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牛郎织女的诗句

牛郎织女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牛郎织女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牛郎织女的诗句范文第1篇

《迢迢牵牛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必修一的第17课。这首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而且朗朗上口,很能代表《古诗十九首》的整体风格。本诗借牛郎和织女相思而不得团聚的哀怨,表达对东汉末年社会观念和社会环境对百姓所造成伤害的委婉控诉。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深入挖掘并体悟诗歌情感的成因,训练“旧瓶装新酒”“缘事而发”的写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诗歌,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通过比较阅读,深入挖掘并体悟情感的成因;训练写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树立积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品读诗歌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运用多媒体、插图创设情境,请学生讲述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接着,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情感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然后,通过比较阅读,对诗歌情感的成因进行挖掘,训练“旧瓶装新酒”的写作思维。

【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情境促读,读中悟情;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学时】

2课时。

【课堂教学流程】

第一学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我国流传非常久远的故事,历代文人都借助这个传说创作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其中有诗

有词还有电影。而我们今天要学的也是以牛郎织女故事为题材的诗歌。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请同学来重温一下这个浪漫的爱情

故事……

2.在同学们演说故事的基础上,老师补充牛郎织女的文学掌故,先有先人对星宿命名,后有神话,而后有传说。从《诗经・小雅・大东》到西汉《汉宫阙疏》无情节的记载,再到东汉的《迢迢牵牛星》。

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一)读诗歌,品故事

1.齐读诗歌,然后自读,用诗句回答幻灯片上的问题。

本诗的主体?(皎皎河汉女)

主体在做什么?(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做得怎么样?(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为什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明确主题:夫妻咫尺天涯,无法团圆的悲苦。

2.谁能将织女的这种悲苦泣涕朗诵出来?(学生个人朗诵,教师点评,再教师范诵)

(二)深入探究

设问:牛郎星和织女星到了《迢迢牵牛星》就有了故事,有了情节。可是东汉文人为什么要将故事编成这个样子呢?跟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系吗?

明确:东汉末年,大一统帝国分崩瓦解,豪杰并起,混战连年,百姓流离失所;传统的婚姻门第观念使有情人难成眷属(联系《孔雀东南飞》)。

三、比较鉴赏,启发思维

1.幻灯投影秦观《鹊桥仙》,赏析并设问:《迢迢牵牛星》与《鹊桥仙》相比,就立意上来说,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明确:这两首诗词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文本所体现的情感态度,《迢迢牵牛星》是悲苦哀怨的,而《鹊桥仙》是积极坚强乐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表达出词人对爱情的珍视和坚守,因此对于现代人而言,秦观的爱情观更有高度,更有指导意义。

2.写作引导:由这两首诗词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同一种题材,我们可以根据现实和个人情感表达的需要加以改编和利用。这种写法叫“旧瓶装新酒”或“故事新编”。

3.投影欣赏我省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孔雀东南飞》。

四、写法迁移,自主创作

1.思考交流:如果结合我们的社会现实,让你新编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会怎么构思?

(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发言交流)

2.作业: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打开思路,结合社会现实新编牛郎织女的故事。题目自拟,字数不限。(学生作文附后)

五、总结

《古诗十九首》里的古典诗歌,都比较通俗,比较容易上口,很好读。建议同学们把十九首诗歌找出来读读。但读文学作品,应着眼于提高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因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将“品―悟―写”三者结合起来,积极开动脑筋,将作品往深处挖掘,丰富我们的思维和素养;积极动笔创作,增强我们作文的生命力。

第二学时:

学生习作点评。

附:学生优秀习作

牛郎织女的今世缘

高一(3)班 陈施敏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唉”织女轻蹙眉,微摇头,移出琉璃榻,叹道:“现在天国大兴工业,空气质量每况愈下,听说人间还好,何不下凡一游?”打好了如意算盘,擦了擦被废气熏出的涕泪,翩翩而去。

可是由于劳累,飞了没多久,头一晕,便失去重心,从高空直坠下来,掉进了牛郎家的牛奶池里洗了个牛奶浴。都说女孩子出浴时是最迷人的,可织女的小样别提有多狼狈了,把农庄里一人数牛吓得够呛。

那人就是牛郎。这小子经过无数的摔打跌爬,总算有了点成绩。可是命运老爷见不得他功成名就,硬是把他经营得火红的牛奶加工一条龙给搞砸了。咋搞的?很简单,就是往牛奶里加了点三聚氰胺,再把牛奶售给“三鹿”公司加工成奶粉,营销全国各地。可命运老爷下手狠了点,以致牛郎债台高筑,每天唉声叹气,不知如何是好,天天没事干就去挤牛奶,牛奶把牛奶池都装满了,他就去跟老奶牛聊天。老奶牛告诉他:“你别愁,你的Mr Right将要到来,一切会好的。”于是,牛郎天天拿着小板凳,坐在屋里等命中人,躲避债主。

牛郎回过神,大喝一声:“你是谁?你以为这是卖广告啊?难道‘樱雪’公司找你拍牛奶浴广告吗?!”

