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雄项羽

英雄项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英雄项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英雄项羽范文第1篇

他寡谋轻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话,说话者是谁?项伯也!项伯是谁?项羽叔父也!项羽听了这句后,不加思索就答应了项伯会好好对待刘邦!作为一个君王对于臣下的建议本应好好考虑一下,即使他是你的叔父,但是他没有!他太容易相信一个人,所以受的伤害一定会很大。鸿门宴上正是有了项伯,刘邦才得以脱身以逃!

他刚愎自用。我们都知道勇猛无敌能征善战的这位西楚霸王却从来不懂珍惜身边的有用人才,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使得一大批人才弃他而去。一代名将韩信早年谋职于项羽集团,可惜项羽没有萧何的慧眼,使这位军事天才没有用武之地,因而毫不犹豫地跳槽投奔了刘邦。他的亚父范增,可谓是一代谋士,鸿门宴上“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他想让项羽杀了刘邦,可是项羽视而不见,自有自己的注意,就这样让绝佳的机会从自己身边匆匆地溜走了。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脱之后,战争胜利的天平就向他倾斜了!

他优柔寡断。项羽是秦汉之际叱姹风云的英雄人物,书上说他身长八尺二寸,“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也以“力拔山兮气盖世”自诩。项羽以拔山之力,盖世之气摧毁了暴秦,于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自号“西楚霸王”。这是何等英雄,古今一人!这样一个真男人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的性格中会有犹犹豫豫的一面!面对鸿门宴上除掉刘邦的良机,他一再犹豫,无论是亚父范增一再示意,还是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他都没办法作出最终的决定,最终只能让无奈的亚父大吼一声“哎,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掳矣”!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他自高自大!项羽小时候“学习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读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惊讶小小年纪的项羽会有这样的抱负!时光荏苒,已长成小伙子的项羽亲眼见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他旋即说出了这样的豪言“彼可取而代之”!同样,这句话也能让人感受到他远大的抱负!但是远大抱负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样东西,那就是自高自大!当了西楚霸王之后,他的眼里怎还会有范增呢,即使他是亚父。鸿门宴上他不听范增的劝告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时也为后来陈平用一个小计就把范增从他的身边赶走埋下了一个伏笔。试想如果没有他的自高自大,范增不被离间走,那楚汉之争将会是另一片天地!

英雄项羽范文第2篇

我想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河。”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不苟活的精神。但读了《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后,我就对项羽有了另一种看法。

项羽是一个大英雄。他是一个武艺高超的人,敢于“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佩服他的胆略和勇猛。观看秦始皇的出行时,他竟敢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谁敢如他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英雄。

但项羽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首先我认为他不注意文化学习,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已经足够了。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无知不是会成为绊脚石吗?

其次,我觉得他不善于用人。张良、韩信都曾经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把自己打得一败涂地。项羽还是一位不善总结自己失败原因的英雄。项羽在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而不从自身找原因。项羽英雄盖世,却是逞匹夫之勇,不能驾驭天下英雄,到死都认识不到自身弱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真是可悲啊!

六年级:马志雄

英雄项羽范文第3篇

一.惊心动魄的三个场景

本文主要写了项羽穷途末路之时惊心动魄的三个场景: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垓下之围真实地再现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和痛别虞姬的凄凉场景,重点突出了末路英雄项羽性格当中多愁善感的一面。东城快战主要写了项羽由成功突围到再次被围以及惊心动魄的战斗过程,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乌江自刎重点写了拒渡、赠马、赐头三个细节,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凸显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总之,三个场景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项羽的性格,使这一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立体丰满。

二.详细交代的三个数字

司马迁写《史记》,一向惜墨如金。但在描写项羽逃亡过程时,则详细地交代了项羽的兵力变化,从“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到“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再到“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三个数字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大有深意。因为这三个数字既可以体现出战斗的惨烈,又可以表明此时的项羽已经陷入绝境,更重要的是,在数千汉军的包围中,项羽的兵力越少,就越能体现项羽快战时的自负和勇猛无敌。

三.酣畅淋漓的三次战斗

被困东城的项羽为了证明自己的失败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进行了三次酣畅淋漓的战斗。第一次战斗,项羽的“大呼”“驰下”与汉军的“皆披靡”形成对比,渲染了项羽的势不可挡。第二次战斗,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夸张的描写凸显了项羽的神威。第三次战斗,项羽“斩都尉”“杀数十百人”,而自己方面仅仅“亡两骑”,通过对比再次渲染了项羽的勇猛无敌。三次战斗,着重运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反复渲染了项羽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四.以形传神的三种神态

