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滕王阁序全文

滕王阁序全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滕王阁序全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滕王阁序全文范文第1篇

此序文融景、情、理为一体。景物描写“落霞与孤鹜齐飞”飘逸灵动;哲理名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催人奋发;情感走向是喜而悲,悲复喜,可谓一波三折。但对贤主嘉宾的溢美之辞则贯穿全文始终,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仅仅是出于宴饮的特定场合和宴序行文的需要吗?这溢美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失意的王勃怎样的一种心态?《滕王阁序》的主旨真的如《教师教学用书》所言仅仅“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吗?本文试以“四美”之形解读其由景、情、理表现出的多重内涵之神。

一、绘美景,展盛世

夏雨消逝,潭潭秋水清澈见底,山间的暮霭在煦暖的秋阳中泛着紫晕;层林尽碧,鹤鸟徜徉,高阁临江,画栋雕梁,更有那落霞孤鹜和渔舟雁阵的旷寥和微凉,――这是才子王勃给我们描绘的清秋九月的洪州丽景。然而绘美景似乎不是作者本意,他款步登阁,凭窗远眺,一派物阜民丰的世态胜景在王勃简洁的笔下被渲染得那么雍容气派。在这山清水美的灵秀之地,人民安居乐业,尽享“钟鸣鼎食”的富贵人生。以景美写民乐,不亚于后世柳永《望海潮》的“归去凤池夸”,作者对阎公治下的洪州极尽赞美之情。

二、赞美宴,生悲慨

“宴”是中国庆功祝祷的重要形式,而此次竣工庆典的“大宴”之所滕王阁乃是群英会的“主会场”。作者笔下的“宴之美”可绝不是饱口腹之欲的饕餮大餐,而是另一种美。“宴之美”美在有悠扬的丝竹,如清秋的微风袅袅如缕;美在群聚着俊逸的宾主,既似五柳先生般超凡拔俗,又如陈王子建那样才气卓绝。行文至此,本该“忧思皆忘”,“会须一饮三百杯”,不料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弃乐言悲,给喜庆的盛宴带来一阵凄风,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有二:其一,这是作者对人世间“悲”和“兴”规律的哲理性揭示:“识盈虚之有数。”“数”解为定数,在王勃看来,纵览人世长河,物换星移,当年的睢园已经荒芜,绿池的“朱华”也都凋零,而滕王亦去,高阁蒙尘,这使后人不由得起“兴尽则悲来”的历史兴衰之叹。可幸的是,如今旧馆换新颜,“尽东南之美”的宾主和复建高阁的阎公胜饯于此,真是应天时、得地利、主人和,这又是人世轮回的“悲尽则兴来”。对人事的认知,王勃也没有否定盛极而衰,兴亡交替的宿命观念。但是,这里的“盈虚有数”还隐含着作者对兴衰规律的哲理性概括,这规律就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伶官传序》),正因为阎公的盛举,成就了今天滕王阁的复兴。同上文的绘美景一样,言理的同时又含蓄表露出对阎公的倾慕之情。

其二,这也是作者对“群公”和自我不同境遇的深沉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他观得志之“宾”,自然叹“失路”之“己”。“时非我与,雄略顿於穷途;道不吾行,高材屈於卑势。”(《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高朋满座,却“尽是他乡之客”;雅士云集,独“我”为异乡之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面对宴会上达士们的“对酒当歌”“鼓瑟吹笙”,同样满腹经纶的他是多么地落寞,能不咨嗟!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由事生情,因情说理,理中蕴意。从内容上看,作者此时似乎就是想倾吐自己仕途受挫后内心的抑郁苦闷,进而希望得到在座“嘉宾”“明主”的同情和提携。从结构上看,开始写因宴之美而乐,既而写因己之“穷”而悲,这就使文章由对宴会场面的渲染转向对自我情怀的抒写。而顺理成章的是,这种抒写重心的变化自然为后文的高歌穷途之志作了欲扬先抑的铺垫。

三、歌美志,叹古人

王勃在早年写的《上刘右相书》中自陈:“死生有数,审穷达者系于天;材运相符,决行藏者定于己。”可谓一语命中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这一哲学要义。《滕王阁序》同样贯穿着作者这一人生至理。

先说“叹古人”。如果说对“悲和兴”的思考是着眼于世事,那么接下来对“顺逆”“穷达”“进退”等的思考就是针对个体的人。作者列举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阮籍等志不得伸的“穷人”,但是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将其遭际归咎于“世溷浊而嫉贤兮”或统治者的亲佞远贤。那么如何看待人生的幸与不幸?作者认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乃人生常态也。这既是对人生通透达观的认知,也彰显着青年王勃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对人生的这种体认下,他主张君子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随遇而安,就是课文所说的“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这句话按照课文注解的译法很难懂,其实,“赖”是依靠,“见机”是抓住时机,“知命”是把握命运,再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作者认为,上述的几个人未能驰骋于当世,关键就在于他们未能“见机”“知命”,而要想改变这种多舛的命运,就需要人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动向,也就是要抓住时机、把握命运。可以说,这种“材运相符,决行藏者定於己”的思想观念正鲜明地体现了作者个人乃至群体积极用世的风范,着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作者接下来才尽情地倾吐了他的“美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短短几句,掷地有声:穷达进退,人生固然。不必怨天尤人,自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遇挫不馁,矢志不渝,坎坷必然化为通途。多么使人鼓舞,令人振奋!在修葺一新的滕王阁内,在胜友如云的赣江之畔,一个壮志万里、不畏浮云的青年才俊就这样让频举酒杯的嘉宾们刮目相看了。

