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培养学生的情景思维

情景思维主要是指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借助直观教学或语言描写的手段,创设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和求知欲望。具体来说,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接受的情况,根据课文内容的感彩来确定自己在讲授中的情感状态,该喜则喜,该悲伤时则悲伤。在讲课时的内容穿插,课堂提问和诱发学生思维等方面,灵活多变,以形成一张一弛的有致的节奏,给学生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创新。如教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时,“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由这句话,教师可提出一个问题:“谁知道韩麦尔先生到底想什么,请补充说一说。”同学们回答如下:

“我――我――我恨死了普鲁士兵,他们侵占了我们的祖国。”

“我――我――我们的国家将灭亡了,我们的人民被逼为奴,还连我们的法语都不许学,我深感痛心啊!”

“我――我――我恨战争,是战争使国家不得安宁,是战争使人民流利失所。”

不同的回答,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在良好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投入情感,让学生完全置身于情景之中,沉浸在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之中,这样在情景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中学课文中很多课文倾注作者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入情地讲解分析,让学生在其中具体地感受各种亲情、友情以及对敌的憎恶等,这样势必扩大他们的情感领域,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感情,达到“教书不忘育人”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主要是思考问题时的环环相扣,不脱节,主要是为了防止遗漏。这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理解是必要的,但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

如讲授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一文时,在学生预习课文,读懂课文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说:“范进是一个热衷于功名的下层知识分之,他中举前总是逆来顺受,中举后,他竟喜疯了。围绕范进的比较主要的一个人是胡屠户,作者为什么要写胡屠户?”问题提出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分析讨论起来。

一学生说:“因为胡屠户是范进的岳父,范进怕他,写他对范进的一番臭骂,可以反映出范进中举前的落迫生活,不得不对胡屠户‘唯唯连声’、逆来顺受。”

另一学生说:“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去给范进送钱,并奉承一番,说明胡屠户欺贫爱富,是一个市侩式的典型人物。”

又一学生说:“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报录人叫胡屠户打范进嘴巴,并吓唬他。这说明了封建社会的病态,也说明作者厌恶科举制度。”

教师精心的安排提问,并鼓励学生大胆回答,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培养其主体意识的有效方法。由上例可见,教师的提问,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仔细地回答,同时也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的“问”犹如一个光点,在学生的“思维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出火花,从而把学生的所“感”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认识联系起来,贯穿起来,最后问题迎刃而解。

三、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造性思维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和联想广度。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必须发挥其组织引导的作用,把学生的兴趣、活动引导到既定的目的、要求上。如教读《白毛女》一文时,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别以两个字概括课文第一场和第二场的内容。”此时,学生会积极发言。通过分组讨论,得出课文就是写杨白劳悲惨凄苦地“躲债”,黄世仁穷凶恶极地“逼债”,这一“躲”一“逼”就形成了这出戏的矛盾冲突,导致了故事情节的悲剧性。正是在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把思维引向全文,把问题放在全文中进行分析、讨论,所以行之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真正理解课文。

四、加强学生思维的深度

要使学生有思维深度,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由此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之积极思维,发挥创造精神。正如江泽明同志所指出:“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自立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开创一个宽松的环境。”如教读高尔基的《海燕》一文中有关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描写,可先让学生找出具有特征描写的词语,如:、飞窜、恐惧、胆怯。体会用词的特点。再提出问题:“海鸭、企鹅、海鸥象征什么?”对于一时难以回答的学生,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一幅企鹅的简笔画,让学生想象企鹅的外形像哪一种人,学生会回答:“像绅士!”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托义于物这一表现手法,说明它们象征害怕革命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这样图文并茂,由课文的词的分析引入到图,再由图深入实际生活,最后深入对课文真正用意的理解,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和丰富作品中的形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重形式,轻实质语文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偏差。有位教师在教学《变色龙》时,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自由讨论:1.狗的主人是谁?2.本文的主人翁是谁?3.奥楚蔑洛夫几次脱下大衣?为何又把大衣穿上?4.文中塑造的人物有何意义?5.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当时表面看起来学生参与了讨论,可当解决后两个问题时学生策手无策,最后老师自己作答,仓促解决后两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很显然,这堂课失败了。这位教师在课堂上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并没有在课前对学习内容作精心准备,而且把问题提出后,教师没有深入小组进行学习指导,学生的讨论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文本。教师还没有真正地重视合作模式的作用。小组讨论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常用形式,但绝不是唯一形式,课堂是否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关键不是看分组讨论这一表面形式,而是看课堂活动是否具备了基本的合作因素。我们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资料;或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合作学习创设情境与氛围;也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等,从而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我在教学综合性学习《微笑面对生活》时在课前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搜集有关“笑对失败”或“善待他人”或“善于合作”方面的诗歌、俗语、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等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抢答、小组演讲这种合作模式来学习;在教学《沁园春•雪》时,我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采用合作模式对诗歌进行朗读、赏读。教师必须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及特点,不能只讲求形式而不重实质。