司马迁善于通过神态描写以形传神,这在本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项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的霸王项羽唯一的一次落泪,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表现出项羽内心复杂的情感,也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项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一个“叱”字,雷霆万钧,凸显了项羽摄人心魄的神威。“项王笑曰”,这一笑,是凄苦的笑,是高傲的笑,更是镇定从容、慷慨赴死的笑。一个“笑”字,展现了盖世英雄项羽临死前的独特风采。一“泣”、一“叱”、一“笑”,三种不同的神态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得项羽的形象更真实和鲜活。

五.可悲可叹的三次重言

项羽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之下,三次重言“天之亡我”,暗示了他一直到死都不自省,都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确实是可悲又可叹。虽然司马迁在塑造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时饱含赞美之情,但对于他的不觉悟也暗含批评之意,这也正体现了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六.出人意表的三种行为

英雄项羽范文第4篇

年少时的项羽,欲学“万人敌”;那是的他,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真诚的与类似于“小混混”的刘邦称兄弟。他虽年少,却敢于破釜沉舟,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楚怀王说项羽性情浮躁,但他却以这气势威震天下。在那楚汉之争中,主角无疑是他。在那青涩岁月,他竟领着百万兵马,意欲收复天下。这样的他,怎么叫人不敬佩?

之所以说项羽是英雄,因为他仁,他义,但这却害了他自己。他本着“惜英雄重英雄”的心,与樊哙惺惺相惜;他念着旧日的情意,令刘邦与死神擦身而过,引得范增亚父失望摇头。他抓来了刘邦之父,威逼刘邦,刘邦却嬉闹着,叫项羽“分他一杯羹”。可项羽却下不了手,世人皆话他傻楞,但这就是项羽那之情的心性啊。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净土,那充斥着世间所有的美好,而项羽则坚诚地守护者,纵使明知在这乱世中,那会成为他致命的弱点。

思项羽,思他的意气风发,他的仁义双全,他的至情至圣,他的执着真诚……

项羽的败,是必然的。他的仁义注定了这一悲剧。刘邦出身于一市井流氓,没有项羽的义薄云天,但他却用了权利与利欲代替了那铁骨铮铮的正义。不得不说,只有这样的统治者才能延续秦始皇的统治。现实对项羽来说,无疑是“天亡我也”。如此一位有才有能的霸王,却不能登上那荣耀的胜利顶峰,不由得令人深思……世上有多少人计入项羽,有才却意欲不得志,只能抱憾而终,现实总能把人们压弯腰。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的悲凉,但那八百骑兵仍然生死相随。是怎样的统领,令他们甘于以命相许,以血相卫?儒家有一弟子说,人分虎豹及狼样两类。然而项羽这样的虎豹之王,却被那卑鄙的狼样凭着他自刎而死的尸身到刘邦处拿封赏。世事是如此的不公,然而刘邦掌握了人们渴望利欲的心态,却践踏了项羽那英雄气概,得了天下。

英雄项羽范文第5篇

一、由社会关系解读项羽的性格

《项羽之死》一文叙写了项羽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主要面对的三类人(美人、敌人、故人),这三类人是投射项羽性格的一面镜子,它构成了三组社会关系,由三组社会关系可以解读出项羽的悲剧性格。

1.垓下歌美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诗言志,歌咏言。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这里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垓下歌》。它咏叹的是项羽虽有拔山盖世之勇,却因时运不济而无法保护自己深爱之人的无奈与悲怆!正如《史记评林》中引清人吴贤齐所说“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反观刘邦,《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的爹被项羽抓住,项羽想借此胁迫刘邦放下武器,刘邦却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两相对比,项羽真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2.东城战敌人――豪情天纵,自负神勇。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如“项王_目而叱之”,“_目”可链接《荆轲刺秦王》中的“士皆嗔目”、《鸿门宴》中的“_目视项王”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愿为诸君快战”、“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等)等手法,活化了一个面对千军万马如探囊取物的神勇战将。《史记》中评价道“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3.乌江别故人――知耻重义,视死如归。项王战得汉军皆披靡,明明杀出重围到乌江,明明有船可渡能脱身,却自刎乌江动天地。面对乌江亭长的好意,项王的“一叹一问”(“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籍独不愧于心乎?”),自惭无颜见江东父老,真是“知耻近乎勇”!乌骓本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情感的依赖,项羽却将它赠与乌江亭长,足见其“重义”!“故人”吕马童追赶之、指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项羽却慷慨赠头,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相对比,何等鲜明!难怪有人称“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贵族”。

二、由社会关系解读项羽的命运

对于项羽的悲剧命运,一般教者会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两个角度去探究。这固然不错,但也可从项羽人生最后一幕遇到的三类人(美人、敌人、故人)这个“横截面”的角度,去解读项羽的生死密码。

