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范文第1篇

1.1画中有诗

中国的古诗词是以只言片语传达出一幅形象的画面,字字凝练,处处生机;中国画则寥寥数笔勾勒起大千世界,气象万千,天人合一。此二者都是以少寓多、以简寓繁。鉴于艺术的相通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则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们的造诣追求,使自己的作品除了具备炉火纯青的表达技法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文学积淀。题画诗是诗人在画中融入了诗的感情,因而把画作为诗的题材、对象加以题咏。大部分题画诗是画家在作品完成之后为抒发画中意境所赋的诗。题画诗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独有的民族艺术特点和风格,而且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将诗和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美术作品在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2诗中有画

诗体画则是以诗歌的内容,意境为题材作画,把语言艺术再现为视觉艺术。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抓住了诗人在构思诗篇,斟字酌句中微末动态的一刹那,把李白豪爽洒脱、浮想联翩的神态勾画出来。着墨虽然不多,却收到耐人寻味的效果。好的诗词不重絮言,寥寥数字便是欣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创造出一片和谐统一的意境美。“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古诗词与中国画,作为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的两类典型代表,都能较集中的体现中国艺术的精神本质。领略二者优美的意境,钻研中国古典诗学画论,探究二者的根源,无论是直观感受还是冷静思考,你都将获得一种强烈而相同的印象:中国诗画艺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形态各异但本质相同,殊途同归。

2论文总述

我曾有幸看到这样一段话,仔细体味咀嚼,越来越觉得是至理名言,这段话是这样的说的:“诗文书画不成家数,便是枉费精神,然成家尚不从诗文书画起,要从做人起,自身心言动,本末始终,自己打定主意,做个什么人,真积力久,自然成就。”确实,既然选择了研习中国画,就要有一种“板凳一座十年冷”的准备。陈绶祥先生认为,“对于画家素养最值得重视、最直截了当的要求,应该还是读书、写字、作诗、作文和郊游了”。读万卷书等于行万里路,内外兼修,积淀深厚,自然会赋予艺术家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这样艺术表现才能有感而发,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才能创造出诗情画意的画面。国画研习者自身的文化自觉为国画的振兴提供了保障,研读深奥的中国传统文学,心追手摹经典画作以继承笔墨画法,经年之后,最后一定会实现读书明理、阅历事故、学问深厚,画境超凡的境界。历史上许多国画大师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为基础,东晋画家顾恺之曾提出了“传神写照”的美学命题。他认为传神离不开写形,神是通过形表现出来的。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的“六法论”更是对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做出了理论论述。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也说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造型作为一种移情的媒介物,是创作过程中感悟对象时所产生的视觉形象,“不似之似”这个形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审美观念的产物,在艺术作品表现中,意象造型是情感的体现,没有感情的投入也就没有艺术。

3论文启示

在整理论文的同时,由于翻阅了大量资料,心里颇多感触,特总结如下:

3.1对生活与造型的认识

研习中国画一定要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审视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理论上的升华。生活中,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创作题材,关键看如何取景、提炼以及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一棵树、一束花、一个人、一只动物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对象,生活中那些我们经常被我们看见的却不留意的感动,被优秀艺术家们捕捉到了,才有了优秀艺术作品的问世。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艺术家看见开得娇艳的花朵,会考虑色彩,看见集市上的人群,会不由自主地考虑组合以及节奏。看见一大群觅食的羊群,会考虑生命的意义,斟酌创作题材。当然,这一切必须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而且对艺术的探索之路的方向必须是正确的。

