孜以求、好学不倦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日新月异,我们的知识也要不断更新。尤其是我们面临的学生头脑敏锐、视野开阔、见识广博,教师即使再博学,也难免会有回答不上来的尴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永葆生机,要保持心灵的澄清,必须及时地补充新知,否则在教学中就可能会江郎才尽、捉襟见肘。教师绝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桶水”的要求,而应该是一条泊泊流淌的小溪、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能博观而略取、厚积而薄发。教师不应长期停留在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的钻研上,要加强政治、历史、地理、自然等科目的学习和研究,做到一专多能,向多样化发展。教师只有广泛涉猎,才能去伪存真、披沙拣金,才能真正做到居高临下、游刃有余。无论是垂垂老者,还是初生牛犊,都应有一点“书卷气”,终生学习,做一名学习型教师,决不能数十年就读几本教科书、几本教参,那样只能使自己变得“匠气”十足。我们不是文人学者,不一定非得著书立说。
我们要做的是:时时自励,追求卓越,完善自己;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课堂上,根据课型的需要,该讲授的还是应该讲,热情洋溢地讲,海阔天空地讲。“长袖善舞,多财善贾”,教师就应该在三尺讲台上尽显风流、尽显才情,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看客”,成为忙于点击课件的“放映员”。
二、教师的人格修养
教师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不仅要凭借教材去熏陶学生,还应该以自己的人格修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崇拜明星,也会崇拜自己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这种心理,便有了自觉学习、自主探索的激情与动力。从某种角度而言,影响重于施教,而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丰厚的学养和高尚的人格。
要让学生接受经典、热爱经典,让我们自己先热爱经典吧!我们对经典的态度会感染学生,对经典的理解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品位,对经典的阐释会塑造孩子的灵魂……搭好孩子与大师之间沟通的桥梁,我们的责任不容推卸,任重而道远。
要让学生学会感动,我们自己先得多情善感。一个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教师是有魅力的。有一位老师在一次作文课上聆听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习作《目光》,到最后朗读者是声泪俱下,教室里传出抽泣声,教师的眼里也储满了泪水。老师缓缓而动情地说:“同学们,多美的文章,多好的同学!感谢习作者詹草!感谢朗读的扬林同学!感谢同学们!有这样的好学生,我应该奉献我的爱心,奉献我的敬重!”这真情的表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实际上,影响学生绝没有时空的局限,你伏案苦读的身影,你严谨规范的板书,你认真细致的作业批改,你的勤学善思、细致严谨,都会根植于学生的心田;你一个眼神透出的关爱,一个手势传递的温情,一句“谢谢”、“对不起”体现的尊重,都会让学生铭记于心。如果我们教师拥有了高贵的心灵,再凭借文本中高贵的心灵,加之学生善感易化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塑造学生高贵的心灵就应该是卓有成效的。
关键词:音乐 声乐教学 情感
一直以来,声乐教学总是围绕着解决开喉咙、呼吸、喉头等技术问题来进行。这种单一的将发声技能作为声乐教学的全部的教学方法,是不能真正达到声乐教学效果的。声乐是技术和音乐的结合,它需要一个整体协调的状态,包括情感控制、咬字状态、心理稳定等方面,仅仅练习发声技术不但学不好技术,还会影响歌唱的美感。
一、建立以音乐为中心的整体教学观念
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建立以音乐为中心的整体教学观念。技与艺,即声与情,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字和隋感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不论是专业歌唱者还是业余爱好者,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整体歌唱的意识,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达同时进行,使声、字、情成为一体,养成用心灵歌唱的习惯。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不同,嗓音也有差异,在声乐教学中整体训练尤为重要,它不仅包括歌唱呼吸的整体训练、歌唱语言处理,歌唱心理的训练等,更重要的还是歌唱的魂――音乐的训练。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的练习中,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它们又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一开始,要求每个歌唱者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也唱得悦耳、动听。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缺一不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整体歌唱”
二、有内涵的练声
在声乐教学中,练声过程是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从枯燥的练声技能中摆脱出来,就需要运用音乐的魅力,发挥练声曲的作用。在练声前,首先要求学生在思想上作好准备,借助发声练习曲调的旋律,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愿望,抒发内心的情怀。例如:5 4 3 2 | 1――这一短小的练声曲,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个练声曲的旋律是对“拱桥”的描绘,提示学生用声音来描绘拱桥的形状,以及用“划船过拱桥”的欣喜心情来进行发声练习。如此,简单枯燥的练声曲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学生会用愉快的心情去完成,最终达到练声目的。同时,在发声练习过程中,结合字声练习(带词练习)要求根据词意思维有想象、有意境、有画面、语气有表现、声音有乐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过渡。
三、“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更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及生命升华的展开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开其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在歌唱的诸多环节中,“情”是最重要的,在歌唱中起主导作用,是声音的灵魂。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整的音乐效果”。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卡鲁索认为“歌唱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为了追求一种效果而作的技术挣扎。”他在歌唱时听从心灵的支配,超越技术对他的影响,他的感情是他歌唱中唯一的导师。北京曲艺界也有着“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的艺谚,要求演唱者以充沛的内在情感统领、调动声音,以显示情真意切、优美动人的双重艺术魅力。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歌唱的情感表达和歌唱的艺术表现上,会给课程的整个过程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歌唱前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诵歌词,酝酿感情,根据歌词的内容与情绪决定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字的喷口力度,形成自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把握歌唱内容所要求的总体形象,在脑海里形成“内心形象”,从内心视觉、听觉上感受音高、节奏、发音及内容表达的理想效果,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达情感,积极地投入歌唱――即“以情带声”的歌唱。
程老师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是他让我认识了师德的内涵所在。
什么是师德呢?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我觉得,师德就是那明媚的阳光,总能将阴暗的心灵照亮。
尤其是程全民老师在山旮旯从教27年非同凡响的自我剖析的演讲,堪称至情至深,令我感动不已——他甘于清贫、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以每月仅有50元的微薄收入担当起了一所小学的全部责任,因为他所在的小学有且只有他这一名老师,而且还是民办老师。即使如此,他竟然一干就是19年,随后通过自学转正又干了8年至今。曾获得诸多殊荣,其中最令人瞩目和钦羡的是那次在他荣获“全国劳模”称号的颁奖典礼上,还受到了主席及总理的亲切接见和慰问。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光荣,也是咱陕西和周至的光荣,更是全国整个教师队伍的光荣。从他身上,这又让我深刻领悟了罗曼罗兰所说的那句话——他就是播撒阳光的人,就是照亮别人阴暗心灵的人。是他真正让我感受到了师德所展现的无穷魅力和巨大力量。
我时刻会以他为榜样来勉励自己,努力做到自觉、自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尤其是道德修养——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时刻以“爱”为核心,远离暴力,抵御暴力,采取科学艺术的教育方式为学生解惑,自始至终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穷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化学生,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才能进一步更好地展现师德魅力!如此便能成为像程老师那样的师德模范!
