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力测试题目

智力测试题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智力测试题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智力测试题目范文第1篇

(1)侧重考察思维力的测试

(2)侧重考察观察力的测试

这类测试往往包含在一些图形认知测验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正确回答尚不困难。如下图中公共汽车将驶向哪个车站?答案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平时认真进行过观察,回答出来简直易如反掌。

(3)侧重考察记忆力的测试

记忆力对人来说非常重要,虽然人们平时不觉得,但在生活中几乎随时都离不开记忆力的应用,如常用电话号码、公交路线、经常要去地方的地址,基本上都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也似乎永远不会忘记。在工作中,客户给你的电话你可能来不及或不方便写下,而只能记在大脑中,但往往很快就忘记了。记忆力测试一般来说也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一个评价表,得分高,记忆力好;得分低,记忆力差等。

如有的公司让求职者接受这样的测试以考察其记忆力水平:随机拿16样物品;将16个物品放在一个4*4的方格中,给一分钟的时间记住物品摆放的位置;将这16个物品拿走,然后由受测者用最短的时间恢复物品摆放的次序。最后统计求职者摆放物品的正确数量从而推知其记忆力的强弱。看到这样的,你或者会在网上寻找另类求职面试技巧。而企业的怪招不会不变的,是不断怪招百出,你怎么搜索出来呢?

智力测试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情绪智力的作为一种人类独有的思维特质,主要表现为在外界环境和人际交往中产生压力和尴尬时的化解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其整体水平能够侧面反映出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良好人际关系进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针对用人单位而言,选择合适的情绪测量试题,对即将入职或招聘人员进行测试,有利于对员工未来人际关系和工作满意度进行有效预测,进而体现员工未来的工作效能情况。根据以往研究的基础,笔者总结测试设计将在五个因素,十五个子维度上总结设计情绪智力的参考方案,帮助企业对将入职员工进行效能预测和分析。

关键词: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心理测试

一、情绪智力研究成果

情绪智力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初叶,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将人们用于人际关系管理和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定义为社会智力,随后亚历山大又在1935年对提出了非智力因素在人际关系处理中的影响作用。发展到80年代,加德纳关于智力的多元理解和划分明确了情绪智力的维度,及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这两者从自我调节和外部环境影响和处理能力的角度分别对情绪智力进行了表述,同时具备两种智力的人能够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意图和诉求,通过调节自己和影响他人的方式,实现人际关系良好发展和自身生活环境优化。由此可见,心理学界对于情绪智力的定义和划分并无统一的说法和共识,各个学派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并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发了不同的测量工具。皮特艾兹等研究者为了解决研究理论和测量方法各异带来的情绪智力定义混乱问题,总结归纳了各类理论研究观点,认为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特质情绪智力和能力情绪智力两个方面,并重点研究了特质情绪智力,明确其概念和结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可用于实用性研究的测量工具。由于本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未入职员工的特质情绪智力进行测试,因此主要借鉴皮特艾兹的理论和成果,根据我国求职特点进行本土化设计,帮助用人单位进行情绪智力测试。这样不仅可以借助较为成熟的测试体系和数据来源,也可以针对我国本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

二、情绪智力心理测试设计原则

1、私密性原则。在心理学测试中,考虑到其测试问题涉及到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以及测试结果外泄可能对个人心理和发展造成的影响,在测试之前必须告知被测试者测试的情况和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这一事实,让被测试者了解本测试的内容及结果仅在他允许的范围内知晓,测试人员应具有绝对专业性,对测试内容和结果严格保密。

2、预先准备原则。情绪智力测设中选择的不同测试点、测试的实施过程、得分统计和结果分析应严格按照心理学测试要求进行,需要对相关测试人员进行预先培训,并充分了解测试的目的、内容,以便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3、客观性原则。确保被测试者完成测试的条件尽量相同,减少外界因素对被测试者心态和情绪的影响。对于测试结果的评价也应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确定测评的一致性。