3.2对创作与修养的认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范文第2篇

一、选材童趣,结合美文,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幼儿画画是在用心描绘生活,画面会呈现他们特有的形、神以及气韵。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绘画发展水平,选取贴近幼儿的生活、具有童趣的活动内容。结合我园开展的美文诗画教学研究,我们将适合幼儿学习的美文教育与幼儿美术活动相结合,通过对物体形、色、运动变化特点的描述,帮助幼儿进一步加工完整且鲜明的视觉表象,调动幼儿的审美情感,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创作。我们还采用绘画的方式呈现诗歌、童谣、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赋予幼儿美术作品更为丰富的内涵,使画中有诗、诗意溢画,进一步凸显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的渗透与融合,促进幼儿审美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的提高。另外,将优美易懂的诗歌诗词作为绘画的素材,让幼儿既可以通过诗句去创造表现画意,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画面内容配上优雅的诗句,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曲项向天歌”、“红掌拨清波”,诗句琅琅上口,可配合清新巧妙的画法;杨万里的《一望二三里》描写了一幅乡村美丽画面,且诗本身具有节奏感,在诗歌的情境中,幼儿一边吟诗一边作画,颇有“诗仙”、“画仙”的韵味。可见,在美术活动中融入美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艺术迁移能力,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循序渐进,表现生活,鼓励幼儿创意表达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说:“创造行为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受到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假如这一过程没有直观世界的滋润,它就无法成为个人进行创造性工作时可以借鉴的资料。”我们在指导幼儿学习用笔和墨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思考,让幼儿把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画法表现出来。在开展美术教学时,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探索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大胆地去尝试和创造。如在绘画活动《菊黄螃蟹》中,我们先让幼儿观察水池边螃蟹的形体特征和横行的姿态,然后再组织幼儿开展有趣的“螃蟹哥”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思,幼儿通过观察和想象在宣纸上画出了形态各异、充满变化的螃蟹;最后我们让幼儿互相欣赏自己的绘画,并自由讨论如何画才会好看。需要注意的是,在幼儿画画时,教师应当给予适合的指导,如墨色的对比、笔触的简单应用、画面的动静搭配等。

三、欣赏临摹,发挥想象,增强幼儿艺术灵感

让幼儿从小接触经典,与名家大师直接“对话”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由此,我们布置了“世界名画乐园”,让幼儿有机会欣赏优秀的儿童国画作品和经典的山水、花鸟、鱼虫等国画作品,这些画构图明快、情趣生动,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特点,能够带给幼儿很多启迪和借鉴。另外,让幼儿从小与大师“对话”,学师们的构图、作画方式以及对线条、墨色的运用、处理等艺术语言,如大师齐白石的《虾趣图》以墨代色,似断非连,徐悲鸿的《骏马图》大气奔腾等,不仅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水墨艺术,感受水墨画的特殊韵味,还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在开展水墨诗画教学时,我们首先鼓励幼儿观察大师的作品,了解大师的运笔方式,学习如何刻画出马儿的毛色、力量、速度和神情,如何运用水与墨的交融、晕染创作深浅变化。然后引导幼儿模仿大师的方法作画,学师的精巧构思和生动笔墨。尽管幼儿的笔触是粗糙稚嫩的,但在临摹大师作品的创作活动中,幼儿充分表达了个性、展现了童真。通过不断临摹,幼儿在了解水墨的过程中爱上了水墨,作画水平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并提升了对艺术的敏感性,领略到中国水墨画的无穷韵味。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范文第3篇

一、让学诗的“兴趣点”有层次地展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目标有清楚的表述,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会出现第一、第二、第三学段教学一致化的现象,有些甚至在诗的意境等方面大做文章,极尽文学欣赏之能事。很显然,这些做法对孩子们来讲无疑有拔苗助长之嫌,是对“目标”达成的过程研究不够的原因。从根本上讲,古诗学习应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能够接受才能事半功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找到其中的“趣味”所在。具体来讲,应重点抓住三个“兴趣点”,从低到高,逐层展开。

一是“声”:古诗学习之初乃至之后相当长的阶段,“放声”读古诗是一个重要形式,要让孩子们敢于“放声”,善于“放声”,乐于“放声”,在“放声”读诗中感受到读“诗”的快乐、趣味。

二是“生活”:诗中所述之画面、情景、感情,虽是诗人之“生活”,但作为孩子来讲,只有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完成与诗人的对话,才能使自己获得“体验”,也才能从中享受到体验的快乐。

三是“语言”:诗的语言凝练而生动,可谓字字千金。让孩子们全面分析、完全掌握肯定是天方夜谭,但抓住一些经典的语言要素进行体味却是必须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诗的不断学习中找到新的“乐趣”,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注重凸显古诗教学中的画面感和韵律感

中国古诗,特别是小学阶段所选学古诗,大多用有限的诗句表达出极为丰富的意思,再加上“诗”所特有的语言形式,古诗大都具有很强的形象和韵律,就像一幅幅图画和一曲曲音乐一样,凸显出“画面感”和“音乐感”即“两感”。像画画一样,像唱歌一样去感受古诗的魅力,是孩子们容易、乐于接受的方式,孩子们会觉得古诗并非那么难,而是就在身边,就在心中。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优秀的古诗都宛如美妙的写意,寥寥数笔,浓淡相间,枯润相映,动静相宜,那每一笔后面都是跳跃的文字,那跳跃的文字中所包含的是诗人深挚的情感。文字是画笔,当文字在孩子们的口中高声吟诵时,在他们的想象世界里,看到的就是诗人笔下活生生的情景。这种把文字转化为形象,构画成画面的过程,就如画画一般使“画面感”与“诗”融合起来,学习“古诗”就变得有意思了。

