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访谈

访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访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访谈范文第1篇

焦点访谈  黑龙江讷河市 讷河市第八小学5(2)班 姜珊

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改善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使我们身边的环境遭受着严重的破坏。

我们小组的四个同学去东门外五一村调查那里的空气状况,发现那里天气昏暗、垃圾成堆、臭气熏天、污水横流,就连呼吸都很困难,人们走路都要捂着鼻子。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我们就去问过路的行人。过路的行人说:“这都是因为烟囱冒的浓烟,垃圾随处倒,树木砍伐,汽车排放尾气的缘故。”那么,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我们又采访了有关单位的叔叔、阿姨,得到的是:“汽车厂家应该改造发动机,添加尾气净化装置。锅炉要进行改进,是煤炭燃烧充分。另外,煤要进行加工,成为无烟煤,植树造林。”我们听了,都很受启发,决心要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观众朋友们,看了今天的焦点访谈,你们是不是懂得了许多保护环境的好方法呢?希望你们能更加爱护环境,争当环保卫士,用实际行动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访谈范文第2篇

从被访者的角度来看,这种谈话,如同在深夜的浴室镜子里,看到自己孔深处。

在易立竞的这些文字里,我看到的好,不是有多少猛料,不是让谁谁谁又哭了,而是偶尔会遇到一个柔软敏感的东西,磕磕碰碰了好几下。

――王锋

我记得在腾讯网的“年度新闻奖”和《南方周末》的“年度致敬”中,《南方人物周刊》的访谈录几乎获奖已成习惯。在此之中,我尤其对易立竞的作品印象深刻,当我读到她的那些最佳篇目时,比如对李亚鹏、崔永元、赵本山等人的访谈,你知道,我想的就是“它们太棒了”,它们都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话题开阔,真挚深入,而且充满了智性。它们都获奖了。

那天她与刘烨聊至深夜,他谈到了他对酒精的依赖、工作和谢娜,最让我觉得精彩的则是关于在中美两国之间疲劳飞行的一段叙述,长达1000多字,易立竞从未打断。关于何为“绘声绘色”,那个段落是个很好的例证。那种口语的流动,叙述的畅快,彷佛南方的河流,要把一切裹挟而去。这并非刘烨富于语言天赋之故,事实并非如此。段落中多有颠倒、重复、语法的省略,却恰好再现了谈话现场的那种粗糙的真实感。

她懂得赏识人们好的一面,能看见别人之所未见,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每个人都显露出新鲜的一面,一花一叶,如沐新雨,这是重新打量的喜悦。

――李海鹏

现在的媒体环境跟90年代初差不多。那时候不也是炒得乱七八糟的嘛,但是我觉得那时候没这么讨厌――没有的事硬是瞎编,那会儿写的还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完了给你添油加醋。但现在的媒体是你完全没那么回事,它也给你说得很像。

――巩俐

你在小圈子里待的时间长了,就会把这个小圈子看成了全世界,但是走出去之后你发现外面的世界那么大,你感觉你的心可以更大一些。

――刘烨

如果你每天回家都去看娱乐新闻,看久了,你就掉在这个圈子里了,你的一切判断和评价都是以这个为基础。你就丧失了正确审视自己的能力了。所以永远跟某些事物保持一定距离才可以相对清醒一点。

――李亚鹏

访谈范文第3篇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对地理科目的认识情况,笔者通过对高二文科班的学生进行认真地分析、对比和筛选,最终确定了三位访谈对象:一位是文科示范班的学生,学生地理成绩一直很优秀,另外两位是文科重点班的学生,一位地理学习成绩一般,一位地理成绩很差。

现将访谈内容分述如下:

三位访谈对象分别记作:A、B、C;笔者记作S。

访谈一:

学生A,临潼中学高二.16班学生,16班为文科示范班,该生地理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以下是S与A谈话记录片段:

S:你对地理感兴趣吗?为什么?

