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年的故事传说

年的故事传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年的故事传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第1篇

关键词:都市传奇;谣言;流言;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239-01

都市传说,是指在都市间被广为流传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一些不真实,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一被民俗学者所使用的词语,最早在1968年出现。一位名叫Jan Harold Brunvand的学者在他1981年出版的《消失中的便车旅行者:美国都市传说与其意义》一书中首次推广都市传说这个概念。

都市传说其特点是多在聚会中以“朋友的朋友”的真实经历来讲述,而故事内容通常匪夷所思,引起人们新奇、愤怒、惊恐、恶心等。一是这些传说中时间,地点及故事来源等信息颇具可靠性,二是故事内容贴近生活,很能符合本时代民众的审美旨趣。这些都市传说,虽然就其深层本质来说,与传统传说有一脉相承之处,但就传播形式而言,则多呈现新颖的形态。

无论出处,都市传说通常包含以下一个或更多的共同特点:故事以原见证人或参与者的代表的口吻被复述;如果不听从故事中的劝告,通常会有很可怕的后果,可憎的诅咒贴也是归属于同类,“在三日内@三个朋友,否则”。人们最终因为好奇或恐惧甚至恶意报复化身为下一个带菌者;故事以“一个朋友告诉我的”作为吸引人的手段,而这位“朋友”通常是一点信息也没有。完全捏造的都市传说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没有事件的详细资料,如名字,日期,地点等信息。

多数的都市传说以警告或警示故事的形象呈现,例如在卡普费雷的《谣言》中出现的“鲁昂市的绑架白人妇女的服装店”,人们纷纷传说有一些年轻的女人在试衣间中失踪,而后经过学者和研究人员的调查,这个奇妙的故事源自于女子寄宿学校的教工对于偷跑出去逛街的女学生的告诫,劝阻这些好奇心旺盛并且单纯的女孩远离纷乱的市区。

这类都市传奇多数是善意的,如果理性的劝导不起作用,监护者就会喜好杜撰出恐怖故事阻止孩子们的脚步,最后必将出现一句警告或者恐吓的概括性言论,明确的指出让听众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而另一些则是“分布范围很广的错误信息”,比如网上盛传的“交通卡放在微波炉低火加热15秒内就可以充值”,虽然并无多少人去亲身实践,但是人们在传播消息的时候已经将其确信为不需要验证的真理。此类传闻并无多大的故事性,但是已经根深蒂固的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不少已经被奉为新的偏方或窍门。

还有一些都市传说会牵涉到一些未被解释的现象――例如在遍布日本中小学校舍的“七个不可思议”,又比如铜锣湾温莎公爵大厦云石出现狐仙图案,这类根深蒂固的,口口相诵代代相传的传闻已经不需要任何的故事情节,本体就会被改编成无数的恐怖故事――虽然上述这两种“事实”并没有如传统都市传说中的故事性元素,但它们仍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了典型的都市传说元素如恐怖,刺激或警告。

都市传说的传播多数首先在带菌者的人际圈中扩散,首先是A君声称此事发生在他的某一位友人X君身上,他向朋友B君讲述了这个身份不明的X君的遭遇,B君又将此事当做茶余饭后的闲聊讲述给C君和D君,其中D君又将这个故事添油加醋的改造一番后放到他常登陆的论坛上,这个帖子又被F君和E君还有G君转发……人们常常在转述故事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夸大,于是人际传播变成了群体传播,甚至有可能这个已经被改名为Y君的X君的故事最后又传回了A君的耳中,但是此刻已经变成了另一个完全不相同的故事。

每个时代的都市传奇,反应出每个时代的价值判断与道德意涵。例如“年轻人在酒吧中醉酒,醒来时发现被浸泡在满是冰块的浴缸中,肾脏已经被割除。”这个故事从美国流传到墨西哥、菲律宾、泰国、台湾和大陆。在相似的内容背后,展露出当代社会的价值判断与道德意涵――要抵制诱惑,不要;要谨慎小心,不要信任陌生人;在email都市传奇“转信救病童”中,父母急需资金医治车祸后的孩子,而收信者每转发一封此信一家公司愿意就为此捐3美分,因而号召大家将此信转寄给所有朋友,类似的消息很快在出现在了微博和校内上。这种连锁信非常之多,小孩的名字、事故的原因变化不一,但许多人都乐此不疲。它真实地折射出大众对社会医疗体制和慈善事业的关注。

一味批判谣言与都市传奇并非是科学的态度。采取正面的姿态,不预设立场,从研究出发,深入观察现代社会的都市传奇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连结性,探索出深层次的文化意涵,不但可以舒解恐惧、消减猜忌,还可以帮助我们成长,推动我们进步。

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第2篇

    影视作品是城市文化的极好载体。很多城市知名度的提高都得益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上海滩》与上海,电影《唐山大地震》与唐山,动画《水漫金山》与镇江等。就青岛影视产业发展而言,已出品了不少以青岛历史为题材具有浓郁青岛特色的影视作品,如《青岛之恋》、《青岛往事》、《跑马场》、《风雨劈柴院》等。尤其是2009年4月青岛市委宣传部与青岛凤凰世纪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九州同映国产电影院线公司联合拍摄的公益电影《寻找微尘》取得令世人瞩目的骄人成绩。影视动漫作品则有登陆央视的青岛本土动画《小牛向前冲》。这些影视作品对打造青岛城市文化品牌,促进青岛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相对而言,从青岛文学尤其是民间文学中取材的青岛影视作品却很少见。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影视动漫是根据城阳区民间文学作品《童恢传说》改编而成的《不其清官童公传》。中国影视作品历来承继着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丰富题材资源与艺术灵感的良好传统。中国着名的民间文学作品几乎都进行了成功的影视改编。如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说》、《牛郎织女》等都被高频率改编成影视作品。鉴于此,笔者认为,青岛在打造影视之都的当下,在发展影视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既可以从青岛历史中选材,如电视剧《青岛往事》,也可以从青岛民间文学中寻找灵感,将青岛民间文学中较为优秀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影视开发,制作成影视动漫作品。或者在制作影视作品的同时,创造性采用青岛民间文学元素,融入到影视作品当中。以电影《红高粱》为例,《红高粱》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其成功运用民间文学元素不无关系,如民间故事叙述方式、民歌、民谣、俚语、谚语等都为影片《红高粱》增色不少。[3]这对青岛民间文学的影视改编无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青岛民间文学的影视开发一方面对青岛民间文学与文化起到宣扬作用,一方面对打造青岛影视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起到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青岛有着良好的影视资源,作为影视剧组的天然摄影棚,青岛接纳了大量影视作品到青岛取景,如《恋之风景》、《美人依旧》、《盛夏晚晴天》、《海洋天堂》、《珠光宝气》等。青岛的都市丽景在这些影视作品中一一闪现,营造了独特的影像青岛的奇特景观。而青岛籍当红明星众多,如唐国强、林永健、黄渤、黄晓明、陈好、朱媛媛、白百合等。他们共同构筑了青岛影视产业的宝贵资源。比如,在着名公益电影《寻找微尘》中,有45位青岛籍演员同时出演,共同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他还有电视剧《青岛往事》邀请黄渤、林永健主演,《青岛之恋》则由黄晓明主演。

