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作文家乡的变化

小学作文家乡的变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作文家乡的变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作文家乡的变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立足;乡土;写作文

和同事聊天,常常听到他们诉苦:农村孩子的语文素养太差了,写出来的作文简直糟糕透了:没有真情实感,语句不通顺,没有鲜明的主题……但通过我这几年教学作文的尝试,却往往能够从学生的作文当中找到惊喜。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作文教学的一些心得。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所致。导写脱节,读写分离。一是作文指导上,年级与年级断层,教材与大纲脱节,中年级在辛辛苦苦指导谋篇布局,高年级又在一个劲儿矫正标点符号,或者重复指导,缺乏层次性。只有粗枝大叶式的宏观调控,没有循序渐进、丝丝入扣式的微观指导。这种只有目标而无路标的作文指导使孩子在作文这条路上无缘无故走了许多歪路。二是读写并未做到真正结合。很大一部分课堂上,内容的理解总是占去大量的时间,正当要涉及写法时已临近下课,于是蜻蜓点水,大有走过场之嫌。应付考试或为完成任务而教学作文。传统的作文教学常常局限于作文课上的八篇作文教学。我们知道作文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劳动,作文教学的过程是要让学生进行由事物向认识的转化,由事物向文字的转化过程。

二、作文教学对策

开掘农村小学存在的作文素材方面特有的客观优势。《课标》中“课程标准”部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发挥、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

1.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

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2.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3.体验家乡飞速发展,抒振奋之情

随着计划经济的淘汰,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孩子参观回族工业园区、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路的更新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小学作文家乡的变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体验优势

如何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课程标准》)因此,我们应大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利用农村的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一、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二、体验先辈精神,叙崇敬之情。

先辈们的事迹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资源。我们这里有著名的驼峰航线,让学生参观驼峰航线的纪念碑,再让他们查阅资料,这时他们脑海中一定会展示出一幅幅昂扬奋发、坚贞不屈的精神画卷,这里的军营生活是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我让学生去了解烈士事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种种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继而产生了强烈的倾吐欲。此时,进行习作练习,学生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多数同学还联系自己做了真诚的反思,这与以前空洞的口号式习作截然两样!——习作的过程再次升华了同学们的感情,净化了同学的心灵。

三、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家乡的幸福,长在山乡的优越,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四、体验家乡飞速发展,抒振奋之情。

随着计划经济的淘汰,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孩子参观果园、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成片的农家乐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

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路的更新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五、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六、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班级责任田”大显身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

七、尝试后的体会

1.跳出“作文”教学作文——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保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作文”教作文。立足育人的高度,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习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段真实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才得以成功,才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作文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作文家乡的变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加强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06

作文既是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文字,来进行表达、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的一种表述活动。从当前的作文教学实践来看,课改下的作文教学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清、忽视学生写作材料积累、忽略作文当中的审美教育等,因此通过作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审美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小学作文教学具有高形象性和高情感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为审美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图景,也为学生将来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一、感受生活,耳濡目染

生活是美好的,幸福的生活往往给学生创造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的审美教育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生活的美,书写美好生活中的美人美事。

人的灵魂是美好心灵内在美的一种表现,因此,引导学生写人,就要让学生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把人物的内心表现出来。比如写《他的魅力》,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去抓住人物的外貌、衣着,还要抓住人物的心理、语言,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描述,思考这些描述对人物的性格发展起到的作用。

比如一位学生的习作写的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同学。在写作时他重点描述了这个同学的外貌,白里透红的脸上镶嵌着两只明亮的眼睛,两道弯弯的眉毛就像弯弯的月牙儿,乌黑的头发上还扎着一朵粉红色的蝴蝶结,看上去是挺惹人喜爱的,学生听了也觉得很美,可是作文却对其助人为乐的事简略带过。而另一位学生一样写的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选材对象是为顾客服务的钉鞋师傅,写作的学生并没有写他的外貌,但当他把这篇作文介绍给全班同学的时候,大家都很感动。此时,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形象,要先了解人物的内心,再关注他的外貌。有些人虽然外表不美,但有颗金子般的心,那他也是很美的。所以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给他们以启发,帮助他们提高审美认识。

二、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对大自然感悟就是一种欣赏美,也是我们作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渗透的一项重要因素。对大自然的欣赏、感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陶醉,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种自然美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人们所依赖生存的环境,如我们的耕地、我们的小区花园、我们的校园等,这种自然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凝聚着人们辛勤的汗水,常被称之为第二自然,它是我们作文教学进行审美的重要素材。

