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思想品德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农村中学;经验总结;主体;教材
我在乡镇中学从教10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新理念和新思维注入了思想品德课堂中,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灵活,越来越接近生活,那么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如何才能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呢?这里我来谈一谈个人的认识和经验总结。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在这一前提下,我在授课过程中,走进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课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具体做法是:
1.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学
从生活中寻找案例,把通过新闻或者报纸等获得的相关案例,在备课时,巧妙地渗进课文中进行教学。
2.多媒体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教学,事先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如课件,图片资料等准备好,上课时渗进课文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去体会并理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理论结合实际
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如:本学期我带领学生进行义务打扫公园、公路卫生。到学生家里去观看学生自己家种的农作物,并带领学生进行浇水,施肥。
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和教学时间、环境和政策等因素的限制,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导致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无法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欲望和兴趣,也因此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
二、围绕教材又走出教材
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一种充满变性和弹性的课程资源。有时候对教材内容的适当取舍能让思想品德课更生动、精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教材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设置的内容联系国内外重大时政、社会热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理论结合实际地去进行教学。这也是初中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已有的资源进行备教材、备学生。对已有的资源做切合实际的适当改变,有针对性地增添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生动形象的事例相结合,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材的利用率,而且也使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为学生的知行融合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三、理论结合实际不光只是一句空话
每一位教师都知道理论结合实际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位呢?特别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把理论结合实际运用到教学中去,因为这是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本来就源于生活,源于社会,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生活赋予了思想品德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从课堂单调如一的枯燥乏味到精彩纷呈、生机盎然。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应该具备一双“慧眼”,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生活素材,把生活引进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奏响生活的乐章,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所喜欢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生活
一、现实生活场景融入教学内容,以生活内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选取适当的现实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如一堂《生命最宝贵》课伊始,笔者用多媒体播放网络歌曲《飞机去哪儿了》,并在歌声中讲述了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与一架载有239人的波音777-200飞机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的,该飞机航班号为MH370,原定由吉隆坡飞往北京。失去联络的客机上载有227名乘客(包括两名婴儿)和12名机组人员。其中有154名中国人(其中中国大陆153人,中国台湾1人)。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很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看得出故事和歌曲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灵,歌曲播放完后,笔者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寻找飞机?”学生马上争先恐后的回答。这里教师运用生活场景,使学生有话可讲,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生活
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是生活的缩影。我们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材,学生融为一体。通过生动活泼的表演变故事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训练中启迪思维,指导践行。例如,在讲《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一课时,教师这样创设情境:教师拿出自己的手机,把刚刚收到的一个短信的内容告诉学生,他的手机号码中一万块钱的手机号码幸运奖,并叫他去某地领奖。然后创设问题:“假如是你,你会去领奖吗?你怎样认识这种诱惑?”这样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提出了学生关注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和探究。
三、参与生活实践活动,以行动了解生活
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或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而思想品德课本身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理论知识必须付诸于实践,让自己到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如笔者在讲七年纪下册《过富有情趣的生活》这一框题时,让学生参观黄帝陵,即了解了黄帝文化、中国历史,培育了爱国主义精神,又放松了心情,培养了情趣。
四、走进大自然感悟生活
大自然是个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环境。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展开想象的大翅膀,去观察各种事物与现象,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在“感受大自然”活动中,我选择可春光明媚、阳光灿烂的日子,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山坡、田野、草坪上,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踩一踩等感知活动,并以照相、拼图、画画、表演等形式进行收集、探索。在这个活动中,我又结合孩子们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如有些孩子在草坪上捡来了破塑料袋、纸屑等废旧物品,于是,“感受大自然”变成“保护和打扮春姑娘”的活动,孩子们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不仅了解大自然的美,还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把课堂扩展到了无限丰富的大自然,让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很多书本上的知识以及学多新的体验和感悟,还思路活跃,学会了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我想,只有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开课;现象透视;常态课;境界追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让人十分陶醉,但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一些公开课存在着“作秀”现象:执教老师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亮点和可观赏性,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于不顾,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有些课,表演成分很浓,一堂课就像精心筹划的电视剧,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有些课,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的内心深处没有多大的触动;有些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可谓“完美”,但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有些课,教师课前早已进行多次排练,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精雕细刻,花样百出……这些华而不实的公开课既费时费力,又不能使听课者受益,反而令人反感。那么,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返璞归真,回归课堂本位教学呢?