4、参考性原则。情绪智力测试结果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被测试这在情绪智力方面的基本情况,但必然存在一定误差,因此测试结果应尽量作为参考量,配合其他测试,全面了解被测试者的实际情况。

三、设计测试的目的意义、设计思路及双向细目表

(一)测试的目的意义

企业在选择用人之时进行情绪智力测试,重点想要了解的是将入职员工的人际情绪智力情况,特别是在自我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互动中的情绪信息,员工拥有良好的情绪智力是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能的基础,因此在入职前通过相应测试选择这方面能力较强的员工,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测试设计思路

1、测试题目设计可以依据特质情绪智力成人问卷包括简版(Petrides & Furnham,2006; Cooper & Petrides,2010),问卷的内容涉及到整体特质情绪智力的四大类影响因素和15个分因子,以自陈式的方式展开,测试问题均以陈述句形式进行,被测试者需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测试。

2、测试量表以Likert五点记分法为主,及从根本不符合、多数情况不符合、不能确定、多数情况符合到完全符合五个层级,分别计1、2、3、4、5分,共30题,每个因子两个题目,根据总分情况分为优秀(130分以上)、良好(130-100分)、合格(99-75)和较差(75分以下)。测试者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每个因素进行平均得分统计,分为单项优秀(4分以上)、良好(4-3.5分)、合格(3.5以下-3分)、较差(3分以下)。

(三)双向细目表的设计思路

构成因素为:情感因素、自控因素、交际因素、幸福因素、整体情况。

其中各个构成因素的因子、特征及所占问题数量为:

情感因素――情绪感知,(是否对自己的感受有明确的认知能力,是否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表达和情绪变化),2问;

情绪转移(是否具有换位思考能力和意见采纳能力,能否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2问;情绪表述(是否能够有效组织语言,保证交流畅通)2问;

关联技能(是否能够成为合格的倾听者和交流者,是否能够通过建立友好关系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否了解如何在沟通中做出正确回应)2问

自控因素――情绪调控(是否能够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能否及时发现并消除消极情绪情绪影响,延长积极情绪作用时间,能否保持心理状态稳定)2问;

低冲动性(是否在全面掌握信息和深思熟虑后才做出决定或付诸行动,但又不会仅为过于谨慎而畏首畏尾)2问;

压力调节(是否能通过情绪调节和情绪激励减少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冷静面对压力)2问。

交际因素――情绪调节(是否能够在感知他人情绪的基础上,帮助他人进行有效情绪调节,是否乐于出席社交活动)2问;

决断力(是否能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是否能够真心对他人给予肯定和赞美,是否希望获得团队领导位置)2问;

社会观念(是否对人际交往和沟通合作具有相当的自信,是够对外界信息和周围人情绪变化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是否善于协商和沟通)2问。

幸福因素――特质幸福(能否在多数时候保持幸福和快乐的感觉)2问;

特质乐观(是否具有乐观的心态和处事态度,是否具有迎接风险和挑战的能力)2问;

自信心(是否对自我价值实现具有较高的期望,是否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否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2问;

整体情况――适应性(是否能够较快适应新的事物或环境,是否具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2问;

自我实现(是否对成功具有强烈的企图心和行动力,是否能够处于自我实现需求而努力工作)2问。(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Petrides K. V. , Frederickson N. , & Furnham A. The role of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devi-ant behavior at school[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4, 36, 277 -293.

智力测试题目范文第3篇

        一个班中,学生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它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造成,而主要是后者,作为一个任课教师,必须摸清情况,因材施教,切忌把整班学生当作原有水平相同的情况来组织实施教学,否则会使“掉队”的学生越来越多,也使教学质量越来越低下.

        本人多年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几点做法:

        一、课堂教学设计应有目的性

        要使全班学生取得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首先要培养其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讲“无理数”前以历史故事讲述无理数一词的出典:古希腊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正方形对角线长不能用整数或整数比来表示,即遭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反对,认为这是无理的,希伯索斯为真理献身,而产生了无理数,通过探究可顺势导入无理数的教学.