    二、青岛民间文学影视开发的途径探析

    1.与地方高校联手,制作青岛地域特色影视动漫作品在对青岛民间文学进行影视开发时,可与青岛地方高校联手,制作出具有浓郁青岛特色的影视动漫作品。地方高校在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播、影视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比如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白山神》就是由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单位联合创作的。闽北首部原创动画片作品《大红袍传说》、《大王玉女之传说》则由福建武夷学院艺术系动漫专业师生挖掘武夷山本土文化,根据地方民间故事“大红袍的传说”和“大王玉女之传说”改编而成。具体到青岛动漫,目前很多青岛高校都设立了影视动漫专业,如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等,在这三所学校分别设立动漫文学创作中心、动漫科技研发中心和动漫培训中心。还有像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青岛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校落户青岛,以及中国动漫集团文化产业、中国传媒大学落户青岛开发区,华强科技文化产业园和中视动漫城落户城阳区都将对青岛影视动漫产业发展起到很好推动作用。目前正在制作的动画电影《崂山道士》就由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等共同打造完成。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由青岛农业大学牵头,联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同组建。

    2.与知名导演、影视制作公司、动漫企业联手,制作青岛地域特色影视动漫作品

    地方政府参与影视制作早有成功先例。动漫作品在传播地域文化方面占据先天优势。地方政府在宣扬与保护地域文化过程中,如能巧妙借助动漫艺术形式,往往会取得很好的艺术与社会效果。如中国第一部体现中华传统武侠的动画作品《虹猫蓝兔奇侠传》就是由张家界和宏梦卡通联手制作完成的精品,该剧的故事背景发生在风景秀丽的张家界。观众在收看《虹猫蓝兔奇侠传》之后,对张家界的山水风光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再比如52集动画连续剧《盘瓠与辛女传奇》是由泸溪县政府与长沙殷氏卡通制作有限公司合作拍摄。2010年《盘瓠传说》已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泸溪县政府为保护与传扬盘瓠与辛女古老的传奇故事和泸溪悠久的历史文化,借助现代动漫艺术形式,制作出专题画册、电视专题片、主题歌曲等,取得很好的宣传与保护效果。这种开发方式对青岛民间文学的影视开发无疑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在电影领域,有唐山市政府入股6000万,参与制作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在电视剧领域,则有福建莆田政府参与大型神话剧《妈祖》的制作。具体到青岛,青岛地方政府已经有成功的合作案例,如着名公益电影《寻找微尘》由青岛市委宣传部与青岛凤凰世纪传媒有限公司等合作完成。而反映青岛历史上第一代青岛移民的创业之路的电视剧《青岛往事》也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汇集了鲁剧创作精英,力图打造反映青岛历史与文化的艺术精品。

    3.青岛名山民间文学与青岛影视产业开发

    从青岛名山文化入手,选取与青岛名山文化相关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具体到青岛名山文化,可以借鉴泰山文化的影视开发。根据泰山文化、泰山民间传说等创作完成的大型动画片《泰山》已于今年三月份在山东电视综艺频道首播。该片“意在用大型动漫系列片的形式,将泰山的景致和泰山文化做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现,影片把泰山文化中传播广泛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相关史料,用动画艺术形式进行全新的演绎。”[4]相关影视动漫作品还有《泰山石敢当》等。青岛市内名山林立,其中最着名的当属崂山,其次还有青岛市区的信号山、浮山、信号山、太平山、观象山、小鱼山,青岛郊区的山如即墨的马山,平度市区的大泽山,黄岛区的大小珠山,胶州市区的艾山,莱西市区的大青山等。纵观青岛市境内的名山发展历史,会发现几乎每一座名山历史积淀甚厚,有无数动人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名人佚闻或遗迹。比如平度大泽山与大泽山民间故事,胶南大珠山与大珠山民间传说,胶南琅琊台与徐福传说,即墨驯虎山与童恢驯虎传说,即墨小龙山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即墨灵山与灵山老母的传说,胶州艾山与石耳争奇的传说等。以即墨马山为例,翻开即墨民间故事,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关于马山的民间传说,在这些神奇的民间传说当中,又有很多是关于马山狐狸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构筑了马山独特的狐文化。如此众多的狐狸故事与瑰丽多姿的狐文化,无疑都构成了影视开发的极好来源。

    4.青岛海洋民间文学与青岛海洋影视产业开发

    青岛正在建设滨海文化名城,挖掘蓝色海洋文化内涵既是建设海洋文化名城之必需,也是其重要表现。作为青岛蓝色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海洋民间文学当中有大量关于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地理、海洋特产等的民间传说故事。它们广泛分布于青岛市辖属的七区五市的民间故事当中,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青岛海洋民间文学为青岛海洋影视产业提供智力支持。青岛作为知名沿海城市,应大力发展海洋影视产业。2013年年初在CCTV-8热播的大型海洋神话电视剧《妈祖》就是将海洋文学与海洋文化结合的成功案例。青岛海洋民间故事是一座巨大的题材宝库,有些海洋故事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好这些海洋故事,将大力推动青岛海洋影视产业的发展。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应着力于凸显海洋文化特色,包括故事的背景发生地,故事的主人公等都可以以海洋为主体,或创造或改编出与海洋相关的影视动漫作品。

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第3篇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人们都翘首以待,目送银河两岸的牛郎与织女两颗盛载着自己美好心愿与理想寄托的耀眼的星星再次团圆相见,以期天下有情人终结连理,实现自己的夙愿,有《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可以作为有情人天长地久的见证。

《诗经·小雅·大东》曾记载:“趾彼织女,终日七襄……皖彼牵牛,不以服葙”,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诗经.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间,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居“汉水之北”的南阳,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南阳属楚,楚始都于浙川丹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民间传说的趣味性决定了其在诞生之日起就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虽经数百年乃至千年的口耳相传,但其地域特征会或多或少的留存下来。牵牛、织女这样的名字,大概出现在我们祖先己会养牛、纺织、开始进入农业社会后,可说是根植于中国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之中。而牵牛星在银河东,织女星在银河西,先民自然把这两颗隔银河相望的星星联系在了一起。每年的七月初七,半个月亮正漂在银河附近,月光使我们看不见银河,古人便以为这时天河消逝,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没了阻隔,有了相见的机会。这一切,似乎应该是美好故事的起点。

中原文化的深厚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详细的展现。这两颗星星,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中:“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这几句诗,是西周时代东方诸侯国臣民对周王室的怨愤: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牵牛星,尽管有其名,却不会织布,不能拉车;当今的统治者也是如此,徒有宗主国之虚名而无保护藩属国之实。诗中并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织女、牵牛仅是被当作“有其名不务其实”的象征。应该说,《诗经》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只是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系统之中的。但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其实,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最能体现人们对美好心愿的祈福。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牛郎星位于银河东,织女星在银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们产生无尽的遐想。牛郎织女的传说源于楚,到了汉代,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其传说更为广泛、具体、生动、形象,是成为绘画与雕刻的重要素材。

汉代是我围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汉代的南阳是全同有名的都市之一,并成为南北文化、科技发展的交汇地,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里还诞生了一代天文学宗师张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阳又出现了大量表现牛的汉画像石,如英庄出土的《牵牛图》,南阳市出土的《斗牛图》,石桥出土的《斗牛·角技图》,邓州出土的南北朝画像砖《牵牛套辕拉车图》等。牛在汉画中是最常见的动物,主要在角抵戏、辟邪,生产生活类为题材的画像里出现。其中的“牛郎织女星座”图形象生动地把星宿与传说结合在一起,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的有力证据之一。

在农耕文化中,黄牛以其勤劳、温顺成为人最好的朋友。而千家万户养牛的南阳,自古以来该会有多少与牛相依为命、“心与牛一”的牛郎?

