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定位;个案研究 ;事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12―03

我国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曾经对国内教育技术的教学、科研和普及推广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作用有弱化的趋势,其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走出一条有中国高校特色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发展之路是教育技术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大学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这一事件,试图理出一些有益于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线索。

一 事件描述

2009年4月,根据“苏大委 [2009] 18号文件”,苏州大学宣布“撤销新闻传播学院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组建凤凰传媒学院。”至此,在苏州大学发展了30年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宣告消失。

江苏省长江以南地区是我国最早开展电化教育的地方。20世纪20年代,南京金陵大学就开展了国内最早的电化教学。1945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后来并入江苏师范学院)建立了我国最早的电化教育系[1]。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发展均与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江苏能开中国电化教育之先河,与当时江苏长江以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较高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后,1979年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成立了电化教育教研室,属教务处管理,为全校师生提供电化教学服务;1989年,苏州大学撤销电化教育研究室,成立苏州大学电教中心,为处级建制单位,为全校师生提供电化教育服务;2002年,电教中心更名为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2007年,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又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2009年,苏州大学宣布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安排的主要去向:原教育技术公共课教研室并入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成立教育技术学系。原摄录播人员(包括摄影、摄像、计算机机房实验人员)并入新成立的凤凰传媒学院实验中心。

二 事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教育技术事业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高等学校作为教育技术应用和研究的主要力量,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

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曾经为苏大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在社会上也产生过一定影响。如,早期的幻灯投影教学、电影教学,到后来的电视教学,这其中有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教学片,有获得部级奖项的电视教学片等。中心还利用大众传媒技术宣传苏州大学,开设了全校范围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摄影、电视制作等特色选修课,建立了苏州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功能逐步弱化,找不准发展方向,在新一轮发展中逐渐落伍,甚至出现了去留问题的讨论。苏州大学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表面上,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学校做出的决策,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内因起决定作用。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自身发展造成的。根据笔者对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长期观察和对几位老教工的访谈,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分析原因。

第一维,人员的素质。归根结底,发展要靠人来推动,人员的素质是关键。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学技术人员。

首先,从领导的业务水平和发展理念上分析。早在1988年,原国家教委[3]就明确规定“学校电化教育机构属教学单位”,但多数高校领导们显然并不认同这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某主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副校长不无调侃地介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我们自家媒体”。从中可以看出学校高层管理者们的教育技术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苏州大学被定位为教学辅助单位、直属机关。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历任领导们也没有以“教学为主,服务为辅,开发研究为基础”[4]的方针开展工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定位的不准确和自我意识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教育技术的教学科研工作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后,出现了专业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师资力量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生管理工作却在教育学院这种不协调的专业办学模式。2004年,苏州大学把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的教育技术教研室并入教育学院,成立了教育技术学系,理顺了专业教学和管理的关系。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自始至终没有形成自己的学术梯队。表现在:没有学术带头人,个人学术发展没有明确方向,学术人员年龄段分布不合理,缺乏中青年骨干。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编人员30人左右,一般学院在编人员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编人员的2倍甚至10倍,并且各个学院都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梯队,要在苏州大学以学院为主的学术之林中有一席之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学术梯队的问题直接导致了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缺乏,体现不出专业特色优势,教学地位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确立变得遥遥无期,从而限制了中心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提升。

第二维,教育技术特色服务功能。

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某种程度上否定了教育技术在全校范围内的指导作用。这也反应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信息时代能够为全校师生提供的不可替代的指导和服务趋向弱化,这点在教育技术教研室被划出后变得愈加明显,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继续沿袭了以往电教工作的模式:拍片子、编片子、管理多媒体教室。见表1。这些工作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有越来越简单化和大众化的趋势,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最终成为学校宣传部门的附属,成为后勤保障性质的多媒体教室管理者。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心制作的大多数新闻专题片中,内容上存在着关注全校会议、思想政治学习、高端人才多,关注基层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少的现象。这些新闻专题片失去了最广大收视群体的关注,最后的去处只能是学校的档案资料馆。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消亡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的发展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没有跟上苏州大学发展的需要,长期没有显著作为,与其所处地位极不相称。

三 事件启示

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解体表面上是个独立偶然性事件,但唯物辩证法的“事物普遍联系”、“必然性偶然性关系”的思想提醒我们,这一事件不是孤立的,偶然中包含着必然规律。充分挖掘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分析问题,探寻教育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那么,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解体不是毫无价值,而是具有启示录性质的重要事件。

这一事件背后传达出怎样的信息,其意义又在哪里?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思考:

第一层面,从苏州大学自身发展来看,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这样一个处级建制的教学单位是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的需要,但是,人员的安排和资源的再分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学校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如,原单位人员的安排问题,原单位各种教育资源的再分配问题,原单位开展的业务继承问题等等。这些都会对学校的人事和资源分配局部产生较大的影响,短期和长期内都会有一些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解决,必将推动苏州大学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

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虽然撤销了,但教育技术在苏大没有消失,成立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系反映出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思路。目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系担负起苏州大学教育技术发展的主导作用,把教育技术的发展纳入学科建设,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思路。未来,教育技术学系的重要任务是在校内外推广和应用教育技术,使教育技术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层面,从国内高校教育技术发展来看,苏州大学作为国内知名的综合性地方高校,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在苏州地区和苏南地区乃至国内国外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一所发展较快的高等学校,其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举动对国内高校教育技术界可以有某种启示作用。

国内高校撤销教育技术中心不乏先例,但情况各不相同,大致归类如下:

1 自然消亡。典型案例是西北师范大学电教中心的发展历程。西北师范大学电教中心担当了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孵化器的作用。如:创办了国内教育技术界很有影响的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成立了电化教育系(后来发展成为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建立了校园新闻中心有线电视站。西北师范大学电教中心在完成历史使命后,自然消亡。[5]

2 整合提升。典型案例是西北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1999年,西北大学把网络中心和电教中心整合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下设综合业务办公室、网络运行管理室、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开发室、网络教学与远程教育室和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室、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主要负责学校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具体实施和运行维护,学校web站点的建设、维护及管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推进,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及资源建设及现代远程教学的规划与建设。2006年,中心获得教育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研究生。西北大学整合全校资源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际上是扩大和提升了原来电教中心的功能和作用。[6]

