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情感好文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修改作文要“五看”
修改文章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鉴赏能力,而且可以提高综合运用各项写作知识的水平和自觉性,有利于从小养成严肃的写作态度和认真修改文章的习惯。修改作文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看中心是否明确了,是不是把要写的内容写具体了,写清楚了。如果发现有遗漏的地方就要补充,有意思模糊的地方就要改动。二看层次是不是清楚了。如果句子间或段落间有重复现象,可合并或则减;如果意思杂乱应想法理顺。三看开头和结尾是否得当。四看用词是否准确,说话是否得体。哪一个词用得不妥当,就换一个合适的;哪一句读起来不顺口,就修改通顺。或换一种说法。五看有没有错别字,标点是否正确。作文的修改不外乎删、补、调、改。修改的一种好方法是自己朗读自己的文章。写文章时是“我笔写我口”,写完后还要“我口诵我文”,随诵随想,发现说不清的,读不通的,不顺口的就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作水平在自改文章中提高,要培养认真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二、修改作文从大处着眼
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认真修改自己写的文章,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与习惯,这是十分正确的。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认真修改;文章是个体认识、情感的外显形式,要准确表现自己的认识、思想情感,就必须认真修改;文章又是写给他人看的,要让人看懂、喜欢,也必须认真修改。文章不可能一作而妙,需要反复修改。好文章是字斟句酌地修改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假。启发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是在培养学生严肃的做事态度,对人、对己高度负责的精神。学生在推敲、修改文章的过程中,又会不断积累作文经验,逐渐明了作文之法。修改文章的能力,是自能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懂修改、不会修改,其作文能力的内涵与外延是不全面的。作文教学就应该格外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三、把修改优先权还给学生
作文的过程包括修改和润色的过程。修改文章体现在教学过程上是不同的:学生自己的修改属于作文中的指导,而教师的修改则属于作文后的指导;体现在教学目的上也有所不同:前者体现为对学生作文素质的指导,而后者强调的是对学生作文的“订正”。语文教师辛苦,而中学语文教师更是辛苦。学生每写一次作文,教师就得修改几十篇作文。作文本堆成山,教师为“移山”累得喘不过气来,学生则只是一味为教师“筑山”,连认真阅读教师批语的兴趣都极为少有。这样,从课堂作文看,学生既然是奉命作文,不负修改的责任,也就无所谓主体意识与质量意识,其写作水平自然是提高得极为缓慢。
四、掌握修改的方法
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修改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不厌改”,好文章很少是一次写成的,人的认识不能一次完成,往往需要多次反复;语言的表达,也不能一下子就十分准确,需要反复推敲。一挥而就的情况虽有,但毕竟是极少数。“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关于作家修改原作、推敲字句的佳话实在太多了。往往越是著名的作家,越重视文章的修改。曹雪芹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推敲本身就是关于修改原作的典故。从修改的方法来说,主要是增补、调动、删减、更换。增补是对语句不完整的地方加以润色,对内容或材料不充分的地方加以补充;删减是对多余累赘之处加以剪除,使语言和内容更加简洁精粹;调动是对词语、句子的顺序,以及材料和结构的安排加以调整,使之更加有条理;更换,是删掉不当的词语、句子或材料,换上恰当的词语、句子和材料。改的程度视需要而定。可以小修小改,也可以大修大改,甚至重写。
一、激发兴趣,从“我”写起
1、写“我”最想说的话。只要是正常人,心里都蓄积着一些不吐不快的话,或喜或怒,或哀或乐。让学生把这些不吐不快的话写出来,大多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被公认的“差生”,一旦说起心里话来那可真是滔滔不绝。因为“差生”较其他同学在情感上受到的刺激更大,生活中遭到的冷眼更多:老师的看不起,家长的责骂,同学的歧视……总之,他们心灵深处郁结着不吐不快的“情结”。一旦设法打开其情感之门,往往能写出十分感人,甚至催人泪下的文章。试想:连公认的“差生”都写出了好文章,那谁还会怀疑自己不是作文的料呢?学生一旦认识了自己的能力,承认了自己的价值,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乐事、趣事、快事,以后的作文教学肯定会顺畅得多。
2、写“我”最想做的事。比如外出旅游、课外捕捉标本、生日聚会、文艺表演、英语比赛等,都是学生喜欢做而且愿意动笔,并能写得生动具体的事例。因此,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形式来记录这些事例,往往能收到良好的写作效果。
二、积极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写作水平
参加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开展有关作文内容的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1、开展剪报、摘抄、记札记比赛。
收集作文素材对于写好作文尤为重要。学生不能在感到需要材料时才去收集它,必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时时留意它。因此,开展剪报、摘抄、记札记比赛,恰当给学生以精神或物质鼓励,以激发学生收集周边生活材料和书刊知识兴趣,为写好文章打下坚实的材料基础。
2、开展各种调查活动。如开展市场调查、环境调查、厂矿企业调查等活动,并写好调查报告,既能满足学生了解社会的新奇感,又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了写作能力。
3、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及主题报告会等活动。在活动前,先让学生写好讲稿,作好准备,并选好评委,活动结束后评出优胜者。这样,学生动口动手能力均能得到很好锻炼,作文兴趣也随之增强。
