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教媒体技术;古诗教学;有效结合;增添活力

一、运用电教媒体再现诗境激趣生情

电教媒体技术在古诗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其音像视听效应。古人作诗很讲究音、画、意、韵、情、趣、平仄和对仗,在短短的数十字中,尽显其文辞、意境之美。电教媒体技术,用声像描摹诗文,用形象诠释抽象,把古代切换到现代,让有声替代无声,把苍白变得精彩,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脍炙人口的宋诗《题西林壁》,诗中涉及的许多景象是大部分学生未曾见过的。仅凭书上的一幅插图,难以唤起学生的感觉美,更难领悟诗人的立意。因此,有必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庐山“真面目”,把学生带进庐山的真实情景中。于是,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时,运用了多媒体具有真实再现、具体可感的特点,通过荧屏的切换去拓宽界面,使远景、近景、全景、不同角度看到的景色交替出现,并选择若干个相互连接、前后呼应的镜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象。多媒体以优美、奇妙的音画触动每个学生的心灵,刺激他们的视、听觉感官,促动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尽可能地达到“身临其境”。

二、运用电教媒体巧解字义突破难点

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大都是“粉笔加嘴巴”的模式。教师虽想方设法解释说明,但效果难以尽善尽美。而电教手段的形声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泊船瓜洲》诗的前三行点明了瓜洲的地理位置,这里出现了几个地名:瓜洲、京口、钟山,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解地理知识,学生印象模糊,难以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巧妙地化难为易,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多媒体计算机出示下图,学生观察诗中提及的三处地名一目了然,从示意图上知道,瓜洲与钟山路途遥远。图文对照,并通过朗读,查阅多媒体提供的作者“背景”,从诗人一连使用的两个表示数量的词“一水间”、“数重山”和一个“只”字,便不难明白:浪迹江湖的游子,思乡心切,此时,作者身处瓜洲,浩浩长江,钟山重重,但诗人却不放在眼里,认为自己离故乡很近,表现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感情。简单的示意图,把抽象的地理位置具体化了,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提高了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把作者寓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勾了出来。

三、运用电教媒体丰富认知诵读悟情

“诵诗”在古诗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吟诵,不仅有利于学生和诗句的理解,更能促使学生对诗情的领悟。如教学《暮江吟》一诗时,我设计了看画面打诗句的练习:让学生观看动画画面,当画面出现“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江面上”时,学生便背诵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诗句,依次出示画面,学生便逐句背出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样既可使学生感受到诗句描绘的画面,又让学生轻松地完成了古诗的背诵记忆。巧用多媒体介入古诗的教学,它可以生动活动的形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诱发学生的阅读情感,达到领悟诗情,轻松愉快地背诵古诗的目的。

四、运用电教媒体采撷信息扩充知识

电教媒体技术可以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信息容量大的优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它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课件提供的信息之中浏览,也可以在网络上探寻并获取更多的信息。其中有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主地采撷信息,表达自己的见地。由于信息源头和渠道拓宽了,因而学生获取的信息也更丰富了。教育者为教好每一首古诗,可以把大量相关资料输入多媒体电脑里,这些资料可以涵盖诗人生平、时代背景、古人和今人的点评、诗歌涉及的人事物、出典和诗体介绍等。师生只要点点按按鼠标,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信息的超文本可跳转的组织方式,就可让所需要的材料跳出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迅速查找所需要的信息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科研与教育教学科研的深入发展,古诗教学将更精彩,更生动。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引进电教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多种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料,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正所谓“引电教媒体之活水,灌古诗教学之田园,激热爱古诗之动力,促民族文化之发展。”

参考文献:

[1]《教学月刊》[J].2006年第1期

[2]《教育现代化》[J].2006年第7期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联系实际;情境;创设;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83-01

在夏饶正老师一堂《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里,通过精彩的教学设计,没有枯燥的概念,也没有机械的运算符号给人以全新的感受。笔者认为,这堂课有三个亮点。

一、导入新课别具一格

教师巧妙引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夏饶正老师以一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导入新课,意境深远的古诗为学生营造了高雅、宁静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积极地学习状态。一个简洁明快的“数”字与“一水间”的“一”字形成强烈的数据对比,巧妙地引出:像数重山的“数”这种不确定的数,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从而很自然地揭示课题。教师深挖古诗素材,寓中国传统文化于数学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学生生活实际融入课堂

课中精彩片段

师: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买书的人越来越多了。前几天老师就到书店买了一些书。

课件出示例1:故事书比科技书多10本。

师:从这条信息中,你们发现什么信息?