A:我对地理一直很感兴趣。我从小就爱看一些有关地理方面的书籍,爸爸还为我订阅了《国家地理》杂志,极大地促进了我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我感觉学习地理挺有趣的,尤其是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结合起来,比如,日本发生的大地震,就会引起我去思考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呢?地震的发生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还有现在世界上的很多未解之迷,都会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与好奇心。而且,地理又是一门文科高考必考的科目,所以我重视地理课的学习。

S:你的地理成绩很优秀,谈谈你是如何学习地理的?

A:我学习地理首先是兴趣驱动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我认为,地理的学习不是单纯地靠死记硬背去学习,而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会在每一节课前认真预习新课,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解,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新知识。

S:你认为地理课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A:我认为地理课中最吸引我的是:教师渊博的知识、滔滔不绝地口才、和谐的课堂气氛、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还有很多地理的奥秘值得我们去关注,很多奥秘是我们地理老师提供给我们的,让我们有探索它们的欲望,钻研它们的激情,比如:UFO之谜、尼斯湖水怪之谜、金字塔神秘能量之谜、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谜等。有了谜以后,我们就有了无限的兴趣,想去上网查查资料,了解到底是为什么。

S:在地理课堂上有师生的互动吗?还有没有学生的互动呢?

A: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我觉得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主要是一问一答,教师通过问题设计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间的互动,我感觉我遇到的课很少。我感觉有一些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问题,由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可能效果会好些。

访谈二:

学生B,临潼中学高二.17班学生,17班为文科重点班,该生地理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学习很认真。以下是S与B谈话记录片段:

S:你对地理感兴趣吗?

B:我对地理学科没有多大兴趣。

S:那你为什么选择文科呢?

B:我之所以选择文科是因为我的物理、化学、生物太糟糕了,尤其是物理简直是一窍不通呀,一点也学不通。我想文科,就是只要肯下功夫去背,就可以取得高分了,所以我选择了文科。

S:你现在的地理成绩理想吗?你是如何学习地理的?

B:我现在的地理成绩很一般,没有达到我理想的目标。我过去认为,文科只要认真去记,就可以取得高分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地理是文科中最难学的科目了,我感觉并不是像我过去所想得那样,地理有很多知识是需要理解的,而且还有计算题,让我觉得很吃不消。我可能还是学习方法不恰当吧,我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的时候,听课方式不是很好,有时只顾着记笔记,老师讲得重点、难点没有听清楚;有时听到高兴处又忘了记笔记。

S:你觉得那你的地理基础如何?

B:不好。初中我的地理课很多时候是被语数英所谓的重点科目所占用,所以我的初中地理知识一片空白,导致我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理很吃力。

S:现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B:我很少去问老师,因为地理老师很严厉,我胆子小,地理基础又差,总担心老师会批评,有时自己上网去查查资料,有时去问问同学,但是同学讲得不是很清楚,总之,很多时候还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地理就落下了。

S:那么你理想中的地理老师是怎样的?

B:我自己觉得应该是举止文雅、谈吐风趣又和蔼可亲,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富有幽默感,精神饱满,上课有活力,能吸引住学生。

S:在以往的地理课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

B:我喜欢老师上课前精彩的导入。记得高一时我们上《大气环境》第一个课时的时候,老师先让我们猜了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大气)引入了新课,激起了我很大的学习兴趣,那节课我认真听完了,感觉收获很大。

访谈三:

学生C,临潼中学高二.18班学生,18班为文科重点班,该生地理学习成绩比较差。以下是S与B谈话记录片段:

S:你对地理有什么认识呢?

C:我觉得地理很难学,尤其是高一《地球运动》,还有《大气环境》根本就学不懂,我周围的很多同学都和我是一样的想法。

S:你对地理有浓厚的兴趣吗?

C:兴趣浓厚谈不上,不喜欢上地理课,但是我有时喜欢看关于宇宙奥秘的一些片子,其他的就么没有什么兴趣了。

S:你认为地理有用吗?