3 萎缩消亡。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经历过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但进入信息时代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却日显颓势,尽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苏州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开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管理关系的调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萎缩消亡已成定局。2009年,苏州大学宣布成立凤凰传媒学院,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原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并入凤凰传媒学院实验中心。至此,教育技术在苏州大学全校范围的影响消失,其影响力目前仅局限于院系范围。

第三个层面,从国内的教育技术中心发展来看,苏州地处长江以南,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流域,江苏省又是中国的教育文化大省,这里教育历史文化传统深厚,教育资源丰富,电化教育开中国电化教育之先河,特别是苏州这样一个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研究的发源地,改革开放后又较早恢复开展电化教育研究的地区,曾经开创和秉承了电化教育传统的苏州大学,其撤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举动有着耐人寻味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国内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失去了以往生气勃勃的景象,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其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定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高校以学科专业为主的阵营中到底处于什么位置?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到底还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什么样独特的贡献?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一直亟待教育技术者们去解决。在新形势面前,如果没有新的思路、新作为,那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有可能陷入更大的困境。笔者认为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业已存在的影响和作用,恐怕要因地制宜,抱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消极被动。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没有一种通用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发展模式之路,只有可供借鉴之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形式上的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使教育技术的理念深植人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果能做到此,那么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必将是一幅全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9-20.

[2] 在服务教学中成长――华中科技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30年回顾[J].教育技术资讯,2008,(12):14-15.

[3] 国家教委.学校电化教育暂行规程[Z].北京:1988.

[4] 孙家良,张景林.新时期高校电教中心发展探析[J].教育探索,1999,(2):59-60.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第2篇

“盛世泽衣”服装秀。本次“盛世泽衣”服装秀由素有“时尚顽童”之称的设计师姚峰亲自设计剪裁,面料全部来自吴江盛泽地区,这场秀,姚峰设计师将会把个性进行到底。

“大唐杯”江苏省服装院校优秀毕业作品展演。本次作品展演也是今年时尚周的重要活动之一。江苏既是纺织服装大省,更是纺织服装教育的大省,目前拥有高等服装教育专业的院校就有将近40所,每年的毕业生作品都是在各自院校进行展示,今年,江苏教育厅和江苏国际服装节组委会办公室共同开展了全省服装院校优秀毕业作品展演,并进行评选,为了营造崇尚原创设计的氛围,挖掘、培养设计新秀,把企业、产业、院校进行对接,打造江苏纺织服装时尚新优势和人才新优势。另外,苏州大学、苏州工艺美术学院、金陵科技学院等好5所院校今年把他们学生毕业作品和时尚设计产品搬到了博览会现场进行静态展示,目的是为了把时尚与产业,教育与产业进行对接。

和鹰·2013江苏时尚创意周开幕式。来自法国、日本、韩国、英国等10个知名设计师组成的设计团队共同打造的Blink(百士林)女装将会带来一场时尚的视觉盛宴,百士林女装是晨风集团旗下打造的新的女装品牌,以高档的面料,高超的手艺,完整的系列感为显著代表,适合现代社会富有品味、知性优雅的女士,本场秀将为时尚周开幕式增色很多,一流的T台设计,一线的国际服装品牌牵手国内外名模,舞美、灯光、音乐完美结合。

第22届真维斯休闲装设计大赛东部赛区总决赛。作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服装设计大赛之一,大赛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国内、香港及海外的设计师报名参赛,东部决赛也将第3次在江苏国际服装节期间举行。本次赛场秀是一群初出茅庐的设计新人带来一场散发着青春活力的时尚秀。

“BEEG”(本伊)女装品牌秀。南京高淳是江苏服装名城,一直坚持品牌和时尚的导入,今年,他们的自主品牌本伊将进行首次秀,再次彰显了江苏自主品牌的实力,凸显了原创设计的力量,为现场观众带来属于自己特色的时尚潮流秀。

“一尺素诗”-S·DEER设计师作品。江苏知名休闲装品牌圣迪奥将在时尚创意周期间2014休闲装流行趋势,作品如软雕塑般的造型,突出棉麻层叠包裹质感,呈现出都市青年的自在诗境。

青春与时尚同行 设计与品牌共赢——“大唐杯”江苏省服装院校优秀毕业生作品联演

龚惠娟

作为第十五届江苏国际服装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大唐杯”江苏省服装院校毕业作品联谊于9月14日在南京上演。此次江苏省服装院校优秀作品展演得到了江苏大唐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赞助支持,新锐设计和潮流趋势的把握历来是大唐服饰的优势所在,将创新融入到服装设计、融入到企业发展之中,是此次作品展演的题中之义。

优秀奖:周骏Maqic Kinqdom全陵科技学院

吴雪莹惑之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宋约莉生如夏花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尹绘兰、王桃忆之韵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沈娇娇魅影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汤建婧幸福像花儿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郑立源、陈欢、吴阳格。调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周伟、祖凯、徐萌、彭燕蝶恋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杰出育人奖: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优秀组织奖:全陵科技学院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第3篇

(苏州大学招生就业处,江苏苏州,215021;大学生生涯发展研究所,江苏苏州,215021)

[摘要] 高校大学毕业生实习可以让大学生获得实践经验、增加就业能力,也可以使用人单位优先深入了解、选拔人才,减少招聘、培训成本,录用适合招聘岗位的合格人才,实现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双赢”。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实习对大学生就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毕业生的实习情况、意向设计调研问卷,掌握当前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及所学专业、职业规划的了解程度,掌握学生的实习意向的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推进大学毕业生实习,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技能型人才。

[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教学实习;带薪实习;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119?03

一、当前毕业实习机制的运行概述

实习,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从而提高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具体分类上有教育实习、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教育实习一般针对师范生,是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毕业实习是高年级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后,到有教学资质的单位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实习环节已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实践化应用,而更偏重学生实际就业技能和职场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此意义上,毕业实习,是高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是校内教学的延伸,促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相互了解,打通就业渠道,实现由学习到就业的顺利过渡。通过毕业实习环节,可以加强高校毕业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创新思维、综合素质等能力的培养[1]。

就毕业实习的具体运行机制而言,目前普遍的做法是——主体上,安排实习教学的相关部门有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多种主体;对实习时间的规定,从1 个月到1 年不等,其中高职院校的实习时间要高于本科院校;形式上,有高校根据学科特点设置定点实习基地,学生亦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考核机制上,学生实习表现由实习单位作出点评,高校会对实习基地和下属各院系的实习工作机制进行考评。