师:猜一猜老师买了几本故事书、几本科技书?

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你们能用一个式子概括出我们刚才写的所有算式吗?

学生小组商量,然后小组汇报。

引导学生得出:如果用a表示故事书的本数,那么科技书就是a+10本。

练习拓展精彩片段

1.填一填: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张嘴,4只眼睛8条腿,…..()只青蛙()张嘴,()只眼睛。

2、师:同学们,只要留心观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你们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说说身边的一些事物吗?

生1:公交车上原有x人,下了5人,还有有x-5人。

生2:存钱罐里原有n元钱,又存了3元现在有n+3元。

生3:橘子每千克4元,买了m千克,一共需4m元钱。

数学本身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教学也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轨。在保障知识成分的前提下,应给纯粹的数学理解和运算加以生活化的包装,使数学课堂焕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也就是说要把“机械计算”为“生活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感受数学王国的美妙神奇。上面的教学片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实践了小组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工协作、交流讨论、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开展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敢于质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课堂练习精彩片段:

师:书籍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会请教不说话的老师――书。

课件演示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情景图。

师:宇航员为什么跳着走路呢?

课件演示:(翻开百科全书)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面上的6倍。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谁能举个例子说说。

生:略。

出示表格,学生填写:

让学生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写一写: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

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议一议:课本插图中的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多重?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从产生以来就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大多应用于理科类的教学试验。这是由于理科类的教学试验具有更加明确的知识点,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条理性。小学语文课堂强调师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碰撞,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与很多学科内容都有一定的关联性。笔者尝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模式的教学过程具备两个基本阶段: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一般情况下教师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来进行知识传授,然后学生再通过实践操作或者课后作业来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强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后完成知识传授,然后在课堂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内化,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翻转。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翻转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课堂的管理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而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从传统课堂中的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教学的基本方式由之前的课堂讲解、作业变成了课前学习、课堂探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不再将主要的课堂时间用于知识的讲解和传递,而是与学生一起就教学内容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究。通过网络媒体和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反思,并运用多方式、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评价。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有效策略

1.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最大的不同就是将知识的传授放在课后来进行,课堂上主要是由师生共同进行探究活动。为了保障课堂效果教师必须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来制作教学视频。教学视频要能够涵盖新授内容中所有的知识点,做到明白晓畅、深入浅出,能够激发学生思考。例如笔者就根据苏教版小学语文6年级《海伦・凯勒》这篇课了相应的教学视频,从审美、主旨、内容、视觉、色彩等方面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教学视频了解课文大意,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的解读。如果学生学有余力,笔者在课外教学视频后还为学生推荐了一些相关知识的链接供学生选择学习。如果学生观看完之后达到相应的效果还可以反复观看。

笔者积极鼓励小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家中观看视频,处于一个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也可以自由控制看视频的时间和节奏,可以选择反复观看、倒退观看。笔者组织全班学生建立了一个QQ群,学生观看之后可以在QQ群中探讨视频中的问题,用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来开展讨论,使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启发。

2.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环境,加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指导。笔者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人,并选定1个组长。课堂中每个小组可以进行自由讨论,由组长负责记录讨论中的问题。笔者将各个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之后,鼓励学生相互解答各自的问题,对于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再进行统一讲解,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笔者就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这首诗中“绿”这个字的妙处,或者让学生想能用什么字来代替这个字。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笔者还准备了很多与炼字有关的小练习,例如“红杏枝头春意( )”“僧( )月下门”等等,让学生填字,感受炼字的妙处。