古诗精炼的语言中也包含了汉字组合的技巧,这种技巧在平仄变化中就像一曲曲音乐,时而高亢,时而低吟,时而婉转,时而直接。读起来就像唱歌一样,富有节奏美,韵律美。如果空讲这种美,诗的学习就乏味了,像唱歌一样去学古诗,既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体验,在“唱”中,诗会变得如星星般闪烁。

三、利用好三种基本方法

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多,但有三种是最基本的:

1.诵读,这是古诗学习之根本大法,所谓诵读,也是大声地读、反复地读。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古诗亦是如此,但诵读绝非有口无心地读,绝非胡乱地读。只有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诵读的好习惯,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久而久之,情自然到。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要让他们听到自己读诗的声音,要在听自己“放声”中找寻乐趣,在听他人“放声”中感受快乐,要从不求甚解到慢慢体悟古诗的乐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范文第4篇

一、入时,即将学生引入作者及其作品所特有的时代背景中去。古代诗词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将当时特定的情境浓缩为精炼的文字,这些都与现代中学生有着巨大的时差。为解除这一时差,我在教学古代诗词前,总是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条件或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境遇,作品的时代背景。

如《蜀道难》一课,从题目就可看出该诗讲的是攀登蜀道之艰难。学生顺着这一诗眼研读:该诗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继而写蜀道高危攀越之难,最后写蜀地乃是非之地,人难以安居。由于时差的原因,学生对其内涵的理解只能停留于这一层面上,后来我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深入讨论,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其时正处于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诗人写蜀道险要与攀登之难,意在告诫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再联想到作者当时遭遇皇帝不重用,权贵排挤,最后被赐金放还的境遇,但诗中仍表现对国家命运如此的忧虑与关切,由此又可知诗人写蜀道之难还意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入意,即将学生引入到作品意思的理解中去。由于诗词受篇幅和句字的限制,语言高度凝练,蕴含十分丰富。所以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还引导学生对诗词句中包蕴的内涵加以探讨,这样使学生较深入地掌握诗词所表达的意思。

如《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把握全词情感的核心句。尤其是核心词愁,包蕴了作者多重的忧愁,更是掌握作者情感的关键。为此,我在学生自主把握词意的情况下,向全班同学逐步提出下列问题:文中哪个句子可作情感核心句? 问君,君为谁?自问,问何事?哪个词概括了全词的感情? 愁包蕴了哪些愁?讨论中,学生渐而发现一个亡国之君的愁之多:家庭支离破碎、优越生活不再、君王宝座失落、时光匆匆飞逝,这层层叠叠的铺大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由此学生也已深深感受到了词人极度哀伤的心情。

三、入境,即将学生引入到作品所特有的意境中去。中国古代诗词多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融。我巧抓这一特点,多借助多媒体的情境教学,或直接让学生根据句意画画。从而将学生引入诗词的意境中,感受到诗词的意境之美。

如《沁园春长沙》一课,我在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基本了解词意后,直切突破口,提问学生: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各概括了哪些内容?这一组典型的画面塑造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要求有基础的学生可当堂画画,基础不强的可图文结合,然后让学生到台前展示、交流。最后我再用电教图片展放,加以深化领悟。通过两个层面的构画展示与交流,学生眼前呈现出由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所组成的一轴轴多姿多彩的革命画卷,画卷中展现出抒情主人公的战斗风采和思想性格。

四、入情,即将学生引入作者及其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去。诗词的艺术魅力主要在于凭借充沛的感情,情景交融的意境,富有美感的形式使读者入情入理。因此,我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气氛和意境中去体验蕴含其间的情感,从而与作者在思想上发生共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17-01

1. 紧扣诗眼,提纲挈领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是一首诗的主旨所在,属画龙点睛之笔。只要抓住了诗眼,鉴赏古诗时就能提纲挈领,准确理解诗义。一首诗因诗眼使人更觉灵动与透彻,透过诗眼可以洞悉诗人的内心,可以把握诗歌的精髓。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绿”字,经过诗人多次的捻须苦思,改动十多次,终究凝聚成全诗的“眼睛”,这一个“绿”字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万物复苏,千里江岸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又在这无限生机中隐约表达出诗人奉诏回京的别样滋味。“绿”成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外显,凸显了该诗的神韵,使这首诗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