(二)注重点,忽视面课堂上所有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合作教学中。在课堂上,老师制定的合作策略往往偏重于优等生,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进度,养成了极大的依赖性,时间久了,他们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上进心和积极性;还有很多学生仅仅出于活跃的课堂氛围,并没有真正的进入到学习状态;老师在制定和组织合作模式的方法不正确,课堂控制力度不够,脱离合作学习的范围,学生也就无法真正的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

(三)重讨论,轻评价对于学生们的讨论成果,老师要及时给予反馈。但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和示范课中,很多老师都没有认识到“有效评价”的重要性,对学生发表的看法只是一味的表扬和肯定,却不管学生的意见是否有说服力。有些教师在学生提出一些困惑时,因为自己一时拿不准或没有心理准备,干脆回避自己的质疑,草草收场。以至于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里,有学生说:“唐雎是不能带刀拜见秦王,又哪来的刀杀秦王”的时候,老师面带微笑鼓励说:“你善于思考”就搪塞过去了。老师的这种评价其最终效果就是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有始无终,失去了它本有的功效。

二、合作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理分组,指导合作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是合作教学模式的前提。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要全面考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例如读写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等情况,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的人数在4—6人最佳,每组都要包含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小组成员之间的各种能力要均衡,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为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要创造条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出合作学习任务、合作交流方式,教给学生合作学习技巧。比如,在作文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方式,教师给小组成员分配好任务:一人念作文,其他人认真倾听,可以对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谈自己的看法,作文被念的同学认真做好记录。这种方式,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也达到了很好的合作学习成效。教师也要根据小组之间的情况随时做出必要地调整,使得每个小组都是最佳组合,一旦确定小组之后短时间内不要变动,有利于相互之间的合作。合作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二)精心策划,有的放矢合理把握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时机。开展合作教学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随意开展和滥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合作教学,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文言文的背诵和文学常识的了解掌握等,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内容需要在具体的文字环境中精讲或者涉及到讨论的知识可以开展合作教学。比如,诗歌教学《星星变奏曲》中语言美和意象美的品析;小说《故乡》一课中主题的理解;古典文学《智取生辰纲》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古典小说《范进中举》中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典型意义及讽刺手法的运用。因此合作教学的内容必须要精心策划和选择,可以将文章主旨、结构和章节的理解以及归纳总结的内容使用到合作教学当中,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实现团队合作,解决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

(三)把握互动,灵活引导教师要懂得转换角色,能够随时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当中,教师在课堂上要改变以前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逐渐转变为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这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设计要结合课文的重点,确立一些有梯度和有层次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学习。在教学诗词《望江南》时我采用小组朗诵比赛的形式,在合作朗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词中女子内心的孤寂、愁苦;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我采用课本剧形式,让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演读。在此基础上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把小组讨论与小组间竞赛、抢答、展示成果、表演、课本剧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实现了生生互动、组间交流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合作学习开展的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地介入到小组当中,提供合理的指导,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的讨论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方便老师做出总结。在《望江南》小组朗读比赛中,我在小组内对词的重音、节奏的把握作了引导,在《范进中举》演读中,引导学生抓住范进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还可以自己添加神态描写。

(四)强强扶弱,共同进步教师要正确处理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组讨论的目的是每人都有机会参加到讨论当中,从而实现所有学生成绩的提高。小组讨论当中要避免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情况,对小组成员之间的不良心理和行为要引导和矫正,让弱者树立信心,强者养成聆听的习惯。对于在课前让学生花长时间作准备的任务,比如综合性学习中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等可在小组内让学困生先发言,优等生补充他们的发言并及时带领学困生学习。比如《范进中举》课本剧表演中,范进、胡屠户的扮演者由活跃、善于表演的学困生来担任,优等生对他们的朗读、动作、神态进行指导,这样一来,小组成员,都参与了其中,共同取得了进步。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控制好课堂纪律,防止一些学生借讨论学习的机会影响课堂纪律等。