还有一种就是原生态的环境,如高山流水、碧海蓝天、青山绿水等。它是我们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与人类相辅相成。冬天,雪花纷飞,银装素裹的世界是那么的恬静美好;春天,春暖花开,小草探出了小脑袋,花儿的叶子变得嫩绿,花朵变得鲜艳,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秋天,桂花飘香,天空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树叶凋零,唯有枫叶火红得像一团团火。所以未经改造的自然,同样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写景的作文进行写法指导。如写我们身边自然的景色,不仅要把这种自然之美生动展现,还要启发学生表达出对这种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例如写《落日》,落日是美妙绝伦的,就像一个大红灯笼,充满了可爱与轻盈,表现出作者对落日的喜爱。再如写我们生活中进行雕琢的生存环境,例如《画卷般的校园》《变化的家乡》,在引导学生写作时,不仅写出景观美,还要写出人们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智慧,赞扬他们的勤劳与勇敢。

三、把握特点,绽放思维

小学作文家乡的变化范文第4篇

一、瞄准级段目标,科学分层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很多老师对分层作文教学都持赞同态度,在教学实践中也愿意尽力实现分层教学,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自身的能力水平基础上有所发展和进步,小心呵护每位学生的写作兴趣。然而,有些老师往往只看到本班不同学生间的差异,并分清了层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却忽略了各年组之间的不同层次的作文目标,以及作文教学对不同阶段学生的递进式的要求。这种只重小层次、忽略大层次的做法有时甚至会成为个别老师放任学困生的借口。只有坚持大层次前提下的分层教学,才能不断促使老师研究作文分层教学的课题,细化作文分层教学的手段和目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才不会因为学生作文能力强而无限制地提高要求,也不会因为学生能力差而无限制地降低层次要求。

比如,学生升入中年级后,要着重从片段训练入手,在观察、思维、积累的前提下,应通过重点训练,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做好与高年级的衔接。因此,中年级老师在作文分层教学时,应在这个前提下,对班级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在片段的写作指导中,对学生作文的内容、顺序等方面区别要求。如果仍以低年级的目标来要求学困生,则会使他们失去后续发展的机会。

二、坚持“活性”原则,完善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一般做法是:按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但我认为,分层的标准不能只有“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这一条,我们还要关注另一个标准,即学生的作文本身的层次。这两者是不能等同的。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优生写出差作文或中等生写出优作文的现象,这里面涉及学生的写作状态的问题。学生写作准备是否充分、兴趣与欲望是否强烈,影响着作文的能力和水平,学生的表达习惯也决定了他可能对某种文体的兴趣的高低。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写作状态没有足够的了解,也是很难提高作文分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的。因此,分层的“活性”化是不容忽视的,它既是对分层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更能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坚持“活性”分层,一方面要求教师做好学生档案的动态管理,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对学生的印象和层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心中要有一个“隐性”分层,以便在指导时区别对待,而且要灵活运用“显性”分层,即在分层的要求和目标确定后,也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层次和目标。在作文评议时,也能坚持从三个层次分析评议。由于层次目标的选择是学生自主决定的,学生作文的优劣也不是由老师独自划定的,所以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能有效地让学生发挥潜在的优势。

三、巧用两级复式,落实分层教学

作文分层教学的方法符合新课程理念,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以生为本”的精神,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有思想而无行动,出于省事或其他原因,无法或不愿让这一理念指导行动。我们要把作文分层教学的理念变为切实可行的常规做法,而借鉴复式教学的形式采取“同级复式指导”的做法,是较为有效的途径之一。首先,对学生科学地进行分层,确定组别。依据复式教学的经验,一般只宜采用两级复式,把学生分为“中优”和“中差”两个组。然后,制定复式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不仅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标准,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还要突出目标的层次性,做到分别要求,区别对待。这样,操作起来也较为方便。

以两级复式的方法来落实作文分层教学,关键在于优化教法,分层指导。复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动静搭配,所以两级复式法也类似于此,宜采用分合式和轮换式。分合式的基本模式为:合――教师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并提出分层要求。分――教师帮中差组审题、选材,明确要领,此为动;中优组则同桌互议,自列提纲,同桌交流,此为静;中差组按老师的指点和提纲写作,由动而静;中优组与教师互动,教师精心点拨,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并接受巡视和检查,他们由静而动。合――指名各类代表交流写作情况,特别是进行片段评改,老师集中指导后,学生再自我修改,进一步完善习作。轮换式即在整堂课中,除开头由老师简单导入、激发兴趣外,其余环节由两组学生动静交替进行。