织女抹了抹脸上的牛奶,弹了弹头上的奶滴,没好气地说:“你说什么?拍什么广告?”说话间,已恢复当初亮丽而淑婉的模样,牛郎被惊艳了一番。好歹牛郎也是一代美貌胜潘安,两人在几秒之内沦陷,坠入了情网。

牛郎向织女说清了现况,怕养不起她。织女摆摆手,说:“我会让你东山再起的!”

织女说到做到,靠着标致的模样,参加了选美大赛,连晋数级,登上了冠军宝座。接着电影公司、电视剧导演、著名明星公司纷纷向她伸来橄榄枝,当粉丝问她的保养秘诀时,织女微笑:“因为我喝牛郎家的牛奶,所以我长这么美。”

霎时,牛郎家的牛奶销量大增,牛郎不仅还了巨债,分公司还一开再开。可是,好景不长,王母家刚安装了数字电视机顶盒,看见了织女俏丽的模样,于是,立即遣天兵天将织女抓了回去。

牛郎那个悔呀!因为天天处理公司的业务把织女给忽略了,让王母有机可乘。牛郎决定暂停业务,把织女抢回来。

王母娘娘看见牛郎追上来了,就取下银簪,在天际划出了一条银河。牛郎哈哈笑:“你土不土啊!多少年了,你还用这招?翟志刚同志,麻烦你加快点速度。看!那就是织女,漂亮吧?能否抱得美人归,就全靠你了。”翟志刚点点头:“保证完成任务!”

在王母娘娘的惊叫声中,牛郎与织女搭着火箭回到地球。

后来,王母娘娘不想后世人说她没有用,就遣人做了两个玻璃人像,在银河两岸遥遥相望,命名为牛郎织女星……

教师点评:

此篇习作读来天马行空,诙谐搞笑,虽然有点无厘头,但又充分显示了小作者对现实的洞察力和作文的想象能力。将牛郎和当今的牛奶行业联系起来,将织女与当今的选美风拉上关系,可谓是天衣无缝,令人拍案叫绝。搞笑之余,那种隐隐的现实批判力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的诗句范文第2篇

——窦桂梅《牛郎织女》示范课的启示

肖田中小学语文温风云

近观窦桂梅老师在杭州“千课万人”观摩活动上执教《牛郎织女》一课,感触颇深,亦耐人寻味。同时,我禁不住要问:对年仅十一二岁的孩子,有必要大谈“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吗?引发了我的深思。

我们都知道,窦桂梅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创新为生命”,形成了她教学上有理论、有思想、有特色、有个性的教学思想品格:

一是关爱学生的教学思想品格

“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这是窦桂梅有名的教改命题,是她对教育实质特点的深刻理解。

窦桂梅说,要把语文教学课堂变成温馨愉悦的儿童乐土,“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好学生的感觉”,要把冷峻的说教变成亲切的嘱咐,把严肃的鼓励变成真挚的叮咛。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潜能、智慧。

二是注重创新的教学思想品格

创新,即是窦桂梅教学的方向目标,也是她教学的灵魂特色。“三超越”是对她教学创新的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超越教材”,她努力形成现代课程意识,冲破传统教材和教学传统的禁锢,构建开放的、多维的、立体的课程、教材体系;“超越教师”,她辩证认识“师”与“生”的“教”与“学”的关系,摒弃“教师中心”“师道权威”的陈腐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学习观,尊重学生的人格,适应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探求和涉猎的积极性,全方位地解放学生的视界、思想、感情和心灵,让学生的攀登信念、超越意识、求异思维、批判见识、攻关志向、创新品格逐步地发展起来;“超越自我”,她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持续发展,探索思维规律、学习规律、认知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学会——会学——乐学”的学习境界。窦桂梅在创新教学的总体框架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求异意识、争鸣意识、合作意识,注重对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求异思维、逻辑思维的全面训练,形成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格和创新学习个性。

三是崇高效能审美的教学思想品格

窦桂梅提出“让诗教永驻语文的课堂”。在她潜心营造的审美教学大格局中,教师是美的,学生是美的,显性教学是美的,隐性教学是美的,教材是美的,设计是美的,结构是美的,教法也是美的。

听窦桂梅的课,人们都说是一种审美享受。课上有娓娓动听、婉转清亮的朗读,有美观精致、隽永流丽的板书,有新颖快捷、栩栩如生的图画,还有变化有致的电脑多媒体的配置和旋律优美的音乐的衬托,多种教学语言、手段、因素构成了审美的意蕴、审美的氛围、审美的意境。而尤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师生的对话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和感悟的诗彩,让人听不够、看不够。窦桂梅教学大美育的创造实践揭示了教改的一个真谤:具有审美品格的 教师,是高层次的教师;具有审美品格的教改实

她坚持以科研为教改的动力和方法,注重研究语文教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注重探索语文教改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注重实现教改思想的升华、认识的飞跃、理论的总结努力把语文教改的实践形态转化为语文教改的理论形态,逐步实现由创新教育的“必然王国”向创新教育的“自由王国”的转变,实现有所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持续发展。验,是高层次的教改实验。