也可以说,“见机知命”和“不坠青云之志”就是王勃着意向宴会的宾主阐发的生命哲学,君子和达人乃是作者自比。“向使太公失于周伯,则旗亭之屠父;韩信屈于萧何,则辕门之饿隶。又焉得鹰扬豹变,吐纳风云者哉?故曰知与不知,用与不用,观夫得失之际,亦穷达之有数乎!”(《上绛州上官司马书》)他欲以此传达的正是,命数让我有幸躬逢盛宴,“我”要把握这次宴会的良机,通过贤主和这些嘉宾实现自己的青云之志。

总之,王勃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建功意识。也许正因为有了上文失意苦闷的心灵倾诉,才愈发使作者这种笑对人生的执着坚守散射出迷人的生命光辉。

四、接美邻,抒胸臆

文章最后,作者依然在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怀,但重心已开始转向满座的高朋和盛宴的主角阎公。首先,他把同宴的宾友比作“芳邻”十分恰切,却也隐含着别样的意味。既然是邻居,免不得以后互相往来,彼此看顾,“此真可以处子也”,依然隐约透露出了希望得到他们提携的愿望。其次,他把阎公比作杨得意和钟子期,那意思是说我以前空有一身本领无从施展,今天在这里遇到您了,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

综上所述,全文脉络很清晰。文前的重心在宾主,文中的重心在自我,文末的重心再次回到宾主。全文以美景起,以美宴承,以悲情转,又以至理再转,最后以“美情”(赞美之情)合。我们认为,文中王勃之种种举动行为,固然有逢场溢美对方的客套之意,但联系作者当时仕途受挫的处境和文中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抒写,他希望得到引荐的意图是很明显的。

“邀时誉,忘廉耻,徇苟得……举三寸之舌,屈辱豪门;奉咫尺之书,逡巡下席……岂知夫四海君子,攘袂而耻之乎?五尺微童,所以固穷而不为也。”(《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王勃素以狷介和蔑视权贵而著称,但现实告诉他这样做仕途是走不通的。此文正所谓“曲笔扬宾主,微言抒胸臆”,如若以这个角度,反观全文,王勃溢美背后的求仕心态更加清楚。下面再举文中几个句子为例: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在王勃看来,贾谊和梁鸿“时运不齐”不是因为政治的黑暗,而是没有人举荐他们。我和他们处境一样,需要有人提携,这些人就是在座的以阎公为首的嘉宾啊。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扶摇”借比宴会嘉宾。作者认为,理想虽然渺茫,但只要有“群公”的帮助,就可以实现到达“北海”的宏志。“桑榆非晚”是说我虽然失去了很多机会,但今天遇到了诸位这些有才能的人也不算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课文注解注为“借孟尝以自比,带有怨意”,这个解说不确。作者是想对在座的嘉宾说,孟尝的不被重用、我的无路请缨,还不是因为无人举荐吗?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这句话历来有争议。上文说积极进取,这句怎么又说舍弃功名?明显矛盾嘛!其实不然,作者的意思是,因为要去照顾老父亲,不得不舍弃功名,我不是不想做官,实在是忠孝不能两全,以后有机会我还会“高谈帝王之纲纪,然后鹰扬豹变,出蓬户而拜青墀;附景抟风,舍苔衣而见绛阙”(《上刘右相书》)的。

滕王阁序全文范文第2篇

一、加强文言文朗读教学

诵读既是理解文意的有效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这个读包括四个层次的“读”。一读,读通。在课堂上,可以用各种形式来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读来使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学会断句,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准备;二读,读懂。在这个环节其实可以大胆把文章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体内容。教师主要在学生自我理解的过程中起个引导作用,强调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知识,帮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旧知;三读,读明文意。在已经把握住全文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阅读,通晓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微言大义;四读,读出自我见解。这需要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讨论和思考中对文章读出自己的见解。

二、利用文言文,指导写作

学习文言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文言文,能使学生作文增添文采。

许多文言文语言极其优美。如果学生能将其化用于文章之中,必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之后,有学生在写作文时,化用其名句,写出以下文字“少当益壮,宁移青年之心?苦且益坚,不坠青年之志。”如果没有深研《滕王阁序》,又怎能写出如此佳句?写论说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如果能像这样,在学习古文中多角度去挖掘,何愁下笔无涌泉?