C:在我的印象里,地理可能没有多大的用处。

S:你的这个想法不对,地理是一门和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学科,比方说天气预报、野外寻找方向,还有很多东西是和地理有关的。

C:听你这么一说,我对地理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S:你愿意在课后花时间复习地理吗?

访谈范文第4篇

Ming Wong:我是在新加坡出生的第三代华侨,(祖父母1930年代从广东省移民到新加坡)成长的时候一直受英语教育,我青少年的时候对自己的文化根源很感兴趣, 在南洋美术学院选读传统中国画系,都是为了探讨自己的身份。“中国城”也可以称“唐人街”,都是华侨在外国的聚合场所,一直给华侨机会保留中国文化,跟所谓“母国”保持联络,与同样为了在国外谋生的家乡人互相帮助。

我凡是到什么国家或城市都会去研究当地“中国城”的历史和近年的变化,了解当地华侨的来源和动态。比如说,以前去“唐人街”时,听到的都是广东话(伦敦,加州等),潮州话(曼谷), 温州话 (巴黎)等方言,现在大多数是普通话。在“唐人街”打工的多数来自中国大陆各地,不限于南部靠海的地区,也是按照目前移民模式。这都跟我对身份问题的研究有关系。

董冰峰:一位美国的学者,史书美谈到,所谓的外在于中国大陆母体的华语语系,才是最为积极的、可信的华语写作,甚至于也是不可以用来形容我们所说的大量在西方存在的“中国城”。既在文化、语言上保持和中国母体的血脉联系,又在某种全球角色中积极承担新的身份的阐释。

比如,在中国大陆生活和创作的艺术家是很少讨论“中国城”的,因为大家可能都认为自身已经具备了一个强有力的文化的形象或背景,无需透过一种西方化的视角来阐释中国,反而大多向官方的主流话语去紧密靠拢,也造成了艺术思考或展开批判时视野的严重不足,或缺乏某种全球当下的有效交流机制吧。所以我认为“中国城”或许是个更为积极的因素和主题。

李振华:“制造中国城”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对罗曼?波兰斯基电影的戏仿,而“中国城”在电影中出现在1962年由印度导演Shakti Samanta指导,你为什么没有选择这个印度电影,而是波兰斯基的电影?

Ming Wong:我对美国华侨的历史特别有兴趣,因为早期到美国的华侨大多数是广东人,像我祖父祖母同一代的移民。问题是当时在美国、英国都有发生对中国人种族歧视的状态,当时也正好侦探小说,低俗小说(pulp fiction)很流行,作者们都时常当“中国城”做为有威胁、邪恶的地点或布景,把中国人当作故事里头的坏人,这都是很夸张的,增加了本地人对中国“外人”的恐惧和怨恨。后来美国“黑”也把这些故事转拍成电影,影响到观众脑海中对“中国城”和“中国人”的歧视,到今天还存有痕迹。

罗曼?波兰斯基电影“唐人街”是美国70年代的新潮黑,都是以三四十年代典型黑为灵感,可是到70年代的时候,“中国城”就变成了一个符号,代表一种神秘、无奈、无可了解的情况。在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中, 主角侦探(jack nicholson演)时谈起他以前在唐人街当过警察的往事,都带着遗憾和悲感,戏的最后一场也是在洛杉矶的唐人街发生悲惨的结局。在我的“制造中国城”的戏仿,我代替了Jack Nicholson的角色,还有他的爱人(Faye Dunaway演), 戏里头的坏人(John Huston), 这都是对影迷很收悉,热爱的角色, 可是现在这些人物都转变成中国人(而且是同样一个人演的), 效果是加上了新一程的神秘、奇异、古怪。

在我研究“中国城”电影过程中我也遇到同样戏名的印度电影,这部电影是1962印度音乐片,故事很像美国好莱坞典型黑,“中国城”只是供异国情调的布景,中国人物只是“中国城”黑色会员。

李振华:我们经常会谈到关于某种华人中心的话题,对你来说“中国城”是一种文化融合的壁垒,还是带来可能性的新奇场所?