(五)科学评价,巩固成果合作模式要建立有效地评估体系。评估体系要以小组为基础,评价的内容要针对小组讨论的情况,禁止针对小组个人,尤其是成绩比较差而讨论效果不好的情况,评估的成绩取决于小组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这样实现学生由个人向团队合作学习的转变。对于评价体系必须以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讨论所采取的策略等方法,制定出系统地评价体系,也可以引导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体系,进行客观地评价,结果要带有鼓励的性质,也可以对合作讨论的过程进行评价。

三、总结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以学定教;预习;动态

叶澜教授对什么是“课堂教学”曾有这样的观点:“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他的观点既指出“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生命的历程,又暗斥了现在语文课堂的诟病。语文课堂虽经历了新课程的改革,但仍存在着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课堂也缺乏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那么,语文课堂的生命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语文课堂的生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生命体,而是在教化熏陶之下不断情感化和灵魂化的生命,是含咀着汉语言文字的养料和经典文本的精华而不断发育,日益提升的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因此,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满堂问”、“满堂灌”、“机械操练”我们应给予抨击,更多的该是我们去追求语文课堂生命内在的丰厚与完美。

本文浅谈如何以“以学定教”为策略,在言语和文化的来回碰撞中实现动态生成,绽放语文课堂的生命之花。

一、关注预习,寻找生成切入点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具体来讲,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关注学生预习就可以以“学生课前自学”的“成果”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亦是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因此,关注预习,确定教学起点,寻找生成切入点,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具备或更新的一个重要观念。

动态生成性课堂需要的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关注学生预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总揽全局,从学生的疑惑中设计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主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促使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人文关怀,开启生成之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阅读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阅历和情感来接触文本,所以说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以人为本”为教学理念,即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养成为目的。

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适时的人文关怀,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那么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三、注重“裸读”,拓宽生成空间

“裸”字的基本字义是“露出,没有遮盖”。 学生在预习时需要“裸读”,直接面对教科书文本学习,可以借助工具书,但不可以接触教参,要完全凭自己的阅历和感悟,自由地阅读理解文本,与作者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而教师在备课时,也应该采用“裸读”的方式解读文本,摒弃任何的背景资料,完全不借助外力,尽量用原生态的状态去品读文本。

当然,学生“裸读”后是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期待等教师,而教师更需要学生的问题,掌握学情,从学生与文本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展开教学过程,期待更多的动态生成。

正所谓多种观点的碰撞能促进个体反思,从而对文本解读做进一步省察。“裸读”后,教师可以参照名家解读教材文本的相关资料,进行甄选,适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广度,促进有效生成。这样,学生可以在省察文本的过程中借鉴他人的观点,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发现自己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偏颇,进而修正和加深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创造性阅读能力。

四、顺学而导,激荡生命课堂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时往往比较注意“顺学”,这无疑是可取的教学思维方向。但身处灵动课堂环境的教师更应依据学生情况,准确把握情势,由“顺学”巧妙地“导学”,将课堂生成的问题巧妙地与教学目标结合,有机实现“顺学”与“导学”的相融,这样的处理思路才是值得追求的。换句话说,教师需要学会应变、善变,机智地整合学生的问题,适时调节教学目标、变换教学节奏,做到“以学定教”。

动态生成课堂并非教师无须备课,对学生放任自流,相反,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考虑更多的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高屋建瓴,在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设计出能促进生成深度或厚度的追问,以便在课堂上循循善诱,也给学生准备了足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去开山劈道,披荆斩棘。如老师执教《范进中举》一文时,已达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之后,再次追问:“既然范进终于中举了,终于推开了人生的另一道大门了,他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一天,但是为什么吴敬梓还要设计胡屠户给范进一巴掌呢?”

生1:吴敬梓就是想通过这一巴掌来进一步丑化范进。生2:打出了范进的丑态,打出了胡屠户的丑态,打出了周围人的丑态,打出了整个社会的丑态。生3:这一巴掌,与其说是打给范进的,不如说是打给科举制度的,打给这个趋炎附势的人群的,打给这个以利益为中心的社会的。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掌握学生的兴趣、需求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教学《河中石兽》时,我根据教学中学生对庙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提出的疑问,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设置的,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 “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了老河兵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学生的能力、水平

我发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不仅城乡有很明显的差异,每届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总体上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可操作,易成功”的滋味。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教学中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的运用,七年级上册《春》中讲,《济南的冬天》中也讲,以后几册的散文中依旧讲;细节描写的运用,七年级《秋天的怀念》中讲,八年级《背影》《蜡烛》等课文中讲,九年级《范进中举》等课文中又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七年级讲,九年级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学生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教学《绿色蝈蝈》这课时,我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将课文与一般说明文进行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对课文描写、记叙文字多于说明文字的特殊结构和表现方法有所感悟,并设计了将文章按一般说明文的写法(说明为主,穿插少量描写记叙文字)进行改写的练习,引导学生将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然后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中的描写记叙文字,分析、体会作者这样写文章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很快把握了蝈蝈的特点,理解了文章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的作用,进而能够准确地阐释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既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又避免了重复讲解比喻、议论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等学生已有的知识,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时效。