3.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下,很多小学生不会提问题,或者不能提问题,依赖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只有想办法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对学习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逐步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自己的问题,从而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可以制作多个小型微课,每个微课中包含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选看,拓展学生的视野,满足个性化指导的要求,并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要考虑到师生的接受度。在开展翻转教学之前,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介绍,并对教师开展相应的短期培训,获得家长的配合,提高“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诵读语言:不离本体警惕过度拔高

长期以来,许多一线语文教师没有认清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往往将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思品课、科学课等其他课程。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许多语文教师让学生用理解、感受代替诵读活动,将古诗词教学片面理解为诗词鉴赏课,导致过度的文本讲解分析,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已鲜能听到学生的朗朗读书声,空洞的诗词分析盈斥着古诗词教学的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所以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师没有真正认清语文学科到底要教学什么,模糊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界限。甚至学界有学者质疑语言教学是否忽略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特征,其实不然,语言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染。语文教学过程中显性呈现的应该是本体性教学内容,而思想、情感、审美教育和思维训练应该渗透或包含在本体性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之中。[2]作为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不可能对教学的细节面面俱到,所以虽然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对学生诵读的要求,但是没有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案,即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诵读。

语文教师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地诵读诗词呢?首先,诵读即是要读出语言的节奏,古诗词特别是格律诗的创作具有鲜明的节奏特征,读出来朗朗上口。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节奏,讲清诗词的平仄、节奏点,引导学生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节奏感,体会古诗词所表达的与白话文不同的语音特征,在不断地诵读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提出:“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3]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玩味”,古诗词教学也不例外,古人创作诗词有“炼字”的传统,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古诗词中的一字、一词、一句都很值得读者推敲,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品读字词句中感受不同字词句的不一样的表达效果。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在表达写作文章要有文采,否则就不能久传。古人作诗词不仅讲求遣词造句,同时也会运用一些修辞,如在浪漫主义诗歌中,许多字词句表达的内涵具有天马行空的特征,诗人善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不同于现实的更具特点的意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不同意象所表达的不同含义,通过意象的勾连,体会诗词的意境。

二、诵读思维:注重实践摒弃低效聆听

一些语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导致对“诵读”理解的偏差,致使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的诵读流于形式,这样的诵读只有声音的呈现,缺乏学生的思考与感悟,从而导致“声”“情”脱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十几年来收效甚微,学生学语文随着年级的不断提升,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愈少,存在着学生不思考或即使有思考也不善于、不敢于表达的现象。当然,许多语文教师具有培养学生思维的意识,但却没有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案,更严重的是教师自身存在语言和思维的内在素质不高的缺陷,也就更谈不上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讲授法”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学科知识,但是许多语文教师过多的讲授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到限制,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养成了“听课”的习惯,即使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但讨论的效果却不高。所以学生不注重思维或者思维低效来源于语文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实践。教师没有更新角色观念,传统教学观念的引导致使教师讲授过多,学生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与习惯。诵读教学尤其强调学生的诵读体验,虽然很多教师具有诵读意识,但是理解诵读教学的重点有偏差,若只注重声音表现的技巧,语文课堂就成了诵读表演会。