Ming Wong:“中国城”这个现象,它的性格、“身份”一直在改变。凡是有长一点的历史的“中国城”都成为了本地的旅游胜地,不只属于“中国人”或华侨的领土, 而是属于个人的。“中国城”所谓的“中国”, 或“唐人街”所谓的“唐人”身份,都一直在改变。外貌可能还保存着龙凤装饰,可是去“中国城”的人不限于中国人。看起来“唐人街”可能显得媚俗(kitsch),可凡是关于传统文化性的装饰,在当代全球化的社会,都可说是同样的kitsch。比较老的“中国城”的房地产价值一直在升高,地方原来的用意也换了,可能只是留下来一个传统中国性的外表,室内可能跟原本的地方完全没有关系。“中国城”也已成为一个符号了。

另一方面来说,又有新的“中国城”出现,为新一代中国移民服务,像纽约的Flushing区域。Flushing的外貌难看到龙凤装饰,建筑比较朴素,真像当代中国小城市一般,吃的卖的跟当代中国一样。有很多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放假时如果没机会回国回乡,就喜欢到Flushing度假,感觉跟在家乡里差不多一样。又有很多外国人,被这个“真实”中国味道吸引了,也到这些新的中国城去。

董冰峰:我倒觉得“中国城”在Ming的作品里,与其说是一种符号化、“身份化”的象征,倒不如说是一种全球网络中对话的“便利”,艺术家也不外在于此这种交往的方式。

可能问题是,并不是说艺术家必需要强调一种身份的政治正确,少数民族、少数声音、少数艺术等,而是艺术家必需反应敏捷的去介入到这种关系中去,从中揭示背后的、文化的、美学的、政治的深层机制的问题。

李振华:很多时候文化的遗留必须借助某种固定形象,才能完成其公众化传播的特征,你对文化现象的选择和模仿,是否也有这样的意味?

Ming Wong: 吸引我的文化现象,大多数是 50,60,70 年代的电影等流行文化现象,当时是很多国家刚独立的时代,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寻找个人身份的时代,所以出产的电影片、流行歌曲、舞台表演等都表达了某国家、某社会的理想、欲望,而且是表达给某一个民族,或讲某一个语言的观众,目的是培养国家认同或公社身份。比如说,我移民到柏林时,为了了解我新的环境,就研究了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70年代出现的‘New German Cinema’(新德国电影);或者“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在新加坡馆呈现的展览,我都以新加坡50、60年代的马来电影历史为灵感起点,在这个国际性的展览中让大家了解新加坡公民的身份。这些文化现象可以告诉我们某个国家或民族的特性是什么呢?这个跟国家的历史、政治、语言、种族都有关系。可是跟现在的情况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有改善、进步吗?我当艺术家的功能,就是打破某个人对自己的身份的自满,因为社会一直在改变,我们也必须自觉,要对下一代有责任感,所以我的模仿、我的改造,都是要拆除人家的、自我的稳定性。我喜欢改头换面,移花接木,都是希望让人家对外人恻隐、同情。

董冰峰:很多时候,是不是非西方艺术家在西方舞台的呈现,仍然需要通过某种特定的“中介”,比如Ming提到的这种西方对非西方文化长期以来固化的一种认同,关键是如何掌握和控制这种“中介”,既深在其中,如Ming电影中大量的对西方经典现代电影及其角色模仿,也有一种深沉地反思,利用一种重复性的、极具喜剧色彩的“疏离”效果。我觉得Ming的电影作品中这点很吸引我,包括近期的一系列电影装置作品。

访谈范文第5篇

李景湖=李

ARTTIME:你现在每天做作品的时间多吗?还是有别的工作?

李:基本没想,也没做。今年9月份开始在村里的劳动服务站、综治维稳办工作。

ARTTIME:日常都做些什么?