2. 创设情境,让学生看一看。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作为教师,要借助这些媒体向学生传递教育内容,可以使声、形、色融为一体,为课堂教学创造立体化环境,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宽信息传递的渠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古诗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再现诗文画面、感受诗的意境、感悟诗情,都有着莫大的帮助,从而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之意境。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文未出,声画先行,学生眼前展现的是一幅诗人站在黄河边观赏山川美景的中国水墨画,耳边回响的是古琴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渔樵问答》。此时,学生仿佛就置身于诗人当时的情景之中,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当时诗人在想些什么,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为接着的学诗明理打好基础。

3. 编成故事,让学生说一说。

由于古诗的语言要求凝练,它就不能像散文那样细细地表述,古诗中会有跳脱的空白。因为这一点,也就给古诗以无限的张力,给读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想象力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我们应该利用诗歌的优越条件来达到训练的目的。如《早发白帝城》一诗,诗人是如何" 还" 的?DD三峡旖旎风光使诗人陶醉其中?豪饮斗酒,诗兴大发,赋诗百篇?"人逢喜事精神爽",与艄公对话?如此等等空白,都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上古诗文本所开垦的原野,把想象的结果编成故事说一说,充分体会诗人李白的喜悦之情。

4. 体会思想情感

体会古诗感情,是真正读懂古诗的标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春望》,其表达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式与今就很不相同。小学生年纪小,体会感情尤为困难。怎样引导学生克服体会古诗思想感情的心理障碍呢?(1)适当介绍诗人写作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当地的情况。如教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南宋陆游的《示儿》、清人龚自珍的《杂诗》,就应该介绍诗作的时代背景,那么,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就减少了难度。(2)以情激情,促进学生情感迁移,使学生和诗人情感产生共鸣,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和亲人的感情,想象如果自己和亲人分处异地时,将如何思亲,遇到过年过节一人独处,心里又会有什么滋味,再体会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就不难了。(3)披文入情,从诗的内容探求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作蕴含的哲理。如《塞下曲》,可抓住诗作内容――李广夜里误石为虎,射石没矢的情节,进行分析,体会诗人对李广将军勇武的赞叹之情。(4)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品味。要教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思考诗作内容,在头脑中画画,反复吟味,体会思想感情。

5. 拓展延伸,巩固学习效果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范文第6篇

一、入时,即将学生引入作者及其作品所特有的时代背景中去。古代诗词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将当时特定的情境浓缩为精炼的文字,这些都与现代中学生有着巨大的“时”差。为解除这一“时”差,我在教学古代诗词前,总是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条件或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境遇,作品的时代背景。

如《蜀道难》一课,从题目就可看出该诗讲的是攀登蜀道之艰难。学生顺着这一诗眼研读:该诗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继而写蜀道高危攀越之难,最后写蜀地乃是非之地,人难以安居。由于“时”差的原因,学生对其内涵的理解只能停留于这一层面上,后来我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深入讨论,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其时正处于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诗人写蜀道险要与攀登之难,意在告诫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再联想到作者当时遭遇皇帝不重用,权贵排挤,最后被赐金放还的境遇,但诗中仍表现对国家命运如此的忧虑与关切,由此又可知诗人写蜀道之难还意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入意,即将学生引入到作品意思的理解中去。由于诗词受篇幅和句字的限制,语言高度凝炼,蕴含十分丰富。所以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还引导学生对诗词句中包蕴的内涵加以探讨,这样使学生较深入地掌握诗词所表达的意思。

如《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把握全词情感的核心句。尤其是核心词“愁”,包蕴了作者多重的忧愁,更是掌握作者情感的关键。为此,我在学生自主把握词意的情况下,向全班同学逐步提出下列问题:“文中哪个句子可作情感核心句?‘问君’,‘君’为谁?自问,问何事?哪个词概括了全词的感情?‘愁’包蕴了哪些‘愁’?”讨论中,学生渐而发现一个亡国之君的愁之多:家庭支离破碎、优越生活不再、君王宝座失落、时光匆匆飞逝,这层层叠叠的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由此学生也已深深感受到了词人极度哀伤的心情。

三、入境,即将学生引入到作品所特有的意境中去。中国古代诗词多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融。我巧抓这一特点,多借助多媒体的情境教学,或直接让学生根据句意画画。从而将学生引入诗词的意境中,感受到诗词的意境之美。