在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里,老牛成了歌颂的对象,它助人为乐,成人之美,任劳任怨。正是它帮助孤苦的牛郎摆脱了狠毒的兄嫂,玉成了牛郎与织女的婚姻。在牛郎一家要骨肉分离的时候,它又牺牲自己,以自己的皮帮助牛郎带着一双儿女上天追妻……这样的情节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南阳这样具有深厚养牛文化的地域,才能编织出牛与人之间如此动人的故事。

参考文献:

[1]《诗经·小雅·大东》

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第4篇

古老的织女洞

织女传说由来已久。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织女的形象就被载于《诗经》之中,后来随着民间的口头传述和文人墨客的加工润色,银河两侧的两组星星就被人们认可为“织女”和“牵牛”,两颗星星还因此而相亲相爱,最终结成眷属,下凡人间,给民间百姓带来了说不尽的美好理想和向往。但是,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到底起源何处,曾经在江南江北引起过一些争议。

最早的织女画像出自山东和河南两地。在济南市长清区东汉早期的孝堂山石祠堂画像中,织女坐在织机上纺织,牵牛星则以三星取代,而河南南阳的织女则仅仅以一个坐地女性的形象象征了织女星的女性性质。孝堂山的织女不但是一个纺织姑娘,而且还被划归到太阳和南斗的星系之中,而牵牛星则和月亮、北斗为伍。按照常规,织女是女性,月亮代表阴性,织女星应该属于月亮的范畴。这种颠倒阴阳的处理方式,既可能是画像作者的错位,也可能是有意所为,那就是让女性的织女贴近阳性的太阳,以密切阴阳的和合。此外,在庞大的星宿世界里,单单挑选出牵牛和织女二星与太阳、月亮以及南斗、北斗并列,并分属阴阳两大阵营,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是阴阳相隔的。这可能就是牵牛织女在天庭婚配以及天河相隔的故事原型。

从东汉初年直到南宋年间,1000多年来,牛郎织女的图像销声匿迹,无处可寻。直到一个道人来到了沂源的燕崖山乡,在山环水抱的大贤山发现了久已隐藏的织女洞,并在此建立了修炼场所后,织女洞才为世人广泛知晓。在织女洞一侧的金代墓塔上,镌刻着一通“先师铭”,铭文称道人张道通游方到此,因“大贤织女岩洞”及其周边“山清水秀而乐居焉”,遂率领徒众烧炉炼丹,普济四方,直到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仙化于此。这是十分明确地最早记载织女洞的石刻资料。而大贤山顶玉皇庙中的碑刻,则更将织女洞的由来追溯到了唐代。

织女洞为天然石洞,分上下两层,宛如小姐的绣楼。洞内有织女和王母娘娘的塑像,二层楼上还面对沂河开了一面窗户,据说是为了方便织女凭窗遥望沂河对岸的牛郎。织女洞内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的石碑,表明了该洞民间崇拜历史的久远。织女洞南侧山腰的“天孙泉”,传说是王母娘娘的眼泪造成的。王母娘娘因为怜悯织女被拘禁在织女洞而心酸落泪,泪珠滴落在山石上,形成了山泉。这个版本和王母娘娘狠心划出天河阻断牛郎织女的的恩爱家庭不一样,织女的不幸和王母娘娘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无论是宋代的碑刻,还是金代的塔铭,织女洞至少拥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正是因为织女洞的古老,所以大贤山才成为当地老百姓的文化圣地,成为探寻牛郎织女传说故事源头的重要场所。

附会的牛郎家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是天生的一对,在上天是星宿,下凡来做夫妻。但是沂源的牛郎织女和各地有所不同,这里是先有织女,后有牛郎,先有织女洞后有牛郎官庄。织女隐居大贤山的时候,牛郎还不知道在哪里放牛种地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明代一位文人在一首游览诗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当地传说织女洞中常常有机杼之声,所以一座天然的山洞就和织女挂上了钩。实际上,织女洞被推为唐代宋代,很可能与古代山东地区发达的纺织业有关,人们重视和崇拜织女,也可能因为纺织女性在推动地方农业经济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山东是古代重要的丝绸纺织中心,不但司马迁称说山东“千里桑麻”,人民多穿着漂亮的丝绸布帛,而且西汉的皇妃班婕妤,也在一首诗歌中,赞美山东地区出产的丝绸“皎洁如爽雪,”“团团似明月。”由此可知,织女传说所以在沂源地区历史悠久,应与当地传统的纺织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借助织女洞来纪念织女,实际上也是对纺织女性功绩的肯定和赞美。

比较织女的贡献,牛郎虽然也是农村经济生活的重要成员,但其定居织女身边却是又晚了几个世纪的事情。

牛郎的村庄名牛郎官庄,和织女洞隔河相望。庄里原来有一座牛郎庙,牛郎庙始建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庙内原有牛郎及其儿女和老牛的塑像与壁画,后和其他庙宇一起倾听。目前散乱在庙宇遗址上的数块碑刻和建筑遗址,继续向人们诉说着牛郎的故事,只是这些碑刻所记载的都是明清及民国时代的事情,和唐宋时期的织女记载相比,年轻了许多。

让牛郎入赘织女家,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另一个版本。这是因为织女来自天庭,她或者是玉皇大帝的孙女,或者是王母娘娘的外孙,总之她是天上的仙女,天上的五彩云都是她的手笔,是她为人间百姓纺织了色彩斑斓的云霞。她的居住环境和家庭背景,处处透视着高贵,所以,让一个放牛娃娶天仙做媳妇,并不门当户对。因此,牛郎和织女的婚配一开始注定要经历磨难,穷小子配天仙的好事必须要狠狠地被挫折一下,所以牛郎织女的结局是让牛郎在短暂的享乐和幸福之后,只能一个人带着一对儿女,和织女隔河相望,只能七夕相会,而且一年之中只能相会一个晚上。

这种高攀的婚姻,造就了牛郎入赘织女家族的无限痛苦,这也可能就是牛郎为何在数百年后才来到大贤山和织女艳遇的根由。但牛郎织女的婚姻结合,除了穷小子一厢情愿的高攀因素外,也以牛郎的勤劳善良和织女贤惠的品质树立了典型的男耕女织形象,树立了模范的农村生活模式,同时,牛郎织女所生育的一对儿女,也树立了标准的农村家庭结构:四口之家,儿女双全。这也正是中国农村小家庭梦寐以求的小康之家,是中国农民们梦寐以求的幸福理想。牛郎虽然晚于织女来到大贤山,但他却为这里增添了人间的香火气息,让一个放牛娃的牛棚发展成就了一座小村庄,让一些孙姓村民自豪地和牛郎续上了家谱,成为牛郎的后裔。

传说的落脚地

传说是民间的口头文学,这种传播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其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以至于让寻根探源的人们头痛挠心:究竟何处是源头?无奈的人们只好按照传播的密集程度推断和确认其传播区域,并根据故事的演化而推断核心传播区。但是大贤山织女洞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遗迹,则以文物的形式将牛郎织女传说物化到民间,为传说源头的追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佐证。

一般情况下,传说故事中人物的生活地点被指定或刻画到碑刻之上,是一种共识的表现,说明这种传说在当地已经深入人心,有着广泛的影响了,所以人们才可能对照故事的内容在自己居住的周边地区安排传说人物的生活场所,并以镌刻在石碑或其他石建筑物的形式,记录在案,让传说人物或故事得以长久保留,以增强传说的可信度和亲近感。这种方式,不但让无形的传说有了有形的载体,而且还因为不同时代的记录,给后人以不同时代的历史认知。