三、作文评改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在评改愉悦中提高作文水平
初中作文练习一般每周两次,如果每篇都按精批细改的传统讲评方式,工作量大不说,收效也甚微,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根本不去看教师的评语,而且单纯的教师讲评也容易使学生厌倦。因此,在作文讲评中我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仅作检查评改或抽查评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给评改方法,学生互相修改。为了提高学生评改能力,我给学生印发了各种文体范文,先让他们反复阅读原文,揣摩评改的地方,然后再具体地教他们使用符号、下眉批、总评的方法。学生开始互评时,我将作文按上一中,上一下,中一中,中一下的搭配方法,轮流交错地相互评改,评改后再由教师收回检查。评改他人的文章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会持认真的态度去评改。这样,学生于乐中既了解同学的写作特色,又懂得了自己写作中的不足,自然会以更浓厚的兴趣投入到作文中去。
2、让学生在集体评讲中唱主角。当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了自评、互评的方法后,在集体评改课上,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讲评。(1)、分组讨论。讨论后由各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作总结性讲评;(2)、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上台主持讲评,然后采取抽签形式抽查范读,集体评改学生作文,教师仅作小结,这样也能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四、适度进行“违心”的表扬
不好的作文里还是可以找到一两处“闪光点”的:或某个词语用得恰当,或某句话较生动……只要教师能抓住这些“小不点”进行适度的表扬,往往能激发学生继续作文的愿望。我在写作文评语时,经常写些表扬激励的话语,分也打得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积极鼓励学生投稿,并以同龄人的文章来激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一、开展“课前推荐好文章”活动,激发学生的“读”的兴趣。
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改过去课前进行“一分钟演讲”、“介绍一个词语”、“讲一个故事”等形式,开展了“课前推荐好文章”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为课前进行“一分钟演讲”、“介绍一个词语”等形式一开始实施,学生还感到新鲜,可时间长了,学生就觉得乏味。让一个学生“课前推荐好文章”,再让其他同学点评文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广泛搜集资料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的听、说的能力,同时也满足了推荐者“其实我的阅读面还蛮广”的心理愿望。同时,我还让学生在听“推荐的好文章”时,注意用一句话概括所听到的内容;用一句话评析听到的人物;用一句话提取听到的信息;用一句话描绘听到的画面;用一句话展开想象――这种一句话说的活动,形成了众说纷纭的课堂交流,常常让学生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开展“创作自己的作文集”活动,加强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在“创作自己的作文集”时,让学生在文集的开头写卷首语,在每篇文章的后面写自我点评,可以是优点推荐,也可以是不足提示,这样每学期出一本,文体不限,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创作的习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当然,这还要求我们老师及时批阅、多多推荐。能得到推荐的,自然万分欣喜;得不到推荐,也会想法赶上。推荐可以是老师或学生在班内朗读,也可以印成某某专集,还可以推荐到网络或报刊杂志发表,这样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情感和素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剪贴积累”活动,激发学生去搜集资料,并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
我每接一个新班,首先向学生展示我常年剪贴积累记载下的几十本资料,如“美文赏析”、“卷首丝语”、“佳作品读”、“人间亲情”等等,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不仅在课堂,更多的是在课下,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随手丢弃的旧报纸,旧杂志,都可以将其收集,然后按内容分类整理便是一本完好资料。这一项活动是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学生广泛的阅读,广泛的搜集,广泛的积累完全一致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益高涨。
四、开展“美文品读”鉴赏活动,激活学生阅读的兴趣。“人选择书的品位,书培养人的品位”,阅读成一种习惯,是一种熏陶,一种感悟,一种境界。我利用每周有限的课堂,把从报刊杂志中搜集的美文打印,供学生品读,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发他们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借助语文的自身魅力和自己的文学作品,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当你要了解社会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时,那就少不了要听广播、看电视、上互联网查询和阅读各种书刊报纸等,参与这些活动,没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是做不好的。中学生要学好数理化,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能正确解答题意吗?学好语文这门科目的作用是极其重大的,这正如张厚感说的:“有的学者认为,知识有三层楼,最高一层是专业知识,第二层是一般文化科学知识,最低一层就是语文,这比喻非常形象生动,非常深刻,盖高楼大厦,先要打好基础……”这明确指出了语文的基础性作用。中学生假如不明确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能有兴趣主动学好语文吗?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借助语文的自身魅力,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步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兴趣素材 多练 修改