李:对辖区内发生的冲突事件进行调解,主要是调解工厂跟工人间的劳资纠纷。

ARTTIME:怎么听着有点黑社会那感觉。

李:呵呵,我们的靠山是政府。只要是合理的要求,我们尽量要求被调解双方做到一人让一步,以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如有不服让其到上级部门或法院自行处理。

ARTTIME:是不是有点工会的意思?

李:我们的部门只是一个村属的调解单位,没有任何权力,只是可以用劳动法恐吓一下厂方,厂方不配合的话将上交劳动局处理。一旦工厂被劳动局列入黑名单,它在这边要办什么证件将会很难,所以还是有点阻吓作用的。据说我们是村里所有部门中工作量最大的。

ARTTIME:那上班期间很忙吧?平均每天调解多少起这类事件?

李:一般吧,多的时候一天十多起,少的时候―二起,但基本每天有几起。每年的年底将会很忙,很多工厂到了这时候因为各种原因发不了工资,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工厂倒闭潮,工人开始上访。现在我们正在处理的工厂拖欠上百以上工人工资的纠纷就有几宗,镇村领导都很紧张,基本上可以用严阵以待来形容。

ARTTIME:能打听下具体工资怎么样吗?

李:两干五百元一个月,这工资水平好像十多年没上升过。我们的工资是由村财政支付的,因为各种原因,现在周围的每个村都欠着银行几亿或几十亿的资金,村的财政运作基本上是靠出卖集体土地来维持,相信不用多久将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ARTTIME:你是怎样想到要找这个工作的啊?

李:我一直很想到工厂里面看看,这工作是个很好的机会。

ARTTIME:原来你平常不做也不想艺术,都忙这类事情了啊。

李:其实我忙很多事的,带小孩上学,陪他们玩,教他们做作业。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ARTTIME:那艺术解决的了什么问题?还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李:精神问题吧,周围的人都觉得我精神出了问题,我也觉得是。也许对我来说做艺术才不会得精神病。

ARTTIME:我还估摸你应该和周围的人交流得不错,我感觉你应该是个很会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人。

李:我是周围的一个异类。沟通是一回事,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又是另一回事,还是很不一样的,正如他们永远也不能理解我们所做的事一样。

ARTTIME:只有做艺术,才能推迟精神病的到来。只有不断地做艺术,才能永葆精神健康。是这意思不?

李:我觉得对我来说不是推迟而是正在治疗中,虽然可能越治越严重,哈哈。我也奇怪我为什么好像比别人的情感更脆弱。别人觉得不是问题的问题我会觉得是很大问题,容易伤感,就是转不过弯来,很多时候连我自己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ARTTIME:我一直觉得敏感就是“仁”的体现,不能麻木不仁。我觉得这应该是会令别人羡慕的才华。

李:有时觉得这种所谓的“仁”其实很可笑,因为你无能为力。

ARTTIME:那就看怎么定义能力了。

李:我觉得能力是你可以改变一些事情或东西。

ARTTIME:沩山禅师说“但求子见正,不求子行履”,如果不能敏感地发现、了解事情或东西,对它有正确的见解,所谓改变什么的,只怕是习惯性的动作。

李:为什么一定要正确呢?怎么样才是真正的正确?现在正确的日后一定正确吗?

ARTTIME:当然这个“正确”也是有待敏感发现和了解的东西,不是一劳永逸。

李:其实我就是一个天天在想一劳永逸的人,我觉得自己很像那个守株待兔的人。也许这就是无能为力的根源,这要有很大的忍耐心。

ARTTIME:也有“物来而顺应”的意思。比东奔西跑的兔子需要的定力多太多了。

李:一直以来自己都觉得到了极限,但不知不觉走到了现在,也许这就是做艺术的魅力。总觉得有一个东西在前面等待着你。这东西让你食无味睡不安,非要找它出来。

ARTTIME:万一前面是个守株待兔的人呢?到时候发现自己就是那个自己等待的兔子,一直在那里等,也一直在往那里跑。

李:不会的,我还是比较相信我等的一定会来到。

ARTTIME:在旁观的清醒者看来,不就是精神病吗?李:但旁观的清醒者又怎么能知道我的乐趣呢?我一直觉得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不适合你的。