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第5篇

摘 要:“人鱼”在传说和童话中是一个常见形象,本文意图按照时间顺序,对“人鱼”形象流变作一探究,揭示出从神话传说、创作童话到幻想小说三个历史阶段,人鱼故事蕴含的不同意味和审美差异。

关键词:人鱼;神话传说;创作童话;幻想小说

“人鱼”这一形象在人类文化中源远流长,在西方世界中,其前身是来自于希腊神话中的海中女妖塞壬(Siren),在中国则一般称之为“鲛人”,其形象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

一、传说时代的原始记忆

民间传说和神话是儿童文学的幼年时期,其中保留了很多原始初民的记忆。在东方,中国的《山海经》中就保留了一些关于人鱼的记载,如《山海经・北次三经》:“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这一形象还是如大鲵般的兽类,而在《山海经・海内南经》中又描绘为“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更为接近通常人们对人鱼的想象①。经张华《博物志》的进一步渲染,“鲛人泣珠”成为了一种固化的形象,《太平广记》、《述异记》中的细节则发展得更为丰富。在日本《古今著闻集》、《古今奇谈・莠句册》中也保留着人鱼的传说,日本人鱼的形象一般也是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鱼。它头似人,小齿似鱼,嘴突出状若猿猴,不分雌雄,形似幼儿或美女,可以呼风唤雨和长生不老,有的地方将它供奉为水神②。古代的苏美尔,巴比伦王国,迦南及叙利亚等近东地区的人们同样热衷于尊崇人鱼形状的欧尼斯之类的女水神③。

西方人鱼形象可以追溯到希腊神话和史诗,在“金羊毛故事”和《奥德修斯》中都出现了海中女妖“塞壬”的形象:姿容娇艳、体态优雅,用自己的天籁般的歌喉使得过往的水手倾听失神,航船触礁沉没。塞壬是半人半鸟外貌,但是从神话学的角度来看,海洋神灵鸟的属性和鱼的属性可以相互转化,在其后“塞壬故事”的衍化中,也确实出现了人鱼形态的“塞壬”。这一带有原型色彩的神话沿着地中海沿岸逐渐流布开来,特别是在“希腊化”和罗马帝国时期,在整个欧洲和中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波兰华沙甚至将人鱼奉为城市的守护神。

虽然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各民族产生了无数的传说异文,但是我们仍然能够看到

半人半兽、美貌、诱惑、死亡这些基本要素被各地的人鱼形象继承下来,并予以固化。

半人半兽式的神话形象往往被视作人类从原始蒙昧状态向文明过渡的表征,这其中也包含着人类原始记忆的密码。组合式的形象创造方式也许承载着人类对于海洋(自然)的复杂难明的感情;丰饶的海洋既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财富(欧洲、日本海洋文明尤其如此),也包含着难以言说的巨大恐怖、无法察明的神秘莫测。在传说中,人鱼可能是财富、婚姻的施与者,也会勾引男子予以杀害,或者造成巨大灾难。这种矛盾的情节正应和了人鱼矛盾怪异的形象,也反映着原始初民对于不可知的、具有伟大力量的自然的膜拜、祈求与恐惧。学者丁乃通也曾指出具有诱惑力的女神的双重性源于“初民们对既渴望又害怕”④。

值得注意的是人鱼形象并非一开始就是女妖,在地中海其他一些地区的早期传说中,这个海洋异物是被当作神来奉祀的,而且性别上也是有男有女,但是在社会女性地位下降的过程中,女性神的地位也逐渐一落千丈,海神转而由男性来担任,女性神的神性逐渐褪去,甚至转而一变为妖,诱惑与的色彩随之加重,人鱼也更多的限定在女性形象,以诡异和福祸难测的面貌出现。从这类故事的女性诱惑出发,还进一步发展出一些亚型和变体,如西方的水精传说,中国的“白蛇”故事、《聊斋志异》中的《白秋练》等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女性水生动物故事系列。

由以上固化的人鱼形象而来,在民间童话与传说中,这类故事的整体审美风格都是带有恐怖神秘的色彩。相比较而言,西方民间故事中的这种色彩更为浓厚一些,从塞壬故事中可以鲜明地看到这一点,诱惑的起点最终导向的是死亡的终点,如花的美貌掩盖的是冷酷的心肠,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是一种恐怖,在强烈的对比之中,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审美效果,给接受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东方故事的恐怖色彩则要淡化许多,这和东方人相对平和,追求平衡的心态与伦理有着一定的关系。东方故事着力于气氛的营造与想象力的发挥,如《瓯异记》:“待制查道,奉使高丽,晚泊一山而止,望见沙中有一妇人,红裳双袒,髻鬟纷乱,时后微有红鬣,查命水工以篙投水中,勿令伤。妇人得水偃仰,复身望查拜手,感恋而没。水工曰,某在海上未曾见,此何物。查曰,此人鱼也”⑤,写得婉而多情,颇符合东方含蓄的审美情志。如果说西方人鱼故事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的话,东方人鱼传说则是一幅色彩淡雅的水墨写意。

二、创作童话的文本转化

传统民间童话和传说为创作童话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深厚的心理基础,在人类的集体认知的基础上,童话作家们又以自己的风格作出了独特的转化。

首先是对原有人鱼故事的驱魅和脱敏。以往人鱼故事总是带有神秘恐怖的色彩,但是为了创造真正适合儿童阅读作品的需要,童话作家们洗脱了人鱼故事的“原罪”,对于历史上笼罩在“人鱼”形象上的固化印象进行了“驱魅”,海底世界进一步变得明媚,恐怖之感大为消除,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海的女儿》中,在这部经典童话中,人鱼的海底宫殿与花园都是那么的纯美和梦幻:“宫殿外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里边生长着许多火红和深蓝色的树木;树上的果子亮得像黄金,花朵开得像焚烧着的火,花枝和叶子在不停地摇动。地上全是最细的砂子,但是蓝得像硫黄发出的光焰。在那儿,处处都闪着一种奇异的、蓝色的光彩。你很容易以为你是高高地在空中而不是在海底,你的头上和脚下全是一片蓝天。当海是非常沉静的时候,你可瞥见太阳:它像一朵紫色的花,从它的花萼里射出种种的光。”⑥在这里我们不再能体会到海洋的毁灭性威力,而更为一种奇异的美景所吸引。人鱼也不再是纯粹的麻烦制造者,而是给人类带来幸福或者扮演一个救助者的角色;小人鱼无私的救助和自我牺牲精神已经大大超越了一般人的道德水平,而成为善良、高尚、真诚的代名词。