但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实习作为教学体系的一部分,职责和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表面上看,国内高校普遍建立起了完整的、多样化的毕业实习工作机制。但就目前的运行实效看,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在整个实习阶段,从教学安排到生产实习环节具体指导缺乏有效监督,分管部门职责不明,部分实习单位接收实习生较多而不能提供足够的生产实习岗位,从而使实习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实习生管理缺位,长期处于“放养”状态,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教材陈旧,学校给予极少或没有经费支出。总而言之,学生毕业实习的目标难以达成,实习效果并不明显,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锻炼提升作用不大。

但必须看到的是,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就业前的“热身”,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鉴于当前大学生毕业实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对苏州大学2014 届本科生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次调查共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个专业门类,二十三个学院,发放问卷4 65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 305 份。笔者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分析毕业实习对当前本科院校学生求职和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的实效,并希望通过对学生实习情况、意向、态度、效果的实际调查,了解大学生实习需求,从而推动高校毕业实习工作的深化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

二、大学生毕业实习现状调查——基于苏州大学2014 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一)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及就业选择意向

有29.71%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不好,更有31.78%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很严峻,表明学生极其关注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前景,如压力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焦虑,影响其求学的平稳心态,应该及时给予引导与疏导。57.60%的学生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公务员、村官等较稳定的岗位,说明择业观近年来有了很大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变化紧密相关。

对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除了认为供大于求的社会环境导致大学生过剩的客观因素以外,有57.61%的学生认为缺乏技能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与来苏州大学招聘的用人单位调研发现,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生需要重视并加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表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身掌握的求职技能与社会需求的不足之处,而实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确立学习目标,调整学习兴趣,发现与挖掘自身潜能,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爱好,实习是一次“预就业”,能从心理上、能力上缩短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切身的生产实践、工作体验能为大学生尽快适应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情商,尤其是学生在专业实习时面对各种困难时,训练敢于面对并挑战困难的勇气,通过分析问题、学习、实践克服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能使学生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塑造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当机立断的果断性。

(二)对自身的定位和基本职场认知

当前我校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求职时的优势是“能快速适应工作”及“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强”,同时认为“社会实践经验”是用人单位录用人才主要的考虑因素。其次是“个人知识的积累”及“毕业院校知名度”,而与用人单位的调查中发现,企业招聘时最为关注的三个要素是:“责任心和事业心”、“专业知识”、“团队协作精神”。当代大学生已经意识到,适应性、协调能力等情商要素占据了影响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前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多数高年级学生有清醒意识,力争在心理准备上、在技能运用上,与社会接轨,此外还要重视责任心、事业心、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在实习前,学生认为应当需要详细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做好心理上的调整,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可见,学生普遍了解,除了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有针对性的知识培训与补充,才能应对职业要求。高年级学生个体由学生身份逐渐向职业准备者转化,自我实现的目标,由学业成就向职业成就过渡。

(三)对实习的重要性的认识

68.90%的学生希望通过实习获取工作经验,大部分同学愿意从暑期开始参加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的实训、实习项目,希望实习时间是2-3 个月,从而可以熟悉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便于做出合理的选择。实习的时间设置与阶段目标设置,应当从专业实际出发,既讲求规范,又具灵活性。

大部分学生以苏州市区或苏锡常地区为优先的实习单位,与其将来的就业选择区域有很大关联,现实利益与发展空间成为关注的焦点。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思考职业与事业的关系,考虑人生追求的设定与调整,不仅视之为谋生手段。广阔的视野和心胸,是决定大学生后续发展的关键。

学生主要通过校园途径获取实习岗位,校园招聘会也是学生获取实习岗位的有效方法。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着重考虑实习单位的实力和未来发展空间,另外单位是否给实习生提供培训指导也是学生选择实习单位的重要因素。实习薪资已不仅仅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更关注于实践机会,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毕业求职创造广阔空间。

对于在正常课程教学以外希望获得补充的知识依次是职业素养教育、管理技能及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可见,“软性能力”开始受到学生关注,此类教育培训的需求也日益提高。绝大多数学生(91.13%)希望通过有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或社会职业培训师讲授综合素质、管理能力知识。尤其对于高年级即将就业学生而言,校外特聘导师与专家成为重要的师资补充,是培养综合素质、管理能力的必要补充。

通过实习,学生主要希望增加“人际关系沟通能力”、获得“企业的从业经验”,提升“专业技能”,实习不仅仅能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更有部分学生希望实习单位成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单位。当实习工作内容与自己的期望有差距时,绝大部分的学生(95.59%)表示将学会适应,坚持学到东西、找到新岗位后放弃,表明当前大学生已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

三、对创新当前高校毕业实习工作机制的思考

通过以上调研分析可以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严峻的就业形势,并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社会的需求与自身的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直面这些困难,并试图通过实习这一方式加以改善。实习对于培养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锻炼大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鉴于当前各高校对实习生管理松散,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定点教学实习单位承担繁重的教学指导职责,大学生的实习效果不理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实习目标得不到保证。结合国内外、校内外为改善实习现状所采用的种种措施,对大学生实习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在国外,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对招收实习生的企业实施给予一定额度的税收减免,并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在国内,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给予的扶持力度也不一样。如苏州市工业园区,给予区内招收实习生的企业一定的实习补贴,积极联络各大高校,为区内企业招收实习生创建合作平台;如江苏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与苏州大学、江苏捷美集团联合开发了在江苏省本科类综合院校中有着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在政府的指导和组织协调下,推动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从而确保项目实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如重庆地区,由政府有关部门统筹,发动机关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在各高校各专业中实行实习岗位计划的协调,保证各高校实习生可根据所学专业及个人能力选择合适的实习岗位[2]。

(二)高校需要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拓宽校企合作力度和方式

高校需要稳抓教学质量,确保在校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注重专业技能操作的培训,完善实践、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要重视通识教育,苏州大学“校企合作带薪实习项目”开设了职场心态建设、沟通技巧、职场礼仪等职业素养课程和办公软件使用、问题解决思路、劳动法律法规等管理技能及知识的课程,受到了学员的关注和好评,为学员顺利步入职场、实现心理、能力上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该带薪实习项目开创了“由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多远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和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与此同时,高校应当明确职责,由相应就业指导部门负责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政府、校友资源,发挥自身科研和人力资源优势,为合作企业解决科研、人力资源等方面难题,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在全面合作、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共建实习基地,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保证学生实习的顺利开展。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只有切实重视企业的相关利益,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企业才有动力、才有积极性参与合作[3]。

