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

0034-02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体系既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笔者针对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梳理教材,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主线

以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新教材为例,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贯穿整套教材是其突出的特点之一。该教材突出体现了对初中生的培养希望与方向,七年级上册的编排体现出编者希望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迎接初中新生活,涉及“如何认识自我”“珍惜生命”“如何过积极向上的生活”等话题。而下册第一至第三单元的课文编排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做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志坚强的人,这些内容均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内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握好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处理教材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炼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重、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

人教版思想品德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非理性情感大于理性情感),确立了以非智力因素的品德修养为教材的主线,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明确这一点,巧妙渗透心理品质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例如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上册的“笑迎新生活”“认识新自我”“过富有情趣的生活”“健康、安全的生活”,下册的“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志坚强的人”等内容,无不围绕着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阐述,非常适宜作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全面的梳理,才能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这条教材主线,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健康辅导往往针对个别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其针对性和目的性比较强。而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没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是对全体成员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教学中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面对全体学生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笔者认为,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开展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教师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掌握其思想认识上的盲点和误区。针对个别有心理症结的学生,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使其学会如何解决简单的心理问题,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切忌不考虑学生的学情,在课堂上居高临下地去要求学生“怎么做”。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比较信赖老师,那么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道理说教;有些学生有崇拜情结,那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榜样或典型事例,使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三是创设机会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机会,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在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编者安排了许多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训练的小栏目、小练习和小活动。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要求学生“寻找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各自列举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判断哪种方法是可操作且有效的,最后选出比较有效的方法,出版一期以“战胜挫折我有招”为主题的板报。在设计板报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自我认识、小组合作和实际运用,既受到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又有效地提高了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当今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欠缺。为了在思想品德课中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要了解和研究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了解当代青少年“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同时还要做到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准确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七年级学生刚迈入青春期,他们想摆脱父母的约束而自立,很想在同学、朋友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他们常常处于苦闷、无奈和无助之中,甚至有些学生因为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而走上极端,或过于清高,或丧失斗志。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或给学生以心理疏导,或教给学生心理疏导的方法与技巧,或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学会调控情绪”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普遍案例或个性案例,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不良情绪和优良情绪分别带给人们哪些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由于案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真实、可信且有针对性、说服力,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情绪问题。

三、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全面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若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只有同时调动认识与情感这两种心理活动,才能更好地认识某种活动。笔者认为,要想更好地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吸引学生,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纪录片、故事片等课外辅导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认清怎样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播放张海迪的纪录片和电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将张海迪和保尔的意志品质特点,通过视频图像和有感染力的经典台词,全方位、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不管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成就一番事业都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使学生受到触动。这时,教师再把这些人物的意志心理品质渗透到“让我们选择坚强”的教学中就水到渠成了。通过多媒体展示,那些英雄的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激动人心的对白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这样教学,效果比单纯的教师讲解要好得多。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第2篇

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家庭中都是以独生子女的身份受尽宠爱,所以在与社会的交流和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丧失了基本的生活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现代中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编,七年级下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首先论述了生命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人的基本生活品质:自尊、自立、自强,结合每个章节的概念分析、具体事例论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在与教材和教师的交流中逐渐实现自己准确的价值定位和人生定向,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结合近几年社会上的初中学生发生的恶性事件,对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对于培养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进行不懈的努力。将整个初中生的思想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起来,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奠基作用。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1.结合教材的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依靠逐步的累计最后实现总的价值。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只有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更好的与生活和社会进行交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应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是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的主要职责。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在承担自我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对于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个人连接到社会,最后归于国家责任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利用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节课时,把握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立的行为和不自立的行为进行区分和比较,对于现代初中生的依赖心理进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够干什么,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帮爸爸干活,会不会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到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溺爱,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老师以身作则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我们常说为人师表,老师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无形中就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对于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实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在九年级第四课《保护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声音影像功能,通过视觉直观的信息体验来感受现代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让学生在讲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污染环境的现象或者自己是如何保护环境的,老师在学生们的发言之后,做出总结和提出建议,以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来向学生展示可以从哪些方面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学生组织实地的考察和调查,通过真正的实践活动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现行的中学生从现实的生活中不断领悟做人的道理,学会承担责任,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切实提升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完善他们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课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教材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