在本次观摩课上窦桂梅老师执教《牛郎织女》,是按照“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的顺序教学的。《牛郎织女》是我过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被落选在了新学期小学语文教材里。她的教学“预案”里写的是 “主题:美满”,实录中写的是“主题:对‘美满’爱情的追求”。读到此处,我有点疑惑了,是赞扬牛郎织女“对‘美满’爱情的追求”,还是教学生“对‘美满’爱情的追求”?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教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如下几处:织女与王母娘娘是什么关系?有人说在《宝莲灯》中,玉帝和王母娘是夫妻;在《七仙女》里是母子,说织女是玉帝的女儿。我想,王母娘是织女的母亲也好,是织女的外祖母(“原来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也罢,总之不是小姐和女管家的关系。姐妹们劝织女[师:和你一起下凡的仙女有谁?(让“织女”推荐其他“仙女”,然后教师对着被点名“仙女”)姐妹们,你们知不知道织女下这样决心的后果吗?劝劝她吧。生:哎呀,织女啊,你知不知道王母娘娘可是心狠手辣呀,你要是到了人间,那违反了天规,王母娘娘可是要对你进行严厉的惩罚呀。说不定还丢了性命呢,还是不要下人间了。 (板书“决心”)] 细听窦老师《牛郎织女》,我发现教育学生“对‘美满’爱情的追求”的话还真不少!

师:牛郎和织女的决心,打破了人间与天上的界限,他们是争取理想生活和爱情自由的英雄!他俩对爱情不灰心、不变心!始终坚守着一颗执着而坚贞的心。可毕竟他俩一年才见一面,在你眼里,你觉得这算是“美满的爱情”吗?

……

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描绘的是一个多么温柔可人的美丽的女子呀。男孩们,将来,真的有了让你心仪的女子,不防也用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女孩看你好有文采,读着这纯洁与美好的诗句,说不上,给你回信——“星星知我心”于是一段美满的姻缘就此诞生了。(大笑)

……

师:……不管怎样,“爱情”是我们生命中绕不开的长长的日子。我尊重同学们的意见,敬重你们能这样大大方方地谈成人对你们刻意回避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相信你们会有更深的体悟。

……

牛郎织女的诗句范文第3篇

一、设置悬念,吸引学生

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强烈求知的“愤”“悱”之中。所以,教师所精心设计的导语,需蕴涵丰富的悬念。在教《斑羚飞渡》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假日到了,有个男人带着他的母亲、妻子和可爱的儿子去划船游玩。不料船翻了,全家落入水中。这家人中只有这个男人会游泳,而他的能力只能救一个人。请问: 他该救谁? 为什么?”——就这样,众说纷纭的“斑羚飞渡”以一个“该先救谁”的二难故事定格为一个“人类面临灾难时的选择”的人类寓言,使得整个课堂从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到探寻作者与读者背后的“集体无意识”的高度。

二、创景激情导入

钱梦龙老师借班上一堂示范课,讲的课文是《少年中国说》,由于师生之间是陌生的,所以他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姓名,接着言明要进行一次智力测试——猜谜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了。谜语的谜面是:“已经发了财还想做大官——打一人名”。坐在前排的一女生获准发言,她站起来以稚嫩的童声大声说: “钱梦龙!”学生哄堂大笑,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笑声中师生情感得到了交流,“陌生”变成了“亲切”,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了。这时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最敏捷,主动学习的心理要求最强烈。谜语是青少年学生最喜爱的智力游戏之一,用谜语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利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师生很快进入教与学的角色。

三、讲故事导入

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中学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用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以增强教学效果。笔者在教《世说新语》时,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谁能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接着,笔者就利用故事导入:像司马光这样的聪明少年,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里边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再如,《天上的街市》的导入:哪位同学知道牛郎织女的传说?请给大家讲一讲。于是,就有学生开始讲述:牛郎从童年到成人都过着没有自由和欢乐的生活,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结成了夫妻。后来王母娘娘知道,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教师趁机引导:这个传说表现了牛郎和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封建恶势力的反抗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传说,后来牛郎和织女都飞到了天上去,成了牵牛星和女星,分隔在银河的两岸。牵牛星和织女星看来只有“一水之隔”,但其实距离甚远,两星相隔约16光年,跟太阳一样,都是恒星,且两星的位置是不变的,永远没有相会的机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根据这个古老的传说而写成的一首优美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就这样,教师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地转到有意注意上来。这种导入方式别出心裁,效果也比较好。

牛郎织女的诗句范文第4篇

在远古时候,人们认为银河是一条通往天上的道路或河流.在埃及,人们称银河为“天堂中的尼罗河”.在希腊神话中,银河是赫拉女神给大力神哺乳时,不小心溅出的乳汁形成的,因此在英语中银河叫做“Milky way”,意为乳汁形成的路.

在我国的古代,人们根据它的颜色,把它叫“银河”,在我国古代诗文中,银河还有许多富有诗意的别名,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刘禹锡的“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陆游的“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白居易的“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诗中的天河、天汉、星河、银汉,都是指人们常说的银河.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古人将银河视为不可思议的天文奇观,并对它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和想象.那么,银河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河呢?为什么银河会出现在夜空中?银河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一起去银河一探究竟吧!那么真实的银河到底是什么呢?