ARTTIME:我感觉你像那种“和光同尘”的修行者。

李:我父亲说我不争气,储云说我是在家流浪的浪子。不过我自己觉得我的人生还是比较幸运的,基本想要什么都能得到。

ARTTIME:比如说?

李:首先老婆,一个完全是我设想中的老婆,没有她的支持我什么事都做不了;状态,我不工作也能生存,还能想想艺术;朋友,一班志同道合真心相待的朋友。这些都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ARTTIME:你读书时间多吗?

李:我不读书的,一读就头痛,进入不了。另外,我不想被控制。所以我要用比别人多很多的时间来发呆。

ARTTIME:你这个劳动服务站和综治维稳办的工作,准备干多长时间?是不是觉得还行就一直干下去?

李:不知道,过一天是一天吧。没有计划。

访谈范文第6篇

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刚开学,我对班上一位学生进行了一次访谈,记录如下:

师:你来到我们学校读书刚刚过了一个学期,你对高中的理科或者数学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的时间已随着今年凛冽的寒风悄悄离去。经过一个学期,我的生活和学习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光阴挥洒在享乐的生活上,不再是对将来的前途感到茫然。我认识到学习上的奋斗可以使生活更加充实。当我逼着自己看书时,我感到博览群书可以填满心中的空洞。高中的学习的确很苦,以前的我浪费了许多光阴,致使我现在的学习屡战屡败,频频受挫。而且令我感到最头痛的和害怕的是数学。因为自己对数学产生一种恐惧,所以理科成绩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师:你觉得数学这门课重要吗?

生:人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而我却觉得:“学习数理化,每次考试我都怕!”我时常抱怨数学那么深那么难,毕业后,社会工作是否用得上这些数学知识,感觉学习数学有些不实际。但是我知道我还是必须要学,而且要学好。

师:你觉得你害怕数学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常常怀疑自己的智力是否偏低,为什么同一个教师教学,出同一难度的题目,我不会做,其他同学却做得完美无缺。上学期,孟老师讲课的速度的确很快,快得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就已经开始讲下一题,而同学们却能顺着他的思路听下去。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习题对于我来说可能有些超越了我的能力范围。我有很多题目还没有弄明白,也有许多习题没有来得及做,越积越多。这就是我害怕数学的原因。

师:你针对数学课而努力过吗?

生:经过一段时间逃避后,我下决心努力学习数学,但毕竟前段时间我落下很多知识,与别人拉开了相当大的距离。即使我再认真,成绩还是不容乐观。

师:你觉得数学老师怎样讲课会好一点?

生:我觉得方法很重要。我很羡慕数学老师那种懂得去找到、用好方法去解题的思维能力。有很多难题我觉得无从下手,别说好方法,就是一点思路、头绪也没有。大量练习也没有用,虽然练习量有,但是我总不能整天都学习数学啊!所以我希望老师上课时多讲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把老师的思路,老师是怎么样想的和解题的突破口多讲讲。

我希望学好数学,我会努力、认真去学,也会改掉以前粗心的毛病。

〖访谈分析〗

从访谈记录来看,这位学生是一位勤奋好学的学生。他很想学好数学,初中之前的数学基础好,只是到了高中阶段,由于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难度跳跃大,要求思维水平高,他一下子无法适应。“屡战屡败”之后,他的同学都是各初中的最拔尖的学生考上来的,与这些同学相比,失落心理难免,慢慢对数学产生了恐惧感。