三、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滕王阁序全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在名家典籍里选择适合高中生学习能力和欣赏能力的片段进行教学,比如说论语选段、孟子选段、庄子选段等,这些课文都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高中文言文通过简单易懂的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古代传统的文化,以深刻的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人生感悟,领会中国古代优秀灿烂的文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是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片段赏析以幻灯片的方式播放出来;通过生活化的故事讲解帮助学生的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实现文言文有效学习;通过多样化的诵读方式不断记忆文言文,理顺文言文的表达顺序,实现文言文背诵记忆的教学目标。

一、以多媒体创新教学方式

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幻灯片、投影仪等先进设备实现教案的科技化,幻灯片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影响等技术表现文言文所反映的事件、风景、人物,以幻灯片丰富多样的图片影像表现文字的内容。文言文主要的教学难点就是大篇幅的古代文字,虽然很多都已经翻译成了简体字,但是由于阅读方式不同,学生在理解方式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多媒体将文言文、翻译、故事图片等结合起来,学生的就能够简单的理解文章所描写的情景,理解文言文教学。

《赤壁赋》选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通过幻灯片的图片文字组合效果,将赤壁赋的文字进行分段,再配以各个重点画面的图片,以笛声或者箫声为背景音乐,就能够营造成月夜赤壁之下静谧、明朗的美好的画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所描写是天空的景象,通过图片可以再现这样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生活化的故事理解文言文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中有很多的历史事件和生活经历,《烛之武退秦师》、《指南录后序》、《寡人之于国也》、都是生活化故事的凝结,在这类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简单的分析理解,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整篇文章完成讲解。比如说以评说的方式讲解《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在论说的过程中,首先对郑国和秦国的地理位置进行说明,文中写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如果晋国得到郑国的这块地,那么无疑晋国增加了国土面积,秦国如果想要越过晋国到达这块途径,将显得困难了,那么灭亡郑国对秦国又有什么帮助呢?在列举晋国不受信用的事,晋国的国君当年受恩于秦国,许下承诺给秦国焦、瑕两个地方,但是“朝济而夕设版焉”,早上才渡过河晚上就加固城防,以就是为证说明秦国和晋国结盟没有任何的收益,最后打消了秦王的顾虑,秦国撤兵。

评说的方式就类似于生活化的艺术欣赏,学生的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体会烛之武的聪明勇敢、大义凛然爱国情怀,难懂晦涩的文言文就成为讲故事的重要来源,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故事经过也有了全面的了解。再比如说《陈情表》、《项脊轩志》都是展现亲情的名篇,其中的生活化场景就可以让学生的以自己的生活理解讲解出来,这样学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刻的理解亲情的可贵,教师也实现了自己的文言文教学目的。

三、多样化的诵读方式记忆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中文章分类比较多,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诸如《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滕王阁序》《秋声赋》《兰亭集序》等几篇文言文,是公认的美文,在高考试卷的诗句类默写题中有一定的分值,而且这些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的押韵、对仗都能够体现古代文言文的典雅,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基本的理解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然后进行全文的背诵记忆,选择跳读、全读、理解记忆等方式实现背诵记忆。

记忆背诵的文言文多是以写景、抒情等为主,所以是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营造是文言文的主要特色,令人陶醉的意境美是文言文进行诵读时的重要帮助。《赤壁赋》之宁静辽阔朦胧美,《始得西山宴游记》之广阔无涯、浑然一体美,《滕王阁序》之色彩绚丽、远近错落、上下浑成美,这些优美的语言在记忆起来非常容易,押韵对仗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迅速的形成语感,加速背诵和记忆。教师在背诵记忆的指导过程中通过对重点词汇的反复讲解和诵读,形成基本的语感;学生的在休息或者早上完善进行背诵就能够顺利的背下来。注意在背诵记忆的过程中可以从重点开始,比如说《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常考的名句,围绕重点进行背诵能够节省很多的时间;教师还可以将文言文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展示,学生多个在朗读的过程中,将文言文所描写的画面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展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的有效背诵记忆。

四、结语

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提出建议和意见,在高考出题特点以及文言文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实现文言文教学的不断提升,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敏.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新策略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5(6)

滕王阁序全文范文第4篇

如何让学生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心灵受到启迪,让朗读回归课堂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改变观念,关注学生

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强调各个学习阶段都要重视朗读教学。所以,不管高考的指挥棒如何变化,老师始终都要强化自己教书育人的观念,把“读”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深刻体会到,要真正把书读好,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1.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强与课文交流,让学生用心朗读,才能真正走进文章,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趣味。

2.让学生明确朗读目的

教学中的每一次朗读都要有明确的目标,绝不能为了朗读而朗读,把朗读作为教学环节的一个过渡。这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做法,时间久了,就会让学生失去读书的兴趣而不愿意读书。

3.让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

课堂上教师要有耐心,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教师不能为了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找几个读得好的同学表演性地朗读,久而久之就会挫伤朗读水平弱的同学的积极性,不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和文本特点,采取了多种朗读形式。

1.配乐朗读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恰当的配乐朗读,不但能有效渲染气氛,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电教媒体能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吸收更多的信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教学《滕王阁序》,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去体悟、背诵。背诵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学生叫苦连连。于是我尝试在分析诗歌的同时配以古琵琶曲《西江月》,顿时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吟唱音乐配制的诗句,两节课下来,学生们兴趣十足,已记住了诗歌的大致内容。再如学白的《将进酒》时,我特意给学生播放了张耀宇演唱的《将进酒》一曲。过后很多学生都学着唱这首歌,甚至模仿李白喝醉了的样子唱和。另外,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过程中,我仍采用了配乐朗读,学生在课堂上随着流淌的音乐,欣赏月夜变化的美景,听抑扬顿挫的朗读,仿佛感受到《荷塘月色》的意境之美,情感的涌动激发了他们朗读的渴望,他们不由自主地朗读起来,读得真切,读得迷醉,完全沉浸在作品的意境里……