最早发现银河本质的人,是17世纪的天文学家伽利略,他用自己研制的望远镜对银河进行观测……他发现银河并不是天上的河,而是一个由许许多多颗恒星和星云组成的恒星系统,因为它离我们太遥远而无法用肉眼把它们辨认出来,又由于星光与星际尘埃气体混合在一起,所以看起来就像表面蒙着一条纱巾的河流.18世纪,天王星的发现者――著名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通过对天空中的恒星进行计数分析……发现像这样的银河在宇宙中还有许多,所以他在“银河”后面加个“系”,最终得出了“银河系”这一天文概念.尽管赫歇尔确定的银河系和我们现在所说的银河系有很大的区别,但这已经为以后的天文学家对银河系的研究跨出了非常坚实的第一步.

自银河系被赫歇尔发现之后,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银河系的探索,至今已把银河系的空间范围扩大了约10倍.不过在赫歇尔之后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对银河系结构轮廓的研究并没有取得太大的发展,直至到了20世纪初,经过荷兰天文学家卡普坦(1851-1922)、薛普利和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哈勃(1889-1953,为纪念哈勃的贡献,月球上的哈勃环形山以及哈勃太空望远镜均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和沙普利(1885-1972)以及瑞典天文学家林得・布拉德等许许多多天文学家经过长期对银河系的观测、分析和推理,最终得到了我们现在对银河系的认识.

银河系的结构

银河系是太阳系所在的恒星系统,包括两千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还有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它的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一千四百亿倍.银河系中恒星的质量约为90%,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星际物质的质量约占10%.

在银河系里大多数的恒星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范围内,扁球的形状好像是铁饼,从侧面看银河系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整个圆盘的直径约为十万光年(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距离,它大约等于9.5万亿千米).扁球体中间突出的部分叫“核球”,半径约为七千光年.核球的中部叫“银核”,四周叫“银盘”.银河系里大多数的恒星都集中在这个银盘里,我们所处的太阳系也不例外.在银盘外面有一个更大的球形,那里星少,密度小,称为“银晕”,直径为七万光年.银晕外面还有银冕,它的物质分布大致也呈球形.

银河系的形状

从侧面看银河系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这和我们体育课上用的铁饼相似),整个圆盘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圆盘中间突出的核球,厚度约为1万光年,而这个大圆盘本身的厚度只有2000光年(圆盘厚度、核球厚度和圆盘的直径三者之比为1∶5∶50,所以从侧面看,银河系的形状也像我们在物理课上做实验用的薄凸透镜).

我们通过哪吒闹海的神话故事知道,神通广大的哪吒有三头六臂.如果我们跳出银河系,站在其他星系上俯视银河系,它像一个巨大的漩涡,这个漩涡有四个围绕银河系中心(简称银心)旋转的臂,分别是人马臂、猎户臂、英仙臂和天鹅臂.旋臂主要是由星际物质构成的.太阳在猎户臂内侧,作逆时针旋转.太阳绕银心旋转一周需要2.5亿年.

银河系的运动

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天文学家在详细研究了恒星的运动基础上分析得出银河系一方面绕自己的中心轴,以2.5亿年一周的速度自转,同时又以214km/s的速度在宇宙中不停地运动着.银河系具有自转运动,但不像我们地球这样整体转动.银河系自转的速度,起先随离开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增大而增大,但达到几十万光年后就停止增加,直到银晕中很远处都大致保持不变.也就是说,银河系一边旋转一边飞驰,像一个巨大的飞盘,沿着一条复杂而奇妙的路线在太空运转着.

银河系的年龄

银河系在宇宙诞生的大爆炸之后不久就诞生了,而科学界认为宇宙诞生的大爆炸大约发生在200亿年前.天文学家利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对银河系年龄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现象的分析推理,推算出银河系的年龄不会低于136亿岁±8亿岁.

太阳系的位置

著名的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用4年时间的观测和研究,在1918年提出:太阳系不在银河系中心,而是距银心约2.3万光年,以250km/s的速度绕银心运转.由于太阳系不在银河的中心位置,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上去,银河是斜躺在天空的.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银河就随着季节的变化改变着它在天空中的位置:夏天的傍晚朝向南北方向,到了冬天的夜晚又横过来,变成接近东西方向了.

银河系的黑洞

银河系的大多数恒星都集中在银盘里,银盘中间突出的部分叫“核球”,这个核球的中部是银河系的核心,叫银心,由于大量的星际尘埃充斥于银心与太阳系之间,所以过去人们用光学望远镜难以看到银心.射电天文和红外线观测技术兴起以后,人们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银心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有一个大质量、密度非常大的核,它发出很强的射电、红外、x射线和γ射线辐射.天文学家猜测银心区可能有一个巨型黑洞,其质量可能达到太阳质量的250万倍.

黑洞是一种引力极强的天体,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当恒星的半径小到一定程度,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无法逃逸了.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由于黑洞中的光无法逃逸,所以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然而,可以通过测量它对周围天体的作用和影响来间接观测或推测到它的存在.2011年8月,天文学家首次抓拍到黑洞吞噬恒星的过程,这被认为是目前宇宙最神秘、最震撼的情景.照片中的黑洞仿佛魔鬼一般,一颗接近它的恒星瞬间被撕碎变成发光等离子体后消失无形.据报道,照片中的黑洞距地球40亿光年.