        教师必须创设情境,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必须丢弃“满堂灌”的陈旧教法.

        二、上课、提问、板演应有针对性

        教学的基点应放在一个班中大部分学生的原有水平上,把“差”生尽力拉上来,把“优”生努力推上去.

        教师要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总的原则为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必须照顾到全体学生.组织课堂数学教学应遵循:

        1、教学目标主导性原则.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位置不可颠倒.

        2、学生参与原则.采用有效手段强调学生参与意识,推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3、交往与民主原则.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交往,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

        4、巩固强化原则.要求学生时刻不忘学习效果,而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及时克服困难,巩固知识,使之顺利进行学习.

        如讲授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定理时,可提出生活中会发生的实际问题,一块三角形玻璃碎成了如图(a)所示a与b两块,要配大小同样的三角形玻璃,且只可取一块a或b,让学生思考应取哪一块? 为什么?         

                                                                                                  

        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急于探求结果而导入新课.抓住关键,精神引导,拓展思维,使全班学生都动起脑筋来.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注意双基,开发潜能,有条不紊,环环紧扣,还须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连续提出新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差”生通过诱导渐渐跟上,“优”生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对顶角”概念讲述后,可讨论如下问题,如图(b)所示:

        (1)画∠aob,反向延长边 oa、ob成边oc、od,

        找出∠aod与∠boc的关系.

        (2) ∠aod,∠boc与∠aob有何关系?

        (3)一条直线mn过点o,则∠1与∠2是否为对顶角?

        (4)有哪几对对顶角? 

               

        (5)若三个角有公共顶点,其中二个角与第三个角分别互补,这两个角是否为对顶角?

         数学教学中,板演最能看出学生当堂课掌握知识的程度,课本中的“练习”基本上应尽可能多由“中”或“差”生完成,出现的错误及时指出、改正,同时让“优”生讨论,思考课后的“想一想”.如学了分式方程的解法后讨论:为什么有的分式方程会产生增根,而有的却没有?又如讨论:若关于(y2­4y+a)∕(y-3) = 0的方程有增根,求a的值.

        对有独特见解,一题多解的学生的板演进行鼓励与比较,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应给予提醒,让学生如老师那样讲解和改正.教师也可采用讲题目时故谬的方法,准备一系列有错解的题目让学生识别、纠错.如下列合并同类项中是否有错?错在哪里?

        ① 3a + 2b = 5ab;② 5x2 - 2x2 = 5;③ 5p - 5p = p;④ -6p2 + 5pq2 = -p2q

        ⑤ 7xy - 7yx=x;⑥ 5x3 + 2x2 = 7x6; 

        从讨论与纠错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合并同类项.

        三、课堂练习设计应有层次性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他们已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向他们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让他们思考,以加深他们的理解,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而难度较高的题目,以培养他们的能力;还可通过课外活动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数学才能.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起点要放得低些,使之解题正确率高些,以此提高信心,克服畏难情绪,课堂练习必须多层次设计.

        例:已知,abc中,ef∥bc,ef分别交ab,ac于e、f,

        (1)若ad交bc于d,交ef于g(图1)

        求证:eg∕bd = fg∕cd

        (2)若ad为abc的中线,则ef与fg有什么关系?(图2) 

                    

        (3)若ad为abc的角平分线(图3)

        ①. 求证:bd∕dc = ab∕ac

        ②. 求s四边形ebdg: s四边形fcdg的值(设ab:ac = 2:1)

        第(3)小题可让“优”生练习.

        四、课后作业布置和课后辅导应有灵活性

        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课后作业是通过学习,对基本技能的训练.

        布置作业切忌一刀切,必须选做,对课本中基础题一般都要求学生做作业,对“差”生可先进行揭示,以使进一步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对“优”生要求做好提高题,实际上,教师可把基础题适当修改,使知识延伸.