一、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这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个前提。学生只有主体地位得到认可之后,才会改变学习的观念,自主的进行学习。思想品德课就是要千方百计的唤醒学生的自觉主动意识,自己想要学习。比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人民版)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第二课),从小学到初中是人生旅途的重要一跳,在教学本框时,要分析七年级新生的好奇心理,让他们自主找感兴趣的校园新变化来唤醒自主意识,这样就不会让课堂教学变得空洞乏味。教师提供多样的教学素材,就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同时,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学习。

二、课堂上的合作

课堂的合作形式是多样的。分成小组的合作是比较常用的方式。通常几个人一个小组,每个组都推选一位组长,一个优等生,几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各个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比如:四个一组,一号当组长,组织性要强,专门组织合作和讨论;二号是管人的,包括纪律;三号是书记员,记录真实的讨论情况,四号负责归纳总结。这样一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坚持每次更换小组成员的角色,学习会成快乐的事。

课堂的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这样也有利于探索和创新。

三、课堂上的探究

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上是非常重要的。探究学习就是老师指引、组织,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探究,不断发现问题,多渠道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达到学习的目的。探究就是以多种方法来促进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课前就设计探究方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使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去解决问题。在探究中,要把自还给学生,通过探索和创新来处理问题。比如:我们在学习七年级(人民版)下册第一单元“网络时代我们怎样玩?”时,就要结合信息时代的知识让学生明白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是什么?会带来什么危害?对此使学生明白怎样来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思想品德的教学就必须要遵循合作和探究的规律。只有改变教学方式才能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成为真正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主体地位

1.重视课堂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导入所占时间不长,但是,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对整堂课成败发挥重要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生动、有趣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分散的思绪一下子集中起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品德课常用的导入法有简笔画导入;多媒体演示导入;故事讲叙导入等,教学实践中,教师别具一格的导入,能够把学生心目中抽象、枯燥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转变为形象、生动可接受的教学内容,从而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长大的感觉”导入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功能播放主题片《成长的烦恼》片段,学生对视频中主人公生活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幕幕场景捧腹大笑的同时,逐渐进入情境,并对号入座,对主人公啼笑皆非的尴尬境地身同感受,为接下来教师阐述青春期学生的成人意识、独立意识,以及分析学生渴望父母把自己当做大人看待,希望得到尊重与理解等内容的教学打下了伏笔,也为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父母像以前一样对自己事无巨细的照顾和干预等内容的学习做好了心理预期。显然,引人入的胜课堂导入不仅为教师教学内容的深化提供了可能,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为学生积极参与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鼓励学生讨论活跃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针对某一个教学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不仅可以实现教师按部就班讲解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法律护我成长”内容时,针对有些学生认为既然贫困地区童工抱有读书无用论的想法,而且自愿到企业打工,法律就不应该追究用工企业责任的模糊认识,教师不能单靠一味的说理,诸如,企业有义务加强对新进企业员工身份的核实,因为企业的不作为或者其它导致任何违法使用童工行为的产生,企业应该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事实上,学生对教师的这种讲解未必心悦诚服,更谈不上对这一现象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有清晰的认识。相反,如果教师不是首先呈现教材中现有的定论,而是鼓励学生思考、讨论企业使用童工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危害,不同学生之间观点的碰撞必然会逐渐回归至教材所述,从而形成学生相对统一的认识,即未成年人年龄偏小,心智发展不够成熟,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他们的权利容易被忽视,乃至受到不法侵犯……,显然,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启发,能够找到很多可圈可点的童工使用危害性,从而实现本内容教学目标。诚然,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只要恰倒好处地启发和诱导,就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切合实际、符合社会公认的标准中,学生原有偏颇的认知也将会得到有效的纠正。

3.指导学生实践保持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第5篇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也可以借助一些生活情境来进行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生活化教学。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可以模拟一些生活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更好地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老师就可以模拟相关的生活情境,然后让学生在该情境中作出相关的反应,从而更好地反映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例如,老师可以问:“小明同学的成绩非常优秀,但是小明同学非常歧视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每次考完试后,小明都要对成绩差的同学进行一番嘲笑。由于小明的骄傲自大,从而导致小明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最终,小明也沦为班上的学困生,然后成绩好的学生也开始对小明进行冷嘲热讽。”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是小明,你们会怎样对待那些学困生?”确实,在实际的生活中的确存在这样的情况,所以通过模拟这样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还能很好地告诫学生不能嘲笑成绩差的学生。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模拟相关的生活情境来提高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在生活中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进一步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生活实践水平。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上,老师可以挖掘一些生活化的教学资源,然后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来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提高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善于交往》时,老师就可以借助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子当作教学资源,例如,老师就可以就某位学生与人交往的经历来作为教学资源,然后让其他学生就某学生的交往经历来进行讨论,从而得出与人交往的方式。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可以将生活开发成教学资源,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