牛郎织女的诗句范文第5篇

幻想是超越时空的奇思妙想,它不拘泥于现状,目光长远,如一泓清泉,滋润干涸的思想,启迪人类的心智。人人都喜欢唐诗,因为唐诗中有李白超越时空的想象。“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读来气势恢弘,“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引人无限遐想,“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可谓胆战心惊

这些精妙的诗句,都有一双幻想的翅膀。

中国人不仅用幻想创造出璀灿的华夏文明,还以此为载体,寄寓自己美好的愿望。庄周梦想着自己化身为蝶,徜徉于天地之间,吟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飘飘似仙。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凄美得让人心碎,撕掉这一切假托的物象,我们可以想象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贫苦。聪明的人们,在那个敢怒不敢言的时代,为思维插上幻想的翅膀,曲尽衷肠。

当苹果砸开牛顿的思想之门,当鸟儿勾起莱特兄弟飞翔的渴望,思维之火便在科学家脑中点燃,幻想再次悄悄滑翔。如果将幻想舍弃,牛顿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人类对地球的了解也将会滞后数百年;如果摘下思维的翅膀,人类怎能如此惬意地飞行于空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幻想推动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会激发人们的幻想。

幻想,这思维的翅膀,无论何时都不能舍弃,因为社会在快速地发展,我们谁都无法预测,今日的一场梦是否会在明天成为现实。

感谢第一个幻想打电话的人,因为他让我们最终实现了快捷通信。

感谢第一个幻想登上月球的人,因为他让我们迈出了伟大的步伐。

感谢第一个幻想在火星定居的人,他将会使我们找寻到另一个家园!

幻想,思维的翅膀,愿你我共有之!

整体评价:

牛郎织女的诗句范文第6篇

文化差异是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习俗。语言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不同的语言蕴含了不同的文化韵味。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语言简洁凝练,文化韵味深厚,意境深远。在分析中国诗词翻译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差异对诗词语言内涵影响的基础上,对中国诗词语言的翻译进行探讨,旨在提升古诗英译的质量,促进中国古典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关键词:

文化差异;古诗翻译;语言;词汇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承载之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是不可能脱离了文化独自存在的,文化又需要有语言来表达[1]。由此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渊源很深。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通过创造自己的精神财富来完成历史与文化的延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可以通过语言得以呈现。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语言差异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中国古诗英译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诗词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不同,因此语言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为了要实现良好的、对等的翻译,则应该要对加强对古诗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的把握,翻译人员要具备跨文化意识,从而对中国古诗中的意境进行准确的传达。

一、中国古诗英译的原则

(一)语言信息真实准确中国古诗的英译是加强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古诗英译质量的好坏对于目标受众的信息接收准确度有很大影响。在中国古诗英译的过程中,准确翻译是一个基本原则,准确性也是语言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基础,只有做到准确的翻译,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防止传出一些错误的信息,对读者产生误导[2]。

(二)文化信息对等传递古诗英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活动,语言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是语言的根本[3]。由于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背景不相同,因此在英译的时候应该要具备跨文化意识,兼顾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有的时候为了追求简单的形式对称,采用了直译的方式,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英语和汉语的使用规则也有很多不同,因此直译的时候,会破坏语言本身的意境,很多被翻译出来的诗句出现语言问题,比如不通顺、不连贯、意境改变等,对于文化交流与传播有很大的影响。文化跨越性是中国古诗英译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在进行英译的时候,跨越的不仅是地域,更是文化,所以要实现功能对等的英译,就必须要把握跨文化意识,对西方文化和我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和中和,从而提高中国古诗英译水平。

(三)语言简洁凝练无论是中国古诗还是其他的文学作品,语言简洁精炼都是进行翻译的基本原则,其标题和正文的内容都不会太长,简短的内容蕴含无尽的意境,太过冗长的古诗有可能会导致读者的厌恶。在进行中国古诗英译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尽量做到形式的对等,保证诗歌的语言篇幅长度的简洁,其次应该做到意境词汇的简洁凝练,在英语中找到相应对等的词汇进行翻译,有效地再现原诗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让的语读者可以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效果。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古诗的翻译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因此规范古诗英译的语言,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二、文化差异对古诗翻译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一个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等内容,概况地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殊产物,凝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不同的文化[4]。文化与语言之间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是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具体的符号,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和文化之间本身就有一种辨证的关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组成成分,是文化的一个部分,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受到文化影响的,可以说文化决定了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内容,所以说文化是语言的根基,是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符号,文化上的差异也必然会导致语言上的差异。另一方面,语言又是文化的一种具体的表现,文化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民俗、语言等,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对这种语言的特征进行分析,就能加深对文化的理解[5]。从这个角度来讲,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由于不同的国家之间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这些文化对语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中西方对同一件事物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不同的,就拿最简单的名字的表述为例,中国人说名字的时候习惯先说姓氏,然后说名字,而西方人则一般习惯先说名字,再说姓氏,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对家族观念比较重视,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性。在中国古诗的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模糊性及其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其实都是来源于文化的差异。当前,世界的多元文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语言文化有所不同,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于文化并没有整体的定义,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区域的人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对生活的理念和态度是不同的,文化差异对古诗词翻译的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下的语言认知差异文化的产生与地域有关系,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地域上有差异,而中西方相隔甚远,因此地域上的差异导致生活的差异,从而导致文化的差异。地球的北半球与南半球之间由于地域差异,导致了气候差异,同样的风,在不同的区域表达方式和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比如在北半球,东风是暖和的,而在南半球东风却是寒冷的,因此,在诉说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到的信息时,诗歌的表达上也会有很多不同。如果在对我国的古诗进行翻译的时候,仅仅是进行直译,则会使得外国读者对内容产生困扰。在这首诗中,“东风”暗示着是春风,是一种和煦温暖的风,中国读者很容易理解。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如果直译为“eastwind”,则会产生文化差异,西方读者并不能理解。在欧洲大陆的西面是海洋,因此在英语中“eastwind”代表了寒冷刺骨的风,这样译文不能准确地表达出相应的意境,西方读者不理解中国的春天怎么会有寒风刺骨的“东风”,诗歌的意境和文化内涵在西方语境中也会被读者所误解,但如果译者将其翻译成“springbreeze”就很好地契合了原诗歌的意境,很好地将作者的心境表达出来。