一、回归“常态课”,追寻靓丽课堂
时下,诸多所谓的优质课基本上就是功利性的教学,华而不实。公开课教学的实质是为听课的教师指明方向,让听课教师听了之后有所感触、有所思考。所以,公开课应该接近教师平常的教学,也就是回归“常态课”,没有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这样的公开课才更有实效和意义。
二、攫取生活的契机,演绎常态课堂的真切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在进行思想品德“常态课”教学时,教师要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的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活。“常态课”教学,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认识,还要将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给思想品德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把握媒体的尺度,演绎常态课堂的精彩
多媒体是当前最时兴的教学手段,能让道德说教变成耳闻其声、目染其形、身临其境的快乐学习。恰当运用多媒体,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常态课”上演绎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课堂上,教师可利用电视网络,也可借助多媒体播放歌曲、动画或适合课文内容的录像,将课文中阐述的道理和观点转化为有声有色、富有生机的立体场面,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相互交融的情境中明白道理,升华情感,指导行为。
四、优化合理的资源,演绎常态课堂的鲜活
“常态课”虽然不像公开课那样精雕细琢,花费很长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但是,要想上好一节“常态课”,也要合理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在开发教学资源时,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取舍资源,以提高资源的效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课标,用活教材。教师可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也可补充本土化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五、开展有效的活动,演绎常态课堂的乐趣
“常态课”下的有效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还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为核心,给每个学生以发挥和展示的机会。设计活动时,教师要从活动的“质”上去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这堂课有没有开展活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感悟,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六、荡起情感的涟漪,演绎常态课堂的魅力
当前课程改革,教学中情感因素被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在实现三维目标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更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常态课”下教师运用情感教学,要发挥情感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功能,始终以“情”为纽带,以教师的情感为核心,提高情感教学的自觉性,以情感为突破口,讲究育情策略,去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形成师生对教材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促进知情意行的完善与结合,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增强课堂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导学 基本步骤 导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七年级思想品德新教材最大的一个亮点在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讨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象以前那样只是“教教材”,要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学会走路,课堂教学要由过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导学方式”。现就思想品德课如何导学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自设问题,学习探究
思想品德新课程一节课究竟应当让学生学习一些什么知识,明确哪些道理,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这是每位授课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我在导学实践中体会到,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寻找问题,设计提问,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要好得多。因为,教师直接提出、告诉给学生的问题,学生没有动脑、动手,是被动地学习,机械地接受,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并不好,课堂效率并不高。人们不是常说提出一个“好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价值得多,那么我们为什么只说不做呢?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会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自己解答,具有较高的主动性,是主动者;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学生就是被动者,两者对人大脑的开发,对人思维的锤炼,对人技能的培养,对人能力的提高,由于其内因不同、主动性有差异,效果显然不同。所以,七年级思想品德课,让学生自己设问作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是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
2.自由发言,激发兴趣
一节课教学效率如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是外因,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是内因。七年级新教材的导学,首先可以给学生巧设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发言时间为一至三分钟。学生围绕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上台演讲,讲一段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并说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与原因。如,我在教“秩序来自规则”这节课时,要求学生上台讲一讲自己过马路,过十字路口的感受。学生纷纷上台发言,由于讲的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人或事,所以学生讲得真实生动,有真情实感,启示也说得特别深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为导入新课成功地进行了铺垫和引路。
3.成果交流,深化提高
思想品德课学生提出了问题,也探究了问题的答案,课堂上教师再导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共享获得成果的喜悦。人们都十分清楚,一旦自己解决了某个难题,或者某项试验取得了成功,喜悦、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学生也不例外。我让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继续深化,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根本途径,是学生自我风采的展示,也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我狠抓这一导学环节,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事。