1.垓下歌美人――多情难成好君王。面对“兵少食尽”、“围之数重”、“四面楚歌”(其实是汉军的诈计),一位力能扛鼎(《史记》语)的大英雄项王,却在慷慨悲歌“虞兮虞兮奈若何”,真是柔肠百结、多情善感。反观刘邦楚汉相争期间的抛妻弃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情未必真豪杰,多情难成好君王。

2.东城战敌人――自矜功伐不觉悟。东城快战,项羽自信心爆棚,炫武力、秀实力,似乎成了个人的表演赛。可是,面对敌人追杀,项王“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田父代表的是民心,连田父也欺骗(“绐”)他,把他指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文本末段也记述了故人吕马童的反目,欲取头邀功。链接《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再链接相关史实,项羽季父(项伯)与张良结为亲家,与刘邦暗通款曲;刘邦用陈平计谋离间范增和项羽,亚父范增被项羽逐之。足见项羽是:众叛亲离却不悟,自矜功伐不自责。难怪王安石以一个政治家的冷峻眼光指出,项王是“中原一战势难回”(大势已去)、“肯为君王卷土来?”(人心尽失)

3.乌江别故人――认知不明叹霸王。面对乌江亭长的劝导,项王在自负、高傲、无奈的“笑”中,反复着先前的话“此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不从自身找原因,却归咎于上天。范文澜说“事不由己叫做天,无可奈何叫做命”,一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却坐在政治家才能坐的板凳上,实在是一种灾难。身份错位,认知不明,可恨可叹!真是:做个将帅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英雄项羽范文第6篇

那夜,没有明亮的月亮,我也没有带火把,在逃离的路上不知摔了多少次。

当我在树林的另一侧听见流水声时,便决定穿越这片不大的树林,到溪边休息一下。

我跌跌撞撞的穿过了树林,来到了河边。这是,不知是谁,用一把锋利的戟抵在了我的脖子上。

“你是谁?为什么在这里?”我的手很有力,声音就像浑厚得青铜钟发出的一样。

我素来倔强,反驳道:“你又是何人?凭什么这样待我?”

他说:“你是不是刘邦的派来的奸细?”

我忿然,突然转过身去,这一举动也让他吃了一惊,手中的虎头盘龙戟也赶紧移开了。

“我,不过是一个楚国普通人家的女子!哪里是什么刘贼的奸细!”

不知为什么,他竟收回了手中的虎头盘龙戟。

“你也是楚国人?”他的语气里带着惊讶和些许的激动。

“是,莫非你也是?”

“是啊,但是过了明日,我可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了。”他的语气听得我都一阵心酸。

“不会的,有西楚霸王在,一定不会的!对了,你到底是何人?”他听了我的话,露出了一个浅浅的笑容。

“项羽。”

“项羽?你说你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我激动的大声喊了出来。

他一手捂住我的嘴,低声俯在我的耳边说:“小声点!附近可能会有汉军。”

我看着他,又向四周看了看,惊恐地点了点头。这是,他方才松开了手。向我抱歉的一笑。

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雨后的空气变得格外好闻。月光照耀的地方也扩大起来。我斜眼看去,地上的火光映着项羽身上的乌金甲,发出凛冽的寒光。那他有着重瞳的眸子,变得深不可测。这样的他更显得英武不凡。

我们就这样背对背的坐着,一言不语。他看也不看我一眼,只是时不时的往火堆里添些柴。直到我独自一人起身,走到河边时。

河水倒映着我狼狈的景象。凌乱的发丝贴在脸上。身上的衣衫也紧贴在身上。看得我自己的脸都一阵红一阵白的。

当我整理好头发的时候,感到背后一暖,立即转过身去。他背对着我,眼睛盯着火堆不曾转移过。

“你的衣衫湿了,先披着我的披风吧。自己系上。这里风大。”说完,又背对着我坐回了火堆旁。

乌骓不知从哪里蹿了出来,亲昵地蹭着他,他也爱惜地抚摸着乌骓。

我说“你很喜欢乌骓?”

项羽说:“是的,他就像是我的战友,兄弟。”

我说:“你是不是又要上战场了?”

项羽苦笑,说:“是啊,这一次,不知结局会是怎样了。”

我说:“其实……我觉得你不穿着铠甲更好看。”

项羽问:“为什么?