其次,人鱼开始渴望“上岸”。在以往的人鱼传说中,大多数都是人鱼在海洋中或者海岛上诱使人类接近,人鱼的鱼身也暗示了其缺乏主动的行动能力,即使人鱼有偶然的上岸举动,也是短暂或者被动的,大多数情况下,男子偷走人鱼的帽子、腰带、梳子或者镜子这类东西,强制性的使人鱼与其生活,一旦被人鱼找到自己的失物,她就会回到海里。但是在创作童话中,人鱼开始主动接近人类,甚至通过某种魔力和契约彻底化为人形,留在人间。当然这种转化和进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海的女儿》中的小人鱼为了变成人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故事中“每一个步子……好像是在尖刀上行走”的情节设计是不无意味的,那是对摆脱“兽”象,进入“人”象的艰苦蜕变升华过程的隐喻。人鱼的行动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它们的原动力来自于对于属人的真情的追求,这种追求有时候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童话作家成功地将赠与和灾难的二重制造者转化为情感的最真诚追求者,神性渐渐让位于人性。但是在人鱼上岸的进程中,童话作家也理智地写到了与人类的冲突,和民间童话、传说中,人鱼与人的冲突是人与自然的冲突不同,童话更多的是道德伦理与人类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创作童话中的人鱼故事虽然还是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但较之传统民间童话、传说,这种悲剧不再是由于(神)之间的冲突,而是个体合理的追求和欲望而不得的悲剧。《海的女儿》中的小人鱼追求爱情,却无法获得;《红蜡烛与美人鱼》中渴求亲情与信任,最终却被人类所抛弃;《打鱼人和他的灵魂》中人鱼之爱与人性邪恶、贪欲搏斗而遭遇到的挫折。都带有反思和批判的色彩。在这时人鱼不再是人类的单向度审视者。作家仿佛从人鱼的角度反观人类世界,揭示出“人形”的人与“兽形”的人鱼在内心可能的“人性”与“兽性”的转换。作为人鱼故体的《水孩子》,反向将人变成“鱼”,将凡人超拔出普通世界,然后反观人类世界,以一种俏皮的方式对人类进行观察和解剖。《红蜡烛与美人鱼》则更加具有对批判精神,人类的贪婪欲望是这个悲剧故事的根源,美人鱼反而成为了人类恶行的受害者,当然最后强有力的报复仍然可以看作古老传说模式的孑遗。这些反观与批判恰好与对人鱼故事的驱魅和脱敏相结合,产生了互文的效果:海底世界的美好、人鱼的善良越发对比出人类世界的弊端与痼疾;对比的结果又进一步促使作家塑造更为可爱、梦幻、纯净的海底世界和人鱼形象。

三、都市幻想的现代性――以《华莱士人鱼》为例

同为幻想性文学作品,与创作童话有着紧密血缘关系的现代幻想小说在审美形态上却似乎更偏向于对于恶的展现,人鱼故事在幻想小说中的呈现也有这样的特点,在这一方面现代幻想小说对于古老的人鱼神话传说作了一个遥远的回应。《华莱士人鱼》是这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幻想小说在细节的呈现上具有传说和童话无法比拟的优势,为了获得真实感以及小说文体的要求使然,幻想小说总是在细节上不遗余力,充分凸显人物的多侧面和现场感。在这类作品中,人鱼故事的主要框架仍然予以保留,刻在人类共同无意识记忆中的人鱼形象也未有太大改变,但在细节上无疑是进一步放大了,在这里,人鱼故事不再是简单的模式化叙述,而是拥有着“分岔花园”般的繁复与迷惑,作家抽丝剥茧般,极有耐心地将一个古老的母题演绎为现代人的奇特爱情故事,其中的城市生活,现代背景都是如此生动,以至于可以令人产生会不会真的发生过的疑问。从这一叙事逻辑出发,人鱼故事不再是一个远背景的模糊图像,而是真切发生在我们现代人身边的都市传奇。自然隐退了,人鱼也不再是自然与人的关系的一个隐喻;城市浮现了,人鱼转化为现代人与都市生活之间的关系的象征。

要想写好细节,还必须做好大量的“功课”,否则作家很难说服“后童话时代”的读者。从《华莱士人鱼》的文本来看,岩井俊二写作前应该是做了很多的资料收集,包括海洋知识、人鱼传说、生物学史等,并由此虚构了一个《香港人鱼录》和“水人说”的推断,作者巧妙的以一个看似并不存在的可能,延伸开整个故事。

幻想小说的现代性决定了在面对传统题材时往往采取取其概貌而对内在架构和叙事进行解构和颠覆的方法。《华莱士人鱼》中的人鱼形象在性别上男女兼具,地位平等,和人类的外表也可以更加接近。令人恐惧的罪行也不再由女性独自犯下:男女主角是亲兄妹,却忍不住彼此倾慕,作者并没有简单丑化或否定海原密和妹妹洁西的之爱,而是让他们拥抱在一起回归深海。这些情节既颠覆了创作童话中人鱼纯洁无暇,有着近乎人类的道德规范,追求正常情感的形象,也和民间童话、传说中人鱼兽性或者神性大于人性,缺少逻辑的行为大异其趣。“诱惑”不再是人鱼一方发出,而是人鱼和人之间的平等相恋,从这里可以看出,相较一般童话中人鱼单方虚弱的行动力,《华莱士人鱼》中的人鱼自主性和行动力都更为彻底,这也导致了整部小说中人物行为与情感的极端化,较之童话文本,可目之为“迷狂”,乃至“疯狂”。《华莱士人鱼》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以一次性的“黏合”来代替“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或者说“一次性”是都市人的现代选择,在高峰体验的效果上并不输于“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幻想小说似乎更偏爱恐怖美学,文本中的张扬屡见不鲜,《华莱士人鱼》也不例外,以至于有人称之为“每个情节都充满乙醚和福尔马林的味道”:“圣玛丽亚一号”的出场,带着一丝生化变异的恐怖感,而其在冰墙打破后全身支离破碎仅用绳子勉强维持形状的描述更是刺激接受者的神经。其中人鱼和人类的结合方式则挑战着接受者的阅读极限:的鳞女和少年的身体“黏合”在一起,“少年的脸埋入少女……,躯干从肚脐往下的部分被吸收进入鱼少女的下腹”⑦,因为相爱,他们将以人类近乎被人鱼吃掉的方式合为一体,而人类四肢此时都成累赘,会自然脱落。他们结合的场景,“满是血的床铺,散落的手和脚”。“欲望与死亡”的母题在这里以一种恐怖的方式得到了延续,现代人强烈到“欲杀之而后快”的爱憎情感在这里以奇特的方式予以体现。这种恐怖美学的追求和前述颠覆性的叙事策略互为表里,非如此不足以表现现代都市人精神的孤独、本质的异化、感情的扭曲与极端,换句话说幻想小说中的人鱼已经真正上岸,成为现代都市中的“你我”。在另一部影像作品《下水道人鱼》中,这种“人鱼的恐怖”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无论人鱼的故事历经怎样的变化,都承载着人类的当下意志与社会形态,它的矛盾组合式的体态也许隐喻着人类永恒的困境和试图破解的挣扎与渴望。大海是变幻莫测的,正如人心的深不可测,但是我们仍然很难抗拒那人鱼的“诱惑”,愿意听从情感的召唤,冒死亡之风险,作一次“心的探险”:这也许就是一代代作家与读者迷醉于这个古老传说的原因所在。(作者单位: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注解

① 《山海经》第69、35页,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② 居三元,张殿英主编:《东方文化词典》第79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③ 鲁刚主编:《世界神话辞典》第2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④ 转引自王立、刘莹莹:《试论白蛇传故事的嬗变》,载《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⑤ 转引自叶灵凤:《香港方物志》第19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

⑥ 安徒生著,叶君健译:《海的女儿》第11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⑦ 岩井俊二著,孟海霞译:《华莱士人鱼》,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

参考文献

[1] 黄雪敏:《中西文学中的人鱼形象考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 钱允凤,冯忠庆:《希腊神话中的海妖塞壬与中国古籍中的人鱼》,兰州:飞天,2009年第20期。

[3] 泽曼著,周惠译:《希腊罗马神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第6篇

金庸在《金庸作品集》序中写到过他对小说的理解,认为艺术就是创造。“假使只求如实反映外在世界,那么⋯⋯有了报纸、历史书、纪录电视片、社会调查统计、医生的病历记录、党部与警察局的人事档案,何必再需要小说?”作品充满想象力的金庸大侠所说的这段话,同样适用于为电影做注解。但中国影人似乎都更喜欢从历史、新闻报道中寻找题材,将其还原或戏剧化。

近年来,中国也不是没有出现魔幻大片,曾为陈凯歌招徕各种骂声的《无极》,其实设定上倒是有想象力的存在,不过导演似乎不甘心让大片仅仅是大片,非要坚持“文以载道”的路线。在电影里的魔幻世界没有严密架构起来、角色还没充分展现好的情况下,整个“本末倒置”的做法让魔幻大片称为失败之作。或许这也是拍片思维的问题,老外在处理同类大片时优先考虑如何让用想象力构造出来的世界展现得行云流水,设定顺畅了,该传达的意义、内涵,也自然水到渠成了。

本来,像《画壁》、《白蛇传说》这类电影,虽然也是古装戏,但也给了足够空间让电影工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透过影像给观众展示一个神奇的世界。但只可惜电影人自己没花心思打磨剧本以及拍摄手法,整个电影从故事到视效,千疮百孔惨不忍睹,如何吸引观众进入这些奇幻世界?