我们时常提到思维与教学的关系,可是我们并没有真正认清何为思维,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活动式、体验式的诵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思维与教学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首先,在诵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活动的关系,对于只有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才能习得的内容要重点讲,而对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可以习得的内容则可以略讲或不讲,语文教师要筛选教学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己的诵读感悟诗词。其次,积累可以充实学生的学习经验,从而为学生的思考提供经验素材。教师要要求学生加强诵读积累,背诵一定篇目的古典诗词,并且指导学生对所背诵的古诗词归纳分类,以便于之后学习中经验的提取。再次,诵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品质――再表达、再创作。诵读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而作出不同的演绎。[4]诗人将自己的情志转化为语言文字,读者就要将语言文字转化为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进行再创造,同时要把握再创造的“度”,即不可天马行空,加强引导学生产生对文本理解的不同感受,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诵读审美:文质兼美排除空话连篇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语文教学要给予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但是教师不敢放手导致强调实践性并且会占据语文课堂较多时间的诵读教学“退居二线”。另外当前的古诗词教学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对意境美的感悟,而忽略了诗词的语言美,教师整堂的分析鉴赏课也正是体现了这种诗词教学的现状,语文教师这种泛泛而谈往往造成学生对古诗词课的刻板印象即认为诗词课即空洞的分析讲解。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仍在继续,不同学者对这两种教育模式都持有自己的观点,我们的教育不可能脱离了考试评价而进行。面临升学压力的语文教学,特别是考试升学阶段的语文课堂往往是由一张张语文试卷的讲解构成的,但是以考试评价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则弱化了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语文教师往往会忽视古诗词的语言美,正如在教读课文时忽视语言的本体教学,语文教师做的是“教课文”而不是“用课文教”的无用功,所以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发现、研读语言的习惯,在进行相关教学设计时忽视语言教学,没有让学生从诵读语言入手,切身感悟诗词的美。

语文教学应当与美育相结合,古诗词教学更应注重审美,不可忽视学生美的感受与体验,在古诗词诵读中应如何重视学生的审美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词的语音美,古代文人创作、鉴赏诗词是通过吟诵的方法进行,甚至词在产生之初是谱曲歌唱的,所以不管是吟诵还是歌唱,主要是透过声音表达与感受诗词的内涵,朱光潜先生曾说:“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表现,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对于诗就多少是门外汉。”[5]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声韵母的配合、音调的配合、节奏的落脚点,发现并体验古典诗词的语音美。其次,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汉字的字形美,一首优美的诗词由诗人精心筛选的汉字组成,而汉字最初的形体特征就是一幅幅图画,在诵读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发现字形美的意识,在诵读中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表形特征。再次,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发现诗词的修辞美,以浪漫主义李白的诗为代表善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宏大的意境,“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都不符合写实描写,所以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对时空的虚化,而不苛求诗词意境与现实情境的一一对应,才能够感受到诗词所展现的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意境。

四、诵读文化:把握内涵而非流于表面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许多语文教师对诵读的含义把握不准确,导致在语文教学中将诵读理解为齐声朗读等情况,没有发挥出诵读应有的功能,忽视学生个体的诵读体验,使得师生都对诵读教学充满怀疑。甚至有不懂语文教育的教育管理者对诵读理解有偏差,并且受社会上“国学热”的影响,让学生在学校中穿上传统服装,手捧竖排经书,念起书来摇头摆尾,将文化传承理解为机械复古曲解了诵读的文化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对诵读作出明确的内涵界定,使得语文教育在开展诵读教学的过程中无所适从,用朗读代替诵读教学。何为诵读?有学者认为诵读是一种读书方法,其特点在于通过反复朗诵阅读,口诵心惟,感悟语言的声音韵律和气势,领会诗文意象画面和境界,加深记忆,培养语感,在身心参与中习得语言,获得美的体验。[6]诵读应当包括朗读、吟诵、背诵等不同的形式。然而社会大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倒逼使得教育的原有生态受到破环,将一些错误观念引入学校,使得学校教育杂揉着社会浮躁之风,失去了原有的本真。

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流传至今,得益于其一定的有效性,如何既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同时兼顾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呢?朱熹提出了关于诵读的“朱子读书法”,语文教师应当借鉴其“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的要求,培养学生养成精读、细读的习惯,在品味语言文字中感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染,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文化的内涵,而非走形式主义。其次,语文课程具有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功能,但是一定要把握语文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的特点,不同时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各异,语文教师所设计的古诗词诵读应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不应盲目复古;同时更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切忌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吴忠豪.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研究[J].语文建设,2014(12):17.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95.

[4]魏巍巍.从诗歌诵读教学中的几点问题谈起[J].语文建设,2012(4):75.

[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九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