        课后辅导也须分两个层次,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且必须保持连续性,这也是课内辅导的灵活补充.对“差”生的作业尽量面批,或尽量边批边讲边练,根据其遗漏的知识点,再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让其练习.其中有些学生的困难是由于以前知识没有学好,对于这些学生就要设法帮助他们弥补缺陷,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有些学生学习的困难是由于智力发展的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差,对于这些学生要适当放低要求,多进行灵活辅导,集中力量让他们把最基本的、最必要的知识弄懂,多练,逐步提高要求,当取得一定成效后及时在辅导中鼓励,循序渐进,使之跟上一般水平,最后达到大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五、章节巩固测试应多样性

        数学试题要难度适中,分量恰当.对单元测验或阶段性测验还要注意到试题覆盖面要大,并且把大纲提出的要求,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多方面在试题中要反映出来.

智力测试题目范文第4篇

一、确定测试目的,制订测试改革方案

过去,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期末考试主要目的是,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如何,笔试往往是唯一的重要评价方式。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后,每学期末我们都要组织善研究、能攻关的骨干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侧重学习“课程评价”部分以及有关“课程评价”的理论文章,并结合教学实际,确立期末测试的目的,认真制订期末测试与评价的改革方案。

期末测试的目的主要有:①检验学科课程的实施水平,了解学生对学科课程标准的达成情况,反思教师的教学工作。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发展。③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实验的进展。

《期末测试与评价改革方案》有如下要点:①指导思想。它包括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测试目的。②测试方式及分值。测试采取笔试与开放性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语文、数学、英语笔试满分为120分,开放性测试满分为30分。其他学科笔试满分为70分,开放性测试满分为30分。③测试范围与难易度。测试范围为学生一学期所学内容,也可涉及已学过的知识以及课外所获取的知识。难易度是7∶2∶1。开放性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鼓励学生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开放性测试任务。④命题人员。为了确保试卷质量,成立学科试卷命题小组,请市、县教研人员或市、县学科带头人为审题人。⑤开放性测试评价表。此表主要包括评价项目、评价指标、权重得分等几项,具体内容由各学科教研组制定。⑥笔试和开放性测试时间。笔试一般在学期结束的前一周举行;开放性测试在期末笔试前2―3周利用课内或课外时间进行。⑦成绩统计及试卷分析与总结。学生的笔试成绩与开放性测试成绩相加为期末测试成绩,以等第方式记入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单。任教学科教师要做好期末试卷分析,各学科教研组要写出有做法与体会的期末测试工作总结,交教科室存档。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根据学生期末测试成绩和“成长记录袋”材料,按相关具体规定作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二、确立命题原则,精心编制测试试题

测试试题的编制是整个测试与评价改革中关键的一环。在组织命题之前,我们组织选定的命题人员进行了认真学习与讨论,在指向测试目标的前提下,提出了几条总的命题原则,又对笔试试题与开放性试题编制分别确定了一些命题原则。

命题的总原则是:①必须以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为依据,适当考虑教材特点。②适当与相关学科渗透。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笔试命题的原则为:①仍然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测试。②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重在测试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③每份测试卷都必须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或社会生产实际并且能考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题。④答案多元的开放性试题占一定比例。⑤要编制科学的评分标准。

开放性测试命题的原则为:①要考虑到学生当前的实际学习水平。②尽可能测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笔试难以测试的能力。③既有本学科特点,又要有跨学科的综合性。④要编制科学的评分量化表。