届时自己可以自信满怀地告诉他人:“我也是一个播撒阳光的人——可以照亮阴暗心灵的人。”
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她无声无息,却如春天的阳光般和煦,冬天的火把般温暖。她如清风拂过心灵,如细雨滋润大地,如明月照亮夜空,如花香弥漫心房。她慢慢渗透心灵,轻抚心底最柔最软的心弦,弹奏出最美妙的音乐。
微笑,美丽而亲切。无论是亲人的,还是朋友的,是熟人的,还是陌生人的,只要真诚,就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她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味。她能在你一眼瞥见的刹那,瞬间被她感染了,带进去了,同化了。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其中,一股温暖在心中荡漾,刹那,又往全身扩散开去,慢慢地,扩散到了每一个毛孔中了,全身沉浸在这种轻柔的温馨的曼妙中,不能自主。便心领神会:原来真情无所不在,人间处处充满温暖,充满快乐,充满幸福。
微笑,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她是发自内心的,任何人也无法作假。她有着巨大的磁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像病毒一样能够传染。可她传染的是快乐,是幸福,是赞美,是祝福,是认可,是发自心底的真诚。只有纯净的心灵才能笑得灿烂,笑得自然。能够笑得明净,笑得美丽,是一种人生境界。童年时,我们可以笑得一尘不染;年少时,我们可以笑得天真烂漫;青春时,我们笑得春情荡漾;中年时,我们笑得成熟端庄;老年时,我们笑得亲切慈祥。能够微笑不容易,能够笑得灿烂,笑出人生境界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微笑如春风,如暖阳,如明月,如星光,如火焰,如花香,如好听的轻音乐。总在我们不经意间灿烂;她又如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你,带给你安详,快乐和幸福。
微笑总如一面镜子,清楚地照见我们的内心。当我们笑得干净,我们的内心就是干净的;当我们笑得明媚,我们的内心就是明媚的;当我们笑得幸福,我们的内心就是幸福的;当我们笑得慈祥,我们的内心就是慈祥的。她做不了一点假,假的微笑,是皮笑肉不笑的,一看就别扭。
微笑是利己利他的,她快乐自己,同时也把快乐传递给他人。她的传递犹如奥运圣火,一个传一个,很快快乐许多人。她又犹如传销,几何倍增长,瞬间满世界都是快乐了。多米诺骨牌,更是她的形象诠释。快乐自己,也快乐他人,微笑是一种崇高,更是一种慈悲。做一个快乐的人吧,把微笑传递出去,让整个世界都充满快乐。这样做,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善举。那本来要自杀的,感染快乐,感觉到人性的温暖,就不自杀了。那本来要干坏事的,感染了快乐,感受到人间的温情;于是便心生一善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又造下莫大功德。
微笑是一种修养。微笑是对他人的尊重,同事又是尊重我们自己。她是对生活的赞美,同时又是赞美我们自己。她是生活在我们内心的反映。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笑得灿烂。微笑需要修养,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我们越来越笑不出来。生活的重压,人生的无奈,社会的污染,无不蚕食着我们心底的纯真,吞噬着我们内心的美好。笑得纯净,笑得灿烂还真不容易。什么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竟然笑的勉强,笑得别扭,或者完全笑不出来了,赶快修心养性吧。只有拥有良好修养的人,才能笑得持久。
微笑又是一种美德。她有着强大的力量,她能化干戈为玉帛,融洽社会关系。温柔一笑灭恩仇,潇洒一笑值千金。她又是一把剑,撕碎卑鄙小人心底的渺小,震撼卑微的灵魂。微笑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她的豁达和洒脱,能瞬间摧毁对手的心理防线,令其刹那崩溃,顿起恭敬心。在绝望的时候,看见朋友鼓励的微笑,能燃起新的希望;在悲伤的时候,看见朋友善意的微笑,能点燃自己的心灯。微笑是一种美德,她给人希望,给人抚慰,给人物质上所不具有的精神力量。而她又非常简单快捷,只微微一扬嘴角,便心领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