(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汉语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更注重其本身的含义,语义更加重要,但是语义上的模糊性是诗人们在创作时成功营造意境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很多古诗词中经常会营造一种朦胧的意境美,在英译的时候,如果想要将这种意境翻译出来,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从以上两个译文可以看出,原来诗歌借助夏天这种特殊的天气以及在汉语中“晴”和“情”之间的相同点,一语双关地表达出一个少女见到之间朝思暮想的情郎之后的那种欣喜的感情。从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译文1翻译中缺少一种情境,一种让人能够对其进行回味的感情,是一种比较直白的翻译方式。在译文2中则使用了双关手法,尽量想要表达出诗歌的主旨,但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clear”这个词并不能让人对少女的那种思念之情以及惊喜之情有很好的体会,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西语言文化含义的差异,汉语一语双关和同音词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完全的对等表达。

三、文化差异下的中国古诗语言的翻译

中国古诗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文化差异,需要译者具备跨文化意识,从而才能做到准确翻译[8]。我国诗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往往是根据我国语言的使用规律及习惯进行文字的编排,这与英语的表达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在翻译的时候,很容易遇到语言文化不对等的情况,我国古代诗歌在对外进行翻译的时候,不对等的现象是一直都存在的,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必须要对语言进行考量,尤其是应该要注重对意象和意境的准换。相比于很多外国诗歌而言,我国诗歌的意境比较深远,意象是表达意境的一种重要方式,需要对诗歌的背景、文化以及意境进行掌握,从而才能对我国的古诗进行准确的翻译。

(一)专有词汇翻译文化缺省指的是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正是由于有这种现象的存在,因此那些不具备相同文化的人在交际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语篇无法构建的情况,会造成语义理解上的困难。中西方社会发展进程差异造成了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各自专用词汇的出现,诗词中的专有词汇只有在的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汇,才能保证内涵意义的再现,方便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诗词中的“汉皇”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的称谓,属于中国的专用词汇,中国读者可以很好的捕捉到其中的文化含义,西方文化中,国家的罪过统治者一般会是“女王”“大帝”和“总统”这样的称谓。比较以上的两个译文,译文1中的“TheloarofHan”对于毫无汉语基础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的西方读者来说,是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的。相比之下,译文2中的“monarch”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读者通过这一词汇可以大致意识到时一位国家的统治者,通过对后面译文的阅读能够对诗歌原文的含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因此,对于中国诗歌中专用词汇的翻译,译者需要从的语文化体系中需找意义大体对等的词汇进行转换,方便读者的阅读和欣赏。

(二)文化词汇翻译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某些客观存在的事物赋予了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感,从而形成了各个民族的的特有文化词汇。对于诗词中文化词汇的翻译,译者需要从翻译的目的上选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诗歌中的“牛郎织女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说典故,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译文的“heart-brokenstars”让读者不知所云,诗歌的韵味和意境全失。译者是出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的话,在诗歌翻译中,直接把牛郎和织女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theCrowgedStar和theWeavingMaid,并且对着两个词汇进行注释,则有助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词汇,进而熟知中国“牛郎织女”的故事,从事实现中国文化的传递和传播。译者从文化对等的角度出发的话,按照上述的译法,则外国读者可能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因为外国读者对中国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并不了解,他们不知道牛郎织女所代表的爱情故事,因此如果直译只会引起文化障碍,在英美文化中进行文化对等意象翻译成Romeo和Juliet,则更容易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因此对于文化词汇的翻译,需要从译者的翻译目的考虑,从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