依据命题原则,笔试试卷命题组在教科室的安排下,首先对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情进行调研,然后起草各年级各学科期末笔试试卷双项细目表。试卷由一人主出,出好后,全组同志对每道题进行打磨,努力体现命题原则,体现课改精神。各年级各学科期末笔试试卷,都能普遍表现出很强的实验性和探索性:时代特色较为鲜明,人文气息比较浓厚,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深入;把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查的重点。各年级、各学科开放性测试的试题,主要围绕本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来设计,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精神、活动表现。如语文学科有的年级设计了背诵或吟咏写“月”的古诗,并说出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年级设计了模拟科技新闻会,由3~5人分工合作完成。英语学科测试口语交际,设计了几种情境,让学生选择,学生分别扮演情境中的角色,按2人或3人一组进行对话,并对对话最低的回合作了规定。数学学科设计过这样的题目:一是收集并设计环保图标,并说明设计的特征与意图;二是用不同颜色但边长都相等的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三种“地砖”,为某户居民设计几种地砖铺设图案;三是收集10个身份证号码,对这10个号码中0―9这10个数字出现的频数、频率作出统计,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画相应的图示,得出必要的结论并作解释。生物学科设计过的题目,一是用豆类种子作观察实验,写一份观察日记或实验报告;二是利用互联网或报刊杂志收集有关初中生物常识,独立编一份初中生物小报。

三、加强测试管理,鼓励教师创意操作

期末测试是检测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的工作量比较大,科学管理十分必要。我们专门成立了期末测试改革领导小组,通过召开教师会,具体安排笔试的监考、阅卷、录分等工作,以及开放性测试的工作流程。以年级部为单位召开学生会,向全体学生宣讲期末测试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家长会或发告家长书,向家长宣传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期末测试的意义,并提前将开放性测试题评分标准公之于众,让学生早作准备。许多家长对此非常关心,积极支持,如不少家长帮助孩子操练口语,督促孩子读书、背书,指导孩子从网上搜集信息,帮助孩子做实物模型等。

在开放性测试的具体操作上,各年级学科教研组还充分发挥本组教师的才智,根据题目、测试要求、评分标准,有创意地处理与实施。如任教教师不只有本人给考生打分,还请家长参与打分,全班同学给考生打分,考生自己给自己打分,四个分数加权处理作为该生开放测试成绩,实现了自评、互评、师评的结合以及家长、学生、教师的共同参与。家长参与后,感受很深,普遍认为这样测试改革既公平、公正,又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自主发展、个性发展。

学科期末测试采用笔试和开放性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是学科开放性测试虽然只是初步探索,但是我们从调查和座谈情况来看,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欢迎,是基本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较好地测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笔试主要测试了学生言语和数理(含逻辑)智力,开放性测试使学生较好地展示了空间、节奏、运动、交往、反省、自然观察等方面的能力。例如语文朗读是重要的语文能力,尽管笔试涉及到听力,但其能力难以测试,通过开放性测试得到了较好解决;物理学科关于杆秤的制作,生物学科关于校园或生活小区的绿化设计,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还考察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不少学科编小报,既反映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考查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测试过程变成了学习的过程

笔试试卷坚决不出偏、难、怪的题目,百分之七十的内容去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百分之三十的内容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试卷的题目加上提示和激励性的话语,以鼓励考生答题的信心。开放性测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完成,如学生得知语文学科的开放性测试试题是“当一回小记者”,不少学生十分重视,从选择采访对象、确立话题、拟写提问的问题,到模拟表演,煞费苦心,作了充分准备,活动结束后,就此还写了作文。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充满着积极愉快的学习情趣。

3.帮助学生克服了对测试的焦虑心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由于笔试试卷基础题较多,开放性测试试题设计灵活,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因而大多数学生面对期末测试很有信心,而不是提心吊胆、忧心忡忡。一些思维比较好、学习有方的学生都能考出优良的成绩;一些生性活泼好动、学习不够刻苦的学生,在开放性测试中,能显示出不同的个性倾向,找回自己的尊严和自信;对有探究精神的优秀学生也有展示个人潜能的空间。

智力测试题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 学法 教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曾经出版的一本书《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强调要“学会怎样学习”即“会学”。要使学生“会学”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学法指导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挖掘教材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内容

目前,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做了学习内容的指导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费时费力而效果不佳,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改变课堂教学中这种“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增强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的力度势在必行。

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学法指导因素,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教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方法。要把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传授知识的具体过程紧密结合,把学习方法的指导寓于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每一个课堂上都能学到知识技能,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上进行学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法指导,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结构,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参与教学过程。实施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