(三)用人单位需要主动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用人单位不应仅将实习视作为接收实习生开展生产教学工作,而应是“产学研”全面合作的起点。以接收大学生实习为契机,加强与高校的“产学研”全面合作,实现企业生产技术升级换代和转型、科研难题攻克、人力资源培养等,推动企业的发展。用人单位在接收实习生时应根据自身生产实际情况,接收符合企业生产容量的实习生,安排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指导,保障实习生的实习效果,达到提升就业能力的目标。此外,企业还应当制定科学实习工作计划和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每个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都能参与企业的生产实习工作,实习结束后,针对实习生的工作情况及学习情况,认真考核,科学评价,促进企业、实习生、实习项目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树锋.工科学生毕业实习中的综合能力培养[J].纺织服装教育,2013(4):266-268.

[2] 李景国,刘灿国.重庆推行大学生带薪实习项目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社科纵横,2011(11):160-162.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贫困生;反贫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46-0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收费标准的逐步提高,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和绝对人数也在迅速增长。高校学生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反贫困研究的焦点之一,也是党和国家关心、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重大社会问题[1]。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我国高校已普遍形成“奖、助、贷、勤、减、补”六位一体的资助格局[2]。但是,大多数高校制定的反贫困策略主要集中在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上,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真正的反贫困。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反贫困工作

校企合作既是一种办学模式,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历史性变革[3]。

当前,企业与高等院校在资助方面的合作仅仅局限于企业捐赠各类奖助学金,事实上,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还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高校如果能够将有社会责任心的知名企业大胆地引入校园,使得企业成为高校学生反贫困工作的重要参与主体,发挥企业在资金、技能与管理人员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在给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的同时,建立一对一的“企业导师”制度,从而给予贫困生生活帮助、心理援助、能力扶助和就业协助,争取从根本上帮助高校贫困生提高反贫困能力,突破贫困循环,实现真正的反贫困[4]。

校企合作下的高校学生反贫困工作,其内涵就是将帮困、助学、扶志、提能、育人融会贯通。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学生反贫困工作的具体实践

为了适应高校反贫困工作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苏州大学立足自身、转变工作思维,在学生反贫困工作中大胆采用校企合作模式。

2012年,在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苏州分会的牵线搭桥下,苏州大学与江苏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苏州大学q隆力奇圆梦助学计划”。在该计划中,公司连续五年,每年定向捐赠圆梦助学金人民币50万元,专项用于资助苏州大学100名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此外,还组织安排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同学们的“企业导师”,为受助学子提供持续关怀。他们与受助学生分享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传授职业知识与实战技能,提供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帮助他们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的有效融合。公司还为同学们提供企业见习、实习等锻炼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熟悉自己所感兴趣的行业,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当学生毕业时,若受助学生有意愿,可以优先就职于隆力奇公司。

学校也安排专职老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定期组织召开受助学生座谈会,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做好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在接受关爱的同时,要将爱心进一步传递下去。

受助学生也自发建立“隆力奇爱心学社”,他们在爱心学社中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定期开展各类公益活动,身体力行来体现自身的价值。

这种三管齐下的资助模式所取得的有益成果是不容忽视的,“苏州大学q隆力奇圆梦助学计划”实施三年多来,受到了所有受助学生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企业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物质帮助,更是精神支持。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反贫困工作启示

1.对学生而言,变“被助”为“自助”,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反贫困的能力。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仅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减轻其负担。从长远来看,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反贫困”,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提高他们反贫困的能力。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反贫困工作不仅能够有效减轻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还能提升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职业定位;甚至还能解决部分受助学生的就业问题,最终推动贫困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师生与“企业导师”通力合作,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期间正确认识自己的处境,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认真学习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守信等团队合作意识,更为全面地提高其综合能力。

2.对高校而言,变“单一”为“多元”,拓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蓬勃发展,一些有社会责任心和爱心的组织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也在各高校设立了奖助学金,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资助经费紧张的局面,扩大了贫困生的受助面。但是,目前的社会资助仍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其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5]。

以“圆梦计划”为代表的校企合作对受助学生实施较为全面的培养计划,帮助贫困学子的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人才资源,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生命力。长远来看,高校应加强宣传,积极推进以“圆梦计划”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模式来吸引社会资助,让更多社会爱心企业和个人关心、关注贫困生。这将有利于培养更多社会适应性更强的实用人才,实现优势互补,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措施。

3.对企业而言,变“授鱼”为“授渔”,提升资助者参与资助的深度和广度。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如果能把回报社会、扶危济困、支持地方教育事业看成是自身的使命和责任,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通力合作,必将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有责任心并懂得感恩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校企合作是建立在多方共赢基础上的合作模式,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企业可以真实感受到每一份资助均落到实处,并为受助者的成长成才提供有益的帮助;其次,校企合作可以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企业也可以有效地培养企业发展所需人才;最后,此举也是提升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4.对政府而言,变“被动”为“主动”,激励校企合作助学长效稳定发展。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各项学生资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济困的政策和措施,并明确提出了“不让任何一个大学生因贫辍学”的指导原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广泛普及与蓬勃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我国文化教育软实力的提升与巩固。

一方面,政府应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积极宣传爱心企业的助学义举,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校企合作助学,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

另一方面,我国参与高校资助的社会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资助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因此,政府应进一步采取实质性的措施,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通过财政、税收等优惠措施,鼓励企业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资助,从而实现企业、高校、贫困生等在内的多赢局面。

结语:

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反贫困问题,仅仅依靠政府和高校的力量是不够的。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开展高校学生反贫困工作的有益探索,是有效实现反贫困工作的典型做法,必将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最终帮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物质上与思想观念上彻底“脱贫”,形成高校、企业、社会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帅卫.河南省民办高校贫困生助学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64).

[2]蓝媛慧.高校贫困生心理分析及政府管理对策探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77).