三、根据学生的认知倾向合理分组

认知倾向,是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不同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往往以外部参照作为依据,喜欢在有人际交流的集体学习环境中学习。他们往往对社会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储存效果较好。他们较依赖学习材料的预先组织,学习中需要较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场独立型的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时,常常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参照,喜欢独立思考,个人学习。他们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很好地分析,重新组织,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他们往往对理工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得较好。沉思型的学生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往往会深思熟虑后才作出判断,且较为准确。而冲动型的学生则往往会迅速地对问题作出反应,且常常出现错误。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 思维能力 留白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到下列现象:没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教师就匆忙打断;回答问题时学生尚未深入思考,教师就让应答;布置问题随意性大,学生已开始阅读和思考,教师频频打断补充;对有关问题学生已作了充分地回答甚至已赢得满堂喝彩,教师仍要作强调补充……这样的课堂导致学生自读、自感、自悟的时间很少,使语文课堂重新回到“满堂灌”、“满堂问”的传统课堂,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难怪有人呼吁“语文老师,请你在一堂课里沉默半小时!”语文课堂应留下供学生思考回味的课堂空白,即给语文课堂留白,做到虚实相生,疏密相间。说到“留白”,大家应该不陌生。绘画中的“空笔”、书法中的“飞白”,就是书画家在创作作品时,通过实有的线条和虚留的空白,体现整体的意象和情调,从而产生空灵的美学效果,以虚空传递丰盈,给欣赏者“不著一划,尽得风流”的效果,给接受者以广阔的想像空间和无限的艺术美感;影视屏幕上的空白镜头,也常常给观众留下想像的天地;音乐中的“歇拍”、戏剧中的“静场”等都是“留白”艺术的应用。可见,“留白”艺术是创作者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而精心留下的空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如果能运用于语文课堂,可以还学生思维的天地,提升教学效果。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用标题留白

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文章的文眼,更是理解、分析文章的突破口。所以只要我们能巧妙地运用标题留白,就能敲开文章的大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教周国平《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时,开头我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为人的高贵在于什么?”有的学生说:“人的高贵在于权势、地位。”有的学生说:“人的高贵在于金钱、财产。”有的学生说:“人的高贵在于容貌”等等。那么作者认为人的高贵在于什么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学生终于认识到: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即有思想,有才华,有着纯正的追求。在教《范进中举》时,我问学生:“范进中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就此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学生认识到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邻居、张乡绅等对范进的态度都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变化,从而认识到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封建科举考试对读书人身心的戕害和世态的炎凉。在教阿累的《一面》时,我问学生:“是谁和谁见的一面?在哪里见面?这一面为什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这些问题把握了全文的主旨,发展了思维。

二.巧用作品留白

有“曼哈顿桂冠诗人”之称的美国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在其作品中擅长运用留白,而且有自己的特色。他的小说往往在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留下让人思索的“空白”,以此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因此这种结尾被人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留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空白情节(在小说中尤为突出),从而使读者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境界。当然,这种空白不是一无所有,而是作者复杂激烈的思想感情的熔化,是藏而不露,使文章更见深沉、更具意味。它能通过打破字面语言内涵的稳定性,拓展作品的思想容量,丰富语言的表达效果。它同样担负着提示主题、抒发感情的重任。在教学时,我们通过这种“空白”,不仅能品味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把握人物心理的高超技巧,还能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从而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教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时,布置学生续写该小说。有的学生续写:靠近窗口的那个病人后来顿悟感到后悔而自杀了;有的学生续写:靠近窗口的那个病人悔悟后也像那位死去的病人给自己讲故事一样给新搬进病房的病人讲故事,给他人带来快乐,却因劳累过度而加重了自己的病情最终死去;有的学生续写:这位病人后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他选择勇敢地活下去,去帮助那些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的发展,真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感。

郭安凤的《多一些宽容》中说:“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作者在阐述如何做到“四互”,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纯理论地讲道理,我们可以让学生举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些道理。学生想到了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李世民不计前嫌任用魏征的故事,慈禧太后下棋大臣因吃其棋子而被杀的故事,等等。这些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此外,我们还可巧用作品中的省略号来启发学生。在教黄飞的《甜甜的泥土》时,文中有:“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小亮)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我们可以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省略的内容。