我说:“你不穿那厚重的铠甲,更像我心里的英雄。”

项羽又笑了,我接着说道:“刘邦那小贼就是靠穿铠甲来保护自己的。而你,西楚霸王项羽,是真正的英雄,英雄就应该是用实力来保护自己和自己想要保护的人。”

这次,他没有笑了。只是继续看着火堆,思索些什么。不知不觉中天边已经泛起红光了。

我说:“我要走了。我的愿望已经完成了,也该回家了。”

项羽抬起头,说:“那一路小心吧。”

我解下身上的披风,递给他。他摆手,说:“你拿去吧,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幸披上它了,倒不如送给你。”

我慢慢起身,重新系上了披风,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项羽,离开了我心里的那个英雄。

走了很久,我忍不住回过头去,我远远的看见了。看见了一身青衫的项羽,在风中飘然欲仙。我的眼睛湿润了。

“踏踏、踏踏”远处传来了一阵马蹄声,一个士卒骑着马,来到项羽的面前。

“霸王,请速回军营。前方将士来报,一看见韩信率领的兵马了。”

“知道了,我这就回去。”项羽重新穿好乌金甲,跨上乌骓马,握起虎头盘龙戟。朝着更远的地方远去。

英雄项羽范文第7篇

打开《西汉历史》这本书,每当看到楚汉双方激战时,我都惊心动魄,胸中热得几乎到了沸点。书中展示出的英雄内涵,让我赞叹不已。

刘邦身世低微,没有饱读兵书,更不用说勇冠三军了。这平平常常的刘邦怎能打败项羽呢?可刘邦就是在逐鹿中原的乱世中,真的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统一了中国,当上了皇帝。

刘邦善于识人,不拘一格用人,不管什么出身都可以成为朋友。如小史出身的萧何、屠狗的樊哙、当过吹鼓手的周勃、能忍胯下之辱的韩信,他们都可以和刘邦同生共死,帮助刘邦征讨项羽。

因为有了张良纵观全局的谋略,有了萧何治理关中的才能,有了陈平外交方面纵横捭阖的手段,所以刘邦最后打败了项羽。这些人都是刘邦打败项羽的基石般的人物。

反观历史,项羽出身豪门,武艺高强,拥有百万雄兵。可为什么还会失败?这是因为项羽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太自负了。

在反秦战争中,韩信先投靠的是项羽,只当了一名看守宫门的武将。数次为项羽出谋划策,都不为项羽所用。一次,韩信为项羽上疏一册,项羽看都不看一眼扔在火炉里。韩信深感前途渺茫,逃之夭夭,投刘邦去了。项羽还无故地猜疑部将,使得黥布等将领也先后投奔了刘邦。

要知道,四年的楚汉相争,是英雄与英雄的较量,也是人才与人才的较量。孤家寡人怎能取胜?

韩信出身寒门,小时候经常忍饥挨饿,但他从来手不释卷,饱读兵书战策。直至刘邦封坛拜将,成为刘邦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刘邦采用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缓兵之计,顺利挺进关中,由此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英雄项羽范文第8篇

天啊,他竟是我所崇拜的人!武士的体魄何在?争霸的雄心何在?蓬头垢面,最可怕的是他满脸沮丧,几乎卧在白骏马上,西楚霸王的威风何在?破釜沉舟的勇气何在?

“兄弟,走吧!”他骑马东去,“我真想找个人谈谈,我为何会遭此惨败?”

我望着他,说道:“有人说你狂妄自大,纵兵掠夺,轻信姬言……”

“是吗?我项羽17岁随父起兵,九战九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威震诸侯,当享有天下,刘邦何许人也,一介亭长而已……”

“霸王,您这是心里话吗?”

项羽仰天长啸。

“愿霸王再起兵,大王未满四十,正当壮年。”

项羽望了望江东,一轮红日升上了天空,映红了半江水,半晌,他一声长叹:“想当年同乡一千多人随我过江,大家乘着酒兴一举攻下徐州,想不到竟会有今天……”

“霸王不必气馁,渡江东去,三年卧薪尝胆,五年再次逐鹿中原……”

“兄弟,听说我的头值万户侯……”

我惊恐失色,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刘邦老谋深算,更有萧何、韩信、张良的辅佐,而我却对不住江东父老……”

“霸王……”

“幸福,我早就有过了。会诸侯,我威风凛凛;诛暴秦,我勇往直前;背水一战,我孤注一掷。我曾拥有秦王的巨富,怀抱美貌的虞姬,哈哈……”声音突然停止,项羽示意我取走他的头颅,碧血剑上淌着英雄泪……

在秋风瑟瑟中,我把项羽埋在乌江边―――他能随时看到远处的故乡。我的脑海里萦绕着许多问题:项羽死得其所吗?刘邦是真英雄吗?只有一位君主天下就太平了吗?

一声惊雷中,七国又起兵反汉,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是刘邦分封自己儿子酿的苦果。

―――后记

模拟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