“二个人一人一个苹果,交流后手中仍然只有一个苹果,而二个人一人一个思想交流后,就可以获得两个思想”,这是大家公认的道理。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十分重要。通过交流不仅可以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加强交流,增进友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而且还可以取长补短,对照他人寻求的问题答案,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促使自己再次探究学习,深化提高,寻找出全面而又准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课堂教学如此引导,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智力,培养了能力。
4.创设情景,促进成功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课堂上的“乱”并不是一件坏事。课堂的“乱”不是无序的“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有益教学实践的“乱”,这样的“乱”是可以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是值得提倡的。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思想品德教学更加提倡“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知识,还要进行内心的一种精神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释放自己情感、表现自己的创造活动。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门让学生体验情感、张扬个性、塑造人格、培养自信、学会相处、学会做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创作意识,才能真正起到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乱”是学生思维活跃、体验充分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师如果把握得当,这种“乱”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
教师要允许学生有别出心裁的创意,提出多种多样处理生活实例的方法。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颖意见要鼓励提倡,要积极引导不敢发表意见的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从多个侧面、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因此,课堂上的“乱”并不可怕。只要教师正确对待,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下工夫、引导得当,完全可以使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我认为思想品德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该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放下威严的架子,正视自己的角色,弱化自己是教学组织者、指挥者的角色,使自己融入教学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我认为教师要改变过去“绝对化”的评价心态,要用开放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的长处又要看到学生的短处。教师要做到兼收并举、容纳差异。同时教师对学生要有赏识的心态,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积极鼓励,使学生有成功的感觉,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追求层次化,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
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最重要的工作是备好课。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下工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教师应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因此,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差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首先,教师要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所了解,掌握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情况。其次,教师要从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有层次地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教师还要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因素,结合教材的内容开展一些有趣的竞赛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演唱红歌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把一些枯燥的知识变为有趣的活动,同时又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平台。
三、教师应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1.把活动权交给学生
很多教师不敢让学生放手做一些事情,怕场面混乱,无法收拾而“浪费时间”。但实践证明,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如思想品德教学中思想品德教材每单元前都设有一个主题探究活动,每一课、每一框、每一目也都有探究活动。单元前的主题探究活动非常重要,是关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其情感体验、转变其学习方式、培养其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安排、布置。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能深刻领会所学知识。各种探究活动都是实践性学习活动,抛弃了实践性学习活动,就等于放弃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学生只能死背硬记一些空洞的理论,死读书,没有感悟,没有体验,应付完考试也就忘却了。组织主题探究活动,不仅是必须的,而且应该成为常态。
2.活动的设计要有层次地递进
围绕学习任务而产生的“乱”,是学生思维活跃的集中体现。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循序渐进,让每一个设计活动环环相扣,目标明确,难度递进。如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收集材料的展示环节,亦有许多不妥之处。一节课只有45分钟,教师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发言、展示。有些教师只让一少部分学生展示,对其他学生则不加理会。教师可以让学生同桌互说或同桌互相展示,使所有学生展示的愿望都得到满足,而且他们今后收集的积极性会很高。如果只让一部分学生展示,多数学生看别人展示,那么得不到展示机会的学生,积极性会越来越小。
【关键词】核心素养;活动;体验;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2-0018-01
【作者简介】杨维风,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江苏南京,210008)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党的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就需要落实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上。本期专题的四篇文章围绕“在活动体验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话题,展示了作者对思想品德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所进行的实践探索与研究,给我们做了可读、可学、可实践的示范。
一、在活动中体验