[3]胡颖蔓.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1(23).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第5篇

他接过奖杯时,“兴奋,还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他说,两年备战“挑战杯”,自己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磨练了意志,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期间有苦,有甜,但最大的收获,是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会灰心丧气。

他叫刘磊,是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他和伙伴拿来参赛并获奖的,是一组“基于谐振驱动原理的微型移动机器人”。尽管其中最小的只有“半个拇指”差不多大,重只有7克,但个个功能强大,实用性强,可以应用到工业领域的许多方面。

带刺的“毛毛虫”

10月19日晚,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辽宁省政府主办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大连理工大学落下帷幕。

机器人在每届“挑战杯”竞赛中并不鲜见。提到机器人,许多人立刻会联想到变形金刚般的巨型机器人,但在本届比赛现场却出现了一个只有成人拇指般大小的微型机器人。它浑身长着毛刺,水桶腰般的体形,乍看像极了一条毛毛虫。

由于它奇特的外形特征,吸引了不少参赛队员的驻足观看。这就是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5名大学生合作发明的一种微型管道机器人,专门用来检测细小工业管道的安全状况,例如是否存在有害气体或是裂缝、破损等。

刘磊是这个发明团队的负责人。他解释,在没有微型机器人帮助前,如果要检查细小的工业管道,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对工作人员身体也可能有辐射伤害。最令人头疼的是,很多细微裂缝从管道外部很难被发现,只有从管内仔细查看才行。而发明了微型管道机器人后,这类管道检查的难题就可以交给它来完成。

这个重约7克的迷你机器人,能在最小内径为15毫米,曲率半径不小于200毫米的管道内移动,最大移动速度约为每秒24毫米,并且可携带各类微型摄像头与照明装置。这个微型管道机器人受到竞赛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最终摘得了“挑战杯”的特等奖。

好奇,好学,有梦想

做这个微型机器人,刘磊和伙伴们花费了大约两年的时间。刘磊说,他从小就是一个好奇的孩子,对电气控制充满兴趣。

小学时,刘磊最爱上自然课,还喜欢动手制造一些小东西,比如一些小的串连电路、小台灯等。在电视里,他看到工厂里自动化的流水线自动生产、自动装配,感觉很有意思,特别想知道这些是怎样做到的,觉得“搞电气的和搞控制的很神奇”。

2007年,刘磊参加高考,第一志愿就是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他如愿以偿。读大学后,怀着浓厚的兴趣,他开始接触单片机、PLC、控制原理等,还有中学就接触过的电路知识。他发现,这些知识一旦组合起来,就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帮人类节省劳动力。他说,这就是他的梦想。

尽管最喜欢泡在实验室把学来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但刘磊在大学期间一直是班里的前三名。大一,他拿了二等奖学金;此后的三年,他拿的都是一等奖学金。

大二那年,刘磊和几个同学一起,向学校申请了一个关于机械手的创新型实验项目。当时,他在团队里仅是一个普通成员,主要负责PLC控制方向。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科研项目。

当时,刘磊他们做的是冲床上料机械手。项目的动机,是他们看到由于中国劳动力相对廉价,一个工人一天就做一个动作:把金属材料放到冲床上,冲压后再把它拿下来。一天八个小时,一直重复一个动作,做着做着工人就会麻木,很容易出事故,比如手被轧到。“可以考虑做一个机械手,代替人手啊”,这就是他们最初的想法。

那时刘磊才读到大二,基础课程还没学完,造机械手所需的专业知识比如PLC等要到大三、大四才能接触。并且,当时项目牵头老师的研究方向也是机械方面,和控制无关,难以具体指导。在老师的鼓励下,刘磊开始了自学。他大量查阅资料,一点点消化,每周和老师见面交流汇报一次。就这样,刘磊提前两年掌握了PLC的基础技能。

做机械手的许多细节,刘磊记忆犹新。他说,一开始只做了一些理论分析和编程,然后买了一款三菱的PLC,下载三菱的软件做出控制程序,最后用一个仿真模块代替真实的机械手检验程序。尽管由于经费的问题,机械手最后没有真的做出来,但这套系统经过检验,是可行的,成功的。

就是这个项目,大大增强了刘磊的自信心。作为一个进入大学才一年多的学生,之前什么都不懂,感觉一切都很深奥,很神秘,但通过自学PLC课程,发现只要肯钻研,很快就能融会贯通。

主持备战“挑战杯”

大三上学期,刘磊参加了苏州大学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申请的课题就是《基于谐振驱动原理的微型移动机器人》。

“其实,做机械手的时候,我还没听说过‘挑战杯’。”刘磊说,一直到老师推荐他去主持备战“挑战杯”时,他才对其有了初步的了解,发现这是一个“很大规模、很正式、大家都很关注的比赛”。

通过关注历届比赛,刘磊知道,如果想在“挑战杯”中取得好成绩的话,今后肯定要花很大的精力去做。

“好在我当时并没什么太大的压力,只是每天想着把眼前的事做好。”刘磊说。

备战“挑战杯”,他们只是想尽自己所能,锻炼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选择微型机器人,刘磊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机器人很多,但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大型居多。在狭小环境,大型机器人不能进去,小型机器人就有了用武之地。

“比如说去侦查,就像电影里经常出现的间谍机器人,他可以从门缝里进去,探视周围环境,然后给主人反馈信息。”讲到这些,刘磊露出了孩子般的淘气。

当时,指导老师给的建议是,做一个利用谐振驱动的微型机器人。

现有的大部分机器人,驱动方式都是传统的轮式、尺蠖式、惯性摩擦式等,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做得很复杂。他们考虑是否能够采用一种新的驱动方式。经过查阅资料,他们发现国内外有很多刚提出来的新颖的驱动方式,其中就有以谐振原理进行驱动的方法。

刘磊他们尝试制作了试验样机。样机一开始是有电源线的,然后又设计电路板使其无线控制,就这样一步一步深入下去。

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尽可能和工业企业接触,以确保项目的适用性。他们了解到,在核工业方面,蒸汽发生器的细小管束检测需要微型机器人。这些管束的直径只有15毫米到20毫米之间,而且这种管束一般都有上百根。像这种检测,都采用国外进口的设备,成本很高。于是他们设想采用谐振驱动技术,做一个用于这种管道内部检测的机器人。于是,管道机器人在他们手中应运而生。他们根据管道的直径、弯曲程度,做了大小、长度不同的机器人。最小的,只有半个拇指那么大,重量约7克。