当然“空白”是一个文学审美概念,它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像、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地理解和把握。巴尔扎克说,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创作来促进学生的思维。

三.巧用提问留白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教学中,提问后就急着让学生举手发言,结果学生要么回答不到点子上,要么语句啰嗦,颠三倒四。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思考时间。因此,我认为,每次提问后,应有意识地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根据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特别要让中下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问一句话:“同意他(她)的意见吗?”这既可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深入思考问题,又可以体现教学民主,凸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即使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也不必惊慌不必愤怒,不要急于做出评价,而要抓住错误中的“闪光点”,诱导学生探讨。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由此可见,错误是极具学习意义的课堂资源,真正的课堂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将被大大激发。因此,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采用延迟评价,即既不奉送“真理”,也不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而出现错误的学生,有教师为伴,他们会找到通往真理的桥梁,逐渐向真知靠近。那么,即使是错误也变得异常美丽。

在一堂课快结束时,我们应怎么做呢?大阅读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要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需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比如学沈从文的《端午日》,在要结束课堂时,我们可以问:“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能由今天所学的课文想到什么?”学生就可能产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来源及习俗的探讨。

四.巧用评价留白

在有思考价值又有争议的问题上,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而要将评价的时间推迟,给其他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实行延迟性评价。因为对文本的多元解读需要延迟性评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具有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对一些有探究价值问题进行探讨的时候,要给学生一个从容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寻求有个性有特色的答案。比如:有位老师在上《社戏》这一课时,在分析社戏究竟好不好看的问题上,尽管大部分同学根据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反应,都认为就戏的本身而言是不精彩的,但个别同学还是坚持认为“戏”好看,他们也有两个理由:一是红衫小丑被打这出戏很好看;二是在回去的路上迅哥儿还想着再回去看。这时,教师并没有马上对这个问题作出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戏之所以让迅哥儿难忘的原因。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在理解了在看戏过程中所看到的景色,所经历的偷豆小插曲及和小伙伴的热情纯朴之后,同学们一致认为“戏”并不只是那表演的戏,“戏”的内涵是深刻的,“戏”其实代表了迅哥儿那一段美好的回忆。此时,再回到那个有争议的问题上来,同学们都认为无论戏好不好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美、情美、景美,所以“戏”也美。这时老师可以下一个明确的评价语了,那就是“戏”虽然不精彩,但却也是美好的。

重视“延迟评价”,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及验证期,既需要灵感,更需要思考的时间。因此对有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判断。常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教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如果一味地不鼓励这种学生,创新活动便难以进行下去。从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性格不同,爱好相同,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差异是受多种主观因素影响的,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强求“同一”,势必会堵塞创新思路。一堂课中对学生的信息反馈,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价,有时候“及时”评价反而会干扰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产生抑制作用,扼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阶段,应该灵活运用智力激励法中的“延时评价”原则,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联想,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灵感。

所以,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巧妙地使用延迟性评价吧!

五.巧用板书留白

板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板书能把复杂的内容条理化、简单化,使之更直接、更明晰地传授给学生。但是,如果在教学设计上对板书讲一点“空白”艺术,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或写得很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学生就会对内容产生好奇、求全的心理和求知的、释疑的欲望,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新的活力,产生美妙的艺术境界。如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在写出“西双版纳”“美丽”后让学生填充“美丽”的内容,学生写出了“自然景美”、“人文景美”、“人情美”等。教《孔乙己》时,有位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理解后,进行这样板书:把“孔乙己”三字写在中间,然后在周围形象地画上几把刀刺向孔乙己。再接着说,是这几把刀把孔乙己致死的,结合刚才对课文的分析,请同学们填出这几把刀的名称。看到这样的板书,学生被深深吸引,于是积极思考,研读课文,探究答案。最后,在空白处填上了“封建礼教”、“封建科举制度”、“丁举人”、“短衣帮”等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获得了一种满足,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板书空白艺术在这里起到了良好的思维效果.