作文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其教学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却不太乐观,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下了苦工,但作文难教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改善,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依然存在。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此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1]
一、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自发自觉地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我认为,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可采取以下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创设作文情境是指由教师设计、提供一种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去感受,进而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训练目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语言描述、实物模拟、图画再现、联系生活等手段创设各种写作情境,诱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在选材、构思、谋篇、布局等一系列过程中“实现自我”,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进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多表扬、鼓励,激发兴趣。多表扬、鼓励,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也是增强他们写作信心的前提条件。小学生的作文兴趣不高、信心较低,在作文训练中,教师更应抓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如一个好的构思、一个独特的见解,甚至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多给予表扬、鼓励,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使学生不断体验到语言表达的成功与进步,增强作文兴趣。
除此之外,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佳作展示等。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扩大其知识面,使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重视阅读和积累,丰富作文素材
俗话说,“共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写文章就好比盖房子,积累材料好比备料,要先准备好砖石、木材、水泥、钢筋,这所房子才能动工兴建。由此可见,积累材料的重要性,学生平时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写文章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相反,则会感觉头脑空空,即使冥思苦想、搜肠刮肚,甚至咬破笔杆也写不出好文章来。那么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材料。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重视阅读,多读书,才能丰富语言材料,写文章时才不至于无词可用。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其文质兼美、思想深刻,很适合小学生阅读,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并做好阅读指导,从而使学生掌握课文中一些好的写作方法、好的构思。当然,仅靠阅读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是不够的,教师还要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并要求学生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写作中用上,进而写出辞藻华美的好文章。
2.学会观察,积累生活素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时,才会灵感不断,写文章时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因此,在写作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留心学校中同学最近的变化,观察城市、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 .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其次,为了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有意识地组织各类活动,使学生能积累较典型的材料。比如,庆“六一”游艺会、迎“元旦”亲子登山、庆“国庆”国情知识竞赛等;利用中队活动召开“谈天说地”“畅想未来”“中国伟人介绍”“著名风景区导游”等;平时组织学生春游、秋游、参观、采访等。只要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怎愁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言?