1.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新课开始时,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展示本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要达到识记、理解、应用等哪一级水平,其中重点、难点是什么;明确本节课要学会哪些基本技能,培养哪些能力;明确本节课要受到哪些思想教育,培养什么心理品质等。

2.要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阅读教材,设疑思考,讨论解疑等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再通过教师精讲答疑,使学习目标一一落实。

要坚持学习方法指导与传授知识过程同步的原则,使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达到寓于传授知识的具体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到具体实用的学习方法。

3.要指导学生通过复习、记忆、练习巩固新知识。曾经有个教育家比喻不巩固教学就像是把水泼到筛子里。因此,教师在学生学习完新知识后,把零散的知识点联结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其系统化、纲要化、图表化,从而进行有效的复习巩固。

4.及时测验,获得反馈信息。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一套目标测试题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第一时间获得教学成效的反馈,同时应做到目标测试题的设计应当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5.布置作业。对于那些不顾学生死活的题海战术,教师要坚决摒弃,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是不科学的也是不道德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所做的试题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挑选那些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典型题目作为学生的作业。通常我们设计作业,都是统一题目,好、中、差生一个样,这不利于优差生通过作业练习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作业评价也是用统一标准,或好或差,或对或错,这样根本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作业的积极性。为了使作业设计切合各类学生的实际,为了使作业评价能有实效,笔者尝试使用“分层设计”学生作业、“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使好、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6.复习提问,矫正深化。在每节课开始的前五分钟时间里,教师可以依据上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情况,巩固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根据上节课目标测试题中获得的反馈信息,以及提问中所反映出的普遍问题,教师可以进行一些补充教学,帮助学生真正消化所学习的知识。

三、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

智力测试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模块学习;S—P—T信息图表;自我评价;改进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0-0037-04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构想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是为达成一定的目标而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的反思显得更加重要。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或过程进行到一定阶段,了解各种有关的教学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和研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这种阶段性教学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价,必须通过教学过程的评价,即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来获取有效信息,并据此调节教学。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关注过程,注重反思。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最有效、最常用的手段是模块学习过程性测验。而传统的对测验数据处理方法被集中反映在学生对项目个数的测验总分及测验问题的分析上,这样就大大地遗漏测验中反映出的教学信息。测验并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通过测验,我们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教学反馈信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相同的总分可能有不同的项目反应模式(项目反应模式是指测验中学生对项目所作反应正误的组合形式),不同的项目反应模式对应着不同的能力水平。因此传统测验数据处理方法无法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作细致、全面的了解。因此我们在进行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过程中,采用学生(S)—问题(P)—反应时间(T)信息图表分析法对模块学习过程性测验的数据进行处理,极大地提高了测验的信息含量,尤其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日趋普遍的今天,S—P—T信息图表分析法处理模块学习过程性测验结果更显简单易行。这样本文研究就放在教学过程中的模块学习过程性测试卷的设计、使用和评价上。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方法

按照现代教育理论,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功能在于“及时获取更多的教学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与学行为”,或者说改善和发展一个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和方案。这就意味着在进行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时,把目前达到的教学目标程度和学习的情况作为中间状态加以把握,以此来修正教学计划,提供给学生最恰当的指导,同时给学生及时的强化和矫正、反思教学过程。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操作流程图如下。

(一)模块学习过程性测试卷的编制

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功能如何,关键在于要有一份高质量的测试卷,一份模块学习过程性测试卷一般由测验目标、双向细目表、测试题目、评分标准四个基本因素构成。

测验目标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把测验目标与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学过程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根据模块知识条目与教学目标,形成双向细目表。各项教学目标落实情况是我们评价的目的,因此各项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相同的地位,这就要求每题分值相同,且评分只要“对”或“错”就能满足,从而也就决定了试题采用客观性选择题。试题是试卷的内容和灵魂,是最基本的测量工具,我们在多年的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过程中,从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功能出发,逐步总结得到模块学习过程性试题编制的原则。