这些机器人身上有许多“毛刺”,只要给机器人内部安装偏心轮施加6伏的电压,偏心轮转动就会产生振动,带动毛刺与管壁产生碰撞与摩擦,机器人就能快速移动。谐振运动最大的好处是简单灵活,避免了复杂的机械机构。正因为结构简单,在制作工艺和制作成本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批量生产后,如果不搭载摄像头,裸机成本只要100元以内”。

大赛上,刘磊带来的不仅有管道机器人,还有地面机器人。地面机器人可以搭载微型传感器等作业装置单机或多机组网作业。刘磊说,地面机器人采用的也是谐振技术驱动。他们采用压电陶瓷片,输入一定频率的波形,使其达到一种振动的效果,并使跟压电陶瓷连接的柔性足产生谐振。这种人眼看不出来的谐振,可以驱动机器人快速运动。

无数次“傻眼”,不言放弃

做微型机器人,刘磊他们并非一帆风顺。

项目开始,一切都是零,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完成。先设计出电路板,然后拿到外面去加工,加工过后还要去买电子元器件。

这些元件都是贴片元件,需要在放大镜下用镊子焊上去。每一个贴片元件都比蚂蚁还要小。一开始,焊一块板子都要一天的时间甚至两天时间。

电路设计,指导老师一开始提了用单片机的建议。根据这个建议,他们自己上网查询单片机的数据手册,看它的电路是怎么搭的。做的时候,心里完全没有底,不知道这种电路搭出来有没有用,就先自己腐蚀电路板做实验。成功以后,再设计电路板拿到外面去加工,加工回来后再买器件焊上去再调试。调试时一旦遇到问题,就得不断地查资料,一个一个地找办法解决。

单单这个工作,他们就做了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和电路打交道,过程非常枯燥的,很容易烦躁。尤其是自己在焊元件时,有时候焊着焊着眼都花了”。

为了这个项目,团队里几个人从这个项目开始就把学习用品、书本等“家当”搬到了实验室。只要不上课,业余时间大家基本都在实验室里,试验、讨论、研究。

“一开始,大家做了很多无用功。有好几次,电路板刚焊好就直接上电,一上电,只听见‘呲’地一声,烟就冒出来了,电路板就坏了。一群人就感觉就楞掉了,傻眼了。”

那时,大家也有熬不下去的时候。“当时是放寒假,大家都想回家。苏州挺冷,没有暖气。大家思乡心切,年前都一个个回家了。”

说着,刘磊难抑兴奋,给记者总结:这些机器人得奖的原因,首先它属于微型机器人,另外驱动方式很新颖,依靠振动、调节好频率,就可以控制它前后左右移动。

刘磊他们晋级全国“挑战杯”决赛的时候,评委对项目提出很多意见,以及很多技术性或应用性的问题,有时候很难回答。每到这时,几个人就会聚在一起讨论,指导老师也会过来给些宝贵的意见。

最初设计的管道微型机器人,只有三只“柔性足”,就像一根棍子加三只脚。后来在反复试验中发现,脚越多越细,振动效果越好,驱动力越强。最后,研发团队又精益求精,将“机器人”从一个整体变成可拆分。“这样可以更加便于产业化”。

刘磊说,“挑战杯”改变了自己做事情的态度:更加认真、更加仔细、更有毅力。他说,中途遇到了很多困难,想过放弃,但还是坚持下来了。现在回头看看,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

一路过关斩将,每次晋级都非常兴奋,团队就会犒劳一下自己,比如“聚个餐什么的”。

眼下,刘磊他们发明的微型机器人还没有投入生产,只是给一些企业去应用,以得到一些反馈信息,他们会根据这些信息再作修改,不断地完善,深入研究下去。

“不会说‘挑战杯’结束了,项目就终止了。”刘磊信心满满。

眼下,刘磊已经确定保送研究生,研究方向是精密仪器。他对自己的计划是,在学术方面走下去,将来读博,以后做一些科研工作。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第6篇

创业环境是影响潜在创业者创新思想形成以及开展创业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1]创业环境能否满足创业者的需求会影响创业者的创业意愿与行动。近几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加强创业组织环境建设以支持大学生创业,然而高校创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由于长三角重点高校创业组织建设相对比较成熟,所以本文以江南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基于创业组织对大学生创业需求满足情况的调查,从创业类社团、创业学院、大学科技园对高校创业组织环境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研究方法。针对六所高校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设计问卷,运用spss分析其创业需求以及所在高校创业组织对他们创业需求的满足情况。以江南大学为个案,访谈大学生创业协会副主席兼创业学院成员王某与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梅子工坊”法人梅某,深入了解高校创业社团的运行情况与资源配置,创业学院的管理模式、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大学科技园的创业优惠政策、对学生能提供的服务和项目选拔标准,探寻高校创业组织之间的联动机制,以弥补问卷调查中所出现的误差。

三、研究内容

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创业意愿者多,但真正付诸创业行动者少。大学生创业者自身存在许多局限,如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准备不足,缺乏创业人脉、创业资金、创业经验与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因此,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期望从高校创业组织获得创业伙伴、创业导师、创业资讯、创业相关手续流程的指导、优惠政策、创业技能培训等。然而目前高校创业组织虽然有一定作用,但终究成效有限。

(一)创业类社团的现状

六所高校均有创业社团,且各创业社团在高校有一定的号召力,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活动过程中促进创业导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深化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的认识,并提供创业服务。经调查分析,创业社团在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并存:

1、创业社团知名度高,但活动吸引力小

调查显示,就宣传效果而言,在三类创业组织中,创业社团知名度最高。然而创业社团活动开展情况调查结果与实际了解情况存在矛盾,说明创业组织举办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活动本身吸引力不足。

2、社团内部管理不顺,需要加强活动与领导团体的连续性

创业社团换届后,活动与领导团体的连续性发展是社团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大学生加入创业社团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盲目性,缺乏教师的专业性指导,加之自主性欠缺,导致参与热情降低、持续性差,换届后新旧班子之间的经验传递与学习不畅。[2]

3、实现跨组织与跨校合作,但活动执行力差、效率低

高校创业社团不仅与本校创业学院合作交流,还与其他高校创业社团实现跨校合作。如江南大学创业协会与创业学院共用一个导师库,也曾与苏州大学创客社一起举办活动。这种合作既能让组织开拓视野,反思自身不足,也能增强活动的宣传效果,促进资源整合。但由于双方组织之间合作较少,对彼此各方面情况了解不足,容易导致沟通不畅,工作进程缓慢,活动执行力低下。