(三)双关词汇翻译中国语言表达含蓄,注重语义,多使用修辞手段,英语语言表达直接,注重逻辑。汉字是单音节词,因此在汉语中可能会出现大量的同音异义字,双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修辞手法,双关语是我国古代诗人进行创作的时候常用的表达手法。中国诗词的语言创作优美,常使用双关手法表情达意,因此对于诗词中的双关词汇的翻译,应该尽量在的语中找到对等的双关词汇,最基本的是需要把双关词汇的真正含义翻译出来。诗歌的“雪”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中的雪,但熟悉《红楼梦》的人就知道其实是谐音“薛”,指的是薛宝钗。再比如“林”看似指的是森林,但其实指的是林黛玉,因此译文中的“snow”和“woods”属于译者的直译,没有传达出诗歌中的双关词汇含义,诗歌译文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境和思想情感,读者就更加不明白诗歌的含义。因此,对于诗歌中双关词汇的翻译,译者可以采取意译,直接再现诗歌的真正含义,有助于读者更好理解原诗。

(四)认知词汇翻译由于生活习惯的风俗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语言认知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词汇的认知含义和联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样的指称,却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同样的意思,却有不同的表达形式;相同的表达形式,但表达的含义却不相同。因此在对相关认知词汇的翻译中,译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译者进行翻译的时候,不能将“霜”翻译为“frost”或者“frosted”,因为这种直译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完全是另外一种意境。在中国文化中,提到“霜”,一般都会联想起双鬓斑白,与银发联系在一起。在英文中,就完全没有这样的意思,“霜”就是指的自然界中的霜,外国人也不会将霜和银发联系在一起,缺少了这一层联想意义。因此,需要译者对这种文化差异进行控制,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译文中直接使用了“turnwhite”来描述,采用意译的方式,使得诗歌的意境可以表达得更为准确。

(五)意象词汇翻译意象是诗歌的重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中国诗词中的意象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一种民族心理文化。在对文化意象词的翻译中,需要采取意译的手段,传递作者的真实思想情感。这首诗歌主题是送别,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是要在芙蓉楼送一个好友离开。从诗歌简单的词汇中可以看出,其场景是下过一夜雨的芙蓉楼,江水滔滔,远处的山脉变得朦胧起来,因此是要送走自己的好朋友,所以有一种伤感的情绪,这种情绪就是整首诗歌的主要基调。诗歌的亮点在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好友的离别伤感之情和对故乡的亲友的一种想念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遭到朝廷贬黜后的委屈和坚忍的情绪。这几种情绪凝聚在一起,如果简单的直译,肯定不能做到很好的翻译。为了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也不能使用太多的词汇。全诗的重点在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冰在壶中表达的是一个人十分正直清廉,通过这句话可以引申出作者被贬时的那种无奈,以及自己要保持一种正直清廉的态度,不与其他人同流合污的政治理想,并且表达出一种虽然自己被贬,但是自己绝对不会放弃的思想观念。译文采取意译,通过“a-loof”和“pure”来直接表达诗人的心境,同时通过动词remain来表达诗人的一种坚守,很好地传递出原诗的思想情感,巧妙处理了文化词汇的象征含义。

四、结语

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诗歌翻译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西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区别是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障碍[13]。因此,在中国诗词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重视文化差异的存在,自觉克服文化障碍,培养跨文化的意识,根据翻译目的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中国语言的特征和文化含义,尽量进行文化对等翻译,再现原诗的意境和内涵,重视语言的翻译策略选择,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提升诗词译文的质量,实现诗词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宣菡静.中国诗歌外宣翻译的语言特征解读[J].语文建设,2015,(23):94-95.

[2]李英.从关键词汇看中西文化差异[J].邢台学院学报,2011,(3)153-155:.

[3]邓亚丹,谭燕萍.论“优势竞赛论”的可行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87-88.

[4]原灵杰.语言模糊问题在文学翻译中的研究[J].语文建设,2015,(14):78-79.

[5]宣菡静.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的原则[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11):103-104.

[6]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代玉华.译者主体性创新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J].名作欣赏,2015,(09):141-142.

牛郎织女的诗句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背诵;语文素养

这学期开学不久,我发现班里不少同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够,上课回答问题结结巴巴,有的甚至不能说一句完整的话。作业书写不认真,错别字较多,作文语句不通,词不达意,令人头疼。

针对我班的现状,必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我决定这学期从最基础的积累知识下手,以背诵为突破口,训练基本功。

一、明确背诵的意义

要让学生愿背、乐背,就必须让他们明白背诵的意义,只有明确了背诵对于人生的意义,才能让背诵变成需要和行为。为此,我告诉全体同学,新课标要求背诵的内容,大多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背诵这些内容,既是对人类文化瑰宝的继承,又能让我们从中汲取其精华,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终生受益。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我列举了大家熟悉的科学家华罗庚、竺可桢,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他们之所以卓有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少年时代好读书、读好书,读的多,背的多。

二、确定背诵内容

1.立足课标、课本,背诵新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优秀散文、古诗文和外国优秀诗文等内容。

2.自主选择课本规定篇目、章节或片段以及名家名篇、精彩片段和文言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3.本着积累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培养志趣的原则,适当扩展背诵内容,向学生推荐《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让学生背诵。

三、适时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背诵的内容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背诵之中。例如,我在教学于漪的《往事依依》时,品味第四段诗句引用的好,写出了春夏秋冬四季风貌的多种色彩,优美如画。这时,我问大家:“你们读过哪些歌咏祖国风貌或四季美景的诗?能不能背出一两句?”一下子,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说出了许多诗句,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同学们的诗兴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泻而不可收拾。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被诗句的优美意境所陶醉,沉浸在五彩纷呈的世界里。