三、授予技巧,拓宽作文思路
有了素材,不会运用,没有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学生仍然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而作文的核心是构思问题。只有有好的构思,学生才可能文思泉涌,写出有内容、有内涵、有思想的好文章来。下面,我结合平时练习,以以下几类常见作文类型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巧妙构思。
第一类:观察作文――以夕阳为例。描写同一人或事物,观察者的观察角度不同,自身的感官体验也就不同。如景物描写《好个夕阳》,应先确立情调(喜爱、赞美),然后描绘夕阳的形状、色彩及诸多变化和作者的感受;记叙文《夕阳红》,应以“夕阳”为喻、以“夕阳”为背景,写一老人为社会做有益的事。[2]
第二类:半命题作文――使我 的一件事。教师应先让学生将题目补充完整,填入最能表达实际内容或情感的词语,诸如“激动”“悔恨”.再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把作文思路传授给学生。
第三类:看图作文――作文自拟题。学生应先看清图画内容,然后在教室引导下分析、理解图意,以抓住图画内容的深层含义,明确主要观点,最后构思。
四、自评互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作文评改环节,教师应注意让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作文,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进而在修改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具体来说,学生互评或自改作文,除了从立意、构思、选材等方面进行修改外,还需对所评改的作文进行语段、字词,甚至标点方面的修改。修改作文时,学生如遇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懂的字词,可求教老师或借助工具书解决,也可同学之间共同协商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在评改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和步骤,使他们逐步熟悉评改要领,提高修改质量。[3]
总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要想使学生的作文水平真正有所提高,教师就要与时俱进,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构建作文教学的理论体系或框架,不断探索、研究,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使作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曹高桅.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探究[J].青春岁月,2012(12).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本文仅从作文教学角度来探讨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虽然各地的高考早已尘埃落定,但作文部分却留给我们从教者无尽的反思,即平时的作文教学应该关注当下。当下,的确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从各地的高考作文来看,笔者觉得高考作文的确是展示当下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任何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都是错误的,即使指导的技法再多,也是不切实际、不鲜活的。
从2008年开始,我国各地高考作文涉及的社会热点越来越多,今年的高考作文半数涉及社会热点,2010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与江苏高考作文题的宗旨不谋而合,都吻合我们当前全国甚至全世界进行的环保行动,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绿色生活;天津卷高考作文“我生活的世界”、 浙江的“角色转换之间”都贴近现实生活,彰显时代气息。这在无形中指明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让学生对当下的一些社会事件、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看法、见解、思考。
关注当下,势在必行。关注当下,这才是我们真正接触并生活其中的空间,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再现自己所生活的真实世界并阐发对它的一些感想。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这源头活水正是当下的生活,只有关注当下,才拥有鲜活的源头活水。
作为执教者,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当下、思考当下呢?下面是笔者不成熟的见解。
一、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人、事、景
新课标要求“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目前学生的写作存在一个误区,写文章舍近求远,认为自己身边没有什么可写的,其实有些很感人的事情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因为没有了发现,一些个性的素材也被一些千遍一律的东西取代了,不是那些素材不感人,而是人人都写、年年都写,再好的东西也会没有了新意。只要写亲情,学生作文中常用的就是雨天家人接送自己时互让雨披或在来时的路上摔倒、恶劣天气家人及时送来了自己急需的东西等等,导致情感泛滥。因为没有了真情实感,编造的文章也就失去了真实的温度。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的流个不停。”只要平时做个有心人,遇到一个新鲜事,一个场景,听到一个故事,或千虑之一得,便及时地记录下来,再不时地翻一翻。久而久之,集腋成裘,那个小本本就成了你素材的仓库。平时如果还有观察的习惯、背诵好词好句的习惯,那么这些习惯的养成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