拍《复仇者联盟》这样的电影,花了2.2亿美元。没错,许多同类型好莱坞大片都造价不菲,不过,要拍出有想象力的科幻、魔幻电影,走小成本路线也成,譬如用1万美元拍出来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用不足7000美元拍出来的《雷管》,以及观众熟悉的《第九区》、《保罗》。说到底,有没创造力和想象力,还是最核心问题。

《形影不离》VS《纸人》

不少人将伍仕贤导演的《形影不离》拿来和《海扁王》对比。其实更接近《形影不离》的,还是2009年电影《纸人》。最主要的点不在于两片“男色”差距方面,而在于内容,《纸人》专注地展现一中年男人的生活困境,而《形影不离》又要让电影承担更多社会性,弄得臃肿不堪,还是太追求内涵了。

《机器侠》VS《钢铁侠》

故事烂、演员表现不好之类的问题暂且不论,《机器侠》光看主角的造型就与《钢铁侠》的有大差距,两位侠放一起对比,观众内心的OS想必就是“丝VS高富帅”吧。

《未来警察》VS《黑衣人》

同为穿越时空题材电影,《未来警察》里刘德华饰演的未来警察从2085年穿越回2018年,当时有宣传稿称“其装备和座驾极度拉风,展现科技与未来文明的鲜明对比”。虽然《黑衣人3》还没上映,但你看看威尔・史密斯的座驾、武器和造型,刘德华那身装备,好意思用“极度拉风”来形容?

《肩上蝶》VS《虫虫危机》

虽说《肩上蝶》原本是打算展现爱情故事的,但由于加入了奇幻元素,中途引入了昆虫世界,让人不得不将其与《虫虫危机》做对比。汗,别的不说,光看特效做出来的各种昆虫造型,2011年的《肩上蝶》都比不上1998年的《虫虫危机》。

《李献计历险记》VS《创:战纪》系列

《李献计历险记》在故事方面算是还可以接受的,但同为通过游戏进入另一世界的故事,在视效和气场方面,与《创:战纪》差别还是很大的。

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宋代;峨眉山;佛教;道教;民间传说

一、白蛇传与峨眉山佛教

明代话本《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今流传较广泛的版本,其故事发生在南宋淳熙年间临安。故事的大概情节:蛇妖白素贞与小青,慕于人间生活,来西湖游玩,邂逅了一位官人许宣,之后白娘子与许宣喜结良缘,却因法海的迫害,使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许宣出家为僧。此版本所演绎之情节,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演变,整理编辑才形成的。

(一)白蛇故事的起源与大致演变

关于《白蛇传》的发展演变,学界成果颇丰,如《白蛇传故事嬗变研究》一文,其比较详细地论述了故事的起源和发展。《白蛇传》的版本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唐宋时期的初创阶段,明清时期的充实、完善阶段和明清后的臻于完美阶段。

最早关于白蛇的传说,见于唐谷神子所撰《博异志》,其中“李黄”一节云:

元和二年,陇西李黄,盐铁使逊之犹子也。因调选次,乘暇于长安东市者,见一犊车,侍婢数人于车中货易,李潜目车中,因见白衣之姝,绰约有绝代之色。

见此状,李黄上前搭讪,并赠予钱物锦帛,后随其到一住处,同居三日而归。回家后,李黄渐已恍惚,

谓妻日:“吾不起矣。”口虽语,但觉被底身渐消尽,揭被而视,空注水而已,唯有头存。大家大惊慑,呼从出之仆考之,具言其事。及去寻旧宅所,乃空园。有一皂荚树,树上有十五千,树下有十五千,余了无所见。问彼处人云:“往往有巨白蛇在树下,便无别物。”

这则故事是白蛇与人接触的雏形。到明代,洪搬所撰《西湖三塔记》中,讲述了杭州西湖的三个女妖精,用妖邪手段迷惑男人,并割心害命,伤及不少无辜的性命,后为道教真人所擒,镇于三塔之下。其中有一条就是白蛇精。此为杭州西湖最早的白蛇传说。

到明万历年间,随着民间演唱形式的多样化,《白蛇鳌分械闹饕人物白素贞,小青,许仙和法海都已出现。明末,文学家冯梦龙将《白蛇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改变和整理,形成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之后故事的发展,都是以《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为坐标原点,或添加,或删减,使故事充满吸引力,流传至今。

(二)峨眉山与白蛇传

《白蛇传》故事情节生动活泼,故事中主人公的来历充满了神秘感。目前流传的版本“断桥相遇”一节云:

传说在峨眉山上,有一条白蛇和一条青蛇,经历了一千多年的修炼,终于出道成仙,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但是,两位蛇仙身居大山,寂寞难忍,极羡慕人间,向往凡人生活。于是,她们化作两个年轻美貌女子,相伴来西湖游玩。

可见白娘子与小青发迹于峨眉山,而且根据千年修炼成仙说,其应属于峨眉道教一系。

在“法海作祟”一节中,白娘子与许宣为生计,开了一家药店“仁爱堂”,经营较好,根据书中所记:

“仁爱堂”的名声越传越远,金山寺主持法海也闻得其名。法海不知白娘子为何方人氏,后查明得知,是四川峨眉山白蛇精修炼而化,遂下定决心要除掉白娘子。

之后白娘子为法海所收,小青回峨眉山继续修炼而结束。整个故事中,峨眉山扮演了白蛇与小青修炼之地的神秘角色,使人印象深刻。其实以往的故事均未提及峨眉山与白蛇传故事有何关联,峨眉山是在《白蛇传》故事成形时期才加进的元素。

似前所述,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确立了“白蛇传”故事的雏形,但是其中并未提到白娘子与小青的修炼地峨眉山。到清代乾隆年间,方培成所撰《雷峰塔传奇》中《付钵》一节始出现峨眉山。其云:

今日慧眼照得震旦峨眉山,有一条白蛇,向在西池王母蟠桃园中,潜身修炼,被他窃食蟠桃,遂悟苦修,迄今千载。

这是白蛇传故事首次将峨眉山加入,自此以后,在民间流传的多数版本中,峨眉山一直作为白蛇的修炼场所而出现的。编者将峨眉山作为白蛇修炼的场所,笔者以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峨眉山的特殊性,即曾经是道教仙山,宋以降又为佛教名山,并且从魏晋时到明清时期,都有佛、道之间的相互斗争。到了明清两代,峨眉山虽然已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但是,仍有关于道教神仙的传说。