我们经过长期的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在计算机上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模块学习过程性测试题库,这样每个教师可以方便地选择测试题,并不断完善,题库逐渐庞大。测试题质量不断提高,可见计算机的应用在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测试模式和结果的处理方法

1.测试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用多媒体逐个显示测试问题,学生答题卡的制作形式如下:

(2)完成一次测试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内。

(3)测试结果在计算机内储存。

(4)每个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时间也反映了学生对该问题及相关学习内容的掌握熟练程度及学习的有效性。

2.结果的处理方法:学生—问题反应信息表分析法

对测试结果的信息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1)学生—问题反应信息表的制作

假定某次模块学习过程性测验共有10个问题,参加测验人数为一个班级,评分标准为答对一个问题记为“1”,答错记为“0”,这样我们就可以对这次测试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从而得到S—P—T信息图表,然后进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①建立学生—问题得分矩阵(表1)

②建立学生对问题反应时间矩阵T(表2)

③阀值化矩阵V的建立(表3)

为了便于分析和处理,我们必须把反应时间矩阵T转换成阀值化的矩阵V,其中V的各元素由以下公式确定:

按教育信息论,阀值T0可通过测试的学生反应时间中得出,随着测试的增加,可建立答题时间常模。

④S—P—T信息图表的获取

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反应正误及反应速度实际上是学生对该问题相关学习内容掌握程度从不同侧面的具体表现形成。因此必须把反应正误的学生问题得分矩阵A和反应时间的矩阵V进行综合考虑。对A和V矩阵进行逻辑“乘”运算得到一个综合矩阵,我们不妨称为矩阵Z(表4)。

对学生——问题(时间)得分矩阵的元素进行重新排列,重排方法如下:

学生:按累计分数多少从上到下排列

问题(时间):按回答问题掌握人数多少从左到右排列。

又插累计“1”个数相同的学生及累计“1”个数相同的问题按“1”靠左上方,“0”靠右下方的分布来排列。

再对每一学生从左向右数与该生得分数相等的地方画上分区线,连接全部分区线就得到表5的实线,我们称之为学生曲线。

对每一个问题,从上往下数与该问题掌握人数相同的地方画上分区线,连接所有问题的分区线就得到右上表的虚线,不妨称之为问题(时间)曲线,以下就简称问题曲线。这样我们把表5画有学生曲线和问题(时间)曲线的矩阵重排表就叫做S—P—T信息图表。

(2)S—P—T信息图表的信息提取与分析

S—P—T信息图表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模块学习过程性测验数据的分析工具,它可以通过学生曲线和问题曲线的位置、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偏离程度直观地获取重要的教学评价信息。

①S—P—T曲线的位置直接从各个角度综合反映了学生对本模块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曲线越偏右,问题(时间)曲线越偏下,表示学生对知识掌握得越好。教学目标实现程度越高,这样教师可以适当提高目标要求,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点,若学生曲线偏左,问题(时间)曲线偏上,教师就要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如果整体一贯如此,这就要调节并降低教学目标,应考虑是否进行集体辅导。

②从S—P—T的形状可以体现群体对知识目标的到达程度和学生对某知识条目的掌握程度。学生曲线越平滑修长,越靠右。说明群体素质较高,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知识运用的灵活性。问题(时间)曲线平滑修长,曲线跨度大,应考虑教学过程太偏重某一知识目标,可以多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知识点的落实时间,这种情况也应考虑是否进行集体辅导或巩固提高。

③S—P—T曲线的偏离分析。按照现代教育信息处理原理:理想的曲线(指全体学生对错都相同,是完全重合的,而随机的S—P—T曲线应处于正交的,因此学生曲线和问题(时间)曲线的偏离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学生曲线和问题(时间)曲线太接近,反映了教师教法死板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同时也可能出现学生学法进入死记硬背的境况,这时教师应针对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若学生曲线和问题(时间)曲线偏离太大则说明知识目标没有很好落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模糊不清的情况较严重,知识与实际脱节、学生反应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简练教学过程,切中知识点的脉搏,优化课堂教学。