当我们亲近了生活,体验了生活,生活中人物、事件、场景,甚至一颦一笑都可以让我们的文章鲜活起来。如200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你的女儿》中“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这个细节描写,动人心弦。正因为家庭困难是这个孩子的个性感受,自然也就打上了自己的个体色彩,就正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样,父亲翻越栅栏买橘子的情景也是属于作者所独有的。用自己的眼睛、心灵来观察、感受来自生活的点滴,就会发现有值得自己珍藏的情感细节,没必要人云亦云,失去真实的自我。好文章一定是内心的真实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好文章不是挤出来得,而是流出来的;好文章不讲究辞藻的华丽,而是清新自然;好文章要的不是矫揉造作,而是至性深情。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用最具个性的语言把想法表述出来,或亲身体验,或耳闻目睹,但一定是用自己的声音在讲话,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是有温度的。
二、引导学生多渠道的阅读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课本素材。比如,在语文教材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和课外相关材料建立联系,提供相关的材料来拓宽学生的阅读与思维视野,但作文教学如果仅止于利用课本,那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及时地借助于各种信息渠道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量,那无疑于封闭了学生的视野。对于新课标所要求的“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关注经典、不关注社会,新课标的落实也自然成为一纸空文。这也就是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为何只是古代事例的堆砌,而缺少对事例的个性分析的原因。即使分析也仅是对表面现象的分析,而不会去探究更深的社会根源。
坡总结创作经验说:“博观而取,厚积而薄发。”刘勰曾说“积学以储宝。”因为“多”,才有“活水来”,才可以得心应手,灵活筛选,提取精华,正所谓“积之愈厚,发之愈佳”。
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不仅读经典,也要去读大量的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如午间新闻、各种报纸、专栏人物等等,教师要经常把报刊上的时事拿出来跟学生探讨,培养他们的评判能力,思考能力、挖掘能力,借这个过程,学以致用,启发学生依据一定的信息开展分析思考。如果学生会多渠道的阅读,把读作为思考的过程,对外部信息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并正确表达出来,还担心文章写不好吗?
三、引导学生多参与、体验当下生活
笔者觉得文章一定是心灵的写作。写文章就是我手写我心,把“我”体现出来,写出我的经历、感受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容易写的,不会无病。多提供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更多的是让学生体验参与活动的过程。有了自己的体验,那种实实在在的喜怒哀乐也就成为了自己的个人财富。高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期,每一位同学必须树立自己的理想,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人生目标,而这些东西,光靠在课堂上学习是不够的,人生的体会和智慧需要通过积累和磨练,而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多的获得书本上所没有的智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项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接触、了解其他同学、社会,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适应能力,让他们明白学会独立的重要性。比如募捐活动、演讲比赛、唱歌比赛、运动会等等活动,都会让学生不仅认识了自己,更认识了他人;不仅看到了自己的短处,更明白了自己的长处……如此种种,都是学生自己的个人感受,经历了再去写,真实的东西就更多了。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这些中学生们,独立意识的培养和各项能力的训练是多么的重要。比如刚进高一时的必修课――军训,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军人的生活、纪律,还锻炼了自己的坚强意志,“军训一周,受益终生”,而这些锻炼真正让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写下的东西就更能体现自我,有了个性的色彩,而这种切身的体验不是书本上所能提供的。
其一,文虽无定法,但作文有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教文也应当有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可循。
写文章,要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文章是用来阐述道理和情感的。文字是死的论述,描写的道理或情感则是活的。用活的道,统死的文,文道都活了。