2.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角色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大多数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辛苦的内容。怎样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读是很重要的一环。让学生读出水平,读出兴趣,读出能力,需要教师认真策划。我在教学《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文言文时,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对话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读的兴趣、学的热情,效果很好。如:我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首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四名同学分别扮演佚之狐、郑伯、烛之武、秦王),然后要求这四名同学在准确把握人物语言、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对话表演,通过对白、动作,使教育教学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让同学们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还文言课堂以生机,还学生以活力。

3.让学生在朗读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时,先让学生通读一遍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把画面勾勒出来。听完后,我没有让他们睁开眼睛,而是让他们静等片刻后,请班里的绘画小天才张计伟到黑板上画出他想象的画面。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黑板上的画面进行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效果自然很好。

三、倾注感情,陶冶情操

在朗读中,倾注更多的情感,用朗读感动自己、感动别人。让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使人受到美的熏陶。如《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婉转优美。在教授这篇美文时,我非常注重朗读,并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理解作者的情感,深入作品的意境,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条最恰切的途径。

滕王阁序全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非专题性研究;专题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80-01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究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为主,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只要处理好设计研究、组织专题探讨和延续性研究这三方面的有关问题,语文学习必能教学相长。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多种多样。就其特点来说可以分两大类:其一是专题性研究。其二是非专题性研究;就其内容来说,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关于语言的研究,其二是关于文学的研究。下面就专题性研究和非专题性研究谈谈有关体会。

1 非专题性研究

这里所说的非专题性研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系统性地研究学习。,它结合课本内容,体现教材的知识点,贴近高考指挥棒,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既体现课本中“传其道,解其惑”的要求,又能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1 本体性研究。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有研究意义的深层次的问题供学生研究学习。这类问题最好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不过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价值的。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是鲁迅先生在五位革命作家遇难两周年时写的纪念文章。经过分析,此文只要解决三个问题就可以透彻的理解全文的主旨,即: “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记叙和五位烈士交往的经过;.“惯于长夜过春时”一首诗在全文中的作用。在预习时,先把作者的生平简历,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参考资料介绍给学生,然后再把这三个问题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独立研究,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言之成文,畅所欲言,就达到了目的。当然,最终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1.2 涎续性研究。根据课文内容,派生出有延续性意义的问题继续研究,主要在课外时间里完成。在课堂上不可能把所以的问题都一一解决,学生也可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有必要把这些问题延续到课后。有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拟定,有的问题由教师来拟定,如《滕王阁序》的问题是“有人评论王勃的《滕王阁序》具有‘四美’,谈谈你的看法”;《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阐述的问题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石钟山记》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考察经过和结论的偏颇”,等等。不要求学生课课都写,可以在一学期中布置的十几个题中选择一两个来研究。学生可以自己写,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来写。研究过程由确定研究专题、调查研究并收集资料、撰写汇报论文等步骤组成。延续性研究的内容紧紧扣住课文的要求和知识点,是课文内容的延续和深化。

2 专题性研究

所谓专题性研究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某一社会现象、某一学术课题、某一文学现象、某一发现构想等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得出某种结论,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当然这种结论或者成果或许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错误的。但是,就学生而言,我们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这个过程是学生增长知识的过程,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之下的自主学习,它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教师要为学生确定一些研究的专题供学生选择研究。这种类型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2.1 确定研究方向。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因素,拟定一些具有探讨性和可行性的专题供学生研究学习。如《瑞安玉海楼文化的探索研究》、《温州鼓词的渊源和发展状况》、《温州方言的特点和历史沿革》、《高则诚的生平和创作》、《中国楹联文化的渊源发展与继承》、《瓯剧的特点和发展状况》、《东西方影视文化的异同初探》、《金庸古龙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差异》等。

2.2 指导研究方法。在向学生布置专题时,必须对每一个专题作一说明,使学生选择专题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这种说明实际上就是解题释疑,即说明某一专题研究的内容、目的、价值、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知识、查找的资料。同时,要指导学生如何去索取资料,如何调查研究,如何撰写论文。如《瑞安玉海楼文化的探索研究》这一专题的研究,需指导学生从以下方面人手:瑞安玉海楼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孙怡让先生的教育思想;玉海楼文化的底蕴;玉海楼文化在瑞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滕王阁序全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语文老师训诂意识训诂原则训诂方法

所谓训诂意识.是在坚持基本训诂原则及灵活运用基本训诂方法的前提下,对文言词语训释时具有的一种积极的、恒常的、稳定的训沽态度。是为探求词语乃至篇章的丰富含义、揭示词语演变规律、避免误训误注所把持的训诂观念。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不具备相应的训诂意识,单依赖课本的注解、参考书的帮助,对词语的训释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学生的进一步追问也无法给以满意的解答,甚至出现迷信教材、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这些文言文阅读的大忌。根据大纲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及文言文词语训释的特点,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至少应具备以下两大方面的训诂意识。