④问题的异质反应模式分析。通过对S—P—T反应信息表的观察,有些问题几乎无人做对。另外像一些问题,优秀的学生反而答错,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反而答对,这就是问题的异质反应模式。对前一种情形的异质反应模式,教师应回顾与问题相关的知识讲解是否出错或讲解过难等不当方法,这时应进行集体修正,而后一种异质反应模式应与学生交流沟通,同时分析测试题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及时加以调整和完善。

⑤S—P—T反应信息表分析法的延续性。以上看似复杂的处理过程,我们已开发成测试系统软件,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到学生—问题信息表。通过持续进行这种系列的测验,不断与教学目标和历次测验结果比较,便会得出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规定方面的变化指标。通过这些指标的合理运用,便能使教学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前进,不致造成中途严重偏离方向的情况,这样就能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这是我们进行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目的。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意义及讨论

(一)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意义

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这样可以及时地获取足够的教学信息,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不断完善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方法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具有快捷简便的特性。总之进行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无论从教和学角度,还是处理方法上,都能有效地体现教学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二)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的讨论

智力测试题目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素质教育要求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由于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继续在数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分层数学是一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即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充分的发展。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自古以来,便有人提倡“因材施教”,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的终极目标和我们现在要说的“分层递进教学”是一样的。分层递进教学的理念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力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1、对学生档案进行分层

教学中应该以全体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将学生分成A(较好)、B(中等)、C(较差)三个层次,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建立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跟踪以及评估,对于学习成绩有较大进步或退步的学生随时进行不同层次的调换和重新分层,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2、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在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结合班级内以及全校范围内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大纲,深入研究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将教材知识点会成不同的级别,并制定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不同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并使这些不同层次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议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要求C层学生了解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明确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运用此推导过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要求B层学生不仅掌握C层学生所掌握的内容,还应该要求他们会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举一反三,灵活解决较为复杂的数学习题;要求A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B、C层全部掌握的知识,还得会综合运用新旧知识点:结合旧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数学问题,这样才能照顾到全班所有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合格学习,优势互补

真正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让学优生之间相互交流,研讨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对中等生、学困生所掌握有基础知识、基本数学技能要进行检查,其办法是由中等生检查、辅导学困生,不会的要详细讲解,突出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达成互相学习的氛围和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合作学习时间既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后进行。在合作小组内的研讨,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很容易闪光智慧的火花,进行优势互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作业进行分层

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方式处理。

5、对学生测试进行分层

测试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尽世界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试题编制中,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把测试题目可以分基础题和分层题,其中每份测试卷中基础题占80分,层次题各20分,可完成本层次题也可完成高一层次题,若完成高一层次的测试,则该部分得分加倍。

6、对学生评价进行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采用表扬鼓励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的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实施分层数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不能否认,分层教学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要,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数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合理进行分层教学,提高学生数学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

[2]李高升.初中数学课堂的分层教学[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9(Z1)

智力测试题目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物理 教学兴趣

1.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教学生动风趣,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讲评试题时,先不说答案,而是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说,"是这个",学生当然会明白这表示第二个答案正确,同时还明白这还表示"胜利"的意思,然后接着说:我们班永远是"这个",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

在授课时,如果在适当的时机故意讲错,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记得牢。例如,在讲到绝对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时,故意说成"就是那个发现进化论的开尔文",讲完后,学生们先是一楞,然后几乎全班同学齐声回答"那个是达尔文",这样整个课堂气氛就都活跃起来了。

2.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5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3.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他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差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班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在复习时具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课堂上适当地为实例配上板画,可以使许多难以说清的物理现象在黑板上一目了然。例如:两人追赶问题,通过几笔就可以把两个火柴人画得惟妙惟肖,使学生忍俊不禁。这样,通过"助之以成",帮助学生牵线搭桥,克服困难,获得成功;通过"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