两级复式的分层指导操作性强,真正实现了作文的分层教学,让每位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但两级复式采用的是明分法,如果方法不当,也极易对中差组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尤其是对中差组更要格外关怀,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期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四、善用网络环境,优化分层教学

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作文能力水平和状态等千差万别,致使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时难以驾驭,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我们能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充分整合,也不失为将作文分层教学进行到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把学生请进多媒体教室,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进行分层教学比传统分层教学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各种情况分成多个不同的层次,设置多个层次的目标,从而从容地实施同时异步教学,采用正面交流、在线讨论等个别实时反馈和作业、考试等延时反馈的方式掌握学生的作文情况,摆脱了传统方法的各种束缚和限制,使作文分层教学目标得以充分实现。

小学作文家乡的变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写作;写作能力;作文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听、说、读的思维延续和发展,同时又是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水平的综合反映。因此,学生写好作文并非易事,需要多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在活动中培养写作能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拓宽学生的生活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拓学生的写作源泉。(1)在每次活动前,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带领学生参观泰州引江河水利枢纽,远看长江百舸争流,近观船闸进出繁忙景象;到海螺水泥厂参观访问,了解水泥的生产工序,体验工人叔叔工作的辛苦;参观工业园区,观察家乡新貌,了解家乡巨变。(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组织学生野炊,布置学生植树种花、种菜锄草、捡稻拾麦、饲养宠物等。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认真观察,积累写作素材,这样既解决了学生作文无话可写的问题,又促进了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从而陶冶了学生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思维是观察的深化,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同时,要求他们开动脑筋,认真看一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更好地感知,让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思考各种现象的原因和结果,分析比较各种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达到提取写作素材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指导学生多读、多练、多记

小学生要多读、多练、多记,读写结合才能提高写作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的确有道理,强调了多读才能挥笔自如。多读多写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积累规范化的语言,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博览群书,博采众家之长,扩大学生的视野,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平时多进行小练笔,可分为写人、写事、状物三部分。(1)写人的文章。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选一个或几个事例,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可写家庭成员、老师、同学等。(2)写事的文章。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写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出现的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不管是难忘的、开心的、有趣的、伤心的、糟糕的、悔恨的事情都可以写。(3)状物的文章。要求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作具体形象的描绘,给人以清晰的轮廓,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春夏秋冬的变化,雨雪风霜的来临等都是练笔的内容。此外,还可以结合当时当地发生的事情,语文课本中写作的结合点,适合练笔。可以练不同文章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练不同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看图作文、读后感等),练不同人称(我、你、他),练不同记叙方法(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练不同作文形式(扩写、缩写、续写、仿写、改写等),练不同题型(命题、半命题、自由命题)。总之,通过多练笔,学生的作文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三、在作文修改方面下功夫

作文的修改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措施。首先是学生自己修改,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从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文字、书写格式、标点符号、卷面等方面进行修改。不能光教师改,要师生一起改。在作文课上,学生把草稿写好以后,让每个学生认真读读自己的草稿,教师和学生进行评议。看谁写得好,好在哪里;谁写得差,差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才能变好,让学生畅所欲言,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当然还可以互相修改,小组修改,并适当面批。

小学生自尊心和好胜心很强,喜欢听表扬,希望每次付出的劳动都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哪怕一句激励的话也会使他们兴奋起来,信心大增,所以教师批改后书写的评语要有鼓励性,使学生时时感受到教师寄予的殷切期望,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教师不要在表扬鼓励上太吝啬。“你真棒!这篇文章很有条理。说明这件事时再具体一些,就更美了!”“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好孩子,如能开门见山,文章就更出色了!”“你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要继续努力加油!今后若能在书写上再认真些,就更好了!”这类评语会使学生写作兴趣更浓,越写越想写,越写越起劲。

通过多种途径训练,不失时机地进行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日积月累,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参考文献:

小学作文家乡的变化范文第6篇

学生起步作文,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一般要学会1000多个常用字;二是要阅读一定数量的范文,从范文中获得有关的知识,积累词汇,学习表达方法。

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安排一年级学会440字,二年级学会740字,两年学会1180字,阅读范文80多篇。识字进度慢,阅读量少,拖了起步作文教学的后腿。