(二)创业学院的现状

除了苏州大学没有创业学院,其他五所高校均有创业学院或具有创业学院职能的组织,如:同济大学创业谷。调查发现,创业学院普遍存在的优势是可结交许多创业伙伴,专业的创业导师可为创业大学生提供社会化学习,系统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可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提升其创业能力。但创业学院在其发展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不同学校创业学院发展差距较大

上海交大、南大与同济大学的创业学院具有相对比较系统完善的组织体系,包括具有比较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人才荟萃的导师库,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以及独立、较为完善的网络宣传平台。江南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较为单薄,创业导师较少,创业活动形式单一,网络宣传平台建设内容陈旧过时,信息介绍不完整,而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由于建设起步晚,很多地方亟需完善。

2、高校创业组织中,创业学院知名度低

在设有创业学院的长三角重点高校,仅有近两成的被调查者知道本校存在创业学院,可见创业学院的宣传较差。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宣传渠道过少。如复旦大学创业学院无网络宣传平台以至于大学生无法从网络渠道获得创业学院的相关信息。第二,宣传力度太小。江南大学创业学院活动线下宣传仅靠在两大教学楼摆放一两幅海报、展板,很难引起学生关注。第三,创业学院自身影响力不足。许多高校创业学院发展历史较短,资源有限,文化底蕴不足,而且目前创业学院自身培养出的优质创业项目较少,再加上其创设主要针对创业大学生,举办的活动受众面窄,以至于影响力难以提升。

(三)大学科技园的现状

调查的六所高校都设有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在大学生中知名度虽不及创业社团,但它凭借优厚的政策条件与实在的服务赢得了好口碑,包括协助大学生创业者办理优惠政策落实,对刚起步的公司进行法律咨询、税务、财务等运营上的指导,对高科技成长型企业提供创业投资基金等。大学科技园也会经常举办一些创业讲座等活动来促进创业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纵然大学科技园因国家的大力支持,在高校创业组织中发展相对更为完善与成熟,但仍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1、大学科技园软件服务有待提高

虽然大学科技园在提供办公场地、物业管理、工商注册、财税、法律咨询、创业资金等可见的硬件方面令人满意,但在为入园企业的项目选择、创业机会的识别、大学生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指导还略显薄弱。[3]

2、没有建立市场融资机制

目前大多数大学科技园都还没有建立市场的投融资机制,主要体现在:第一,大学科技园市场化资本筹集意识薄弱;第二,大学科技园市场化资本筹集信息渠道较为单一,以至于信息掌握不足;第三,大学科技园市场化资本筹集规模较小,其主要原因是重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企业培植较少;第四,风险投资在大学科技园市场化资本筹集中的比重亟待提高。[4]

(四)创业组织间联动机制

高校不同创业组织提供的创业资源各有优势,但优势都不够强势,与其他创业组织拉开差距较小。目前高校创业组织之间的联动主要通过共同承办创新创业大赛,共同孵化创业项目,相互提供技术、人才支持,互相提供物资与场地支持等方式。调查显示,仅一成左右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科技园、创业学院、创业社团三者联动密切,近半数人认为高校创业组织两两联动相对密切,其中创业社团与创业学院之间的合作最为频繁,但人数占比仅为20.4%,可见高校创业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次数较少。

总的来说,三种高校创业组织各自特色不够明显,缺乏强势优势,提供的资源较为分散,而且缺少三者之间的联动,没有建立科学系统的创业组织联动机制,导致合作交流不足,发展受限。

四、对策与建议

(一)创业社团加强平台建设,完善自身管理体制,促进创业组织间合作默契

首先创业社团应更加贴近大学生,为潜在的创业大学生搭建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便于创业者在平台中寻找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其次,社团自身应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促进自身特色发展,发挥新一代社团领导者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有前任领导者经验的借鉴,也要有自身的改革创新,进行社团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再者,实现跨组织、跨校合作时,加深彼此了解,促进双方沟通,增加合作频率,提高双方合作的默契,发挥创业组织的集聚效应。

(二)创业学院明确自身定位,取长补短,提升自身影响力

一方面,各高校创业学院要明确自身定位,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借鉴国外创业教育建设经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校企合作,广聘优秀创业导师;优化行政管理体系,做到各个部门归责分明;开展多样化创业精品活动;加强学院自身网络宣传平台建设。最终缩小高校间创业学院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注重自身组织文化建设,利用各个渠道争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自身创业成果转化的职能,培养组织内部优质创业项目,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在高校与其他创业组织共同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

(三)大学科技园应提高软件服务,加快自身投融资能力建设

大学科技园应自身提高软件服务,如建立创业调研与预测机制,分析产业发展动态、创业空间和人才需求,并协助大学生创业项目筹建,并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服务。此外,大学科技园应强化市场化资本筹集意识,拓宽相关渠道,凭借其与高校、企业间的紧密联系,发现与遴选具有市场前景与发展潜力的高科技项目及初创企业的优势,以“孵化+创投”的模式,推动高科技项目的产业化及优质初创企业的加速发展。

(四)高校创业组织要形成自身服务特色,加速建立三者联动制度

第一,高校创业组织应明确自身定位,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群体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具体来说,创业社团可凭借其自身知名度多开展创业沙龙与讲座向大学生普及创业知识,培养创业兴趣。具有较为充足的创业教育资源的创业学院可提高创业人才的创业素质,而大学科技园由于其优惠的创业政策与较多企业的入驻,可为创业人才提供落实政策服务与创业实践机会。通过三者联动促进创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发展。

第二,加速建立规范系统的创业组织间的联动制度,促进创业组织间合作,优势互补。在创业社团没有能力孵化创业项目的情况下,可将创业项目推荐给大学科技园和创业学院,充分利用科技园的硬件设施、政策倾斜等优势以及创业学院专业的创业指导,增加创业项目的可实施性。与此同时,加速创业组织间人力上的相互流通与调配,整合创业资源,共同举办创新创业比赛,提高比赛的质量与影响力,并通过比赛选拔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利用优质创业项目吸引风险投资,进而将创业项目投入实际生产中,形成产业链,提高创业项目孵化的成功率。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1 构建背景