六.巧用测试留白

在课堂书面考试中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导致测试成绩不理想,在批改试卷时,对学生做错的地方可以不打叉,而改用打点,在学生订正好以后再把点改成勾,然后记上改正以后的成绩。例如,有位学生,学习很努力,但考试很紧张,每次考试成绩只有七十几分,当我问他原因时他满脸通红,低着头,拽着衣角。看着他难过的样子,我心里在思量如何提高他自信心。一次在发卷子前我提前悄无声息地让他独立订正,并与他分析了失误的原因后,再在他的试卷上写上了最后的评卷得分:90。在公布成绩时我以90分作为他的成绩,这次延迟评价缩短了他与别人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他学习语文的信心。在以后的课堂考试中,他的学习压力减轻了,学习成绩也不断得到提高。用这样的方法教育偶然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效果特别好,因为这不仅帮助学生度过了一次“危机”,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让学生卸下了防卫的外衣,让思维再次跳动起来。

当然,“留白”艺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还不止以上这些。它需要语文教师根据课文、学生等具体特点不断加以探索,还学生思维的天地。

参考书目:

1.《中学语文教学艺术100招》,王世群主编,重庆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寸心集》,马东震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一、借助情景事例,增加教学趣味性

语文是文化载体,蕴涵着中国悠久历史,承载着灿烂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充分发掘书本内容,并适当延伸拓展,以补充教学内容,并提高教学趣味性。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多是名篇名著,包含了不同时代的人文气息,如诸子百家,中国近代与现代优秀之作。在这些作品中,有着独特意境,独具风格的修辞,并富含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而每篇文章也有一定的背景故事,这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作用,并可拓展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如苏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其话题是民俗风情, 文章有鲁迅的《社戏》;沈从文的《端午日》;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在教学这些课文后,教师可适当介绍与拓展其中的民俗风情,介绍其创作背景,时代特征等,以增加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端午日》时,教师可向学生简单介绍端午习俗的由来:通常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爱国诗人屈原。另外还有其他传说: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古越民族图腾祭。提问:在你们的家乡,过端午时有哪些习俗?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可出示相关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然后简单介绍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人,生于荒僻但风光如画、具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现在让我们跟着沈从文,去看看湘西茶峒人是如何过端午节的?这样,将学生引入学习意境中。

二、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趣味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想提高教学趣味性,则需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第一,讨论或辩论。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可以碰撞思维火花,升华所学知识,同时也营造了活跃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如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围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话题进行课堂辩论,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主题。又如教学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一文时,教师可提出讨论问题:①作者运用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②在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够体现出藤萝之悲?并说明理由。③文章中写道: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你们如何样看待“愚氓灭美”这一事实?可悟出怎样的道理?这样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其中所含人生哲理。

第二,模拟报道,增强文本体验。例如:教学沈从文的《端午日》时,教师可设计趣味性活动:央视台主持人挑战时有这样一项任务:若你是一名现场记者,该怎样来报道以突出这一节日的欢腾热烈气氛。(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学生模拟记者,而教师则现场指导,交流、汇报)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可自由选择某一场景,介绍自己所处的方位,然后描绘自己的所闻所见,并力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文章中描绘了不同场景,如追鸭子、河上赛龙舟、河边争看划、胜利者领赏等。学生通过模拟现场报道可以从课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明快简练的语言把其他人引入湘西端午节的热闹氛围中,这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知识体验,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第三,课堂演说,唤起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课文话题,展开自由演讲,亦或结合课文,联系已有知识,讲讲历史故事等。如学习《冰心诗三首》中的《成功的花》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围绕“成功”写写小作文,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又如教学《苏州园林》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呈现相关图片,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历史知识,以导游形式来讲讲苏州园林的建筑历史,说说这些建筑古迹中的历史事迹,如沧浪园、拙政园、承德避暑山庄等,以调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一.课前推荐名言,激发兴趣

大家知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开头的导入举足轻重。导入设计好了能够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讲课做好铺垫。 我曾设计上课前先让学生上台向大家推荐一句名言格言警句,并简要分析及谈感悟。这个环节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胆量,又达到扩大学生视野,积累了知识的作用,更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激发了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为该堂课创设了一个好氛围,为下面学习课好铺垫。

二.朗读指导,做好范例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完成好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文章内容的准确理解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指导学生学习朗读不仅仅是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而已。老师的重点应该是认真评价和指导学生的具体朗读。在学生展示朗读的过程中除对他们的音准、节奏、停顿、语气舒缓等进行优劣评价外,更要指导其中朗读不恰当、不合作者意图的地方,并做好示范朗读,让学生知道该怎样读效果才更好。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教学中的较高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提倡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和感受读出个性化的情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在朗读上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七嘴八舌,质疑讨论

在教学时我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最初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此我总是先询问学生读完课文有什么感觉、什么疑问,让他们能够把对文本的感受与疑问提出来讨论,并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那么就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通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展开讨论及分析,鼓励学生各执己见大胆发言,以此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证明,这样质疑、讨论、分析、总结的教学流程,对学生的兴趣及理解文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上《马说》(八年级下册)时,在结合课本注释和相关资料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针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展开讨论,当时请学生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千里马会采取什么方法呢?在当今社会中“万马奔腾,人才辈出”的情况下,你会如何去做呢?是等待“伯乐”来发现?还是自己主动出击:或勇于表现,或毛遂自荐?结果学生踊跃发言,分别说出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谦让;有的说不自吹自擂不毛遂自荐就不被发现。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在争论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在辩论的基础上,最后老师才归纳总结:首先你是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具有真才实学,然后不能坐等机遇幻想伯乐来发现你;其次你要有敢于表现的精神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这样才更有利于你成就大业!