四、教给背诵方法

为了使同学们在最短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背诵方法,列举如下。

1.直观法。教学时,根据所学内容,在黑板上简笔勾勒图画,或利用课本插图,引领学生进入记忆的王国。

2.抓关键词。因为一些关键词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抓住了关键词,学生就能顺利背诵。如教学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描写雪后山上美景一段,这一段围绕“妙”字,突出“小”字,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背诵时,让学生只要抓住“妙”、“小”,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顺序去背诵,背诵就不成问题。

3.思路引导法。背诵前,先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和作者思路,再按作者思路去背诵。如《天上的街市》这首诗,该诗共四节,第一节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后三节思绪到了天上,由“美丽的街市”到“街市上的物品”,再到“街市上的人——牛郎织女的生活”,按这样的思路去背诵,学生背诵这首诗就很容易了。

五、开展竞赛活动,享受成功喜悦

为了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我在课堂上随时开展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男女生之间的背诵比赛活动。期中、期末考试前举行了两次班级之间的大型比赛活动,各班推选3—5名“记忆大王”参加比赛,让获胜者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使参与者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牛郎织女的诗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经典诵读;课堂模式;教学策略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她精练、优雅而且丰盈;汉语古典诗文所具有的韵律美感,是其他任何文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语文教学中的唐宋诗词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著名诗人灿若群星,优秀作品不胜枚举。作为小学生对《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礼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家经》“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其意为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励志感言应当有所了解。特别是教师,我们应该舍出时间来让学生多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对于经典朗读可以采取齐读,对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背诵等多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透过美的语言受到潜移默化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不知不觉中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而自豪。

小学阶段是经典诗文诵读的黄金时代,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开展经典诵读,正是体现了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要求,不同形式去读千古美文,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小学阶段,以国学为主的经典诵读该如何进行教学呢?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国学经典大多含义深刻,有些词句生涩难读、难懂。而经典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后花园”,不能以品词析句为主来获得语文能力,更不能因过多思想教育而走向思想品德课。让学生浸润在国学经典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祖国的经典得到激活和传承,应作为根本的任务。

(1)能有感情地朗读,做到熟读成诵,逐步做到由积累到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初步体会经典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受到陶冶,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经典的热爱。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确定

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该如何把握,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和参考,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摸索,寻找一个可操作而有效达成目标的模式。正因为如此,本人所在的学校举行的第一次经典诵读研讨课中反映出一些问题。

1.重“自主”朗读,轻教师有效引导

不少老师不知该讲哪些,该如何讲,索性就不讲。放任孩子们随意而读,率性而背,还美其名曰“自主”学习。没有点拨、拓展,因而缺乏理解后的入情入味的诵读。缺少对诵读方法的有效指导,孩子在学习中是机械地记忆,死记硬背,感到枯燥无味,既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经典的兴趣,也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最后造成一大批学生半途而废。

2.多细致讲解,少形式多样的读

有的老师课堂上拓展内容多,学生听的很有兴趣,但课堂所学的内容――经典句子和片段,没有让学生充分读书,一节课下来不能读流利,更谈不上背诵。宋人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在课后的研讨中,大家统一了认识,形成了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模式:读――联――诵。以读为经;以理解体会为纬,联系故事和生活,以熟读成诵为落脚点;以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为最终目标。

三、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文心雕龙》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经典,感知经典,有所感悟,诵出韵味,熟读成诵,学生涵泳在祖国经典文化的海洋,积淀下扎实文学素养,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而养精神。

1.书读百遍,陶冶情操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师范读,识文字。对于文中出现生僻的字或通假字,教师可以做范读,带领学生读,做到正确。明句读,察语气。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包括声调的起伏、恰当的停顿等,并学习品味“韵律”之美。这样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他们对文章的了解。自由读,能流利。过多的整齐划一的齐读会压抑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抓住难读的地方多读,从而会更快地做到通顺流利。做动作,读中悟。有些词语晦涩难懂,教师一边读一边做动作来理解,形象而且直观。如《弟子规・出则悌》中的“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教师边读便演示见到长者马上鞠躬作揖,长辈不说话时,恭敬地退到一边站立。既指导了读,也理解了意。配乐读,品味美。用音乐渲染,使学生入情入境,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味。如在读《论语》时,配上《渔舟唱晚》,学生会情不自禁摇头晃脑,韵味十足。

2.品味语言文字, 引导积累运用

如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时,引导学生说说有关描写黄河的诗句,学生很快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学生百说不厌,回味无穷。

3.引今据典,开阔视野

如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如今之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时,说说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

4.熟读成诵,怡养性情

小学生记忆力强,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故事中、拓展中、讨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最终熟读成诵,水到渠成,培养语感,提高人文素养。多数孩子当堂完成背诵,同时允许存在差异,部分课后完成。

教师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学生在诵读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人文精神得以养成、行为得以规范,经典文化得以传承,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杨惠君,覃仕堂.小学语文诵读教学艺术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1期

[2]郭辉雄.小学古诗中的“做”中“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年07期

[3]蒲悦.小学语文古诗开放式诵读教学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杨易梅.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谢静.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