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苏州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城市,积极通过政策鼓励、开拓渠道、提升服务等措施大力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和社会青年创业。近两年,全市上下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加快形成质量效益新优势、加快释放创新驱动新活力。尤其2014年,民营经济发展动力增强。目前,私营企业29.56万户、个体工商户48.96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5%。“201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苏州共有20家企业入围,其中进入前100强的有4家。苏州要继续完成经济转型,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途径。同时,人社部门还扎实推进“姑苏人才计划”,帮助民营企业引进、培养、用好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落实扶持奖励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帮助民营企业推进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产业化,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了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苏州还建立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意创业孵化园-金创大学生创业园、省级大学生科技园-苏州大学科技园。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以下简称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确立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就是为了更好地顺应苏州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 构建符合学校创业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

要实现学校创业教育理念就必须开发一整套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支撑。

2.1 建立符合学校务实发展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业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的每个阶段。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把创业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分层推进创业教育,做到全程“不断线”。

第一层次是以专业思想教育为主,把创业启蒙教育融入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系统,着重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所学专业以及相应的职业适应范围,启蒙创业欲望,发掘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理想。

第二层次以课堂教学为主,把创业通识教育纳入正常的课程教学体系,开设《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应用文写作》、《经济法》、《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实训》、《ERP模拟训练》、《市场营销学》、《公司法》、《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学》、《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突出课程化的创业素质培养,进一步整合、扩充、完善创业公共选修课程体系以及创业教育论坛,通过深化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完善素质拓展项目的“课程化”建设,实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全程性地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

第三层次主要针对有创业兴趣的学生,着重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技能,如:听取创业成功者讲座、请已创业学生作报告并进行互动交流、组织参观、社会调查等,体会创业成功者的创业历程和创业经验,并组织多种形式的创业模拟活动。并与人社局培训中心联合组织SYB培训,让学生懂得经营和管理的基本技能,学会撰写商业计划书,提高学生创业技能。

第四层次组织创业实训班学生参加各级“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效创业大赛”,通过大赛锻炼学生的创业意志,完善创业定位,提高创业信心,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实施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主要贯穿在学生创业实践、实战过程中,着重创业实践的指导和扶持,学校引导在上一阶段中呈现出来的较好的项目、较好的创业者,进行实质性的创业实践,并通过总结分析、一对一辅导,跟踪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2.2 开发创业教育校本教材及补充材料

由于到目前为止,国内许多的高校、职业院校都没有把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去,我校为了给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一整套比较基础的、比较系统的理论学习平台,基于苏州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指导意见和政策,开发了两套校本教材,一是《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创业教育与指南》,让学生们通过这本教材的学习,更详尽地了解作为一名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在创业前期、创业过程中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以及相关财务、税务知识,应该培养哪些经营管理能力,乃至如何创建自己的企业文化等创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国家以及江苏省、苏州市等有关学生创业的政策,了解学校创业服务机构、管理制度和创业技能培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技能。二是在苏州市人社局的积极配合下汇编了学校创业实训班学员的优秀创业计划书,即《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优秀创业计划书汇编》读本,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范本,帮助学生梳理创业思路,确立创业目标和策略,为学生成功创业奠定好基础。

2.3 开发远程创业教育特色课程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范文第8篇

面试问答

即使是最优秀的hr,在对应届生进行面试时,都会感到些许茫然:问不到工作经验;没有referencecheck可以提供;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需要脱节;有些毕业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再加上毕业生的心态不稳定---急功近利者,妄自菲薄者,眼高手低者都大有人在。所以,很多公司都开始使用competency(胜任力)来进行评估。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何谓competency胜任力。胜任力是一种可以被观察到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成功人士身上表现得更多,更频繁,取得的成果也更大。如果用海上冰山作比喻,则水面上的十分之一就是这种胜任力,而水面下的十分之九就是我们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你如果在面试时问:您是否会认真执行公司的每一项规定,答案肯定是“愿意”,而这种问题在我们看来就是无效问题。所以在我们公司,所有的问题都要求尽量给出一个实际的事例。

好了,回到我们的主题----应届生在参加面试时如何有技巧的回答一系列的问题。

开始之前务必记住:

黄金法则:80/20---你要承担起80%的谈话而面试官只会说20%。

白金法则:你必须试着控制面试的节奏和话题。

钻石法则: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抛回给面试官。

自我介绍

这似乎是必答题。不要以为这很容易。如果你用一分钟来重复你的简历,恭喜你,你的印象加分没有了!建议你最多用二十秒钟介绍自己的姓名、学校、专业。然后话锋一转,引出自己的优势或强项。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激发起面试官对你的好感,或者至少是兴趣。

成功的模式可以是:我叫xxx,英文名字xxx,xx省xx市人,今年6月将从xx学校xx专业本科(专科)毕业。除了简历上您看到的介绍,我愿意特别说一下我在xxx方面的特长/我最大的特点是……(给出事例)。正是基于对自己这方面的自信,使我有勇气来应聘贵公司的xxx这一职位。(看表)一分钟到了,希望我没有超时。(很阳光的微笑)

如果面试官不是eq太低,你的最后一句话应该会使他放松和微笑。资历嫩一点的还会接着问:“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呢?”如果他真的这么问你,bingo!你完全有机会操纵这次面试!

你为什么会选择你目前学习的专业呢?

这是应届生经常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千万当心,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考察你的decisionquality这一项胜任力,所以不要简单的说“感兴趣”或者“就业前景乐观”等。给大家一个成功的范例(同样适用于诸如‘您所做过的一个成功/最大的决定是什么”):

问答实录

问:张先生,您为什么会选择财务专业呢?

答:的确,财务已经连续多年成为高校热门专业,这造成了就业时无可避免的激烈竞争。可当初我选择财务专业时并不是单纯因为它的热门程度。我早就把就业目标锁定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外资企业。根据我高三时搜集到的统计资料,园区当时有外企xxx家,而且每年以xxx%的速度在增加。以每个公司财务部至少5个人计算(总账,应收应付,税务,出纳再加上一个经理),加上园区的平均离职率是15%,则在我毕业时,可以有xxx个空缺。我毕业那年应该全国有xx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其中可能有10%会瞄准苏州,而我填报的苏州大学在当地口碑尚可,属于中等偏上。那么,有1/2的对手能被我淘汰。再加上我就在苏州本地学习,四年中可以更早的寻求机会,所以,我很有信心的选择了这个专业。其实,没有哪个面试官会相信你真的作过如此缜密的调查分析,但你已经展示了你做决策时的思路,所以可以加分。

回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