进入角色,感受人物思想感情。例如在上《父母的心》(八年级上册)时,我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身份,假如你是父母或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选择不同的身份发表感想,当时课堂气氛热烈,各抒自见,在争辩中学生更理解了父母所想所做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着想,在送与不送的矛盾中,更加体现了父母深沉的爱。这正如日本谚语所说“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情感熏陶感染: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四.精读品味,鉴赏探究

精读品味是阅读教学的高层次思维境界,是培养阅读良好品质、提高品位和阅读能力的必经途径。斯蒂夫•爱伦在《怎样欣赏名著》一文中指出:“不要只把你的脚尖浸在名著这潭深水中,要跳进去。像前面一代聪明的人类一样。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深处被那些历史上最有天赋的作家的思想和洞察力鼓舞着”。因此,这一环节极为重要。其步骤和方法:

(1)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得其梗概。

(2)研究全文的层次,思考每段的作用与内在联系。

(3)深入剖析重点段落及精彩语句。

(4)归纳主题,联系写作背景,领会写作意图。

例如教学《孔乙己》时,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联系作者和文章主人公时

代背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人公的形象。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重点问题,品读重点语段。在学习本文时,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上,而忽略了造成他悲剧的社会原因,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环景的描写及多次出现的“笑”字入手,让学生思考并讨论环境描写所透露出的许多信息,围观者的“笑”的心态。通过对这些关键词、重点段及细节描写的分析讨论,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及写作特点。

五.纵横拓展,开阔视野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自觉读书;立足课堂;课例研修

Casual talks the language teacher's profession growth itinerary

Pan Xian jun

【Abstract】Ages at progress, society at development, Be a glimmer of language teacher, urgent need to be pass continuously study to promote oneself profession development.Aware of self to study, have a foothold classroom, lesson example to study conduct and actions correspond point, three is integral whole, this is to promote language teacher profession growth valid path.

【Key words】Teacher's profession turn;Aware of self to study;Have a foothold classroom;The lesson example study

教师专业化是一种世界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学教研能力的不断发展;是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样的,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要在这个大范围之内不断发展进步。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之后不断自我挑战和自我提升的过程。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走专业化成长之路呢?

一、自觉阅读,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书确实可以远离平庸,可以增加睿智,可以滋养教师底气与灵气,可以增加底蕴。苏霍母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的读书人。读书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

(一)博览群书,以读促读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学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可见语文教师的阅读面要广,要博读群书,不能仅限于专业学科一类的书,阅读对象是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能登大雅之堂,凡能获取知识营养的内容都要读。特别要读知识“杂交”的公用部分。这样,教学上知识链接的问题。学生突发性提出的问题等对一个有着丰富课外知识的教师来说,去应对就是小菜一碟了。

而教师的读书精神会传染、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语文的成功体验与快乐,成功欲又会不断地促使他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我们语文教师挖掘出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进行语文学习将不再限于语文课堂,他们会博览群书,课内外衔接,并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为将来走人社会奠定基础。这既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目标,也是新的教育形势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学会学习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学会以读促读。

(二)潜心研读专业书,读以致用。

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是最起码的要求。而语文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是慢功,是硬功,每个人的文化涵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况且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支撑者,引导者。给人一杯水尚且需要一桶水,更何况是支撑全班几十个人思维的大平台呢?所以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更深厚的专业知识势必不能担此重任。由此,语文教师要耐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精读任教专业领域的知识,不断吸收专业实战技能,积累大量的专业文本知识。学孔子的“循循善诱”,学孟子的“言近旨远”,学荀子的“谨顺其身”,学韩愈的“教学相长”,学朱熹的“春风化雨”,学许衡的“可为也用”……学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学于漪、钱梦龙、余映潮……在能动地、灵活地阅读过程中,把读书所得运用于教学,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在不经意间,学生得到了启发,受到了教育,领悟了知识,感受了人生。这便是老师最大的收获。所以,语文教师要不断“洗脑”、“充电”,把潜心研读专业书,并读以致用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立足课堂,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