三、进行生活化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进一步认识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110-01

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曾对所执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存在抗挫折能力差、考试焦虑症严重、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等问题。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自主、自理、自强的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拥有健康的心理。

一、针对不同学段确立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想要有效地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针对不同学段确立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

七年级学生往往既单纯又天真,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心,同时面临适应新环境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是非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对不良诱惑说“不”》,要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的《遭遇险情有对策》,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警惕不法侵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懂得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增强法律观念。在教学上述两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应对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

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了明显发展,其独立性增强,更加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对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更加客观,但看问题容易偏激。同时,他们更加渴望友谊,希望能在兴趣、爱好、学习等方面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适当地渗透友谊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使学生能在集体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责任感、荣誉感。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的《平等尊重你我他》《同学・朋友》等时,可注重培育学生的宽容、尊重、平等之心,从而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九年级学生对未来生活有美好的遐想,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生活,分析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并以此支配和引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理想、责任感教育,提高学生理性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和自我认识的能力。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的《承担责任,服务社会》《满怀希望,迎接明天》等时,可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加强社会责任感和提高自我认识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

教师应挖掘思想品德学科中的心育因素,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促使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观点、信念,进而外显为行为。例如,教学“诚信的价值”的内容时,笔者以大仲马的名言“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来引入课堂,给学生讲述了辽宁营口农民张凤毕一家诚信还债,营口市委宣传部、文明办专门设立了张凤毕诚信基金并用爱心捐款种植“诚信林”的事例,以生动形象的事例告诉学生:诚实守信不但能让自己人格高尚,而且还能感染身边的人,使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

三、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当前,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普遍有待提高。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科特点巧妙地渗透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珍爱生命》时,笔者在课堂中展示了一组动物珍爱生命的图片:某些动物具有保护色(如变色龙),它们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换身体的颜色,以躲避捕食者的视线,从而保护自己;某些动物具有拟态功能(如竹节虫),很难被敌害发现。这些图片资料引起了学生内心的共鸣,引发了学生对生命的思考:连动物都有自卫和珍爱生命的本能,何况是人类呢?在大自然中,动物面对的困难和凶险比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多得多,它们能克服困难,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四、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

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教师应多组织可供学生操作和体验的活动,促进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由于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鼓励学生立足于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下册的《财产属于谁》《财产留给谁》等时,可以让学生调查家庭财产归属。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六种意识;初中;思想品德

为了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思想品德在课改大潮中努力探索自己的课程特色,《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为主要任务”,这既指出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具有思想性这一德育性质,又为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

如何对初中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六种意识”着手。

一、“六种意识”的基本内涵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应以帮助学生树立“六种意识”为基础,以此促进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1.心理健康意识

当前,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七年级教材内容就是从心理健康方面进行编排的。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生理发生的变化,导致心理的变化,在这时培养学生调节情绪、认识自己、正确抗挫等方面的能力,对于培养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健康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2.法制意识

具备和树立法制意识是现代合格公民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能否健康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对于生理和心理都还很不稳定的初中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学习和了解相关的法律常识,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十分必要。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主要学习法律的基本常识,八年级下册主要学习宪法的基本常识,还有九年级的部分内容,都是从建设法治国家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法制教育,目的在于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起法制意识。

3.公德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交往从家庭开始到学校生活,再扩展到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交往的范围在扩大,交往的内容在丰富,交往的要求在提高。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取决于个人是否懂得交往的方式、方法和艺术。一个讲究诚信、学会宽容、懂得尊重、知道合作等品质的人,必然会为自己带来良好的人气指数,当然也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具备的公德意识,这可以提升社会正能量。