写文章,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包括字音、字义、词义、构词造句;构思、立意、布局、谋篇则是统文道于一体的方法;要懂得或明白一定的道,即能思考出、观察出、分析论述出一定的道理;能产生一定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爱、恨,等等。文道合,才能产生出文道统一、文道兼美的文章。这是作文的一大规律。
作文和教文,实质是相同的。既然作文要从文和道两条线入手,那么教文也就必须掌握好两条线:一条文字的死线,一条道理和情感的活线。这既是做文章要掌握的基本规律之一,又是教文章要掌握的基本规律之一。(此处只提出问题,在找出写文章与教文章的多种共同性之后,将分别做详细论述)。
其二,任何人写文章,都有一个文章的总体设计构思(即构)问题。怎样立意,怎样布局,怎样谋篇,明写什么,暗写什么,怎样使用材料,怎样突出主题,要做通盘设计。这是凌驾于文与道之上的纯写作技巧问题,是文和道合的媒介和桥梁。
教文章也就必然教好文章的设计(即构思方式),因为教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会读会写文章。读文章,写文章,教文章,学文章,重复循环,都具有共性。
写文章与教文章除共同性之外还有差异。
写文章的人,感受到一定的道,就可在自己的大脑中设计构思,然后直接写成构严密的文章,不用画出构图,虽也列提纲,但许多提纲是“脑中纲”或叫“腹稿”。
教文章的人,为了被教者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文章的脉络,就要画好一个构图,在文与道的合上显示出怎样写出来的轮廓,因为:做文章的人,文与自己的思想,自己对文的构思是一元的;教文章的人,别人的文和自己的思想,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也许能达到一元,但教文章的人与被教者之间是二元的,教者掌握了的东西,要被教者掌握还有一个过程,所以不是从板书的内容设计出发,而是从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出发,画好一个构图,呈现文道之间的媒介于学生面前,就显得十分重要,它为被教者提供了了解文章的方便明了的条件,又是一节附带的专题性写作课。
共三,写文章的人,有直抒胸臆的,有拐弯抹角曲抒胸臆的,有心在猿而意在马的,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有含沙射影的,有落笔写地收笔骂天的,等等。写文章的人,直抒胸意为弦内音,曲抒胸意为弦外音。写文章的人写这种文章的时候,“言为心声”,两种音表达得都很酣畅。不论是言传意达的,还是能心领神会的,都能通过一种神奇的味道“飘”在文章的气韵中。
教文章的人教这种文章的时候,自己把这种味道闻出来是一个方面,经过可“捉、摸”的有形方式让学生实实在在尝到这种味道,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这时候,教这种文章的人,面临的难度要比写这种文章的人面临的难度大,所以教文章的人在自己能很好地体会这两种音的前提下,还要进行文和道的再创造,意境和韵味的再创造,把弦内音和弦外音弄准确,酣畅地都“弹”出来,让学生能充分地体会到。这就是,在教法上要弹好两个音。
其四,写文章时,由于各种原因,有些话不便直说,有些意思也不便直写,就用含蓄的方法,象征的手法曲折婉转地表达。
又有些文章,言浅意深,貌似平淡,实质上针扎在外,血冒在里,含义很深刻。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在统治时期写的文章,大都有这种情况。
让文章带上象征义,让一些平淡的句子带上深刻的含义是写文章时常采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教文章,也就必须教好文章的象征义,教好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懂得用这两种义读文章,写文章。
需要区别的是:文章中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不同于文章中的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是声在弦而韵在外,话在此而意在彼;深刻含义则是:言在表而意在里。
其五,写文章有一个从美学角度出发构词造句的问题。词用得准不准,句造得美不美,不仅决定文的价值,而且决定“道”的生命。写文章,要从语法逻辑的角度造一个正确的句,尤其从美学的原理,调动各种修辞手法,造好一个动听的句。
教文章的就毫无例外地从以上两个角度分析好一个句,让学生读文章时会欣赏文章的句,写文章时会造出自己高水平的句。
其六,写文章时,讲究用字的出神入化,即字在句子中、文章中的神韵,如“人无缰绳拿纸拴”的“拴”就很带神韵。
教文章,要教好课文中带神韵的一个字。与其写废话连篇的文章,不如造出一个带神韵的字的句子;与其无重点地唆一堂课,不如教给学生带神韵的一个字在文章中的作用,达到从微观入手,教好语文的目的。
其七,写文章要用典故、寓言、格言、名言、警句,幽默的、辛辣的、揶揄的等书面和生活中有意思的材料做调味品,以增强文章的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吸引读者。
教文章,也要合课文,不时地加进一些这样的调味品,刺激学生的胃口,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读写教学的质量。像“老龟烹不烂,移祸于枯桑”,“春花不比秋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咏”,“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方照桃花坞”等都是很好的调味品。
二
以上从写文章与教文章的共同性与差异中谈了一些看法。下面从不属于写文章,纯属于教文章的角度谈一些看法。
1.教文章要教学生学会质疑,“鸡蛋里挑骨头”,在挑剔别人文章缺点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这个疑,包括如下方面:
(1)课文内容中的错误。①观点错误;②使用材料错误;③构设计上的错误,等等。
(2)课文注释中的错误:①注音上的错误;②解词上的错误;③析句上的错误,等等。
总之,一方面要从各个角度出发教好文章,让学生全面地吸收文章的营养,另一方面要教活书,让学生读活书,学会全方位地质疑。