如《沁园春・长沙》一课,我在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基本了解词意后,直切突破口,提问学生:“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各概括了哪些内容?这一组典型的画面塑造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要求有基础的学生可当堂画画,基础不强的可图文结合,然后让学生到台前展示、交流。最后我再用电教图片展放,加以深化领悟。通过两个层面的构画展示与交流,学生眼前呈现出由“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所组成的一轴轴多姿多彩的革命画卷,画卷中展现出抒情主人公的战斗风采和思想性格。

四、入情,即将学生引入作者及其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去。诗词的艺术魅力主要在于凭借充沛的感情,情景交融的意境,富有美感的形式使读者入“情”入“理”。因此,我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气氛和意境中去体验蕴含其间的情感,从而与作者在思想上发生共鸣。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学生通过赏析,体验到本词上阕所构画的雄奇壮丽之景;下阕塑造的周瑜的英雄形象等。我顺势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上阕环境描写的目的是什么?下阕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的目的又是什么?他的抱负实现了吗?”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上阕环境描写是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是为了抒发作者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然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却真实地写照出词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映了其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至此,词人的情怀学生也已经了然于心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范文第7篇

一、吟诗

诗歌的教学,主要是以朗读为主。训练学生朗读和背诵,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令,它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抒发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

这首小令写得极其自然凝练,其意境、情调是和谐完美的。我们读这首小令,似乎是在欣赏一幅优美的图画: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漂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这是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前三旬,并列着九个偏正关系短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每一短语均为偏正结构,“正”是叙述的事物,“偏”是对所叙述的事物最简洁、最鲜明、最生动的描绘。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

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彩,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体了。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通过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把天涯沦落^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天净沙・秋思》堪称是景色与情思交融的佳作。

也可再这样引导:倘若把“枯”换成“春”,把“老”换成“玉”,那又应该是别一种景,另一种情。

这是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简单的分析,既可以使学生在对诗意进一步的理解上更好地熟读背诵,巩固第一步的“吟诗”,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步的学习――“作画”。

二、作画

文中的景显然已经吸引了孩子们,可是要让孩子们想象景中的情,似乎有点力不能及。因此,我想到了让学生把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画下来。对于作画,我提出的要求是,只要把诗中写到的事物画出来,摆到恰当的位置上即可。

吟诗、写文章,这些都是语文课的内容,倘若把绘画作为语文作业,大概会有异议。但没有想到,一向对作业极反感的学生们听到这一任务非常惊喜,马上动笔开始创作。一些原本对绘画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跃跃欲试。

一个学生在第二节课的作文中写到:“我不喜欢绘画,也不会绘画,但诗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就好像早就摆好了等着我去画一样。等我一步一步地将那些景物呈现出来时,我被诗人惊人的想象力震撼了,不知不觉两行热泪流了下来。是感动吗?是难过吗?是孤独吗?……是的,大概都是。”

以上是第一节课的内容。全体同学在课堂内完成背诵,有绘画功底的学生已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完成的可以在同学中传阅他们的作品,给不会绘画的同学以提示,没完成作品的同学可在课后完成。

第二节课,把学生的作品贴出来,用20分钟开一个小型展览会、评议会,让学生们畅所欲言。

全班54个同学,画出了54幅不同的作品。当然,由于大多数学生绘画水平实在一般,所以交上来的作品五花八门。枯藤、老树、小侨、流水还好说,大家基本会画。可是乌鸦不知画成的是小鸟还是小鸡,瘦马成了一堆白骨。有工笔画,有简笔画,还有新潮的卡通画。虽然水平有限,但其中也不乏精妙之作。一些有绘画特长的学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当然不甘寂寞,不仅画画得比较好,而且他们觉得这样的课让他们扬眉吐气,因为终于有了露一手的机会,他们的特长得到了同学的肯定。而不会绘画的同学对自己原来在美术课上的表现很懊悔,对绘画有了新的认识。

接着用25分钟写作文,内容是写自己绘画的感受,或写观画的体会,也可评议自己的或同学的画,字数要求400字左右。这样学习进入到第三步一写文章。

三、写文章

因为有内容可写,也有切身的体会,所以这篇小作文写得很好。有个学生在作文里介绍自己画乌鸦的方法,先画一只小鸡,然后把鸡嘴画得长一点、扁一点。有个同学介绍自己的绘画方法是“组合式”,即把在不同书中找到的这九种事物重新排列组合。学生的这种创造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争议的地方比较多,关于“西风”,A同学在评议B同学的画时说风是无形的,B同学把风用线条画出来,实属画蛇添足,不如其他同学借枯藤借落叶画风好。B同学在自评画中说,他用线条画风是受卡通画的启发,这样画更生动形象。还有个同学写到:“我现在真正明白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了。”