而小学作文训练的程序是:低年级着重练习写句、写话;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断;高年级着重练习写成篇的作文。作文训练分为多级过程,写完整文章的训练滞后,难以有效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从作文教学的历程看,总摆脱不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内容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顺应他们的心理;训练方法划一化,齐步走,忽视学生个性的差异。

作文是一种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能力的发展,靠学生自主训练、实践、应用。指导学生作文,必须以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基础,同识字、阅读和发展口头语言同步进行。作文教学要有新的突破,应力争提早起步,引导学生自主练笔、学用结合,把激励学生的内驱力摆上重要位置,贯串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

一、提早起步

要发挥汉语拼音工具的作用,加快识字,提前读写。汉语拼音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多功能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能熟练直呼音节,就为他们独立识字、独立阅读创造条件。在学生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可用拼音代替汉字写话和作文,使识字、阅读、作文互相促进。

小学生自读课本,对加快识字,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提早起步作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鼓励学生阅读自读课本做到“三达标”,即熟读课文,每课自学几个生字,能回答课后问题。并以引导学生读好自读课本为中介,过渡到阅读其他课外读物,努力使学生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为起步作文创造条件。

学生通过课内课外两条渠道的学习,增加了识字量,扩大了语言积累,一般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就可以起步作文。从写一两句至几句记实性的话开始,逐渐过渡到写命题日记和短文。

二、自主练笔

作文是学生运用书面语描绘多彩的世界,表达真情实感的心灵劳动。只有学生熟悉、感兴趣、有表达愿望的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动机和热情,从而动脑动笔将它表达出来。这是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体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即知、行、意、行综合作用的复杂心理过程。指导学生作文,应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坚持“激励、自主、开放、个性化”的原则引导他们自由自在地独立思考,独立作文。这是发展书面语言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的做法:一是写日记,放手让学生写自己具有的独特性的内容;二是结合生活,在教师的诱导下,捕捉机遇写情境作文;三是按教科书上的安排,进行说说写写的作文训练。

实践证明,“奉命作文”,路于狭窄,学生望而生畏;自由作文,不受时空所限,写作内容取之不尽。而学生自己选材定题,可从整体着眼,传达一个完整的信息,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打破分阶段从句到段再到篇的训练程序,能有效发展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从我校一、二年级学生的习作看,写入叙事、描景状物、议论抒情都有。或实话实说,或虚构幻想,题材广泛,富有生活气息,充满童真童趣。家乡变化、军民抗灾、台湾地震、谴责北约、、国庆阅兵、“神舟”上天、环保问题、喜迎新千年等题材,都在他们稚气的笔下反映出来。

三、学用结合

学校是由师生员工群体组合成的“小社会”,学生是这个“社会”的小公民、小主人。学生在学校受教育,是他们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他们通过这个“小社会”的教育与熏陶,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创新与发展。我们觉得把学生的作文,单纯看作语文科的一种作业,仅在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是不够的。这样,不可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也不可能更好地发挥作文的育人功能。我们把学生的作文训练,从“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尽量使学生的作文具有实用目的,成为他们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手段,成为交际和表现自我的工具,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讲台、舞台、广播台、校园墙报,都当作学生学作文用作文的场所,当作学生练文炼人的基地。学生在学作文用作文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形成了陶冶情感、美化心灵、促进精神文明、优化育人环境的综合效应。

四、注重激励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成功因素中,情感因素起决定作用。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鼓励参与、鼓励表现、调动情绪、培养兴趣、激发动机,放在重要位置。做法有:(1)样板激励。学生群体中会冒出一些先走一步,作文写得好的拔尖生。树立样板,有了“带头雁”,就能影响和带动一大片。(2)目标激励。具体明确的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我们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近期目标:鼓励学生每周读l-2本课外书,写3-4篇日记。远景目标:争取到小学毕业,读满300万字以上的课外书,能写500字以上的日记、作文。(3)成果激励。学生在练习作文的过程中,有量的积累、质的提高,有创新精神的萌发。我们十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重视通过不同形式,给予表扬鼓励。各班都制作了学生课外阅读和日记登记表,逐周登记公布学生的读写情况,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和进步足迹。期末,还把每个学生的识字量和读写情况写进学生的素质报告中。(4)环境激励。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因素,学生练习作文,需要开辟一个大语文教育环境,需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语言的氛围。我们着重抓两条:一是广辟信息渠道,用好信息资源。让学生源源不断地有新书可读,有儿童报刊可供阅览。通过获取新信息,激活思维,触发灵感,从而使作文常写常新,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二是办好“小火炬广播台”和 “小作家园地”,使它们成为经常性的练人练文基地。广播台每天定时让学生亲自播出自己的习作;学习园地几乎天天有学生的新作发表,人人都有发表文章的机会。环境育人激励人,互相影响,产生了人人乐于作文、勤于动笔的良好效应。