一、跨越时空,广泛积累。
“原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广泛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并且只需轻轻一按,学生便可将自己喜欢的资料收集起来,减轻了学生负担。
1、上网聊天,积累生活。
唐朝著名诗人陆游曾说过:“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生活的体验、感受和认识是作文的泉源。而小学生的活动范围小,生活经验少,但大家的经历加在一起就丰富了。
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让学生上网聊天,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生活积累方法。学生之间聊天是无拘无束的,他们往往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与伙伴交流。教师只要积极引导学生留意收集聊天的话语,敏锐地发现有新意的思想内容,整理成文储存起来,就可以备作文时急用了。
2、下载资料,积累语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写作之前,可布置学生上网收集有关资料。这些丰富的内容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一个信息库。在他们写作的时候,从自己的情感、喜好出发,从资源中提取、组合、加工、而后进行再创造,就可写出自己的文章来。
此外,还可以从电脑网络中下载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文章、精彩片段、好词佳句,收集保存在文档中。日积月累,学生写作时信手拈来,根本不会怕写不好文章。
二、媒体诱导,激趣乐写。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动”而“辞发”。只有使学生持续地处于兴奋状态,他们才会乐此不疲。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与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动听的音乐、五彩斑斓的画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耳悦”、“心悦”,写作兴趣盎然。
如指导学生写一次班队活动。先摄下学生在班队活动课拔河比赛的情景。作文课伊始,把录像播放给学生看,伴随着比赛场上的呐喊声,那激烈的场面仿佛把学生又带回到了活动中,他们个个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录像插完,畅所欲言,由于学生有真情实感,个个作文兴致很高。
又如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妈妈》时,先请学生观看音乐录像片,欣赏、并演唱《烛光里的妈妈》、《白发亲娘》等歌曲。他们心头涌起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对慈祥勤劳的妈妈有了更深的了解,写妈妈的热情高涨。
学生有了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就自然会乐于动笔。
三、情境再现,相机指导。
绚丽的色彩,美妙的音乐,调动了学生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观察,多处于无意注意状态下的观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难免顾此失彼,抓不住重点。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重现性、可控性,为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教会学生作文,提供了便利。
1、指导观察,启迪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是学生自能作文的重要素质。只有观之有法、察之有序,才能把文章写好。
如写班队活动——拔河比赛。学生看完录像后,先作文。随即教师针对文章缺乏条理、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点拔指导,出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再观看录像,引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抓住特点观察。比赛是紧张激烈的,有些细节稍纵即逝。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慢进、定格等功能,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运动员的动作、神态,体会他们内心活动,并边看边讨论。这样学生懂得了观察要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逐渐提高观察能力。
2、范文引路,教给写法。
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声像结合技术,教师再次播放配有“下水文”的录相,利用“下水文”帮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写好文章,使学生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飞跃,并指导学生从范文中找到相应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迁移运用到自己作文中。
如作写景的文章,在指导学生观察仙女湖的美丽之后,重现配有《美丽的仙女湖》这篇文章的录像,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可划线或红色字体出现,引起学生注意。学生边看边思考,看完之后,归纳出“对比、比喻、拟人、排比、联想抒情、直接抒情”等写好文章的手法,为学生顺利完成自己作文作好铺垫。