但这位学生并没有因为害怕高中数学而放弃学习高中数学。相反地,他从学习方法、个人努力程度、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多个角度去分析原因,寻找促进自己数学学习的途径,并下决心改掉以前的不良习惯,努力学好数学。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差别大。首先是数学语言,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描述,而高一数学一开始就使用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高一的学生一开始遇到的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之间的思维梯度过大,感觉到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实际生活很遥远,由此产生“数学无用”的错觉。因此,在教学中应多应用理论联系实际,降低思维难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形象、通俗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互相转化能力。其次是数学思维方法,初中阶段很多老师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去解决一类数学题,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这样做,长期的结果,只会形成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思维的发散,更是扼杀创新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而高中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必须改变,很多高一新生由于初中习惯于种种的思维定势,对刚刚接触的高中数学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是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从做中学,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对策〗

1.狠抓基础。改变学生“一听就明白”、“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学习错误想法。狠抓基础,就是狠抓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方法,还要帮助学生体会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的区别,多用“问”、“想”、“做”、“评”的教学模式,鼓励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发展健全的人格。

访谈范文第7篇

1.截至目前,贵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否存在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的可能性,如有,请具体说明变更的原因和情况?

2.截至目前,融资主体股权的质押情况说明;

3.贵企业的实缴出资是否均已到位,请说明公司设立和历次增资情况;

4.截至目前,融资主体仍未结清的贷款以及其他融资、担保情况;

5.截至目前,融资主体对外投资子公司、分公司情况以及其主营业务(如有);

6.贵企业本次融资的还款来源及本次融资是否涉及政府债务。

7.贵企业目前以及可以预见的将来是否将进行重组、重大资产出售、改制等活动?

8.贵企业对外融资根据章程以及企业内部的管理规定,一般是由企业哪一个机构作出决议?

9.贵企业作为国资委控股企业,对外融资是否需取得国资委的批复?

10.请介绍贵企业目前的主营业务情况及业务资质情况;

11.贵企业目前或可以预见的将来是否会出现主营业务的转型?如有,请说明具体情况;

12.请说明贵企业是否存在其他负债情况;

访谈范文第8篇

李燎=李

ARTTIME:你在深圳有别的工作吗?

李:没,要说有就自己卖点衣服吧,淘宝啥的,但不赚钱,零花而已。

ARTTIME:你什么星座?

李:天蝎。

ARTTIME:《天蝎座》与你是天蝎座有关系?

李:嗯,取天蝎座这名字是觉得作品产生的缘由跟天蝎座描述的性格相符。这作品会产生是因为我对那个事情追根究底地问了所有的细节,而且记下来了。

ARTTIME:但一旦事情以作品的产生公布,这个也和关于天蝎座的性格描述相符吗?

李:可以算报复吗?对心里面这件事情的报复。

ARTTIME:这个报复,感觉很荒诞。报复的对象转移了。报复的真正对象似乎是自己?

李:其实我心里面的事只有心里面去解决,报复自己这段回忆中的事,但不见得报复具体哪个人。是自己离的近点,但也不是自己。因为自己,这个东西才存在。

ARTTIME:近点?有多近?

李:自己是原因,但又不是自己,这个感觉。

ARTTIME:这个琢磨起来很有层次,我感觉与其说是报复,不如说是报复感,报复成了一种感觉,很复杂。通过这个行为,把报复展示在报复中,使它完成,但实际上是使它永远不实现。挺荒诞的。谈谈荒诞?李:记得第一次有类似座谈时,别人让我发言,我瞎蹦了个词:平凡的荒诞。我一直在找的是一些事情和动作中的荒诞,但又不是这个字给大部分人带来的那种荒诞,不像电影里的,而是那种喝茶吃饭走路间很平凡世界里平凡事情的荒诞。我是觉得无论在什么环境里,事情都会荒诞,看怎么去捉。

ARTTIME:怎么捉?