小学作文家乡的变化范文第7篇

一、农村作文教学城市化现象的原因

首先教材内容的城市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材越编越美,但从课文到习作、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甚至词句训练,更多反映的还是城市生活。

其次众多的儿童读物多以城市生活为背景。以近年来颇受儿童欢迎的童话、小说为例,主人公几乎均出生在城市,他们各种有趣经历大都是城市生活的反映。各类学生作文选、报刊发表的优秀学生作品,也是以反映城市生活居多,这些读物无疑对学生作文的题材取向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最后作文教学方式封闭,学生闭门造车,很难将作文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教师为学生提供“引路”的范文,立意高,选材新,并且多出自城市学生之手,反映的是城市学生的生活与感受。

二、农村小学作文必须立足农村实际

笔者认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必须立足农村实际,发挥农村学校独特的优势,积极开发利用农村作文教学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作文不竭的源泉,进而感受作文的乐趣,更加热爱农村、热爱生活。

1.从农村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作文生活化理论认为,小学生作文应是学生真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反映,只有储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才能有话可写,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农村教师应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特点,引领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1)观察自然山水之美。农村虽没有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有碧空沃野、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有春之绿、冬之雪、夏之花、秋之果,可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这些自然之美,表达不出这些自然之韵呢?关键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细腻的心灵。除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由观察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教师要重视对观察的引导,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2)了解丰富的人文风情。我国农村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悠久的文化、独特的地域风土培育出了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风情往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并且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感受当地农村人文风情,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这方面的写作素材,而且可以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

一是感受乡情。受生产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和亲缘关系的影响,农村人憨厚、纯朴、真诚,与城市相比,农村人更注重交往和互助。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搜集这些素材,鼓励他们将这些素材引入习作中。

二是了解乡俗。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不同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风俗,这些风俗在节庆、婚丧嫁娶等重要的场合表现尤为突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农家传统文化的体现。这些风俗大多反映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教师可以利用节庆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当地民俗,探究民俗的来历、演变,捕捉其有趣的故事。

三是体察乡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人们的生活、精神状态等都发生了变化,通过观察、访问、实地调查等,了解和感受这些变化,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习作开拓广阔的空间。

(3)体验农村生活的甘苦。农村的孩子多数在耳濡目染中真实地感受农村生活,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增加,许多农村孩子也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不能深切地体验农村生活中的乐和苦,这对他们人格的形成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多和家长交流,主动承担家务。也可以利用农村学校的独特优势,有组织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助老、助残活动,在活动中增加体验,积累生活经验。

(4)感受有趣的乡村生活。学生的乡村生活较之城市的孩子,多了几分自由,多了几分快乐,天地更广阔,生活更是惬意。农村学生春天到野外放风筝、摘野花,夏天到小河里捉小鱼、摸螃蟹,秋天到野外逮蚂蚱、摘野果,冬天还可以跟着叔叔、伯伯到野地里逮野兔,真是乐趣无穷。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感受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丰富多彩的事物记下来,让学生从这些有趣的生活中有所发现,使身边这些小事成为写作的“素材仓库”,作文时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从农村生活中学习生动的语言

(1)农村谚语。农村谚语是农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都非常生动形象。学生通过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谚语,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

(2)春联。春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春联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春节来临,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新的一年生活更加甜美、富足。春联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各个方面,且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的陶冶和艺术的享受。

(3)惯用语。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炼准确。这些词语格式大都较固定,具有特定的意义且具有强烈的修辞色彩。

小学作文家乡的变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作文教学;素材;发掘;返朴归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审视当下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怪现象:一方面师生感觉视野没有城市的孩子宽阔,动笔时无素材可选;另一方面,广阔农村有着许多城市没有的鲜活素材,师生却看不到,弃丰富资源不用。