思想品德课是提高学生道德与法律修养的公民教育课程,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才会“触景生情”,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本期专题的作者根据教学的需要,非常用心地设计了相关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自身体验。
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活动的设计注重创设好情境。情境创设的关键是挑起学生认知和情感上的矛盾,形成冲突,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探究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欲望,让学生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之中。活动的设计坚持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明事理、辨是非、悟人生。社会生活是学科教学的源头活水,只有贴近生活的活动,才更具有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避免生硬灌输、空洞说教,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扣紧学生的情感心弦,让学生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和真言实行的表现。
二、在活动中践行
核心素养作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基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需要坚持知行统一。
行是知的目的和归宿。从这个意义上,笔者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和做法:“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作者在市场里弄脏自己的裤脚。”重视学生的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激励他们去锻炼,去实践,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去发现、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从体验、感悟,到明理、践行。正如文章中所列举的一次次融汇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与评价,让学生学会了判断和选择,学会了与人交往和自我保护,学会了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提升了家国情怀、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素养。
三、在活动中评价
对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当前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差距: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评价是其重要原因之一。重视以评价引导学生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品德;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探究问题;生活情境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课改理念的深化,思想品德活动课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尤其成为评优课的首选。课堂变了!动起来了!思想品德课开始活了起来!各种角色体验,场景模拟,小品表演,视频欣赏,微型竞技等形式展现在课堂上。但“活”之余,我们又不得不反思:表面上来看,学生是动起来了,但仍存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为活动而活动,缺乏真正的思维碰撞,缺乏回味等问题。思品课堂不仅需要温度更需要深度和广度,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活”出内涵,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深入钻研教材,做到加工创造,是课堂活起来的前提
深刻把握教材,做到深入浅出,是处理教材的根基。正如特级教师霍懋征所说:“千重要万重要,掌握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掌握教材就没有法。”教师要对照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不仅要理清知识脉络,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点和易错点,挖掘知识内容所体现的思维深度和所蕴涵的价值情感,更重要的是探求将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和途径。
思品课标明确提出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教师要认真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应重视教材,做适当的调整、补充或开发。因此,教师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创造是必然的。
二、全面了解学情,做到因材施教,是课堂活起来的关键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情是一切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教学活动设计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否则适得其反。有这样一则教学反思:
在讲《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留一份“爱”的作业,让学生给父母洗脚。上课时教师让洗过脚的学生举手,有一个学生没有举手。面对教师严厉的追问,学生怯生生地回答:“在一次车祸中我妈妈死了,爸爸失去了双腿,我只能给他洗头。”当时教室里空气凝固了,静得可以听到心跳声。教师一下子惊呆了,急忙紧紧抱住那孩子,连声说对不起。
这是多么失误的教学设计,教师对孩子的伤害,那刺痛的话语就象钉在墙上的钉子,永远地留下了疤痕。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中,“爱”的作业是开放的,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各种形式的“爱”的作业。但无论怎样创新,教师都要遵循适量、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作业环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创设生活情境,做到入境入情,这是课堂活起来的源头
关于情境的含义,德国一位学者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就像汤之于盐。
新课程教学是生成、互动、体验的过程,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要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不成为“死教学”,必须“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就是生活。
例如,在讲授《感悟青春》一课时,教师精心录制了“秦冲同学的一天”生活视频。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欣赏同龄人生活的同时寻找自己青春的影子,从而领悟青春的内涵。这段精彩的教学设计正诠释了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的教育理念,即“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文本的世界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到的生活化的世界,以此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正做到学习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四、真正探究问题,做到思维碰撞,是课堂活起来的主线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小组之间的互相交流、评价,实现教学相长。
例如,在九年级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这一教学设计中,有位教师选取了一段偏远山区同龄人的视频资料,看完视频后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
1.独立思考:故事中你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什么?为什么?