4.责任意识

一个人不管是在小集体还是大集体中,不管是身处何地,从事何种职业,懂得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是判断个体是否“长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一种个人魅力。因此,教科书在九年级第一单元以做负责的公民以及一个主题探究的专题形式,明确要求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责任意识的负责范围是广泛的,小而言之,要对自己、对家庭负责,大而言之,要对社会负责,对祖国负责,这些都是责任意识具体体现。

5.爱国意识

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是哪个国家,作为一个公民,爱国都应该始终是第一位的。在九年级教材中,第二单元共六个课时的学习,从了解国情、国策开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国家在各方面、全方位的发展趋势,进而深刻感知祖国的伟大,从而认同、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崇高的理想。

6.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之源。在初中思想品德整个教材体系中,围绕教育、科技、经济三者的关系,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国家创业等方面内容的学习,都是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大胆实践,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是新世纪中学生的一门必修之课。

二、培养学生“六种意识”的重要性

1.顺应了现代教育的要求

在《关于适应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国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学德育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党和政府的文件精神中,明示了对青少年在“德”方面的要求。从这一个意义上来说,德育教育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兴衰成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以“六种意识”为基础,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和责任。

2.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除了学习时间在学校外,是要与社会接触的,而且最终还是要融入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而社会有什么规则,如何在规则内行事,而且规则有各种各类,这也是学生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与社会的发展同步都要面临的事情。具有良好的“六种意识”的学生,对生活质量、品质提升,甚至影响、带动周围群体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六种意识”

1.为学生搭建参与体验的平台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以讲而讲、照本宣科、划条条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要多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加大对教学时空的开放力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全体学生搭建一个开放、平等、民主、和谐的体验平台,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六种意识”的学习与内化活动中来,让学生感知社会、国家的方方面面,在“身心愉悦”的参c氛围和互动情境中爱到教育,得到启发,树立意识,提高素质。

2.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列宁说:“没有对人的感情,从来就没有也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师的引导下、个体体验中,思维碰撞后,学生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接受检验,也是考验学生对“六种意识”的认同感、维护感、实践感,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这既是思想品德课程开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德,达成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任务的共识,领导教材体系的意图,探索既教书更育人的真谛,“六种意识”必将内化为学生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从而收获到教学的快乐、育人的快乐。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自身价值;尊严与幸福

当前,在很多地方还在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要当好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真不容易。任教的班级多,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强度大。可是从领导到同事,从家长到学生大都不重视。似乎初中品德老师就是一个摆设,一些品德老师也逐渐地失去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尊严与幸福”与品德老师渐行渐远。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品德老师该如何面对?怎样才能让学生、家长、同事、领导认识到我们工作的重要性?改变这种现状只能靠我们自己。怎么变?教师的职业离不开课堂,自身的价值要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而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优秀,决定学生是否会喜欢你。学生喜欢你的人,才能喜欢你上的课。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我们,并爱上思想品德这一学科呢?

一、改变对教材的依赖,立足知识点,活用教材,明理践行。

我们现在使用的这套教材,内容、形式和理念与以往的教材相比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听高中老师上课,总是听他们在抱怨:“内容多,上不完。”而高中的老师到初中部听课却总说:“内容那么少,怎么上啊?”确实,初中的教材用于表述和分析基本事实、一般概念、观点和结论的宋体字是比较简洁的,如果老师照本宣科,把知识点读一读、画一画、背一背,那么这样的课学生肯定不喜欢。因此,在上课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就显得特别重要,没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课根本没办法上好,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在理解教材之后对教材进行解构,最后进行综合,形成“我”的教材,使教材为“我”所用,教师还可以对教材进行取舍,根据教学目标确立自己的教学逻辑结构,甚至可以根据需要重新确定课题名称、教学重点、难点,只要不脱离课程标准就行。比如,七年级第四课第二框题《感悟青春》,教材分为青春误读和青春畅想两部分内容。在看完教材之后,我把其中的一段内容单列出来,作为一节课来上,课题定为男女同学的交往,分别从男女同学为什么要交往,男女同学的交往有何意义,男女同学如何进行交往等三个问题进行。为什么要把这个话题作为一个主题来上?主要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正在或将要经历青春期,对异性充满着好奇,再加上家长和老师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他们对男女生之间的交往产生了很多误解,因此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再结合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能帮助他们走出困惑,正确对待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到八年级时,遇到相同的课题,增加了让男女生之间相互欣赏的内容,男生最欣赏哪一类女生,女生最欣赏哪一类男生?男生最讨厌哪一种女生?女生最欣赏哪一类男生?当异性相吸时,怎么办?帮助他们解决青春期的一些心理问题和一些困惑,理智对待青春期的情感问题。