(一)参透教材,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不少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备课找了不少资料,教参也弄得滚瓜烂熟,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参透文本,不能带动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与文本、教师、同伴的真正对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真正的精力应花在备课,落实在对教材的透彻理解上,教师的真正教学能力也体现在这一点上。参透教材,就是要求教师拿到教材后,深研细磨,精读细读,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来,读出真知灼见来,从而带领学生去感受课文的魅力。参透教材,就是要求教师不被教参左右,不被别人的见解所束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剖析作品。只有把教材理解得“通体透明,形神兼备”,教师才能以自己丰厚的底蕴和鲜明的教学个性去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二)妙问巧引,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抓手。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教材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引领学生攀登知识殿堂的阶梯。因此,在提问内容的设计上做到深浅之间有坡度;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做到随意之间有玄机;在提问时机的不桌上做到冷热之间有讲究;在提问节奏的把握上做到缓急之间有张弛;在提问反馈的处理上做到激励之中有原则。

(三)回归本味,是提高有效课堂的归宿。

语文课应该散发出浓郁的语文味,折射出生活本相。它调动学生感官,使学生观之有形、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赏之有色;它触动学生情感,让学生心生遐想、感慨万端、缠绵悱恻、悲悯同情;它明亮学生双眸,让学生萌发见底、洞悉事理、启迪智慧、追寻真理。语文课应该是书香溢满学生心田,书卷味弥漫整个课堂。有了书卷味的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底蕴丰厚;有了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纯正酣甜;有了书卷味的语文课,睿智迸发灵光闪现。这样的语文课,它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浸润学生灵魂,何其美哉!

三、加强课例研修,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

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能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真正在语文专业之路上走得更阔更远一些,就要走上科研兴教的道路,以大胆务实的科研能力,充实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传统教研形式收效甚微,课例研究成为最热门的教研形式。语文组在这方面先行一步,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去得成效。进修学院陈家尧老师专程到我校指导如何课例研究,专家的把脉、专家的引领为我们拨云见日,指点迷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原来教研的形式可以如此别致,教研的天地可以如此广阔。语文组的同行兴奋不已,跃跃欲试,围绕“品味小说语言”的主题,开展了课例研究。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聚焦,问题设计,问题实施一系列活动,课例研究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以小说《范进中举》为载体,由潘先军老师和李享玲老师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在柳荫片区教研活动中,得到与会语文教师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在如何品味小说语言方面,总结出来行之有效的8种方法:1、抓住人物的典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2、通过表演形式 3、观看视频,学生幻写 4、心理体验 5、诵读 6、换词 7、比较 8、习作实践。这些成果的取得是传统教研形式无法比拟的。

尝到了课例研修的甜头,我们又从教师们最感头痛的作文教学入手,深入其中,真是别有洞天。作文,是学生最感头痛,老师最感棘手的问题,学生的作文,可谓问题多多,例如:1、学生无话可写,无从下笔。2、学生对生活体验不够。3、写作对立意不高。4、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5、语言不生动,缺乏细节,文章空洞。6、不知道如何选材和表现材料。

就我们老师而言,也存在一些问题: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重视教师的本身教学,忽视学生的写作实践;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换句话说,作文教学地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作文教学的随意、混乱,缺乏系统性和序列性。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把“面对农村学生,如何进行作文教学”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当然,这个课题太笼统,在问题聚焦,问题生成环节,通过老师们的讨论,我们把它细化为“细节描写”、“精彩的凤头”,以此为切入点,以期待在写作技巧和语言美化方面又突破。

其实,我们也清楚,学生的作文关键在选材,选材的关键在素材的积累。但这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长期训练的过程。学生的作文总得有亮点,那么必要的包装无疑是一条捷径。“细节描写”“精彩开头”也算捷径之一。我们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我们找到了一些方法,形成了一些经验。

我们在课例研究中,由邓静和陈雪梅两位老师执教,进行了问题聚焦,问题生成,课例设计,教学反思这些环节。教师们都全程参与,全心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联片教研中,这两堂得到精彩的展示。邓静老师这堂课的切入点是“完美的凤头”,重点介绍了题记式和巧用景物描写这两种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非常有效。这堂课教案设计精心,课堂讲析精到,学生实战演练精准,课堂呈现精美。陈雪梅老师这堂课的切入点是“细节描写”――从细微之处入手,通过细致刻画,抓住读者眼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角度新颖,且行之有效。教学设计足见真功;老师课堂引导启发足见真情;学生操练原生态呈现真实;师生交流、师生配合真诚。

实践证明,课例研修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