2.合作探究:(1)假设他转入内地学习,来到我们班,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他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你会怎样帮助他? (2)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与弱势群体的接触或偶遇,当时你是怎样对待的?以后你又会怎样做?在帮助他人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环环相扣的设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积极讨论起来。通过问题探究纠正了“90后、00后”的学生忽视他人精神需求这一普遍问题。
可见,教学设计活动前和活动后教师都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活动后应提出问题,问题要有深度和梯度,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并通过问题探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达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审题能力 可持续发展 有意识 理论 实践
有些人认为思品课是副科,中考所占比分少又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很世故地教导学生,平时不要在这上面花费工夫,考试的时候翻翻考场用书,抄抄就行了。其实,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很多学生的中考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不靠谱的。究其产生原因,主要在于对思品课教学规律缺乏认识,片面、孤立、静止地看待这门课的学习。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上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比较多地存在。以致部分学生上高中以后,不适应政治课学习。从长远看,不利于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其实,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其他科目的构成一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这里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思维力和实践力三个方面,而观察力和思维力与审题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思品课审题能力培养的问题实质就是如何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的课题。
当前,在思想品德课审题能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类问题:一、无意识无实践。头脑中根本没有审题能力培养这样的概念,所谓的上课就是照本宣科,试卷或作业评讲就是报答案。二、有意识无实践。只一味要求学生注意审题,却不静下心来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审题,没有切实的办法,结果能力提高不明显。三、有实践无意识。缺乏总结和思考,“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教学方法没有形成体系。具有代表性的一句话是“初中就是靠磨”。于是教师累,学生更苦,教学水平不稳定。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呢?
首先,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有关的理论水准和实践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水准提高了,才能做到实践的自觉性,才能克服教学行为的盲目性,避免误打误撞,适应变动不居的教学环境,保持教学水平的稳定。实践能力更是至关重要,教师自己都审不好题,怎么去教学生审题呢?结合教学体验学习研究有关理论知识,经常有针对性地总结和反思教学,观摩、对比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发现并正视自己在对学生审题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有的放矢地加以改进,才能不断增强实践力。
其次,遵循认识规律,循序渐进。人们认识事物的轨迹不是直线而是呈现螺旋上升的形态。学生对审题,有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片面认识到全面理解,反复曲折的过程。审题能力的培养须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了解是什么,到理解为什么,再进入怎么样,循序渐进。教师作为教学这出戏的编剧、导演兼演员,必须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目标,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但是,在审题能力培养上,一开始不要摆出一大堆理论,由做到知,适度引导,学生才能逐渐把握规律。
再次,审题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在备课环节,就要对每课时的能力目标作深入分析。从备课实践和现在教辅资料市场上大量的教案来看,不难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设计上,偏重前者。而对于能力目标的设计要么很空泛,要么很含糊。最典型的表述是“能够理解xx概念或观点”。什么叫能够理解呢?这表明备课者对于本课时的“能力目标 ”没有清晰的概念。合理而有效的表述应该是“发现xx问题”“分析xx问题”“举例说明xx问题”等等。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审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师经常有意识的运用分析推理等与审题有关的方法,能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更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围绕所学概念,发表个人的发现和看法。在此环节,务必做到的是要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思考,切不可止步于学生已有的发现和看法。即使他的发现和看法已经有些独到之处和深度,教师依然要在充分肯定之后提出进一步探讨的目标。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欲望,养成思考的习惯。否则,会造成学生喜欢说“大白话”。
作业的批改、测验与试卷的评讲,关键在于让学生了解思考问题的全过程。
最后,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任何技能的形成和提高都离不开理论指导,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强调一百遍,有时不如学生做一次。要把讲方法与做习题紧密结合,辩证地对待,讲究实效。
针对思品学科各类题型,集中一段时间,各个击破,形成印象叠加,效果会更明显。按照材料呈现的方式,思品题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文字材料类、漫画类、图表类、图片文字综合类等。有时,问题前面还设置一个栏目标题,所有这些对弄清问题方向都有暗示作用,在审题时务必要通览,切不可不管不顾,只盯着问句,凭空猜想。
审题关键是要弄清问题属于哪个方面或涉及哪些领域以及答题的具体要求。按照问题的层次来划分,思品题目通常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类型。但是,这三者并非孤立的,有时一个设问中就包含三个层级的答题要求,这需要抓住问句中的核心词。
此外,为调动学生参与审题练习的积极性,可以适当引进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时尚话题,但必须精心设计论题和教学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列宁. 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