四、提供信息、自能选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活动,他们周围的人、事、景、物拍摄下来,编辑储存起来,还可扫描、下载有关内容储存在一个文档里。在作文课上请学生自由打开这个文档,浏览材料之后,选择内容或得到启发,从而找好写作素材。这样不但解决了没内容写的问题,而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培养了他们观察生活、选择材料的作文基本能力。
如写动物时,文档中存有几种动物(兔、猴、猫……)的生动真实图片、活动录像或动画设计,同时配有动物简单的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挑选,然后依照教师指导的观察方法、写作方法作文。由于热情高涨、信心十足,再也没有“无米下炊”的“巧妇”了。而且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重播、定格等功能,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使观察更仔细,内容更生动具体。
五、网上交流,自能修改。
“三分文章,七分改”。学生自能修改作文的能力是自能作文的关键。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集输入、编辑(排版、修改)、存储等功能于一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修改作文的能力。
一、激感,培养兴趣。
道理上学生们都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因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也就是在于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的运用是最高的目标,写作就是一种运用的形式。可实际上,相当部分的学生都不大喜欢写作文,对作文感到害怕、厌烦,一提起笔来便头疼不已,搜索枯肠也难以下笔。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便会明白,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以上的这种状况,要提高我们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要他们在中考中考出水平、考出成绩,便只能是一个虚幻的愿望。因此,我从初一开始,便致力于提高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使其心理从“要我写”的被动状态向“我要写”的主动状态转变。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其写作的兴趣。激发调动学生内在的丰富的情感,是作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俗语“言为心声”、“情动于中,辞发于外”,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好的文章无一不是人们激情感慨之作。可以说,没有情感便没有文章。而有了情感,思维自然被激活,心潮便涌动澎湃,思想的浪花碰击飞溅,这时我们便想一吐为快了。哪里还有冥思苦想的窘境?有了丰富的情感,就常常会产生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笔下便如“源头自有活水来”,便能下笔千言,如有神助了。有了丰富的情感,还常常能使学生产生灵感和美感。文章要感人,首先自己要对生活有所感悟,要有健康的、向上的审美情趣。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对激感、培养兴趣的重要性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观念的认识上,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作文的具体实践中去提供激情引趣的条件和土壤。要把生活这股活水引入作文的水池。生活,只有学生熟悉的生活才是学生作文文思泉涌的不竭的源头。初中生尽管年龄不大,生活的阅历有限,但 他们爱好广泛,对外部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他们借助于现代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介,如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等,无限广阔的世界便展现在他们的眼前。在这无限丰富的生活当中,总有他们熟悉的东西、喜欢的东西,更有着许多蕴含着深刻教育意义的素材,如果我们教师善于开挖和引导,或抓住社会热点问题,或展示含蓄隽永的材料,或创设激动人心的情境等,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起他们写作的兴趣。
二、启迪思维,鼓励创新。
要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拓展其思路,鼓励其创新。要打破长期以来用单一的理念指向束缚学生头脑的思维定势,既要培养其顺向思维的能力,更要培养其逆向以及多向的开放思维能力,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方式去认识生活,评判事物,他们便会因为有所发现而欣喜不已。
三、树立典型,增强信心。
要树立典型,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学生有了作文的兴趣,写文章便能言之有物,情趣盎然。学生的作文中不乏文质兼美的佳作,我常常按其不同的水平层次精心选择各类例文,打印出来发给全体学生阅读、评判、体味。在作文的批改讲评中,多从正面去肯定和鼓励,哪怕是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发现他们作文中的一个亮点,我都会及时地予以肯定、称许。这样,不管是作文好的学生抑是作文较差的学生,都有机会看见自己的文章被打印出来或得到老师的赞赏,他们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感到极大的满足与自信。于是便会以更大的兴趣与冲动参与下一次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