1.坚持基本训诂原则的意识

坚持基本的训诂原则,就是要坚持从语言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及语言事实等方面,对词语含义作全面考察。

1.1坚持从语言的社会性考察词语含义的意识。

语言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约定俗成这一特性上。约定俗成是词语的形式与含义得以结合的决定因素,它不但决定了某个特定的语词与某个特定的含义的结合,同时还决定了这两者的结合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如高二册《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课本注“厌,通膺,满足。”从字形上分析,很难将“‘厌”与“满足”联系起来。“厌”本写作“队”,由“甘”,“月(肉)”,“犬”三部分组成,是个会意字,象一只狗面对香美(甘)的食物,却将嘴巴转向一边不理,表示“吃饱”“满足”“不需要”。就本字来说是容易理解的,只是后来人们却借用表示“压”的“厩”字来表示这个意义,本字“厥”反而废弃不用,于是“厩”担任了“压”和“厌”两个意义。如《汉书·五行志下》“地震陇西,压四百余家”中“压”字就写作“厥”。《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中“厌”也写作“厥”。后来人们为区别字形,就在“l”字下加“土”而成“壑”,表示“压”的意义。加“食”成“膺”表示“厌”的意义,简化为“膺”。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语言的约定俗成大多数情况下是任意的,而一旦固定下来就难以改变。王力在《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一文稿中指出:“如果我们所作的词义解释只是在这一处解得通,但在别的书上再也找不到同样的意义,那末,这种解释一定是不合语言事实的。”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传释词·自序》中也提出了.‘樱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的训诂原则,都强调了语言的社会性的重要性。

1.2对语言历史性的敏感意识。

语言的历史性是词语含义流变的轨迹和见证。有词义变化的词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意义是不尽相同的。如高一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课本注“按剑而踞,握着剑,跪直身子”,又注“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跪直身子。”这样解释是不错的,但如果对该句上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中的“坐”字,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坐一臀部放在椅子上支持身体重量”则难以说通,项王为何由“坐”而变为两膝着地跪直身子呢?这就要考虑到“坐”字在意义上的历史性。正如课本所注解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坐”的解释更为清楚,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如此,《战国策·秦策三》,“(伍子青)坐行蒲服,乞食于昊市”中的“坐行”其实就是膝行,跪着行走的意田

有些词语因历史原因已废而不用,对这些词我们既要弄清它的原义、用法,又须用现代词语作恰当的训释。《鸿门宴》中有句“沛公奉危酒为寿。”课本注“危,酒器”,但这种酒器今己不见,学生难以把握,必须弄清其容量大小。《王力古汉语字典》注:危,圆形酒器,容量四升。又注:春秋至汉时,一升相当于今200毫升。四升即800毫升。难怪齐人“左手持危,右手画蛇”(战国策·齐策》),为一危酒,三人喝显得多,四人喝显得少,最终留下了“画蛇添足”的千古笑诂。不过,项王赐给樊啥的“斗危酒”则要比一厄大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斗危者,危之大者也。”(第430页)。斗危,当然不是普通一危,即不只800毫升了,而应是足够几个人喝的酒,“啥拜谢,起,立而饮之”,一个勇猛、豪爽的英雄形象自然跃然纸上。

1.3对语言民族性的察觉意识。

一定民族的语言所具有的含义,由该民族的文化环境所赋予。离开了这个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词语的意义就发生变化。如关于星宿的分野,中国有,外国也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所以碰到文献中涉及星宿的问题,就不能套用国外的东西。如高二册《滕王阁序》“星分翼较,地接衡庐”,“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等句中,就只能按中国古代的星宿分野分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注:“据《越绝书》,豫章郡古属楚国地,当翼、较二宿的分野。又《晋书·天文志上》谓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的分野,所以言“龙光射牛斗之墟”。据此注:豫章既属楚地,又属吴地;在星宿分野上,既属翼、较二宿,又属牛、斗二宿。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关系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春秋战国时,豫章属楚国管辖,楚国属翼、转二宿分野。至三国时,天下三分,吴国占据江南一带,包括了上述的豫章(南昌),而吴国又属牛、斗二宿分野。作者这样写也正突出了滕王阁在地理位置上“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贩越”的显著特点。前后照应,古今贯通,滕王阁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可见一斑。

类似的如阴阳五行、干支纪年等都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常识,在文献中随处可见,不了解其中的关系,要阅读中国古代文献,往往就寸步难行。

1.4尊重语言事实,准确把握文义的意识。

语言事实是文献作品真实思想的唯一体现。由于文言词语难以理解,有关文言文的注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只有在坚持前三项原则的基础上,从文献语言出发,运用多种训沽方法,才能作出合乎事实的训释。如高一册((勾践灭吴》一文中,主要叙述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经过长期的奋斗,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文中既有外交上的能言善辩,又有内治中的卧薪偿胆。教材选用时,删掉了越国大夫文种游说夫差的一段诂:

(种)日:“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撤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日:‘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土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以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在这段文章里,文种可谓极尽游说之能事,软硬兼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之以利,言之以弊。使一国之君的夫差“将欲听与之成”。有了这一心理基础,加上太宰豁的“美言”,夫差终于无视子青的忠告,“与之成而去之”。从而为吴越之间新一轮的斗争揭开了序幕。在教学中如不了解这部分,就很难领会全文的生动曲折之处。