薛俊文同学的作文道出了我这两节课的教学目的,他说:“我认为语文老师并不是让我们创作美术作品,而是写一个语文作业,只要我们绘画时把诗的意境自然地流露出来即可。通过绘画,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诗意,领会了用有形之物表现无形之情的妙处,懂得了欣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陶冶了艺术情操。”

作文不必评改,让学生相互交流即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范文第8篇

让孩子借助古诗的学习受到民族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感染,从而奠定文学爱好与文学素养的根基,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古诗语言精练简洁、意蕴丰富,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习古诗的困难在低年级显得尤为突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蔡玉琴老师提出:“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低年级古诗教学切忌逐字逐句讲深讲透,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不讲究策略,机械单调地死记硬背,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学对师生而言都将是一种苦役,教学效率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情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达到教学的事半功倍呢?为此,我们经历了多年的探索,觉得以下策略的实施,效果颇佳。

1识识记记,模糊感知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是一个自觉与不自觉的理解过程,低年级学生虽然小,但也有一定的理解感悟能力,所以教师要用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喜欢诗情诗境,自觉自愿地读记。在学生读记的过程中来点巧妙的点拨引领,来些竞赛评比和鼓励,让学生越读越起劲。这一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效的朗读和背诵。如《草》(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教学,首先可以用课件播放诗歌描写的画面:古原上的野草蓬生蓬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学生结合画面去读,去想,在潜意识里将文字还原成画面,将画面融入文字中。在学生充分读,充分感知的前提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知和理解。教师可以装懵懂,问问学生:“那么多漂亮的花为什么不写,偏写这草呢?”学生就会把草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特点说出来。教师再追问:“从诗的哪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了草旺盛的生命力?”顺势让学生说说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理解。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心倾听,积极参与互动,出现问题适机进行巧引妙拨,错误之处纠一纠,不足之处补一补。

2画画想想,感知形象

有不少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勾勒画面的也许是一个词,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整首诗。这样的古诗在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借助注释、工具书去进行理解,感知,教师再引导其疏通诗意。在学生对诗文大意有大体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想象,在头脑中构建画面,浮现出诗所描写的人、事、景、物,从形象入手感知诗情诗意。我在《村居》(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一文的教学中,在学生初通文意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如果要给诗配画,应该画上哪些景物?学生说应该画上草,飞翔的黄莺,放风筝的孩子,杨柳树……学生说出所配景物之后,再说说各种景物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画,要求结合诗中词句来说。学生说草应该画得生机勃勃,黄莺应该是在空中快乐地飞翔,因为诗中写到“草长莺飞二月天”,二月的草是春天的草,是生机最旺的,二月的景色是非常美丽的,飞翔的黄莺肯定在快乐地欣赏美景。学生说放风筝的孩子也是很快乐的,因为诗中说“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果不喜欢怎么会一放学就急忙去放呢?学生说柳树应该是在风的吹拂下轻柔地摆动着枝条,因为诗中说“拂堤杨柳醉春烟。”……说完,让学生画一画。这样,在画画、想想中诗所绘之形就到了孩子的脑海中。

3说说演演,感悟意境

明代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诗讲究意境,意境或深或浅,或显或隐。古诗教学如果不讲究意境的体味,那就体味不了古诗的风骨,就感受不到古诗的精妙,学生的学习定然是寡然乏味的。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对古诗的意境不必深挖透究,但应该让学生力所能及地去感悟。下面以古诗《春晓》(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一文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让学生在说说演演中感悟诗的意境。《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将春天的景物生动活泼地描绘出来了,同时抒发了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全诗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意境清新而幽怨。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完诗自己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教师注意顺势点拨,让学生将画面之外,和诗有关的情与境想象出来,表达出来。引导学生想象为什么“春眠”会不觉晓,想像睡者在春天里的那份舒适与惬意,想象啼鸟处处、声声为春天而歌的欢愉;想象夜晚风雨弄花的别样情致,想象落英缤纷,花瓣铺地的妩媚……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换位成诗人演一演,用上动作,带上表情,以第一人称,将据诗想象的画面、情境表达出来,并将自己内心生发的对春景,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表达出来。这样,在学生情趣盎然的主动学习中感悟了意境,并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4仿写创编,学习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