我们三余镇物产丰富,有着“粮棉故里,江海乐土”美称。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先生曾在三余垦牧,总理曾把从美国引进的岱字棉原种放在三余繁育。在勤劳智慧的三余人民精耕细作下,三余地区产棉量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三余濒临黄海,有着丰富的海产资源,美丽的海边景色,赶海、野炊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童年生活方式。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作文教学中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农村地域资源,让学生回归生活,抒写“农”味十足的生活,在感受到家乡美的同时觉得作文有话可说,自然就能写得出彩,写作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一、观察自然,描写景物

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大自然的美景历来是各代文人骚客赞美、抒发美好情怀的对象。农村田野风光是非常美丽的,这是学生观景、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春天,油菜花开了,金黄的一片,好像为大地披上了一条黄地毯;夏天,桃子、西瓜、菜瓜熟了,圆的、长的、红的、紫的,色香味俱全;秋天,棉花像下了一场大雪,一派丰收景象;冬天,各种植物秆儿在地里放哨,卷心菜、小青菜等绿油油一大片。它们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身在农村的学生本应占有这份独特的资源,让大自然的美景融进自己的作文中,就像一幅只用色彩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在字里行间处处流淌。学生欣赏这些大自然美丽的画卷,陶冶了情操,捕捉到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一举两得。

有一次,我带着学生观察盛开的油菜花,让他们远看、近看、闻香味,询问农民伯伯油菜的生长过程。学生通过观察,不但能感觉到自然美,还能体会到农民的勤劳,写起作文来就会有话可写,有感而发。

二、学做手工,抒发感想

回想我们小时候,从家到学校只有几百米的路程,却要走上半个小时,一路上折取各种叶子做成手工制品,其乐无穷。作为农村孩子,要融入这广阔天地,通过手工制作,让天然的生活环境提供无穷的快乐和大量的写作素材。我在平时会让学生用芦叶作喇叭,用文蛤、海螺、螃蟹的壳制成各种手工艺品,采集树叶、花朵制成各种植物标本,用各种谷物、蛋壳粘贴成妙趣横生的图画。各种各样的秸秆,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变成了一样样精巧细致的手工艺品。只要师生有一双慧眼,这样的手工制作内容是非常多的,制作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就是另一种游戏方式。将其诉诸笔端,何愁无佳作诞生?

有一次,我让学生学用芦稷(我们当地生长的杆儿细长,形似甘蔗,味甜有穗的农作物)的穗头做成扫帚,变废为宝。因为这种扫帚在农村很常见,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学生首先在家中向长辈学,在课堂上比赛,看谁扎的扫帚既美观又结实。学生经过反复尝试,不断实践,很多学生经历了失败的考验,培养了耐心和细心,最终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个过程和感受是非常深刻的。把这个制作过程和感受写下来,学生有话可写,情真意切。

三、细心观察,刻画动物

农村孩子从小就和动物打交道: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小兔、小羊、小猪……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养一些,喂养小动物的过程是童年生活中一段难忘的岁月。农村孩子可能不会写肯德基的美味,但是谁不会写自家生蛋的母鸡呢?这些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喂养的过程都是学生作文中极好的素材。同时,在农村,昆虫类的小动物随处可见。观察这些小动物,可使孩子们获得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这些富有农村特色的生活内容,是城市里的小学生难以感受到的。

我们三余紧靠黄海,不少家庭靠捕捞为生,观察海鱼、海虾、海蟹,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把这些观察到的东西写下来,笔下小动物的形象定会栩栩如生。我班有位学生不太会写作文,属于“榨文”类,我指导他从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写起。该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写的《螃蟹上树》令全班刮目相看,经过修改后在校报《小太阳报》上发表了,对该生鼓舞很大,他的作文也越写越好。

四、劳动活动,体验生活

农家的孩子大都亲历过田间劳动,劳动的过程是体味辛劳、感受丰收的过程。例如在春天和父母亲一起移棉花钵,夏天采冬瓜、西瓜,秋天到田里拾棉花等劳动都是非常有意思的。学生有了亲身经历,写的作文就有血有肉。如有位学生写了他一天拾棉花的经历,把自己从拾不干净、速度慢、手上被棉花杆儿划出了血印到掌握窍门、完成任务的过程记录下来,非常生动、感人。

农村是个大舞台,嬉戏活动方式很多。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如海边野炊、放风筝等来发掘写作素材,这样既能唤起儿童写作的热情,又能丰富写作的内容。通过活动,学生的作文充满灵气,令人百读不厌。

【参考文献】

[1]王良祥.发掘农村小学作文素材隐性优势提高作文教学效益.《教育艺术》.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