由于现在的教材淡化知识点,教学目标已从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思维情感重行为方式的培养,因此在对教材的理解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逐渐有了自己的感“悟”,这是教师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有了自己的“悟”,教师才可以做到源于课标,利用教材超越教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如果没有老师的引领,学生就永远达不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教师“悟”教材,其实是为了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明理达到践行。

二、改变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加强互动,激发兴趣。

如果把整个课堂看成是一个舞台,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演员能否演好,取决于教师对剧情能否正确理解和把握。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课堂教学就“模式化”了,就显得呆板、没有活力。而新课标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成长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从而帮助学生达到自身的成长需要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情境化。初中的教材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求。现行的中学品德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轨道上,上课教师讲道理,交代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这使得大多数学生认为政治课枯燥、乏味、空洞。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在教学时,就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联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索,让学生觉得政治课的内容就在我的身边,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比如,在教学七年级的《自负、自信、自卑》内容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次数学考试,三个同学都考了100分,这三个同学(一个自信,一个自负,一个自卑)在交谈时……请学生把这三个同学的特点表演出来。表演的人可以自由组合、自由发挥,台词自己设计。结果表演之后效果非常好,因为每组表演之后,底下的学生都可以判断出谁表演的是什么角色,由此引起他们的共鸣。这样的课,老师说得不一定很多,而学生的感受却很多,所以学习的兴趣就特别高,学习的效果也特别好。

2.教学设计活动化。课堂上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环境下学习,这样的课堂才不会累,不会让人入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不是越多越好。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材中的例子,而且应该结合教学实际,自主设计一些可行的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最后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总结,老师再进行引导,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学到与人沟通的方法。比如在上八年级第三课的《同学·朋友》时,我设计的活动有:评选出班级中人气最旺的同学,说说他们为什么最受大家欢迎;说说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是不受欢迎的,想想你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吗?“答记者问”,请人气最旺的同学上台接受同学的提问。这几个活动主题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分析并明白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从而学会与人沟通的方法。这样的活动课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印象特别深,收获也特别多。

3.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方法“活”,能让整个课堂“活”起来,也能让学生“活”起来。要激活课堂可以讲故事、做游戏、演小品,也可以唱歌、辩论、比赛,等等。比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二框《建设良好的集体》时,设计了“折筷子”的游戏,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培养自立的能力》时,设计“你会辨别真假钞票吗”,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时,设计“咬耳朵”的游戏,等等。只要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到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可以灵活变化,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能力。

4.课堂倾听常态化。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要求教师必须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善于倾听尤其重要。过去是教师说学生听,现在是学生说教师听。一个只顾讲,不善于听,不顾及学生感受的教师,不可能讲出精彩的课。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心与心交流的过程,教师善于关注、倾听学生,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才有可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倾听,意味着平等和尊重;倾听,才能及时捕捉信息,从而抓住一个个教学的切入点。课堂上的亮点,源于学生精彩的发言。倾听能及时发现课堂生成,能使学生感受到关注,让学生领略接受的魅力,体会信任和尊重别人的幸福感,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命的活力。比如,在《尊重和维护隐私权》的教学中,在讨论“生活中有没有隐私权被侵犯”时,学生都把矛头指向了家长。为了缓和学生的情绪,我问学生:“你们为什么不想让父母知道你的隐私?”学生开始纷纷说起了原因。有的说:“父母总把我的隐私当成笑话与他们的朋友分享。”有的说:“父母太过敏感,他们对事情的理解总是想得太多了。”有的说:“本来事情就很小,我完全可以自己处理,可父母如果知道总喜欢干涉。”“父母总认为我很小,不相信我的能力。”……“你们想过父母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学生讨论后认为,父母是因为爱我们关心我们才会这样。所以今后遇到一些隐私问题要怎么处理呢?“平时多与父母沟通。”“不让父母操心。”……教和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综合应用知识处理生活经验与生命成长中问题的过程。没有倾听,课堂就没有生成,学生的成长需要也就得不到满足。只有倾听,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触及他们的灵魂。

三、改善师生关系,导放有度,以情促教,以行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