其次,白蛇传故事发生于南宋淳熙年间,南宋时,峨眉山佛教兴盛,并输出很多得道高僧,对外界影响深远。另外,有宋一代,是峨眉山佛教发展超过道教,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时期。

最后,道教传人峨眉山后,峨眉山有以白龙和青龙命名的两个洞府,古人有龙即蛇的观念,因此,相传两洞是白蛇和小青的修炼之地,也为这种传说提供了可能。以上原因,给白蛇传故事流传中,将峨眉山融入提供了可能性。

(三)法海与白蛇传

《白蛇传》中,法海这一角色的出现的比较晚,在白蛇传故事形成初期,这个角色是由道士来充当。例如,在《西湖三塔记》中,最后的白蛇精及其他两个妖精,是为宣赞的叔父奚真人所收。据记载,明嘉靖年间,有盲人以陶真的艺术形式来演唱《白蛇传》,但是,《白蛇传》具体内容未见记载。明万历年间,冯梦龙在其《警世通言》中收入了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始出现法海,并与佛教有了联系。

《白蛇传》中虽然反映了正、邪之间的斗争(法海与蛇妖的斗争),但是斗争的背后也可以折射出佛、道的斗争,其中法海正是佛家的代表,显占上风。另外,法海进入《白蛇传》后,故得更加具有吸引力,随之出现了有关法海和白蛇曾经结怨原因的不同传说,并不断被写入剧本,使剧本充满了因缘际会的色彩,内容更为有趣。如清代方培成所改编的《雷峰塔传奇》中写道,某日西天如来佛祖在大殿云:

今日慧眼照得震旦峨眉山,有一条白蛇,向在西池王母蟠桃园中,潜身修炼,被他窃食蟠桃,遂悟苦修,迄今千载。不意这妖孽,不肯皈依清净,翻自堕落轮回,与临安许宣,缔成婚媾。那许宣原系我座前一捧钵侍者,因与此妖旧有夙缘,致令增此一番孽案。但恐他逗入迷途,忘却本来面目。吾当令法海下凡,委屈收服妖邪,永镇雷峰宝塔,接引许宣,同归极乐。

遂唤法海,赐予钵盂,从此之后,演绎了一场《雷峰塔传奇》的故事。其中明显带有佛教因缘轮回说。随着故事的不断流传,在《雷峰塔传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有些章节结合本地的习俗,将传说与本地存在的风物相结合,甚至有将其重新改编。如《西湖民间故事》记述的白蛇与法海结怨的原因是在西湖边,白蛇与法海(实为乌龟精)在争夺吕洞宾的仙丹中,因白蛇获胜而结怨,后乌龟西走,在如来莲座下听了几年佛法,偷走宝物来到凡间,遇白蛇和许仙,遂演绎了后面的故事。

此版本的背后已经安排出了佛、道之间的较量(吕真人的仙丹与如来佛祖法术之对决),似与峨眉山佛教无关。但在后期的流传中,人们将以上故事进行了充实改编,如《中国地方风物传说》中所记载的峨眉山白龙洞的传说,其将峨眉山佛教与道教和《白蛇传》故事紧密的联系到了一块。

相传西天如来佛祖莲台下,有一只乌龟。这只乌龟藏在莲台下听经,因想修炼成人,享受人间乐趣,遂驾云出走,至峨眉山。在峨眉山的修炼中,因争吃孙真人的仙丹,而与同在峨眉山修炼的白蛇结怨。五百年后,乌龟为报仇,在杭州找到了白蛇,遂演绎了《白蛇传》的故事。

总之,从整个《白蛇传》故事的起源发展演变来看,峨眉山是在宋以后加入《白蛇传》的元素。峨眉佛、道两家之关系也在故事中或直接或间接的有所反映。在《白蛇传》的故事中,法海的法术始终是占上风,法海来自佛家,白蛇修炼道家法术,传说中,两位皆来自峨眉山,故事又相传发生于南宋淳熙年间,整个来龙去脉,真切的反映了宋代峨眉山佛教在民间的影响,也反映出了佛教对于道教地位的提高在宋以降民间文化中的作用。

二、峨眉山佛教与济公传说

(一)历史上的济公

济公(1148-1209),南宋高僧,原名李修缘,天台县永宁村人,法名道济。因其故事在民g流传广泛,人们又称其为“济公”。在众多佛教典籍中,常以济颠的名字出现。关于济公的大致出身及生平,清人所撰《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载:

书记禅师,出浙东天台李氏贵族,名道济。母梦吞日而孕,娩时红光烛室。国清本禅师,以为法中之宝,摩顶而谶之。济年十八,走灵隐,见瞎堂远公,远即为济斩发。未逾年,神悟绝伦,远为印可。

济公出家之后,因为性格特别,心怀善念,为民间广为传颂。《补续高僧传》记载:

济颠者,名道济。明颠者,名明,二师示迹同时而各郡。然皆以素风颠,人因称“济颠”、“明颠”。

济颠之颠为尤甚。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着,裨形媒露人,姗笑自视,夷然出家灵隐寺,寺僧无不唾骂,逐之,居净慈寺,为人诵经,下火得酒食,不待召而赴。吟诗日:“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息人之诤,救人之死,皆为之于戏谑谈笑间。神出鬼没,人莫能测。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济公和尚确实秉性异常。概是因为性格奇异,好“息人之争,救人之死”,满足了社会多数群体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因此,在宋代浙江一带为人们广为传颂。

(二)济公传说

济公传说的演变,今亦有研究成果。论述较为详细的有《济公故事演变及其文化阐释》一文。

有关济公的形象,经历了从普通人到历史故事,再到民间传奇的过程,在传说的过程中,未免夸张。《济公传》的多数版本出自清人之手,典型的有清人郭小亭所著《济公全传》和王梦吉所著《济公全传》。从内容来看,王梦吉版稍多些内容而已,其他二者则几乎完全相同。

王梦吉版的《济公全传》第一回“李节度拜佛求子,真罗汉降世投胎”言:济公乃真罗汉降世,“临生时,红光照院,异香扑鼻,员外甚喜。”显然属于虚构。其他章节与第一回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多具虚构色彩,其将济公和尚描述成了一个降妖除魔,扶危济困的神僧,这些与历史上的济公已相去甚远。目前流行的版本,是经过了《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济颠罗汉静慈显圣记》、《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醉菩提》、《评演济公传》等众多版本的流传,及其通俗小说的虚构与演变,经过后人总结形成的。在这些传说中,济公经历了从宋代道济禅师的僧人形象,明到清初,济公的圣僧形象,清中后期到民国济公的神侠形象的发展和变化。

(三)济公与峨眉山佛教

济公与峨眉山佛教并无直接的关系,但是根据《五灯全书目录》,道济禅师乃瞎堂慧远禅师之法嗣,临济宗杨岐派传人。慧远禅师乃峨眉临济宗高僧,济公承慧远禅师法脉,亦自然成为峨眉山临济宗传人。清朝人白融所撰《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记载:

济年十八,走灵隐,见瞎堂远公,远即为济斩发。未逾年,神悟绝伦,远为印可。然济性狂简,出入僧堂,每大言忤众。众以济犯规,白远。远日:“禅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耶!”自后常出冷泉亭。与少年扑跤,或狂歌酒肆,或去呼猿洞,引猿同翻斗,或携荤酒,污看经处。主事复白远,远惟以颠僧保护之。

由此可见,济公与慧远禅师之机缘,若非慧远禅师的袒护,济公很可能因为其放荡的行为而被驱出佛门。另外,慧远禅师也很欣赏济公的神悟绝伦,这或许是济公能成为慧远禅师法嗣的一个重要原因。