2.灵活运用基本训沽方法的意识

在词语训释中,除了要坚持基本的训诂原则外,还要熟练掌握并运用以下四种常用的训诂方法:

2.1以形索义

这是从文字学上对词语训释的一种方法,也叫“形训”。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字的形、义之间具有可释性,通过分析字形,可探求字(词)的本意,再联系其它的训诂方法,即可求其引申义、假借义以及更深层的含义。如上文述及的“厌”字,就是运用了形训的方法。又如高一册《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景”教材训为“大”,为什么“景”训为“大”呢?从字形上看“景”从日从京,“京”甲骨文作“帝”,是人工筑起来的高丘,比喻为“大”。《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而“景”小篆为“景”,意为高达日头的高丘,其表示“大”之意相应比“京”程度高。因此在表示大时“京”一般是表有限的高大,而“景”则表示无限的或抽象的高大,如本例中的“景”即是。又《诗经·小雅·车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毛传:“景,大也。”《诗·周颂·潜》:’“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毛传:“景,大也。”毛传对“景”字作了相同的训释,但显然,“景行”指的不只是一般的大路,而要比一般大路要宽阔,“景福”则是指抽象意义上的洪福了,正如今天我们所形容的“齐天洪福”。而“京”字则用如“京都”、“京师”,程度不如“景命”、“景福”高大。如再深究下去,同样表示高大的“高”字,甲骨文作“裔”,象一所高房子,其高的程度当然在“京”“景”之下,作一般高低的用法为多。通过分析字形,不但对我们所要训释的词语有深刻理解,而且对于同族字(词)也能触类旁通。

2.2因声求义

汉字虽是表意文字,但在六种造字法中,形声造字法是占据首位的,其数量占有汉字的大多数,可见声旁在汉字的表意中同样居重要地位。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中有云“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臂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挚其纲”。因此,从字音求词义不能不说是一种既重要又基本的训诂方法,这种方法传统训诂学上又叫“声训”。

我们常以读音上的相同来判别同音通假字,这就是声训的一种。此外,通过声训,我们还可探知一些字(词)在形体上的讹变。如高一册《逍遥游》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句中。“野马”教材注“游动的雾气,旧说春天山林沼泽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所以叫‘野马’。”其实这里的“马”字,原是“座”字,“座”意为尘埃。“马”“座”在古代同属鱼部、明母,属同音替代。《楚辞》里有“愈象雾其如座”。如“野马”训为“春天的雾气”,则此“座”当可训为野马”显然是不通的,玉逸注“座,也座”,亦可知“马”当为“座”,“野马”即地上飘浮的尘埃,与“尘埃”同义词复用,强调环境的污浊。这是符合庄子远离尘世,追求清静无为的理想的。

2.3比较互证

比较互证,就是比较同篇或不同篇文献中类似的用例,分析归纳其中不同词语含义的一种训诂方法。如高二册《病梅馆记》中有“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敬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一句,其中“姿”“景”“态”三字,如从单个字去训释,是难以解通的。如我们综合这三句的意思,异中求同,就容易明白这三个字都表示梅的风姿神韵,不必穿凿单个字的解释。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字分别表示,只不过是作者行文上的风格而已。在不同篇章中比较互训的例子如《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联系《庄子·逍遥游》的“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知王勃在此用《逍遥游》中的句子“扶摇”指“旋风”,“北海”即“北冥”。在阅读常用文献中,比较互证的训诂方法更是必不可少的。

2.4寻求词义理据。

滕王阁序全文范文第7篇

一、 背诗导入,激发兴趣(略)

二、 小组交流,诗中觅趣(略)

三、 拓展赏趣,仿写生趣

(一) 拓展

1. 其实古诗中写儿童活动的诗还不少,你还知道哪些?(生分别背《池上》《所见》《村居》等)略

2. 师:你们看,诗人们塑造了很多可爱的孩子的形象,也写出了他们很多的活动。古时候的小朋友是快乐的,我们同学现在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同学们的课外活动都干些什么呀?(生答,师小结出示)

师:同学们的活动真丰富啊。不仅有学校组织的放风筝、挖山芋、背诗词活动;还有课间同学们玩的各种游戏活动。

出示:

活动的项目:

课外:登山、寻宝、放风筝、挖山芋、背诗词

课间:跳绳、踢毽子、玩呼啦圈、滚铁环、跳皮筋、唱歌、丢手绢、跳舞、跑步、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

师:同学们,我想采访一下你在活动时心情?能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吗?老师想到“开心”、“眉开眼笑”这些词,你想到哪些?

生答:兴高采烈、开心、高兴、乐开怀、乐淘淘、你追我赶……

师:参加这些活动你觉得有什么好处呀?

生答:锻炼身体 陶冶情操 娱乐身心 会玩会学习 动手动脑……(师出示学生活动照片)

师:同学们,写诗并不神秘,主要是将你看到的人、景、事等画面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学校是诗词特色学校,平时,同学们爱读诗,也爱写诗。今天,我们就再来一展身手,围绕我们进行的活动写一写新古诗,向大家展示一下我们活动的精彩怎么样?(生:好)

(二) 仿写

1. 回忆写诗方法:

师:之前我们学写新古诗的时候,老师把写诗的方法写成了一首诗,你还记得吗?