李:不去理它,它碰到你,会让你知道,然后怎么捉就是比较个人的事情了,我倾向越少发挥越好。我知道这么说挺矫情,但好像确实是这样。

ARTTIME:不矫情。

李:我没多少知识,可能有包袱,包袱是没知识带来的压力也是上面那条说的压力,对于这个压力,我认为艺术不是常态的,艺术家是常态的,所以方法知识方面的可持续是艺术家这个身份带来的压力,艺术不见得要知识。

ARTTIME:关于可持续发展,这个不会成为你的问题吧?

李:其实我近几年包括没做艺术时,有一个很庸俗的认知,我认为知识是达到的方式之一,另一种是体验,可能我目前更多是后者。我肯定也会思考可持续的问题,这是个担忧,但想着想着会觉得我也不是那样去做的人,至少现在是,所以随自己吧,毕竟我是在做我喜欢的事,而且观众又这么给面子让我继续的做。所以现在我不怎么去考虑那些,做自己的先,持不持续那是观众的事,反正我是要做了。

ARTTIME:可持续发展是不是谢德庆那种连续做五年,然后不做了的那种?

李:我认为谢德庆那是圆满解决了我的担忧的做法,很绝很高明,却不可复制。而且我觉得谢不是知识性的。

ARTTIME:有知识,似乎只是观众的事。能谈谈你这些年的体验吗?生活的或者别的,能谈谈吗?还是只留给你的作品去“谈到”?李:总体的说还是感情与身体上的事,可以就在经历里去聊,没必要进作品,因为作品有时候更多是个附加或者节点。从读大学到现在,我自己感觉是个不成功但快乐的经历,所以一直觉得自己赚了。高中文化成绩差,画得不错,后来高考抄别人英语抄错了,大概别人写的ACAC什么的,我抄成BDBD了,结果别人对2题,我对了4题,文化分以当时全班第三的成绩进了湖美,真的是鬼使神差!进大学后画得好的太多,加上当时网络游戏刚兴起,我就玩游戏去了(传奇),一下就是几年。大学时学校从不谈什么当代艺术,自己以为的艺术就是画好画,所以向往去,然后回来就可以是画家了。说了四年要去,毕业时不敢去了,但被说出去的话架上去了,硬着头皮自己火车转汽车的去了,在拉萨晃悠各种7元一天的通铺,快坚持不住时大学通知我去代课。在呆了一学期,开年去了北京,在一卖俄罗斯画的画廊当小弟,没工资,管一顿饭。当时的女友也进画廊当销售。后来联系到一在北京的同学,跟他去798见识了下,开始慢慢地了解当代艺术。那是06年,我跟他合作做了个行为。后来女友去襄樊教书,我也跟着回了。我找不到工作,其实我挺想工作的,其间去北大青乌发过传单,工资跟我说的不符就辞职了。去广告公司当学徒,顶撞老板娘被开了,发我200块,那女的浓密的腋毛我现在还记得,蛮讨嫌。后来还去朋友考前班代课。然后到08年时又扛不住了,觉得这么呆太不爽了,就又自己跑北京去了,跟我那同学和一些诗人朋友呆在东坝。那是段快乐略带忧伤的日子,我们每天白天睡觉,晚上喝酒,他们聊天我在旁边傻笑。挺好玩的,总在院子的椅子上被太阳晒醒。后来又回湖北了,在武汉带下课。10年时又呆不住,本想去成都,但在家跟父亲拌了句嘴,就跑海南去了,带了2000块,当保安,开快艇,每天写些短句子。那年回来做的第一件作品,《我在东湖边流了一身汗》和之后的《一记武汉》,跟当时的情感是有点关系的。所以呢,我是一直没正经上过班的,我觉得我赚了,小时候家里对我好,长大了居然也没朝九晚五。呵呵,已经说到30岁了,之后怎么样还不知道呢。

ARTTIME:《一路上有你》?

李:我是觉得这些经历应该对自己是有效的。《一路上有你》是个典型的总结,就是我觉得自己赚了,真好!我就对所有联系薄里的人电话说,我一定要活过30岁。