瞎堂慧远禅师乃峨眉山临济宗杨岐派传人,道济禅师被列为禅宗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可见济公承传峨眉山杨岐派法脉之实。

济公在民间的形象经历了得道高僧到圣僧,再到神侠的演变,其道法高深,品性和善,在很大方面或许是受到了峨眉山临济宗杨岐派佛学思想的间接影响,这也可能是济公的传说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峨眉山僧道事迹传说

除以上介绍的两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之外,有人们不甚熟悉的有关峨眉山佛教的传说,这些传说多带神秘色彩,令闻者回味无穷。

(一)僧与猴的传说

今凡游览过峨眉山的人,大多对峨眉山猴子的印象深刻,这些猴子多数有灵性,与峨眉山僧人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僧猴关系。宋代峨眉山僧人与猴的奇异关系更是广为流传,成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根据骆坤琪先生编著的《峨眉山掌故传奇》记载:

宋代孝宗年间,峨眉山麓灵岩寺老僧慧远在一次去九老洞的途中,遇到一只大猴,牵着他的衣角,睁着乞怜的目光,不住用爪比划。老僧会意,是要禅师收它为徒,便把它带回灵岩寺,用黄布缝了一件袈裟给他穿上。

据传说,此猴通人性,若有游人或外寺僧人访问慧远禅师,它便往方丈寺通报。慧远禅师每次出行,猴行者都如影相随,如师徒一般,传为佳话。慧远禅师圆寂之后,猴行者坐慧远床上,手捧着经卷,似在诵念,经卷所书:“勾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欧飞不变。”字样。最后,禅师火化后,猴行者便归丛林了。

根据《峨眉山志》所记载的峨眉山高僧以及故事发生的时间来看,此处的峨眉山灵岩寺老僧慧远禅师。根据《续传灯录》记载:

临安府灵隐瞎堂远禅师,生于眉山金流镇彭氏,年十三投药师院僧宗辨出家祝发受具,即往成都习经论,还峨眉云岩寺。

灵岩寺老僧即宋代峨眉山灵岩寺瞎堂慧远禅师,瞎堂远公乃宋代峨眉山名满天下的高僧,因此,其与猿猴关系的传说在民间也颇具传奇色彩,为人们所熟知。

峨眉山万年寺有清代人所题楹联:

龙藏钵,虎参禅,野性都从空里化。

鹿含花,猿献果,天机总向谒中生。

和清代赵熙题于洗象池的楹联:

岩前汉武寻仙药,池上猿公印佛心。

从以上两幅楹联也可看出,峨眉山猿猴通佛性的传说。总之,在宋以降的民间传说中,峨眉山僧与猴的传奇关系,是峨眉山佛教传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传说对于人与动物和谐关系的构建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画僧道宏的传说

宋代峨眉山僧人道宏是著名的画僧,其因为画艺精湛,行为怪异,在当时颇具影响力。宋人邓椿《画继》记载:

道宏,峨眉人,姓杨氏。受业于云顶山,相貌枯悴,善画山水、僧佛。晚年似有所遇,遂复冠巾,改号龙岩隐者。其族甚富,宏不复顾,只寄迹旅店,惟一空榻,虽被袱之属亦无所有。每往人家画土神,其家必富,画猫则无鼠。往往言人心事,辄符合。族妇烹鱼,宏命留食,既去。其侄不知,辄先尝,宏归视鱼日:“此窃食之余也。”妇方隐讳,侄遂吐出先尝于地。又凡如厕,必出郭五里外,乡人怪呀,每随而窥之,既就溷,则无复便利,但立而独语,再四乃出。此皆异事者,后竞坐化店中,年八十余,成都正法院法堂,有所画高僧。

据材料,道宏法师是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僧人,概是因为其行为古怪,故关于道宏法师的奇闻异事在民间流传广泛。骆坤琪先生所撰《峨眉山掌故传奇》也将此列为传奇故事:

宋仁宗年间,峨眉山上五显岗农村里,有户社员,因家里鼠害甚厉,猫不能捕,便请中峰寺僧人道宏,在纸上画了一只雄猫,贴在墙上,鼠害遂平。……道宏晚年,常出门远游,在住店时,床上不用被褥,只是躺在床上,不论冬夏,都是如此。在八十五岁时,死于客店之中。据峨眉山老僧传说,道宏生有异技,故所画动物,似有生气。

《峨眉山掌故传奇》所撰之故事一部分与邓春《画继》记载相同,相异处是其总结了峨眉山老僧的传说及民间传说,对故事做了很大补充和润色,使关于道宏禅师的传说变得更为有趣。

(三)峨眉僧道合力降龙虎的传说

宋峨眉山佛道皆有发展,并处于共存之中,因此,关于宋代峨眉山佛、道两家的关系,也成了宋以降的民间传说中的一部分。《峨眉山掌故传奇》之“僧道合力降龙虎”的故事就反映了当时佛、道两家和谐的关系。

相传在宋代,峨眉山九老洞外的老林里和牛心寺深峡的一个山洞里,分别藏着一只猛虎和一只巨蟒,因伤及无辜,致使游人绝迹。

牛心寺的老僧功德大师……不得已到九老洞去向林源道长求助。

年的故事传说范文第8篇

与七夕节有关的传说古老传说,牛郎是人间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头老牛一起生活,日子艰苦。织女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孙女,是有着超凡“女红”技艺的神仙。原本不可能相识相爱的牛郎织女,但在老牛牵线下,成就了姻缘。婚后,俩人男耕女织,相亲相爱,并育有一儿一女。故事至此,让人们看到了古时“巧配”的爱情如纯洁花朵,结出了幸福婚姻的果实。可以说,“七夕”故事的开头,正是热恋中的少男少女最为盼望的归宿,美丽的爱情之花,结出了婚姻之果,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此时,相爱的人们都会誓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伴到白头。

然而,“七夕”故事情节突变。王母娘娘听说织女“不守天规”,“私奔”到人间,派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牛郎不见织女,披上牛皮、担上儿女一路追到天上,就在要追上织女时,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头簪,划出天河使牛郎织女只能隔河相望。故事向坏的方向陡然急转!恰似婚姻遇到了油盐酱醋茶,琐碎的家务、萎缩的沟通,所谓的“七年之痒”等扑面袭来,好比破坏婚姻的“王母”。争吵、抱怨、生活的烦恼,就像捉拿织女的天兵天将。心在离散,幸福遇到了拐弯,正如有人怨恨说,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可是,谁是掘墓人?谁又在婚姻生活中消耗了爱的热情?有数据显示,我国离婚率正在连年上涨。破裂的婚姻仿佛在曾经相爱的夫妻间划出了一条天河,相见不相识,寂寞孤独冷,谁不细心呵护婚姻,他的爱情就会发霉,既便追悔莫及,也只能兴叹不已。

七夕情人节习俗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七夕情人节的现代诗歌1、七夕之恋现代·清风剑

月光流泻

滋润秋天的细节

空气变得晶莹剔透

这个时候

我与妻牵手

一起看星星

那里是牛郎织女的家园

鹊桥已搭起

等待千年的爱恋

传说一直让人心动

爱情,正经历

现实的考验

一阵清风吹来

遥醒了银河的传说

2、写在七夕现代·彼岸花

我不是不知道

昨夜蓝天的星梦

怕今天的一场雨

熄灭,在明日的七夕

今天把那张发黄的纸

叠一艘渡河的船

把流年的记忆

在银河抛下

便是雨

也是流星的故事

每一滴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