(出示、生读:“今日课堂写古诗,掌握方法非难事。精炼押韵字数同,不信你来试一试。”)这首诗告诉我们写诗要注意什么?

生:告诉我们写诗要做到凝练押韵字数同。(板书:押韵 字数同)

师:我们以《小儿垂钓》这首诗为例,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做到“凝炼押韵字数同的”,!这首诗一共几行?生:4行。

师:每行几个字?生:7个字。

师:在我们学习的古代诗歌中,有像《小儿垂钓》一样4行每句7个字的,称为七言诗,也有像《池上》这样的每句5个字,就是五言诗?(板书:七言、五言)

师:我们再看,这首诗的第二、四句末尾的字在读音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末尾的字的韵母相同。

师:尾字韵母相同或者相近,叫做押韵,读起来有韵味。你看看,这首诗押的什么韵?

生答,师板书:en

2. 模仿迁移,学写“新古诗”:

师:万事开头难,我们每个人都来想想今天要写的新古诗的第一句。你准备第一句里写什么?(出示图片)

师:你可以写我们的课间活动,也可以先想想你参加的课外活动。如果是老师来写,我想写课间活动,想以下课铃声响起后,大家一起奔出教室的景象来开头:“铃声一响出课堂。”如果是你,你想怎么写?(指名2-3人答)

师:老师提醒你,可以以课外活动时的天气情况为开头,也可以描写课间活动时热闹的场面,也可以以下课铃声为开始来写,把字数浓缩在七个字里。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在练习纸上写好第一句(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就这么简单,第一句诗就出来了,我们交流一下。

(众生:“今天天气真晴朗。”“课间活动真丰富。”“操场上面多热闹。”“叮当叮当铃声响。”……)

师:第一句写好了,下面三句就有参照了,接下来我们进行比赛,看谁文思敏捷,最快完成一首诗。在写之前,我们再来强调一下方法,一起读――

生:“精炼押韵字数同。”

3. 交流点评

生:下课铃声叮当响,同学飞似奔操场。你打球来我踢毽,安全快乐又健康。

师:你可真是小诗人呀。还有谁来说说。

生:课间活动真热闹,跳绳踢毽练长跑。你笑我笑他也笑,安全第一记得牢。

师:不错,游戏时讲安全很重要。

生:今天天气真晴朗,大家齐聚南山上。挖到山芋多又大,满载而归心欢畅。

师:你描写的是同学们到南山挖山芋的场面。真生动。

生:下课铃声刚打响,同学一齐奔操场。好似小鸟飞出笼,跑步跳绳真多样。

生:下课铃声响当当,欢欢喜喜出课堂。跑步跳绳单双杠,样样活动我在行。

……

师:你的诗作完成了,别忘了加个合适的题目呦!把你的诗题写在第一行,你的名字写在第二行。

4. 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儿垂钓》这首古诗,还写了“新古诗”展示了我们同学平时课外课间活动的精彩,同学的兴致很高,收获也很大。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只要平时多读多写,长期坚持就能越写越好,也可能成为新时代的小诗人。(汤平,镇江市孔家巷小学教师)

附:学生当堂学写的“新古诗”

(一) 课间活动:

1. 下课铃声叮当响,同学飞似奔操场。你打球来我踢毽,安全快乐又健康。(苏宇骋)

2. 下课铃声响当当,欢欢喜喜出课堂。跑步跳绳单双杠,样样活动我在行。(孙含西)

3. 课间活动真热闹,跳绳踢毽练长跑。你笑我笑他也笑,安全第一记得牢。(崔文菲)

(二) 挖山芋:

1. 金秋十月庄稼熟,手提小铲挖红薯。薯藤一根又一根,劳有所得真幸福。(倪晨妍)

2. 太阳出来喜洋洋,景色秀丽心欢畅。个个铲子挥的欢,大小山芋装满筐。(刘乙陶)

4. 金秋天气格外好,南山农庄真热闹。挥舞铲子挖山芋,个个山芋像宝宝。()

(二) 张伟教《少年王勃》

一、 名楼名人名句,导入新课教学(略)

二、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境诗情(略)

三、 诗文对照品读,领会诗情文意(略)

四、 探讨情景意象,识景悟情明理

师:王勃能成为奇才,不是天生,一定有其原因,我们一起通过语言来探讨。

1. 探讨情景体会明理。

课件出示:“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 “王勃边看边想。”

引导学生抓住“凝望”,理解意思,并将王勃的表现与其他人作比较,体会王勃勤于观察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边看边想”,体会王勃勤于思考的特点。

2. 深入形象感悟明理。

课件出示:“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引导学生抓住“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深入感悟王勃自信、自如背后的那种勤于学习的精神。

师生共同小结:王勃能成为奇才靠的是勤,勤于学习、勤于观察、勤于思考。

五、 回顾全文阅读,迁移读写运用

1. 回顾全文,结合阅读,师生同作课文诗。

(1) 出示填空:

少年王勃勤(),()引来都督请。凝望江景(),妙笔赢得()。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回想阅读感受,提炼语言填空,创作课文诗。

(先让学生自由地想,自由地说,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说。再逐句指名交流,鼓励学生个性、创意地运用,说出不同的精彩来。)

(2) 根据学生的填写,出示完整的课文诗:

举例:少年王勃勤学习,才气引来都督请。凝望江景作佳句,妙笔赢得连称绝。

(学生齐读)。

2. 教师再出示两首课文诗,强化读写运用的示范引导。

滕王阁序传千古,少年王勃顷刻著。高朋满座不敢写,一鸣惊人出茅庐。

王勃有志人年少,滕王阁序奇才高。文思泉涌笔如飞,都督拍案叫绝好。

(学生齐读。)

(张伟,镇江市金山实验学校副校长)

【综合点评】

汤平老师执教的《小儿垂钓》和张伟老师执教的《少年王勃》这两堂展示“不同类型课文(古诗、文包诗)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的省教研课题成果的研究课,既各有显著特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汤平老师执教的《小儿垂钓》,安排了仿写“新古诗”的教学环节,经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明白写诗其实并不难,自己也能写出诗,成为小诗人。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教学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写“新古诗”的兴趣,而且还增长了学生学写“新古诗”的能力。从学生在课堂现场都能写出像模像样的诗作来看,小学生完全愿意学习写诗并有写诗的潜力。只要我们的老师善于教,学生就一定会乐于学,写得好。只有这样既教学生读诗又教学生学习写诗的古诗课堂教学,才可称得上真正的诗教进课堂的课。

滕王阁序全文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88-01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教师一直要求学生多阅读,特别是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但是高中学生课业重、时间紧,难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所以,在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来构思高考作文。

一、教材中人物及其事迹的应用

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人物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都可以当做高考作文素材。语文教材里所选的文章都是文学的精华,因此在构思高考作文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引申和挖掘这些文章中的精华。

在高中课文中出现很多人物,如司马迁、陶渊明、鲁迅、史铁生等,他们都是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思想高度是我们所敬仰的,他们的事迹是可歌可泣的。我们要学生掌握他们的生平事迹,概括他们的人生思想,然后把他们的人生事迹和思想融入到我们的高考作文当中。例如2011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期待成长》,我们可以引用勾践期待成长为一代帝王而卧薪尝胆的努力,可以引用鲁迅期待国家成长而产生的“彷徨”“呐喊”进入作文。2011年高考广东卷作文《回到原点》,可以引用司马迁、陶渊明、鲁迅、史铁生等人都是为了回到人生“真、善、美”的原点而孜孜不倦地奋斗。2011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拒绝平庸》,平时授课时,就可以告知学生,几乎所有的历史名人都是拒绝平庸的典范。历史名人对真理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材料亦可用于2011年高考重庆卷作文《情有独钟》。在平时作文训练时,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作者和文中出现的名人事迹进行归纳总结,关注名家对名人的评价。

二、教材中诗歌的运用

在教材中出现的诗歌,是语言思想的精髓。恰如其分地把它们运用到作文当中可以有妙笔生花的效果。诗歌在作文中的运用可以分为两种,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所谓直接引用就是将诗歌直接引用到作文当中。例如2010年高考辽宁卷《取舍》话题,就可以直接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人生一世,舍,要“舍”得干净、洒脱,决不拖泥带水。所谓间接引用就是将诗歌间接灵活地引用到作文当中。例如2010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全文以《琵琶行》作为行文结构转换的标志,同时将考生的成长过程有机地结合于其中,文章散得开,收得拢,是诗歌间接引用的典范。因此教师要求学生要尽量背诵课文诗歌名篇名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三、教材中现代文的应用

教材中现代文篇目众多,特别是散文具有优美的语句、严谨的逻辑、深邃的哲理、闪光的思想。这些现代文,不管是文章的结构还是内容都是高考作文良好的素材。例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谈谈你对常识的经历与认识。可以直接引用《米洛斯的维纳斯》:“残缺也有美,残缺也是美,维纳斯正是缺少了双臂,才显得如此秀丽迷人。不要为自己的某些缺陷难过,也许你的缺陷,会促使你奋进,促使你成功。”还可引用《项链》的材料,例如:“我们常常嘲笑和指责路瓦栽夫人贪慕虚荣,为了一夜风光而吃了十年的苦,但是,路瓦栽夫人有的优点我们不一定具备,你看,她知道事情不可能挽回时,毅然勇敢面对困难,辛苦十年还清债务,我们中的一些人,还不一定做得到呢,这难道不值得肯定和赞扬吗?”

四、教材中典故及注释的应用

学生学习课文时容易忽视课文中的典故和注释,教师应该提醒学生,这两者都可以拿来作为作文的素材。例如《滕王阁序》的典故和注释就是极好的作文素材。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书·冯唐传》亦载。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其已九十高龄,不能再为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此典故可用于2011年高考安徽卷作文《时间在流逝》,亦可用于江苏卷《拒绝平庸》。杜威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个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因此,告诉学生,在运用典故时一定要熟悉教材典故的来龙去脉及其本质,找出与作文的切入点,达到综合灵活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